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与之乡(大黄鱼之乡宁德)

牵着乌龟去散步 之乡 6

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黄与之乡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黄与之乡以及大黄鱼之乡宁德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武汉为什么叫白云黄鹤之乡,是什么意思
  2. 黄弘裕简介历史话题
  3. 和黄姓的分支有关的

一、武汉为什么叫白云黄鹤之乡,是什么意思

冲决巴山群峰,接纳潇湘云水,浩荡长江在三楚腹地与其最长支流汉水交汇,造就了武汉隔两江而三镇互峙的伟姿。这里地处江汉平原东缘,鄂东南丘陵余脉起伏于平野湖沼之间,龟蛇两山相夹,江上舟辑如织黄鹤楼天造地设于斯。

黄鹤楼是古典与现代熔铸、诗化与美意构筑的精品。她处在山川灵气动荡吐钠的交点,正好映和中华民族喜好登高的民风民俗、亲近自然的空间意识、崇尚宇宙的哲学观念。登黄鹤楼,不仅仅获得愉快,更能使心灵与宇宙意象互渗互融,从而使心灵净化。这大约就是黄鹤楼美的魅力经风雨而不衰,与日月共长存原因之所在。

巍峨耸立于武昌蛇山的黄鹤楼,享有“天下绝景”的盛誉,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期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传说是为了军事目的而建,孙权为实现“以武治国而昌”(“武昌”的名称由来于此),筑城为守,建楼以嘹望。至唐朝,其军事 *** 质逐渐演变为著名的名胜景点,历代文人墨客到此游览,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唐代诗人崔颢一首“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已成为千古绝唱,更使黄鹤楼名声大噪。

号称江南三大楼之一的黄鹤楼,原址在湖北武昌蛇山黄鹤矾头,相传它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1700多年来屡建屡毁,最后一次毁于清光绪十年(1884年)大火。名楼多传说,因此使它更有神奇色彩。

据《极恩录》记载,黄鹤楼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一道士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之它能下来起舞助兴。从此宾客盈门,生意兴隆。过了10年,道士复来,取笛吹奏,道士跨上黄鹤直上云天。辛氏为纪念这位帮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楼,取名“黄鹤楼”。

关于这则美丽的神话故事,历年有三种不同的说法,之一种说法认为这位仙人是黄子安,第二种说法认为是费祎,第三种说法没有仙人的名字,一一介绍如下:

依《南齐书州郡志》记载:「古代传说,有仙人子安尝乘黄鹤过此,故名。」指出黄鹤楼命名的由来,是因为曾有一位名子安的仙人,乘黄鹤经过此地,所以命名为黄鹤楼。

依《图经》的记载说:「昔费祎登仙,尝驾黄鹤还憩于此,遂以名楼。」认为黄鹤楼命名的由来,是指费祎 *** 解为仙后,曾驾着黄鹤回来,并在这栋楼休息,所名为黄鹤楼。

《太平寰宇记》则说:「蜀费文袆登仙,尝驾黄鹤憩此。」此指出费祎是蜀人,而与前面的费祎多了一个「文」字,《三国志蜀传》中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人,字文伟, *** 解为仙的费祎、费文袆,是不是就是这位蜀人费文伟,因不见其它记载,不得而知,但是因为都是神话传说,年代久远,记载会有一些出入。

这个传说的记载比较详细,出自《报应录》。原文是:「辛氏昔沽酒为业,一先生来,魁伟褴褛,从容谓辛氏曰:许饮酒否?辛氏不敢辞,饮以巨杯。如此半岁,辛氏少无倦色,一日先生谓辛曰,多负酒债,无可酬汝,遂取小篮橘皮,画鹤于壁,乃为 *** ,而坐者拍手吹之,黄鹤蹁跹而舞,合律应节,故众人费钱观之。十年许,而辛氏累巨万,后先生飘然至,辛氏谢曰,愿为先生供给如意,先生笑曰:吾岂为此,忽取笛吹数弄,须臾白云自空下,画鹤飞来,先生前遂跨鹤乘云而去,于此辛氏建楼,名曰黄鹤。」

