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长泰状元之乡的一些知识点,和福建状元一览表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长泰附近旅游景点
1、导语:长泰县,福建省漳州市辖县,地处闽南 *** 中心结合部,九龙江口下游。长泰县是一个典型的城市近郊县,是中国山区综合开发试点县,是中国生态建设示范县和福建省环保先进县,是中国农村初级电气化县,是中国优质水果———中国芦柑之乡,素有“闽南宝地”之称。下面是我为你准备的长泰附近旅游景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2、来到孔子像前的'广场上只见一个高达5米多高的孔子像高高的站立在那里。孔子像面目慈祥,他左手在前右手在后双手交叉置于脑前正向孔子行礼呢!
3、向孔子像行礼后,我们来到了状元桥。状元桥和林震可是很有关系呢!说到林震,他可不得了,他是长泰的骄傲,他和状元桥可是有故事的呢!林震出生在一个长泰贫苦的家里,在林震成年的那一年长泰正在考状元,林震高兴的报考,可是却没考上,林震想:我还可以更好。林震的母亲见林震毫不灰心,她就开始打工挣钱供林震读书。林震苦读十年书,后来终于考进了全国前十名,后来皇上把全国前十名的人叫进皇宫亲自面试,皇上面试完后说:“状元林震。”就让林震做了大官。长泰的乡亲们知道后十分开心,为林震造了一座桥名为“状元桥”。
4、来到杏坛,只见四面八方都种了银杏树,我想这就是为什么叫“杏坛”的原因吧。杏坛是孔子教书的地方,孔子 *** 三千,杏坛边有十几个石龙头很威风。
5、我们来到大成殿,这可是文庙的主殿,大成殿上方高高挂着康熙皇帝亲自提笔的四个大字——万世师表,大成殿里面有孔子,老子等等一些有名的老师。左右两边有着一些古代的乐器。
二、中国古代福建籍的状元和进士有多少
1、中国古代福建籍的状元和进士共有8613名。
2、其中福州历代文状元19名,唐代文进士34名,宋代进士2247名,明清进士933名。莆田共有2308名,其中宋代1666人,明代兴化533名,清代只有50多名。泉州进士总人数1773名,其中晋江进士1299名。
3、明清进士在福州出现“一榜三鼎甲”、“三科三状元”的科举罕事。
4、一榜三鼎甲:宋宁宗嘉定元年(1208),该科状元郑 *** 之(侯官人),榜眼孙德舆(福清人),探花黄桂(侯官人)全是福州人。
5、三科三状元:自宋乾道二年至八年(公元1166—1172年),福州属县永福(今永泰县)萧国梁、郑侨、黄定三人连续三届夺魁,以“一县七里三状元”打破科举史记录。
6、据统计,清代福建中举人数共9967名, *** 在福建乡试(十府、两州、两卫、一八旗驻防) *** 有301人中举,名列福建全省第8位,次于福州府(4309名)、泉州府(1694名)等,高于邵武府(265名)、福宁府(195名)、龙岩州(177名)等。
7、自回归至嘉庆九年(1804), *** 乡试中举人数每科仅维持一两名,之后则厚积薄发,其科名甚至超过闽北、闽东以及闽西南的一些府州。戴显群认为,这是清 *** 对台政策倾斜以及两岸人民经济文化交流的结果,“ *** 科举的成就给福建增添光彩,同时对促进 *** 文教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巩固国家统一都起到重要的作用”。
8、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进士之乡
9、人民网—清代科举六强福建忝列之末
三、范仲淹是否中过状元
1、范仲淹(9 *** -1052年),字希文,諡文正。北宋 *** 家、文学家、军事家。苏州吴县人(现江苏苏州)。
2、生於徐州,隔年(990年) *** 不幸逝世,母亲谢氏改嫁到山东淄州长山县一户姓朱的人家,范仲淹改姓名叫朱说。范仲淹后来在长白山上的醴泉寺读书,每天只煮一锅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范仲俺知道自己身世之后,便辞别母亲,一个人去南京念书。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登进士第,任命为广德军的司理参军(掌管讼狱),接著把母亲接回来赡养。
