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之乡啥意思,齐鲁是什么意思

牵着乌龟去散步 之乡 10

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齐鲁之乡啥意思,以及齐鲁是什么意思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本文目录

  1. 泰山石敢当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典故或传说吗
  2. 再夸夸家乡比肩齐鲁的莒文化
  3. 赵秉忠与“状元卷”(齐鲁状元系列之十九)

一、泰山石敢当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典故或传说吗

小石碑(或小石人)立于桥道要冲或砌于房屋墙壁,上刻(或书)“石敢当”或“泰山石敢当”之类,要禁压不祥之俗,在民间甚为流行。

关于“石敢当”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西汉史游的《急就章》:“师猛虎,石敢当,所不侵,龙未央”。颜师古注:“卫有石蜡、石买、石恶,郑有石制,皆为石氏;周有石速,齐有石之纷如,其后以命族。敢当,所向无敌也。”颜氏认为,石是姓,敢当为所向无敌意。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十七“石敢当”条中引用了史游的《急就章》及颜氏注,完全同意颜氏的说法。颜师古对石敢当的解释是难以令人满意的。我们知道,《急就章》是当时的儿童启蒙识字书,若据颜注,石敢当就是姓石的那个人所向无敌,除非姓石的那个人当时名声很大,否则儿童很难接受其说,教书先生也很难讲解清楚。我们遍查古籍,目前还没有找到一位汉代以前的名声很大的无敌英雄石某某,近现代学者邓尔雅指出。石敢当一语。出《急就章》,本无其人,后人特就文意石敢当以为喻而已。”(《民俗》41- 42期合刊)宗力。刘群二 *** 亦认为:“西汉史游《急就章》有句云:师猛虎,石敢当,所不侵,龙未央。颜师古注以为石乃姓氏,敢当为所向无敌。说者谓石敢当碑即取所向无敌之文。以镇,此说稍差强人意,然犹未尽。古语中此类语汇甚多,何故专取于此(《中 *** 间诸神》)

另一种说法是:认为石敢当是五代汉时的勇士。明人陈断儒的《群碎录》云:“五代汉刘智远时,有勇士名石敢当,其慕古人名以自表见耶?仰即其人与?”杨信民的《姓源珠玑》亦讲“五代刘智远为晋祖押衙,潞王从珂反,愍帝出奔,遇于卫州。智远遣力士石敢当袖铁槌侍。晋祖与愍帝议事,智远拥入,石敢当格斗而死,智远尽杀帝左右,因烧传国玺。石敢当生平逢凶化吉,御侮防危。故后人凡桥路冲要之处,必以石刻其志,书其姓字,以捍居民”。

我们认为,石敢当之石碣(碑)与五代勇士石敢无关,理由有二:

(一)遍查旧、新《五代史》,有名石敢而无名石敢当者,亦没有把勇士石敢尊为石敢当的文字记载。据《旧五代史·高祖本记上》记载:“应顺舍,晋高祖镇常山。唐明宗召赴阙,会闵帝出奔,与晋高祖相遇于途,逐俱入卫州,泊于邮舍。闵帝左右谋害晋高祖,帝密遣御士石敢袖铁槌立于晋高祖后。乃有变,敢拥高祖入一室,以巨木塞门,敢寻死焉。帝率众尽杀闵帝左右,逐免晋高祖于难。”再据《新五代史·汉本纪要第十》记载:“潞王从珂反,愍帝出奔,高祖自镇州朝京师,遇愍帝于卫州,止传舍,知远遣勇士石敢袖铁槌侍高祖以虞变。高祖与愍帝议事未决,左右欲兵之,知远拥祖入室,敢于左右格斗而死,知远即率兵尽杀愍帝左右,留帝传舍而去。”旧、新《五代史》记载虽然文字上稍有出入,但勇士系石敢而非石敢当则是一致的。

(二)石敢当在西汉史游的《急就章》中已见到,莆田县曾出土唐大历五年的“石敢当”石铭,据此,石敢当早于五代之勇士石敢明矣。清代学者翟灏在《通俗编》里也曾明确指出石敢当与五代之石敢无关:“据《五代史》,刘知远为晋押衙,高祖遇唐愍帝于传舍,知远使勇士石敢袖锤侍高祖以虞变,谓植石所镌取此,即大历有镌之者,断知此说非矣。”

第三种说法是把“泰山石敢当”说成是“大夫”(即医生)。《茶香室丛钞》卷十记载:“国朝王渔洋山人王世祯)《夫于亭杂录》云:齐鲁之俗,多于村落巷口立石,刻‘泰山石敢当’五字,云能暮夜至人家医病。北人谓医士为大夫,因又名之曰石大夫。按:此五字南中有之,而无医病之说,亦无大夫之称。”单就这段文意即知,泰山石敢当为大夫的说法流传并不广,仅止于北方,而南中皆无。北方何以流传泰山石敢当为大夫之说,考其渊源,是流传已久的石敢当可降妖镇邪的演绎。在流传泰山石敢当可以治病时,恐怕已没有人考究其是人是神还是什么东西,不然,何以讲“能暮夜至人家医病”而不讲白昼亦能入人家行医?

