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关于颜回之乡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陋巷颜回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一、颜回的故乡在哪里
*** 电视台《 *** 新闻》节目《行走大汶河》第二十九集
默认分类 2009-10-06 15:57阅读57评论0字号:大大中中小小【标题】圣人故里——颜林颜庙
【记者】 *** 台于嫣红张桂友杨超宁阳台杨兴龙
##导语:泗皋是宁阳县鹤山乡的一个大村庄,北靠大汶河,这里是孔子的得意门生------颜回的故乡。
我身后这片苍翠蓊郁的树林就是颜林,距今已经有七百多年历史,它不仅是颜氏子孙的墓地,还拥有很多珍贵树种。
##采访:宁阳县鹤山乡旅游办公室主任王玲
我们现在看到的叫做楷树,这个楷树的楷字就是楷模的楷字,这个树更大的特点就是木质非常坚硬,它在古代包括现在是做雕刻用的极好的木材,古代孔氏孔家向朝廷进贡的时候,一般都是用楷木雕刻的如意啊、拐杖啊等等作为上贡的一些贡品,这棵树可以说雌雄异株,我们这棵已经是700年的历史了将近,在我们整个园林当中,它是我们的镇林之宝。
##解说:说起楷树大家可能陌生,但“楷模”这个词可以说是妇孺皆知,相传孔子墓前有楷树,西周初年的杰出 *** 家周公墓前有模树,孔子和周公都是学识渊博、为人师表、受人尊敬的人,后人就把这两种树的名字称为“楷模”,作为榜样的一个代名词。楷树的来历富有哲理,园林的第二种奇树——鸟翎柏也同样有趣。
##采访:宁阳县鹤山乡文化产业旅游指挥部副指挥杨白涛
它为什么叫鸟翎柏或叫凤柏,就是这棵树他的木质部的那个纹理,如果我打开,无论是横着打开还是竖着打开,它的截面,它的树纹像一只飞翔的小鸟,所以叫鸟翎柏。它的更大的特点,除了这个以外,就是它的树干成纺锤形的,我们一般都是这样上去的,它是中间粗两头细,纺锤形的。这个树在其他地方没有,在这个园林才长这个树,对对对,特有的树种,就这一棵。
##解说:颜林,位于宁阳县皋山南侧,现鹤山乡泗皋村以西,为颜回52代孙颜仙、颜俊、颜和三支移居泗皋后颜氏子孙的墓地,至今已30多代。在占地100多亩的颜林,除了楷树和鸟翎柏,还有坚固耐用、用作皇室贡品的铁树和秋冬之交结荚的红钱榆,都是皇宫园林珍贵树种,有极高的研究价值。站在园林中,除了树木之外,吸引记者眼球的还有一个元代的牌坊。
##采访:宁阳县鹤山乡文化产业旅游指挥部副指挥杨白涛
这个样式虽然小,但是它的文物价值很高。在全国这样的牌坊,还有两处,我们这里有一处,它的最典型的特点就是牌坊的柱头具有蒙古包的特点,又带有元代官员官帽的形态。这个牌坊,它是他的颜氏家族林墓的林门,颜式之门这不有几个字。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 *** ,颜氏家林家庙就坐落在汶水之滨的鹤山乡,而颜庙的独特建筑模式,至今令人叹为观止。
##解说:颜庙大殿坐北朝南,三开间,灰瓦悬山顶,四周的护墙用砖和土坯构筑而成,大殿建在高0.8米的台基上,给人们以挺拔雄伟的感觉。
##采访:宁阳县鹤山乡旅游办公室主任王玲