这则神话的大意是说,以前有一位辛先生,平日以卖酒为业。有一天,这里来了一位身才魁伟,但衣着褴褛,看起来很贫穷的客人,神色从容的问辛先生,可以给我一杯酒喝吗,辛先生不因对方衣着褴褛而有所怠慢,急忙盛了一大杯酒奉上。如此经过半年,辛先生并不因为这位客人付不出酒钱而显露厌倦的神色,依然每天请这位客人喝酒。有一天客人告诉辛先生说:我欠了你很多酒钱,没有办法还你。于是从篮子里拿出橘子皮,画了一只 *** 的鹤在墙上,接着以手打节拍,一边唱着歌,墙上的黄鹤也随着歌声,合着节拍,蹁跹起舞,酒店里其它的客人看到这种奇妙的事都付钱观赏。如此经过了十年,辛先生也因而累积了很多财富。有一天那位衣着褴褛的客人,又飘然来到酒店,辛先生上前致谢说,我愿意照您的意思供养您,客人笑着回答说:我那里是为了这个而来呢?接着便取出笛子吹了几首曲子,没多久,只见一朵朵白云自空而下,画鹤随着白云飞到客人面前,客人便跨上鹤背,乘白云飞上天去了,辛先生为了感谢及纪念这位客人,便在此盖了一栋楼,取名黄鹤楼。

这三则神话,除了说明黄鹤楼命名的由来之外,还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酒店的主人辛先生因为不嫌贫爱富,不以貌取人,而得到仙人帮助,成为巨富。

以上当然是神话传说。三国时在这;陆江的山巅建楼,首先还是出于军事上的需要,但后来逐渐成为文人荟萃,宴客、会友、吟诗、赏景的游览胜地。历代的名人如崔颢、李白、白居易、贾岛、夏竦、陆游等都曾先后到这里游览,吟诗、作赋。唐代诗人崔颢登上黄鹤楼赏景写下了一首千古流传的名作;‘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干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后来李白也登上黄鹤楼,放眼楚天,胸襟开阔,诗兴大发,正要提笔写诗时,却见崔颢的诗,自愧不如只好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崔颢题诗,李白搁笔,从此名气大盛。

至唐永泰元年(公元765年)黄鹤楼已具规模,使不少江夏名士“游必于是,宴必于是”。然而兵火频繁,黄鹤楼屡建屡废。最后一座“清楼”建于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毁于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此后近百年未曾重修。

1981年10月,黄鹤楼重修工程破土开工,1985年6月落成,主楼以清同治楼为蓝本,但更高大雄伟。运用现代建筑技术施工,钢筋混凝土框架仿木结构。飞檐5层,攒尖楼顶,金色琉璃瓦屋面,通高51.4米,底层边宽30米,顶层边宽18米,全楼各层布置有大型壁画、楹联、文物等。楼外铸铜黄鹤造型、胜像宝塔、牌坊、轩廊、亭阁等一批辅助建筑,将主楼烘托得更加壮丽。登楼远眺,“极目楚天舒”,不尽长江滚滚来,三镇风光尽收眼底。

黄鹤楼的形制自创建以来,各朝皆不相同,但都显得高古雄浑,极富个 *** 。与岳阳楼、滕王阁相比,黄鹤楼的平面设计为四边套八边形,谓之“四面八方”。这些数字透露出古建筑文化中数目的象征和伦理表意功能。从楼的纵向看各层排檐与楼名直接有关,形如黄鹤,展翅欲飞。整座楼的雄浑之中又不失精巧,富于变化的韵味和美感。

黄鹤楼濒临 *** 长江,雄踞蛇山之巅,挺拔独秀,辉煌瑰丽,很自然就成了名传四海的游览胜地。历代名士崔颢、李白、白居易、贾岛、陆游、杨慎、张居正等,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古黄鹤楼“凡三层,计高9丈2尺,加铜顶7尺,共成九九之数。”新楼要雄伟多了,5层,加5米高的葫芦形宝顶,共高51.4米,比古楼高出将近20米。古楼底层“各宽15米”,而新楼底层则是各宽30米。因此,黄鹤楼不是修复,而是重建。它保留了古楼的某些特色,但更多的是根据现在的需要和人们对审美观点的变化来设计的。

1 *** 7年2月, *** 考察完湖南农 *** 动后来到武昌,写下了著名的《菩萨蛮•登黄鹤楼》:“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空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

