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如果您还对鱼米之乡莆田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鱼米之乡莆田的知识,包括最真的莆田哪一家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一、莆田让你最难忘的美食是什么
1、豆浆炒米粉,全国独有,莆田米粉又是现代快熟面的先祖。还有焖豆腐也是金国独有是把味道焖到豆腐里面,莆田手工线面过年必备的,还有莆田结婚丐帮面糊它的食材是把所有的剩菜回锅再煮。还有莆田的车丸那是夏天的美食。莆田是福建的鱼米之乡食材丰盛美食众多,数不胜数!
2、采用山里农家猪身上的各个部位(排骨、猪心、猪肚等众多食材)汇于一盅,隔水蒸上数个小时,味感鲜香无比,汤色润,味清甜。
3、很多莆田本土菜都离不开红菇这一食材,足可见人们对红菇的钟爱。尤以红菇卤面更具 *** *** 。这道菜可是很多莆田餐厅都有的招牌菜!莆田卤面的精髓在于本土产的韧 *** 面条以及一锅鲜香醇厚的高汤。
4、所谓秘鸭,秘就秘在独有的 *** 配方。这道菜在湄洲可谓家喻户晓,如果你有空经过湄洲一定要尝试下!秘鸭采用的是莆田本土农家散养的番鸭进行卤制,地道的湄洲番鸭色泽金黄,肉质紧实,鲜香四溢,食久不腻,还不容易上火~
5、莆田人喜吃咸饭,尤以焖饭最受人们喜爱紫菜焖饭便是其中之一。传统习俗中,紫菜焖饭还充当了月子饭的角色,饱含了人情味暖。紫菜焖饭用到的食材有二水紫菜、香菇、海蛎干、五花肉、花生等,多为本土特产。口感香郁软滑,咸香可口。
6、套肠可是仙游家喻户晓的一道招牌美食。卤制过后,可干吃,也可小炒,颇受人们喜爱。旧时都是搭配海蛎饼吃的。层层叠叠的小肠叠加起来,韧 *** 十足,味道真的很特别,最难忘的就是入口的那丝脆爽,想想都要流口水。
7、这道菜为莆田特有的特色佳肴。 *** 过程全程不添加一滴水,本土番鸭蒸制过程中,鸭露滴落到底下容器,故称滴露鸭。滴露鸭的灵魂所在便是这鸭露。鸭露清甜不油腻,鸭肉紧致富有嚼劲,具有清热去火之功效。
8、这道菜较于莆田传统菜肴,可以说是新潮洋气。铁板较于烹炒更容易保持食材原型,较于油炸在保持香气浓郁的同时更兼顾营养很赞!香芋遇到铁板,这份独有的香气更是被发挥的淋漓尽致。芋头绵软,表层酱汁香甜,好不回味。
9、莆田的炝肉尤以天九湾地区的最为出名。老莆田们对于炝肉那是情有独钟。一碗大致也就十几块,很大众的一道小吃。猪里脊肉经过捶打使肉质松软,再裹上地瓜粉入锅,肉片表层晶莹剔透,配上特色水龙豆丸,口感细腻,口味清香,而且料还很足!