我们这儿颜子庙的更大特点不仅是历史久远,它主要是一种独特的建筑模式,二梁不在大梁上,这种建筑模式到目前已经是全国唯一了,它可以说尽管规模不是很大,但是用料非常粗重,大大小小的梁用了14架之多,我们现在看到的最粗重的这个直径大约在0.8米是大梁,有四架。然后有六架二梁,在大梁之上有六架二梁,这六架二梁除了山墙上的两座之外,你看山墙上有两座和大梁上的一个垂直面,这个非常清楚,剩下的四架由东西的四架顺梁承托离开了大梁,这样就形成了独特的建筑模式,二梁不再大梁上,这是元代的独特建筑。
##解说:数百年来,颜氏后人聚族而居,繁衍生息,至今已经发展到近千户,五千多人,成为鹤山乡泗皋村的一大旺族。
##采访:宁阳县鹤山乡文化产业旅游指挥部副指挥杨白涛
今年我们请了浙江大学亚欧景观设计院的专家,对我们鹤山乡的旅游资源进行了整合,做了一个规划,这个颜林和颜庙我们都做了一个详细的规划,对于颜庙和颜林的规划也是非常详细的,在保护文物的基础上,在颜庙里搞了厢房,颜子文化宣传中心等等,对颜林进行整治,要把颜林现在这个样子改变成一个花园式的,让游人感到既享受一种旅游乐趣的同时,也体会儒家思想和文化这个体验,受到这方面的教育。
二、孔孟之乡指的是哪些地方
济宁,孔孟之乡,运河之都,位于山东省的西南部,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山东省鲁南城市带中心城市。
地域面积为11187平方公里,人口808.19万人。2013年,济宁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501.54亿元。济宁,具有7000年的文明史,历史文化悠久,是东方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夏朝,境内设任国,也称“仍国”。
商朝,境内除任国外,还有奄、厥、卞明等封国。其中,奄曾为商王南庚的都城。盘庚 *** 于殷后,奄为商属国。
西周,境内有任、厥、邾、极、茅、鲁国。其中,鲁乃为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周公旦于奄的封国。
东周,境内的任国,春秋时属鲁,战国时属宋又属齐。鲁国于公元前249年为楚所灭。此时,境内的封国还有茅、极、邹、方与、胡陵等。
秦朝,废任国,置任城县、亢父县,属薛郡。曲阜还设有鲁郡。
西汉,景帝中元六年(前144年)改属济东国,武帝元鼎元年(前116年)济东国改为大河郡,宣帝甘露二年(前52年)改为东平国。
东汉,境仍属东平国。章帝元和元年(公元84年),析东平国置任城国(微山县鲁桥镇)。此外,还有鲁国。
三国,魏文帝黄初四年(223年),任城国改为任城郡(微山县鲁桥镇)。境内还置有山阳郡、鲁郡。
西晋,境内置南平阳侯国。晋武帝咸宁三年(277年),又复为任城国。此外,境内还置有高平国、鲁国。
东晋,境内先后为后赵、前燕、前秦、后燕所据,曾置有任城郡、鲁郡、高平郡。
南北朝,境内仍置高平郡。宋永初元年(420年),任城并入亢父县,属高平郡。北魏神龟元年(518年),复置任城郡。
隋朝,境内先后置有高平郡、鲁郡。
唐朝,境内设鲁郡,后又改为济州、又为济阳郡、泰宁军。
宋朝,境内仍置济阳郡、济州。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年),境内的兖州升袭庆府。
金朝,天德二年(1150年),原以巨野为治所的济州迁往境内的任城。
元朝,至元八年(1271年),境内的济州升济宁府。至元十六年(1279年)境内设济宁路,置总管府,领3州7县(州又领9县)。
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改济宁路为济宁府,仍治任城,领3州12县。洪武 *** (1385年),又改府为州,只领3县。同时,兖州升兖州府,驻滋阳县,领27州县。
