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之乡有几个村庄(龙源村在哪里)

牵着乌龟去散步 之乡 4

很多朋友对于龙之乡有几个村庄和龙源村在哪里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隆都镇的下辖各村
  2. 中牟县有几个乡镇,每个乡镇都有哪些村
  3. 甘肃礼县龙林乡有多少个村

一、隆都镇的下辖各村

隆都镇现辖东山、南溪、上西、后沟、前沟、樟藉、前埔、鹊巷、福洋、店市、后埔、上北、下北、后溪、前美十五个村居,店市、后溪、福洋、鹊巷称为集镇区、店市为全镇的集镇中心。详细情况如下(截止2003年):

隆都镇镇域面积34平方公里,镇域范围辖1个居委会和14个行政村共46个经联社,即店市居委(美头、陇下、前溪许)、东山村、南溪村、上西村(夏厝、东乡、田边、樟山、冠美、大巷、关脚)、后沟村(后沟、东沟)、前沟村(前沟、后蔡、沟乾、仙地头)、樟籍村、前埔村、鹊巷村、福洋村、后埔村(白沙宫、堤兜、龙溪、上社、下社、宁厝埔、后埔)、上北村(宅头、潭美、后陈、古宅、新乡、侯邦、陇美、溢洋)、下北村(下欧、何厝、前陇、乔子里、贡林、贡余、云路)、后溪村、前美村。

2003年末全镇总人口77010人,人口总量在澄海区11个镇(街道)排第4位。下辖前沟、后蔡、沟土乾、仙地头4个经联社,总人口5678人,耕地面积1969亩,2003年,工农业总产值5675元,人平收入2 *** 0元。前沟。又名团湖,南为韩江支流南溪,因与后沟村一沟之隔,村居沟前,故名。且村中一池塘,波平如镜,景胜名湖,故有团湖之称。耕地12 *** 亩,沙质土。种水稻、花主、甘蔗、香蕉等。

后蔡。位于隆都镇最南端,与莲下、上华两镇一溪之隔,南溪桥在其左侧。村落始创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相传这里聚居有十八处,前蔡、后蔡两村以姓命名,后因前蔡人烟稀少并入后蔡。耕地231亩,沙质上。种水稻、番善、花生、甘蔗。并利用堤围、洲国种植水果。

沟土乾。是隆都镇南端村落之一,村落始于宋朝末年(1271—1279)。因该村前面有以“沟”字命名的村庄,其住宅处于村庄之旁他故名。人口845人。建筑多为平房三合土结构,呈块状。耕地380亩,沙质上。种水稻、花生、番薯。

仙地头。村落始创于明正得十一年(1516年),原名朱池,后在村头建造“水仙宫”一座,取“仙地有长寿安乐”之意,“头”是指方位,故名。人口855人。建筑多为平房三合土结构,呈块状。耕地3 *** 亩,属沙壤。种水稻、花生、生树等。该村在第二次国内 *** 战争时期,是中国 *** 地下活动地区之一。在澄城镇北18公里处。北依西陵山小丘。相传宋朝年间(1127—1279)有人定居,后成村落,因南临韩江支流南溪,故名。前属饶平县隆眼城都。1949年属澄海县隆都区,1953年属四区,1958年属隆都人民公社1984年属隆都区,1986年属隆都镇,人口3106人。建筑多为平房三合土结构,呈带状。耕地674亩,沙质土。种水稻、花生。山地794亩,种橄扰、桃、李、抽、柿等水果。2003年全厂村工农业总产值3729元,人平收入2713元。

龙之乡有几个村庄(龙源村在哪里)-第1张图片-

南溪是潮汕 *** 早期 *** 根据地之一。1940年是 *** 潮澄饶中心县委驻地。居隆都镇之中心,西接凤湾公路,东与潮州市宫塘奕东山村毗邻。因与前溪陈村有隆卜溪之隔,后溪居溪之后面而得名。明洪武二年(1369)创村,人口 6653人,耕地1870亩。