10、应该是卤面,小时候吃酒席的时候,就等那道卤面,用红茹,扁豆,海蛎,蛏子,干贝,鱿鱼,五花肉,大虾,菜,韭菜等,十几种组合真的好吃。还有煎包也好吃,莆田很多好吃的,莆田人开的餐厅因为卤面都评上了米其林一星。世界认可的卤面,莆田人的骄傲。
二、莆仙文化的地方特色
1、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版图中,位于福建东南一隅的莆田市(古称兴化军、兴化府),似乎是个并不显眼的小地方。然而,在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宝库中,莆田“文献名帮”不但能以其光辉灿烂的累累文化硕果为世人所称颂,而且能以其求真、向善、重教、崇德的文化特色,在各地域文化中独领 *** ,并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本文就文献名邦四大特色的成因及其现实意义,进行初步的探讨。
2、按照宋代大思想家朱熹的解释,“文”为贤者,“献”即典籍。也就是说,莆田是个盛出贤人和文章著述的好地方。一般来说,能获此殊荣的地方,必定具备悠久的文化历史和丰富的文化积淀为先决条件。但据考证,莆田的文化历史并不长,自唐末开发至今,总共才1300多年,这与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原文化相比,莆田文化的起步,至少要落后2000多年。然而,就在这方落后贫穷却又充满神奇色彩的土地上,自唐朝中叶以来,莆田文坛人才辈出,涌现出如黄滔、徐寅、蔡襄、郑樵、林光朝、刘克庄、黄仲昭、郑纪、柯维骐、林兆恩等一大批在福建、全国乃至世界上有影响的著作家。尤为可观的是,莆仙人(莆田仙游)著书立说的势头,从刚起步就呈现出与众不同的强劲势头:唐末25部,宋朝即高达2632部,其中《全宋诗》精选(第七三四二页)作者黄中庸(1030-1110),字长行,号军城居士,北宋文学家, *** 家。)《红楼梦》四大家族中生活原型黄氏先祖由巩溪徙军城始祖西驿前街府西巷(即今莆田城西雷山巷110号其黄太常寺卿第故居尚存)。北宋景佑甲戌进士大理寺评事黄宠之子。黄中庸从小受到其父宋进士宝文阁大理寺评事黄宠的熏陶,学习刻苦,勤奋上进,皇佑四年(1052)中福建乡试举人,次年,赴京会试之一,即会元;经殿试中进士二甲之一名,即传胪。历官江西安福知县、县令,北宋治平四年(1067)后,司马光温国公荐其才任太常博士擢广西北海通判,旋任邵武知府,后召入朝为太常卿,入值 *** 太常院,主持修撰皇帝起居礼宾司庙会,起草礼仪诏诰。与欧阳修、包拯、赵拚、刘敞、文彦博、富弼、王尧臣、韩琦等齐名,天 *** 浑厚,为人仁惠。温国公司马迁荐其才,授浙江提刑。为官宽惠,能断奇狱,所活甚众,浙人德之。去日,士民乞留,以温公论荐累官至太常寺卿、侍中兼枢密院副使。后蔡京恶之,贬为太常博士,辞之,名入元佑 *** 而致仕焉。元朝虽有些下降,为60部,但到明朝又升至944部,至清朝也仍有470部之多。单就乾隆时修撰的《四库全书》,莆仙人的著作就有43部831卷被收入其书,还有37部345卷被当作存目收录。在如此众多的作品中,有不少是皇宫巨著和传世佳作,其中北宋蔡襄所著的《茶录》、《荔枝谱》等园艺名著,已被翻译为英、法文流传国外;南宋郑樵著述的《通志》200卷,是莆田自古以来一部影响更大和最为久远的百科全书式巨著,学术界把《文献通考》尊称为《 *** 》,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南宋著名文学家刘克庄所著的《后村先生大全集》,也是一部具有广泛影响的文学巨著。
3、莆仙人的文章著述之所以能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最主要的原因,即是这些作品的字里行间,无不浸透着“求真”两字,也就是说,追求真理和追求科学,是千百年来莆仙仁人志士的更高追求,因而才使得这些作品不但能名重一时,而且流传百世。其中更具 *** 必 *** 的人物为郑樵。
