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之乡 原因(中国十大院士之乡)

牵着乌龟去散步 之乡 5

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院士之乡 原因和中国十大院士之乡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院士之乡 原因以及中国十大院士之乡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南通为什么称为教育之乡
  2. 邓稼先受人崇敬的原因是
  3. 当选院士时最年轻的是谁

一、南通为什么称为教育之乡

1、20世纪初,以张謇为 *** 的一批早期现代化先驱,秉持“父教育、母实业”的理念,在南通创办了全国之一所 *** 设置师范学校、聋哑学校、纺织学校、农业学校、戏剧学校等一大批具有现代意义的学校,使南通以“模范县”脱颖而出,被外国友人赞为“理想的文化城市”。

2、新中国成立以来,从南通的学校走出了五十多位“两院院士”(学部 *** )。20世纪90年代以来,南通基础教育质量一直处于全省乃至全国领先地位。进入新世纪,南通先后承担国家教育体制 *** 试点10余项等内容。

二、邓稼先受人崇敬的原因是

1、1950年获美国普渡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1956年加入中国 *** 。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原子能研究所副研究员,核工业部第九研究院院长,核工业部科技 *** 会副主任,国防科学工业 *** 会科技 *** 会副主任,中科院数学物理学部 *** ,中国核学会之一、二届常务理事。是 *** 第十二届 *** 。参加组织和领导我国 *** 的研究、设计工作。是我国 *** 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从 *** 、 *** 原理的突破和试验成功及其 *** 化,到新的 *** 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制试验,均做出了重大贡献。作为主要参加者,其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2、邓稼先,1 *** 4年出生于安徽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翌年,他随母到北京,在担任清华、北大哲学教授的 *** 身边长大。他5岁入小学,在 *** 指点下打下了很好的中西文化基础。1935年,他考入崇德中学,与比他高两班、且是清华大学院内邻居的 *** 宁结为更好的朋友。邓稼先在校园中深受爱国救亡运动的影响,1937年北平沦陷后秘密参加 *** 聚会。在 *** 安排下,他随大姐去了大后方昆明,并于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

3、1945年 *** 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 *** 毕业,在昆明参加了 *** 的 *** 组织“民青”,投身于争取 *** 、反对 *** *** *** 的斗争。翌年,他回到北平,受聘担任了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并在 *** 中担任了北大教职工联合会 *** 。抱着学更多的本领以建设新中国之志,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 *** ,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 *** 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4、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1953年,他与许鹿希结婚,许鹿希是五四运动重要 *** 、后来担任 *** *** 会副 *** 长的许德珩的长女。1954年,邓稼先加入了中国 *** 。

5、1958年秋,二机部副部长钱三强找到邓稼先,说“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征询他是否愿意参加这项必须严格保密的工作。邓稼先义无反顾地同意,回家对妻子只说自己“要调动工作”,不能再照顾家和孩子,通信也困难。从小受爱国思想熏陶的妻子明白,丈夫肯定是从事对国家有重大意义的工作,表示坚决支持。从此,邓稼先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对外联络中消失,他的身影只出现在严格警卫的深院和大漠 *** 。

6、邓稼先就任二机部第九研究所理论部主任后,先挑选了一批大 *** ,准备有关俄文资料和 *** 模型。1959年6月,苏联 *** 终止了原有协议, *** *** 下决心自己动手,搞出 *** 、 *** 和人造卫星。邓稼先担任了 *** 的理论设计负责人后,一面部署同事们分头研究计算,自己也带头攻关。在遇到一个苏联专家留下的核爆大气压的数字时,邓稼先在周光召的帮助下以严谨的计算 *** 了原有结论,从而解决了关系中国 *** 试验成败的关键 *** 难题。数学家华罗庚后来称,这是“集世界数学难题之大成”的成果。