几年来,村里抓好各项基础建设工作,为搞活农村市场,促进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通过村集体出资,发动群众捐资,先后对村容村貌进行了一番整治,兴建了商贸城,铺设了村道水泥路,改建了公厕,建设了篮球场、游泳池等运动休闲场所。至2003年底,全村工农业总产值达到3700万元,集体总收入46.6万元,人平收入2380元。在澄城镇北18公里处。村落创于明朝末年(1628—1 *** 4),北临韩江支流之北溪,因村东面是西陵山主峰,故名。人口2246人。耕地616亩,壤属泥沙质。种植水稻、花生、甘蔗、生柑。山坡地500亩,多种橄榄、柿、桃、李等水果。

1985年,东山村因地制宜,利用当地水果原料,就地进行深加工,兴办凉果加工厂,率先创办的东山兴隆凉果厂,是该村最早兴办的之一家集体经营凉果厂。1988年,隆都镇由镇、村、个人兴办的凉果加工企业达 102家,凉果厂之多居全区各镇首位。从业人员400多人,占全村总劳力三分之一以上。从此,小山村逐步走上富裕道路。东山凉果已有几十个品种:金华李、雪山梅、八珍梅、芒果片、化皮鼓、蜜饯等,产品远销湖南、温州、福州、厦门等地。东山村成为全区之一个加工凉果专业村。后沟村距店市3公里。下辖后沟、东沟2个经联社,村南面为韩江支流南溪,相传宋末始有村落,因村前有一横沟与邻村相隔,本村居后,故称后沟。

后沟村是潮汕 *** 早期 *** 根据地之一。1 *** 7年迎接南昌 *** 军进汕筹备会在村中丽泽斋召开,1 *** 8年中国 *** 潮澄饶中心县委驻该村丽泽斋。全村人口 4300人,占占地面积约2.7平方公里,耕地1000多亩,是以农为主的纯农乡村。多种植水稻、玉米、荔枝、蕃石榴等,是隆都镇名优水果的主要产地之一。砖瓦业是该村传统工艺。

后沟村是著名侨乡,华侨多旅居泰国,侨胞许金监光先生被授予“澄海市荣誉市民称号”。 *** *** 后,在海外侨胞大力支持下,村中基础设施建设迅猛发展,镇道隆南路从安澄公路贯穿本村宫前路、村前路,交通十分便利。还建有华侨学校、华侨自来水厂各l座,水、电、通信等设施配套完善。村容村貌清洁、卫生,社会治安稳定。

“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工贸齐发展,村民同富裕”是后沟村委会的发展思路。在确保农业稳步发展的同时,规划出隆南路旁作为工业小区。制订出一系列优惠、服务措施,积极 *** 引资,致力为投资者营造一个良好投资环境。

热情好客的后沟人正以矫健的步伐走在新世纪的起跑线上,朝着“立足农业,超出农业,发展工业”的目标大步迈进。

东沟。村落始于宋朝末年(1271—1279),据传系先祖创建于竹沟之东面,故名。人口 601人。建筑多为平房三合土结构,呈带状。耕地 174亩,沙质土。种水稻、番薯、花生。面积4平方公里,人口6053人,下辖7个自然村,2003年,工农业总产值3815元,人平收入2995元。7个自然村基本情况是:

乔梓里村。别名桥仔头,现属下北。宋代(960—1279)已有人定居,明初(1368—1398)始成村落。因四周沟渠环绕,来在不便,架设了很多小木板桥和独木桥,称桥仔头,又因“乔”与“桥”、“梓”与“仔”各是字音相似,故改称乔梓里。人口1302人,耕地481亩,属沙壤。

下欧村。西临凤湾公路。现属下北。相传元初(1279—1290)已有欧、卢、谢、夏四姓先后集居成村,以欧姓为主,故名。人口593人,耕地296亩。

前陇村。西临凤湾公路,现属下北。相传宋朝初年(约1127年)建“见龙寨”已成村落,因昔有一田垄伸及邻越美村,该村居垄前(垄与陇谐音),故名。人口1625人,耕地398亩。前陇村八月初八的李老仙师诞辰文化活动连续三日吸引了汕头潮州揭阳甚至珠三角地区信徒的参与,活动空前热闹。

