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铁们,大家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分享鱼米之乡农田 *** ,以及中国四大鱼米之乡的相关问题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更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一、谁有长江和黄河的资料和 ***
黄河,中国的第二大河。发源于青海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约古宗列盆地,蜿蜒东流,穿越黄土高原及黄淮海大平原,注入渤海。干流全长54 *** 公里(1万多里),水面落差4480米。流域总面积79.5万平方公里(含内流区面积4.2万平方公里)。
据地质演变历史的考证,黄河是一条相对年青的河流。在距今115万年前的晚早更新世,流域内还只有一些互不连通的湖盆,各自形成 *** 的内陆水系。此后,随着西部高原的抬升,河流侵蚀、夺袭,历经105万年的中更新世,各湖盆间逐渐连通,构成黄河水系的雏形。到距今10万至1万年间的晚更新世,黄河才逐步演变成为从河源到入海口上下贯通的大河。
由于黄河的洪水挟带大量泥沙,进入下游平原地区后迅速沉积,主流在漫流区游荡,人们开始筑堤防洪,行洪河道不断淤积抬高,成为高出两岸的“地上河”,在一定条件下就决溢泛滥,改走新道。黄河下游河道迁徙变化的剧烈程度,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根据有文字记载,黄河曾经多次改道。河道变迁的范围,西起郑州附近,北抵天津,南达江淮,纵横25万平方公里。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至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的1700多年间,黄河的迁徙大都在现行河道以北地区,侵袭海河水系,流入渤海。自1128年至1855年的700多年间,黄河改道摆动都在现行河道以南地区,侵袭淮河水系,流入黄海。1855年黄河在河南兰考东坝头决口后,才改走现行河道,夺山东大清河入渤海。由于黄河下游河道不断变迁改道,以及海侵、海退的变动影响,黄河下游地区的河道长度及流域面积也在不断变化,这是黄河不同于其他河流的突出特点之一。远古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于原始人类生存。黄土高原和黄河冲积平原,土质疏松,易于垦殖,适于原始农 *** 的发展。黄土的特 *** ,利于先民们挖洞聚居。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为我国古代文明的发育提供了较好的条件。早在110万年前,“蓝田人”就在黄河流域生活。还有“大荔人”、“丁村人”、“河套人”等也在流域内生息繁衍。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大量古文化遗址遍布大河上下。这些古文化遗迹不仅数量多、类型全,而且是由远至近延续发展的, *** 地展现了中国远古文明的发展过程。
早在6000多年前,流域内已开始出现农事活动。大约在4000多年前,流域内形成了一些血缘氏族部落,其中以炎帝、黄帝两大部族最强大。后来,黄帝取得盟主地位,并融合其他部族,形成“华夏族”。后人把黄帝奉为中华民族的祖先,在黄帝出生地河南省新郑市有黄帝宫,在陕西省黄陵县有黄帝陵,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都把黄河流域认作中华民族的摇篮,称黄河为“母亲河”,为“四渎之宗”,视黄土地为自己的“根”。
从公元前21世纪夏朝开始,迄今4000多年的历史时期中,历代王朝在黄河流域建都的时间延绵3000多年。中国历史上的“七大古都”,在黄河流域和近邻地区的有安阳、西安、洛阳、开封四座。殷都(当时属黄河流域)遗存的大量甲骨文,开创了中国文字记载的先河。西安(含咸阳),自西周、秦、汉至隋、唐,先后有13个朝代建都,历史长达 *** ,是有名的“八水帝王都”。东周 *** 洛阳以后,东汉、魏、隋、唐、后梁、后周等朝代都曾在洛阳建都,历时也有900多年,被誉为“九朝古都”。位于黄河南岸的开封,古称汴梁,春秋时代魏惠王 *** 大梁,北宋又在此建都,先后历时约200多年。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国的 *** 、经济、文化中心一直在黄河流域。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全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发展最早的地区。公元前2000年左右,流域内已出现青铜器,到商代青铜冶炼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同时开始出现铁器冶炼,标志着生产力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在洛阳出土的经过系列处理的铁锛、铁斧,表明中国开发铸铁柔化技术的时间要比欧洲各国早2000多年。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活字印刷、指南针、 *** ,都产生在黄河流域。从诗经到唐诗、宋词等大量文学经典,以及大量的文化典籍,也都产生在这里。北宋以后,全国的经济重心逐渐向南方转移,但是在中国 *** 、经济、文化发展的进程中,黄河流域及黄河下游平原地区仍处于重要地位。黄河流域悠久的历史,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十分珍贵的遗产,留下了无数名胜古迹,是我们民族的骄傲。
黄河仅次于长江,是中国第二大河,干流全长五千四百六十四公里,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绥远、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九个省份,成“几”字形,向东注入渤海,沿途汇集了三十多条主要支流和无数溪川,流域面积达七十五万多平方公里。中游段流经广大的黄土高原地区,许多支流夹带大量泥沙汇入,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河水呈 *** ,因而得名。
黄河发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占宗列渠,海拔五千四百多公尺,四周高山终年积雪。黄河源流段有星宿海,是一片无数小湖的沼泽。出星宿海后进入鄂陵湖和札陵湖到玛多,绕过积石山和西倾山,穿过龙羊峡到达青海贵德,长一千九百多公里。上游段自贵德至绥远省河口镇,长一千五百多公里。黄河在甘肃境内,穿过不少大峡谷,汇集许多支流。中游段从河口镇到河南盂津,长一千一百多公里。河水折向南流,纵贯黄土高原,夹带着大量泥沙,汹涌而下,到了壶口,地势陡落,形成壶口瀑布,接着穿过龙门峡流到潼关,河道变宽,因汇人汾沁、洛河和消水等支流,水量大增。河水到潼关为华山所阻,折向东流,过三门峡到盂洛,便进入平原地区。下游段自孟津到山东利津县注入渤海,长八百七十多公里,由于泥沙淤积,水流缓慢,两岸筑有大堤,成为高出地面的"地上河"。