7、邓稼先不仅在秘密科研院所里费尽心血,还经常到飞沙走石的 *** 试验场。19 *** 年10月,中国成功 *** 的之一颗 *** ,就是由他最后签字确定了设计方案。他还率领研究人员在试验后迅速进入 *** 现场采样,以证实效果。他又同于敏等人投入对 *** 的研究。按照“邓—于方案”,最后终于制成了 *** ,并于 *** *** 后的两年零八个月试验成功。这同法国用8年、美国用7年、苏联用4年的时间相比,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8、1972年,邓稼先担任 *** 研究院副院长,1979年又任院长。1984年,他在大漠深处指挥中国第二代新式 *** 试验成功。翌年,他的癌扩散已无法挽救,他在 *** 节提出的要求就是去看看 *** 。1986年7月16日, *** 授予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同年7月29日,邓稼先去世。他临终前留下的话仍是如何在尖端 *** 方面努力,并叮咛:“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9、邓稼先虽长期担任核试验的领导工作,却本着对工作极端负责任的精神,在最关键、最危险的时候出现在之一线。例如, *** *** *** 、 *** 球加工等生死系于一发的危险时刻,他都站在 *** 作人员身边,既加强了管理,又给作业者以极大的鼓励。

10、一次,航投试验时出现降落伞事故, *** 坠地被摔裂。邓稼先深知危险,却一个人抢上前去把摔破的 *** 碎片拿到手里仔细检验。身为医学教授的妻子知道他“抱”了摔裂的 *** ,在邓稼先回北京时强拉他去检查。结果发现在他的 *** 中带有放射 *** 物质,肝脏被损,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物。随后,邓稼先仍坚持回核试验基地。在步履艰难之时,他坚持要自己去装 *** ,并首次以院长的权威向周围的人下命令:“你们还年轻,你们不能去!”1985年,邓稼先最后离开罗布泊回到北京,仍想参加会议。医生强迫他住院并通知他已患有癌症。他无力地倒在病床上,面对自己妻子以及 *** 长张爱萍的安慰,平静地说:“我知道这一天会来的,但没想到它来得这样快。” *** 尽了一切力量,却无法挽救他的生命。在邓稼先去世前不久,组织上为他个人配备了一辆专车。他只是在家人搀扶下,坐进去并转了一小圈,表示已经享受了国家所给的待遇。在他去世13年后,1999年 *** 50周年前夕, *** 、 *** 和 *** 又向邓稼先追授了金质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11、(选自2001年6月25日《北京青年报》)

12、三、 *** 宁与邓稼先的友谊(徐胜蓝、孟东明)

13、19 *** 年10月,浩瀚的 *** 滩上空升起了一团蘑菇云,中国之一颗 *** *** 成功。两年之后,之一颗 *** 又放出炫目的光芒。这曾使全世界为之震惊。人们都知道奥本海默是美国的“ *** 之父”,萨哈罗夫是 *** 的“ *** 之父”,然而,中国的“两弹”元勋是谁?

14、1986年6月,中国各大报纸均在首要位置介绍这位了不起的科学家:

15、1986年6月, *** *** *** 签署命令,任命邓稼先为 *** 科技委副主任。

16、1986年7月, *** 授予邓稼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和奖章。

17、核工业部为表彰邓稼先20多年来为发展我国 *** 做出的重大贡献,为使他那不计名利、甘当无名英雄和艰苦奋斗、舍生忘死的 *** 精神发扬光大,号召广大科技人员向他学习。

18、邓稼先可歌可泣的优秀事迹,他那伟大的抱负和精忠报国的感人精神深深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19、外国有一本书,题为《比一千颗太阳还亮》。邓稼先献身的事业,亮过一千颗太阳!他从34岁接到命令研制中国的“大炮仗”以来,告别妻子和两个幼小的儿女,隐姓埋名进入 *** 滩。20多年来,他和他的同事们没有任何人在报刊上占过巴掌大的版面。他们都把自己的姓名和对祖国、对人民的深爱埋在祖国最荒凉最偏僻的地方。人们常常忘记他们,只有当“大炮仗”的冲击波冲击各国 *** 监测站,引起世界一次又一次瞩目的时候,人们才想起他们的存在……

