鳌之乡(鳌乡侯是什么职位)

牵着乌龟去散步 之乡 7

大家好,关于鳌之乡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鳌乡侯是什么职位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1. 鳌头乡陈氏家族
  2. 鳌江镇的区域概况
  3. 鳌头乡基本概况

一、鳌头乡陈氏家族

1、鳌头陈氏是潮汕地区陈姓大家族之一,据估计,其分支遍布百余家村落,全球范围内后裔总数大约有二十万人。这个家族的子孙多以“颍川旧家”为郡望,有的在外发展时也以“八座世家”或“鳌头旧家”为标识。他们的灯笼和文书上可见“潮州府正堂陈”的字样,而祠堂门联则彰显了家族的荣耀,写着“莆田世泽,刺史家风”。

2、经过初步的研究,鳌头陈氏可追溯至忠顺王陈邕的“南院太傅派”。如今,他们的后代广泛分布于潮阳的西胪乡、禾皋乡、西岐乡,以及澄海的山边乡、湘桥区的花园村,惠来的县城、杭美乡、兴岗村、靖海月山等地。在揭阳,他们的足迹延伸至东西淇乡、地都镇,棉湖、五经富镇,甚至陆丰的上陈、田歧、甲西、碣石,以及海丰的公平、海城。在汕头,他们活跃在达濠赤港、葛洲,以及惠州的博罗和惠东的平山、稔山。更远的地方,他们甚至在东南亚建立了“新加坡颍川鳌头旧家同乡会”和“泰国潮阳西岐陈氏宗亲会”。

3、总的来说,鳌头陈氏家族的分支遍布岭南地区,以及远至东南亚,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海外华人群体,保持着密切的宗族联系和文化传承。

二、鳌江镇的区域概况

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鳌江镇位于惠来县西南部,位于鳌江河下游,镇内鳌江河段8.5公里,北部虎堀水、三清水等小河流发源于北部丘陵,汇入鳌江河,全镇堤围线长9.14公里。东接岐石镇和东埔农场,西邻东港镇,北与大南山华侨管理区相接,南与陆丰市以鳌江河为分界。全镇面积61平方公里,镇区面积2.2平方公里,镇 *** 驻地 *** 村,距惠城直线距离27公里。北面为三清山丘陵,南面临鳌江,以江与陆丰市(县)为界。属沿海丘陵地带,土质多为沙泥土,背山面海。镇北部有三清山,位于三清山系,海拔高度443.3米,人称“报雨风山”。地势北高南低,全境处于北回归线以南,属南 *** 带季风气候,夏秋多南风,冬季多北风,年平均气温21℃,年均降雨量1800毫米,年平均日照2039小时。 2012年底,全镇总户口7313户(非农473户,农业6840户),户籍人口58823人(非农人口1586人,农业人口57252人)。辖16个村民 *** 会(24个自然村),1个居民 *** 会。全镇有耕地面积18210亩,山地28531亩,滩涂2202.7亩。

2012年全镇实现农业总产值24672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2.67亿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5622元。