1957年建长江大桥武昌引桥时,占用了黄鹤楼旧址,如今重建的黄鹤楼在距旧址约1千米左右的蛇山峰岭上。楼共五层,高50.4米,攒尖顶,层层飞檐,四望如一。在主楼周围还建有胜象宝塔、碑廊、山门等建筑。整个建筑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黄鹤楼内部,层层风格不相同。底层为一高大宽敞的大厅,其正中藻井高达10多米,正面壁上为一幅巨大的“白云黄鹤”陶瓷壁画,两旁立柱上悬挂着长达7米的楹联:爽气西来,云雾扫 *** 地撼;大江东去,波涛洗净古今愁。二楼大厅正面墙上,有用大理石镌刻的唐代阎伯瑾撰写的《黄鹤楼记》,它记述了黄鹤楼兴废沿革和名人轶事;楼记两侧为两幅壁画,一幅是“孙权筑城”,形象地说明黄鹤楼和武昌城相继诞生的历史;另一幅是“周瑜设宴”,反映三国名人去黄鹤楼的活动。三楼大厅的壁画为唐宋名人的“绣像画”,如崔颢、李白、白居易等,也摘录了他们吟咏黄鹤楼的名句。四楼大厅用屏风分割几个小厅,内置当代名人字画,供游客欣赏、选购。顶层大厅有《长江 *** 图》等长卷、壁画。

新黄鹤楼比旧楼更壮观。这是因为飞架大江的长江大桥就横在它的面前,而隔江相望的则是这24层的晴川饭店。这一组建筑,交相辉映,使江城武汉大为增色。黄鹤楼的建筑特色,是各层大小屋顶,交错重叠,翘角飞举,仿佛是展翅欲飞的鹤翼。楼层内外绘有仙鹤为主体,云纹、花草、龙凤为陪衬的图案。之一层大厅的正面墙壁,是一幅表现“白云黄鹤”为主题的巨大陶瓷壁画。四周空间陈列历代有关黄鹤楼的重要文献、著名诗词的景印本,以及历代黄鹤楼绘画的 *** 品。2至5层的大厅都有其不同的主题,在布局、装饰、陈列上都各有特色。走出五层大厅的外走廊,举目四望,视野开阔。这里高出江面近90米,大江两岸的景色,历历在望,令人心旷神怡。黄鹤楼所在的蛇山一带辟为黄鹤楼公园。种植了许多花草树木,还有一些牌坊、轩、亭、廊等建筑。有一个诗碑廊,收藏着许多刻有历代著名诗人作品的石,蛇山一带的古代景点都将陆续修复。黄鹤楼将成为位于我国心脏地带的中心城市武汉的一个标志。

1957年建长江大桥武昌引桥时,占用了黄鹤旧址,如今重建的黄鹤楼在距;旧址约1千米左右的蛇山峰岭上。楼共五层,高50.4米,攒尖顶,层层飞檐,四望如一。在主楼周围还建有胜象宝塔、碑廊、山门等建筑。整个建筑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黄鹤楼内部,层层风格不相同。底层为一高大宽敞的大厅,其正中藻井高达10多米,正面壁上为一幅巨大的“白云黄鹤”陶瓷壁画,两旁立柱上悬挂着长达7米的联:爽气西来,云雾扫 *** 地撼;大江东去,波涛洗净古今愁。二楼大厅正面墙上,有用大理石镌刻的唐代阎伯谨撰写的《黄鹤楼记》,它记述了黄鹤楼兴废沿革和名人轶事。楼记两侧为两幅壁画,一幅是“孙权筑城”,形象他说明黄鹤楼和武昌城相继诞生的历史;另一幅是“周瑜设宴”,反映三国名人去黄鹤楼的活动。三楼大厅的壁画为唐宋名人的“绣像画”,如崔颢、李白、白居易等,也摘录了他们吟咏黄鹤楼的名句。四楼大厅用屏风分割几个小厅,内置当代名人字画,供游客欣赏、选购。顶层大厅有《长江 *** 图》等长卷、壁画。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黄鹤楼:旧址在今湖北省武汉 *** 江大桥武昌桥头黄鹤矶上,背靠蛇山,俯瞰长江。昔人:传说中的仙人。其说有二:一说三国时蜀人费袆跨鹤登仙,曾在黄鹤楼上憩息;一说仙人子安曾乘鹤经过黄鹤楼。这句一作“昔人已乘白云去”。晴川:指白日照耀下的汉江。汉阳:今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位于长江、汉水夹角地带,与武昌黄鹤楼隔江相望。鹦鹉洲:位于汉阳东南二里长江中,后渐被江水冲没。东汉末年,黄祖杀祢衡而埋于洲上,祢衡曾作过《鹦鹉赋》,后人因称其洲为鹦鹉洲。

