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才子之乡,中国之一才子之乡是哪里

牵着乌龟去散步 之乡 3

大家好,如果您还对随州才子之乡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随州才子之乡的知识,包括中国之一才子之乡是哪里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刘长卿,他还有个名字叫“刘随州”
  2. 家乡的名人
  3. 刘随州是什么朝代

一、刘长卿,他还有个名字叫“刘随州”

1、【大凡有名的古人,生于某地,或在某地为官,辄以某地为名号。如《柳河东集》的作者柳宗元,山西河东人,世称柳河东;《昌黎先生集》的作者韩愈,自称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江西临川人,世称王临川......

2、我的家乡湖北随州,有个叫刘长卿的唐朝诗人曾来作过刺史,算是现在的随州 *** 吧,他便自称“刘随州”。喏,就是那个写“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的诗人。

3、有个叫雪小梅的作者,她把“刘随州”与随州的故事写了出来,实乃随州之幸,随州人之幸。】

4、一个人要多爱一个地方,他才会将那个地方融入自己的名字,成为自己一生的符号?这个地方既不是他的家乡,也不是他人生中呆过最长的地方,但一定是他一生中更爱的地方吧?

5、何其有幸,曾经有一个叫杨坚的青年,意气风发地来到随州担任刺史,后来成了皇帝,将国号以随为名!

6、何其有幸,曾经有一个叫刘长卿的诗人,在人生暮年来到随州担任刺史,从此,他有了新的名字:“刘随州”,并将他的作品集命名为《刘随州集》!

7、这是多么让随州人民引以为荣的事情,为此,随州人民又多了一个更爱家乡的理由!

8、刘长卿,字文房,安徽宣城人,刘长卿的名字来自西汉著名辞赋家司马相如,司马相如因羡慕蔺相如,改名为相如,字长卿,而刘长卿是以司马相如的字作为自己的名字,大概是希望自己能像司马相如一样成为文章大家并有机会得到朝廷的重用吧?

9、关于他的生卒年,一直未有确考。《全唐诗》收录了刘长卿诗5卷,509首,排在颜真卿、李白的前面。闻一多先生认为其生年为公元709年,卒年是在7 *** 至791年之间,也就是说,刘长卿经历了玄宗、肃宗、代宗和德宗四朝,这正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

10、他与李白、杜甫、王维是同一时期的诗人,以五言诗著称,被誉为“五言长城”,在当时应该也是名动天下。

11、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封建社会,读书、考举是底层知识分子出人头地、步入上流社会的唯一出路。刘长卿也不例外,他年少时便求学嵩山,科考之路可谓一波三折。前期屡试不第,多次名落孙山,40多岁终于登上了进士第,但还没有等到揭榜,安史之乱就爆发了。

12、唐肃宗即位后,命运的曙光终于照进了刘长卿的生命。他被任命为苏州下属的长洲县当县尉,差不多相当于 *** 局长,掌管缉盗之事,可不久便被诬入狱,幸而遇大赦获释。又被贬到蛮荒之地潘州做南巴尉。

13、在赴南巴的路上,他巧遇被流放夜郎的大诗人李白。二人把酒言欢,离别时他写下了《将赴南巴至馀干别李十二》,一为抒发胸中的愤懑,二为纪念这次相遇:

14、江上花催问礼人,鄱阳莺报越乡春;

15、谁怜此别悲欢异, *** 青山送逐臣。

16、随后,他又奉命回到苏州,在转运使刘晏的帮助下,从基层巡官做起,历经推官、判官,一直做到了留后。从刘长卿的诗文中,可以看到这一时期他经常往来于湖南、湖北等地, *** 、督促税赋征收和转运事宜,在这段经历中,刘长卿遭受到人生中的第二次冤案:被诬陷贪赃二十万贯。