黄河河道以源流段和上游段最曲折,中游段次之,而下游段则笔直。从兰州到潼关,河水绕流一个长方形的三边,那就是著名的河套,约长二千公里。古时下游河道游移不定,河水有时在山东丘陵以北注入渤海,有时在山东丘陵以南夺淮流入黄海,两者相距达五百公里
治理黄河,兴修水利,历史悠久。
中国最早的灌溉工程,首推黄河流域的滮池(在今陕西省咸阳西南),《诗经》中有“滮池北流,浸彼稻田”的记载。到了战国初期,黄河流域开始出现大型引水灌溉工程。公元前422年,西门豹为邺令,在当时黄河的支流漳河上修筑了引漳十二渠,灌溉农田。公元前246年,秦在陕西省兴建了郑国渠,引泾河水灌溉4万多顷(合今280万亩)“泽卤之地”,“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为秦统一中国发挥了重要作用。
汉朝对农田水利更为重视,修建六辅渠和白渠,扩大了郑国渠的灌溉面积,同时在渭河上修建了成国渠、灵轵渠等,关中地区成为全国开发最早的经济区。为了巩固边陲,从秦、汉开始实行屯垦戍边政策,在湟水流域及沿黄河的宁蒙河套平原等地,开渠灌田,使 *** 荒漠变为绿州,赢得了“塞上江南”的赞誉。为了保证长安、洛阳、开封等京都的供应,黄河中下游的水运开发历史也很悠久。大禹治水的功绩,也包括治理黄河,大河上下,几乎到处都有大禹的“神工”。春秋战国以后,治河的文献记载逐渐增多,留存下来大量珍贵的史料。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黄河下游已普遍修筑堤防。公元前651年,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会诸侯于葵丘”,提出“无曲防”的禁令,解决诸侯国之间修筑堤防的 *** 。在此后漫长的历史时期,伴随着黄河频繁的决溢改道,防御黄河水患成为历代王朝的大事,投入大量人力、财力,不断堵口、修防。西汉时期,已专设有“河堤使者”、“河堤谒者”等官职,沿河郡县长官都有防守河堤职责,专职防守河堤人员,约数千人,“濒河十郡,治堤岁费且万万”,河防工程已达到相当的规模。据《汉书•沟洫志》记载,淇水口(今滑县西南)上下,黄河已成“地上河”,堤身“高四五丈”(约合9~11米),堤防也很高。《史记•河渠书》中记载,公元前109年,汉武帝令“汲仁、郭昌发卒数万人塞瓠子决”,并亲率臣僚到现场参加堵口,说明黄河堵口已经是相当浩大的工程。史 *** 载最早的一次大规模治河工程是公元69年“王景治河”,“永平十二年,议修汴渠”,“遂发卒数十万,遣景与王吴修渠筑堤,自荥阳东至千乘海口千里”。“永平十三年夏四月,汴渠成……诏曰:‘……今既筑堤、理渠、绝水、立门,河、汴分流,复其旧迹’”。“景虽节省役费,然犹以百亿计”。扼制了黄河南侵,恢复了汴渠的漕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北宋建都开封,当时黄河水患严重,宋王朝对治河很重视,设置了权限较大的都水监,专管治河,沿河地方官员都重视河事,并在各州设河堤判官专管河事,朝廷重臣,多参与治河方略的争议。这个时期治河问题引起很多人的探讨,加深了对黄河河情、水情的认识,河工技术有很大进步,特别是王安石主持开展机械浚河、引黄、引汴发展淤灌等,在治黄技术上有不少创新。
明代以后,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黄河决溢灾害加重,朝廷更为重视治河,治河机构逐渐完备。明代治河,以工部为主管, *** 河道直接负责,以后 *** 河道又加上提督军务职衔,可以直接指挥 *** ,沿河各省巡抚以下地方官吏也都负有治河职责,加强了下游河务的统一管理。清代河道总督权限更大,直接受命于朝廷。明末清初,治河事业有很大发展,堤防修守及管理维护技术都有长足进步,涌现了以潘季驯、靳辅为 *** 的一批卓有成效的治河专家。清朝末年及 *** 期间,战乱不断,国政衰败,治河也陷于停滞状态。近代以李仪祉、张含英为 *** 的水利专家,大力倡导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研究全面治理黄河的方略,但受社会经协件制约,始终难有建树。
纵观治黄历史,在中华人民 *** 国建立以前,所谓治河实际上只局限于黄河下游,而且主要是被动地防御洪灾。但是,悠久的治河历史,留下了浩繁的文献典籍,为世界上其他河流所罕见,是一份珍贵的遗产,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借鉴。长江:长江是中国之一大河,干流全长6397公里(以沱沱河为源),一般称6300公里。流域总面积一百八十余万平方公里,年平均入海水量约九千六百余亿立方米。以干流长度和入海水量论,长江均居世界第三位。
长江的上源沱沱河出自青海省西南边境唐古拉山脉各 *** 冬雪山,与长江南源当曲回合后称通天河;南流到玉树县巴塘河口以下至四川省宜宾市间称金沙江;宜宾以下始称长江,扬州以下旧称扬子江。长江流经 *** 、四川、重庆、云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等省市区,在上海市注入东海。有雅砻江、岷江、沱江、嘉陵江、乌江、湘江、汉江、赣江、青弋江和黄浦江等支流。在江苏省镇江市同京杭大运河相交。
长江在湖北省宜昌市以上为上游,水急滩多;宜昌至江西省湖口间为中游,曲流发达,多湖泊(鄱阳、洞庭两湖更大);湖口以下为下游,江宽,江口有冲积而成的崇明岛。长江水量和水利资源丰富,盛水期,万吨轮可通武汉,小轮可上溯宜昌。
长江流域是中国人口密集经济繁荣的地区,沿江重要城市有重庆、武汉、南京、上海。
长江可供开发的水能总量达二亿千瓦,是中国水能最富集的河流。长江干流通航里程达二千八百多公里,素有“黄金水道”之称。
长江在重庆奉节以下至湖北宜昌为雄伟险峻的三峡江段(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世界更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三峡工程就位于西陵峡中段的三斗坪。
长江是中国之一大河,世界大河之一,干流全长六千三百多公里,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主峰各 *** 冬雪山的西南侧(北纬33°28′,东经91°08′)。干流流经青、藏、川、滇、鄂、湘、赣、皖、苏、沪10省、市、自治区,注入东海。全长约6300公里(若以当曲为源头,长江全长应为 *** 03公里),居世界第3位。流域介于北纬24°30′~35°45′,东经90°33′~112°25′,面积180余万平方公里(不包括淮河流域),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5。年均入海水量达1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3位。古时简称江,六朝以后才有大江和长江之称。