据查阅文献资料及在 *** 市境内的调查可知,凡刻(书)“石敢当”(或“泰山石敢当”)之类者,多用石质材料,而用其它材料者较为少见。1988年,在肥城县发现12处刻(书)“泰山石敢当”或“泰山石镇宅”者,除两处新房子是书写在墙壁上的以外,其它10处均是刻之于石的。立(砌)石刻“石敢当”之类语言的基本作用是什么呢?诸如莆田县出土的唐大历五年石铭云:“石敢当,镇百 *** ,厌灾殃”是也。其它作用都是这种基本作用的引申或演义。“石敢当”三字中有“石”字,石敢当刻于石上,其作用是厌殃镇邪,从其深层内涵上考察恐不无内在联系。汪宗衍先生《石敢当》一文中谓:“《淮南·万毕术》云,‘丸石于宅四隅,则 *** *** 殃也’,庚信《小园赋》,‘镇宅以埋石’。吴兆宜注《荆楚岁时记》:‘十二月暮日掘宅角,各埋一大石,为镇宅。”(《民俗》86- *** 期合刊)。王成竹先生认为,这很可能是石敢当的由来。同时王先生又指出:“就石敢当三字字义讲,盖即石可当其冲也。故镇于庐舍,墙隅街衢巷门前直冲之处也。”(《中 *** 间诸神》)宗力,刘群二 *** 认为王成竹的见解“颇有道理”,并进一步指出:“宋庆历中所发现之唐代石铭(指莆田石铭),非如后代小石碑,而是埋于宅基下,与上引镇宅之石颇相类。实际上,此即古代灵物崇拜之遗俗,以石为灵物,赋予辟邪镇 *** 之神力埋于宅下,后又借用“石敢当”句,以壮声威。即如近代简化为小石碑,小石人,实亦视为辟邪之灵物耳。”(《中 *** 间诸神》)宗力、刘群认为石敢当是“古代灵物崇拜之遗俗”,极有见地,稍感不足的是没有展开论述。

灵石崇拜是一种十分原始且流行广泛的 *** 习俗,它形成于史前社会,阶级社会有其习俗延续。灵石崇拜与祭天、祭地、祭山川、祭祖祈育及避邪厌殃等都有一定渊源关系。这里我们仅就与“石敢当”有一定的关系的,具有避邪厌殃作用的灵石崇拜作一番探讨。“万物有灵论是原始 *** 思想发展的最初阶段”。某些 *** 所具有的奇特形状、颜色或所处的特殊地理环境,都可能被古人赋予灵 *** 。 *** 当地土人称神石为“石头公”,把它看作是保幸福、避妖邪的对象。我国羌族地区,流行有白石崇拜。关于白石崇拜的由来,羌人的传说:古人羌人和戈鸡人战争,不能取胜。当时有神梦中指示羌人,要用白石作 *** ,才能战胜戈鸡人。羌人如言而行,果然得胜。但不知此人的形象如何,便以白石代替以供奉之。非洲尼日利亚农村给神石供奉食物以求治病。新几内亚有一种神石,土人认为石里附有精灵,流通影响他物,如放在园圃内,即能增加收获。以上所引均为民俗学资料,就考古学资料来看,也不乏例证,甘肃永靖秦家齐家文化墓地,有不少墓随葬石块,石块有大有小,多呈白色,石块放在死者头部可或身体两侧,有的则围绕在死者一圈。不分男女老少,不分葬式,大都有石块随葬,少者五,六块,多的达105块。广西南宁地区的史前墓葬,如西津和长塘的不少墓中,流行着用一、二块未经加工的片石随葬,石块多放于死者头部,有的墓则在人骨周围用石子圈起。1945年春,夏鼐先生在甘肃临洮寺洼发掘两座墓葬,都有大块砾石随葬。另外云南元谋大墩子遗址的部分史前墓葬,四川巫山大溪文化遗址的部分墓葬也有石块随葬。值得指出的是,在史前墓葬中或在同一墓区中,随葬石块者总是少数,说明墓主人很可能是非正常死亡,墓葬中随葬的石块很可能是灵石,其目的是借助灵石来镇墓驱邪,防止死者变成厉 *** 作。下面我们再回到石敢当的探讨上来。西汉史游的《急就章》有“石敢当”之语,唐颜师古有注。前已指出,颜氏注“石”为姓不妥。石敢当的真正含义应当解释为“盖即石可当冲也”。即灵石可以避邪厌殃抵当一切。石敢当避邪厌殃之俗也可以从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中找到旁证:“河南汝阳彭氏墓路头立一石人,在石兽后。田家 *** 到市买数片饵,暑热行疲,顿息石人下小暝,遗一片饵去,忽不自觉。”此事被 *** 哄传,说“石人能治病,愈者来谢之”。又说“头疼者摩石人头,腹痛者摩其腹”,“凡人病自愈者,因言得其福力”,故尊那墓前石翁为“贤士”。显然这是人们把石人作为避邪治病象征的一例。这里附带讲一下,泰山山顶碧霞祠院内两通碑,俗称御碑,至今有用 *** 摩碑防病之俗。摩碰御碑者口念道:“御碑摩,御碑碰,摩碰御碑不生病。”此俗与上述应劭所记有相似之处,宋仁宗庆历年间,莆田县出土的唐代大历五年(公元770年)的石铭云:“石敢当,镇百 *** 厌,百殃,官吏福,百姓康,风教盛,礼乐昌。”此石铭原埋于宅下,其镇宅之意不言而喻。明清以后,用“石敢当”(或“泰山石敢当”)镇宅或镇巷陌桥道之要冲颇为盛。《通俗编》引《继古丛编》云:“吴民庐舍,遇街衢直冲,必设石人或植片石,镌石敢当以镇之。”袁枚的《随园随笔》亦载:“镌今俗为厌胜,树一石于庐所,曰‘石敢当’。“本世纪二十年代邓尔雅先生调查:“粤俗随地有泰山石敢当石刻。大抵其地有 *** 物为崇或堪舆家以为形势而弗利居民,借此当煞气耳。以上所引的资料多属南方,其实北方亦然。前文引清代王渔洋山人(即王世祯)语“齐鲁之俗,多于村落巷口立石,刻泰山石敢当五字”可证。枣庄市底阁曾发现一块奇特的 *** ,呈红色,高1.1米,宽0.65米,厚0.35米,上刻有“镇宅煞 *** ,隆庆二年立”字样。隆庆是明穆宗朱载后的年号,隆庆二年即公元1568年。肥城县张庙村亦有“泰山镇石宅”小石碣发现。至此我们可以作出如下结论:有关石敢当之习俗,是古代灵石崇拜之遗俗,其作用,无论在何处,主要是避邪厌殃。