17、有资料记载,他在任转运使判官的时候得罪了他的上司鄂岳观察使吴仲孺。吴仲孺诬告他贪赃二十万贯。当时员外郎一个月的俸禄18贯,算下来一年216贯,按吴仲孺的说法,刘长卿相当于 *** 了近一 *** 的工资,这个数额非常惊人,假如情况属实,刘长卿必然会被判处极刑。吴仲孺其名不著,来头却不小,他是大唐中兴之一功臣郭子仪的女婿。无论是职务还是背景,刘长卿都不占优势,很明显,吴仲孺是想把刘长卿置于死地。所幸,朝中派出监察御史苗丕清查此案,还了刘长卿清白,刘长卿被贬为睦州司马。司马是个很特殊的官职,没有实权,只领俸禄。

18、死里逃生的刘长卿曾写过一首诗送给秉公办案的苗丕:“地远心难达,天高谤易成。羊肠留覆辙,虎口脱余生。”刘长卿用上了“羊肠覆辙”、“虎口余生”这样的字眼,可见当时命悬一线、非常凶险。

19、刘长卿本是一介书生、微末小吏,哪料到 *** 的复杂远远超乎他的想象,差点连命都丢了。被人陷害还百口难辩。

20、又过了几年,56岁的刘长卿被任命为随州刺史。在唐朝,刺史是州郡更高的行政长官。对于刘长卿来说,是一个可以施展才干的机会和舞台。

21、但刘长卿官运确实很差,建中二年六月,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反叛,朝廷派淮西节度使 *** 烈前往征讨,随州属于山南东道,位于作战区域之内,因为年成不好,大涝大旱, *** 烈一度停止进攻,要求刘长卿征收赋税以供 *** ,这让一向体恤老百姓的他痛苦不堪,为此曾写诗给 *** 烈的幕僚求情。

22、更糟糕的是 *** 烈击败梁崇义之后,反叛唐朝,随州落入 *** 烈部将赵季昌手中,刘长卿只好悄然隐退,他的刺史职务自然也就取消了。

23、生逢乱世,经过数年的宦海浮沉,终不得志,功名利禄这种事,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又哪能是他一己之力可以主宰的?

24、同一些知识分子一样,他也曾怀着一颗振兴家国、匡世济民的勃勃雄心,然而摆在眼前的残酷现实,让他尝尽了苦楚。他也曾质疑过人生,将内心的挣扎化作一句“东道若逢相识问,青袍今日误儒生。”一个“误”字,流露出他几度失落、几度不甘、几度懊悔的心情。

25、这一路兜兜转转,浮浮沉沉,屡经蹉跌,被诬蔑,被降谪,被驱逐,他一定也曾向往过李白如侠客般 *** 洒脱的生活吧,但他不是李白,他骨子里还是想过这入世的生活,虽然几经风雨,仍不改初衷,执着的坚守着为官之道,不腐不贪,不卑不亢。不要说是在乱世,就是在和平年代,一个倔强的文人想在 *** 上保持住文人的品格和 *** 守又谈何容易。

26、唐代评论家高仲武说:“长卿有吏干,刚而犯上,两遭迁谪,皆自取之。”元人辛文房在《唐才子传》说:“长卿清才冠世,颇凌浮俗, *** 刚多忤权门,故两逢迁斥,人悉冤之。”从两位评论家的口中都说明,他的 *** 格确实过于刚直了,难免触怒权贵。这样坚持真理,直言敢谏,不怕得罪上司的人,无论在什么时代日子怕都是不好过呢,有时代的问题,也有其 *** 格的问题。

27、人生中的多次贬谪,让他尝尽现世冷暖。旅居各地多次战乱,他空有一身抱负无从施展,转眼已到暮年,只能写诗寄情。刘长卿在随州任刺史期间,写有9首诗,1篇文。这些诗文真实地反映他在随州的心情和处境。