4、郑樵(1104~1162),字渔仲,世称夹漈先生。他的一生几乎全都是困居在莆田西北万山之中的夹漈山间。然而,就是这位山林穷儒,不但为中国文化奉献出一部继《史记》之后的纪传体通史,而且为莆田“文献名邦”作出了六个重要的贡献:一是以山林穷儒之身在高山虚谷中以一人之力完成一部划时代的史学世着;二是有志于建设科学;三是提出“《诗》、《书》为可信,然不必字字可信”的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的科学论断;四是力倡知识分子要与广大劳动人民交换知识;五是强调学习翻译学以吸取外来文明和传播中华文化。可以说,郑樵和他著述的《通志》,对莆田“文献名邦”地位的确定和得到社会公认,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郑樵之所以民为一位千古传颂的伟 *** 学家和科学思想家,是因为其作品和学术思想无不充满着“求真”的气息.因此,“求真”是郑樵生命力之所在,也正是由于有郑樵这样一大批仁人志士以“求真”的精神,创作出许许多多的优秀作品,才支撑起莆田“文献名邦”这座巍巍于八闽大地的文化大厦。一方水士养一方人。因此,我们必须看到,郑樵之所以能在高山虚谷中着出一部“集天下书为一书“(《夹漈遗稿·上宰相书》)的《通志》,他的科学精神之所以能走在中世纪的最前头,这除了郑樵本身的特殊天赋和超凡智慧外,还与郑樵家乡莆田的人文条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为,郑樵从小就是一个穷困潦倒之人,他自己曾说过“家贫无文籍,闻人家有书,直造其门求读,不问其容否,读已则罢”(《夹漈遗稿·与景韦史投宇文枢密书》);“伏念臣樵幼而孤苦,长而穷困,视屋漏以无愧,闻鸡鸣而不已。所赖闽中无兵火之厄,可以见天下之书”(《夹漈遗稿·上殿〈通志〉表》。可以想像出,如果当时莆田没有特别丰富的民间藏书让郑樵借读参考,郑樵是很难读尽天下八分阶段书和着出《通志》的;更重要的是,郑樵科学思想的形成,与他的从兄郑厚和林霆、林光朝、方翥等一批也是富有求真精神的好友们的影响是分不开的。特别是郑厚对郑樵的成长和思想形成过程,有相当大的关系。郑厚(1100~1160),字景韦,莆田县新县镇巩溪村人,他不仅是郑樵小时候的良师,也是一个“厚仰视韩愈如有及”和“使厚入司台谏,则世无豺狼迹”(《夹漈遗稿·与景韦投宇文枢密书》的一代名儒,南宋名相龚茂良把郑厚视为“莆田文章的开山祖“。郑樵也在《夹漈遗稿·与景韦投宇文枢密书》中明确提及自己与郑厚的学术关系是“厚失之易,得樵而后峻;樵失之纷,得厚而后理。厚得樵而城壁固;樵得厚而朱紫分”。
5、况且,郑樵所以能成为历史上之一个向天下倡题物理实学的科学思想家,是因为他“结矛夹漈山中,与田夫野老往来,与夜鹤晓猿相处,不问飞潜动植,皆欲究其情 *** “《通志·昆虫草木序》如果没有资源丰富的夹漈山为郑樵提倡观赏和研究动植物情 *** 的基地,如果没有那些田夫野老与郑樵交换知识,那么,即使郑樵有多大的天赋,也是难有如此高明之见。由此,我们认为,只有在莆田这方充满着“求真”的沃土中,才能孕育着出像关樵这样富有科学思想的、划时代的伟 *** 学家和不朽的《通志》,“求真”不但是莆田文献名邦的擎天柱,而且是莆田文献名邦也就失去生命力。过去是今后也必然是。
6、莆田文化发达,是来自原文化的输入,所以与全国各地一样,莆田的地域文化也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自南朝露三兄弟入莆传授《诗》、《书》后,儒家文化和儒家思想一直在莆田地域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然而,由于中国长期以来,也一直是个儒、释、道三教相容并存的社会,所以道教和 *** 的文化,也深深地影响着莆田人民的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甚至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无不浸透着儒、释、道三教文化的因子。为此,莆田的文人学者一方面坚持儒家的“仁爱”、自强、诚信、和谐、互让、忠恕和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意识,一方面也纷纷从不同角度吸取佛、道两家的精华,以丰富自己的理论。