2012年完成工业总产值702 *** 万元(其中规模上工业产值60298万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5800万元。标准名称☆地名含义☆下级组织辖区范围东岱村委会因地处塭地上坝(在新岱村南之东侧),故名东埭。而明嘉靖本府志及近代行政区域常载为东岱(“埭”、“岱”同音)东至岐石、西至鳌江河,北至新李村,南至览表村新林村委会新林村委会为两个自然村(新林村、后陈村)的总称,村委会设在新林村。南宋宝庆年间(公元1224-1227年)林姓从福建浦田到此创乡,因地靠近塭地,故名新埭,明正德年间这里海盗经常为害村民,迫使村民四周筑寨、设防,因此称为林厝寨。嘉靖本府志载为新岱,1963年改名为新林至今后陈村东至新李、西至龙舟、南至鳌江、北至东山青山门场新李村委会新李村,因地靠近塭地后的土坎,故名新埭,淳右年间(1252年)李姓从普宁鲤湖乌门楼来此创乡,清乾隆年间(1737-1795)自围寨,称李厝寨,明万历和清代的志书增均载为新埭,嘉靖本府志载为新岱,1963年改为新李村东至东岱村,西至新林村,南至鳌江河北岸,北至石丁村青山门场龙舟村委会龙舟村委会乃二个自然村(龙舟村、新乡村)的总称。村委会设在龙舟村,龙舟明嘉靖年间(1523-15660)周、黄、陈诸姓先后从福建迁居于此,因此处河边洼地突出部,形若龙舟,故得名龙舟洲,简称龙舟。龙舟村、新乡村冬至新林村相邻,西至楼内村相邻,南至鳌江河,北至虎掘村相邻。楼内村委会楼内村,明洪武年间(1368-1398)黄氏先祖左坦公携带其妻弟周公二姓从福建省浦田县乌龟乡来此定居,至清初康熙二年(1671年) *** 、海盗猖厥,村四周筑墙楼墙保自卫,称为寨内,1953年改称楼内。楼内村、新寨村吴畔村委会村前多为低洼湿地,地势较低,周围乡里来往村庄时要走田间小路。淳右年间(1257年)吴 *** 、王姓从福建泉州来此创乡,后因王氏迁往其他地方居住,只存吴姓,故称吴畔村东至龙溪港,南至鳌江河北岸,西至中沃村、黄畔村,北至楼内村、新寨村溪头村委会溪头村委会乃两个自然村溪头、陈畔的总称,村委会设在两村交界,。在万历年间溪头村从福建浦田、陈畔村从今惠来县岐石镇同时迁至鼎沃村定居。至1949年因村靠近溪前面故取名溪头,溪头同村两姓分两畔陈氏取名陈畔村。溪头村、陈畔村 *** 村委会澳仔,地处坡地,南临溪河,因村前有小澳,故取名澳仔。以河为界,河南面是陆丰市辖区,于1949年改为 *** 村澳上村委会澳上村委会为两个自然村(澳上村、大坑头村)的总称,村委会设在澳上村。澳上,元天历二年(1329年,因郑氏复翁抗元保宋,后因避免元兵掳掠,由陆丰甲子港东侧之狮子澳迁至“鳌头村”定居。子孙为缅怀故里,改“鳌”为“澳”,1963年改称澳上村。大坑头,因地处虎仔坑墘的山头,故称大坑头。于南宋末年由外地迁来。 *** 期间,又从各地迁来有曾、余、黄、吴、肖诸姓大户。澳上村、大坑头村东至葵潭农场,西至澳下村,南至鳌江河,北至三清村澳下村委会澳下村,于明洪武年间由澳头寨(即澳上村)分居而定居此地,因地处低洼及以兄弟村分居而定名为澳头下寨。1963年以后改称为澳下村。东与澳上村相邻,西与鸟坑相邻,南至鳌江溪,北至山丘。鸟坑村委会村地形似鸟,前临鳌江,地势低洼,一遇大雨,村后三清山及岭后村、南面大洪水流注于此,周围一片 *** ,故村得名鸟坑东至澳下村交界、南至葵鳌公路临鳌江溪,西与东港镇长围村交界高陵村委会村地形较高,后面有大山丘陵,故取名为高陵,东至沃上村山石坟,西至鸟坑村,南至沃下村,北至高山区石丁村委会石丁村在明朝天启年间(1621-1628)创建,图案的对面有一石山,故取名石丁村,村民先后有黄姓始于周田镇迁入。傅姓始于龙潭迁经龙江镇山尾村再迁经石丁座姓始于隆江镇孔美村迁入。山栗村委会因村四面环山,多产栗树,故名山栗,又因村西1公里处“虎空(虎洞)山”,其时,狼虎出入频繁,故度被泛称为“虎空山栗”,后改名为山栗。三清村委会三清村委会属鳌江镇,村委会设在三清村。清嘉庆年间(1796-1820)赖姓从河田乡林樟村迁来此创村,古时三清山是渔 *** 标,因四面环山,背面三清山以山得名称三清。虎堀村委会虎掘村委会为四个自然村(虎掘村、水磨村、新安村、东山村)的总称,村委会设在虎掘村。清乾隆25年(1760)蔡姓从隆江井美移此置村,因村处山地凹处,村后有山丘形似卧虎,故名虎掘。虎堀村、水磨村、新安村、东山村东至石丁村,西至惠民农场,南至龙舟村、北至侨场。

三、鳌头乡基本概况

1、位于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县东凤镇的鳌头乡,又名园头乡,地理位置优越。它东临韩江,与汕头市澄海区隔水相望,南边的田园连绵,与潮安新县城区接壤,西部与彩塘镇华美乡(下尾沈)通过省道233线潮汕路相连,北边紧邻以芡实闻名的下张乡。距离潮州古城约25公里,距汕头特区约15公里。乡内交通便利,省道S232线护堤路和镇道东梅路贯穿全乡,公车往来频繁,便于前往潮州或汕头,还有鳌头轮渡可直达澄海区域。

2、鳌头乡以其江边地理位置为特色,拥有韩江中的鳌头洲、北岛洲、海南洲三大沙洲岛,以及堤边洲、内畔洲、中洲、洋 *** 等四处洲园,被当地人称为“过(溪)洲”。韩江南堤分为新津河、梅溪河和外砂河三大支流汇入大海,形成独特的水网格局。

鳌之乡(鳌乡侯是什么职位)-第1张图片-

3、历史上的鳌头乡,古称围头汛,拥有肥沃的土地和发达的渔耕传统。南宋时期,此地还是 *** 大海,如今已远离海岸40多里。据《海阳县志》记载,明清以来,尽管历经战乱,人口仍迅速增长,形成了十八个自然村,如黄厝尾、堤边等,统称为“鳌头十八乡”,这些村庄自北向南绵延近十里,文化繁荣,人才辈出,是潮安县的重要乡族。鳌头乡以陈姓为主,但自古以来便是多姓聚居之地,如蔡、黄、林、张等,各姓和谐共处,生活 *** ,形成了独特的乡俗风情。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职位 什么 侯是 鳌之乡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