云路头村。别称牛路头,现属下北。相传宋末(1270—1279)已有村落,元朝年间(1279—1368)设有墟集,牛贩商贾前往交易,常于村头林荫之处歇息,故称牛路头,雅称云路头,系指商贾牛贩云集于路头之意。人口1025人,耕地407亩,属沙壤村民有搞小生意的习惯。

贡林村。称暗巷仔,北与潮州市官塘镇潭头村毗邻,现属下北。村落初由大暗巷(贡余)迁居创建,因比大暗巷(贡余)小,称暗巷仔。后又有乔梓里村林姓来此落户,林姓逐渐增多,故改称贡林。人口548人。,耕地258亩,属沙壤,地势低洼,易内涝。

贡余村。俗称大暗巷。东北与潮州市官搪镇尧里村毗邻,是潮澄交界处。现属下北。该村自宋末(1270—1279)已有居住点,因住宅大都是草寮,阳光不足,有阴暗之感,故称暗巷,其村落比附近暗巷仔村大,称大暗巷,雅称贡巷,因姓余改为现名。人口553人,耕地240亩,属沙壤,地势低洼,易内涝。

何厝村。原名覃恩社,现属下北。宋末(1266—1279)有郑、何两姓居住,村名覃恩社是深思之意。1949年10月以后,该村主要是何姓人住居,故改现名。人口379人。,耕地79亩,属沙壤。,村民有传统禽畜 *** 技术。西临韩江支流东溪,东接凤湾公路。相传聚落始于宋末(约1200年),因该村榕树茂密,绿竹成荫,喜鹊群栖于此,故名。俗称“客乌”巷。人口 2060人,耕地430亩。2003年工农业总产值3516万元,人平收入3240元。

卢厝。相传,北宋年间(960——1160)由福建卢氏到此定居,渐成村落,以卢姓命名。据说因一次大堤决口,房屋冲毁,村民大部死亡, *** 者只得逃荒他乡,卢姓濒于绝迹。宋末(1271一 1279),鹊巷村先祖由福建莆田至卢盾旧址定居,故卢厝归鹊巷村所属。别名樟树下村,东为凤湾公路,西为韩江支流东溪

相传明代(1368一1 *** 5)成村落,祖系福建漳洲。昔时村中有樟树,高大茂密,庇荫村民,故称樟树下。1949年改称樟籍。人口5319人。耕地1366亩。种水稻、花生、甘蔗、生柑、番石榴(木仔)、荔枝等。2003年工农业总产值2419元,人平收入2866元。

湖东。俗称凤岗岭。明初(1368一1398)始成村落。据说该村创建于“凤地”之上,村里有一凤江祠,故称凤江岭。

欧厝。村落始于元末明初(1368—1398),传说有欧姓兄弟两人来此,一在下欧村定居,一在本村定居,称上欧,后改欧盾,俗称仙村。

堤仔尾。俗称岐梓美,明初(1368—1398)始成村落,因该村位于防洪堤之末端,故名。

杨美。村落始于里初(1368——1398),因位于杨厝沟(大型排水沟)之末端,故称杨尾。“尾”与“美”谐音,故称杨美。过去村民多从事鱼苗培育。

邓厝。在鲨坡家西北15公里处。传说明初(1368一1398)邓姓人来此定居,故名。以前村民多以木工、竹器为业。上北村位于澄海区西北部,与潮州市磷溪镇、官塘镇、铁铺镇接攘,下辖8个自然村,其中,侯邦、宅头是 *** 老区村,

上北村总面积3.63平方公里,耕地2838亩,人口8637人。由于地理位置偏僻,工业发展缓慢,经济较为落后, *** *** 以来,村民在搞好农业生产和传统手工业加工的基础上,大部分富余劳动力都外出打工,维持家庭生活,经济收入薄弱,2004年人平收入只有2380元。

