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龙屋之乡和更大的围龙屋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龙屋之乡以及更大的围龙屋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我的家乡兴宁写作文
1.我的家乡兴宁作文怎么写三年级200个字
摘要:随着时间的流逝,风雨的侵蚀,作为旧时代明证和点缀的茅屋和板楼早已失去了往日的色泽与光彩;而今,一幢幢楼房冲破了小巷禁锢的门槛,拔地而起……
摘要:随着时间的流逝,风雨的侵蚀,作为旧时代明证和点缀的茅屋和板楼早已失去了往日的色泽与光彩;而今,一幢幢楼房冲破了小巷禁锢的门槛,拔地而起……
曲曲小巷,小巷曲曲。她,编织着历史的花环;她,在我的心底留下一串串思忆。
一棵棵白杨,缀着古仆小巷的脊梁,一行行脚印,藏着稚气孩童的心扉。
我思念这里的乡情,乡音和乡风,因为孩提时代的我曾在这里长大。往事不止一次撩拨着我逐步成熟的心曲,带我进入童年的梦境。
儿时的追求,常常使我扑朔 *** 。舅老爷铁匠炉的“叮叮当当”,舅姥姥弹棉花机的“铮铮琮琮”,展开了我想象的羽翼。我幻想铁匠炉里奔出条条“铁龙”,驰骋祖国大地;我幻想弹棉花机中生出堆堆“雪山”,长驻家家户户。可我当时不明白,他们每日劳作之余为什么总是那么的忧郁。
表姐告诉我,是因为生活太苦了,家里人口多,粮食少。。看着舅老爷额头那深深的皱纹,抚摸着舅姥姥那满手的青筋,我之一次懂得了生活的艰辛。
村边的小河,潺潺的流着,似乎在诉说着他们的重重艰辛,诉说着他们的种种烦忧。
后来的岁月,我走了,带着小巷黯淡凄清的时光底片,带着同情,叹息,眷恋和憧憬。
前不久,一个初夏的清晨,我又带着一份游子情扑入故乡小巷的怀抱,面对全新的一切,我惊呆了!
一丝丝 *** 夏之信息的薄霞,透过粼粼的白杨树叶,闪闪地,柔柔地撒到我的脸上,身上,有如轻轻的梦幻曲旋律的呼唤。小巷亮堂极了,纯净极了。
小巷巷首;油条,西凉粉,馅饼,小笼包应有尽有。
小巷尽头;服装, *** ,工艺美术,日用百货琳琅满目。
随着时间的流逝,风雨的侵蚀,作为旧时代明证和点缀的茅屋和板楼早已失去了往日的色泽与光彩;而今,一幢幢楼房冲破了小巷禁锢的门槛,拔地而起。
“叮叮当当”,“叮叮当当”,舅老爷的铁锤声显得异常清脆,嘴里哼的小调有滋有味。
“铮铮琮琮”,“铮狰琮琮”,舅姥姥的弹棉花机房里飞花扬絮,舅姥姥唱的民歌声情并茂。
热情的耕耘者们,有如不知疲倦的雕塑家,不断地在小巷塑出新的,更新的花纹和图饰。
于是,在那斑斓驳杂之中,但显示出一种和谐美,一种新旧交迭中的精神美。
啊,小巷,在你身上,我已清清楚楚地听到了时代前进的脚步声。
曲曲小巷,小巷曲曲。她,编织着历史的花环;她,也将给我的心底留下更新更美的记忆。
我有一个美丽的家乡,它就在兴宁的***,那是个河道纵横、山青水秀的小村子。
在我家的东南方向有一座很大的山,我们几乎看不到它的顶。春天,山上那枯萎的小草从地里悄悄地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满山坡都是,树枝上长出翠嫩的新芽,那醉人的绿,引来了从南方过完冬的候鸟。
它们在树枝上“叽叽喳喳”地唱着动听的歌;小朋友们来到这儿,一边尽情地呼 *** 新鲜空气,一边剪自己喜爱的野菜,采摘那开在山坡上的野花。夏天,山上的树呀、翠竹呀,长得特别茂盛。
把整个山遮得严严实实的。这时,你如果到山上去,就会感到山上到处装着空调,那一层层凉风,不知要比空调舒服多少倍呢!过路的人总要在这里歇歇脚,那风吹着树的“沙沙”好像在欢迎你的到来。
秋天,山上一片金黄,这是一个丰收的季节,山上的野柿子像红灯笼挂满枝头。各种叫不出名字的果实等着你去采摘。
我们几个小朋友往往相约去那里采摘果子。这是的棋盘山到处是欢声笑语。
冬天,天空中飘下了一片片雪花,那洁白的雪花给山上的松树和柏树穿上了一件花衣服,看上去,别提有多美了!我心情不好的时候,总喜欢往山上跑,看到山上那美丽的景色,我的一切烦恼都没了。
我有一个美丽的家乡,它就在兴宁的***,那是个河道纵横、山青水秀的小村子。在我家的东南方向有一座很大的山,我们几乎看不到它的顶。
春天,山上那枯萎的小草从地里悄悄地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满山坡都是,树枝上长出翠嫩的新芽,那醉人的绿,引来了从南方过完冬的候鸟。它们在树枝上“叽叽喳喳”地唱着动听的歌;小朋友们来到这儿,一边尽情地呼 *** 新鲜空气,一边剪自己喜爱的野菜,采摘那开在山坡上的野花。
夏天,山上的树呀、翠竹呀,长得特别茂盛。把整个山遮得严严实实的。这时,你如果到山上去,就会感到山上到处装着空调,那一层层凉风,不知要比空调舒服多少倍呢!过路的人总要在这里歇歇脚,那风吹着树的“沙沙”好像在欢迎你的到来。
秋天,山上一片金黄,这是一个丰收的季节,山上的野柿子像红灯笼挂满枝头。各种叫不出名字的果实等着你去采摘。我们几个小朋友往往相约去那里采摘果子。这是的棋盘山到处是欢声笑语。
冬天,天空中飘下了一片片雪花,那洁白的雪花给山上的松树和柏树穿上了一件花衣服,看上去,别提有多美了!