20、1986年7月29日,为中国 *** 事业奉献毕生精力的元勋邓稼先病逝于北京。

21、全国上下为这位中华精英过早离开人世而感到悲痛。

22、他的朋友们怀着无比悲痛、崇敬的心情献给他一支挽歌——《怀念邓稼先院长》:

23、 *** *** 专程从外地赶回北京参加邓稼先的追悼会,他说:“邓稼先 *** 是我国科技工作者的典范,是我国科技工作者的骄傲。”

24、“稼先逝世,我极悲痛”。邓稼先的岳父、 *** 副 *** 、90高龄的许德珩老人在他送的大幅挽幛上这样悼念邓稼先。

25、在地球的另一面,远隔 *** 重洋的 *** 宁教授怀着无限悲痛的心情,给邓稼先的夫人许鹿希教授打来了唁电。

26、 *** 宁先生和邓稼先先生有着深厚的友谊,让我们读一读北京医科大学许鹿希教授撰写的《怀念稼先》中的第八节《半个世纪的友谊》的一段吧!

27、“ *** ”初期, *** *** 了,但 *** 的研制并没有到头。可在那个乌烟瘴气的年代,就连稼先他们 *** 研究院也未能幸免。 *** 、“ *** ”组织一些不明 *** 的群众把斗争矛头指向稼先等十几位理论部的负责人。稼先非常清楚地知道这时只要说一句违心的话,就会给中国的 *** 事业带来巨大的损失,他顽强地顶着,处境很危险。正在此千钧一发之际,似乎苍天有眼,1971年 *** 宁先生从纽约经巴黎飞抵上海。下飞机后,开列了他要见的人的名单,名单上之一个就是邓稼先。这张名单很快传到 *** ,稼先立刻被召回北京会客。不久,在周 *** 亲自干预下,基地里暗无天日的局面结束了。

28、 *** 宁先生当然不知道他们的这次会晤对稼先来讲有着多么重大的意义,但是我们全家人从心底深深地感激他。

29、杨先生与稼先从小就有着深厚的情谊。他们两家的祖籍都是安徽,在清华园两家人又住隔壁。邓父邓以蜇和杨父杨武之是多年深交的老友。 *** 宁教授的弟弟 *** 平与稼先也很要好。少年时代的稼先与少年 *** 宁总在一起打墙球,弹玻璃球,甚至还比赛爬树。上中学稼先和 *** 宁都同在北平崇德中学, *** 宁比稼先高两级,后来他们两人又是西南 *** 的校友。解放前夕,稼先和杨氏兄弟又都赴美留学。获得博士学位后,稼先就与他们分开了,不过他们的友情却一直保持着。

30、自1971年以后,杨先生多次回来访问、讲学。稼先与他总少不了叙旧聊天。有一次杨先生到我们家,他说想和稼先一起骑车去颐和园。为安全起见,这样的要求我们着实不敢答应他。还有一次,我们一道去北海仿膳,大家边吃边谈笑着,杨先生对稼先说:“这回你可以吃饱了,想当年在美国留学的时候,你可是常常饿肚子的呀!”可不是嘛,稼先留学的时候,生活很艰苦,开始没有奖学金,吃饭不敢按饭量吃,只能按钱吃。有一段,他和洪朝生(现在科学院低温物理中心工作)合住在一位美国老太太的阁楼里,有一次他俩去吃饭,两份牛排端上后,稼先看了看,对洪朝生说:“我这块小,你那块大。”洪朝生就把自己那份给了稼先。……回想起这些往事,杨先生与稼先都笑了。

31、后来,杨先生多次送书给稼先,有《 *** 宁 *** 选集》,有《读书教学四十年》等,都写着“稼先”或“稼先弟”存念。稼先60寿辰时,杨先生特意送他一副国际象棋。稼先住院后,杨先生到医院看他,并且为他找特效 *** 。最后一次,杨先生送给稼先一大束鲜花,这鲜花象征着两人永存的友谊,正像杨先生给我的唁电中所说的:“稼先为人忠诚纯正,是我最敬爱的挚友。他的无私的精神与巨大的贡献是你的也是我的永恒的骄傲。”

32、最后,我想以 *** 宁先生的一句话作为我这篇怀念文章的结束语:

