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鲤鱼之乡现状?黄河里有鲤鱼吗

牵着乌龟去散步 之乡 4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黄河鲤鱼之乡现状,黄河里有鲤鱼吗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求黄河的地理.历史.现状.成语和古诗.(非常简短)
  2. 黄河污染的资料
  3. 关于黄河与《黄河颂》的问题急求~

一、求黄河的地理.历史.现状.成语和古诗.(非常简短)

黄河(Yellow River)是中国第二长河,世界第五长河,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黄河,中国的母亲河,若把祖国比作昂首挺立的雄鸡,黄河便是雄鸡心脏的动脉。它见证了中华人民 *** 国伟大的发展。黄河流程达54 *** 千米,流域面积达到752443平方公里,上千条支流与溪川相连,犹如无数毛细血管,源源不断地为祖国大地输送着活力与生机。黄河文化有《黄河大合唱》等,著名诗人如李白、王维、王之涣等,都留下了千古绝唱。另有音乐家、教授、演员等人以此为名。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黄河落尽走东海, *** 写入襟怀间。”李白《赠裴十四》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九曲黄河 *** 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刘禹锡·唐《浪淘沙》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 *** 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抒怀》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至广陵》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李白《望天门山》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江流(李白《渡荆门送别》

【登水门楼,见亡友张贞期题望黄河诗,因以感兴】

吾友东南美,昔闻登此楼。人随川上逝,书向壁中留。

严子好真隐,谢公耽远游。清风初作颂,暇日复销忧。

时与文字古,迹将山水幽。已孤苍生望,空见黄河流。

流落年将晚,悲凉物已秋。天高不可问,掩泣赴行舟。

砥柱中流、海晏河清、河清海晏、河山带砺、黄河水清、砺山带河、鲤鱼跳龙门、俟河之清、中流砥柱

2004年12月份,陕西潼关断面和河南三门峡断面河水氨氮均超过标准0.7倍,潼关至三门峡段黄河水质“沦落”为四类,已完全不适宜用作饮用水源。2005年1月上旬,三门峡大坝坝下坝上两个监测断面及郑州花园口断面水质“恶化”为五类。

“黄河水质已经到了警戒点,再恶化一步,引黄济津就要 *** 中断,三门峡、郑州等城市的吃水也要成大问题了。”昨日上午, *** 、国家环保 *** 共管的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监督管理处处长李祥龙对记者谈起当前日益严重的黄河水污染状况,显得忧心忡忡。

来自黄河流域水环境监测管理中心的统计资料显示,2004年11月以来,陕西龙门以下的黄河中、下游河水水质明显变差,污染物浓度显著上升。2004年12月份的监测资料显示,陕西潼关断面和河南三门峡断面河水首要污染物氨氮均超过标准0.7倍,潼关至三门峡段水质“沦落”为四类,已完全不适宜用作饮用水源。而记者昨日从该中心得到的最新资料显示,2005年1月上旬,三门峡大坝坝下坝上两个监测断面及郑州花园口断面水质已进一步“恶化”为五类,三门峡、郑州、洛阳、新乡、开封、濮阳等河南省沿黄城市饮用水受到了严重威胁。

“去年12月30日,我们已经正式向陕西、山西、河南三省的水利和环保部门发了函,向他们通报了近期河水污染的情况,并请他们加大对污染企业的监督检查力度,严厉查处超标排放及偷排偷放行为,同时也提醒有关部门作好启用备用水源的准备。现在看来,水质仍然在向着更差的方向发展。”李祥龙愁容满面地说。

“黄河水质岌岌可危,我们不仅加密了监测频次,同时作好了应急预案,一旦水质越过临界点,我们将立即向 *** 、国家环保 *** 报告,并通报给陕、晋、豫三省。”李祥龙告诉记者。

三门峡市是黄河进入河南省后流经的之一个城市,市区距黄河最近处不到一公里,黄河水是三门峡市区90%以上市民的饮用水源水。但是目前,三门峡市民普遍反映,自来水有土腥味,口感差,不好喝,不少市民只好买水吃。

1月12日中午12时30分,记者在位于三门峡市六峰路北段新欣小区的入口处看到,两辆小型卡车在此卖水,一辆车来自三门峡西站温塘村,一辆车来自市郊的后川村,前者卖的是矿泉水,后者卖的是井水。价钱一样:10公斤2元钱。

在此排队买水的李女士告诉记者,她家常年使用三种水:自来水洗衣服、洗菜;矿泉水做饭;纯净水喝。“像你这样,在三门峡市常年使用三种水的人有多少?”记者问李女士,她说,太具体了她也说不清,但她家的邻居、朋友90%以上都是如此。

记者随后来到该市黄河路北九街坊一家属院,在院门口又看到了和新欣小区相同的一幕。正用一个白色塑料大桶接水的三门峡市二中史老师告诉记者,7岁的儿子现在连刷牙都不用自来水了,说自来水味道不好。

那么,三门峡市自来水厂所取的黄河水究竟如何呢?