而 *** 、道教也在以自己特有的 *** 形式,向人们推行道德,强调积善消恶等一般民众所喜闻乐见的观念,因此佛、道的教化对于莆田民间社会的伦理道德秩序,也产生了一定的功能,从而在民俗文化中表现出强有力的“向善”行为准则和以“向善”为中心的 *** 支柱,并产生了一种具有儒、释、道三家为一体的,具有鲜明的“向善”特色,并且能左右人们的精神生活的灵魂。由于以上种种原因,使莆田这个文献名邦,随着社会的发展,形成了两种天下奇观的“向善”文化现象:一种是从宋代民间中自然形成的特定民俗文化—— *** 文化;一种是明朝著名学者林兆恩所创立的“三教合一”理论。尽管这两种文化现象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但其核心思想都是完全一致的,即“向善”。林兆恩(1517~1598),号龙江,莆田城厢人。他的“三教合一”理论从刚开始提出,便在莆田家乡这块“向善”的土地上得到迅速发展,之后,他的“三教合一”不但在莆田民间深深地扎下了根,而且还传至海外。及至今日,单在 *** *** ,三教堂就有近千座。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和东南亚 *** 三一教的人,仍不下百万之众。而 *** 文化随着社会发展,更是形成了一种举世闻无双的,更具世界 *** 影响的民俗文化。
7、 *** 原名林默,又名林默娘。她生于北宋初年,为莆田湄洲湾畔一个普通宦家之女,在世只有短短的28个春秋。但因她生前慈悲善良,能济世救人,经常为人消灾解难,特别是勇救海难,所以深受人们的尊敬和爱戴。她“羽化”后,莆田百姓信奉她,崇拜她,就把她作为救苦救难的菩萨和护海女神的形象来怀念她和神化她,从而产生了具有一种相当影响力的、具有鲜明莆田文献名邦特色的 *** 文化。这种独特的 *** 文化一形成,不但充盈在莆田在地的上空,成为代代相承的民魂,而且还受到历代朝廷的认可和赐封。从南宋以来,历代朝廷给林默的赐封,从“崇福夫人”,一直到护国庇民的“天妃”、“天后”、“天上 *** ”。纪念她的庙宇,如今已遍布五洲,其数量之多,单在 *** 省,就有一千多座,而信奉 *** 的海内外信徒,已多达上亿人! *** 文化因而成为当今莆田文献名邦一道最亮丽的文化风景线。
8、由此可见,只有莆田文献名邦这方充盈着浓厚“向善”氛围的沃土,才能产生像 *** 文化这样超越国界的民俗 *** 文化奇观。与其说“向善”是莆田 *** 文化产生的根本,不如说“向善”是莆田文献名邦的灵魂。正是由于有了这个灵魂,莆田文献名邦才以其举世无双的文化色彩而被海内外亿万人士所称道。
9、莆田自立邦之初,就形成一种比他邑更为浓厚的重教兴学风气,从而奠定了莆田文化特别繁荣发达的坚实基础。宋代是莆田重教兴学蔚然成风的时期。自北宋咸平(998~1002)初,莆田就形成了相当完善的官办学校、民间书堂、家塾义庄“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使莆田成为当今全国并不多见的一个重要教育中心,从而营造出莆田文献名邦又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科举奇观。
10、据载,中国封建社会处隋朝至清朝末年整个科举时代,全国各地进士达千名以上的进士县,只有18个县,其中福建省占4个。而莆田一县的历代进士,竟多达1433人,因而雄踞福建省进士县的榜首,其次为晋江、闽县(今福州)和建安(今属南平市)。又据载,宋代所取进士中,每42人中,就有一个是莆仙人。不仅如此,单在宋代,莆仙人中状元、榜眼、探花以及中赋魁、别试之一名的人数,也是位居福建之首。其中中状元的有陈睦、方天若、蔡佃、李宗师、陈俊卿、黄艾等6人;中探花的有李昭远1人;以赋魁天下者有郑厚、刘夙、林旖、吴铸畴、郑从甫、叶大有等6人;为别试所之一名的有宋椿、林虑、林益严等3人,可谓占尽天下科举 *** 。更为奇特的是,莆田行民不但创造了中国科举史的奇观,还留下许许多多至今还广为流传的科甲佳话。军城始祖黄中庸曾在驿前街府西巷梅兰与巩溪宋洋创办两所兴化郡著名的“步云书院”,《莆阳比事》称其军城黄氏素有簪缨世济“四代联登八进士和八世十六进士”之美誉。 *** 民间赞其侍中黄中庸世家阀阅“文武两状元、 *** 元、一榜眼、二探花、三尚书、四宰相”,黄中庸宅在兴化郡府西巷(今福建莆田城西雷山巷110号故居尚存)其军城派下繁衍即称为“军城衍派”一门八世联登进士之盛冠阖莆郡。