今天,随着澄海撤市设区,隆都成为中心镇的发展步伐,上北村将抓住这一历史机遇,振奋精神,团结进取,围绕建设中心镇的战略目标,争取经济社会能得到新的跨越。

新乡村。现属上北。西北与潮州市磷溪堤头村为邻。村落创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先祖从侯邦村移居至此建新村,故名。人口784人,耕地240亩。有传统 *** 的竹器手工业, *** 谷筐、畚箕。

后陈村。西面与潮州市磷溪镇饶砂村、仙美村隔村相望。现属上北。相传村落落创于元末明初(1360—1380),有翁厝园、后园、前陈等地名,故命名后陈。人口1278,耕地455亩,种水稻、香著、花生、主柑、香蕉等。

侯邦村。北与潮州市官塘镇接壤。现属上北。相传村建于明崇祯三年(1630年),由中原江夏氏迁徙于此,因远祖曾封侯,故名。人口1599,耕地455亩,沙质土。种水稻、花生等,加工畚箕之竹艺技术为村民传统 *** 手工业。

古宅村。原名高厝宅,面与潮州市磷溪后洋堤村接壤。现属上北。村落创于明代(1368—1 *** 4),因该村地势居隆都较高处,故称高厝宅。系“高”与“古”音相近,故改今名。人口408人,耕地113亩,属沙壤。种水稻、甘蔗、花生、香蕉等。村民有传统泥工手艺。

宅头村。现属上北。村落创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位于当地的沙垄顶,为毗邻各村之首,故名。人口2119人,耕地780亩,沙质土。种水稻、地瓜、花生,荔枝是村特产。竹制工艺加工是该村传统 *** 手工业。

龙美村。俗称陇尾,北面与潮州市官塘石湖村为邻。现属上北。村落创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相传古代韩江横堤决口,大量泥沙冲到东面数公里处形成一道沙拢,该村处干沙拢末端,取“拢”与“陇”同音,故称陇尾,雅称龙美。人口1290人,耕地415亩,属沙壤。种水稻、生柑等。手工业有南金加工 *** 的传统。该村有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状元先生第”。

溢洋村。俗称鸭洋村,北面与潮州市官塘镇为邻。现属上北。该村地势低洼,沟搪密布,有鱼虾满搪,鹅鸭满洋之状,故名。“鸭”与“溢”谐音,故为现名。人口462人。,耕地208亩,属沙壤。由于地势低洼,种水稻为主、养鱼及家禽养殖业较为兴旺。

潭美村。现属上北。村落始于明朝末年(1628—1 *** 4)。人口590人。耕地170亩,沙质土。种水稻、番薯、花生。村民有 *** 竹器工艺的传统习惯。后埔村位于隆都镇西部,北邻上北村,东南与店市相邻,南面与潮安县江东隔镇江相望,西面与潮安县磷溪镇接壤,人口5100人,面积约3平方公里。后埔村由后埔、白沙宫、堤兜、宁厝埔、洪渡头上社、下社、龙溪共7个经联社组成,居民祖先与明朝崇祯年间先后由福建迁入,7个自然村人口分布不一,其中后埔主村最多,约2400人,居民以陈姓为主,还有秦、王、潘、洪、张等姓氏。

全村以纯农经济为主体,有羊毛、珠绣等手工业和小规模工业,其中羊毛绣、珠绣有20多年的历史,土地地值低廉,为提高土地创植率,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先后种植“妃子笑”荔枝、 *** 白枣等优质高值水果450亩,成为远近闻名的水果产地。

后埔。相传聚落始于明末崇祯年间(1628—1 *** 4),因前铺村与后埔村中间一院埔(上寺院,据考属宋代寺院遗址),该村位于埔后,故名。曾于1941年前后任饶平县县长、 *** 国大 *** 、汕头商会会长的陈焕章(字秉元),是后埔村人,在村里建有宅府“百里候第”,现是村委会办公址。

龙溪。南临韩江,西界潮州市磷溪,约1910年成村落。因四周竹林、树木繁茂,状似小案桌,北面龙门关涵,取名龙门案。后因龙门关涵较为有名,改名龙门关新乡。1949年后,因龙门关涵起不了引水作用而拆毁,但该村前面旧溪尚存,政改现名。