昨日,在郑州,黄河流域水环境监测管理中心业务管理室主任王丽伟告诉记者:“说三门峡水库现在存的是一湖脏水一点都不夸张。”在王丽伟随后提供给记者的一份最新监测报告中,记者看到,2005年1月上旬,三门峡大坝坝上坝下两个断面水质均为五类。而记者在三门峡采访时发现,三门峡市自来水厂在黄河的取水点与黄河流域水环境监测管理中心三门峡大坝坝上断面取水点几乎就在同一个地方。

而更为严重的是,郑州、开封等城市的情况也和三门峡大抵相同。据了解,目前,郑州市75%左右的自来水来自黄河,开封的比例更高些。李祥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不止一次地说,就是仅从自己作为一个郑州市民的角度来讲,他也同样为黄河目前的水质状况担忧。超标河段十年增加20%

记者在采访中吃惊地发现,黄河不仅现在正在遭受着前所未有的污染,而且这种污染还在加剧。

在黄河流域水环境监测管理中心,记者在一份名为《黄河流域十年水质状况及变化趋势》的报告中发现,近十年来,随着黄河流域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流域废污水排放量急剧增加,加之天然来水量偏少,黄河流域水质污染日益加重。特别是2000年以来,水污染形势更为严峻。

据介绍,2003年黄河流域地表水超三类水质标准(以下简称超标)河长达78.6%,与1994年的68.8%相比,上升幅度达9.8%。

与全流域水质情况相比,黄河干流污染发展趋势更为严重。1994年干流超标河长占57.4%,其后至上世纪90年代末,超标河长基本维持在60%左右,2000年以后水质急剧下降,至2003年超标河长达78.1%。与1994年相比,超标河长上升幅度已达20.7%。目前,黄河干流污染最严重的河段主要集中在石嘴山至乌达桥、三湖河口至 *** 湾以及潼关至三门峡等河段。主要超标项目为氨氮、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等。据2003年黄河流域水资源质量年报资料显示:潼关、三门峡、 *** 湾断面的氨氮年平均值分别超标2.8倍、2.1倍、1.3倍;石嘴山断面化学需氧量年平均值超标1.2倍。

黄河水利 *** 会的负责 *** 指出,初步估计,到2010年,全流域年均废污水排放量将超过65亿立方米。如不采取治理措施,黄河干支流大中城市所在的河段水质有可能全部劣于五类水质标准。生产、生活污水染脏了黄河

那么,造成黄河流域近十年水质污染逐渐加重的原因是什么呢?

王丽伟说:“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点,其一是入河污染物总量增多,其二是黄河水量偏枯。

据王丽伟介绍,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流域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乡镇企业大量涌现,生产和生活用水量急剧增加,废污水排放量也随之增大,而污染治理严重滞后,污水处理率偏低,部分企业未实现达标排放,加之农业耕作大量使用化肥 *** ,导致每年排入黄河的废污水量不断增加。

资料显示,1990~2000年的10年中,流域内废污水量从32.6亿立方米增至42.2亿立方米,增加了近三成。

另外,近十年来,由于黄河流域生态环境退化、降水减少、水量偏枯,水体稀释和降解污染物的能力下降,引起流域水质变差。四大对策救黄河

近年来,黄河水量逐年减小,超标污染河段迅速增加,已经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忧虑。许多专家发出这样的惊人之论:如此下去,黄河不仅英姿不再,而且必“死”无疑。那么,仅就解决污染来讲,怎样才能拯救我们的母亲河呢?

王丽伟说,如果从现在开始,我们就真正重视起来,作好4个方面的工作,黄河还是有救的。其一是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减少废污水排放量。

王丽伟说,针对当前黄河流域水污染现状,当务之急是加大对沿黄污染源的监管力度,特别是对排污企业的监管。严格执行污染物总量限排,对不达标企业责其限期整改,治理无望的则关、停、并、转。同时加快城市污水管网设施及污水处理厂建设步伐,减少城镇生活污水的直接排放。

黄河鲤鱼之乡现状?黄河里有鲤鱼吗-第1张图片-

二是探索水污染防治的新路子、新机制,走联合治污道路。

王丽伟认为,多年来水污染防治的实践证明,单凭水利或环保某个部门去治理水质污染问题很难取得明显的成效。今后要研究建立水利与环保部门联合治污的新机制、新路子。尽快建立以流域为单元,流域与区域结合、环保与 *** 门相互协调的联合治污机制,并在重大问题上协商一致,共同防治水污染。

