旅食(旅食京师什么意思)

牵着乌龟去散步 下厨房 7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旅食的一些知识点,和旅食京师什么意思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旅饭什么意思
  2. “旅食京华春”的出处是哪里
  3. 旅食出处

一、旅饭什么意思

意思是古代谓士而无正禄者的宴饮;谓平民百姓的饮食;客居、寄食之意。

1、《仪礼·燕礼》:"尊士旅食于门西。"郑玄注:"旅,众也。士众食,谓未得正禄,所谓庶人在官者也。

2、《晏子春秋·杂上一》:"君子有力於民则进爵禄,不辞富贵;君子无力於民而旅食,不恶贫贱。"

3、唐·白居易《银青光禄大夫太子少保 *** 皇甫公墓志》:"自布衣而佩服金紫,自旅食而庙飨祖考。"

4、宋·司马光《投梅圣俞》诗:"薄游困京师,旅食止脱粟。"

5、南朝·齐·江孝嗣《北戍琅琊城》诗:"薄暮苦羁愁,终朝伤旅食。"

二、“旅食京华春”的出处是哪里

1、“旅食京华春”出自唐代杜甫的《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2、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3、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翻译及注释

4、富家的子弟不会饿死,清寒的读书 *** 多贻误自身。

5、韦大人你可以静静地细听,我把自己的往事向你直陈。

6、我在少年时候,早就充当参观王都的来宾。

7、先后读熟万卷书籍,写起文章,下笔敏捷好像有神。

8、我的辞赋能与扬雄匹敌,我的诗篇可跟曹植相近。

9、李邕寻求机会要和我见面,王翰愿意与我结为近邻。

10、自以为是一个超异突出的人,一定很快地身居要津。

11、辅助君王使他在尧舜之上,要使社会风尚变得敦厚朴淳。

12、平生的抱负全部落空,忧愁歌吟,决不是想优游退隐。

13、骑驴行走了十三年,寄食长安度过不少的新春。

14、早上敲过豪富的门,晚上追随肥马沾满灰尘。

15、吃过别人的残汤剩饭,处处使人暗中感到艰辛。

16、不久被皇帝征召,忽然感到大志可得到展伸。

17、但自己像飞鸟折翅天空 *** ,又像鲤鱼不能跃过龙门。

18、我很惭愧,你对我情意宽厚,我深知你待我 *** 真。

19、把我的诗篇举荐给百官们,朗诵着佳句,夸奖格调清新。

20、想效法贡禹让别人提拔自己,却又难忍受像原宪一样的清贫。

21、我怎能这样使内心烦闷忧愤,老是且进且退地厮混。

22、我要向东奔入大海,即将离开古老的西秦。

23、我留恋巍峨的终南山,还要回首仰望清澈的渭水之滨。

旅食(旅食京师什么意思)-第1张图片-

24、想报答你的“一饭之恩”,想辞别关心我的许多大臣。

25、让我像白鸥出现在浩荡的烟波间,飘浮 *** 有谁能把我纵擒?

26、⑴纨绔:指富贵子弟。不饿死:不学无术却无饥饿之忧。儒冠多误身:满腹经纶的儒生却穷困潦倒。这句是全诗的纲要。《潜溪诗眼》云:“此一篇立意也。”

27、⑵丈人:对长辈的尊称。这里指韦济。贱子:年少位卑者自谓。这里是杜甫自称。请,意谓请允许我。具陈:细说。

28、⑶“甫昔”两句,是指公元735年(开元二十三年)杜甫以乡贡(由州县选出)的资格在洛阳参加进士 *** 的事。杜甫当时才二十四岁,就已是“观国之光”(参观王都)的国宾了,故白“早充”。“观国宾”语出《周易·观卦·象辞》:“观国之光尚宾也”。