上社。西临韩江。该村创于明朝末年(1628—1 *** 4),因地处韩江堤边渡头, *** 姓洪,故取名洪渡头村。因洪渡头村有两个自然村落,该村位于上方,故名。

下社。西临韩江。村落创于组朝末年(1628—1 *** 4),因地处韩江堤边渡头, *** 姓洪,故名洪渡头村,因洪波头村有两个自然村落,该村位于下方韩江下游,故名。

宁厝铺。俗称房西埔,在澄城镇西北16公里处。村落约创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后埔村二房白沙宫 *** *** 而来,因地处二房西面之荒埔旁,故称房西埔,后改今名。

堤兜。明崇祯年间(1628—一1 *** 4)创成村落,因地处韩江下游东溪北岸防洪堤围拐弯处,故名。第二次国内 *** 战争期间(1 *** 7—一1937),该村是中国 *** 主活动区之一。

白沙宫。村落创于南宋末年(1271—1279),祖先以捕鱼为生,建宫庙求神祷福,因宫前有海滩聚积白沙,取名白沙官,又以白沙宫命村名。该村是明末(1628—1 *** 4)御前总兵秦容之的故里,曾民族英雄史可法部属,清初在浙江钱塘县与清兵血战中以身殉国,战袍归葬故里。坟址在现今王厝后,碑文日;“钦授御前总兵容之秦公”。

湖土乾。村落始于明代崇祯年间(1628—1 *** 4)。村前有一水渠,流至村正面扩展成大池,状似湖,故名。村民多从事竹器手工 *** 和经商。

路头张。村落创于明朝末年(1628—1 *** 4),该村靠近大路头,姓张,故名。村民多以灰泥工。

长其洋。西南是韩江防洪堤。与潮州市磷溪镇厚洋堤村隔潭相望。该村创于宋初(1005—一i015),原名长岐社,是村落地基较长之意,后改为现名。村民从事泥灰工。店市,相传自明代(1368—1 *** 4)起已有集市,由于区域不大,集市小,店铺狭窄,故名为“店仔头市”。潮语“一点仔”(不大)之意,后来随着集市的逐步扩大,遂改称为店市。前属海阳县,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属饶平,1949年属澄海。下辖店市居民小组和美头、陇下、前溪许3个经联社,人口4715人,耕地434亩,沙质土,地势平坦,交通方便。2003年工农业总产值4107万元,人平收入2982元。店市“雪白云片糕”

禽畜种苗,饼食 *** ,修理业是传统经营项目,如店市“米钱”(糯米制软饼)、老花和麻薄等饼食饮誉国内外。贸易集市日人数超2万人。市内有影剧院一座,中学、小学各一所,还有 *** 教堂一座建于1886年(中、小学和 *** 教堂均在近些年重建扩建),是隆都镇 *** 驻地。

陇下村。原名龙厦。聚落创于明朝末年(1628—1 *** 4),传说此处为“龙地”,龙乃吉祥之物,厦是高大建筑之称,龙厦二字象征富贵吉祥豪华之意,故称龙厦。后因龙厦和陇下读音相似,故改今名。人口 778人,耕地163亩。种水稻、花生、甘蔗、生柑。村民有棉胎加工手艺。

美头村。相传明末(1628—1 *** 4)创成村落。昔时因村前住宅建筑整齐美观,故名。人口490人,耕地96亩,属沙壤。因气候温和,地势平坦,靠近集市,盛产蔬菜、菜苗、菜籽,兼种水稻。

前溪许村。居隆都区中部。聚落始于明朝中叶(1522—1566),因村前有古河隆卜溪,许是姓氏,故名。人口1200人,耕地108亩,属沙壤。种水稻、花生、番薯等。村民有禽苗孵养、饼食 *** 、竹器传统经营项目。福洋村,现为汕头市澄海区隆都镇一个行政村居。位于集资区,东接安澄公路,西临韩江支流东溪,南与前埔村接壤,北面为店市。