我心情不好的时候,总喜欢往山上跑,看到山上那美丽的景色,我的一切烦恼都没了
当我踏入故乡那座废弃已久的围龙屋,竟然从心底流出了泪水。我对自己说,这是你的根,你的生命最初起源于此,绝不能忘记,要永远深爱啊。
这是怎样一座屋?残破的门庭,斑驳的土墙,长满青苔的砖块,一丛丛绿色小草从地缝里钻出头,仿佛这座庭院最寂寞然也最忠实的居民。
故乡在粤东兴宁,客家人聚居的土地。客家人所缔造的世界建筑奇迹——围龙屋,已经成为旧时代的记忆,星罗棋布地散落于翠绿的田野。我抚摸着那些墙,抚摸着那些木窗,我呼 *** 朴实新鲜的泥土气息,惊讶于先祖的文明。
叔父告诉我,我们陈氏一脉是在东晋时期为避战祸而迁来此地的。当年,他们扶老携幼从遥远的中原徒步跋涉,到南方寻找理想的栖居所,最后抵达粤东山区一片荒郊野岭,便族聚下来,自称“客家”。
那时的荒山虎狼出没,土地贫瘠,客家先祖披荆斩棘,顽强生存。为防野兽和当地人侵扰,也为了延续生命,他们盖起一种特殊的房子——以南北为轴,东西对称分布,状如半月或马蹄。几个朝代过去了,不断繁衍的子孙一圈圈地往外加盖房屋,便形成一座屋群,宛如宫殿,又如堡垒。因房屋首尾相连如御敌的团龙,故取名“围龙屋”。
围龙屋现在已少人有住。今日的客家人都盖起洋房,搬离了老宅。但客家的风俗不许拆祖屋,因为龙脉凝聚在这里,祖先依然在佑护子孙。阿叔阿伯的新房就建在围龙屋周围,“这样感觉与祖先根脉相连”,倍同的叔父动情地说。
我缓缓丈量着这座围龙屋,一步,两步,三步。寂寞的屋子已落满灰尘,三两位年老的本姓远亲镇守在这里,见到我来,探出头微微笑,说着我听不懂的乡音。或许明天当他们不在,这里就只有蛐虫呜叫,是何等的沧桑与寂寥。
明媚的光线从天井照耀下来,柱、梁、窗、枋上雕绘的花鸟山水、飞禽走兽生动得像顷刻能 *** 。走在青石板上,我想像着昔日辉煌的景象,耳边响起古朴的乐音,我甚至用手指触碰到了过往的繁华。而今天,眼见的虽是残破和寂寥,但却隐 *** 一种来自于历史的力量。
这真是一个奇迹!生命在这里顽强地延续,放射出隐忍的坚强。我惊觉,原来我的勇敢不屈和顽强个 *** ,竟是传承自这里,传承于血液里流淌的客家基因。
我去过很多漂亮的地方,见过很多美丽的景色,但是最让我回味无穷的是我的家乡,那个生我养我的地方,它的景色让我着迷,不管我走到哪里我都会心系着家乡,那个美丽的地方.
我的家乡风景优美,有清澈的小河,河边长满了绿色的小草,像是在透明的绿玻璃 *** 铺上了一片天然的地毯,河中还安装了音乐喷泉,水柱会随着音乐舞动,一会儿高,一会儿低,一会儿快,一会儿慢,好看极了!到了晚上,宽宽的马路上,大大小小的汽车,来来往往,川流不息.
当天色渐渐暗下俩,近处的花草也看不清的时候,我们就会看到空中有一闪一闪的亮光.那是夜空中轻莹飘来的萤火虫.他们仿佛是一只只会飞得小灯笼,漂亮极了.
我的家乡还有很多特产呢!有又美味又可口的枇杷,和又甜又脆的梨子,又甜又绿的西瓜和又圆又甜的龙眼,我最喜欢又圆又甜的龙眼了.每当这些特产成熟的时候,你就会看到人山人海,那个热闹景象,真是比赶集还热闹呢!
我的家乡不仅景色优美,而且家乡的人很好客,不管哪里来的人,家乡的人都会拿出自己家里更好的东西款待客人,这真是一个景色优美人杰地灵的地方,我爱我的家乡,那个心灵牵挂的地方.