29、⑷破万卷:形容书读得多。如有神:形容才思敏捷,写作如有神助。

30、⑸扬雄:字子云,西汉辞赋家。料:差不多。敌:匹敌。子建:曹植的字,曹 *** 之子,建安时期著名文学家。看:比拟。亲:接近。

31、⑹李邕:唐代文豪、书法家,曾任北海郡太守。杜甫少年在洛阳时,李邕奇其才,曾主动去结识他。王翰:当时著名诗人,《凉州词》的作者。

32、⑺挺出:杰出。立登要路津:很快就要得到重要的职位。

33、⑻尧舜:传说中上古的圣君。这两句说,如果自己得到重用的话,可以辅佐皇帝实现超过尧舜的业迹,使已经败坏的社会风俗再恢复到上古那样淳朴敦厚。这是当时一般儒者的更高 *** 理想。

34、⑼“此意”两句是说,想不到我的 *** 抱负竟然落空。我虽然也写些诗歌,但却不是逃避现实的隐士。

35、⑽骑驴:与乘 *** 达官贵人对比。十三载:从公元735年(开元二十三年)杜甫参加进士 *** ,到公元747年(天宝六载),恰好十三载。旅食:寄食。京华:京师,指长安。

36、⑾主上:指唐玄宗。顷:不久前。见征:被征召。歘然:忽然。欲求伸:希望表现自己的才能,实现致君尧舜的志愿。

37、⑿青冥却垂翅:飞鸟折翅从天空 *** 。蹭蹬:行进困难的样子。无纵鳞:本指鱼不能纵身远游。这里是说理想不得实现,以上四句所指事实是:公元747年(天宝六载),唐玄宗下诏征求有一技之长的人赴京应试,杜甫也参加了。宰相李林甫嫉贤妒能,把全部应试的人都落选,还上表称贺:“野无遗贤”。这对当时急欲施展抱负的杜甫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38、⒀“每于”两句是说,承蒙您经常在百官面前吟诵我新诗中的佳句,极力加以奖掖推荐。

39、⒁贡公:西 *** 贡禹。他与王吉为友,闻吉显贵,高兴得弹冠相庆,因为知道自己也将出头。杜甫说自己也曾自比贡禹,并期待韦济能荐拔自己。难甘:难以甘心忍受。原宪;孔子的 *** ,以贫穷出名。

40、⒂怏怏:气愤不平。踆踆:且进且退的样子。

41、⒃东入海:指避世隐居。孔子曾言:“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去秦:离开长安。

42、⒄报一饭:报答一饭之恩。春秋时灵辄报答赵宣子(见《左传·宣公二年》),汉代韩信报答漂母(见《史记·淮阴侯列传》),都是历史上有名的报恩故事。辞大臣:指辞别韦济。这两句说明赠诗之故。

43、⒅白鸥:诗人自比。没浩荡:投身于浩荡的烟波之间。谁能驯:谁还能拘束我呢?

44、在杜甫困守长安十年时期所写下的求人援引的诗篇中,要数这一首是更好的了。这类社交 *** 的诗,带有明显的急功求利的企图。常人写来,不是曲意讨好对方,就是有意贬低自己,容易露出阿谀奉承、俯首乞怜的寒酸相。杜甫在这首诗中却能做到不卑不亢,直抒胸臆,吐出长期郁积下来的对封建 *** 者 *** 人材的悲愤不平。这是他超出常人之处。

45、诗人主要运用了对比和顿挫曲折的表现手法,将胸中郁结的情思,抒写得如泣如诉,真切动人。这首诗应该说是体现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最早的一篇。

46、诗中对比有两种情况,一是以他人和自己对比;一是以自己的今昔对比。先说以他人和自己对比。开端的“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把诗人强烈的不平之鸣,像江河决口那样突然喷发出来,真有劈空而起,锐不可当之势。在诗人所处的时代,那些纨袴子弟,不学无术,一个个过着脑满肠肥、趾高气扬的生活;他们精神空虚,本是世上多余的人,偏又不会饿死。而像杜甫那样正直的读书人,却大多空怀壮志,一直挣扎在饿死的边缘,眼看误尽了事业和前程。这两句诗,开门见山,鲜明揭示了全篇的主旨,有力地概括了封建社会贤愚倒置的黑暗现实。