干流概况长江干流各段名称不一:源头至当曲口(藏语称河为“曲”)称沱沱河,为长江正源,长358公里;当曲口至青海省玉树县境的巴塘河口,称通天河,长813公里;巴塘河口至四川省宜宾岷江口,称金沙江,长2308公里;宜宾岷江口至长江入海口,约2800余公里,通称长江,其中宜宾至湖北省宜昌间称“川江”(奉节至宜昌间的三峡河段又有“峡江”之称),湖北省枝城至湖南省城陵矶间称荆江,江苏省扬州、镇江以下又称扬子江。流域内高原、山地占65.6%;丘陵占24%;平原、低地占10.4%。
长江支流流域面积超过1万平方公里的有48条;5万平方公里以上的有雅砻江、岷江及其支流大渡河、嘉陵江、乌江、沅江、湘江、汉江和赣江等9条。其中雅砻江、岷江、嘉陵江和汉江超过10万平方公里,以嘉陵江流域面积更大,约16万平方公里。
中国大部分的淡水湖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面积较大的有鄱阳湖、洞庭湖、太湖和巢湖。
长江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与唐古拉山脉间,在唐古拉山脉主峰各 *** 冬西南侧。这里冰川广布,冰雪融水就是长江的源头。从江源到人海口,可分为三大段。四川宜宾以上为上游;宜宾至湖北宜昌为中游;宜昌以下为下游。上游段约长三千五百公里,楚玛尔河是长江的北源;木鲁乌苏河是长江的南源,流程较长,水量也较多,按照「河源唯远」的原则,其最长支流沱沱河应为长江的正源。自当曲河口到青海玉树一段称通天河,长八百一十三公里,河道较宽,水流舒缓。自玉树到宜宾称为金沙江,古称丽水,从北向南流,穿过横断山脉,到云南石鼓附近折向东北入四川盆地,在宜宾与岷江汇合,全长二千三百公里。自宜宾以下才称长江。中游段约长一千公里,因流经四川盆地,故俗称川江。从宜宾到重庆,河道颇曲折。自奉节白帝山到宜昌南津关一段,江水穿过四川与湖北边境山区的大峡谷地带,自西至东有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统称三峡,全长二百零四公里,滩多流急,江水落差甚大,自古称为长江天险。下游段约长一千八百五十公里,江水落差甚小,水流缓慢,江面宽阔,一般都超过二公里,最窄处也有六百五十公尺。河道非常曲折,尤其是自湖北枝江到湖南城陵矶一段,古称荆江,素有「九曲回肠」之称。由于流速缓慢,泥沙淤积多,每当汛期来临,极易造成溃堤泛滥灾害,自古有「 *** 长江,险在荆江」的说法。从宜昌到芜湖一段,两岸湖泊极多,其中以洞庭湖和鄱阳湖更大。洞庭湖是长江的天然水库。江水入江苏后,因受山势所阻,向东北绕过宁镇山地。自镇江以下,折向束南,进入三角洲地区,地势平坦,湖泊星罗棋布,水道交织似网,一片水乡泽国景象。江口竟宽达八十公里,呈现江海相连的壮观景色。长江两岸多名山大泽,风光秀丽,有许多游览胜地。由于流程长,流域广,土地肥沃,灌溉便利,中游有「天府之国」,下游多「鱼米之乡」,物产丰富。中华民族的摇篮虽在黄河流域,但据史载,周武王灭殷后,领域南达长江流域,此后黄河、长江两流域便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重心。沿江有不少名城,如重庆、宜昌、武昌、南京、上海等。上海更是中国更大的 *** 业城市。两岸有许多名胜古迹,是了解中国历史的珍贵资料,还有不少神话传说,是中国文学的宝贵遗产。长江干支流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南方横贯东西、纵连南北的水上交通大动脉,航道总长八万多公里。万吨级轮船可达南京,三千吨级可抵达汉口,一千吨级可至重庆,五百吨级可通宜宾。
中国长江三峡以东的中下游沿岸带状平原。北界淮阳丘陵和黄淮平原,南界江南丘陵及浙闽丘陵。由长江及其支流冲积而成。面积约20多万平方千米。地势低平,海拔大多50米左右。中游平原包括湖北江汉平原、湖南洞庭湖平原(合称两湖平原)、江西鄱阳湖平原;下游平原包括安徽长江沿岸平原和巢湖平原(皖中平原)以及江苏、浙江、上海间的长江三角洲。气候大部分属北 *** 带,小部分属中 *** 带北缘。年均温14~18℃,最冷月均温0~5.5℃,绝对更低气温-10~-20℃,最热月均温27~28℃,无霜期210~270天。农业一年二熟或三熟,年降水量1000~1400毫米,集中于春、夏两季。地带 *** 土壤仅见于低丘缓冈,主要是黄棕壤或黄褐土。南缘为红壤,平原大部为水稻土。农业发达,土地垦殖指数高(上海62.1%,江苏45.6%),是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盛产稻米、小麦、棉花、油菜、桑蚕、苎麻、黄麻等。河汊纵横交错,湖荡星罗棋布,湖泊面积2万平方千米,相当于平原面积10%。两湖平原上,较大的湖泊有1300多个,包括小湖泊,共计1万多个,面积1.2万多平方千米,占两湖平原面积的20%以上,是中国湖泊最多的地方。有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等大淡水湖,与长江相通,具有调节水量,削减洪峰的天然水库作用,产鱼、虾、蟹、莲、菱、苇,还有中华鲟、扬子鳄、白鱀豚等世界珍品,水产在中国占重要地位,素称鱼米之乡。是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有上海市、南京市、武汉市、南昌市、苏州市、无锡市、常州市、南通市、芜湖市、长沙市等城市。主要工业有钢铁、机械、电力、纺织和化学等,是重要的工业基地。平原居中国南北和东西交通网的枢纽地带,水陆交通都很发达。长江贯穿中部,成为一条东西向的水运大动脉,加上其无数支流,构成一庞大水道网。
二、不毛之地的典故
1、不毛之地:不生长草木庄稼的荒地。形容荒凉、贫瘠。我为大家整理了,希望大家喜欢。
2、公元前597年,楚庄王率军攻打郑国,占领郑国的首都,郑襄公见彻底完蛋,只好光着膀子向楚庄王跪地求和,答应郑国土地可以划给楚国,郑人做楚人的奴隶,只恳求给一块不毛之地度过余生。楚庄王见郑襄公真诚悔过,就答应了他的求和要求。
3、【典故】锡***赐***之不毛之地.《公羊传·宣公十二年》
4、【释义】不生长草木庄稼的荒地。形容荒凉、贫瘠。
5、【用法】作主语、宾语;形容荒凉或未开垦的土地
6、【灯谜】芜;荒山;光山;天涯何处无芳草
7、【歇后语】秃子的头发;兔子不拉屎
8、 1***正如饥饿的畜群在不毛之地挤做一团,一旦踏上肥美的牧场,便无法遏制地分散开来一样,这支 *** 也就这样无法遏制地分散到了这座富城的各处。
9、 2***结果,土壤中的碱份增多,农田成了不毛之地。
10、 3***美国西部不毛之地正日益成为 *** 作乐者梦寐以求的游乐场,而这些 *** 作乐者拥有摩托车或越野单车类车辆的、喜欢放纵于爬坡比赛或开辟新的沙漠通道。
11、 4***先驱生物能在不毛之地生存的某种动物或植物种类。
12、 5***他吃起饭来就仿佛是他所要去的日本国是个不毛之地,是个任何吃的东西都没有的地方。
13、 6***地处西部非洲的多哥历来被看作是非洲 *** 的"不毛之地",然而在本次世界杯非洲区预选赛小组比赛中,多哥队却一鸣惊人,在总共场的比赛中,以不败战绩勇夺小组头名,历史上之一次杀入世界杯决赛圈。
14、 7*** *** 的高温旱涝,可能使其不毛之地及热带地区粮食生产受损。
15、 8***我们已经能够靠了自流井把不毛之地变成膏壤,地质也许还有什么未知力量在潜伏中有待发现,谁又能断言呢?