我的家乡在侯咀,它是龙集镇的一个小乡村.近年来我的家乡在不断的变化.越变越美丽,越变越富裕和发达.
听妈妈讲她从小时候到现在的一些生活,我深深感受到家乡的变化.那时候到处是低矮的草房和坑坑洼洼的泥土路,到了晚上,就黑漆漆的,什么也看不见,路面坑坑洼洼的,如果下雨,就会有满屋的雨水和满路的泥水.路边的泥水如果很多的话,你如果走在路边,一辆车开过来,坑里泥水就会溅得你满身都是.屋顶的雨水就会倾泻而下,一不注意就会让你洗一个“凉水澡”,让你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落汤鸡”.现在经过多次的修整,坑坑洼洼的泥土路变成了既平坦又宽阔的柏油公路.
家乡的交通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交通工具也同样变化着.那挥手即停的出租车川流不息,轻巧方便的摩托车疾驶如飞,有的还开上了汽车,坐上了轮船,登上了飞机.
家乡人们的生活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家家户户晚上点的是昏暗的煤油灯,很久,才能尝一尝肉的鲜味,到新年才能穿上渴望已久的新衣服.现在家家户户的草房变成了宽敞明亮的楼房,安装上了电灯, *** .购买了高级的空调,微波炉、洗衣机、电脑等家用设施.
变了!变了! *** *** 使我的家乡越变越好,越变越美.
打开了21世纪的大门,看见到处繁华一片高等的科技一步一步走到世界之一个角落,让人们过上和平、幸福的生活.
我的家乡不出名,它在祖国的一个角落里,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__兴宁.它不像珠海那样美丽,也不像广州那样发达,更不像北京那样出名,但我非常爱我的家乡.兴宁,它有几个值得它骄傲的儿女,它们就是:明珠文化广场,神光山,合水.明珠文化广场是个休闲娱乐的好地方,她在兴城的中心,为兴城的人们做贡献.神光山是兴宁著名旅游进景点,是个游,玩,吃,乐的好地方,站在神光山山顶,兴城美景尽收眼底,那时你就会为这美景感到骄傲.合水,它是个游山玩水的地方.我是个地地道道的客家人,兴宁客家特产自然不会少吃了.客家特产独一无二,百吃不厌,有:酿豆腐,酿酒,酿坂……总之,全是"酿",这些特产让外地游客都伸出大拇指说好.客家人都好客,当你到某个地方时,那里的人们都会拿出自家做的兴宁特产来招待你,那时,你就会感觉到客家人的热情了.这就是我的家乡,一个风味独特的地方,一个热情好客的地方,欢迎大家到我的家乡来。
假期,闲来无事,独自一人前往老家居住,兴起,写此文。
家乡的雨水和城市比不大一样。那里的雨水是自然的、清香的
、奇幻的。万物每到下雨时,都似乎被那一点一点轻轻落下的雨珠
之精髓所震撼。老人们吞出的话语若是一团又一团的紫烟,那一瞬
间便被打散,变得若有若无,取而代之的便是那一层层的白色。雨
后,兴宁呈现出一种极具生命力的景色,树叶因雨珠的反射而变得
绿油油的,老人们围坐在屋檐下下棋谈话,小孩们在院子内继续他
们没做完的游戏。一切似乎都变得具有一种神秘的色彩,恍尔间,
家乡的黄昏是一段美丽而又梦幻的夜晚开端。黄昏时,家乡那
湛蓝的天空已不再湛蓝。看家护院的狗狗都像困了乏了一般在黄昏
时停止了喊叫;树上的鸟儿也停下唧唧喳喳的吵闹,一个个返回巢
内。太阳并没有因为浮云的挽留而动摇,他还是让大山的倒影投射
到村庄上。影子渐渐淡了下去,太阳沉入了山内,美丽的村庄又迎
家乡的夜晚是一个美丽而又梦幻的时光。看家护院的狗狗已经
睡着了,平静的村庄偶尔才能听见那风吹过树叶所发出的“沙沙”
响。月光透过那密如丛林般的树叶,照耀在水平如镜的池面上,一
切显得是那样的梦幻、 *** 。从家中搬出一把蓬椅,泡上一壶单丛
茶,坐在月色下欣赏星星。那天空上的星星清晰可见,一边数星星
一边喝茶。数累了就吃些水果,听听老人们讲那一些神奇的故事,
不只不觉中自己何时伴着树叶的“沙沙”声、老人们的讲故事声和
那一二声犬吠睡觉了也全然不知。唯一记得的便是那如同梦幻般的
家乡人在早晨是以不同的方式醒来的,先是一家人四五点醒来
拿上锄头挨家挨户的敲门,大声说“起床了,起床了!农活干来
大丰收啊!”这样一家家一户户地叫下去,起初先是一人在田里干
农活,后来田里人越来越多,越来越热闹。六点半是,每家每户先
后升起炊烟,整个村庄才算得上正式从梦幻般的夜晚内苏醒。早上
的村庄显得特别清新,空气清爽极了。院子内的树木焕然一新。树
叶上残留的露珠,依依不舍的 *** ,慢慢落在池塘内,泛起一阵
阵细小涟漪,一切都变得宁静安详……