三是加强农业耕作的科学管理。王丽伟说,农业施用化肥、 *** ,农田水流的无组织排放,是地表水体中氮、磷的主要来源之一。首先,应科学施肥;其次,要尽力减少 *** 的施用,提倡依靠生物链消除害虫;另外,在农田和水体之间建立合理的草地或林地过滤地带,等等。只有这样,才可以大大降低水体中氮、磷的含量。

四是提倡节约用水,建立节水型社会。王丽伟说,目前黄河流域灌溉用水的有效利用率只有40%~50%,而一些示范灌区其灌溉水的利用率可达75%左右。今后应推广井渠结合,引黄水与地下水联合运用,推广滴灌等技术,挖掘引黄灌区节水的潜力,而工业节水的潜力则更大。相关资料

据水环境监测管理中心业务管理室主任王丽伟介绍,1999年春节前后,黄河干流龙门以下河段发生了一次严重的污染事故,龙门至山东济南泺口,全长991公里河段的水质全部为超五类,而超五类水除用作农业灌溉及一般景观用水外,几乎再无他用。此次大范围的污染事故影响了沿黄10多个城市的生活供水与工农业用水,郑州、开封 *** 减少引黄水量,启用有限的备用水源,山东东营、滨州等没有其他水源的城市也 *** 全部停用黄河水,自来水厂停产,几百万人的生活用水无法保障。此次水污染事故污染范围之大,程度之重,持续时间之长,在黄河上前所未有。

二、黄河污染的资料

黄河流域水质污染日益加重,水污染形势更为严峻。二00三年黄河流域地表水超三类水质标准(以下简称超标)河长达百分之七十八点六,与一九九四年的百分之六十八点八相比,有所上升。近十年间水质最差的年份为一九九七年及二00二年,其超标河长分别占百分之八十及百分之八十点六。

与全流域水质情况相比,黄河干流污染发展趋势更为严重。二000年以后,水质急剧下降,至二00三年超标河长达百分之七十八点一。与一九九四年相比,超标河长上升幅度已达百分之二十点七。目前,黄河干流污染最为严重的河段,主要集中在石嘴山至乌达桥、三湖河口至 *** 湾以及潼关至三门峡等河段。

1、上游属干旱半干旱区降水率级少,中游为主要补给区但水土流失严重、季节变化大,下游流域面积小,补给少;

2、流域内人口增长快,人口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粮食增长率;

3、近几十年来,随着社会发展,黄河沿岸工业和城市用水量不断增加,引黄灌溉面积不断扩大;

4、水库调节能力较低,水资源管理不统一;

5、水费低廉,低水价唤不起人们的节水意识,工农业用水浪费极大;

6、环境污染急剧降低黄河水的利用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黄河水质

三、关于黄河与《黄河颂》的问题急求~

近年来,黄河源区径流大幅度减少,与之相关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如水土流失加剧、冻土层埋深加大、土地荒漠化、湖泊与湿地萎缩、冰川消融、草场退化、鼠虫害肆虐、生物种类和数量锐减等,使黄河的健 *** 命受到严重威胁。为解决黄河源区存在的问题,2004年12月7~8日,黄河研究会在河南郑州召开了“黄河源区径流及生态变化研讨会”。会上,来自全国水利、地质、工程、环境、草原等方面的100多位院士、专家与学者,就目前黄河源地区径流与生态变化方面存在的问题、发展趋势及其解决 *** 展开了热烈的研讨。黄委国科局贺秀正 *** 对黄荣辉等院士在会议上的发言进行了收集整理,现予以集中发表,以飨读者。

主要讲讲黄河源区气象、气候的变化情况。具体讲3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西北地区和黄河上游地区气候的年代(际)变化;二是源区径流和降水的变化;三是今后这个地区气候大概会发生什么变化。

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由于气候变化,加上工农业用水的猛增,使得黄河下游径流减少得很厉害,甚至出现了断流,从而严重影响了华北一些地区的工农业用水和城乡人民的生活�用水。

受气候变化的影响,从1977年开始我国北方发生了严重干旱,致使经济和粮食损失很大。所有灾害当中,天气灾害占了70%以上,而干旱灾害占了其中的50%左右。20世纪90年代黄河断流的时间比较长,近几年采取了分水措施,使断流现象得到了杜绝。我们的研究主要是利用黄河上游和其他地区气象站50年来的气象观测资料以及黄河上游有关水文站40多年的径流资料进行的。

首先,谈一下我国西部降水的年代(际)变化。这个区域在20世纪50、60年代年降水量偏少;从70年 *** 始,西北东部降水有所增加;到了80年代,西北大部分地区降水均有所增加;90年代降水增加得比较多。可是我们要看到,黄河源区的气候变化跟西北是不一样的,而跟华北西部以及关中地区的变化差不多,所以该地区90年代降水大幅减少,径流也随之减少。