28、“淮南摇落客心悲,涢水悠悠怨别离。早雁初辞旧关塞,秋风先入古城池。腰章建隼皇恩赐,露冕临人白发垂。惆怅恨君先我去,汉阳耆老忆旌麾。”(《闻虞沔州有替,将归上都,登汉东城寄赠》)这是刘长卿到随州之一年所作的诗。好友虞某离任返京,刘长卿得到消息后,登上汉东城楼抒发感想,表达了与友人的惜别之情以及君恩未报白发先垂的人生感慨。

29、刘长卿任随州刺史的第二年,登上迁仁楼,写出《登迁仁楼,酬子婿李穆》一诗,全诗如下:“临风敞丽谯,落日听吹铙,归路空回首,新章已在腰。非才受官谤,无政作人谣。俭岁安三户,余年寄六条。春芜生楚国,古树过隋朝。赖有东床客,池塘免寂寥。”现随州城区烈山大道北段原涢水饭店一带,是古随州城墙的北门遗址。唐朝在此城墙上建有谯楼,名迁仁楼,城门外护城河上有桥名迁仁桥。现在遗迹都已不在,我们只能从诗文中感受当时的景象。

30、刘长卿善于用白描的手法对景物作细致的描写,他的诗有如绘的画面,有丰厚的意蕴,给人带来无尽的想象空间。如《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31、天寒地冻的荒山野外,一边迎着风雪赶路,一边饥寒交迫,能有一间茅屋可供投宿,能有一碗饭食可缓饥寒,实乃生活莫大的恩赐了。对于身处人生困境之中的刘长卿,又何尝不是一种深情的慰藉?

32、还有《送灵彻上人》中的“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寥寥几句,像极了镜头干净、梵音萦绕的MV,表现了僧人灵澈清寂的风度以及诗人虽然失意却闲适淡泊的情怀,为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33、他的诗并不像李白那样天马行空,辞藻华丽,也不像杜甫那样对仗工整。初读比较平淡,细细品位,却能体会到诗句中所表达细致感情。他与当时的另一著名诗人韦应物齐名,人称“韦刘诗派”。

34、历代诗评家对他的诗也多有赞誉。唐代名士皇甫湜在批评有些文人作风浮夸时,曾说过这样的话:“诗未有刘长卿一句,已呼阮籍为 *** 矣。语未有骆宾王一字,已骂宋玉为罪人矣。”由此可见刘长卿名气之大。卢文弨在《刘随州文集题辞》中也说:“随州诗,子美之后,定当推为巨擎。”薛雪《一瓢诗话》说:刘随州“得意处竟可与少陵索笑。”这些评论虽不免有溢美失实之处,但从中也可看出在大唐时代他是可以与杜甫相提并论的。

35、还好, *** 上的失意没有让他成为一个成功的 *** 家,而是成就了一个伟大的诗人,他留下的那一首首意境优美的诗词是我们永远的精神财富。

36、我想,这个有才华的诗人刺史,一定是得到了随州人民的热爱和拥护吧,他在随州期间,一定有过很多的温暖和感动,一定是怀着满腔的 *** ,想大干一场,他甚至想在这里度过余生,随州虽然不是他的家乡,他却早已把这里当成了故乡,当别人称他为刘随州时,一种自豪由然而生……无奈生逢乱世,能平安地活着就很是不易了……

37、不过这些都不重要,大家还是记住了他,记住了这个一向刚直倔强却喜欢别人叫他“刘随州”的诗人,在无数个冬天,在无数个雪夜,一个人孤独地行走时,总会情不自禁地想起他写的“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二、家乡的名人

1、杨粲,字文卿,小字伯强,系唐僖宗乾符三年(公元876年)入据播州的杨氏鼻祖杨端之十三代孙。粲为杨轼之子,幼年过继给伯父杨轸为嗣。秉 *** 好学,笃信儒家经典,少年即怀大志。宋宁宗嘉泰初年(公元1201年)袭播州安抚使,执掌播事30余年,是播州史上一位很有作为的中兴人物。