假期,闲来无事,独自一人前往老家居住,兴起,写此文。
--题记兴宁雨家乡的雨水和城市比不大一样。那里的雨水是自然的、清香的、奇幻的。
万物每到下雨时,都似乎被那一点一点轻轻落下的雨珠之精髓所震撼。老人们吞出的话语若是一团又一团的紫烟,那一瞬间便被打散,变得若有若无,取而代之的便是那一层层的白色。
雨后,兴宁呈现出一种极具生命力的景色,树叶因雨珠的反射而变得绿油油的,老人们围坐在屋檐下下棋谈话,小孩们在院子内继续他们没做完的游戏。一切似乎都变得具有一种神秘的色彩,恍尔间,我以为,这便是人间仙境……兴宁暮家乡的黄昏是一段美丽而又梦幻的夜晚开端。
黄昏时,家乡那湛蓝的天空已不再湛蓝。看家护院的狗狗都像困了乏了一般在黄昏时停止了喊叫;树上的鸟儿也停下唧唧喳喳的吵闹,一个个返回巢内。
太阳并没有因为浮云的挽留而动摇,他还是让大山的倒影投射到村庄上。影子渐渐淡了下去,太阳沉入了山内,美丽的村庄又迎来一个美丽又梦幻的的夜晚。
兴宁夜家乡的夜晚是一个美丽而又梦幻的时光。看家护院的狗狗已经睡着了,平静的村庄偶尔才能听见那风吹过树叶所发出的“沙沙”响。
月光透过那密如丛林般的树叶,照耀在水平如镜的池面上,一切显得是那样的梦幻、 *** 。从家中搬出一把蓬椅,泡上一壶单丛茶,坐在月色下欣赏星星。
那天空上的星星清晰可见,一边数星星一边喝茶。数累了就吃些水果,听听老人们讲那一些神奇的故事,不只不觉中自己何时伴着树叶的“沙沙”声、老人们的讲故事声和那一二声犬吠睡觉了也全然不知。
唯一记得的便是那如同梦幻般的夜晚和那一晚上美好的梦境……兴宁晨家乡人在早晨是以不同的方式醒来的,先是一家人四五点醒来,拿上锄头挨家挨户的敲门,大声说“起床了,起床了!农活干来大丰收啊!”这样一家家一户户地叫下去,起初先是一人在田里干农活,后来田里人越来越多,越来越热闹。六点半是,每家每户先后升起炊烟,整个村庄才算得上正式从梦幻般的夜晚内苏醒。
早上的村庄显得特别清新,空气清爽极了。院子内的树木焕然一新。
树叶上残留的露珠,依依不舍的 *** ,慢慢落在池塘内,泛起一阵阵细小涟漪,一切都变得宁静安详……。
【辛亥遗址】同盟会嘉应州主盟人何子渊故居东晋置兴宁县,以境内宁江而得名。此后这里逐渐发展成广东、江西、福建交界处的地区 *** 重要商贸中心,有“小南京”之称。
1994年撤县设市。宋末元初,文天祥曾在兴宁组军抵抗元军。
明代才子祝枝山55岁时授广东兴宁县知县,63岁任京兆应天府通判。由于不满 *** *** 之风,一年后他就借故辞官,回故里度残年。
晋置县,因兴宁江而得名。一说县内兴旺无内患而得名。
兴宁建县于东晋咸和六年(331年),由 *** 川分治而立,县辖区有今五华、兴宁全境以及龙川县东部和紫金县东北部。南朝齐永明元年(483年)至宋天禧三年(1019年),数次析古兴宁置齐昌县(府),辖境多次变迁。
自宋熙宁四年(1071年)分设长乐县(今五华县)后,县境相对稳定。1958年冬,平远县并入兴宁,两年后复置平远县。
1985年实行市管县体制,兴宁隶属梅州市。1994年6月8日,经 *** 批准,兴宁撤县设市。
从此,兴宁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拉开了农村经济向城市经济迈进的序幕,为建成“经济繁荣、科教领先、社会 *** 、生活小康、中等发达”的粤东商贸新城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03年,兴宁市辖28个镇(宁中、径南、下堡、坪洋、宋声、叶塘、兴城、龙田、罗岗、罗浮、黄槐、黄陂、岗背、合水、石马、大坪、叶南、新陂、宁新、径心、坭陂、水口、刁坊、宁塘、坜陂、新墟、龙北、永和),共有27个居委会、470个村委会,10941个村民小组。
面积2104平方公里,人口111.34万。 2004年,撤销宋声、下堡镇,并入水口镇;撤销坜陂镇、并入坭陂镇;撤销径心镇,并入径南镇;撤销岗背镇,并入黄陂镇;撤销坪洋镇,并入大坪镇;撤销龙北镇,并入合水镇;撤销叶南镇,并入叶塘镇;撤销宁塘镇,并入宁中镇;撤销兴城镇、宁新镇,设立福兴、兴田、宁新3个街道办事处。
撤并后兴宁市共有17个镇(龙田、合水、黄陂、黄槐、石马、永和、坭陂、新圩、水口、刁坊、新陂、叶塘、大坪、罗岗、罗浮、宁中、径南)和3个街道(福兴、兴田、宁新)。截至2008年2月20日,兴宁市辖3个街道(兴田、福兴、宁新)、17个镇(龙田、合水、黄陂、黄槐、石马、永和、坭陂、新圩、水口、刁坊、新陂、叶塘、大坪、罗岗、罗浮、宁中、径南)。