33、“是的,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的道路,这是他的 *** 格与品质。能这样估价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

34、1987年10月23日, *** 宁在宋健、周光召等陪同下来到八宝山公墓,祭奠与他有着半个世纪深情厚谊的挚友邓稼先。

35、深秋的北京,瑟瑟秋风给人们带来寒意。八宝山公墓在安放骨灰的灵堂外面庭院里搭起了一个灵堂,邓稼先的巨幅遗像前摆着 *** 宁送的花篮,缎带上写着“邓稼先千古 *** 宁敬挽”。

36、 *** 宁眼含热泪面对邓稼先的遗像肃立 *** ,鞠躬悼念。

院士之乡 原因(中国十大院士之乡)-第1张图片-

37、祭奠仪式结束后,邓稼先的夫人许鹿希女士按照邓稼先生前嘱托,向 *** 宁赠送一套安徽出产的石刻文房用具,上面写着“振宁、致礼存念稼先敬留”。许鹿希女士深情地说,这套文房用具象征着邓稼先和 *** 宁的乡情和友谊。

38、邓稼先是 *** 宁的中学、大学同学,他为中国的核事业做出如此重大的贡献,然而,过去中国并没有在报刊重点宣传、表彰他。1986年6月,邓稼先病重期间, *** 宁去医院探望他。后来, *** 宁又向 *** *** 谈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中国早就应该把对中国、对国际有贡献的科学家介绍出来。

39、 *** 宁非常敬重邓稼先,他说:“邓稼先是中国的帅才,他能得到中国 *** 的绝对信任,也能得到群众的绝对信任,这是非常非常不容易的。”他又说:“中国高层人士选定他当领导者来研究 *** ,这位人士是很有眼光的人。我认识邓稼先,又认识美国的奥本海默和泰勒。这三个人的个 *** 不一样。邓稼先随和、腼腆,又没有行政工作的经验。当初美国的格罗夫斯将军也聘任了没有行政经验的奥本海默当主持人,取得了事业上的成功。稼先的个 *** 完全不同,是另外一种帅才。我收集了许多邓稼先的材料,我期待有一天有人能写篇有关邓稼先的传记,我希望传记能把他对中国的贡献详细表达出来。”

40、历史没有忘记他们!1987年中国人民 *** 成立60周年, *** 播放了长达12集的电视片:《让历史告诉未来》。在第8集里,有这样的画面和解说:

41、19 *** 年中国之一颗 *** *** 成功的壮丽场面展现在荧光屏上,欣喜若狂的中国人民、套红的《人民日报》号外……,邓稼先先生的高大身躯也出现在荧光屏上。

42、“1971年,当 *** 宁得知,中国两弹全部是由中国人自己制造成的,他离开宴席走进了洗手间,那时,他已是泪流满面了!”

43、七年级人教版语文书:《邓稼先》 *** 宁著

44、一百年以前,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时代,恐怕是中华民族五 *** 历史上最黑暗最悲惨的时代,只举 *** 8年为例:

45、德国强占山东胶州湾,“租借”99年。

46、 *** 强占辽宁旅顺大连,“租借”25年。

47、法国强占广东广州湾,“租借”99年。

48、英国强占山东威海卫与 *** 新界,前者“租借”25年,后者“租借”99年。

49、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是有 *** 灭种的危险的时代。

50、今天,一个世纪以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51、这是千千万万人努力的结果,是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创造出来的伟大胜利。在20世纪人类历史上,这可能是最重要的、影响最深远的巨大转变。

52、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

三、当选院士时最年轻的是谁

1、12月16日,2005年中国科学院评选结果揭晓,经层层筛选,优中选优,一位年轻人———40岁的麻生明榜上有名,成了中国最年轻的院士。

2、这位年轻的院士,目前是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金属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浙江大学特聘教授、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他的家乡,是我市东阳巍山镇的山区小村麻家村。我们与麻生明院士通了 *** ,并在22日这天到他的家乡访问了他的 *** 和同学。