2、宋开禧二年(公元1206年),金兵南侵攻占潼关,入据陕西后,四川宣抚使吴曦谋反, *** 投金。次年正月,自立“蜀王”,当了金人的儿皇帝。杨粲以强烈的爱国热忱谴责吴曦投降 *** 的行径,决定率师 *** ,播军正欲启行,吴曦已被处死于兴元伪宫。杨粲为支持抗金战争,向朝廷贡战马300匹,黄白金银上万两,“以助国用”,同时建言朝廷乘胜“大举北伐,以雪先耻”。嘉定十二年(公元1219年),为继续支持抗金之战,粲“输马三百于蜀帅,蜀帅以闻,上益嘉之”。“南平夷”穆永忠趁国事动荡之秋,大量侵占“公家田”,粲提兵 *** ,“斩永忠,归其田”。播州杨氏家族从北宋起就发生争权夺地的内乱,粲之族弟杨焕居于“下杨”之地,撕毁“摒弃干戈”的协议,“违盟抄掠界上”,百姓蒙难。粲“遣兵诛之”,将杨焕掠夺的土地和租赋尽数归还珍州,并用 *** 了下杨之地,结束了播州长期 *** 的混乱局面。后来“南平闽酋伟桂弑父自立”,粲出兵 *** ,“败其众于滇池(今四川会理), *** 数千级,辟地七百里,获 *** 铠仗各以千计”。在多次对外战争中,杨粲以“卫道”为旗号,凭借 *** 行兼并扩张之实,掠夺大量财富和农奴,扩大播州版图,因而后世史家评说,播州传至粲,“封疆始大”。

3、杨粲治播州以“文武兼资”著称,史籍说他“ *** 孝友、安俭,素治政宽简,民便之”。由于实行比较开明宽松的对内政策,不事苛求勒派,播州社会稳定,生产发展,财富日增。他继承其祖杨选、其父杨轼“结庐养士”、“留意艺文”的传统,崇尚儒术,建学造士,大修先庙,“肇修郡之儒学、琳宫、梵刹、桥道”,众多学者、僧人、道士在播州传播学术和 *** ,各得其所。《杨文神道碑》称赞杨粲:“士类羽流,皆称其喜儒而好礼,乐善而种德。”他倡导推行的文治,使播州这南荒之地加速了文明进程。“子孙绳绳善继,尊尚伊洛之学;言行相顾,一如邹鲁之俗”,播州“土俗大变”,出现了“俨然与中土文物同”的大好局面。杨粲是开创“播州盛世”的英伟人物,他在发展文化的同时,大力振武治军,实施耕战政策,组织训练了一支“寓兵于农”的地方武装。对播民实行亦农亦兵,“且耕且战,得富国强兵之策”。这支训练有素,组织严密的劲旅,在数次内外征战中十分骁勇,所攻必克,军威镇慑邻境,大大加强和巩固了他的 *** 地位。他的后世子孙继承发扬了这套行之有效的治军之术,在杨价、杨文治播时,为抗击蒙元,保家卫国,播州雄威军驰骋西南 *** ,在多次远征作战中独当一面,屡建奇功,被朝廷誉为“国之藩屏”。

4、晚年,杨粲以儒家道德思想为准绳,总结毕生 *** 经验,作《家训十条》,并刻石以示子孙。文日:“尽臣节,隆孝道,守箕裘,保疆土,从俭约,辨贤,务平恕,公好恶,去奢华,谨刑罚”。这10条家训,被后人评为“有功名教、福贻子孙”的垂世范言。杨粲卒于宋绍定年间,官终武翼大夫。因子孙在抗金战争中报效疆场,宋王朝屡次为杨粲加封赐谥,赠予右武大夫、吉州刺史、左卫大将军、忠州防御使等头衔,并“赐庙忠烈,封威毅侯”。