从夏季来说,每年的5~9月是西北降水比较集中的时期,并且夏季降水占了全年降水的很大一部分。20世纪50、60年代,西北地区降水比较少,从70年代后期开始特别是80年代西北降水呈增加趋势,而黄河源区降水情况相对还是好一些的。但是当90年代西北降水增加时,黄河源区和上游的降水却比较少。

50、60年代西北的春季是比较旱的,到了80年代西北降水开始增加,到90年代增加了很多。但70年代以后,我国气候有很大的变化,1977年以后华北变旱,西北的降水开始增加;1977年以后到80年代末黄河源区降水有所增加,但从90年 *** 始降水又开始偏少。

秋季降水相对少一些,但是变化是一样的,50、60年代西北的降水少一些。到了70年代,西北东部降水开始增加,80、90年代西北西部降水增加,但是黄河上游降水的变化跟关中这一带的变化差不多,总体还是偏少。

冬季主要是降雪,50年代西北的降雪很多,60年代也不少,70年代也是很好的,80年代更好,90年代也可以。

从上可以看到,我国西北地区降水量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经历了60~70年代的降水偏少期之后,从80年 *** 始年降水量增加。这种变化在春、夏、秋季表现尤其明显。黄河上游地区无论是年降水量距平或各季节的降水距平的年代(际)变化与西北地区降水量距平的年代(际)变化有明显的不同,这个地区的年降水量,特别是夏、秋降水量在20世纪90年代均有所减少。

虽然黄河源区降水量在80年代是比较多的,但在90年代有所减少。从气温来看,蒸发跟气温有很大的关系。从1977年以后,春、夏两季全国都在升温,除长江上游与黄河上游若尔盖地区的气温降低外,其他地区气温均升高了,升高最多的是东北与华北。全国秋、冬两季气温也有明显升高。气温的升高使得蒸发增加,从而导致径流减少。气温升高导致雪线上升了30~60 m;另外,气温升高有利于冰川的融化,在整个西北地区,自60年代以后冰川面积大约减少了1 400 km2。

上述是整个西北和上游源区降水和气温的变化情况,也就是说,黄河源区的气候年代(际)变化跟西北不一样,西北70年代后期以后降水增加了,但源区90年代降水减少。

下面谈谈包括玛多、达日、兴海、若尔盖、红原等整个地区的降水、气温以及径流的变化。我们主要研究唐乃亥流域包括红原、若尔盖、玛多、达日、兴海这几个 *** 站降水、气温和径流的变化。该地区年降水量平均为522 mm,但年代(际)变化很大,年际变化大概是4~7年为一周期,70~80年代降水主要是增加的,90年代降水减少。从气温来看,包括 *** 黄河上游的5个站气温均升高了很多,全年升高了1.0℃左右,这是比较大的。60年代气温距平是-0.5℃,到了2000年大概是�+0.5℃,�升高了1℃左右,这种升温幅度与华北地区的升温幅度差不多。

唐乃亥水文站径流量比较大的年代是50、60年代,大约为200亿m3,到90年代减少为150多亿m3。黄河下游断流,除了工农业用水增加以外,还与上游来水减少有关。

这个区域径流具有与降水一样的周期,年际变化周期是3~7年。对唐乃亥以上流量进行了小波分析,从年代(际)来看径流变化周期约为20年。70~90年代初径流量比较大,90年代以后有所减少,距平从90年代初开始为负值,若干年以后可能会变为正值。因此,无论是从年际变化还是从年代(际)变化的趋势来看,黄河源区的径流量都会增加。

上游其他几个站的情况是:玛多靠近黄河发源地,降水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基本上和整个区域的变化差不多;达日站虽然有些波动,但波动不是太大。当然从气温来看,玛多、达日两站的气温都是上升的。

蒸发与气温有关系,玛多站蒸发量是增加的,达日站蒸发量也稍有增加,地温也升高了,但幅度要小一些。唐乃亥等站降水量80年代增加,90年代有所减少,但减少不是很多,径流量变化却很明显。兰州站的流量变化趋势与唐乃亥站差不多。因为唐乃亥、贵德2站平均气温都升高,所以蒸发量增加了,加上人类活动使得兰州站流量减少得比唐乃亥站还多。从小波分析看,兰州站的径流量经历了少、多、少的过程,90年代到现在已经经历了13年多的持续减少阶段,现处于转折时期。径流量的年际变化也正处于从偏小变偏大的转折期。

上述分析表明,唐乃亥以上黄河源区包括红原、若尔盖、玛多、达日、兴海等站平均降水量变化不是太大。从60年代到现在年降水量虽有些变化,但不太明显。从60年代初到70年代初降水相对偏少,7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降水相对偏多,从90年代到现在降水偏少。此流域的气温变化特征是80、90年代偏暖,气温上升明显,相对于60年代气温上升了1℃。