【简析】以丰富的想象力将读者引入远古,又回到现实种种情思和自然景色交融在一起,有谁能不感到它的凄婉苍凉。这首诗历来为人们所推崇,被列为唐人七律之首。

传说李白壮年时到处游山玩水,在各处都留下了诗作。当他登上黄鹤楼时,被楼上楼下的美景引得诗兴大发,正想题诗留念时,忽然抬头看见楼上崔颢的题诗:

这首诗的意思是: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这首诗前写景,后抒情,一气贯注,浑然天成,即使有一代“诗仙”之称的李白,也不由得佩服得连连赞叹,觉得自己还是暂时止笔为好。为此,李白还遗憾得叹气说:“眼前好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作,为之敛手,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传说或出于后人附会,未必真有其事。然李白确曾两次作诗拟此诗格调。其《鹦鹉洲》诗前四句说:“鹦鹉东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与崔诗如出一辙。又有《登金陵凤凰台》诗亦是明显地摹学此诗。为此,说诗者众 *** 誉,如严羽《沧浪诗话》谓:“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之一。”这一来,崔颢的《黄鹤楼》的名气就更大了。

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志》);又云费文伟登仙驾鹤于此(见《太平寰宇记》引《图经》)。诗即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仙人跨鹤,本属虚无,现以无作有,说它“一去不复返”,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诗人这几笔写出了那个时代登黄鹤楼的人们常有的感受,气概苍莽,感情真挚。

前人有“文以气为主”之说,此诗前四句看似随口说出,一气旋转,顺势而下,绝无半点滞碍。“黄鹤”二字再三出现,却因其气势奔腾直下,使读者“手挥五弦,目送飞鸿”,急忙读下去,无暇觉察到它的重叠出现,而这是律诗格律上之大忌,诗人好像忘记了是在写“前有浮声,后须切响”、字字皆有定声的七律。试看:首联的五、六字同出“黄鹤”;第三句几乎全用仄声;第四句又用“空悠悠”这样的三平调煞尾;亦不顾什么对仗,用的全是古体诗的句法。这是因为七律在当时尚未定型吗?不是的,规范的七律早就有了,崔颢自己也曾写过。是诗人有意在写拗律吗?也未必。他跟后来杜甫的律诗有意自创别调的情况也不同。看来还是知之而不顾,如《红楼梦》中林黛玉教人做诗时所说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在这里,崔颢是依据诗以立意为要和“不以词害意”的原则去进行实践的,所以才写出这样七律中罕见的高唱入云的诗句。沈德潜评此诗,以为“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唐诗别裁》卷十三),也就是这个意思。

此诗前半首用散调变格,后半首就整饬归正,实写楼中所见所感,写从楼上眺望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并由此而引起的乡愁,这是先放后收。倘只放不收,一味不拘常规,不回到格律上来,那么,它就不是一首七律,而成为七古了。此诗前后似成两截,其实文势是从头一直贯注到底的,中间只不过是换了一口气罢了。这种似断实续的连接,从律诗的起、承、转、合来看,也最有章法。元杨载《诗法家数》论律诗第二联要紧承首联时说:“此联要接破题(首联),要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此诗前四句正是如此,叙仙人乘鹤传说,颔联与破题相接相抱,浑然一体。杨载又论颈联之“转”说:“与前联之意相避,要变化,如疾雷破山,观者惊愕。”疾雷之喻,意在说明章法上至五、六句应有突变,出人意外。此诗转折处,格调上由变归正,境界上与前联截然异趣,恰好符合律法的这个要求。叙昔人黄鹤,杳然已去,给人以渺不可知的感觉;忽一变而为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的眼前景象,这一对比,不但能烘染出登楼远眺者的愁绪,也使文势因此而有起伏波澜。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这样能回应前面,如豹尾之能绕额的“合”,也是很符合律诗法度的。