16、 9***由于帝企鹅不建巢穴,因此在这个冰雪封冻的不毛之地筑巢炎不上是一个问题.
17、 10***贪婪的心像沙漠中的不毛之地,吸收一切雨水,却不滋生草木以方便他人。
18、 11***撒哈拉沙漠是世界有名的不毛之地,死亡之谷。
19、 12***傍晚,探险队在一片不毛之地上搭起了帐篷。
20、 13***这里原是一片不毛之地,自从承包给农民开荒后,现在成了肥沃的良田。
21、 14***本港在采取各项自然护理措施后,以往是不毛之地的山坡,现已种植了本地及外来树木。
22、 15***美国西部的不毛之地正成为玩耍的地方,对越来越多拥有摩托车或越野单车类车辆的,喜欢放纵于爬坡比赛或开辟新的沙漠通道的 *** 作乐者具有不断增长的吸引力。
23、 16***瑟韦斯托周围的地区使人感觉仿佛来到了不毛之地。
24、 17***微调版:瑟韦斯托周围的地区使人感觉仿佛来到了不毛之地。
25、 18***搜寻网页找到关于沿河而下的洪水或者冲过不毛之地的 *** 。再搜寻潮汐冲击河水的 *** 。
26、 19***他们守着北冰洋海岸这片不毛之地,在这个北美 *** 上最荒凉、最寒冷、最严酷的地方建起了自己的家,很少离开它一步。
27、 20***月球是一个毫无生机的世界,是多山的不毛之地。
28、 21***闻名遐迩的科尔沁草原西南部,有一片茫茫无际的不毛之地,当地人称为莽古斯?芒赫?意即恶魔的沙漠。
三、五岳资料和 ***
鄱阳湖位于北纬28°22′至29°45′,东经115°47′至116°45′。地处江西省的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鄱阳湖以松门山为界,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面为入江水道,长40公里,宽3至5公里,最窄处约2.8公里;南面为主湖体,长133公里,最宽处达74公里。
鄱阳湖南北长173公里,东西最宽处达74公里,平均宽16.9公里,湖岸线长1200公里,湖体面积3283平方公里(湖口水位21.71米),平均水深8.4米,最深处25.1米左右,容积约276亿立方米,是我国更大的淡水湖泊。它承纳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五大河。经调蓄后,由湖口注入我国之一大河--长江,每年流入长江的水量超过黄、淮、海三河水量的总和,是一个季节 *** 、吞吐型的湖泊。鄱阳湖水系流域面积16.22万km2,约占江西省流域面积的97%,占长江流域面积的9%:其水系年均径流量为1525亿立方米,约占长江流域年均径流量的16.3%。
三、“枯水一线,洪水一片”的自然景观
鄱阳湖多年平均水位为12.86米,更高水位为1998年7月31日的22.59米,更低水位为1963年2月6日的5.90米(湖口水文站,吴淞基面)。年内水位变幅在9.79—15.36米,绝对水位变幅达16.69米。随水量变化,鄱阳湖水位升降幅度较大,具有天然调蓄洪的功能。由于水位变幅大,所以湖泊面积变化也大。汛期水位上升,湖面陡增,水面辽阔;枯期水位下降,洲滩 *** ,水流归槽,湖面仅剩几条蜿蜒曲折的水道。具有“枯水一线,洪水一片”的自然景观。
鄱阳湖在古代有过彭蠡泽、官亭湖等多种称谓,经过漫长的历史年代,在地质、气象、水文等符合作用、长期发展下,彭蠡泽向南扩展,湖水越过松门山直抵波阳县附近,因而易名鄱阳湖。在湖水南侵之前,松门山以南原本是人烟稠密的枭阳平原,随着湖水的不断南侵,鄱阳湖盆地内的枭阳县和海昏县治先后被淹入水中,历史上曾有"沉枭阳起都昌、沉海昏起吴城"之说。烟波浩渺、水域辽阔的鄱阳湖,经过漫长的演变,在距今约1600年左右形成了现代鄱阳湖的雏形,犹如一只巨大的宝葫芦系在 *** 长江的腰带上。
鄱阳湖是国际重要湿地,是长江干流重要的调蓄 *** 湖泊,在中国长江流域中发挥着巨大的调蓄洪水和保护生物多样 *** 等特殊生态功能,是我国十大生态功能保护区之一,也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划定的全球重要生态区之一,对维系区域和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六、“白鹤世界”、“珍禽王国”
由于受暖湿东南季风的影响,鄱阳湖年降雨量平均 1636毫米,从而形成“泽国芳草碧,梅黄烟雨中”的湿润季风型气候,并成为著名的鱼米之乡。这里的环境和气候条件均适合候鸟越冬,因此,在每年秋末冬初(10月),从 *** 西伯利亚、蒙古、日本、 *** 以及中国东北、西北等地,飞来成千上万只候鸟,直到翌年春(4月)逐渐离去。如今,保护区内鸟类已达300多种,近百万只,其中珍禽50多种,已是世界上更大的鸟类保护区。尤其可喜的是在这里发现了当代世界上更大的白鹤群,2002年越冬种群总数达4000只以上,占全世界白鹤总数的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因此,鄱阳湖被称为“白鹤世界”,“珍禽王国”。