清朝,雍正二年(1724年),济宁州升为直隶州,领3县。雍正八年(1730年)改为散州,不领县。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又升为直隶州,仍领3县。当时的兖州府,辖10县;它和济宁直隶州同属兖沂曹济道。
*** , *** 二年(1912年)废济宁直隶州。 *** 三年(1913年)1月,设岱南道。 *** 四年(1914年)6月,设济宁道,辖25县。
1946年1月,济宁之一次解放,晋冀鲁豫 *** 第七纵队进驻济宁,以城区和近郊设立济宁市。同年9月又被 *** *** 占领。1948年7月14日,山东 *** 再次收复济宁,济宁第二次解放,仍称济宁市。同年8月划归山东省,属鲁中南行署。
1950年5月,济宁市降为县级市,改属滕县专区。1953年,滕县专区和湖西专区合并为济宁专区,专署驻地济宁市。1954年10月,济宁市曾改为省辖市,由济宁专署督导。但不久,又改为县级市,仍为专署驻地。
1967年,济宁专区改称为济宁地区。1983年8月30日,经 *** 批准,撤销济宁地区,改置为地级市。
济宁位于鲁西南腹地,地处黄淮海平原与鲁中南山地交接地带。东邻临沂地区,西与菏泽接壤,南面是枣庄市和江苏省徐州市,北面与 *** 市交界,西北角隔黄河与聊城市相望。
最北端是梁山县小路口镇邹桥村,为北纬35°57′;最南端是微山县高楼乡,为北纬34°26′;最东端是泗水县泉林镇,为东经117°36′;最西端是梁山县黑虎庙乡高堂村,为东经115°52′;总面积11187平方公里;南北长167公里,东西宽158公里。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中国思想家,儒家创始人。
孟子(前372年-前2 *** ),中国思想家,儒家。
颜子(前521年-前490年),字子渊,是孔子最得意的 *** 之一。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尊颜回为“先师”。唐玄宗时追封为“充国公”。元代时又加封为“充国复圣公”。至此颜回便被尊称为“复圣”。
曾子(前505年-前432年),春秋末年鲁国人。名参,字子舆,被尊称为曾子,又被后世儒家尊为“宗圣”。
左丘明,春秋末期著名史学家,著有《左传》和《国语》。
王弼,魏晋玄学理论的奠基人。字辅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城、金乡一带)人。
郗鉴,金乡人。东晋重臣,历元帝、明帝、成帝三朝,官至太尉。为王羲之岳父。
孔尚任,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别号岸堂,自称云亭山人。山东曲阜人,孔子六十四代孙,清初诗人、戏曲作家。时人将他与《长生殿》作者洪升并论,称“南洪北孔”。
三、颜回的故事文言文
1.孔子误会颜回的故事文言文阅读 ***
孔子中年之后,曾周游列国,聚众讲学。
孔子中年之后,曾周游列国,聚众讲学。
颜回为了学习老师高尚的品德和渊博的知识,也跟着孔子辗转千里,游学四方。一次,他们自卫赴陈,途经匡城,被匡人错认为仇人阴虎,四处围捕。
孔子师徒只好东躲 *** ,才幸免于难。但是,躲藏之际,粮吃完了,钱花光了,孔子和颜回已几天几夜粒米未进,饿得浑身没有一点力气。