还有“一家九刺史”(唐代林披的后裔,有九个官至刺史)、“一门五学士(唐黄璞进士,其四子也都同列馆职)、”一科两状元“(1076年文武状元分别为莆田人徐铎和仙游人薛奕所得)、”魁亚同榜”(1138年,莆田人黄公度、陈俊卿同时中状元和榜眼),故有“析榆未三里,魁亚占双标(黄公度、陈俊卿)”和“ *** 榜头孙嗣祖(指宋徐铎与其祖唐徐寅均为状元)、凤凰池上北联兄”之类美谈,如此等等。正由于莆田有如此壮观的科举成就,加上学术昌明,著作如林,所以早在宋朝,莆田就以“文献名邦”(宋度宋赞语)、“闽越之地,邹鲁之邦”(宋真字敕字)、“兴化多进士”(宋王安石赞语)、“莆田人物之盛”(宋朱熹赞语)、“比屋业儒,号衣冠盛处”(宋游酢赞语)、“家习诗书,多出魁人韵士,为中州冠”(宋张友赞语),“莆田,文物之邦”(宋黄公度赞语)、“莆邦文学号邹鲁”(宋黄灏赞语)等美誉著称于世了。莆田之所以有如此辉煌的科举和学术成就,除了具有代代相传的、浓厚的重教兴学风气外,还有一个特别值得称道的读书风气,这就是家贫子读书的勤奋苦读精神。南宋时莆田名儒方渐在分析家乡儒风特盛的原因时,曾形象地说:“闽人无资产,恃以为生者,读书一事耳。”而南宋名相陈俊卿在绍兴八年(1138)中榜眼时所说的“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则一语道出了莆田作为东南一小城却能成为名扬四海“文献名邦”的内在原因。因此这句名言,自然也就成了千百年来莆田人民代代相传的家训。
11、由此可见,重教兴学不仅是莆仙文化名垂天下的根源所在,而且是莆田“文献名邦”更具特色的传家宝。有了这个传家宝,莆田的“文献名邦”,必将迎来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
12、莆田“文献名邦”除了以上所说的求真、向善和重教这三道金光闪闪的文化风景线外,还有一道极其美丽的文化风景线——道德风范的奇观。
13、莆田的道德风范奇观表现在它是由两个不同社会群体所开创的不同的道德风景线:一条是由士大夫和文人学者以宁死不屈、刚正不阿和身殉职书写出来的名垂史风景线;一条是由平民百姓与天奋斗改造自然所开创出气贯长虹的公而忘私道德风景线。这两条风景线虽然所表现的精神有所不同,但一样都是光照千秋。其中唐著名诗人、福建之一个状元徐寅以“臣宁无官,赋不可改”的凛然气节为唐代文坛传为美谈;南宋状元陈文龙是一个高唱“未闻烈士树降旗”坚持抗元到底的民族英雄,林则徐称赞他与文天祥“隆名
14、并峙”,而“一土松湫相望,双悬日月照乾坤”;明末清初的南京礼部尚书朱继祚坚持抗清,至死不屈,以身殉职,留下悲壮的一页,可与史可法相提并论;清末御史江春霖,对fb当局嫉恶如仇,强烈抨击奸臣权贵,直声震朝野。这些仁人志士用他们的高风亮节为莆田文献名邦营造出一道光彩照人的道德风景线。而由北宋民间女子钱四娘带领莆田文献名邦举世瞩目、气壮山河的道德风景线。
15、据载,兴化平原(又称南北洋平原)在宋初仍到处是只长蒲草的盐碱地,要想把这万顷荒了变成万顷良田,只有在木兰溪上修建一条大陂。因此,莆田百姓从唐 *** 始,就急切期盼早日修建木兰陂。为此,到北宋嘉佑年间,这里的老百姓仍是饱受旱涝之苦,过着饥寒交迫和颠沛流离的生活。由于天旱人穷,所以严重制约着莆田的经济和文化教育的发展。而钱四娘本是长乐县的一个民间女子,她的祖先是浙江吴越王皇族的后裔,宋初迁居长乐,所以到钱四娘这一代时,她家仍是一个具有万贯家资的富豪之家。长乐距莆田有两百多里路,按一般人的看法,莆田木兰陂建与不建,对钱四娘来说是一点关系都没有。但她为了拯救莆田一邑生灵免遭旱涝之苦,造福于民,于是她以年轻女子之身,勇敢地承担起修建木兰陂的重任。为了早日筑成木兰陂,她毅然倾尽长乐老家的全部家资10万缗(相当于10万两银子)全部带到莆田造陂。在三年时间的造陂过程中,她带领广大劳动人民克服千辛万苦,任劳任怨,公而忘私,舍生忘死,直至奉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尽管钱四娘所建的木兰陂在刚建成时就被一场突来的洪水冲毁,但她的伟大精神,却深深地感染了林从世、李宏、冯智日和莆田广大人民,因此,莆田木兰陂在历经两次失败后,终天在北宋元丰八年(1083)顺利建成。正是有了木兰陂,才有了兴化平原“鱼米之乡“和莆田经济的全面发展;也正是有了木兰陂,莆田的文化和教育,才得以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严格地说,莆田“文献名邦”也是在木兰陂建成之后才真正得到社会的承认。