或许读者注意到,上述所引资料,有“石敢当”,亦有“泰山石敢当”,而较早的资料只讲石敢当而没有涉及到泰山石敢当,有“石敢当”亦有“泰山石敢当”,而较早的资料只讲石敢当而没有涉到。那么“泰山石敢当”出现及流行于何时呢?“泰山石敢当”,与“石敢当”又是什么关系呢?邓尔雅先生收集的一侧民间故事讲:相传康熙年间,将军拜音达礼年,以邸中东廊与浮图相向,居者辄不利。适道出江西,因诣 *** 山,乞张真人厌胜之术,甫就坐有赭衣道士跌坐盈西,真人指谓将军曰:“祈此师可也”。因礼拜之。道人曰:“此宅煞细故,以大字镇之当吉。”索纸大书“泰山石敢当”五字。款著纯阳子书。将军惊谢,旋失道士所在,真人曰:“本日纯阳师值殿,公幸遇之,福缘无量哉。”遂奉发南归。勒石东廊,字径逾尺。见者咸谓出入虞褚间。

宗力、刘群 *** 提供的广东徐闻县民间传说谓:

康熙年间,数任知县皆到县不几日,即卒于任上。某黄知知其事,携一风水先生同赴任。先生察明系本县一座宝塔之影正落于县太爷公座之上,诸官皆因不能经受宝塔之压力而死。遂于县衙前立石碑,刻“泰山石敢当”五字,谓泰山之力可敌宝塔。此后遂无事。这两 *** 间故事虽然讲述的有所不同,但有其共同点:一是故事均发生在清康熙年间,二是皆以泰山石敢当镇邪。又清初人王世祯(1634年-1711年)谈齐鲁之俗时也涉及到“泰山石敢当”。据此可知,“泰山石敢当”流行于清初,其出现时间可能早至明代。石敢当前加泰山,其用意是借泰山之力以增威。泰山之泰字,古为“太”,也就是“大”,广意的太山就是大山,大山可以压妖镇邪,在古代神话故事传说中屡见不鲜。如《 *** 记》中的孙猴子(孙悟空),就曾被 *** 压于五行山下五百年。狭义的太山(大山)是指今 *** 市境内之泰山。泰山巍峨高大,为历代帝王封禅告祭之所,是一座神圣的山。汉武帝刘彻赞叹泰山“高矣,极矣,大矣,特矣,壮矣,赫矣,骇矣,惑矣”。明太祖朱元璋谓泰山“根盘齐鲁兮,不知其千百里;高耸入云兮,不知几千万仞”。泰山有无量的神威不言而喻,因而在避邪厌殃的石敢当前加泰山以期再增威力不难理解。

明清以后,直至今天,关于石敢当(或泰山石敢当)的民间故事传说甚多。我们手上掌握的这类民间故事传说,除邓尔雅先生收集的一则及宗力、刘群 *** 提供的一则外,见诸于文字的还有十余则,分别载于近几年出版的《泰山传说故事》(简称《传说故事》)、《泰山民间故事大观》简称《大观》)、《泰山民间故事》简称《民间故事》)、《泰山传说》简称《传说》)、《 *** 风物》(简称《风物》)等书。

前文所引邓尔雅先生收集的及宗力、刘群 *** 提供的两则关于泰山石敢当的民间故事传说,都把石敢当作“石”为基本出发点,它流行的时代虽然不算早(清初),流行地区也不算广泛,但就这两 *** 间故事传说的深层内涵而言,其来源是古代灵石崇拜的遗俗——石敢当镇邪厌殃意义的发展。莆田县出土的石铭,特别是石铭中“石敢当,镇百 *** ,厌灾殃”数语,对这类民间故事传说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也可以说,这是正宗。另一类是关于降妖治病型的民间故事传说,它是把石敢当当作“人”为基本出发点。《大观》所载“驱妖型”二篇,驱 *** 型一篇(为降妖治病类的变型)以及《传说故事》所载的石敢当传说,都可划归此类。这类民间故事传说多讲石敢当,既勇敢且又为 *** 妖缠身的人治病,显然与清人王世祯所讲的北方人谓石敢当为“石大夫”有关。此类民间故事虽然把石敢当作为人看待但所述故事的深层内涵与作为灵石崇拜的具有镇邪厌殃作用的石敢当不无关连。