在这种困难情况,孔子只好白天黑夜都躺在床上睡觉,借以忍耐饥饿。颜回平时十分敬爱老师,现在眼看老师遭受饥饿的折磨,真是忧心如焚。
他想;我还年轻,也许能忍耐些日子,老师已这么大年纪,怎么受得了这种折磨?万一老师在这里有个三长两短,如何是好?与其坐而待毙,不如向人行乞,万万不能让老师再忍饥挨饿。这天,颜回拖着虚弱的身体出去乞讨,恰好遇到一位好心的 *** 婆。
这位 *** 婆见颜回饿成这个样子,非常同情,就送给他两碗白米。颜回高高兴兴拿回了白米,忙忙劈柴点火,快手快脚煮起饭来。
他真想一眨眼就把饭煮好,端给敬爱的老师。当饭锅里透出 *** 的香味时,颜回立即掀开锅盖,动手盛饭。
然而,匆忙之中,却不慎将手上的炭灰落在饭锅里。颜回望着这来之不易的米饭,心中又急又气。
他想老师这些天已粒米未进,万万不能因此饭已脏,让老师吃得不痛快。于是,便将已弄脏的那团米饭盛出来,匆匆忙忙吞了下去。
恰在这时,孔子一觉醒来,闻到扑鼻的饭香后,心中十分高兴,便到外屋看个究竟。谁料刚出房门,就看见颜回正在大口吞饭,孔子见状,不禁十分生气,气的是平日谆谆教诲的颜回,不该这么无礼,在老师没吃之前就先吞吃起来。
想到这里,孔子又悄悄地退回到里屋睡下。过了片刻,颜回恭恭敬敬地端来了一碗热腾腾、香喷喷的白米饭,轻轻地对孔子说:“先生,今天我遇到一位好心的婆婆,送给我们一点白米,现在饭做好了,请您老人家起来吃饭吧!”孔子满腹怒气,但不动声色,慢慢地说:“颜回呀,我刚才熟睡之中,做了一梦, *** 了你去世的 *** 。
让我先用这碗来之不易的米饭祭奠一下他老人家吧!”颜回一听,连忙上前阻拦,急切地说:“先生,不可不可。我做饭时不小心掉进锅里一块炭灰,弄脏了米饭。
我怕老师看到吃得不舒服,便吃掉了这团污饭,然而此饭确已污染,不可用来祭奠先人。”孔子听到这里,方才恍然大悟。
他激动地拉着颜回两手说:“颜回呀颜回,你待师如父,真是个难得的贤人啊!”。
1、孔子穷乎陈、蔡之间,藜羹不斟,七日不尝粒,昼寝。颜回索米,得而焚之,几熟。孔子望见颜回攫取其甑中而食之。选间,食熟,谒孔子而进食。孔子佯为不见之。孔子起曰:“今者 *** 先君,食洁而后馈。”颜回对曰:“不可。向者煤室入甑中,弃食不详,回攫而饭之。”孔子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 *** 记之,知人固不易矣。”
2、孔子厄于陈、蔡,从者七日不食。子贡以所斋货,窃犯围而出,告籴于野人,得米一石焉。颜回、仲由炊之于壤屋之下,有埃墨堕饭中,颜回取而食之。子贡自井望观之,不悦,以为窃也。入问孔子曰:“仁人廉士穷改节乎?”孔子曰:“改节即何称于仁廉哉?”子贡曰:“若回也,其不改节乎?”孔子曰:“然。”子贡以所饭告孔子。子曰:“吾信回之为仁久矣。虽汝有云,弗以疑也,其或者必有故乎?汝止,吾将问之。”召颜回曰:“畴昔予 *** 先人,岂或启佑我哉。子炊而进饭,吾将进焉。”对曰:“向有埃墨堕饭中,欲置之,则不洁;欲弃之,则可惜。回即食之,不可祭也。”孔子曰:“然乎!吾亦食之。”颜回出。孔子顾谓二三子曰:“吾之信回也,非待今日也。”二三子由此乃服之。
有次孔子受困在陈蔡一带的地区,有七天的时间没有尝过米饭的滋味。
有一天中午,他的第子颜回讨来一些米煮稀饭。饭快要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居然用手抓取锅中的饭吃。
孔子故意装作没有看见,当颜回进来请孔子吃饭时,孔子站起来说:「刚才孟李祖先告诉我,食物要先献给尊长才能进食,岂可自己先吃呢?