降水和气温的这些变化也可以从黄河上游玛多、达日等站的观测值看出来。从唐乃亥水文站来看,黄河上游径流量在6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相对偏多,但由于气温明显上升,使得蒸发量加大,加上工农业用水和城乡人民用水量剧增,使得黄河上游径流量从90年代初到现在呈锐减趋势。黄河上游的流量与该流域降水量有很大的关系,相关系数可达到0.75,这说明黄河上游的流量主要依赖于降水。但是从降水资料来看,90年代黄河上游降水虽有所减少,但并不是太明显,那么为什么黄河上游流量锐减得这么厉害?这只能说明一方面是蒸发增加了,另一方面说明流域的工农业用水、畜 *** 用水、城乡居民用水增加了。

最后谈谈今后黄河源区的气候可能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今后由于工业的发展,温室气体排放会越来越多,致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升高,现在大气中二氧化碳的质量分数比80年代初增加了30×10-6~40×10-6。《全球变暖》这本书介绍,2100年地表升温幅度有的预测是2℃,有的是3℃,有的是1℃,总的来说气温都是上升的,但是增温幅度不太确定。

根据我的 *** 高原杰博士利用中科院大气所的气候数值进行的计算,今后20~30年间黄河源区的气温将会升高,降水也将有所增加。虽然根据黄河上游径流的小波分析结果外推以及全球模式的数值预测结果,黄河上游降水可能增加,但气温升高很明显,表明黄河上游的蒸发量将继续增大,加上开发大西北,黄河上游的工农业生产和城乡用水也可能会增加,因此,可能还会导致上游径流今后进一步减少,使黄河源区生态进一步退化。

我的看法是:对黄河上游地区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情况以及可持续发展,不仅要考虑以前气候和环境的变化以及现在的状态,而且必须考虑未来几十年、上百年的气候和水文变化。今后,黄河上游地区将要升温,生态将会更加恶化,用水量将增加,要做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把黄河上游地区的气候、水文、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等问题作为一个重要的 *** 科学问题来研究。这个问题我曾经在 *** 人口资源环境 *** 会呼吁过,他们也很赞成这一看法。

10年前,我为了研究古冰川,研究青藏高原,研究长周期的气候变化和环境变化,在黄河上游考察了几次,联系到现在这个会议,我想讲一点意见。

随着全球气温上升和季风的变化,按照地质气候记录来说,一般规律是高温跟高湿是配合的,但是温度与降水有高温高湿、低温低湿等匹配关系,就是干旱,也有高温干旱和低温冷湿之分。几千万年以来,西北地区的主导是高温和高湿配合,低温和低湿配合。根据这个预测,黄河上游是不会这样干下去的,它会变湿。7年前我的一位研究生做西北干旱区荒漠化趋势研究时,曾经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真正的干旱区在新疆和河西走廊的西部,那里的河流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出山径流量明显增加,但是祁连山东段的半干旱区、半湿润区则明显半干。这怎么解释呢?我想主要是蒸发造成的。真正的干旱区蒸发量也随气温升高而增大,但地方 *** 的局部环流强,还有冰川的消融,也许高风水汽还有什么变化,共同表现就是出山径流量增加,不过现在还分不清楚哪个占主导地位,这值得研究。这些因素促使新疆及河西走廊西部径流增大10%以上。前年施雅风先生注意到这个问题,称之为气候转型,并对此作了认真研究,引起了学术界和社会上的广泛重视。与此同时,北方的半干旱区包括甘肃东部的变干是很显著的,我很同意是蒸发的加强导致这一变化的观点。

随着全球气温升高,季风加强, *** 内陆是变湿的,这是地质记录告诉人们的,而没想到干旱区很快转湿了。在半干旱区和半湿润区这些地方,由于蒸发迅速加强,土壤失去水分,大气环流还没调整过来,海洋上来的水汽还不足以使降水明显增加,因此造成了干旱化。青藏高原凡是发现泥炭的地方都是从全新世气温升高以后降水增加、温度增高、植被变好才开始 *** 的。而冰期气候非常寒冷且干旱,在这种情况下植被是很差的,当然不会有泥炭生成。具体是多长时间能变过来,还要具体研究。现在新疆这个地方降雨增加,冰川融化、降水增加、地方 *** 环流、高空输送的水汽各占了其中多 *** 例,这确实是要具体研究的。

我同意丑院士讲的“仅停止生态 *** 不会有大量的水”这一观点,关键是看大的环境气候。那么是不是在生态上就不做事情了?应该做。黄河上游我们去了好几次,玛多这个地方的人在80年代说:别看这个地方很差劲,我们这里可是青海省人均收入很高的地方。为什么?就是放羊,羊多,产值就高。不过听说这几年不行了,牲畜太多,草原超载,自己跟自己过不去。上月兰州分院成立50周年庆典的时候,请张新时院士做报告,他坚决主张把原始的游牧全部停止,改为人工草场放牧,原因就是原始游牧效益极低且 *** 生态。当然,怎样做到这一点还存在经济上和政策上调整的问题,但不能让牧区无 *** 地增加 *** 的数量。随着我们国家的发展,最终还是要靠工业化、城市化来解决问题。