第三类是将石敢当附会于五代勇士石敢的民间故事传说。如古月 *** 整理的《石敢当》(载《风物》)、鲁岳 *** 整理的《石敢当》(载《传说》)都是如此。宝君、秋水 *** 整理的《泰山石敢当》(载《民间故事》)言石敢当原名“石钢”,被送外号“石敢当”。显然石钢之是五代石敢之转音。此类民间故事传说均讲石敢当英勇无敌除暴安良。认为石敢当与五代勇士石敢有关者,明清以后不乏其人,清人金綮编修的《泰山志》也讲:“石敢当乃五代时勇士……袖铁槌侍高祖,遇变,遂于左右格斗而死。稽宅经须避方煞,故取名石敢当耳。”石敢当与石敢虽然是两码事,但就石敢当可抵当一切及石敢当英雄无敌而言,多少还是有一点联系的。

第四类关于泰山石敢当的民间故事,一是泰山与石敢当为两挚友型,二是唐太宗被泰山石阻挡型(见《大观》)。挚友型讲泰山与石敢当原为同窗好友。泰山家庭富裕,学习刻苦,考中了举人。而石敢当不但什么也没有考取,反而落到“独自一人在外过流浪生活”。有一次石敢当讨饭到泰山府,被泰山留住府上,一直以礼相待。数年后,泰山因公务外出,半年未归,石敢当自尊心很强,以为自己住的时间长了,泰山故意躲起来不见,故“永别了”。泰山办完公务回府后,听说石敢当死了,万分悲痛,也自尽了。因为泰山与石敢当情同一人,死在一块,后人纪念他俩,将泰山与石敢当的名字合在一起,即“泰山石敢当”。这 *** 间故事传说所述侠义之士者,泰山也,而石敢当似乎还是一位胡乱猜疑的小人。“阻挡型”讲:唐太宗骑马上泰山,到回马岭时,一看到马蹄盘,实在上不去了,他又好奇,非上不行,结果绕着道走,临走时说了一句:“我从长安来,逢山开路,遇水造桥,没有挡住我的,偏偏让泰山石把我挡住了。”借这个音,叫起了“石敢当”。查新、旧《唐书》,唐太宗李世民根本没有到过泰山,当然就更谈不上骑马上山被泰山石阻挡事了。这两 *** 间故事传说所述所谓石敢当(泰山石敢当),与石敢当的真实由来及内涵、作用差距甚大,与广泛流传的一系列石敢当的民间故事也大相径庭。笔者曾访问过泰山一带的许多长老,均无人知晓何时何地曾流传过这些民间故事,这是否有编造之嫌呢?

综上所述,石敢当是古代厌殃避邪类灵石崇拜之遗俗,与“人”无涉。西汉史游《急就章》中“石敢当”之语,应释为灵石可敌当一切。其后无论是莆田出土的唐大历年间之石铭,还是在桥头巷口要冲及宅舍立植(或埋)“石敢当”之石,其意一也。至于石敢当之前加泰山(即泰山石敢当),始于明代,流行于清代,达于今日,其意为借神圣的泰山以增石敢当之威力。关于石敢当的种种民间故事传说,在深层内涵上,有与石敢当的有正含义一致,有的部分相关,有的则完全不同。与历史 *** 有一定距离的民间故事传说之所以能够形成,自有其这样那样的原因。但近来有的 *** 借整理民间故事传说为名,凭着想象,再加编造,使之离历史 *** 更远,就未必可取了。

现在在处理房子缺角的时候,不二的选择是泰山石。泰山石敢当是如何来的呢?这里面又一段传说。

传说,泰山脚下的一个村子里住着一个青年,姓石,名敢当。他非常的勇敢,而且同情贫苦的 *** 。在泰山一带很有名。一些人被欺侮了的

*** 城南的汶口镇有户人家,一对老夫妻只有一个女儿。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每到太阳下山以后,只见东南方向刮来一股妖风直钻姑娘

的屋里。天长日久,这个姑娘变得面黄肌瘦,非常虚弱。找了许多医生也治不好她的病。这时有人说:“看来是妖气缠身,光吃 *** 是治不好的

。听说泰山上有个石敢当很勇敢,何不找他来想想办法?”