地理环境兴宁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扼东江、韩江上游,地跨东经115°30′至116°,北纬23°50′至24°37′。北部与江西省寻邬县毗邻,东北部与平远县、梅县相接,东部与梅县交界,南部与丰顺县、梅县相连,西北部与龙川县相邻,西南部与五华县接壤。
全市总面积2104.85平方公里。市委、市***所在地兴田街道办事处位于300多平方公里的宁江盆地中部,是粤、赣、闽三省陆路交通枢纽,粤东北部重要商品集散地,粤东次中心城市,兴宁 *** 、经济、文化中心。
城区规划面积114平方公里(其中重点规划30平方千米),至2008年建成面积19.8平方公里,建成区人口27.6万。兴城距广州377公里,至深圳347公里,至汕头185公里,至韶关407公里,至江西寻邬县128公里,至福建龙岩282公里,至梅州城区57公里。
全市年平均气温21℃,降水量1540毫米。兴宁处于粤东北山丘地带,受北东至南西走向的莲花山脉和罗浮山脉控制。
更高峰阳天嶂海拔1017米,更低处水口圩镇海拔100米,高低差917米。地形地势总趋势是北西向南东逐渐下降,而南部则由南向北递降。
南北狭长,北起阳天嶂,南至铁牛牯峰(海拔998米)直线距离100公里;东西最宽处,径心分水坳(海拔400米)至叶南筠竹坳(海拔300米)直线距离36公里。境内四周山岭绵亘,中部为300多平方公里的断陷盆地。
整个市(县)境形似扁舟。地貌类型主要分为5类:平原、阶地、台地、丘陵、山地。
其中,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阶地、台地等3类占总面积的38.1%;海拔200米至400米的丘陵占49.69%;海拔400米以上的山地占12.21%。兴宁北部的罗浮镇属东江流域,镇内河溪均流入东江上游的渡田河。
其余28个镇属韩江流域,镇内46条河溪水流入韩江上游的梅江。宁江(古称左别溪)贯穿兴宁南北,是流域面积更大的梅江支流,北起江西寻邬荷峰畲,南至水口圩汇合梅江,全长107公里,从合水至水口主干河道长57.5公里,沿途接纳32条山溪小河,流域面积13 *** .75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65%。
兴宁属南亚与中 *** 带过渡气候,年平均气温20.4℃。常年最热月是7月,平均气温28.5℃,极端更高气温达38.3℃;常年最冷月是1月,平均气温11.4℃,极端更低气温零下2.7至零下6.4℃。
年平均降雨量1540.3毫米。夏季降雨最多,占年降雨量的41.5%。
年平均日照时数2009.8小时。风向比较稳定,以西北风频率更高,东南风次之。
自然环境优越,无霜期长,光照充足,四季宜耕宜牧,具有发展农、林、果、牧、渔等各业的有利气候条件。经济状况主要经济指标持续增长。
2009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85.5亿元,比增10.2%。其中之一产业增加值21.7亿元,比增6.5%;第二产业增加值25.8亿元,比增8.3%;第三产业增加值34亿元,比增11.3%。
财兴宁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政一般预算收入2. *** 亿元。
二、客家民居的文化内涵,以围龙屋理解
1、客家民居是我国汉族传统民居建筑的一个重要流派,被称为建筑奇葩,以独特的风格和结构精巧等特点屹立于世界民居建筑艺术之林。那么,客家民居有什么样的文化内涵呢?接下来,让我们以围龙屋为例来了解其真正的文化内涵吧。
2、客家民居建筑的风格和形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和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变化,有圆寨、围龙屋、走马楼、四角楼等。但其中更具 *** *** 的是围龙屋。
3、围龙屋是一种富有中原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筑,客家围龙屋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和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我国更具乡土风情的五大传统住宅建筑形式,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为中 *** 居建筑的五大特色之一。