颜回一听,连忙解释说:「夫子误会了,刚才我是因看见有煤灰掉到锅中,所以把弄脏的饭粒拿起来吃了。
孔子叹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时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时候。
颜回爱学习,德 *** 又好,是孔子的得意门生。
一天,颜回去街上办事,见一家布店前围满了人。他上前一问,才知道是买布的跟卖布的发生了 *** 。
只听买布的大嚷大叫:“三八就是二十三,你为啥要我二十四个钱?”颜回走到买布的跟前施一礼说:“这位大哥,三八是二十四,怎么会是二十三呢?是你算错了,不要吵啦。”买布的仍不服气,指著颜回的鼻子说:谁请你出来评理的?你算老几?要评理只有找孔夫子,错与不错只有他说了算!走,咱找他评理去!颜回说:“好。
孔夫子若评你错了怎么办?”买布的说:“评我错了输上我的头。你错了呢?”颜回说:“评我错了输上我的冠。”
二人打著赌,找到了孔子。孔子问明了情况,对颜回笑笑说:三八就是二十三哪!颜回,你输啦,把冠取下来给人家吧!颜回从来不跟老师斗嘴。
他听孔子评他错了,就老老实实摘下帽子,交给了买布的。那人接过帽子,得意地走了。
对孔子的评判,颜回表面上绝对服从,心里却想不通。他认为孔子已老糊涂,便不想再跟孔子学习了。
第二天,颜回就借故说家中有事,要请假回去。孔子明白颜回的心事,也不挑破,点头准了他的假。
颜回临行前,去跟孔子告别。孔子要他办完事即返回,并嘱咐他两句话:“ *** 古树莫存身, *** 不明勿动手。”
颜回应声“记住了”,便动身往家走。路上,突然风起云涌,雷鸣电闪,眼看要下大雨。
颜回钻进路边一棵大树的空树干里,想避避雨。他猛然记起孔子“ *** 古树莫存身”的话,心想,师徒一场,再听他一次话吧,又从空树干中走了出来。
他刚离开不远,一个炸雷,把那棵古树劈个粉碎。颜回大吃一惊:老师的之一句话应验啦!难道我还会 *** 吗?颜回赶到家,已是深夜。
他不想惊动家人,就用随身佩带的宝剑,拨开了妻子住室的门栓。颜回到床前一摸,啊呀呀,南头睡个人,北头睡个人!他怒从心头起,举剑正要砍,又想起孔子的第二句话“ *** 不明勿动手”。
他点灯一看,床上一头睡的是妻子,一头睡的是 *** ?天明,颜回又返了回去,见了孔子便跪下说:“老师,您那两句话,救了我、我妻和我 *** 三个人哪!您事前怎么会知道要发生的事呢?”孔子把颜回扶起来说:昨天天气燥热,估计会有雷雨,因而就提醒你‘ *** 古树莫存身’。你又是带著气走的,身上还佩带著宝剑,因而我告诫你‘ *** 不明勿动手’。
颜回打躬说:“老师料事如神, *** 十分敬佩!”孔子又开导颜回说:“我知道你请假回家是假的,实则以为我老糊涂了,不愿再跟我学习。你想想:我说三八二十三是对的,你输了,不过输个冠;我若说三八二十四是对的,他输了,那可是一条人命啊!你说冠重要还是人命重要?”颜回恍然大悟,“噗通”跪在孔子面前,说:“老师重大义而轻小是小非, *** 还以为老师因年高而欠清醒呢。
*** 惭愧万分!”从这以后,孔子无论去到哪里,颜回再没离开过他。
相关资料:1、孔子穷乎陈、蔡之间,藜羹不斟,七日不尝粒,昼寝.颜回索米,得而焚之,几熟.孔子望见颜回攫取其甑中而食之.选间,食熟,谒孔子而进食.孔子佯为不见之.孔子起曰:“今者 *** 先君,食洁而后馈.”颜回对曰:“不可.向者煤室入甑中,弃食不详,回攫而饭之.”孔子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 *** 记之,知人固不易矣.”(《吕氏春秋·审分览·任数》) 2、孔子厄于陈、蔡,从者七日不食.子贡以所斋货,窃犯围而出,告籴于野人,得米一石焉.颜回、仲由炊之于壤屋之下,有埃墨堕饭中,颜回取而食之.子贡自井望观之,不悦,以为窃也.入问孔子曰:“仁人廉士穷改节乎?”孔子曰:“改节即何称于仁廉哉?”子贡曰:“若回也,其不改节乎?”孔子曰:“然.”子贡以所饭告孔子.子曰:“吾信回之为仁久矣.虽汝有云,弗以疑也,其或者必有故乎?汝止,吾将问之.”召颜回曰:“畴昔予 *** 先人,岂或启佑我哉.子炊而进饭,吾将进焉.”对曰:“向有埃墨堕饭中,欲置之,则不洁;欲弃之,则可惜.回即食之,不可祭也.”孔子曰:“然乎!吾亦食之.”颜回出.孔子顾谓二三子曰:“吾之信回也,非待今日也.”二三子由此乃服之.(《孔子家语》卷五“困厄”第二十)。