因此,钱四娘不仅仅为莆田人民修筑一座大型的水利灌溉工程木兰陂,而且还以她年轻的生命,为莆田文献名邦树立起一道光照千古的道德风范丰碑。所以,自北宋至今,历代莆田人民都把这位中国历史上之一个治水造陂女英雄钱四娘当做莆田更优秀的儿女来纪念,并把她尊称为“钱妃”、“钱媛”,历代文人学者歌颂钱四良好丰功伟绩和道德风范的诗文,甚至远远超过对莆田土生土长 *** 的歌颂。公元1962年, *** 副 *** 长郭沫若在途经莆田时,特意作诗歌颂钱四娘“清清溪水木兰陂,千载流传颂美诗。公而忘私谁创始,至今人道是钱妃。”
16、由此可见,钱四娘为莆田文献名邦树立了崇高的道德风范,不仅使莆田文献名邦以更富有特色的面貌屹立在世人面前,而且必将继续激励300万兴化儿女为把莆田文献名邦建设得更加美好而努力奋斗!
三、莆田的水资源利用情况
木兰溪发源于福建仙游县西苑乡仙西村,经仙游县度尾,大济,鲤南,盖尾等乡镇进入莆田市城厢区华亭,木兰陂至三江口入兴化湾。木兰溪全长105公里,平均坡降为0.45‰,多年平均经流量为9.85亿立方米。其中木兰陂至三江口段为25.8公里的感潮段.木兰溪流域面积1732平方公里,其中仙游境内为上,中游,流域面积1017平方公里,地貌类型以低山为主,次为中山,丘陵和盒谷;城厢,荔城,涵江为下游,流域面积715平方公里,地貌类型以平原为主,周围分布丘陵,台地.木兰溪横贯兴化平原中部,把兴化平原分成南北,西部,俗称南北洋。土壤类型有水稻土,红壤,黄壤,冲积土等九个土类,土壤土质主要呈酸 *** 。木兰溪主要各支流有仙游境内的大济溪,河长24公里,流域面积76.4平方公里;龙华溪,河长26公里。流域面积113平方公里。柴桥头溪,河长20公里,流域面积85.4平方公里;仙水溪,河长29公里,流域面积176平方公里;流经仙游,城厢和荔城的延寿溪,河长51公里,流域面积386平方公里,于1958年建成的库容为4.3亿立方米的东圳水库位于延寿溪中,下游常太镇境内;兴化平原上的南北洋河网,其中南洋河网沟道长197.8公里,蓄水量达1700万立方米,北洋河网河道长109.7公里,蓄水量约1400万立方米。
木兰溪,是福建省的主要河流之一。木兰溪发源于仙游县,流经仙游县和莆田市,最后注入 *** *** 。木兰溪下游冲积成兴化平原,是福建省主要平原之一。木兰溪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是福建“五江一溪”重要河流之一,也是闽中更大的河流。她发源于戴云山脉支脉的笔架山,入仙游西苑乡黄坑村,自西北向东南流经德化、永春、仙游,流经莆田市的乡镇有度尾、大济、鲤城、城东、赖店、盖尾、华亭、城郊、新度、黄石、涵江等地,贯穿莆田市区,迂回于兴化平原,至三江口注入兴化湾,集纳大小溪涧360条,全流域面积1732km2,干流总长105km,其中自濑溪至三江口33km为下游。
木兰溪—莆田人民的“母亲河”。千百年来,她哺育着世世代代兴化儿女,古有梅妃江采苹、书法名家蔡襄、刚正御史江春霖等名流,今有半导体专家林兰英、宇航专家闵桂荣等精英。莆田因此获得“海滨邹鲁”、“文献名邦”之美称。她的上游属山地 *** 河流,河床窄、落差大、水流急;而下游属感潮河段,地势平坦低洼,河道坡度平缓,迂回曲折,弯多、弯密、弯急,俗称“九十九沟”。
木兰溪下游两岸为福建省四大平原之一的兴化平原。这里是莆田水系最为发达,物产最为富饶的区域,区内河网纵横交错,内河总长400km,水面面积2.8万亩,不仅水美鱼肥,还以枇杷、荔枝和龙眼三大名果饮誉天下,素有“鱼米之乡”和涵江“水上威尼斯”之美誉;还是莆田耕地最为集中、人口最为密集、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带,集中了全市约30%的耕地、33%的人口、47.6%的工农业产值和 *** .4%的乡镇企业产值,其中涵江区以其发达的商业贸易被誉为“小上海”。这里是莆田的 *** 、经济、文化中心,是闽东南沿海交通大动脉的必经之地。