3、在宋仁宗亲政时期担任右司谏一职。1038年西夏李元昊的叛乱中,与韩琦共同担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协助夏竦平定叛乱。庆历三年(1043年)七月升为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宰相)等职,夏军私相告诫说:「小范老子(范仲俺)胸中有数万甲兵,不像大范老子(范雍)好欺负。」庆历三年(1043年)与富弼、韩琦等人组成 *** 小集团参与 *** *** 。提出了「明黜陟、均田赋、修武备、减徭役」等十项 *** 建议,就是史上著名的《答手诏条陈十事》,是当时所谓「庆历之治」的推动者之一,形成了宋代官僚的风范。后因为遭到嫉恨朋 *** 的夏竦的反对,被贬为地方官,辗转於邓州、杭州、青州,皇佑四年(1052年)病逝於徐州。
4、范仲淹文学素养很高,写有著名的《岳阳楼记》,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千古名句。也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词作,如〈渔家傲〉、〈苏幕遮〉,苍凉豪放、感情强烈,为历代传诵。欧阳修尝称渔家傲为「穷塞外之词」(魏泰《东轩笔录》卷十一)。著作为《范文正公集》。范纯仁是他的次子,父子都当过宰相。
5、状元是中国科举 *** 中的更高荣誉,是在最后一关 *** (唐朝时的省试,宋以后的殿试)中,得到进士之一名的名称。状元亦称鼎元、殿元。
6、历史上之一个状元为唐朝武德五年(622年)的状元孙伏伽。最后一个状元为清朝光绪三十年(1904年)状元刘春霖,1300年来共计状元504人(若包括辽朝18人、金朝15人、大西国(张献忠)1人、太平天国14人,共计552人)。
7、另外也指武举中的之一名,称为武状元。
8、状元这名称跟榜眼、探花一样,其实都是社会上习惯使用的称呼。在官方正式发放的「金榜」之上,只会称之为「一甲之一名」、「一甲第二名」和「一甲第三名」。
9、中国历史上很多杰出的 *** 家、文学家很多都是进士出身,却不见得特别多是状元。在理论上,状元应是在殿试中考对策表现最出色的,但事实上很多时都并非如此。宋代以后,定殿试名次的权力在皇帝手上。但定出谁是状元却不一定全以考生作答的内容作准则。历史上经常有因为考生的名字、外貌、籍贯等等因素改变金榜的排名。清朝的皇帝更习惯以 *** 的书法定出高下,对策的内容反而成为了其次。(参看以名取人)
10、如今,人们也喜欢称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 *** 中,在所在的省份取得文科或理科之一的 *** 为 *** 状元。 *** 亦有称中学会考九科优等或十科优等者为「九优状元」或「十优状元」。
11、洪武四年(1371年):吴伯宗(?-1384年,江西金溪县人)
12、洪武五年(1372年):朱善(1340年-1413年,江西丰城县人)
13、洪武 *** (1385年):丁显(1367年-?,福建建阳县人)
14、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任亨泰(?-?,湖广襄阳人)
15、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皇观(1363年-1402年,南直隶池州府贵池县人)
16、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张信(?-1397年,浙江定海人)
17、洪武三十年(1397年):陈进士(?-?,福建福州府闽县人)
18、洪武三十年(1397年)夏榜:韩克忠(?-?,山东武城人)
19、建文二年(1400年):胡广(1369年-1418年,江西吉安府吉水县人)
20、永乐二年(1404年):曾棨(1372年-1432年,江西永丰人)
21、永乐四年(1406年):林环(?-?,福建兴化府莆田县人)
22、永乐九年(1411年):萧时中(?-?,江西吉安府庐陵县人)
23、永乐十年(1412年):马铎(1366年-1423年,福建福州府长乐县人)
24、永乐十三年(1415年):陈循(1385年-1462年,江西泰和人)
25、永乐十六年(1418年):李骐(1378年-1425年,福建福州府长乐县人)
26、永乐十九年(1421年):增鹤龄(1383年-1441年,江西泰和人)
27、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邢宽(?-1454年,南直隶无为州人)
28、宣德二年(1427年):马愉(1395年-1447年,山东临朐人)
29、宣德五年(1430年):林震(?-?,福建长泰人)