石敢当说:“这事好办,找来十二对童男童女。一人一面锣。再准备一盆香油,把棉花搓成粗灯芯,还要一口锅,一把椅子,只要这些东西

都备齐了,我一定能把妖怪拿住。”

只见他把灯芯放在香油盆里,点燃了油灯。他用锅把盆子扣住,坐在旁边,用脚挑着锅沿,这样,虽然点着灯,远处看不到灯光。

天黑了,随着一阵呼呼的响声,从东南方向窜出一股妖风。石敢当一脚踏翻锅,油灯立刻放出了耀眼的光芒。十二对童男童女同时敲响了锣

鼓。妖怪一进屋,看见了灯光,听到了响声,赶快闪了出去,朝南方逃跑。

这股妖风后来到了福建,继续作威作福。福建的一些农户也被妖风缠身,患了重病。人们打听来打听去,听说泰山有个石敢当能驱除妖怪

,就把石敢当请到了福建。石敢当用老办法把妖怪赶走了……这妖风又逃到了东北,东北有些姑娘也得了重病,人们又把石敢当请到了东北。

石敢当想:“我赶它一回,它就逃到别处,全国这么大,我怎么跑得过来呢?对,泰山有很多石头,我请石匠在石头上刻上我的家乡和名

字--泰山石敢当,谁家闹妖风,就把这石头放在谁家的门外,妖怪就不敢进去了。”

以后,泰山石敢当降妖的事越传越远,以后,人们为了避邪所以人们在盖房子的时候,总是把刻有“泰山石敢当”的石头砌在墙上或放在

今时今日,风水上以泰山石来化解房子缺角所带来的祸端。在所缺角处置用朱砂刻写“泰山石敢当”的吉祥物,即可化解缺角所带来的煞气。

二、再夸夸家乡比肩齐鲁的莒文化

1、说起我的家乡——山东省这个小县城——莒县,大家可能都觉得这个字不好读。正确读音是——莒(jǔ)县。

2、   莒县是 *** 古县,位于山东省东南部,日照市西部。周朝时这里是莒国,建国于公元前1046年,亡于公元前431年,建国君主是己兹舆期。

3、    莒国是山东东夷中最强的国家,顾栋高《春秋大事表》叙述:“莒虽小国,东夷之雄者也。”《芈月传》里蒋欣饰演的莒姬,就是莒国的公主。

4、    莒县县城曾是春秋时期莒国都城所在地,目前是山东省面积更大的古城,“毋忘在莒”的典故就出在这里。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公子小白,曾客居莒国,后来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

5、    齐桓公执政期间,大臣管仲常提醒齐桓公,毋忘在莒。比喻不忘本,不忘初衷,不忘家乡,不忘峥嵘岁月。

6、    殷墟发现甲骨文,但甲骨文还不是最早的文字。莒县陵阳河遗址出土的原始陶文,比甲骨文早了1500多年,是中国文字的始祖,莒文化与齐文化、鲁文化并称为山东三大文化。

7、    说到底,“莒”不仅是一个地名而已,这个字有着精神上的高贵。作为莒县人,听到这里都是挺提气,但因为莒国面积实在是太小,太不起眼了。所以,外人提起山东,只会说齐鲁大地,没有人会把莒当作山东的代名词。

8、    文字是文明史开始的一个重要标志。1960年,莒县出土的陶器上,类似于“日月山”文字的画,这也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文字。可它读什么呢?这几个字不像甲骨文,因为至今没有人能够说清楚它们的来历,有人简单比喻为象形文字。

9、古文字学家于省吾认为,这个字由日、云、山组成,早晨云气承托着太阳,出在山上,形容早晨宛然如绘的旦明景象,释为“旦”。

10、   历史学家田昌五先生解释,这可能是一个氏族部落的标志,山上有明月,月上有太阳。

11、  如果抛开历史上久远的光环,单从山东区位优势上看,现在的莒县就很尴尬了,火车都是绿皮车,高速路只是在南边算是经过了一下,而且是东西走向,沿路串起来的大都是欠发达地区的穷亲戚。

12、   山东的南北高速是从青岛到日照再到临沂,巧妙地避开莒县。因为莒县非6不幸地与日照,处在一个同纬度上。

13、   当时的莒县和日照,同为临沂的县城,而且莒县比日照更有历史,之所以 *** 古县的位置被取代,是因为海洋时代的来临。日照站到了历史的前排,莒国从此消沉下来。

14、     2016年,莒县在春秋时期莒国故城遗址范围内,启动实施“莒国古城”建设,规划总面积约1200亩。建成后的“莒国古城”将生动展现从春秋到明清,不同历史时期莒地独特的历史文化,成为当地文旅融合发展的“名片”。

15、近年,备受瞩目的莒国古城建设大幕正式拉开,一座延续了3000年的历史古城呼之欲出。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故宫博物院等数十位古建筑专家参与,先后20易其稿,创造了莒县历史上规模更大、效率更高、群众反响更好的 *** 记录。

16、    莒国古城是新型城镇化、文化旅游、新旧动能转换的龙头项目,也是重大的民生工程,现在莒国王宫、城阳王府等主要文化景点建筑单体设计完成,一座独具特色的水系之城、传承历史的文化之城、意境优美的精美之城、业态丰富的活力之城,很快就会展现在世人面前。

17、    现在各类古城遍地开花,仿古建设大多雷同。那莒县古城如何突出自己的特色?毕竟,这齐鲁莒大文化中的“莒”,只有莒县人说得头头是道。

18、    这两年,莒县店子集镇、陵阳镇、浮来山镇成功“撤镇设街道”。夏庄镇被确定为全省重点示范镇,刘官庄“云塑小镇”被确定为省级特色小镇,招贤镇创建为省级美丽宜居小镇,东莞镇、寨里河镇及大沈刘庄村分别创建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19、    现在莒县持续打响“毋忘在莒”品牌,以宣传莒国古城为重点,深挖历史文化资源,让更多的人认识“莒”、读懂“莒”、向往“莒”,塑造魅力城市形象和理想旅游目的地。