相传福洋村创建于明朝(公元1386—1 *** 4)末年,昔时村南为海洋,取其村居北故初名为“北洋”。因潮语“北”与“幅”同音,又因“幅”与“福”形近而取“福”义佳,改名“福洋”。当时,默安公、自参公兄弟从福建省莆田乌衣巷迁居今福洋定居。以福建 *** 建居祖为福洋“永锡堂”始祖,至永忠、永义、永和为第二世。长房永忠居深田(今店市)其后裔子孙分居各地;二房永义居福洋,又分衍居海南文昌及揭阳、上饶等地;三房水和居堤兜,后分居湖墘。清初,福洋始建“潘氏宗祠”,郡望“荣阳世家”并于 1996年重修。福洋潘氏,以建居公为始祖至今己传至第 23代……

*** 初,受生活所迫,福洋村乡民大量侨居泰国、新加坡等东南亚诸国,在外乡亲数倍于本村,故素有侨乡美誉。现人口 21 24人,面积 1平方公里。农业生产素以“无公害蔬菜”种植而闻名,经济作物有龙眼、荔枝、番石榴等。工业、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众多,有印刷、制糖、食品、刻板、制纸等行业,约有三十家家庭作坊式企业和近百家个体户。2003年全村工农业产值804万元。全村人均收入2866元。

*** *** 以来,福洋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在海内牙乡亲的共同努力下,先后兴建了福洋华侨学校、华侨水厂、村道、地下排污设施、灯光运动场。公共厕所等基础设施,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长足发展,成为文明新社区。位于隆都东部西陵山之西面,下辖夏厝、田边、东乡、樟山、冠美、大巷、关脚7个经联社,2003年,总人口4961人,耕地面积1559亩,工农业总产值4357元,人平收入3008元。各自然村基本情况是:

夏厝。该村始创于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由揭阳县田心村分支来此,原名田边村。1949年以夏姓改为现名。人口410人。耕地135亩,泥沙质土。农业以水稻为主。

田边。明朝初期(1368-1378)始成村落。人口380人。耕地126亩,泥沙质土。种水稻、花生、生柑、水果。

东乡。村落创于明初(约1380年),人口 *** 人。耕地100亩,沙质土。种水稻、花生等。

樟山。该村始创于明朝末年(1624一1 *** 4)。西北面与潮州市官塘奕东山村、突庵村接壤。昔时北面一小丘,名叫“岭顶”,生长一棵大樟树,取樟树和山丘命名樟山村。别名塘拍,传说前村南面有一大积水塘,村落 *** 于水塘之北,俗称塘北,因“北”与“拍”谐音而别称塘拍。人口1070人。耕地359亩,种水稻、番薯、花生、甘蔗、生树、龙眼、香蕉等。

冠美。俗称赶尾,村落始于明崇祯年间(1628— 1 *** 4),原名坂美。因该村座落于西陵山西面山丘之末,故称赶尾。后因住宅依山建筑,成灯房状,况倚山环水,更名冠美。人口1300人。耕地430亩,种水稻、番薯、花生、甘蔗为主,兼种生柑、香蕉水果等。

大巷。村落始于明朝初期(1368——1375),昔时该村分南北两片建屋,中间一通巷,宽约15米,故名。人口960人。耕地327亩。种水稻、番薯,盛产花生、甘蔗、生柑等。

关脚。在西陵山小丘之东,韩江下游南溪之北岸。相传宋朝末年(1271——1279)始成村落,原名关山。清末(1906一1911),因隆都排涝之需,在该村畔两次建造排涝关闸两座,改名关脚,意即关之旁边。人口 320人。耕地110亩,泥沙质土。种水稻、番薯。1959年澄海县兴修水利工程反虹涵在该村旁100米处。人口 *** 18人,耕地面积2245亩,地势低洼,处隆都鼎脐形之腹地。2003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5426元,人平收入2948元。