水资源紧缺已成为影响莆田市域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应本着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原则,从强化节水措施、开辟新水源、加强水资源保护与管理、植树造林涵养水源等方面采取措施。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莆田市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①水资源相对贫乏。莆田地处 *** 西岸经济繁荣带中部,总面积3959.9km2,年平均降水量1470mm左右,年平均水资源总量37.15亿m3,其中境内水35.985亿m3,过境客水1.165亿m3,地表水资源量为34.66亿m3,地下水资源量为2.49亿m3。水资源总量中,据测算,可利用水量17.9亿m3,约占水资源总量的48%。莆田地区每平方公里的产水量较多,为97.8万m3,但因人口众多,人均水资源量只有1269m3,是全省人均水资源量3638m3的35%,是全国人均水资源量2400m3的53%,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5%。
②水资源年内分布不均,年际变化幅度大,旱涝灾害频繁。莆田地处 *** 带季风气候区,受季风气候影响,年径流量的80%~90%集中在4~9月份的汛期。年径流量的CV值在30%~60%之间,丰水年的径流量与枯水年的径流量往往相差几倍,旱涝灾害频繁。
③水资源在地域上的分布不均衡,水资源与人口、耕地及经济发展不相协调。莆田市域水资源西北山区多,东南沿海少,而人口、耕地、工农业总产值主要集中在中南部平原和丘陵地带,西北部山区14个乡镇水资源占全市总量的49.5%,人均占有水资源量6840m3,中部平原丘陵20多个乡镇人均占有水资源量却只有 *** 4m3,东南部沿海丘陵台地9个乡镇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680m3,南日、湄洲两岛的人均占有水资源量只有455m3,是严重的缺水区域。
建国以来,莆田市水利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已建成各类水利工程2.9万多处,其中小(二)型以上水库1 *** 座,总库容6.19亿m3,建成引水工程541处,机电灌5166台,装机容量4.43万千瓦。按现有水利设施,全市水利工程年可供水8.53亿m3,加上非水利工程供水,按P=95%保证率预测,全市年供水12.46亿m3。
莆田市现有有效灌溉面积83.3万亩,占全区耕地面积的 *** .6%。建成千亩以上江海堤防202公里,初步形成了大中小蓄引提并举、防洪挡潮、灌排供水、发输配电相结合的水利工程体系,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基础作用。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仍不能适应区域 *** 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且矛盾越来越突出,主要表现在:
莆田工业虽不发达,但每年仍有大量的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体。
据统计,1997年莆田市工业废水直接排入江、海、湖、库的有650万吨,工业废气排放中含有大量二氧化硫,近年来酸雨明显增多。
乡镇企业缺乏有效环境监督、管理,使工业污染从城区向农村扩展。1997年莆田非农业人口生活污水排放量达1708万吨,全部未经处理排放。
城乡固体垃圾管理乏力,弃土弃渣侵占河道滩地、垃圾淤河。1997年全市农业使用化肥1.6 *** 5万吨,除部分被农作物吸收外,残余部分排入河湖。据报道,化学氮肥施入土壤后,被作物吸收利用的只占其施入量的30%~40%。