三、赵秉忠与“状元卷”(齐鲁状元系列之十九)

1、公元一千九百八十三年,在山东潍坊市下辖的青州市,发生了一件轰动文史界的事情。有个叫做赵焕彬的老先生,把自家珍藏了三百多年的一份古代科举 *** *** ,捐献给了国家。

2、经过专家反复研究鉴定,认为这是一份明代殿试策论 *** 的真迹。 *** 顶端万历皇帝朱批的“之一甲之一名”六个大字,说明它的主人是本科状元得主。这份卷子,就是著名的“状元卷”。科举 *** 在中国存续一千三百多年,状元文化深入人心。但是状元在考场上亲手书写、皇帝亲笔御批的“状元卷”,世人却是首次得以一睹真容。这份“状元卷”,当属中国唯一,世间仅存,堪称无价之宝。因而,这件事社会上所引起的巨大轰动,可想而知。

3、当“状元卷”还保存在青州博物馆的时候,笔者有幸见过它的真品。一手小楷,写的既遒劲端正、又不失清雅秀丽。皇帝御批,也颇有气派。所谓策论,是就国家的大政方针发表意见的意思。“状元卷”不仅书法漂亮,内容也立论高远,条理清晰,逻辑严密,文笔流畅。要不是这样的话,这份卷子也就不会成为“状元卷”了。

4、后来,这份“状元卷”曾经被内 *** *** 过一次。案子告破、“状元卷”失而复得之后,真迹就被国家调走了。如今在青州博物馆展示的,据说只是一件仿制品。那个监守自盗、动歪心思 *** “状元卷”,想拿了去换大钱的青州博物馆保卫干部,还因此而丢掉了自己的脑袋。这真是,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手莫伸,伸手必被捉”。正义不会缺席,法律也不会缺席。违法乱纪的事情,可是万万做不得的。

5、这份“状元卷”的主人,就是山东青州人氏赵秉忠。而赵秉忠,是明代山东真正意义上的第二位、也是最后一位状元得主。这份卷子,是他在参加大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戊戌科殿试的时候,一笔一划、工工整整地亲笔书写出来的。顺便说一下,关于这位赵状元的籍贯,有些小争论,有人认为他的祖籍是山东临朐。不管哪种说法更准确一些,这位赵状元是山东潍坊人应该没啥异议了,况且青州、临朐两地还是山水相连的邻居。在历史上,临朐曾归青州府管辖。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青州、临朐两地的一些乡镇,又时常划来划去的。因而,两地都把赵秉忠看做自己的杰出子弟,倒也情有可原。比较有意思的是,明代山东总共出了两位半状元,其中两位来自潍坊,并且都与临朐有关。看来,临朐不光山清水秀,文化底蕴也够深厚。

6、关于御批“之一甲之一名”六字,涉及到一个科举 *** 的基本知识,在此不妨做一下小科普。科举 *** 发展到了明清两代,已经趋于 *** 化、规范化。当然,一成不变的 *** 化、规范化,也有可能走向僵化呆板的死胡同。清末科举 *** 之所以成了过街老鼠,正是因为墨守成规、不思变革,在这方面贻人以口实,最终走向死亡。

7、在明清两代, *** *** 层面组织的科举 *** ,分为会试、殿试两个步骤。会试由礼部主持,录取人员称为“贡士”,取得参加殿试资格。殿试名义上由皇帝主持,像赵匡胤、朱元璋、康熙等比较勤政的皇帝,对这件事通常都不厌其烦地亲力亲为。而像万历、天启那样比较懒政的皇帝,往往只是挂个名、走一下形式了事。具体事宜,委托有关大臣办理也就行了。

齐鲁之乡啥意思,齐鲁是什么意思-第1张图片-

8、明清两代的殿试,只排定应试人员名次,没有特殊情况不往下刷人。殿试结束后,将应试人员划分为三个等次,称为“三甲”。之一甲,为状元、榜眼、探花三人。第二甲,人数少则几十人、多则百余人,获得的名分是“赐进士出身”。第三甲,人数跟第二甲差不多,名分则是“赐同进士出身”。这里面的“同”字,有点类似于如今干部任命带括号、相当于的意思。在初次职务的任命上,之一甲 *** 的更好,通常在皇帝的秘书班子翰林院任职。第二甲人员的职务安排,一般也好于第三甲人员。

9、说到“赐同进士出身”这个名分,还有个科举趣闻值得一说。这个故事不仅很有趣,还能给人以一些有益的启迪。那就是,为官不能有小心眼,做人不能耍小聪明。

10、清代名臣曾国藩,多次科举不第之后,终于金榜题名。但他的殿试名次不太理想,被排在了三甲四十二名,官方公布的名分,自然是“赐同进士出身”。曾国藩是个自视很高,对自己要求也很高的人。所以,他对自己取得的这样一个 *** 成绩,就非常地不满意,感觉这是一件很没面子的事情,几乎就成了心中一个永远的痛。