3、12月18日晚上,巍山高中华柯老师先挂通了麻院士的 *** ,向他表示祝贺,希望院士能常回家看看。华老师告诉他,他高中时的老同学孙敏霞和张立新大学毕业后一直在母校巍山高中教书,院士很是惊喜,即向他们表示问候。麻院士还深情地回忆起高中时的教师:教数学的寿乃方老师一身正气,教语文的俞树良老师书生意气,教化学的沈茂潮老师无微不至,教英语的仇知白老师是杭州人……感慨很多。他说,出国留学前每年回家还常去看这几位老师,如今他们年纪都大了,不知近况如何。麻生明听说有沈茂潮老师的 *** 号码,急切地记了下来。

4、对自己当选为中科院院士,麻院士保持着清醒的头脑,淡然处之,一再说:“这其实只是小事情,与 *** 、费俊龙、聂海胜这些英雄相比,我这只能算小事情。”他说,当选院士固然是喜事,但这只是对自己的一种鞭策,他表示要把这当做科学研究上的新动力,潜心科学研究,多出成果,回报人民,回报社会。

5、次日晚上,记者也拨通了麻院士的 *** ,他之一句话就是对家乡人的祝贺表示感谢,还一再推辞记者前往上海采访,总说入选院士一事是小事情,希望媒体把他们当做普通人看,在科学研究中,他只是运气比较好而已。记者问他觉得自己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他说应该是勤奋,还有机遇。

6、记者请他用比较通俗的语言描述一下自己的学术成就,他谦虚地反复地说不能算成就,只是成绩。之后,他用尽量通俗的语言解释自己的工作:“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金属有两种状态———单质(如金子)和无机盐(如氯化钠),在通常情况下金属催化 *** 能都不高。然而,一旦通过配体与金属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金属络合物,其物理、化学 *** 质就会‘大变身’,实现更优异的催化 *** 能。我的工作,就是设计与合成络合物,发展新反应,推动有机化学的发展,为未来 *** 物合成、材料化学提供基本工具。”

7、他说,他选择这个领域的时候,它还是个“冷门”,现在已逐渐变成了国际热点,他本 *** 因为解决了其中多个“瓶颈”问题而得以在这一领域顺利开展科学研究。

8、说到他是中国目前最年轻的科学院士,麻生明笑笑说:“那是我的运气比较好吧。”

9、真的是运气好吗?记者在打通麻生明 *** 之前,先联系到他所在单位的同事,他们都说,他是一位勤奋的科学家,晚上10点前,基本上都可以在办公室或实验室找到他,他的工作异常繁忙,基本上没有休息日。可麻生明却说:“我并不是一个工作狂。晚饭时分,我也会享受与家人在一起的温暖时光;在浙江大学工作时,也会兴致勃勃去爬学校附近的山,不知道休息就不知道工作嘛。”

10、对一个科学家来说,40岁就戴上了院士桂冠,的确有点年轻。“我想,这是学术界对年轻人的一种鼓励。”麻生明说。未来何去何从?麻生明肯定地说:不会有太大变化。他喜欢有更多的时间静静思考一些问题,喜欢与 *** 讨论最新的实验现象,更期待每时每刻都有新问题、新发现。

11、麻生明1965年出生于东阳、嵊州两市交界的山区———巍山镇麻家村。村庄很小,处于大山之间,山道弯弯,交通不便,离巍山镇有15公里路。

12、我们来到麻家村,这里很安静,中午时分,村民都在屋前边晒太阳边吃午饭。麻生明的 *** 麻新伟已经72岁了,这两天成了村里的公众人物,整天笑呵呵的。麻家的房子只有一间,很旧,麻新伟说,1959年家里遭过一次火灾,房屋烧个精光,后来他花了九牛二虎之力,将一间房造回去,背了一大笔债,勉强可住一家人,才结婚成家。1965年生了儿子麻生明,9年后生了他的 *** 麻敏芳,两个孩子读书后,家庭负担更重了。孩子读书都很好,但因为家里穷,女儿就只读到初中毕业。