每年还有大量的 *** 进入水体,致使全区绝大多数河湖受到污染。木兰溪流域面积1732km2,占全区总面积的45.5%,其污染负荷占全市污染总负荷的85%,成为福建省污染最严重的河流之一,其中的111km的监测河段有48.5km严重污染(为五级),占监测河段的43.7%,居全省首位。其周围的地下水也受到污染,据卫生防疫部门对城厢区城南乡沟头、东坡等村的地下水的抽样化验,15个主要指标中,8个不符合国家颁发的水质标准,适龄青年参军体检,肝功不符合标准的占80%,癌症死亡率占各种病死亡率的70%以上。水质污染直接影响人民身心健康,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供需矛盾,成为危及当代、祸及子孙、制约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因素。由于盲目开山采石,沿海森林和草地大面积减少,水土流失严重,农田沙化,河道淤塞,库塘失效,风大地燥,农业立地条件差;山区近几年过度毁林造果,也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削弱了流域涵养水源的功能,影响浅层地下水的储量及其对河流的补给量,同时也使含沙量增大,加速河道淤塞,增加了江河防洪的难度,降低了水利工程的效益。
发达国家灌溉水利用率普遍在80%以上,而莆田地区灌溉水实际利用率约30%~40%,不及先进国家的一半。
工业用水浪费也很严重。据统计,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仅37.99%,工业平均万元产值用水量为572m3,工业用水重复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如大连、青岛在1980年以前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即为60%~75%,用水定额产值为300m3/万元。同时,生活用水跑冒滴漏现象相当严重,人民群众节水意识普遍淡薄。
一方面,城镇生活、工业供水争水源,争供水区,水资源重复开发,重复建设。莆田市域原来只有仙游和莆田两个县级单位,后演化成6个县级行政管理区域,由于行政区域多次变动,人为地将 *** 完整的水系和供水设施分开,多头管理,部门之间、地区之间争水源、争供水区严重。供水企业规模小,专业化水平低,布局分散,不能充分发挥规模经济效益,带来防洪调度和水费征收困难。
另一方面,农业灌溉的水利设施管理不善,水利工程老化、退化,效益发挥差。小(二)型水库和山塘由于原来是由当地群众投资、投劳建设的,传统上为无偿用水,供水量控制不严,造成水资源浪费严重,且不能以水养水,多年来维修经费不足或无着落,工程维修不及时,加上建设标准偏低,质量不佳,造成病库险库多;还有一些灌溉工程,因管理不善被人为 *** ,如灌溉渠道被平毁,输电线路被割断,机、泵、管、带等提水设施被盗等,致使干旱时干渠有水也引不到农田; *** *** 以来,随着城乡经济的高速发展,工业、住宅、交通等每年占用大量耕地,而这被占的耕地中,大部分是有灌溉设施的农田。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两个极端,导致水资源的掠夺 *** 开发,给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带来很大的困难。
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呈现工程 *** 缺水。
目前,莆田地区各类水利工程年供水能力8.53亿m3,占全市水资源总量的20.3%,占可开发量的48%。河南省水资源利用占地表可利用水的72%,与之相比,莆田市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在干旱时段,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目前有31.46万人口和3.62万头牲畜饮水有困难。还有易旱农田28万亩,因干旱,每年至少减产粮食800万公斤,工业因缺水而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也不少。
总结:从上面的数据与分析,可以看出现在福建的水质污染很严重,有的地区甚至已经威胁到了居民的生活用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健康的意识也在不断地加深,所以对于净水这一行业来说是福音。
文章分享结束,鱼米之乡莆田和最真的莆田哪一家的 *** 你都知道了吗?欢迎再次光临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