鄱阳湖流域自古以来是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富裕地区,我国历史上很多杰出人物如徐稚、陶渊明、林士弘、刘恕、洪适、江 *** 、朱耷等曾在湖区生活。这里又发生过许多威武雄壮的英雄事迹,如周瑜 *** 练水师、朱元璋与陈友谅鄱阳湖水战、李烈钧在湖口发起"二次 *** "等。鄱阳湖是古代从北方进人江西的唯一水道,发生在鄱阳湖上的文人轶事和民间传说则更是难以胜数。唐代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的名句:"渔舟唱晚,响彭蠡之滨",描述的正是鄱阳湖上的渔民捕鱼归来的欢乐情景。宋代诗人苏轼在《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诗中时写的"山苍苍,水茫茫,大姑小姑江 *** ",描写的是鄱阳湖的胜景。
鄱阳湖上名山秀屿,比比皆是。湖口县的石钟山、大孤山,都昌县的南山和老爷庙,星子县的落星墩,风光如画,景色宜人。九江市 *** 已将鄱阳湖上的各景点通过游船连成一线即鄱阳湖水上旅游线。
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长江中游重要吞吐湖泊。构造湖。湖区位于荆江南岸,跨湘、鄂两省,介于北纬28□30′~30□20′,东经110□40′~113□10′。湖区面积1.878万平方公里,天然湖面2740平方公里,另有内湖1200平方公里。
地质与地貌洞庭湖是燕山运动断陷所形成,第四纪至今,均处于振荡式的负向运动中,形成 *** 高、中部低平的碟形盆地。盆缘有桃花山、太阳山、太浮山等 500米左右的岛状山地突起,环湖丘陵海拔在 *** 米以下,滨湖岗地低于120米者为侵蚀阶地,低于60米者为基座和堆积阶地;中部由湖积、河湖冲积、河口三角洲和外湖组成的堆积平原,大多在25~45米,呈现水网平原景观。分为西、南、东洞庭湖。湖底地面自西北向东南微倾。气候与水文湖区年均温 16.4~17℃,1月3.8~ 4.5℃,绝对更低温-18.1℃(临湘 1969年 1月31日)。 7月29℃左右,绝对更高温43.6℃(益阳)。无霜期258~ 275天。年降水量1100~1400毫米,由 *** 山丘向内部平原减少。4~6月降雨占年总降水量50%以上,多为大雨和暴雨;若遇各水洪峰齐集,易成洪、涝、渍灾。洞庭湖北有分泄长江水流的松滋、太平、藕池、调弦(1958年堵口)四口;东、南、西三面有湘、资、沅、澧等水直接灌注入湖,形成不对称的向 *** 系,水量充沛,年径流变幅大,年内径流分配不均,汛期长而洪涝频繁。城陵矶多年平均径流量3126亿立方米,更大年径流量(1945)5268亿立方米,最小年径流量(1978)1990亿立方米。汛期(5~10月)径流量占年均径流量的75%;其中四口11 *** 亿立方米,占汛期径流总量48.5%。洞庭湖水位始涨于4月,7~8月更高,11月~翌年3月为枯水期。多年更大水位变幅,岳阳达17.76米。素有“洪水一 *** ,枯水几条线”,“霜落洞庭干”之说。 1954年长江中游出现特大洪水,洞庭湖尚能削减洪峰,显示湖泊调蓄功能。然而,众水汇聚湖中,仅有城陵矶一口流出,洪水停蓄时间长,泥沙大量沉积,多年平均入湖泥沙1.335亿立方米,其中来自长江的达1.18亿立方米,占82.0%,来自四水的0.241亿立方米,占18%,而城陵矶输出量只占入湖泥沙量的25.1%,淤积在洞庭湖的泥沙占入湖泥沙总量的73.4%,达0.984亿立方米。年均淤积量较鄱阳湖大十几倍。70年代以来,三口口门淤高,入湖水量减少,但沅、澧洪道自然洲土增长殊巨,目平、七里湖淤高各达2~4米,南洞庭湖北部淤高 2米,东洞庭湖注滋河口东伸,飘尾廷伸至君山。因此,西洞庭湖蓄洪能力基本消失,南洞庭湖南移,东洞庭湖东蚀,调蓄功能趋向衰减。
发育过程先秦—汉晋时期,因河流入湖三角洲不断向湖中伸展,湖面分割缩小,湖区边缘出现洲滩与分隔的湖群。公元4~19世纪,洞庭湖继续缓慢沉降,洞庭湖水系受长江分流南下影响,洞庭湖一直向东扩展,清道光年间(1825)洞庭湖到达全盛时期,周极400余公里,洪水湖面达6000余平方公里。百余年来,长江数次大水往南溃决,形成四口分流局面,江水挟带大量泥沙入湖,湖泊迅速淤塞萎缩,现有水域不及全盛时期之半,退居为全国第二大淡水湖。80年代以来,西洞庭湖和南洞庭湖(北部)正向沼泽化演变。
经济概况洞庭湖区经1954、19 *** 年和70年代三阶段以治水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已成为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之一,重点淡水渔区之一。湖泊以定居 *** 鱼类为主,有咸淡水洄游 *** 鱼类和 *** 半洄游鱼类114种,隶属12目,23科,70属,以鲤科为大宗,有63种,占55.3%。主要经济鱼类有草、鲢、鳙、鳊、鲂、鳜等12种。芦苇遍布湖洲,面积6万公顷,90%用于造纸。洞庭湖区有通航河道147条,通航里程3276公里,常年通航河道75条,其中主要航道16条计996公里。此外,城陵矶于1980年改为外贸港,设计能力200万吨。
太湖古称震泽,又名"笠泽",是古代滨海湖的遗迹,位于江苏和浙江两省的交界处,长江三角洲的南部。大约在100万年前,太湖还是一个大海湾,后来逐渐与海隔绝,转入湖水淡化的过程,变成了内陆湖泊。太湖面积2 425平方千米,湖岸线长达400公里,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
太湖是平原水网区的大型浅水湖泊,湖区号称有48岛、72峰,湖光山色,相映生辉,其有不带雕琢的自然美,有“太湖天下秀”之称。无锡山水、苏州园林、吴县洞庭东山和西山、宜兴洞天 *** 是太湖地区的著名旅游胜地。