13、麻新伟非常朴素,只读过两年小学,但他头脑很好,一直担任村里的会计。“他心算比打算盘还快呢。”村里的人说。麻生明的母亲虽然去世11年了,但在村里人的印象里也是个聪明的人,她没有文化,却很会心算,买东西、卖东西从来没有错过。

14、麻生明是在困境中度过童年的。在 *** 和麻村人心里,他是个诚实朴素的孩子,也是个懂事的孩子,很乐意做家务劳动,砍柴、挑柴、劈柴,都抢着干。即使长大以后,博士毕业后暑假回家割稻子,也保持着农民 *** ,笠帽没戴就下田割稻,一句多余的话都没有。家乡人说:“正是这样艰苦磨难,造就了他。”

15、他家的隔壁邻居麻允初是麻生明的小学老师,他自豪地对记者说:“我是他的启蒙老师。”他说,麻生明小时候最喜欢读书,每门功课都很喜欢,从不和别的孩子打架,也不太爱玩,但也是个有脾气的人,心里认准的事情总是很坚决。

16、 *** 的孩子早当家。麻生明先在麻家小学就读,又在胡村初中就读,1979年考上巍山高中。在读书期间,他很节俭,不该花的钱坚决不花。麻新伟回忆说,除了学费和书费外,麻生明从来不向父母亲讨零花钱。有时, *** 给他两角钱,他就非常高兴,总是存起来买资料。

17、对 *** 来说,麻生明是个孝顺的儿子,每年春节都要回老家住一两天,有时暑假也回来一次,每次都带着手提电脑,除了看望亲友就不停地工作。他总是对 *** 说要好好保重身体,每年还接 *** 到上海家中住段时间。他博士毕业后有村里人和他开玩笑:“你博士毕业总要找个漂亮 *** 吧?”麻生明说:“要漂亮干什么?只要对父母好就行了。”

18、我们在麻家村的麻家家谱《柏溪麻氏宗谱》的序言中看到麻家祖先在这里定居的时候,就“好读书如诸葛孔明,不求记忆,如陶渊明,不求甚解,家徒壁立,曰富以吾仁,拥书万卷,古人拟诸万户侯,非虚语也”。而且,在麻家的祖先中,曾有个叫夔卿的人当过大理寺卿和翰林院学士。

19、麻家村人崇尚读书的风气,使得这个不到500人的小山村出了不少人才,村支书告诉我们,从1977年恢复 *** 至今,麻家村已经出了50多个大 *** ,留 *** 也有好几个。村里人把孩子有出息当做是最光荣的事情。

20、1981年,麻生明考上巍山中学,回家一次就要来回走近40公里山路,还要挑着书本、衣服、粮食等二三十公斤的东西。 *** 说,那时吃的主食是六谷(玉米)换来的米、马铃薯、番薯,儿子从来不挑肥拣瘦。菜则完全靠干菜当家,就是现在人说的“博士菜”。同学回忆说,麻生明常常带来的是生干菜,连油星也没一点,在食堂里一蒸,就下饭,饭吃得很快,有时说饭是什么味道都不知道,他吃这么快是为了赶快 *** 室里读书。

21、巍山高中副校长、高级教师孙敏霞是麻院士的同班同学,她对我们说:麻生明当年个子矮小,穿着很朴素,沉默寡言,朴实憨厚,学习专注,很少与人争论,想不到20多年后他有了如此辉煌的成就。

22、该校教师张立新说,在巍山高中读书时,麻生明时间抓得很紧,他一大早就起床,洗脸水和刷牙水总是在头天晚上就先准备好放在床下,这样可以节省打水的时间,洗完了就抓紧时间记英语单词。他的数学很好,特爱做难题,深得数学教研组长寿乃方老师的赏识,曾称他是必将在科学领域作出贡献的人。麻生明后来只要在国内,每年都去看望寿老师,在美国留学时还常与他通信。张立新说,他相信,寿老师对麻生明的影响很大。19 *** 年暑假,他在学校遇到麻生明,麻说将要赴瑞士读博士后,来看望班主任沈茂潮老师、寿乃方老师,结果只有寿老师在,他们与寿老师在校门口的红巍大桥上合了影。