30、宣德八年(1433年):曹鼐(1402年-1449年,北直隶宁晋县人)
31、正统元年(1436年): *** (1395年-1454年,浙江温州府永嘉县人)
32、正统四年(1439年):施盘(1417年-1440年,南直隶苏州府吴县人)
33、正统七年(1442年):刘俨(1394年-1457年,江西吉安府吉水县人)
34、正统十年(1445年):商辂(1414年-1486年,浙江淳安人)
35、正统十三年(1448年):彭时(1416年-1475年,江西安福人)
36、景泰二年(1451年):柯潜(1423-1473年,福建莆田人)
37、景泰五年(1454年):孙贤(河南杞县人,1423-1477)
38、天顺元年(1457年):黎淳(湖广华容人,1423-14 *** )
39、天顺四年(1460年):王一夔(江西新建人,1425-1487)
40、天顺八年(14 *** 年):彭教(江西吉水人,1438-1480)
41、成化二年(1466年):罗伦(江西永丰人,1431-1478)
42、成化五年(1469年):张升(江西南城人,1422-1517)
43、成化八年(1472年):吴宽(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人,1435-1504)
44、成化十一年(1475年):谢迁(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1449-1531)
45、成化十四年(1478年):曾彦(江西泰和人,1425-?)
46、成化十七年(1481年):王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1446-1522)
47、成化二十年(1484年):李旻(浙江钱塘人,1445-1509)
48、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费宏(江西铅山人,1468-1535)
49、弘治三年(1490年):钱福(南直隶松江府华亭人,1461-1504)
50、弘治六年(1493年):毛澄(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人,1460-1523)
51、弘治九年(1496年):朱希周(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人,1473-1557)
52、弘治十二年(1499年):伦文叙(广东南海人,1467-1513)
53、弘治十五年(1502年):康海(陕西武功人,1475-1540)
54、弘治 *** (1505年):顾鼎臣(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人,1473-1540)
55、正德三年(1508年):吕柟(陕西高陵人,1479-1542)
56、正德六年(1511年):杨慎(祖籍江西庐凌,徙居四川新都,1488-1559)
57、正德九年(1514年):唐皋(南直隶徽州府歙县人,?-?)
58、正德十二年(1517年):舒芬(江西进贤人,1484-1527)
59、正德十六年(1521年):杨维聪(顺天固安人,1500-?)
60、嘉靖二年(1523年):姚涞(浙江宁波府慈溪县人,?-1537)
61、嘉靖五年(1526年):龚用卿(福建怀安人,一作福清人,1500-1563)
62、嘉靖八年(1529年):罗洪先(江西吉水人,1504-15 *** )
63、嘉靖十一年(1532年):林大钦(1512年-1545年,广东潮州府海阳县人)
*** 、嘉靖十四年(1535年):韩应龙(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1498-1536)
65、嘉靖十七年(1538年):茅瓒(浙江杭州府钱塘人,1499—?)
66、嘉靖二十年(1541年):沈坤(南直隶太和人,祖籍昆山,1507-1560)
67、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秦鸣雷(浙江台州府临海县人,1518-1593)
68、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李春芳(南直隶扬州府兴化县人,1510-1584)
69、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唐汝楫(浙江金华府兰溪县人,1513—?)