4、据历史学家考察,这种民宅建筑与中原贵族大院屋型十分相似,这是有其历史渊源的。客家先民原系中原 *** ,因战乱、灾荒等原因辗转南迁赣、粤、闽交界山区落籍繁衍。客家先民南迁定居岭南后,不但传播了中原的先进耕作技术,而且建筑民宅保持了原有的传统风格。
5、围龙屋的整体布局是一个大园型,在整体造型上,围龙屋就是一个太极图。
6、围龙屋前半部为半月形池塘,后半部为半月形的房舍建筑。两个半部的接合部位由一长方形空地隔开,空地用三合土夯实铺平,叫“禾坪”(或叫地堂),是居民活动或晾晒的场所。“禾坪”与池塘的连接处,用石灰、小石砌起一堵或高或矮的石墙,矮的叫“墙埂“,高的叫“照墙”。半月形的池塘主要用来放养鱼虾、浇灌菜地和蓄水防旱、防火,它既是天然的肥料仓库,也是污水自然净化池。
7、后半部的房舍建筑,正中为方形主体建筑。有“三栋二横”,一围层;有“三栋四横”,二围层。最小的围龙屋的建筑面积也在上千平方米,大的则上万平方米。有的大围龙屋居住着上百户人家,几百口人。普遍为“三栋二横”一围屋居多。三栋二横围龙屋,有上、中、下三厅,各厅之间均有一口天井,并用木制屏风隔开,屏风按需要可开可闭。厅堂左右有南北厅、上下廊厕、花厅、厢房、书斋、客厅,居室等,错落有致,主次分明。建筑结构前低后高,这样就有利于采光、通风、排水、排污。
8、正屋--横屋外层便是半月形的围屋层,有的是一围层,有的二围层,围龙屋由此而得名。弧形的围屋间,拱卫着正屋,形成一道防御屏障,围屋间窗户一般不大,是自然的了望孔、射击孔,便于用 *** 、 *** 、 *** 等武嚣抗击来攻之敌。
9、围龙屋的设计建筑其实与当时客家人的处境有极大关系。客家人是唐宋以来由中原南迁的 *** ,多居住在偏僻的山区,受当地人的排挤和欺侮,为了团结御侮求生存,他们不得不聚族面居,也不得不建造具有防御 *** 的 *** 式住宅--围龙屋,以抵御盗匪和当地人的侵扰。
三、梅州客家围龙屋 ***
1、广东以及 *** 、 *** 地区,是客家人聚居的主要区域之一。客家人的传统居所——客家围屋,主要分布于粤东、粤北、东江流域和环处珠江口的深圳、 *** 等地,其内涵丰富,形式多姿多彩,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粤港地区的客家围屋,大体可以分为15种类型,其中尤以围龙式围屋、 *** 式围楼和四角楼更具地方特色。
2、方形围楼有多种形式,如闽西式方形土楼和粤北的方形碉楼等等。方形围楼又有正方形和长方形之分。“闽西式方形土楼”,是指用数层高的夯土墙四周围合,围内各层多为木结构的通廊式住房,中心成形一个矩形内院的夯土建筑,它对外封闭、对内敞开,庞大的外观,如同一座坚固的土堡。这种方形围楼在与闽西邻近的广东饶平、蕉岭、大埔、丰顺有零星分布。
3、圆形围楼犹如“天上掉下来的飞碟,地下冒出来的蘑菇”,真可谓 *** 斧神工。这种环形的土楼,也有人称之为“寨”。圆形的布局、高大宏伟的气势,堪称世界民居奇观。圆形土楼内部结构有通廊式和单元式两种。土楼的直径由几十米至上百米不等。圆形土楼与方形土楼一样,分布在与闽西邻近的粤东大埔、饶平、蕉岭、丰顺一带,土楼内房舍结构多为单元住房。
4、圆形围楼犹如“天上掉下来的飞碟,地下冒出来的蘑菇”,真可谓 *** 斧神工。这种环形的土楼,也有人称之为“寨”。圆形的布局、高大宏伟的气势,堪称世界民居奇观。圆形土楼内部结构有通廊式和单元式两种。土楼的直径由几十米至上百米不等。圆形土楼与方形土楼一样,分布在与闽西邻近的粤东大埔、饶平、蕉岭、丰顺一带,土楼内房舍结构多为单元住房。
5、半月形围楼主要分布在与闽西交界的广东大埔、饶平等地。饶平的饶洋、上饶、上善数量最多,其次是大埔的桃源,梅县东部也有零星分布。半月形围楼,外形与兴宁、梅县地区的围龙式围屋的后围相似,有的以两个或三个半月形重叠,高二层,之一层为单元式住房,围与围之间有宽约数米至十余米不等的巷道。粤东半月形围楼多见单围,半月形内环广场中间建有二堂或三堂式的祖祠,前面照例有禾坪、池塘。亦有环内空旷的半月形围楼,空地作为晾晒东西和举行活动的空间。
6、椭圆形的客家围楼,据深圳博物馆黄崇岳、杨耀林先生调查,发现六座。饶平饶洋蓝畲村的泰华楼,与“闽西式”通廊房结构的圆形土楼相比,在外形上有所变化。兴宁黄陂石氏中山公祠、罗岗刘氏恒丰楼和大埔湖寮黄氏中宪第,外形虽呈椭圆形(中山公祠为“螃蟹形”),但其用材、建筑结构与“闽西式”圆形土楼有很大的差异,平面布局与围龙式围屋比较接近。
7、饶平饶洋蓝氏泰华楼(椭圆楼)外景及内景