5、何腾蛟(15 *** 一1 *** 9),贵州黎平府人,字云从,亦字祥升,出身"书香"门第。祖父何志清,明嘉靖贡生,曾任四川夔州府开县主簿。父何东凤,明万历贡生,曾任云南楚雄府新州学正。传说腾蛟诞生之时,乡里人"忽见金色双鲤飞入何宅,顷刻消失,人皆以腾蛟为井里神鱼所化生"。传说神异,可见乡里人对腾蛟的敬重。

6、腾蛟稍长,便随父就读。父训课极严,有一天问书不解,父怒,举石砚击腾蛟的头,并责骂说:“子不受教,击死无悔。”于是腾蛟奋志不懈,考取了秀才,“岁试拔前茅”。但参加省里的乡试落第,在科试中,因文章刺伤时政,被置四等,父闻大怒,母亲廖夫人暗中使人报知,叫他不要回家。腾蛟于是躲在卖书的李静溪先生家含泪攻读。后前往内江投奔堂兄起蛟,想找兄长谋职。起蛟知道他的来意,想 *** 他以求进取,便责令守门人不准他进门,送他一本《百中经》和铜钱一贯。腾蛟感到惭愧,便回到家乡,屏迹于郡郭外南泉山天香阁,刻苦攻读,昼夜不懈,磨练自己的志气。

7、明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贵州乡试,由于 *** 去世,家境中落贫穷,腾蛟“苦乏资斧”,犹豫很久,幸得书店李静溪先生解囊相助,才启程跋涉赴省会试,考取举人。初任山西榆次县教谕,后历任山西介休、汾阳,河南南阳,陕西大兴等县县令。腾蛟治理南阳,“土寇”作乱,他采用"剿抚"的安民政策,曾亲自单骑往抚降敌,使四境得安,由是知名。

8、崇帧十一年(公元1638年),朝廷提拔他任兵部职方主事,晋升员外郎。十二月调山西口北兵备道。崇帧十五年春,奉命出任湖北郧阳兵备道。后“遭母忧”,辞官归里。孝服除后,起任淮徐兵备道。所在任内,皆以“才谞精敏”,廉明、勤政、爱民著称。

9、崇帧十六年(公元1 *** 3年)三月,督部史可法极力推荐,超拜他任右佥都御史,代王聚奎巡抚湖广。左师指左良玉,驻扎湖广的总兵官,手握重兵。当时湖北尽为农民义军所占领,仅存武昌一郡,左良玉大军素无纪律,将兵骄横。人劝腾蛟勿往,腾蛟说:"国家养仕设官,原以救倾危之急,当立千万年不朽之功;今日偷生畏死,岂人臣之责乎?"遂慷慨赴任。到任之后,他终日尽瘁边事,不问利害。而左良玉亦服腾蛟威望,倾心接纳,得以相安。次年春,遣将惠登相,毛宪文恢复德安府及随州,武昌得以稳定。

10、清军入关,定都北京后,采取了残暴的民族 *** 政策,一方面拉拢汉族官僚地主,共同 *** 农民 *** 军;一方面迫使北京汉族居民迁离北京,并颁布圈地令、剃发令、逃人法,企图用 *** *** 中国,因而使 *** 进一步激化。