70、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陈谨(福建福州府闽县人,1525-1566)
71、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诸大绶(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人,1523-1573)
72、嘉靖三 *** (1559年):丁士美(南直隶淮安府清河县人,1521-1577)
73、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申时行(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人,1535-1614)
74、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范应期(浙 *** 州府乌程县人,1527-1594)
75、隆庆二年(1568年):罗万化(浙江绍兴府会稽县人,1536-1594)
76、隆庆五年(1571年):张元忭(祖籍四川绵竹,徙居浙江绍兴府山阴县,1538-1588)
77、万历二年(1574年):孙继皋(南直隶常州府无锡县人,1550-1610)
78、万历五年(1577年):沈懋学(南直隶宁国府宣城县人,1539-1582)
79、万历八年(1580年):张懋修(湖广江陵人,1555-1634)
80、万历十一年(1583年):朱国祚(浙江嘉兴府秀水县人,1559-1624)
81、万历十四年(1586年):唐文献(南直隶松江府华亭县人,1549-1605)
82、万历十七年(15 *** ):焦竑(江宁人,1541-1620)
83、万历二十年(15 *** 年):翁正春(福建福州府侯官县人,1553-1626)
84、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朱之蕃(南京人,世居山东荏平,后附南直锦衣卫籍。1561-1626)
85、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赵秉忠(山东青州府益都县人,1574-1626)
86、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张以诚(南直隶松江府青浦县人,1568-1615)
87、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杨守勤(浙江宁波府慈溪县人,1566-?)
88、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黄士俊(广东广州府顺德县人,1577-1661)
*** 、万历三 *** (1610年):韩敬(浙 *** 州府归安县人,1580-?)
90、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周延儒(南直隶常州府宜兴县人,1593-1 *** 4)
91、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钱士升(浙江嘉兴府嘉善县人,1575-1652)
***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庄际昌(福建永春人,1584-1629)
93、天启二年(1622年):文震孟(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人,1574-1636)
94、天启五年(1625年):余煌(浙江绍兴府会稽县人,?-1651)
95、崇祯元年(1628年):刘若宰(南直隶安庆府怀宁人,一作潜山人,?-?)
96、崇祯四年(1631年):陈於泰(南直隶常州府宜兴县人,?-?)
97、崇祯七年(1634年):刘理顺(河南杞县人,1582-1 *** 4)
98、崇祯十年(1637年):刘同升(江西吉安府吉水县人,1587-1 *** 6)
99、崇祯十三年(1 *** 0年):魏藻德(顺天通州人,1605-1 *** 4)
100、崇祯十六年(1 *** 3年):杨廷鉴(南直隶常州府武进县人,?-?)
101、清朝一共进行科考112科,以下是清朝状元的列表:
102、顺治三年(1 *** 6年):傅以渐(1609年-1665年,山东东昌府聊城县人)
103、顺治四年(1 *** 7年):吕宫(1603年-16 *** 年,江苏常州府武进县人)
104、顺治六年(1 *** 9年):刘子壮(1609年-1653年,湖北黄州府黄冈县人)
105、顺治九年(1652年)满榜状元:麻勒吉(?-16 *** ,满洲正黄旗人)
106、顺治九年(1652年)汉榜状元:邹忠倚(1623年-1654年,江苏常州府无锡县人)
107、顺治十二年(1655年)满榜状元:图尔宸(?-?,满洲正白旗人)
108、顺治十五年(1658年):孙承恩(1619年-1659年,江苏苏州府常熟县人)
109、顺治十六年(1659年):徐元文(1634年-1691年,江苏苏州府昆山县人)
110、顺治 *** (1661年):马世俊(1609年-1666年,江苏镇江府溧阳县人)
111、康熙三年(16 *** 年):严我斯(1629年-?,浙 *** 州府归安县(今湖州市)人)
112、康熙六年(1667年):缪彤(1627年-1697年,江苏苏州府吴县人)