正由于此诗艺术上出神入化,取得极大成功,它被人们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后来李白登楼时,也诗兴大发,当他在楼中发现崔颢一诗,连称“绝妙、绝妙!”相传李白写下了四句“打油诗”来抒发自己的感怀:“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搁笔不写了。有个少年丁十八讥笑李白:“黄鹤楼依然无恙,你是捶不碎了的。”李白又作诗辩解:“我确实捶碎了,只因黄鹤仙人上天哭诉玉帝,才又重修黄鹤楼,让黄鹤仙人重归楼上。”真是煞有介事,神乎其神。后人乃在黄鹤楼东侧,修建一亭,名曰李白搁笔亭,以志其事。重檐复道,成为燕游之所。实际上,李白热爱黄鹤楼,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他高亢激昂,连呼“一忝青云客,三登黄鹤楼”。山川人文,相互倚重,黄鹤楼之名更加显赫。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这是李白乾元元年(758)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本诗写游黄鹤楼听笛,抒发了诗人的迁谪之感和去国之情。西汉的贾谊,因指责时政,受到权臣的谗毁,贬官长沙。而李白也因永王李璘事件受到牵连,被加之以“附逆”的罪名流放夜郎。所以诗人引贾谊为同调。“一为迁客去长沙”,就是用贾谊的不幸来比喻自身的遭遇,流露了无辜受害的愤懑,也含有自我辩白之意。但 *** 上的打击,并没使诗人忘怀国事。在流放途中,他不禁“西望长安”,这里有对往事的回忆,有对国运的关切和对朝廷的眷恋。然而,长安 *** 迢迢,对迁谪之人是多么遥远,多么隔膜啊!望而不见,不免感到惆怅。听到黄鹤楼上吹奏《梅花落》的笛声,感到格外凄凉,仿佛五月的江城落满了梅花。

诗人巧借笛声来渲染愁情。王琦注引郭茂倩《乐府诗集》此调题解云:“《梅花落》本笛中曲也。”江城五月,正当初夏,当然是没有梅花的,但由于《梅花落》笛曲吹得非常动听,便仿佛看到了梅花满天飘落的景象。梅花是寒冬 *** 的,景象虽美,却不免给人以凛然生寒的感觉,这正是诗人冷落心情的写照。同时使人联想到邹衍下狱、六月飞霜的历史传说。由乐声联想到音乐形象的表现手法,就是诗论家所说的“通感”。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由听觉诉诸视觉,通感交织,描绘出与冷落的心境相吻合的苍凉景色,从而有力地烘托了去国怀乡的悲愁情绪。所以《唐诗直解》评此诗“无限羁情笛里吹来”,是很有见解的。清代的沈德潜说:“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贵,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使人神远,太白有焉。”(《唐诗别裁》卷二十)这首七言绝句,正是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见长,使人从“吹玉笛”、“落梅花”这些眼前景、口头语,听到了诗人的弦外之音。

黄与之乡(大黄鱼之乡宁德)-第1张图片-

此外,这诗还好在其独特的艺术结构。诗写听笛之感,却并没按闻笛生情的顺序去写,而是先有情而后闻笛。前半捕捉了“西望”的典型动作加以描写,传神地表达了怀念帝都之情和“望”而“不见”的愁苦。后半才点出闻笛,从笛声化出“江城五月落梅花”的苍凉景象,借景抒情,使前后情景相生,妙合无垠。

二、黄弘裕简介历史话题

1、你的问题到底是什么啊?说清楚点再问有这么困难么!?谁能给你一个准确的 *** 啊!