太湖地处江南水网的中心,河网调蓄量大,水位比较稳定,利于灌溉和航运。太湖流域总面积36500km2,人口3400万,以不到全国0.4%的国土面积创造着约占全国1/8的 *** 生产总值,城市化水平居全国之首,乡镇工业发达,粮食产量占全国的3%,淡水鱼业产值也占有较高比重。太湖平原气候温和湿润,水网稠密,土壤肥沃,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三大桑蚕基地之一,素以“鱼米之乡”而闻名。
太湖是我国东部近海区域更大的湖泊,也是我国的第三大淡水湖。太湖以优美的湖光山色和灿烂的人文景观,闻名中外,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每年皆吸引着大量中外游人来此观光游览。
太湖位于富饶的沪、宁、杭三角地中心,是长江和钱塘江下游泥沙淤塞了古海湾而成的湖泊。周围则群星捧月一般分布着淀泖湖群、阳澄湖群、洮滆湖群等。纵横交织的江、河、溪、渎,把太湖与周围的大小湖荡串连起来,形成了极富特色的江南水乡。
太湖号称"三万六千顷,周围八百里",但它的实际面积受到泥沙淤积和人为围湖造田等因素的影响,在形成以后多有变化。今天的太湖,北临无锡,南濒湖州,西接宜兴,东邻苏州,水域面积约为2 *** 平方千米。
太湖流域面积虽然小于鄱阳湖和洞庭湖,但这里气候温和,特产丰饶,自古以来就是闻名遐迩的鱼米之乡。太湖水产丰富,盛产鱼虾,素有"太湖八百里,鱼虾捉不尽"的说法。
太湖县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大别山南麓,长江北岸。东与天柱山相望,南与庐山呼应,居长江中下游旅游 *** 之上。合九铁路、105国道、沪蓉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便利,行车至合肥、武汉、南昌等大中城市只需2小时。全县辖15个乡镇,56万人口,总面积2031平方公里。
太湖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历代民风淳厚,文风蔚然,素有“一门四进士,十里两状元”之称。这里是已故 *** 副 *** 、著名社会活动家、杰出的爱国 *** 领袖赵朴初的家乡,著名诗人朱湘、女社会活动家刘王立明、京剧“叶派”创始人叶春善、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马兰、作家石楠、林学专家马大浦等都是太湖籍人。他们成就斐然,声名远播,为家乡添光增色。如今,状元故里,教育昌盛,莘莘学子,遍及四海。
太湖山川秀美,景色宜人。“龙山夜雨、马路西风、法华方竹、玄妙古松”四大景致自古以来闻名遐迩。汉代建的海会寺、三国筑的上格城、晋代修的佛图寺、唐代建的西风禅寺、清代状元赵文楷墓等文化古迹保存完好。国家级 *** 活动场所、中国 *** 禅宗的发祥地狮子山二祖禅堂正在修建。当年 *** 、 *** 在刘畈主持召开 *** 会议旧址胡氏新祠,极具瞻仰意义。赵河汤湾温泉,水温常年47℃,日出水量1500吨,水质清澈,可饮可浴可医。位于全县中心腹地的花亭湖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景区总面积 *** 平方公里,10万亩水面碧波荡漾,气势磅礴。湖中岛屿星罗棋布,四周山峦叠嶂,果木葱笼,是旅游观光、疗养休闲的胜地。
太湖资源丰富,特产众多。这里是全国商品粮、商品牛和瘦肉型猪基地县和安徽省茶叶、板栗、柑桔重点生产县,“天华谷尖”茶为部优产品并获国家绿色食品标识,“方竹”粉丝、天华尖封缸酒是省名牌产品,电机、日用细瓷、水松纸、羊毛衫、板栗罐头、李杜茶干、辣红素等特色产品享誉全国,出口海外。境内有石英石、紫砂岩、瓷土、铁砂等20多种矿产资源。
*** *** 以来,全县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综合县力明显增强,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原来的吴县市,也就是现在的苏州吴中区无疑是天堂里的天堂。
“太湖风光美,精华在吴县”。太湖2400平方公里水面,吴县占3/4,湖中72峰,吴县市拥有58峰, *** 规划的13个太湖风景名胜区中,东山,西山,光福,角直,木渎,石湖六大景区在吴县市境内,景区内有石公山,林屋洞,启园,天池山等著名景点,秀山丽水,举目入画。
吴县市文物古迹众多,拥有县级以上文保单位 *** 处,其中省级24处,国家级1处。有三山旧石器时代遗址,司徒庙“清”,“奇”,“古”,“怪”四株古柏,保圣寺的唐塑绝艺作品,紫金庵的彩塑罗汉等等,历史悠久,人文荟萃。
吴县,是旅游者的购物天堂,既有枇杷,杨梅,橘子,梅子,银鱼,白虾,梅鲫鱼,莼菜,大闸蟹,碧螺春等土特产品,又有苏绣,革丝,雕刻,澄泥砚等吴文化化工艺品,物产丰富,工艺独特。
怀抱苏州古城的吴县市,区位优势明显。境内京杭大运河综观南北,沪宁铁路,高速公路横穿东西,于上海,杭州,无锡,常州等城市紧靠相连,再加上丰富的旅游资源,吴县市近年来建设了包括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太湖大桥,东山、宾馆,光福机场等在内的一大批娱乐和基础配套服务设施,开发了梅花节,金秋采桂游,四季鲜果游,水乡古镇游等特色旅游产品,形成了吃,住,行,娱,购,游的配套服务体系。
太湖风光旖旎,吴中人慧景丽,这里是您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的更佳选择。