113、康熙九年(1670年):蔡启僔(1619年-1683年,浙 *** 州府德清县人)
114、康熙十二年(1673年):韩菼(1637年-1704年,江苏苏州府长洲县(今苏州)人)
115、康熙十五年(1676年):彭定求(1 *** 5年-1719年,江苏苏州府长洲县(今苏州市)人)
116、康熙 *** (1679年):归允肃(1 *** 2年-16 *** ,江苏苏州府常熟县人)
117、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蔡升元(1652年-1722年,浙 *** 州府德清县人)
118、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陆肯堂(1650年-1696年,江苏苏州府长洲县人)
119、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沈廷文(?-?,浙江嘉兴府秀水县人)
120、康熙三十年(1691年):戴有祺(?-1711年,江苏金山卫(今上海金山区)人)
121、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胡任与(?-1704年,江苏江宁府上元县(今南京市)人)
122、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李蟠(?-?,江苏徐州人)。
123、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汪绎(1671年-1706年,江苏苏州府常熟人)
124、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王式丹(1 *** 5年-1718年,江苏扬州府宝应县人)
125、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王云锦(1657年-1727年,江苏常州府无锡县人)
126、康熙四 *** (1709年):赵熊诏(1663年-1721年,江苏常州府武进县人)
127、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王世琛(1680年-1729年,江苏苏州府长洲县人)
128、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恩科:王敬铭(1668年-1721年,江苏太仓州嘉定县(今属上海市)人)
129、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徐陶璋(1674年-1738年,江苏苏州府长洲县人,祖籍昆山)
130、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汪应铨(?-?,江苏苏州府常熟县人)
131、康熙六十年(1721年):邓中岳(?-?,山东东昌聊城人)
132、雍正元年(1723年)恩科:於振(?-?,江苏镇江府金坛县人)
133、雍正二年(1724年):陈德华(1696年-1779年,直隶安州(今河北安新)人)
134、雍正五年(1727年):彭启丰(1701年-1784年,江苏苏州府长洲县人)
135、雍正八年(1730年):周澍(1684年-?,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人)
136、雍正十一年(1733年):陈倓(1695年-1739年,江苏扬州府仪征县人)
137、乾隆元年(1736年):金德瑛(1701年-1762年,浙江杭州府仁和县人)
138、乾隆二年(1737年):於敏中(1714年-1779年,江苏镇江府金坛县人)
139、乾隆四年(1739年):庄有恭(1713年-1767年,广东广州府番禺县人)
140、乾隆七年(1742年):金甡(1702年-1782年,浙江杭州府仁和县人)
141、乾隆十年(1745年):钱维城(1720年-1772年,江苏常州府武进县人)
142、乾隆十三年(1748年):梁国治(1723年-1786年,浙江绍兴府会稽县中塘(今属上虞)人)
143、乾隆十六年(1751年):吴鸿(1725年-1763年,浙江杭州府仁和县人)
144、乾隆十七年(1752年)恩科:秦大士(1715年-1777年,江苏江宁府江宁县人)
145、乾隆十九年(1754年):庄培因(1723年-1759年,江苏常州府阳湖县人)
146、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蔡以台(?-?,浙江嘉兴府嘉善县人)
147、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毕沅(1730年-1797年,江苏太仓州镇洋县人)
148、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恩科:王杰(1725年-1805年,陕西同州府韩城县人)
149、乾隆二 *** (1763年):秦大成(1720年-1779年,江苏太仓州嘉定县(今上海市嘉定区)人)
150、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张书勋(?-?,江苏苏州府吴县人)
151、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陈初哲(1736年-1787年,江苏苏州府元和县人)