《论语》里的故事:孔子与颜渊颜回字子渊,鲁国人.在众多 *** 中,颜渊是孔子最为欣赏的一个,认为他好学而不违仁,最有可能继承自己的理想.孔子说:“颜渊这个人,他能够保持三个月不违背仁之道,其余的 *** 能保持几天乃至一月,也就到头了.”“颜渊真是个贤人啊!哪怕只有一小盆饭吃,一瓢水喝,居住在简陋的巷子里,若是别人发愁还顾不过来,颜渊却依然能保持快乐的心态.颜渊真是个贤人啊!”孔子觉的,自己与颜渊之间最能够产生共鸣.他说:“告诉他,他就毫不懈怠的去践行,也只有颜渊能做到吧!”“颜渊,他对我的话,可以说无不会然于心,因心领神会而欣喜呀!”孔子对颜渊说:“受人重用就出来做官,没人重用就隐居藏善,只有我们两个能够这样吧!”颜渊做人,大智若愚.孔子说:“我跟颜渊说一天的话,他也没有问难的话,好象很傻的样子.等我回头暗暗观察他的行为举止,发现足以发挥我所教诲的道理,才发现他一点儿也不傻.”孔子问子贡:“你觉的你和颜渊谁更有才能?”子贡回答:“我哪敢跟颜渊相比.颜渊那个人,听到一个道理,他就能发扬出十个来;我听到一个道理,能发扬出两个罢了.”孔子说:“是不如颜渊啊.我也认为你不如颜渊.”颜渊体弱多病,二十九岁头发就白了,三十二岁就死了.孔子悲痛不已,大声叹道:“啊!老天要让我的理想不能传下去!老天要我的理想不能传下去啊!”孔子因为颜渊之死,哭的非常伤心. *** 们说:“老师太悲伤了.”孔子说:“太悲伤了吗?不为这样的人悲伤,还为谁悲伤呢?”鲁哀公问孔子:“您的 *** 谁更好学?”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渊的 *** ,最为好学,不迁怒于他人他事,不犯与过去同样的错误.不幸的是,他短命死了.如今就没有了,没有听说有这样好学的人.”颜渊早死,孔子一直为他惋惜,说:“真可惜啊!我看到颜渊进步,而没有看到他止步.”孔子认为颜渊若不早死,一定会成为更了不起的人.。
之一个故事,讲述的是颜回故事经过:颜回是孔子的得意 *** ,可谓登堂入室,一直都不舍得让他离开自己的身边,他的才学是孔门十哲里面更高的,是孔子内定的孔门候选掌门.你的故事经过通过古代典籍的推敲就有点以讹传讹了,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孔子的教学是因材施教由于颜回的好学和君子风范,所以得到了孔子的大力夸赞,有话为证:“贤哉回也,一箪dan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而对子路是大力的打击,因为子路虽然是 *** 兄,但他什么事都是以 *** 解决为主,比如孔子一看到他在师弟们面前卖弄武艺,就说:“啊,仲由啊,你不得好死啊!”而对子贡也是一样,子贡这个人好非议人,有古文为证:“子贡好议,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子贡(端木赐)喜欢议论别人,孔子就教育他说:“你端木赐就那么圣贤吗?夫子我就没有这个闲工夫”.所以,这样的教育方式,虽然很正确,但是 *** 们对颜回就有怨言了,事情也凑巧,有一天,子路(仲由)和子贡(端木赐)看到颜回在煮粥,恰恰看到他煮粥的时候偷吃粥,所以他们两个就跑到孔子那里去告状:“老师啊,你不是说颜回那么圣贤吗?我就不这么看,你叫他煮粥,我和 *** 兄就看到他在偷吃,这难道是圣贤所为吗?”孔子并没有立即回答,而是道:“你们等一下,我喊他来问一下”于是就叫人喊来了颜回.孔子道:“颜回啊,粥煮好了吗?煮好了盛上来,我们来祭祀”.这里我要介绍一下,在古代有两件大事就是祭祀和战争,有古文为证:“古之大事,在祀与戎”.颜回一听,马上到:“不行啊老师,粥已经不干净了,刚才我煮粥的时候,突然刮风将一块洋灰刮进了粥里,我不忍心将它扔掉,就自己吃了”.孔子笑呵呵的看着子路和子贡.这个故事有两个寓意:1、耳听为虚,眼见也不一定为实”. 