11、在这种心理影响之下,曾国藩就特别忌讳这个“同”字。他的一些下属,在向他汇报工作、替他起草文件的时候,经常会被他莫名其妙地训斥一番。时间长了,心眼儿活泛的下属就发现了其中的奥妙,原来他是因为听到或看到了“同”这个字而发火。于是,就想方设法地避开这个字,用“如”“似”“与”等意思相近的字眼代替。人都是有弱点的,就是曾国藩这样的历史大名人,有时也难免做出一些很小儿科的举动来。

12、曾国藩有个下属,新娶了一个小 *** 。男人纳妾,系中国古代的一大社会陋习,是对女 *** 人格的极大不尊重。曾国藩下属的这个小 *** ,生得如花似玉,很是招人怜爱。这个下属因为疼爱小 *** ,在家的时候,经常放 *** 段,替她端水洗脚什么的。对一个古代官员来说,这是一件很丢份的事情,传出去挺没面子的。但一来二去的,这事儿还是被他的同事们知道了,大家就时常在背地里取笑他。

13、在一次公务之余,曾国藩也想拿这事儿开涮这个下属,就对他说:“我听说你挺会对对联的,我出个上联你对一下如何?”那个下属不知道领导是想算计自己,就爽快地答应了。曾国藩坏笑着出了上联:“替如夫人洗脚”。“如夫人”,是古时对小妾,也就是小 *** 的雅称。那下属见领导当众如此揭自己的短,就有些急眼。恼羞之下,下联便脱口而出:“赐同进士出身”。这一下,戳得曾国藩更难受,该轮着他张口结舌、面红耳赤了。

14、关于曾国藩的这个段子,《清稗类钞》也有记载,只是细节有所出入。说是曾国藩在两江总督任上,有一回和一个客人闲聊对联的事情。在说到“如夫人”三字不好对的时候,一个叫李伯元的下属,很没有眼力劲儿地脱口而出:“同进士”。这一下,让曾国藩很生气,李伯元也为自己的失口懊悔不迭,两人之间好久都没有缓过劲来(“曾色变,李亦惭悔,久之乃解”)。

15、赵秉忠夺得状元桂冠的时候,只有二十五岁。此时,距离他的老乡马愉中状元的时间,已经过去了一百七十多年。这段漫长的时间,也是明代两位正宗齐鲁状元得主之间的时间差。赵秉忠中状元时的年龄,则比马愉年轻了好几岁。这说明,他也是个自少年起便勤奋好学,兼之天资超群的人。在明代,赵秉忠应当算是比较年轻的状元得主了。

16、年少时的赵秉忠,不仅好学上进,还很有主见。遇见不合理的人和事,他敢于仗义执言,勇于维护广大考生的合法权益。比方说,在十五岁那年,赵秉忠去参加一个选拔秀才之类的低层次科举 *** 。有个想投机取巧的考生,在自己的鞋子里夹带了小抄。由于行事不密,就被认真负责的监考人员抓了现行。

17、主持那次 *** 的官员名叫刘毅,他见有人企图 *** ,十分生气,就当场立下了一条具有连带 *** 质的规矩:所有考生在进场 *** 之前,都必须光着脚站在场外等候。当时正值寒冬腊月,考生们被冻得脚疼难忍,一个个呲牙咧嘴,跳来跺去,苦不堪言。这位刘主考也真是一根筋,工作 *** 简单生硬得很。假如有考生被查出用 *** 、裤衩之类衣物夹带小抄,难道还要让其他人都光着身子等候进场不成?

18、在这种情况下,当时也在考生之列的赵秉忠便站了出来,对这种不够人 *** 化的做法,提出了强烈 *** 。他理直气壮地质问刘主考道, *** 的考生毕竟是少数,理应谁 *** 谁受罚,让广大遵纪守法的无辜考生一起受牵连、被折磨,于理何在、于情何堪?更何况,防止考生 *** ,是 *** 组织方的义务,应当以加强教育、严格监督检查为本,怎么能采取这种简单粗暴的体罚办法呢?刘主考虽说有点一根筋,但尚能从善如流。听了赵秉忠的意见之后,他老先生就立即下令取消了这一不够人 *** 化的规定。至于赵秉忠本次 *** 的成绩如何,史籍中没有相关记载,因此不得而知。

19、赵秉忠状元进入 *** *** 机关工作之后,初期仕途发展还算比较顺利。他从处级秘书(翰林院修撰)做起,一步步被提拔上来,最后当上了副部长级的领导干部(礼部侍郎,大约是右侍郎)。赵秉忠工作勤勉认真,办事公道正派,是个很讲原则的人。在个人生活问题上,赵秉忠也像自己的状元老乡马愉一样,能做到洁身自好,没有骄奢 *** 逸、 *** 受贿之类的丑闻缠身。在礼部工作期间,他还承担过乡试、会试主考官等比较重要的工作任务,完成得也不错,各方面反映较好。

20、从少年时代参加科举 *** 的那件事可以看出,赵秉忠副部长是个有原则、有 *** 格,也很正直的人。这样的人,自然不会趋炎附势、随波逐流。这一点,又跟马愉很像。大 *** 魏忠贤专权之后,上赶着巴结的官员几乎挤破头。就连一代名将袁崇焕,都曾做出过建议为魏九千岁修建纪念“生祠”,这样很摆不上台面的事情。而有骨气的赵秉忠,却没有去凑这个热闹。在这方面,赵秉忠与马愉两人,又是十分相像,这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也许,谦谦君子马愉的所作所为,深深影响了小老乡赵秉忠。