洪泽湖位于江苏省洪泽县西部,发育在淮河中游的冲积平原上,原是泄水不畅的洼地,后潴水成许多小湖。在我国秦汉时代,它们被称为"富陵"诸湖。其中以洪泽湖更大,面积2069平方公里,为我国五大淡水湖中的第四大淡水湖。
洪泽湖古称破釜塘。公元616年,隋炀帝下江南,其时正值大旱,行舟十分困难。当龙舟经过破釜塘时,突然天降大雨,水涨船高,舟行顺畅。炀帝大喜,自以为洪福齐天,恩泽浩荡,于是便把破釜塘改名为洪泽浦。唐 *** 始名洪泽湖。
洪泽湖为一"悬湖",湖底高出东部苏北平原4-8米。洪泽湖的主要水源是淮河,淮河是我国自古以来水患最多的河流之一,而淮河水患必然殃及洪泽湖地区。因而洪泽湖的历史也就是一部人类与洪水的抗争史,并因此留下诸多美丽的传说。洪泽湖的 *** 古堤就是历代为治水而建,与都江堰齐名,全长67公里,几乎全用玄武岩的条石砌成,蜿蜒曲折有一百零八弯之说。远远望去,宛如一座横亘在湖边的水上长城。古堤目前正在申请世界文化遗产。
洪泽湖的整个形状很像一只昂首展翅欲飞的天鹅。由于洪泽湖发育在冲积平原的洼地上,故湖底浅平,岸坡低缓,湖底高出东部苏北平原4-8米,成为一个"悬湖"。在治淮以前,洪泽湖 *** 一片,既无固定湖岸,又无一定形状。参照对淮河的治理,对洪泽湖也进行了整治。现在湖区的东部大堤宽50米,全长67公里,几乎全用玄武岩的条石砌成。远远望去,宛如一座横亘在湖边的水上长城。这条长堤不仅保护着下游地区的万顷良田和千百座村镇,而且拦蓄的丰富水源为航运、发电、灌溉提供了便利。
洪泽湖是一个浅水型湖泊,水深一般在4米以内,更大水深5.5米。湖水的来源,除大气降水外,主要靠河流来水。流注洪泽湖的河流集中在湖的西部,有淮河、濉河、汴河和安河等。出湖河道中三河和苏北灌溉总渠是洪泽湖分泄入长江和入海的主要河道。
洪泽湖水生资源丰富,湖内有鱼类近百种,以鲤、鲫、鳙、青、草、鲢等为主;洪泽湖的螃蟹也是远近驰名的。此外,洪泽湖的水生植物非常著名。芦苇几乎遍布全湖,繁茂处连船只也难以航行。莲藕、芡实、菱角在历史上即素享盛名,曾有"鸡头、菱角半年粮"的说法。
巢湖位于安徽省腹心部位,东西长54.5公里,南北宽21公里,水域面积约750平方公里,为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沿岸为合肥市、巢湖市、庐江县所包围。
千里江淮,巢湖最美。巢湖之美,不仅在于她的辽阔浩大,而且因她物产丰富,文脉深厚和遍布两岸的风景名胜。湖中姥山庙有一副绝妙的长联,上联为:“百八里形胜参差,欲盖览绮丽 *** ,正烟消雨霁,岑楼上洞启疏棂,远黛修容环献媚”,下联为:“万千层涛澜汹涌,若别领清幽秋景,迨风息波恬,长夜间徒倚山渚,冰轮跃彩遍浮金”,高度地概括了巢湖千古名湖的瑰丽景观。
出巢湖市区,抬眼一望,面前便是“气吞吴楚千帆落,影动星河五夜来”的巢湖。从湖汊登上游艇,轻舟快速向南航行。只见浩淼的巢湖,水天相连,一望无际。湖面上渔帆点点,渔歌阵阵,不消一个时辰,便隐约可见“湖天之一胜境”的中庙了。
中庙矗立在凤凰台赤砂礁岩上,三面临水。该庙建于东吴赤乌二年。以后迭遭兵燹,几次修葺。它背倚朝霞,面对老姥,东顾巢伯,西望蜀秀,现存殿阁为晚清建筑,有三进七十余间。
《巢湖志》对中庙描绘得十分细腻:“红色庙墙,陡峭错落,赤迹凤台,直抵湖中,波涛冲刷,纹丝不动。湖浪吞吐,飞流喷珠,湖潮入洞,犹如钟鸣。”游人临其境,仰视楼台,重檐飞出,灰色楼顶,宛如丹凤之冠,夕阳西照,熠熠生辉,给人以凌空欲飞之感。庙内梁横匾额,殿供神龛,壁描神 *** ,廊画天兵。游客誉之为“人间蓬岛”、“别有湖天”、“云护仙坛”之胜境。
庙内供奉的女神是碧霞元君。据古籍记载,“全盛时,春日晴和,烟火相望,河以南、江以北,老稚男女,各持瓣香,诵佛号祈于庙者,肩背踵趾接也。”现在,人们游览中庙,不再是去祈求那虚无飘渺的神的恩赐,而是在劳作之余,去领略那百里巢湖的壮丽景色。
与中庙遥遥相望的是茫茫湖面上的一座湖岛,远望犹如一只巨大的海龟,漂浮在白浪滔滔的湖面上;近观,好似老妇托腮凝神望子,这就是充满神话色彩的姥山岛。
传说很久以前,巢湖是个盆地,盆地中有一座城池叫巢州。某一天,一位渔人捕捉了一条千斤大鱼,运到城内廉价 *** 。全城人争相购买食鱼肉,唯独一老妇焦姥和女儿玉姑不食。一叟者过闾对焦姥说:“此鱼系吾儿,汝母女不食,必有厚报。见城东石鱼目赤,城将陷。”果然不久的一天,焦姥见东门石鱼目赤,她心急如焚,奔走大街小巷呼号,请全城百姓避灾,然后才携女欲行。忽然晴天一声巨响,大雨如注,洪水横流,巢州下陷。焦姥母女被浊浪冲散淹溺。正在危急之时,小白龙急施法术,从湖内长起三座山,将其母女和焦姥失去的鞋托出水面。后人为颂扬焦姥的德行,又将巢湖取名焦湖,将湖中的山取名姥山、姑山和鞋山。
唐代文学家罗隐过巢湖时,曾有“借问邑人沉水事,已经秦汉几 *** ”的诗句。
船近姥山,只见湖水环绕,亭阁参差,翠岛若浮,宛如“白色银盘一青螺”。
姥山是巢湖中更大、最美的湖心岛。东西长1200米,南北宽700米,岛上一塔三亭六山九峰,安谧宁静,景色四季宜人。
阳春三月,山岭新绿,湖水溶溶,春风杨柳,群莺乱飞,一派山野趣味。19 *** 年春,郭沫若曾亲临巢湖,并留下翰墨:“遥看巢湖金浪里,爱她姑姥发加油。”夏日炎炎,姥山却飞红流翠,花香扑鼻,清凉怡人。中秋,则天高气爽,湖水凝碧,杨柳青蒲,果实累累,一派斑斓景色。北宋宰相、《资治通鉴》的编纂者司马光登姥山诗云:湖岛映微寒,荷菱连水天。入冬,山舞银蛇,红装素裹,岩下数尺冰凌,树上满枝银花,好似琉璃世界。