8、八角形围楼,是方形、圆形土楼的综合体,其建筑 *** 、用材和建筑结构与圆形土楼最为接近,而其施工难度要大得多。建筑这种多棱角的楼宇,就居住使用面积和舒适便利等方面与方形、圆形土楼相比,看不出其有优越 *** 。这可能与风水有关。八角形土楼仅在广东饶平发现两座,其中三饶南联村道韵楼内的黄氏居民, *** 潮汕语,但他们认同其祖先是客家人。
9、饶平饶洋詹氏听捷楼(八角楼)外景及内景
10、围龙式围屋的分布,以客家聚居腹地兴宁、梅县为中心,向周边辐射,衍播东江流域以及环珠江口的深圳地区。围龙式围屋是广东客家民居中数量最多,规模宏伟,集传统礼制、伦理观念、阴阳五行、风水地理、哲学思想、建筑艺术于一体的民居建筑。
11、围龙式围屋的主体是堂屋。所谓堂屋,即中轴建筑为方形厅堂,最少的为二堂,一般三堂,堂与堂之间以天井相隔,上敞堂为祖公堂,中堂为议事厅,下敞堂进深小,呈长方形,为门厅。堂屋两边有衬祠,一般以巷径隔出明间、次间、梢间和尽间。堂屋两侧为横屋,后面建半月形的围屋连结横屋,半月形内为花头。有二横一围龙,四横二围龙……,更大规模的为十横五围龙。围龙式围屋多依山而建,前低后高,突出中轴堂
12、屋,蔚为壮观。门前为禾坪,前有低矮的照墙和半月形的池塘。围龙式围屋整体呈圆形,犹如阴阳两仪的太极图,寓有天圆地方的意义。
13、有一部分围龙式围屋,出于防御的需要,在外横屋前后建碉楼,碉楼往往高出堂屋一层,故又称之为“四角楼”或带四碉楼的围龙式围屋。围龙式围屋围数的多少,取决于家族的发展状况和地形位置等因素,一般在初建时仅一围,以后不断增加。
14、分布于粤东北地区的四角楼,与“闽西式”方形土楼和赣南“土围子”有着渊源传承关系,更突出其防御功能。
15、兴宁罗岗袁氏善述围(四角楼)新丰梅坑潘氏儒林第
16、(六碉楼、一望楼的长方形四角楼)
17、四角楼的主要特点是方形(更准确地讲是长方形)围屋四角加建碉楼。四角楼的外形和内部结构变化多端,粤东与粤北两地又有各自的特点。
18、粤东四角楼一般中轴为堂屋,以三堂居多,左右横屋和上堂外墙相连成围,四角建高出横屋和堂屋一至二层,即二至三层的碉楼,碉楼凸出檐墙一米多。正面三门,中间(堂屋)为大门(正门),左右两侧横屋为小门(侧门),门前与围龙式围屋的布局相同,照例有禾坪、前护墙、半月形池塘。禾坪两头建出入“转斗门”。有些四角楼中间不建堂屋,形成大空间,四周杠屋环列,这种布局有利于防卫,如兴宁岗背“躲世围”,当地传说,每逢战乱或闹匪,附近村庄的居民迁入该楼躲避固守。
19、粤北和河源四角楼更富于变化,除碉楼顶装饰呈各种锅耳状外,有带二碉楼、四碉楼、六碉楼或八个碉楼和一望楼者。
20、堂横式围屋,其基本结构在中心轴线上为二堂(厅)或三堂,最多者达五堂,两侧加横屋。这种传统屋式粤东客家人称之为“府第式”,福建称为“五 *** ”。此类住宅对地形适应 *** 强,比较适合人们聚族而居、几代同堂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因此分布地域广、数量多。它与围龙式围屋的主要区别在于后面不带花头和围龙,突出了客家民居的平面结构与特点:保持中原地区四合院、殿堂式结构组合特色,即厅堂、天井、天街、禾坪、池塘等配套成为一体,既完整,又实用。
21、堂横式围屋的造型特征,是以中轴线上的敞厅堂、敞廊和天井构成三位一体的厅井空间,左右有平衡对称的厢房,无论是中轴或横屋,均以“四架三间”为基本构图,横屋偶数对称。整座楼宇的造型前低后高,突出中轴,堂屋高横屋低。由于整体结构高低有序,屋顶瓦面层层错落,成叠式瓦面,一般为五叠,一层层的瓦顶瓦檐有如五凤展翅,故有人将其称之为“五 *** ”。
22、杠式围楼是客家民居中较为简单的一种类型,因其纵向排列,山花朝前,故称杠式围楼,又因纵列式横屋如同轿子两侧之杠杆而得名。杠式围楼最少有二杠,多至八杠。在杠式围楼中,堂屋被夹在杠与杠之间,显然夸大了“杠”,缩小了“堂”,抬高了“杠”的高度。但在平面布局上,堂仍具有决定朝向的作用,而且必须正对大门。
23、杠式围楼与围龙式围屋在建造原则上有所不同。围龙式围屋是先建堂屋,后建横屋和围龙,随着家族的兴旺不断向外扩展。而杠式屋的建筑原则是,根据经济条件,首先建造最简单、实用的杠屋,留出空间待经济条件许可后再建造祖堂。另一因素是受到风水地理的影响和 *** ,风水先生根据阴阳五行测算建造屋式,如梅县白宫丘氏大夫第“牛角屋”,本是六杠屋,根据山形,在边杠屋末端加建围龙,围龙仅包一半,并未围拢并且在堂屋后檐墙两侧挖圆形水井象征牛眼,成了“牛角屋”。杠式围楼,在粤东的梅县、大埔分布较多,其他地区也有零星分布, *** 地区的杠式围楼多在形式上有变化,而且小巧玲珑。