黄河上游是黄河径流的主要形成区,其中兰州是300亿m3,唐乃亥大概是200亿m3。总的来看兰州正好是青藏高原的出水口。青藏高原是中国地貌的之一个阶梯,到第二个阶梯黄土高原开始进入耗水地区,往北入银川、包头就到了荒漠 *** ,耗水量更大,转了一个大弯之后又进入黄土地区,泥沙大增。中国的大地构造格局到了西部过后,方向变了:在洛阳以东是北北东向,洛阳以西是北西西向。从渭河谷地,到兰州、西宁、祁连山北麓,再到天山北麓,现在的产业带是这么布置的,古丝绸之路也沿此走向。以后西北发展工农业和各种产业都要水,也应该把水集中在这个地方。

现在有一个想法,在唐乃亥把水堵住, *** 需要多少水就放多少水,关中这一带需要水,产业带在这里,就调到这里来,让水的经济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这是题外话。对黄河要好好研究,我们的水是非常稀缺的,特别是北方非常稀缺。有一个研究生答辩的时候,算了一本账,表明西北地区每公斤小麦花了将近3 m3水,这种农业是极其落后的农业,最后应废掉,把人口都集中在生活条件比较好的地方,这样生态也能得到保护。黄河上游也是一样,牧民住在游牧帐篷,也不是好日子,可以把他们迁到别的地方去,因为原始游牧必然会带来生态 *** 。

我主要谈3个问题:一是黄河源区气候的变化特征,特征就是干旱化;二是干旱化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三是从大气的水分循环,分析源区边界的水汽输送净流入量的变化,再分析降水和水汽输送年代(际)变化的转折点。

黄河源区的气候变化特征:黄河上游年平均温度的变化从1961年到2001年的资料看是明显上升的。我觉得在我国除了西南地区之外都明显升温,因为这个升温是年代(际)的时间尺度。我们讲的全球变暖是讲全球的平均温度,但是全球平均温度的升高在各个地区的响应是不完全一样的,例如青海省东部的增温要比西部厉害。

黄河上游降水量的变化趋势是下降的,但不是非常明显。从1961年到2001年来看,去掉年代(际)的变化,趋势是减缓的。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一般说来,从全球范围看,随着全球变暖,水分蒸发加剧,降雨量增多,但由于各个地区的响应不一样,因此在这里气温升高,降水减少。

黄河上游蒸发量增大得很厉害。蒸发量的变化,人们一般的观念是温度升高,蒸发加大,但前不久宁夏 *** *** 研究员做了一个工作,把宁夏境内所有站的气温和蒸发的变化做了一个分析,结果表明气温虽然明显升高,但蒸发却减少了。叶笃正先生说他从国外资料中也发现了这个现象。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 进一步做了分析,指出影响蒸发不只是气温的因素,还有一个因素是风速。为此 *** 统计了宁夏的风速变化,发现随着气温的增高,风速显著减小,因此他提出了一个初步的想法,即风的减小对蒸发的影响超过了温度的升高。

总体来讲,黄河上游温度升高是大家都知道的。温度的升高,降水的减少,蒸发的增大,导致干旱化非常明显。

干旱化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可以从大气水汽输送的角度看一看。因为黄河之水天上来,局地的降水实际上是全球水循环的一个结果。全球的水循环不仅是重要的物质循环,也是能量的循环,太阳能把占地球表面积70%的海洋上液态的水转化为汽态的水,随着大气环流输送到各个地方,在适当的条件下转化为降水,把热量释放出来,实际上是这个过程。

分析一下黄河源区,实际上是按经纬度划出这一块来,看看通过边界输送进去的水汽量,通过NCEP再分析资料来看,实际上降水应该是这样的,流进了多少水汽,流出了多少水汽,地面蒸发了多少水汽,空气里的水汽含量变化很小,这就是降水。如果进去的水汽很少或没有水汽进去,也没有流出来,地面也没有蒸发的话,是不可能有降水的。除此之外,降水跟这个地区水汽的转换率有关系,流进那么多水汽,降水加上蒸发就是流出去的,如果降水效率很高,流出去的就会减小。为什么我说到这点呢?因为这跟人工增雨有关。同样进去这么多水汽,同样蒸发这么多,可能影响降水,因此会影响到流出去的情况。希望将来可以通过这个办法诊断一下人工增雨的效率。