前溪陈。现属前美。聚落始于元代中叶(约1325年)由陈氏世序公到此处定居创村,后并十余小村。因村前有隆卜溪,且多数是陈姓人家,故名。种水稻、花生、生柑等。村中有一方寨,曰“永宁寨”,建于清雍正十年(1732年),现尚完整。村中有侨户陈慈黉建筑之四大宅群,始建于1906年,计有郎中第、寿康里、善居室、三庐等宅第,占地2.5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68万平方米,共有厅房506间。颇为壮观,被誉为“岭南之一侨宅”,是汕头市新八景之“黉院慧风”。

朱维崧,1 *** 7年参加 *** ,1949年任吉林省 *** ,1955年任国家经委 *** ,1982年在京逝世,是该村人。

居美村。现属前美。村落创于元末明初(1357—1377)该村创于内溪之末,故称溪尾。后立庙祈神,庙名为“居美古庙”以居美命为村名。

二、中牟县有几个乡镇,每个乡镇都有哪些村

中牟县有11个乡镇,分别是刁家乡、韩寺镇、官渡镇、狼城岗镇、雁鸣湖镇、大孟镇、万滩镇、刘集镇、郑庵镇、黄店镇、姚家镇。

1、刁家乡辖28个村委会:刁家村、宋家村、牛家村、水沱寨村、庙张村、葛家村、西陶村、赵集村、小王庄村、白家村、东陶村、城前张村、龙王庙村、坡东李村、莲花池村、汴家村、

藕池任村、府李庄村、豆付刘村、沃孙村、石灰窑村、韩家村、沟张村、石家村、河田村、马家村、蒋家村、孙家村。

2、韩寺镇辖25个行政村:郭庄、史庄、孟庄、五里岗、荣庄、大洪、大李庄、西营、马家、刘庄、东营、郭辛庄、南岗、古城、姚家、小韩、寺后、半截楼、陈桥、东岗、潘店胡、董店、你吾岗、瓦灰郭、胡辛庄。

3、官渡镇辖42个行政村:邵岗、十里铺、宋庄、冉庄、邱庄、大段庄、小孙庄、邢庄、明山庙、前庄、官渡桥、李庄、板桥、马庄桥、赵砦、魏砦、前於、店李口、惠庄、小王庄、郑庄、董庄、周庄、段庄、孙庄、

付庄、田庄、吴庄、下板峪、仓砦、廿里铺、大马砦、小马砦、小李庄、韩庄、后董庄、水溃、 *** 庄、前黑砦、后黑砦、西吴、许村。

4、狼城岗镇辖15个行政村:西狼城岗村、辛庄村、南北街村、南韦滩村、北韦滩村、北堤村、瓦坡村、青谷堆村、太平堤村、南仁村、东狼城岗村、后史庄村、曹寨村、姚寨村、全店村。

5、雁鸣湖镇辖12个行政村:大山、大沟、小东沟、小山嘴子、腰甸、杨木嘴子、湖东、湖北、塔拉站、前进、胜利、烧锅。

6、大孟镇辖29个行政村:大孟、草场、李南溪、大吕、阎堂、洪岗、岳吴庄、朱大汉、土寨、毛拐、芦岗、枣林朱、万胜、崔庵、湾张、沙岗王、彦岗、郑岗、信王、李小安、大庙李、大韩庄、茶庵、余庄、岩庄店、岗头桥、邱堂、大衡庄、王林庄。

7、万滩镇辖15个村委会:李显吾村、坡岗李村、董岗村、杨岗村、沙坡池村、七里店村、油坊头村、十里店村、毛庄村、刘寨村、王庄村、关家村、安庄村、杨家、杜湾。

8、刘集镇辖27个行政村:三王、段庄、徐庄、贺兵马、冯庄、鲁庙、大冉庄、祥符营、贺庄、小冉庄、岗赵、朱庄、岗吴、大吴、彦庄、西杨庄、西徐庄、北周庄、马杨、赵寨、常白、后梁、刘集、马仙李、王庄、朱塘池、崔庄。

9、郑庵镇辖35个行政村:潘店寨、范庄、螺蚳湖、小杜庄、前杨、坡刘、大白庄、 *** 、黑牛张、东赵、砚台寺、台前、郑油磨、彦张、刘庄、大汾店、郝庄、六里岗、刘巧、贾庄、前李庄、