152、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恩科:黄轩(?-?,安徽徽州府休宁县人)
153、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金榜(1735年-1801年,安徽徽州府歙县人)
154、乾隆四十年(1775年):吴锡龄(?-1776年,安徽徽州府休宁县人)
155、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戴衢亨(1755年-1811年,江西南安府大庾县人)
156、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汪如洋(1755年-1794年,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人)
157、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钱棨(1734年-1799年,江苏苏州府长洲县人)
158、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茹棻(1755年-1821年,浙江绍兴府会稽县人)
159、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史致光(?-1828年,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人)
160、乾隆五十四年(17 *** ):胡长龄(1758年-1814年,江苏通州(今南通)人)
161、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石韫玉(1755年-1837年,江苏苏州府吴县人)
162、乾隆五 *** (1793年):潘世恩(1770年-1854年,江苏苏州府吴县人)
163、乾隆六十年(1795年):王以衔(1761年-1823年,浙 *** 州府归安县人)
1 *** 、嘉庆元年(1796年):赵文楷(1761年-1801年,安徽安庆府太湖县人)
165、嘉庆四年(1799年):姚文田(1758年-1827年,浙 *** 州府归安县人)
166、嘉庆六年(1801年):顾皋(1763年-1832年,江苏常州府无锡县人)
167、嘉庆七年(1802年):吴廷琛(1773年-1844年,江苏苏州府吴县人)
168、嘉庆十年(1805年):彭浚(1769~1833年,湖南衡山县人)
169、嘉庆十三年(1808年):吴信中(?-?,祖籍安徽休宁,寄籍江苏苏州府吴县)
170、嘉庆十四年(1809年):洪莹(?-?,安徽徽州府歙县人)
171、嘉庆十六年(1811年):蒋立镛(1782年-1842年,湖北天门人)
172、嘉庆十九年(1814年):龙汝言(?-1838年,安徽安庆府桐城县人)
173、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吴其浚(17 *** -1847年,河南固始县人)
174、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陈沆(1785年-1826年,湖北蕲水县(今浠水)巴河人)
175、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陈继昌(1791年-1849年,广西桂林府临桂县人)
176、道光二年(1822年):戴兰芬(1781年-1833年,祖籍安徽徽州府休宁县,寄籍安徽天长县)
177、道光三年(1823年):林召棠(1786年-1873年,广东吴川县人)
178、道光六年(1826年):朱昌颐(1784年-1855年,浙江嘉兴府海盐县人)
179、道光九年(1829年):李振钧(1794-1839年,安徽安庆府太湖县人)
180、道光十二年(1832年)恩科:吴钟骏(1798年-1853年,江苏苏州府吴县人)
181、道光十三年(1833年):汪鸣相(1794年-1840年,江西九江府彭泽县人)
182、道光十五年(1835年):刘绎(1798年-1879年,江西永丰人)
183、道光十六年(1836年):林鸿年(1805年-1885年,福建福州府侯官县人)
184、道光二十年(1840年):李承霖(1808年- *** 1年),江苏镇江府丹徒县人。
185、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龙启瑞(1814年-1858年,广西桂林府临桂县人)
186、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孙毓桂(山东济宁人)
187、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萧锦忠(?-?,湖南长沙府茶陵人)
188、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张之万(1811年- *** 7年,直隶南皮人)
*** 、道光三十年(1850年):陆增祥(1815年-1882年,江苏太仓人)。
190、咸丰二年(1852年):章鋆(1820年-1875年,浙江宁波府鄞县人)
191、咸丰三年(1853年):孙如仅(山东济宁州人)