47、从全诗描述的重点来看,写“纨袴”的“不饿死”,主要是为了对比突出“儒冠”的“多误身”,轻写别人是为了重写自己。所以接下去诗人对韦济坦露胸怀时,便撇开“纨袴”,紧紧抓住自己在追求“儒冠”事业中今昔截然不同的苦乐变化,再一次运用对比,以浓彩重墨抒写了自己少年得意蒙荣、眼下误身 *** 的无穷感慨。这第二个对比,诗人足足用了二十四句,真是大起大落,淋漓尽致。从“甫昔少年日”到“再使风俗淳”十二句,是写得意蒙荣。诗人用铺叙追忆的手法,介绍了自己早年出众的才学和远大的抱负。少年杜甫很早就在洛阳一带见过大世面。他博学精深,下笔有神。作赋自认可与扬雄匹敌,咏诗眼看就与曹植相亲。头角乍露,就博得当代文坛领袖李邕、诗人王翰的赏识。凭着这样卓越挺秀的才华,他天真地认为求个功名,登上仕途,还不是易如反掌。到那时就可实现梦寐以求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 *** 理想了。诗人信笔写来,高视阔步,意气风发,大有踌躇满志、睥睨一切的气概。写这一些,当然也是为了让韦济了解自己的为人,但更重要的还是要突出自己眼下的误身 *** 。从“此意竟萧条”到“蹭蹬无纵鳞”,又用十二句写误身 *** ,与前面的十二句形成强烈的对比。现实是残酷的,“要路津”早已被“纨袴”占尽,主观愿望和客观实际的矛盾无情地嘲弄着诗人。诗中写了诗人在繁华京城的旅客生涯:多少年来,诗人经常骑着一条瘦驴,奔波颠踬在闹市的大街小巷。早上敲打豪富人家的大门,受尽纨袴子弟的白眼;晚上尾随着贵人肥马扬起的尘土郁郁归来。成年累月就在权贵们的残杯冷炙中讨生活。不久前诗人又参加了朝廷主持的一次特试,谁料这场 *** 竟是奸相李林甫策划的一个忌才的大 *** ,在“野无遗贤”的遁辞下,诗人和其他应试的士子全都落选了。这对诗人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就像刚飞向蓝天的大鹏又垂下了双翅,也像遨游于远洋的鲸鲵一下子又失去了 *** 。诗人的误身 *** 、痛苦不幸也就达到了顶点。

48、这一大段的对比描写,迤逦展开,犹如一个人步步登高,开始确是满目 *** ,心花怒放,那曾想会从顶峰失足,如高山坠石,一落千丈,从而使后半篇完全笼罩在一片悲愤怅惘的氛围中。诗人越是把自己的少年得意写得红火热闹,越能衬托出眼前儒冠误身的悲凉凄惨,这大概是诗人要着力运用对 *** 苦心所在。

49、从“甚愧丈人厚”到诗的终篇,写诗人对韦济的感激、期望落空、决心离去而又恋恋不舍的矛盾复杂心情。这样丰富错杂的思想内容,必然要求诗人另外采用顿挫曲折的笔法来表现,才能收到“其入 *** 深”的艺术效果。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诗人再也不能忍受像孔子 *** 原宪那样的贫困了。他为韦济当上了尚书左丞而暗自高兴,就像汉代贡禹听到好友王吉升了官而弹冠相庆。诗人十分希望韦济能对自己有更实际的帮助,但现实已经证明这样的希望是不可能实现了。诗人只能强制自己不要那样愤愤不平,快要离去了却仍不免在那里顾瞻俳徊。辞阙远游,退隐江海之上,这在诗人是不甘心的,也是不得已的。他对自己曾寄以希望的帝京,对曾有“一饭之恩”的韦济,是那样恋恋不舍,难以忘怀。但是,又没有办法。最后只能毅然引退,像白鸥那样飘飘远逝在 *** 波涛之间。这一段,诗人写自己由盼转愤、欲去不忍、一步三回头的矛盾心理,真是曲折尽情,丝丝入扣,和前面动人的对比相结合,充分体现出杜诗“思深意曲,极鸣悲慨”(方东树《昭昧詹言》)的艺术特色。

