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关于鸡黍之乡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鸡黍是什么意思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一、鸡黍镇基本介绍
位于山东省西南部的鸡黍镇,其名字源于东汉时期泸江太守范式对好友张劭的深情厚谊,他以杀鸡煮黍的方式表达友情。鸡黍镇坐落在金乡、单县、成武三县的交接地带,交通 *** 发达,105国道横贯南北,348省道穿越东西,为周边十多个乡镇提供了便捷的交通辐射。
这里历来以诚信为本,视信誉为荣耀,人民勤劳淳朴,热情好客,重情守信,享有全国闻名的“诚信之乡”美誉。鸡黍镇的版图面积达90平方公里,由70个行政村组成,拥有8.8万亩的耕地资源,显示出丰富的农业生产力。此外,电力、水力等基础设施完善,还有丰富的农副产品,因此,鸡黍镇被山东省人民 *** 首批认定为“中心镇”,显示了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鸡黍镇以东汉庐江太守范式杀鸡煮黍米来款待其友张绍而得名。地处金乡、单县、成武三县接合部,辖48个行政村,人口3.8万,5.3万亩耕地。105过道纵穿南北,枣曹公路横贯东西,水利、交通、供电、通讯四大 *** 纵横交错,四通八达。
二、鸡黍镇鸡黍的由来
位于山东省金乡县西南部的鸡黍镇,是一个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地方,它承载着东汉时期名臣范式的故乡记忆。范式,这位鸡黍(今鸡黍镇)出身的杰出人物,曾担任过荆州刺史和庐江太守等要职。年轻时,他在太学结识了一位来自汝南的好友张劭,两人的友情深厚,如同亲兄弟一般。
毕业之际,范式与张劭立下誓言,约定次年互拜双方父母。到了约定的日子,范式总会精心准备,以沙鸡煮黍招待张劭,始终坚守承诺,从未爽约。然而,命运多舛,张劭不幸病重,临终前遗憾未能再见好友。范式在梦中收到张劭的托梦,得知好友去世的消息后,悲痛欲绝,他骑着白马疾驰前往,最终在墓地与张劭的灵柩相会。当他们试图将棺材放入墓穴时,却发现棺材异常沉重,范式痛哭着向亡友告别,表示生死相隔,此生无法再相见。他的忠诚信义感动了在场的人,也感动了后世。
为了纪念这对生死之交,家乡人为表达对范式和张劭的敬仰,特地在范式庄南修建了“二贤祠”。这个祠堂不仅是他们的纪念之地,也 *** 黍镇人民对诚信和友谊的永恒纪念。范式杀鸡煮黍的故事,成为了鸡黍镇人民口耳相传的佳话,见证了他们的深厚情谊和高尚品德。
鸡黍镇以东汉庐江太守范式杀鸡煮黍米来款待其友张绍而得名。地处金乡、单县、成武三县接合部,辖48个行政村,人口3.8万,5.3万亩耕地。105过道纵穿南北,枣曹公路横贯东西,水利、交通、供电、通讯四大 *** 纵横交错,四通八达。
三、鸡黍镇的鸡黍由来
鸡黍镇地处金乡县的西南部,是东汉大臣范式的故乡。范式:范庄(今鸡黍)人,曾任荆州刺史,庐江太守等职。他年轻时,在太学结识好友汝南人张劭,二人交情甚,如同手足。结业临别,二人约定隔年相拜双亲。至期,范式每每杀鸡煮黍厚待张劭。届期如约,从不违拗。未几,张劭病重,卧床不起,劭叹曰:“恨不能见我友范式了。”言讫气绝。此时,范式正 *** 张劭对他说:“我已死,能来合葬否?”式醒大惊,悲泣不止,邓素东白马奔丧。别吧至时已引柩墓地,棺却奇重不能入穴,范式叩棺恸哭曰:“张兄啊,生死异路,咱们就此永别吧。”随即执绋引柩,乃顺利入穴。范式张劭,远隔千里,如期赴约,信义之风为后人所敬仰。家乡人因范式杀鸡煮黍之厚,由知县盛在其庄南建“二贤祠”一处,以示二贤生死之交。
四、鸡黍的拼音
1、鸡黍是镇名,鸡黍镇一向有以诚为本、以信为荣、勤劳淳朴、热情好客、重情守义的遗风,是全国闻名的诚信之乡。
2、以鸡作菜,以黍作饭。指招待宾客的家常菜肴,也用以表示招待朋友情意真率。
语本《论语微子》:“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
鸡总笔画:7笔。1.乛(横撇/横钩)、2.丶(点)、3.ノ(撇)、4.𠃌(横折钩)、5.丶(点)、6.㇉(竖折折钩)、7.一(横)。
黍总笔画:12笔。1.ノ(撇)、2.一(横)、3.丨(竖)、4.ノ(撇)、5.丶(点)、6.ノ(撇)、7.㇏(捺)、8.亅(竖钩)、9.丶(点)、10.㇀(提)、11.ノ(撇)、12.丶(点)。
五、鸡黍镇的鸡黍之约
1、“鸡黍”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在《微子》一节记载了一个故事。
2、孔子带着 *** 周游列国时,有一天,子路在穿过丛林时掉队了。子路正在着急的时候,遇到一位老农正在田地里干农活,于是他走上前问到:“子见夫子乎?”意思是说:你看见我的老师了吗?老农看了一眼子路,没好气的回答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老农的意思是说:既不劳动,又不懂得耕种,哪里配称老师!子路没敢再说什么,就很恭敬地站在一边。老农看子路还是知书明理的人,就“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也就是邀请子路到他家里过夜,还杀鸡煮黍招待子路。
3、黍也叫黄米,一般都是磨粉做成糕食用,当然也可用来酿酒。在古代,“鸡黍”是款待客人的饭菜,这在诗词就很常见,最著名的就是唐代诗人孟浩然有名作《过故人庄》,其中有两句就是“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4、“鸡黍之约”的典故来源于《范式传》,但并没有作为关键词出现在传记中。那么,《范式传》又是如何转化为“鸡黍之约”的呢?