黄河上游整层的QV变化。发现南北经向的水汽净输送跟降水有非常好的同步效应,完全是同相位的,并且南北向是正相关,而东西向是反相关。现在黄河上游降水跟整个西北的不一致,西北这段时间变湿了,黄河上游反而变干了,不完全一致。从水汽的情况看,西北的水汽多半是西风带来的,所以东西向的水汽输送是增加的。但从资料来看,东西向水汽输送与黄河源区的降水是反相关的关系。西边界流入,东边界流出,跟整个黄河源头的南北边界合起来看,正好水汽的流入量跟降水量的变化是一致的。

结论:为了探讨黄河上游源区区域异常现象的影响因子,计算了黄河源区箱型各个侧边界水汽净流入的年际变化,分析了源区箱型各侧边界水汽输送与源区降水的相关关系,结果发现源区南、北边界层水汽与源区降水显著相关,相关系数超过90%的信度标准,但计算源区降水序列与东西边界水汽输送相关,相关系数却未超过90%的信度标准。进一步讨论黄河源区水汽的输送跟哪些因素有关系,就是跟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偏南还是偏北,跟季风的强还是弱有比较密切的关系。因此我们得到的结论就是降水的减少是整个大气环流年代(际)变化的反映,既然是这样,很难采取什么措施能够使得降水变多。如果仅仅就黄河源区来看,那个地方每平方公里才两个人,很难谈到有规模化的工农业生产等,可以考虑把人迁出来,不要过度放牧。但是这样的改善不能使降水增加。什么办法能使降水增加?是不是完全 *** 为力了?根据目前青海省从1998年开始进行的人工增雨作业来看,在作业的区域和时间里,根据调研和当地群众的反映,增雨效果是明显的,但是目前每年用于黄河上游和环青海湖地区人工增雨的经费仅有500万元,而且只是在夏季短时间、局部的地方实行,因此,在合适的情况下展开黄河源区的人工增雨,应该说是我们可以做到的一件事。

人工增雨可以增加降水量的幅度,也就是10%~15%,我们不能过分地夸大,这解决不了整个干旱问题。

我今 *** 要是想把刚刚通过结题验收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规划项目,即我国生存环境演变和北方干旱化趋势预测研究的成果介绍给大家。根据这个项目的成果,从我国北方干旱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这几方面的情况,为黄河源区的径流和生态变化的讨论提供一些信息,供大家参考。

先来看一看北方干旱化的现状。从最近5年用来表现干湿状况的3个指标即降水量、地表湿润指数和干旱指数来看,北方的大部分地区干旱状况是非常严重的,其中包括了跟黄河有关的相当一部分地区。根据国家民政局统计,最近10年的旱灾是十分严重的,占了整个气象灾害的50%。特别是最近5年比以前的10年增长了10%,这是现状。回过头来看看北方的干旱化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形成的,内陆干燥度的变化从200万~300万年前开始,干燥度突然增大,而且以后变率变得非常大。科学家还发现,这个变化可能是跟青藏高原的快速隆升有关系。因此,北方干旱化及 *** 内陆的干旱化是长期形成的。

第四纪以来,地球轨道的参数主要有4种周期,产生了相应的周期 *** 的干湿波动以及变干趋势。我们研究得到的最基本的结论是,第四纪时北方沙漠分阶段扩大,北方干旱区总体上朝着越来越干的趋势发展。毛乌素沙漠南缘的界限在末次间冰期比末次盛冰期向北推移了大约 *** km。最近1万年来的孢粉记录解释了岱海湖区全新世植被与气候变化的历史,距今2 900年以来森林消失,植被覆盖率降低,进入了寒冷干燥的时期。

岱海湖湖水古盐度和古温度的主要特征揭示了大约3 000年以来的干旱化趋势。长期的自然背景是,在百万年一直到几 *** 的情况下,北方地区总体来讲已经形成了干旱化的格局。最近100年来的情况怎么样?最近100年来,北方的干湿变化主要有两种准周期的变化,一个是大概在20年,一个大概是在70年。最近50年以来,北方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气温升高,加剧了干旱化的发展,特别是华北和西北东部干旱化趋势非常明显,半干旱区的边界振荡式地向东南方向扩展。

干旱出现的频率,北方大部分地区是增大的,土壤湿度也是减小的,其中包括我们所关心的黄河源区,这是最近50年的情况。

分区的情况,西北东部大概是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 *** 地变干,并且干旱化是振荡式地向东、向南扩展。

从我们利用的径流量资料来看,花园口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径流量减少,兰州是80年代以后径流量减少。

70年代黄河上游径流量有突然下降的特征,其中人类活动引起的径流量减少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下面讲一讲未来。我们的项目建立了干旱化趋势预测工作体系,提出了未来10~50年的干旱化发展趋势预测意见,已经报国家有关部门了。

该工作体系包括3个部分:一个是干湿状况的自身变化规律,二是影响干旱化的主要物理因子,三是区域和全球数值的模式情景预测。我们利用误差反向传播的神经 *** 对大概15种意见进行了 *** ,得到了对未来10~50年的预测的初步意见。在我们的实际预测中,所有的因素都是定量的,但是考虑到我们目前预测水平的可信度,只给出了一些定 *** 的结果。