2、以下是我在网上查到的关于黄弘裕的历史人物的内容。

3、现居住在即墨的黄姓祖源有二:一是大部分于明永乐初年奉旨由青州 *** 而来;二是明初鳌山卫的军户随军而来。

4、 *** 0年(清光绪十六年)6月,即墨城人黄肇豦苠为现田横镇巉山村的《黄氏祖谱》作《序》中称:“吾黄氏居墨者约十一族,其支繁而派衍者,曰:城里族、西关族、西流族、埠南族、荆沟族及巉山族。均称自明永乐年间迁墨,而始祖之讳多以‘景’字排,其为同姓而更同宗当无可疑。顾前明先太保祖梓山公创立吾《黄氏宗派图》只与西关族联谱,称西关之始祖讳景让者,未知与吾始祖为伯叔兄弟,其余未之载,诚慎之也!”这是目前为止对即墨黄氏源流最为 *** 的记载。依此搜集黄氏族谱,除得到“支繁而派衍者”六族外,又搜集到坊子街族。现将族谱记载分述如下:

5、城里族是即墨黄氏人口最多的一族。1587年(明万历十五年)黄嘉善始修城里族黄氏族谱(后称《即墨黄氏宗派图》),黄嘉善为此谱作《序》中称:“吾宗故青州籍也,徙而居墨不知何时。善幼侍大父,大父能言之,然亦莫详其自何代始也。”此族以黄景升为一世祖,“相传自益都县棘林村迁居即墨东关”。1940年该族谱记载族人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陕西、河北、福建等省;山东省文登、莱阳、诸城、胶州、海阳、安丘、高密、青岛等县、市;即墨市的城里、大韩村、果园、卧龙、山阴、上庄等约40个村庄。

6、西关族(埠南族、荆沟族)是即墨黄氏人口较多的一族。1639年(明崇祯十二年)黄道灿、黄道章为此谱作《序》中称:“余黄氏自永乐二年由青郡徙即墨之西关。”此族以黄景扬为一世祖。1775年(清乾隆四十年)黄建梓、黄世锦在续修谱《序》中称:“至顺治四年,又被河水浸泛,基地无存,我族人各择里而处,可慨也!”埠南(今为通济街道黄家埠南村)和荆沟(今为青岛市城阳区惜福镇街道金沟村)两族的族谱与西关族完全一样。可见,西关、埠南、荆沟三族应为一族。埠南、荆沟两族均是顺治四年河水泛滥族人择里而 *** 的,其中埠南族先迁到灵山镇三泉庄,后又分支到埠南村繁衍起来。1931年该族记载族人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江苏、陕西等省;山东省的胶州、福山、青岛市崂山区、城阳区等县、市;即墨市的西关、窑头、黄家埠南、大信村、官路埠、毛公泊等约77个村庄。

7、西流族1 *** 5年(明崇祯十五年)黄弘裕为黄家西流《黄氏族谱》作《序》中称:“余族故籍青州,自我始祖讳得于永乐二年诏徙实墨,家于邑之东关,生五子,命名同景,讳景端乃吾西流之二世祖也。”此族以黄得为一世祖,黄景端为二世祖。1917年该族谱记载族人分布在中国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省;山东省烟台市、青岛市城阳区、崂山区等县、市;即墨市的东关、黄家西流、周家屋子、槐树沟等约12个村庄。

8、巉山族 *** 0年(清光绪十六年)黄肇桂始修巉山《黄氏族谱》,城里族黄肇豦苠为其作《序》。此族以黄原僧为一世祖,黄景仁、黄景春、黄景仕为二世祖。1936年该族谱记载族人分布在我国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省;山东省高密县;即墨市巉山村、黄家山、蒲渠、杨头等约10个村庄。

9、坊子街族是目前发现的即墨黄氏人口最少的一族。此族谱序言部分已残缺不全,仅可查到1867年(清同治六年)黄鸿光续修族谱时写的《序》中记载,一世祖黄景让“配于氏、继胡氏、子二,葬于文昌阁下,此墓与讳景升祖墓东西并列,接前明太保祖修谱,此族与讳景升祖具一世,称未知为亲从兄弟,上世则愈无考焉。”1 *** 7年该族谱记载族人分布在即墨的坊子街、庄头、北阁里、郭集、下疃、龙湾头、蒲洼、郭庄约8个村庄。

10、以上各族谱记载的共同点,一是大部分明确记载是明永乐年间由青州徙墨。其中最详细的是西流族、西关族均记载为明永乐二年,并为诏徙;尽管黄嘉善为城里族族谱作《序》时未说明年限,但作为城里族名人黄肇豦苠为巉山族族谱作《叙》时,也说明了城里族为永乐年间徙墨。目前黄氏各族在即墨者绝大部分在20世左右,这说明其先祖到即墨时间基本相同。同时,各族均以“景”字辈为一世祖或二世祖。