后李庄、朱博士、毕虎、徐庄、桃村李、刘圪垱、占杨、后路俭、前路俭、韩河、路庄、贾堂、常庄、小庄。

10、黄店镇辖21个村委会:绰王村、油坊王村、庵陈村、打车李村、祥付营村、八府赵村、杓王村、段村村、黄店村、罗家村、业王村、冉家村、马庄村、冯家村、岗陈村、西谢村、王俭村、前杜村、李村村、武家村、袁家村。

11、姚家镇辖22个行政村:姚家村、贤文村、义和村、孟家村、牛旺村、十里河村、浆水泉村、中井村、荆山村、窑头村、丁家村、石河岭村、邓家村、林家村、西蒋峪村、姜家村、龙洞村、老石沟村、徐家村、盛福村、八涧堡村、草山岭村。

中牟县是河南省省会郑州市的下辖县,郑州市东部新城组成部分,古称圃田、牟州,地处中原腹地、黄河之滨,西邻省会郑州市中心城区,东接八朝古都开封市。

中牟县作为郑汴一体化的核心区域和战略支点,处于中原城市群、郑州大都市区、郑州航空港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三区”叠加发展区域。

中牟自西汉初置县以来,已有2200多年历史,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奴隶 *** 萑苻泽奴隶 *** 、著名的官渡之战发生地,是战国时期道家名师列子、西晋著名文学家潘安、明末民族英雄史可法等历史名人的故乡。

中牟县境内地层上部为距今200万年的新生代第四纪松散沉积物发育而成,沉积岩为黄河冲积物和洪积物,土壤有亚砂土和粉砂土两大类,杂有亚砂土和黑色淤泥夹层。

受沉积初期基面不平及地质构造差异的影响,总厚度变化很大,其规律是北厚南薄,黄河大堤至县城的厚度为350- *** 米,县城以南厚度剧减,至八岗、三官庙一带,厚度仅有30-40米。

受新华夏系构造体系的影响,城北隐伏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大断层破碎带,构造体系对县境的地层厚度也有影响,地层厚度变化呈西升东降趋势。

中牟县属黄淮平原,土地岗、洼相间,地形复杂,地貌多变。县北中部受黄河、贾鲁河冲积影响,沿贾鲁河、运粮河形成自西北向东南略呈倾斜的两大扇形槽状地带。南部受伏牛山余脉影响,岗垄起伏,自马陵岗至马河上源形成自西南向东北的分水岭。

全县基本地势是西高东低,南北高,中间低的槽状地带。西南部更高,张庄镇湛庄村北的红土井为全县更高点,海拔154米;东南部更低,韩寺镇胡辛庄村东全县更低点,海拔73米;相对高差81米。县城海拔78.1米。

中牟县属典型的中纬度暖温带 *** *** 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年平均日照2366小时,年平均气温14.2℃。全年农耕期为309天,作物活跃生长期为217天,无霜期为240天。

中牟县水资源比较丰富,全县年均降水量616毫米,年均可利用总量5.5亿立方米。县境内大小河流40余条,有3个引黄闸,年均引黄水量3.01亿立方米。

参考资料来源:中牟县人民 *** —中牟概况

参考资料来源:中牟县人民 *** —机构简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刁家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韩寺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官渡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狼城岗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雁鸣湖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孟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万滩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刘集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郑庵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黄店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姚家镇

三、甘肃礼县龙林乡有多少个村

1、首先,甘肃省礼县龙林乡已于2016年1月撤乡设镇,现为龙林镇,行政区划保持不变。

2、其次,龙林镇现下辖:全杜村,龙林村,万家村,潘坪村,下目村,水坝村,沟底村,彭家村,韩河村,学慢村,肖家村,赵阳村,严堎村,杨寨村,杜坝村,小林村,石河村,蒲沟村,榆坪村,赵阴村,金联村,李那村,许马村,牟山村,黑玉村,潘阳村,水坪村,店子村等,共28个行政村。

关于龙之乡有几个村庄和龙源村在哪里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标签: 龙源 村庄 哪里 龙之乡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