对2010年以前,主要做了4个地区即东北、华北北部、华北南部和西北东部的预测。西北西部的工作有另外一个项目,所以我们没有做那方面的工作。从预测结果可以看到大部分地区继续偏干,特别是华北南部干化有可能加剧,西北东部有可能转向偏湿。2010~2020年,大部分意见认为有可能由干旱转向缓和,但是这个预测意见的可信度比较低,因为有相反的意见。2020~2050年西北东部可能偏湿,华北南部继续偏旱。

还有些其他的预测意见,比如未来10~50年,北方地区极端大旱、大涝年份出现的频率加大,其中华北北部和华北南部大旱出现的频率将分别可能增加10%和20%;未来10~20年黄河上中游和下游的实测年径流量将分别减少10%和20%。在气候和干旱预测以及土地利用变化预测的基础上,我们建立了水资源模型以及在社会经济变化驱动下的需水模型,预测未来水资源的供需关系和缺水的势态。结果是未来50年花园口的径流量每10年减少5.7%,整个黄河每10年减少0.43%,并且在预测2030年用水低速增长的情况下,华北大部分和东北南部地区的年缺水量将达到1亿m�3。因此,建议在全球变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下,在未来50年北方缺水势态严重的情况下,必须利用外流域调水和非开发水。

这个项目专门用区域环境 *** 模式讨论了气候生态 *** 的过渡带,就是半干旱地区恢复自然植被可能产生的气候环境效益。该模式最主要的特点是发展了简化的大气环境 *** 模式,可以考虑各类大气成分的变化,包括 *** 盐、气溶胶、黑炭气溶胶、沙尘气溶胶等,还发展了新的水文过程模式。新的水文模式包括了蓄满产流和超渗产流两种过程,考虑了降水在水平方向的不均匀 *** ,此外还发展了土壤湿度的反演流程,因为土壤湿度对模拟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降雨量是极其重要的。

在 *** 半干旱地区用数值模拟进行了在不同土地利用状况下,自然植被恢复25%、50%、75%和全部恢复以后产生的土壤上层湿度的变化和降水的变化的虚拟试验。可以看到恢复自然植被对于区域水文状况的影响是明显的。

虽然这个试验是在 *** 半干旱地区做的,但这个 *** 是数值模拟试验的 *** ,同样可以用其于他地区,如果需要了解黄河源区恢复自然植被可能产生的气候影响和环境影响,这个模式可能是可用的工具。

今天,很多院士、专家对气象、水文和个别生物方面做了很精辟的深刻阐述,黄河源的问题大家研究得相当深刻,我就农业生态特别是草地生态方面谈一谈如何适应现在的变化。

黄河源生态问题的根源是气候干旱化,大家一致认同,没有异议。此外还有人类不合理的干扰。气候干旱化我们 *** 为力,人类不合理的干扰,要看我们怎么使用,怎么管理,这是我们能做的。

江河源管理的特点与难点。江河源区一般属于高寒草地生态 *** ,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生产力低,生产方式是与高寒草地生态 *** 相适应的适应 *** 生产方式,这是人类最早的仿生学。适应 *** 生产方式看上去很简单,但实际上有很多道理。还有藏族的居住家园,以草地畜 *** 为主的生产、生活方式。藏传 *** 文化的核心地区, *** 文化有它的 *** *** 和保守 *** 。在这个地方进行生态工作是有难度的。怎样治理?黄河源的生态恢复应该在自然生态 *** 与社会生态 *** 综合治理的框架内谋求持续发展,丢掉任何一个都是不行的。其具体任务是在确保生态安全的基础上,尊重藏族的传统文化,合理组织以适应 *** 生产为主的生产方式,减轻草地压力,创建藏族社会生产、生活的新模式,这个任务非常艰巨,不但是生态自然界的问题,还有社会问题,对生产生活新模式的逐渐形成要持之以恒。

之一,有哪些战略措施?一个是确定发展方向,改以畜 *** 生产为主为生态安全为主。建立健全的生态 *** ,包含地境、生物、社会。鼠害为什么这么严重?过去若干年用毒 *** 毒老鼠,实际上老鼠的天敌也被毒死了,这是非常严重的。把老鼠消灭的同时,把天敌消灭了,老鼠恢复得很快,而天敌恢复得很慢。有一次我从 *** 经蒙古人民 *** 国到 *** ,看得很清楚,蒙古人民 *** 国这边有鹰,草地不错,一到我们这儿就光秃秃的,鹰都不见了。恢复一个 *** ,不只是植物 *** ,而且包括整个 *** ,包括动物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标签: 鲤鱼 黄河 河里 现状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