1 *** 、咸丰六年(1856年):翁同龢(江苏苏州府常熟县人)
193、咸丰九年(1859年):孙家鼐(1827年-1909年,安徽寿州人)
194、咸丰十年(1860年):钟骏声(浙江杭州府仁和县人)
195、同治元年(1862年):徐郙(1836年-1908年,江苏太仓州嘉定县人(今属上海市))
196、同治二年(1863年):翁曾源(1834-1887年,江苏苏州府常熟县人)
197、同治四年(1865年):崇绮(?-1900年,原为蒙古正蓝旗人,后改为满洲镶黄旗)。
198、同治七年(1868年):洪钧(1839- *** 3年,江苏苏州府吴县人)
199、同治十年(1871年):梁耀枢(1832年-1888年,广东广州府东莞人,广东顺德杏坛人)
200、同治十三年(1874年):陆润庠(1841年-1915年,江苏苏州府元和县人)
201、光绪元年(1875年):张謇(江苏通州人)
202、光绪二年(1876年):曹鸿勋(1848年-1910年,山东潍县人)
203、光绪三年(1877年):王仁堪(1848年- *** 3年,福建福州府闽县人)
204、光绪六年(1880年):黄思永(1842年-1914年,祖籍安徽徽州府休宁县人,寄籍江苏江宁府江宁县(今南京市))
205、光绪九年(1883年):陈冕(1859年- *** 3年,祖籍浙江绍兴府山阴县,寄籍顺天府宛平县(今北京))
206、光绪十二年(1886年):赵以炯(1857年-1907年,贵州贵阳青岩镇人)
207、光绪十五年(18 *** ): *** 勋(1848年-1913年,广西桂林府临桂县人)
208、光绪十六年( *** 0年):吴鲁(1845年-1912年,福建泉州府晋江县人)
209、光绪 *** ( *** 2年):刘福姚(?-?,祖籍江西庐陵,寄籍广西桂林)
210、光绪二十一年( *** 5年):骆成骧(四川省资中县人)
211、光绪二十四年( *** 8年):夏同和(麻哈州高梘(原名狮山)人)
212、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王寿彭(山东潍县人)
213、光绪三十一年(1904年):刘春霖(直隶肃宁人)
四、长泰县教育局背景简介
1、长泰县,一个历史悠久的 *** 古县,孕育了明代状元林震,位于闽南 *** 的中心,总面积达913平方公里,人口约为19万人。长泰山水秀丽,被誉为“闽南宝地”,因其丰富的自然和文化底蕴而闻名。长泰县在教育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被誉为“中国芦柑之乡”、“全国文明县城”、“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和“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县”。 *** 西岸生态县的称号更是彰显了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2、长泰县历届县委、县 *** 始终将教育放在优先发展战略的位置,以 *** 为指导思想,致力于推动素质教育,实施新课程 *** ,优化学校布局,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如今,长泰县的教育体系已形成幼儿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及 *** 教育的综合体系,覆盖了从幼年到成年的全年龄段教育需求。目前,全县共有普通中学8所,包括2所完中和6所初级中学;职业技术学校、 *** 中专和教师进修学校各1所;小学51所,其中实验小学2所、中心小学9所;公办幼儿园7所,为全县儿童提供了全面而优质的教育环境。
3、长泰县教育 *** 共有教职工总数2056人,其中中小学、幼儿园在校生合计26886人,包括中学10073人、小学12101人和幼儿园4712人。职业技术学校在校生945人, *** 中专在校生796人。长泰县在教育领域的表现突出,先后荣获多项省级荣誉,如“两基达标先进县”、“双高普九达标县”、“中小学危房改造先进集体”、“实验教学普及县”和“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先进县”。
4、教育质量稳步提升,成绩斐然。2009年,长泰县荣获“漳州市初中教育教学质量先进县”称号, *** 本科上线万人比连续七年名列全市各县(市、区)之一名。同年,长泰一中的 *** 以6 *** 分的优异成绩夺得全市文科状元。2008年,长泰县举办“秋之赛”“泰龙电力杯”中小 *** 田径运动会,荣获高中组、小学组团体总分之一名和初中组第二名的佳绩。在市第11届运动会上,长泰县以55枚金牌、43枚银牌、66枚铜牌的优异成绩,名列全市第三名。
5、长泰县的教育发展不仅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优质的教育资源,也成为了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力量。教育的持续进步和创新,为长泰县的未来注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展现了其在教育领域不懈追求卓越的精神。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