24、 *** 式围楼,外墙用“三合土”夯筑或青砖垒砌,是东江流域和深圳、 *** 客家民居的一大特色,是堂横式围屋、围龙式围屋和四角楼的综合体,并吸收了广府民居的优点发展起来的。在平面布局上保留了兴梅客家民居堂屋、横屋、禾坪、月池、转斗门的主要结构,四周被二层围楼包围起来。有些围楼在保留四角碉楼的基础上,在后围 *** 增建“望楼”,望楼是全楼的更高点。围楼顶层周围建成通廊“走马楼”。
25、深圳坪山曾氏大万世居( *** 式围楼)深圳龙岗李氏正埔岭( *** 式围楼)
26、围楼外部装饰有两大特点:一是四周檐墙上建女儿墙,檐额用青砖砌作数层菱角牙子;二是碉楼、望楼顶端两侧(山花)大都做成“锅耳”状,并有挑头装饰。内部结构的建筑形式有较大的变化,围楼四周(前排称倒座)是二层或三层高的单元式住房,内低外高,通常是一厅、二房、一天井、二廊。堂屋、横屋多为二层高的单元式房间。正门楼占一单元,进入大门穿过门厅为天街,天街将围楼和堂屋、横屋隔开。有些大门内建仿牌坊式建筑,上有灰塑图案和石刻。
27、围村,就是将一个村庄用围楼或围墙围拢起来,故有人称之为“寨”。围村深沟高垒,固若金汤,显然是出于防御的需要。客家围村的分布主要在客家人与潮汕人或广府人的临界点或杂处地。在粤北和深圳、 *** 地区有较多的实例。
28、深圳横岗西坑围(围村)深圳龙岗刘氏田丰世居(围村)
29、深圳的客家围村,既受广府围村的影响又保留了客家民居的传统。主要特点是横纵成行成列的房屋,四周被围楼或围墙包围起来,平面呈方形,四角设碉楼。围内的住房多为单元房,有斗廊式或“大齐头”(一厅一房)。单姓围村在中轴线上设祖公堂,而多姓围村则各有祖堂。大门口有禾坪和池塘,这是与广府围村的主要区别之一。
30、客家围村有的呈方形,有的呈不规则的圆形。围内房屋有的排列有序,有的比较凌乱。此外,围村内的住房有单间式的,也有堂横屋和单元式的,还有一间房中间建隔墙成了套间或“背 *** ”前后开门的,形式多样。而粤东丰顺建桥围村则四面环水,围内是一座座 *** 的堂横屋。
31、在粤东、粤北以及河源、惠阳、深圳和 *** 等地区所见的客家碉楼,大都与围楼、围龙屋或“斗廊屋”结合在一起,且多为四角楼。惟独在粤北始兴等地区可见 *** 存在的大型碉楼,建筑占地面积200~400平方米不等,有四五层高。碉楼内有天井和水井(少数无天井),有的还设有祖(神)堂。每层楼均为通廊式单间房,有木楼板和走廊。外墙用大卵石和青砖砌筑,厚1米有余,特别坚固。全楼只有一个大门,条石门框,内装铁皮木门、木杠、铁栅等四五重屏障,门上还有防火水槽,真可谓固若金汤。一个村可建几个互为犄角的碉楼,以保护全村的安全。遇有匪贼或战事,村民们便扶老携幼进驻碉楼。这也是粤北客家建筑文化中的一绝。
32、始兴太平曾氏憩春阁(碉楼)始兴太平曾氏万福攸崇楼(碉楼)
33、中西合璧式围楼的建筑年代较晚,最早在清代末期,但大都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后的产物。漂泊海外的客家游子们在国外经商致富,不忘故土,眷恋民族的传统生活,荣归故里后置田建屋。他们受到南洋各国及西洋文化思想的影响,采用传统的围龙屋或堂横屋的平面布局,局部稍作改动,如有些屋式将弧形的围龙和花头部分变成了长条形、直线形,横置如枕,当地人称“枕头屋”,如梅县南华又庐、万秋楼、联芳楼等。门窗、厅堂加之西式装修,特别是增设阳台的做法,使古老深沉的传统建筑焕发出清新的气息。
34、所谓 *** 式,是指没有明显的布局规律的一类客家民居形式。屋主人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并结合财力和用地情况,建造居住舒适、外形美观而又符合客家传统民居风水学中阴阳五行理念的建筑。
35、 *** 地区客家围屋的形式主要有堂横屋、杠式屋、凹字形排屋以及 *** 式围楼和中西合璧式围楼等。
36、客家人较集中居住的新界北区以及元朗大旗岭、八乡、十八乡等以杠屋、凹字形排屋最为常见。杠屋小型化,仅见单杠和双杠二式。单杠式在距前檐墙数米处建与前檐墙等高的围墙,围成前院,开侧门出入。凹字形排屋以新界北区分布最广。所谓“凹字形排屋”,即以多单元“锁头屋”连结而成。
37、中西合璧式围楼以崇正新村最为集中。
38、 *** 式围楼仅见沙田山厦围一处。
39、柴湾罗屋是吸收广府居住文化较为典型且年代较早(清康熙年间)的斗廊屋。
40、元朗阴华居、岭梅庄和杨家村年代较晚,均建于清末,它们是典型的粤东式堂横屋。
41、荃湾陈氏建于清乾隆年间的三栋屋,形式较为特别,它的平面布局是介于堂横屋和 *** 式围楼之间的一种形式。
关于龙屋之乡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