姥山不仅秀美,名胜古迹亦多,游人在崎岖的山道上行走,若脚步稍重,可听见足下回声震响,这就是姥山特有的“空谷回音”。如果循着声音寻找,就可发现约大小20多处溶洞。大的可容百人,小的也可藏十多人,洞内怪石嶙峋,十分险妙。再拾级攀登,就可以观赏明清古塔文峰塔了。
文峰塔系明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庐州知府严汝倡建,甫成四层,因战乱而辍工。清光绪年间(公元1878年),李鸿章倡捐,委江苏补用道、庐州人吴毓芬续建三层完工。工成,李鸿章题“文光射斗”四个大字,并作《姥山塔碑记》一文刻之于石。
塔高七层,51米,133级,系条石青砖结构,层层飞檐走角,八角对着八方,角角装有铜铃,外观雄伟,结构精巧。塔身由外壁、回廊、塔心三部分组成。人入塔内,门梯交错,左拐右旋,乐趣无穷。每层塔壁四周或题词,或诗文,或砖雕佛像。塔内藏有两广总督李瀚章题写的“举头近日”, *** 首任巡抚刘铭传题写的“中流一柱”等25幅匾额和802尊砖雕佛像。
人立塔上,只觉风声呼啸,铜铃叮当,如立云端之上。倚窗远望,烟波浩淼,渔帆点点;近观脚下,姑、鞋二礁如在雾中。
塔刹上镶嵌有李鸿章全像。李鸿章发迹前,曾得益于恩师曾国藩的指点,集结淮军在湖上 *** 练,并留下了一首气势磅礴的七言绝句:“巢湖好比砚中波,手把孤山当墨磨。姥山塔如羊毫笔,够写青天八行书。”离塔不远处,有座圣姥庙,春秋祭祀焦姥。红楹青瓦掩映在苍松翠柏之间。
巢湖晨美,夜景更美,姥山月夜更加迷人。若逢清秋三五之夜,一轮明月倒映在波漪微微的湖中,犹如一颗玉珠镶在湖面上,月光、灯光、湖光交相辉映,月影、塔影、云影溶成一片,真是“一色湖光万顷秋”的美景夜色。清康熙年间,庐州府学正朱弦在《巢湖夜月》一文中写道:“当其微风不生,流光接天,静影沉碧,羁人当此神开,劳者对此而机息,恍乎置身于广寒世界也。”
巢湖市位于安徽省中部,濒临长江,环抱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现辖庐江、无为、和县、含山四县和居巢区。全市总面积9423平方公里,2005年末总人口453.06万。
巢湖区位优越,交通便捷。周边与南京、合肥、安庆、芜湖、马鞍山、铜陵等市相邻。淮南、合九铁路及合宁、沪蓉、合巢芜高速公路穿境而过。长江流经巢湖市182公里,芜湖—巢湖公铁两用大桥和铜陵—巢湖公路大桥横跨长江天堑。依托芜湖朱家桥外贸码头和南京、合肥两个航空港,可借“船”出海。
巢湖资源丰富。已发现的矿藏有34种,其中磁铁矿、硫铁矿、明矾石、石灰石和石膏矿等储量巨大。巢湖是著名的“鱼米之乡”,盛产大米、油料、棉花、蔬菜、家禽、水产品,“巢湖三珍”(银鱼、白米虾、螃蟹)享有盛誉。巢湖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全市自然和人文景观130多处,江、湖、山、泉并存,以水见长,湖光、温泉、山色是“巢湖风景三绝”。
*** *** 以后,特别是九十年代以来,巢湖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加快,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农业结构不断优化。五个县(区)均被列入全国粮棉生产大县,并先后进入全国粮、油百强县行列。“两水一菜”(即水产、水禽、蔬菜)发展迅速,水产品产量位居全省第二,特种水产品产量居全省之一;家禽已形成20多个较大规模的养殖小区:蔬菜面积100万亩,是长江中下游重要的蔬菜生产基地。工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基本形成建材、机械、纺织、医 *** 、食品等支柱产业,拥有一批具有一定实力和规模并在省内外同行业中占有一定地位的骨干企业。目前,全市有大中型企业54户,有皖维高新、巢东股份、新力 *** 业、华星化工四家上市公司。旅游业快速发展。建成了褒禅山、华阳洞等五大溶洞和太湖山等四个国家森林公园及半汤、汤池、香泉等温泉度假区。城市基础设施显著改善,综合配套功能明显增强,荣获“全国卫生先进城市”称号。
撤地设市以来,巢湖连续6年开展解放思想,优化环境活动,连续4年开展对外 *** 年活动,积极实行鼓励外来投资政策,建立了市、县(区)行政服务中心,市县乡 *** 行政服务 *** ,实行“一站式”服务,“一条龙”投资审批手续。营造了良好的政务环境、创业环境和人居环境。
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巢湖市以加快发展、富民强市为主题,立足区位、资源等优势,加快“四个基地、一个后花园”建设,即建成沿海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和资金外溢承接基地,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高素质劳务输出基地,周边大中城市科研院所技术成果转化基地和周边城市旅游的“后花园”。巢湖正在向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环境优美、城乡协调发展的现代化湖滨城市目标迈进。
巢湖是一片 *** 的热土,巢湖人民热忱欢迎海内外朋友前来投资兴业。
关于鱼米之乡农田 *** ,中国四大鱼米之乡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