11、上述即墨黄氏各族谱只记载由青州徙墨,只有城里族族谱详细记载为益都县棘林村。2000年夏,通过对棘林村进行实地调查得知:棘林村属今青州市郑母镇。郑母镇位于青州市东偏南20公里处,吉林村位于镇 *** 驻地南1公里处。1948年当地解放后,棘林村改称吉林村。村中有一条10多米宽东西方向的大街。当地人说,吉林村多年前位于海边,1975年曾在村北挖出船锚。目前村里共270户,1040人。村南之太平岭上有太平庙,“ *** ”时被 *** ,庙中有一石碑,碑上记载黄姓捐款等事项。村里老人说,即墨和这里有来往,1949年前即墨还有人来太平庙烧香。此村现在无黄姓。吉林村姓氏较多,有赵姓、李姓、孙姓等。各姓族谱均记载是明洪武年间由 *** 县大槐树底下迁来的。

12、经过综合调查分析,得出如下推论:即墨黄氏大多是明永乐初年奉旨由青州迁来的。他们应该是原青州吉林村的一个近支家族。而吉林村原处于海边的荒凉地带,村中各姓族谱均记载于明洪武年间从 *** 县大槐树迁来。黄氏应是明洪武年间由 *** 县大槐树迁到棘林村后,又于明永乐年间奉旨迁到即墨。

13、二、鳌山卫军户随军而来的即墨黄氏

14、即墨还有几个村庄的黄氏是在明初建鳌山卫时从云南迁来的军户。据王村镇上古屯村和下古屯村《黄氏族谱》记载:“吾黄氏本直隶扬州府泰州安常县福安场 *** 。大明初,先祖以充军有微劳,始充总旗,继受百户,分封守御于雄崖所,盖袭职十世焉。厥后,明鼎革而袭职停,家道日微,遂徙于乡。长支处东屯(上古屯),二支处西屯(下古屯)。”同时记载其一世祖于1373年(明洪武六年)2月24日征进贵州等处,阵亡。其二世祖黄贵于1414年(明永乐十二年)升百户,后十世皆世袭。其十世祖黄世荣于1613年(明万历四十一年)任百户,出戍古北口外,归至途中在店房内为贼所害。同宗的还有居住在王村镇的黄官屯、丰城镇黄家庵子村(清光绪年间出古庄屯前来)的黄姓。他们都是黄兴和黄世荣的后人。

15、鳌山卫镇东里村和南选村居住的黄氏是同宗,族谱已失,祖传是五世祖由云南迁入鳌山卫。灵山镇西黄家庄的黄氏与居住在鳌山卫镇东里村和南选村黄氏是同宗,他们于1760年前后弟兄4人由鳌山卫迁来,时值清 *** 裁减卫所,祖先失去官职,为生计迁到西黄家庄村。黄英是鳌山卫百户,他的后代应该是现居住在鳌山卫镇东里村、南选村黄氏和后期迁到黄家庄的黄氏。

16、满意望及时采纳!有问题欢迎追问!

17、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三、和黄姓的分支有关的

1、姓黄,是紫云派的。紫云黄氏始祖黄守恭(629——712),父黄崖,隋末自候官迁南安,卜居县丰州东南郊(今泉州鲤城区),生守恭、守美。守恭公少习诗书,博通经史,馨蜚士林,时称“郡儒”。为人倜傥尚义,乐善好施,济贫扶危,咸称“长者”,唐垂拱二年(686年)守恭因感桑莲肇瑞,遂舍宅建寺,寺殿建之时,曾有紫云覆地,因名紫云大殿,寺初称莲花道场,开元26年(736年)始称开元寺。守恭元配李氏,生四子:曰经、曰纪、曰纲、曰纶;长子经居县北芦溪(今南安市);次子纪居县东黄田(今属惠安县);三子纲居县西葛磐(今属安溪);四子纶居县南坑柄(今属同安县);继配司马氏生五子纬居漳浦南诏