2、作为一个上位者(尤其是今天的职权者),不能依片面之词就能够给人做出评论,人无是非之名非 *** !第二个故事这个故事是在孔子回到鲁国之后,之一年他的儿子孔鲤死了,第二年,颜回死了,孔子万分悲痛,因为颜回是孔门的 *** 人,然而他死了,就 *** 孔子所有的思想不能得到传替,所以孔门一片萧索,这个时候,子路要到别国去做官,在向孔子辞行的时候,他向孔子请教的问题,之一个就是问孔子:“如何侍奉 *** 神”.孔子一听,知道子路经过孔门的这些打击,加上年龄到了,所以内心世界一片黑暗,这样的心理去出仕,很不好,所以必须给他下猛 *** ,孔子说:“非能侍人,焉能侍 *** !”你连人都侍奉不好,哪里还能侍奉好 *** 神,意思就是让他先做好人.第三个故事这个故事是孔子问他的几个 *** ,如何对待朋友,你这个是子贡的回答,其实,这个问题子路的更精彩,颜回更有寓意,也更符合孔子本意,只是这个回答的问题具体内容,因为过了太久,所以忘了.抱歉.。
过家门而不入原文: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1],孔子贤之.颜子当乱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孔子贤之[2].孟子曰:“禹、稷、颜回同道.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禹、稷、颜子易地则皆然.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虽被发缨冠[3]而救之,可也;乡邻有斗者,被发缨冠而往救之,则惑也;虽闭户可也[4].”(《孟子·离娄下》)〔1〕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杨树达汉语文言修辞学私名连及例云:“三过不入,本禹事而亦称稷.”〔2〕颜子当乱世等句——论语雍也篇:“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3〕被发缨冠——朱熹集注云:“不暇束发,而结缨往救,言急也,以喻禹、稷.”被同“披”.缨本义是“冠系”(帽上带子,自上而下系在颈上的),此作动词用.〔4〕闭户可也——朱熹注云:“喻颜子也.”译文:禹、稷处于 *** 清明的时代,三次经过自己家门都不进去,孔子称赞他们.颜子处于 *** 昏乱的时代,住在狭窄的巷子里,一筐饭,一瓢水,别人都受不了那种苦生活,他却自得其乐,孔子也称赞他.孟子说:“禹、稷和颜回〔处世的态度虽有所不同,〕道理却一样.禹以为天下的人有遭淹没的,好像自己使他淹没了一样;稷以为天下的人有挨饿的,好像自己使他挨饿一样,所以他们拯救百姓才这样急迫.禹、稷和颜子如果互相交换地位,颜子也会三过家门不进去,禹、稷也会自得其乐.假定有同屋的人互相斗殴,我去救他纵是披着头发顶着帽子,连帽带子也不结去救他都可以.〔禹、稷的行为正好比这样.〕如果本地方的邻人在斗殴,也披着头发不结好帽带子去救,那就是糊涂了,纵使把门关着都可以了.〔颜回的行为正好比这样.〕”故事:古时候,洪水泛滥,为了让人们能过上 *** 的生活,舜帝派大禹去整治洪水.大禹一去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之一次是在四年后的一个早晨.大禹走近家门,听见母亲的骂声和儿子的哭声,大禹想进去劝解,又怕更惹恼了母亲,唠叨起来没完,耽搁了治水的时辰,于是就悄悄地走开了.治水六七年后,大禹第二次经过家门.那天中午,大禹刚登上家门口的小丘,就看见家里烟囱冒出的袅袅炊烟,又听见母亲与儿子的笑声,大禹放心了.为了治水大业,他还是饶过家门,赶紧向工地奔去.又过了三四年,一天傍晚,大禹因治水来到家的附近.突然天下起了滂沱大雨,大禹来到自己家的屋檐下避雨,只听见屋里母亲在对儿子说:“你爹爹治平了洪水就回家.”大禹听得非常感动,更坚定了治水的决心,立刻又转身上路了.精神:体现出大禹的不治好水不回家的决心.。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