21、在工作中,赵秉忠自然也跟魏大 *** 弄不到一起去。两人之间经常发生个矛盾、闹个摩擦啥的,是不可避免的事情。怀恨在心的魏忠贤,为了搬开这块绊脚石,就不止一次地在更高领导天启皇帝朱由校面前打小报告,很恶毒地说一些赵秉忠的坏话,并建议尽快打发他滚蛋。

22、一向热衷于忙活木匠活,不怎么关心政务,实际上是不太热心做皇帝的朱由校,十分难得地说了一句在历史上挺有名的话:“你说的是那个穿着小马褂,给我讲过课的人吧?我倒是觉得这人挺不错的。这样的人不但不能赶走,我还想提拔重用他呢。”在明清,状元得主经常被选去给皇家子孙做专职或 *** *** ,赵秉忠也有过这样的经历,所以朱由校才会那么说。明代有个比较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出了好几位为人不算坏,但却比较另类奇葩的皇帝,比如嘉靖,比如万历,比如天启。

23、后来,赵秉忠越来越看不惯魏忠贤的胡作非为,两人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难以调和。在这种情况下,赵副部长的工作,自然越来越多地受到魏大 *** 的牵制干扰,难以施展开手脚。况且魏忠贤的对立面东林 *** 人,还对赵秉忠进行了捕风捉影的所谓 *** 检举。万般无奈之下,左右不是人的赵副部长就撂挑子不干了。赵秉忠在 *** 之所以没有太大的政绩建树,大约也与各方面的掣肘因素过多有关。

24、关于魏忠贤团伙(“阉 *** ”)与东林 *** 人的争斗,是一个著名的历史事件。长期以来,恶评都给了前者,后者则受到了过多与事实不符的美化。其实,中国历朝历代的官员 *** 争,主要目的都是为了争权夺利。无论他们嘴上说得多么好听、打出的旗号多么冠冕堂皇。没有哪一方,能够站上为国为民的道德制高点,东林 *** 也不例外。诚然,在东林 *** 人中,有左光斗、杨涟这样品德高尚的硬骨头,但是也有钱谦益这样吃喝嫖赌抽五毒俱全、国家危难时刻带头向大清辫子军举手投降的孬种。

25、很够意思的更高领导朱由校没有食言,在对赵秉忠副部长挽留无效的情况下,指示有关部门给他提了一级,让他享受了正部长级的退休待遇(晋礼部尚书)。有些资料介绍说,赵秉忠官至礼部尚书,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准确。赵秉忠的这个尚书头衔,只是享受退休待遇的,他并没有在这个位置上实际干过。

26、赵秉忠副部长大约是在离任前收拾自己办公室物品的时候,利用工作之便顺手牵羊了自己的“状元卷”,使它成为了老赵家的传家宝。对于“状元卷”落入赵家的原因,也许有人不认同笔者这样的说法,但是除此之外,实在是很难找出比这更符合情理的解释了。

27、至于赵秉忠这么做的动机是啥,也只能靠猜测了。更大的可能,是他太喜欢记载了自己成就、见证了自己荣光的这份手迹了。不管怎么说,赵秉忠的这种行为属于 *** ,应该是毫无疑问的,也是很不可取的。因为“状元卷”是皇家重要档案,而赵副部长工作的单位,又是专门负责管理这类事务的。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丢了这么重要的皇家文档,他的上级竟然没怎么进行调查追究。于是,状元赵秉忠的这个违规行为,便歪打正着地为世人保存了一份珍贵的科举文物史料,也使自己的历史知名度,得以大幅度提升。

28、享受了正部长级退休待遇的赵秉忠副部长,辞职回家仅仅一年左右,就因病不治而亡,时年仅有五十三岁。赵秉忠去世时的年龄,又跟他的状元老乡马愉差不多!这两位山东潍坊状元之间的相似点,也太多了一些。

29、所谓大怒伤身,赵秉忠之所以壮年早逝,大约是因为跟魏忠贤、东林 *** 一伙闹矛盾,长期心情愤懑,难以排解调整惹的祸。赵秉忠的遭遇说明,身体是自己的,健康很重要,遇事应当善于排解,调整好心态向前看,可千万不能生闷气想不开。

30、作者简介:王离京,笔名谷荻,男,山东寿光人,1958年生于北京,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中文系。做过知青、工人、教师、机关干部,曾任山东 *** 学院副院长,二级警监。散文作家,系中国作协会员,发表出版作品累计三百余万字,多次获奖并入选多种选本。相关作品成为普林斯顿大学、斯坦福大学、北京大学、 *** 大学等著名高校图书馆馆藏书目,两度入选山东省中小 *** 寒暑假读一本好书活动前十位重点推荐书目。

31、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 *** 齐鲁壹点立场。

好了,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如果本次分享的齐鲁之乡啥意思和齐鲁是什么意思问题对您有所帮助,还望关注下本站哦!

标签: 齐鲁 意思 什么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