50、“白鸥没浩荡, *** 谁能驯!”从结构安排上看,这个结尾是从百转千回中逼出来的,宛若奇峰突起,末势愈壮。它将诗人高洁的情 *** 、宽广的胸怀、刚强的 *** 格,表现得辞气喷薄,跃然纸上。正如浦起龙指出的“一结高绝”(见《读杜心解》)。董养 *** 也说:“篇中……词气磊落,傲睨宇宙,可见公虽困踬之中,英锋俊彩,未尝少挫也。”(转引自仇兆鳌《杜诗详注》)吟咏这样的曲终高奏,诗人青年时期的英气豪情,会重新在读者心头激荡。诗人经受着尘世的磨炼,没有向封建社会严酷的不合理现实屈服,显示出一种碧海展翅的冲击力,从而把全诗的思想 *** 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

51、此诗通篇直抒胸臆,语句颇多排比,语意纵横转折,感愤悲壮之气溢于字里行间。全诗不仅成功地运用了对比和顿挫曲折的笔法,而且语言质朴中见锤炼,含蕴深广。如“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道尽了世态炎凉和诗人精神上的创伤。一个“潜”字,表现悲辛的无所不在,可谓悲沁骨髓,比用一个寻常的“是”或“有”字,就精细生动得多倍。句式上的特点是骈散结合,以散为主,因此既有整齐对衬之美,又有纵横飞动之妙。所以这一切,都足证诗人功力的深厚,也预示着诗人更趋成熟的长篇巨制,随着时代的剧变和生活的充实,必将辉耀于中古的诗坛。

52、此诗作于公元748年(唐玄宗天宝七载),时杜甫37岁,居长安。韦左丞指韦济,时任尚书省左丞。他很赏识杜甫的诗,并曾表示过关怀。公元747年(天宝六载),唐玄宗下诏天下有一技之长的人入京赴试,李林甫命尚书省试,对所有应试之人统统不予录取,并上贺朝廷演出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杜甫这时应试落第,困守长安,心情落寞,想离京出游,于是就写了这首诗向韦济告别。诗中陈述了自己的才能和抱负,倾吐了仕途失意、生活潦倒的苦况,于现实之黑暗亦有所抨击。

53、公元748年,韦济任尚书左丞前后,杜甫曾赠过他两首诗,希望得到他的提拔。韦济虽然很赏识杜甫的诗才,却没能给以实际的帮助,因此杜甫又写了这首“二十二韵”,表示如果实在找不到出路,就决心要离开长安,退隐江海。杜甫自二十四岁在洛阳应进士试落选,到写诗的时候已有十三年了。特别是到长安寻求功名也已三年,结果却是处处碰壁,素志难伸。青年时期的豪情,早已化为一腔牢 *** 愤激,不得已在韦济面前发泄出来。

54、今存最早的杜集(如宋王洙本、九家注本、黄鹤补注本等)版本都把此诗置于之一首。虽然现在文学史家都认为这并非杜甫最早的作品,但却公认这是杜甫最早、最明确地自叙生平和理想的重要作品。

三、旅食出处

1、在古代文献中,"旅食"一词频繁出现,用来描述一种特定的生活状态。在《仪礼·燕礼》中,它被解释为众多士人尚未获得正式官职,处于临时或临时 *** 谋生的境况,即庶人在官的阶段。

2、《晏子春秋·杂上一》中,君子如果对民众有贡献,会提升自己的爵禄,无论富贵与否;反之,君子若无力服务于民,只能以旅食为生,即使生活贫贱也不以为耻。这体现了古代士人的道德 *** 守和责任观念。

3、白居易的《银青光禄大夫太子少保 *** 皇甫公墓志》中,提到有人从平民晋升为贵族,即使是旅食出身,也能在死后享有庙祭的待遇,这是对功绩和地位的认可。

4、司马光的诗句"薄游困京师,旅食止脱粟"描绘了在京都流浪求学或谋生的艰辛,仅能勉强维持生计。江孝嗣的《北戍琅琊城》中,旅食的痛苦在日暮时分尤为明显,羁旅愁绪与饥饿交织。

5、韩愈在《祭十二郎文》中提到,他年轻时舍弃与你共处的机会,独自在京师谋生,以期获得微薄的俸禄,这是对家族和责任的承担。

6、最后,周亮工的信中提到,两尊长辈远在他乡,家 *** 在异地他乡的榕城以旅食为生,揭示了当时社会中家庭生活的艰辛和流动。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标签: 京师 意思 什么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