5、“鸡黍之约”的实质就是“死生交”。历史上“死友”的原型首见于“左羊之交”。“左”是左伯桃,“羊”是羊角哀,两人都是春秋时期燕国人。有一次,两人一同去楚国求官,路上遇到大雨雪,衣服、食物不足两人之用。左伯桃将衣服、食物全部交于羊角哀,独自出走,因冻饿死于树洞之中。羊角哀当了官后,就厚葬了左伯桃。后来,羊角哀梦到左伯桃在阴间求助,就自刎而死,进入阴间为友助战。这就是左羊之交的故事,这个典故后来经常出现在吟咏范式的诗词中。
6、另一个“生友”、“死友”的典故,就出自《范式传》。这里实际上涉及到两个人,一个陈平子,一个是张劭。在这个传记中,“鸡黍之约”虽然没有作为关键词出现,但已隐含于文本之中,这就完成了由“死生之交”到“鸡黍之约”的转换。从此,“鸡黍”二字就成为范张死生之交的标志,经过历代演绎而不断出现在各种文本之中。
7、“鸡黍之约”的明确化最早是元代宫天挺的杂剧《死生交范张鸡黍》,后来又以的话本形式出现于嘉靖年间。这部话本也为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所袭用,编入他的名著《喻世明言》当中,标题是《范巨卿鸡黍死生交》。这个标题更突出了范式,这是因为范式的行为更值得赞颂。其实,古代文人突出范式的传统由来已久,一些诗词中常以范式入诗,而不提及张劭。如唐朝诗人杜牧的《池州李使君殁后见归妓感而成诗》:“巨卿哭处云空断,阿鹜归来月正明。”明朝李贽(zhì)的《哭陆仲鹤》诗:“巨卿未解山阳梦,垂老那堪策素车!”
8、经过冯梦龙的改编,“鸡黍之约”的故事更加深入民间。故事的梗概是:
9、张邵赴洛阳赶考,在一个小店里遇到重病的范式。张劭延医买 *** 救了范式一命,二人结拜为兄弟。二人分手时约定,每年的重阳节这天,二人隔年互拜父母,对方杀鸡煮黍招待。多年之后,有一次范式因事疏忽了“鸡黍之约”,就自刎而死,以魂魄日行千里前去赴约。张劭得知后,又千里奔丧,在范式墓前自刎而死。
10、再后来,日本小说家上田秋成,他生于1734年,死于1809年,大约相当于清朝乾隆时期,他把冯梦龙的《范巨卿鸡黍死生交》改编为《菊花之约》,这就成了日本版的“鸡黍之约”。
11、范式的家乡是金乡县鸡黍镇。鸡黍镇历史悠久,据《金乡县志》记载,鸡黍镇古有“鸡黍城”,“县西南三十五里,汉功曹范式故宅。式与汝南张劭有鸡黍之约,故名”。鸡黍在东汉时期称为范庄,后来为了纪念范张鸡黍之约而改名为鸡黍。
12、鸡黍镇还有一座古老的“二贤祠”,是为纪念范式、张劭两位先贤而建的。据说“二贤祠”建于东汉,后来毁塌了。明朝成化年间,也就是1482年春,当时的金乡知县盛德开始重修。后又屡毁屡修,直到 *** 期间全部毁塌了。
13、纪念范张的祠堂有两处,一处在鸡黍,另一处在金乡县城。在《金乡县志》中有一篇《新建汉范张祠记》,这篇记是金乡名人郭东藩写的。郭东藩生活在明朝,以后我们还要专门介绍。他在记中说,范张祠本来在县城东边的春城堌堆,是在原来寺庙的基础上改建的。毁塌之后,明朝万历六年,也就是1578年,在当时县令杨楫的支持下,又在县城东门外重建范张祠。之后,范张祠也是屡毁屡修。最后一次重修是道光十九年,即1839年。
OK,关于鸡黍之乡和鸡黍是什么意思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