2、(今属诏安县)。共以“紫云“为堂号。裔孙遍布泉州各县市,为八闽名族。

3、紫云黄氏合族字行:先人贻礼则,奕世种书田。文章昭国瑞,忠孝本家传。行达明新学,修崇德 *** 坚。安份跻仁寿,谦光乐太平。多福其自取,丕承乃后贤。以斯善继述,振绳亿万年。

4、●黄姓为泉州第三大姓( *** 亦同),排名中国百家姓第八位。

5、黄姓是中国古老的姓氏之一。宋郑樵《通志·氏族略》载:“黄氏,嬴姓,受封于黄,

6、今光州定城西十二里有黄国(今河南潢川)。后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帝舜时代,东夷部落首领伯益(又作伯翳、柏翳),是“帝颛顼之苗裔”,被帝舜赐姓嬴姓。伯益的后裔有14支,即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运奄氏、菟氏、将梁氏、黄氏、 *** 、修鱼氏、自冥氏、萤廉氏、 *** 、赵氏,合称14氏,其中的黄氏在潢川建立黄国,因此,黄氏都尊伯益为始祖。战国时期,黄姓族史上出了一个重要人物——黄歇,他是黄国贵族的后代,仕楚,任楚相,被封为春申君,是著名的“战国四君子”之一。春申君的封地最早是潢川,后改封于吴,黄歇 *** 后,其子孙迁到江夏。因此江夏郡(今湖北武汉一带)一直是黄氏的发展繁衍中心,故其族人以“江夏”为郡号。

7、黄氏入居福建,始于晋代。《闽书》载:“永嘉二年,中原振荡,衣冠入闽者八族”,就有黄氏。当时河南光州固始有个黄舜夫,其子叫黄道隆,避乱由光州入闽,初居仙游,后居泉州。不久,北方稍为 *** ,道隆又回光州,后来 *** ,他的孙子元方与大批游民入闽,居福州乌石山,即今日的黄巷。黄元方为开闽黄氏始祖。

8、元方后裔中的一支,由福州迁泉州,至唐朝黄守恭已成巨富,名闻遐迩,人称黄长者。黄守恭,字国材,生于唐贞观三年(629),一生乐善好施,最著名的故事是献桑园宅建开元寺。相传有个云游和尚向黄守恭乞地建寺,守恭起初不太乐意,想了一个推托词说,若园中桑树开莲花,则可献地建寺。仅隔数日,奇迹出现了,黄宅桑树果然开了莲花,于是,黄长者爽快地献出桑园宅地。现在我们到泉州参观开元寺,犹可以看见这株老态龙钟的古桑,大可合抱,树头主干已裂为三叉,古干龙盘,被作为珍贵文物保留下来,千百年来吸引了无数海内外游客,极大地提高了历史文化名城泉州的知名度。守恭献宅建寺,历代传为佳话。因有桑开莲花之瑞,故名莲花寺,又有紫云盖地之瑞,改称紫云寺。后改名开元寺,延用至今。现在守恭子孙,都以开元寺中的檀越祠为祖字,“紫云”为堂号。相传黄守恭献宅建寺后,为了让子孙开拓发展,将五子分居五安:长经居南安,次纪居惠安,三纲居安溪,四伦居同安,五纬居诏安,称为“五安黄”。值得特别一提的是,黄守恭遣子分派“五安”时,作了一首“示儿诗”:

9、“骏马登程往异方,任从随处立纲常。

10、汝居外境犹吾境,身在他乡即故乡。

11、朝夕勿忘亲命语,晨昏须荐 *** 香。

12、苍天有眼长垂佑,俾我儿孙总炽昌。”

13、历经1300余年,如今紫云后裔,广播闽、浙、赣、粤、港、澳、台,并侨居海外新、马、泰、菲、印尼、欧美等地,瓜瓞绵长。紫云黄氏子孙历代科第联芳,管缨显宦、名贤博士、商贾富豪,人才辈出,遍及海内外,每当回来寻根认祖,他们见面时总要念出这首“认祖诗”。以此诗作为认祖联亲的凭据,成为一俗。

14、此外,泉州黄氏还有许多入闽支派,例如“燕山黄”,以及邵武黄峭衍派等。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宁德 大黄鱼 与之乡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