23、1982年,麻生明考上了杭州大学化学系,他从家里只带了90元学费,年年都获得学校奖学金,加上学校每月15元的补贴,勤工俭学,减轻家庭负担。张立新也在杭大读地理系,在他的印象里,麻生明除了学习之外从没有娱乐活动,还保持着中学时代勤奋读书的习惯。“16日那天,我听说我们学校有位姓麻的校友当选了科学院院士,我就想到一定是麻生明,果然是他。”张立新激动地说。

24、麻生明院士在 *** 中也说,他一直对母校怀有感激之情,鸡年春节还特地悄悄地从母校门前走过,如今学校已经大变样。他在校读书时,走进校门是两排大树,还有很多竹子,环境幽静。原来校门口有一条小道,走过古色古香的庚楼街,就到大街,现在,旧样子已是荡然无存了。

25、我们打通了麻生明高中班主任沈茂潮老师的 *** ,他高兴地说,麻生明在高中阶段的学习成绩并不是班里更好的,大约是中等偏上,但他的学习精神很突出,很好奇,更大的特点是能吃苦、勤奋,沈老师曾经在麻生明的笔记本上看到过他摘抄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那句著名的话:“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当做自己的座右铭。他当时很感慨,认为麻生明志存高远。沈老师说,麻生明学习很讲究 *** ,特别注重预习,总是学到老师的前面去,没有讲到的东西,他往往已经自学过了,所以,他是带着问题听课的。因为来自山区,他英语基础不好,就抓紧一切时间学,每堂课下课后都跑到走廊上背单词,晚上总要人催才会去睡觉。麻生明在留美期间曾和沈老师通过几封信,他不服输的个 *** 越来越明显,经常对老师说:“我非要拿出成绩不可。”

26、每当取得一项科技成果,麻生明就想起家乡给他的力量。他总是深情地说,是故乡东阳哺育了他。

27、麻生明主要从事联烯化学,多中心反应及选择 *** (区域和立体)偶联反应及 *** 学在目标分子全合成中的应用的研究。重点集中在有特定意义的分子的立体选择 *** 尤其是光学选择 *** 的合成。他在国际上首次发现联烯/炔丙基金属物种参与过渡金属催化的偶联反应生成炔烃的反应模式及脱卤钯化形成卡宾的反应,推动了有机化学的发展,为未来 *** 物合成、材料化学提供了科学基础。

28、至今,他已在世界著名化学期刊上共发表研究 *** 107篇,申请了中国发明专利13项,已授权6项,撰写专著5部和章节2章。2003年以来,任国际刊物Tetrahedron Lett.和Tetrahedron两家 *** 的senior referee。

29、他19 *** 年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同年被破格晋升为副研究员,并到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ETH)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一年后又到美国普渡大学(P *** due University)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我们发现,他在这几年的博士后阶段就在国际上发表 *** 40多篇,还获得了杰出青年基金资助,获得中科院院长奖学金特别奖,获得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997年,他回国从事科研工作,在中科院上海有机所当研究员,两年后被评为中国科学院十大杰出青年、浙江大学 *** 长江计划特聘教授,获得上海科技进步一等奖。今年4月6日,他作为6名科学家之一获得了“上海市自然科学牡丹奖”。

30、记者注意到,麻生明每年在国际上发表的 *** 都有十几篇,有的年份竟发表20多篇。他主要从事联烯化学,他发现了立体化学控制开关、碳-碳双键的长距离“移走”、催化剂中金属对碳-碳断裂的完美调控等。他的院士感言是:“知足常乐,知不足常进。”他就是个常常“知不足”的人。

31、1997年,他从美国读完博士后回国,出人意料地选择了一个“冷门”领域———联烯化学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这类化学结构一向以不稳定著称,因此也看不见有多大应用前景,在有机化学界并不看好。想不到,正是这个“冷门”,培育了一位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最年轻的科学院院士。

好了,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如果本次分享的院士之乡 原因和中国十大院士之乡问题对您有所帮助,还望关注下本站哦!

标签: 大院 中国 士之乡 原因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