11、顺治元年(公元1 *** 4年)五月,明朝一部分官僚地主在南京拥立福王建立弘光 *** ,以“复故土以 *** 业”相号召,抵抗清军南下。大江南北官兵纷纷响应,各地人民群众,把恢复祖国的河山,拯救人民的希望,都寄托在这个 *** 的身上。但弘光朝廷内部腐化,福王只知享乐,封建 *** 者内部存在着严重的 *** 争, *** 极不稳固。同年六月,福王诏书至楚,当时左良玉驻军汉阳府,拥有七八万 *** ,他的部下有异议,迟迟不肯开读诏书,有意东下干预朝政。腾蛟说:“社稷安危,系此一举。倘不奉诏,吾当以死殉之。”持一剑往良玉住所。当时左良玉的正纪官卢鼎也力陈国家祸福,对左良玉晓以大义,才如礼开读诏书,使政局暂时 *** 下来。同年八月,福王命加腾蛟兵部右待郎,兼抚湖南。冬十一月,复命腾蛟以原官总督湖广、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军务。不久,左良玉又以"清君侧"为名,拟出兵东下,诛讨东阁大学士马士英和兵部尚书阮大钺,发动内战,自相残毁。腾蛟为了顾全抗清大局,竭力劝阻。良玉不听,反而大肆掳掠,大杀城中人民,并胁迫腾蛟同行。舟至汉阳门,腾蛟乘机跃入江水,漂十余里,被渔船救起。远近人民认为腾蛟入水三昼夜不死,必有神灵保佑,由是人民更加信服他。后腾蛟绕道浏阳到达湖南长沙,召集部属,商议抗清战守之策。令堵胤锡为湖北巡抚,傅上瑞为湖南巡抚,章旷为总督监军……调副将黄朝宣、张先壁、刘承胤所带士兵,先后 *** 长沙,兵势稍振。而这时左良玉已在九江途中病死,其子左梦庚后来降清。

12、顺治二年(公元1 *** 5年)五月,清军占领南京,福王被俘,弘光 *** 覆灭。接着江南苏松所属各城镇先后被清军占领。同年四月,唐王朱聿键即位于福州,号隆武。唐王居南阳时,素知腾蛟贤,委以重任,加腾蛟督师的官衔。

13、这年四月,李自成遇害,农民军残余部分别由郝摇旗、刘体仁、袁宗第及李锦、高一功等领导。共约四五十万人,向荆襄进发。义军纪律严明,得到当地人民的拥护。他们骤然失去主帅,认识到大敌当前,应该联合明朝官军,共同抗御清兵。农民军由岳州到湘阴,节节向南移动,距长沙百余里,不与明军争锋,并通知明军,愿归顺何腾蛟统帅,表示希望彼此团结,共御强敌。何腾蛟便派部将万大鹏带领数骑前往郝摇旗营中商量合作条件。摇旗等大喜,便带领5万农民军至长沙。腾蛟开诚抚慰,宴饮尽欢,并犒赏官牛酒。摇旗便召集袁宗第、蔺养成、牛有勇等率义军来归。腾蛟兵力骤增10余万,声威大震。

14、不久,李锦、高一功拥众数十万逼常德,腾蛟令堵胤锡接纳,安置在荆州。李锦从此一心跟随腾蛟,农民数十万大军悉归腾蛟节制。后又有明将卢鼎、马进忠、王允成等部亦听命于腾蛟。诸军汇集,号称百万。唐王立拜腾蛟为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封定兴伯,总督豫、楚、秦、蜀、粤军务,仍督师。并饬令先收复江西,然后收复南部。何腾蛟指挥农民军约10万余人,驻湖南各地,担负起抗御清兵进攻的重任。在湖广北部的李锦、高一功所带领的18营共30多万人,改名忠贞营,归堵胤锡管辖。何腾蛟把这些农民军略加改编,仍由原来的农民军将领统率,分别驻扎湖广荆襄一带,总号十三镇,即人们所称道的荆襄十三家军。他们不久又和川东各地农民军紧密地联系,发展而为夔东十三家军,在抗请战争中牵制了相当数量的清军兵力。

随州才子之乡,中国第一才子之乡是哪里-第1张图片-

15、荆襄十三家军与明军联合后,明军的声势突然强大。1 *** 6年春天,清 *** 派兵进攻湖广,何腾蛟领大军由长沙出发,大败清军于岳州,不久在藤溪、湘阴等地打了几次胜仗,使清军一时不能再向南侵入,隆武 *** 在福州得以从容立国。

16、何腾蛟镇守长沙三年,军纪严明,兵将不敢违抗。当时瘟疫流行,他"吊死问孤"、"博施劝谕",百姓暂时得到复苏。而他自己吃粗粮、野菜,穿补缀的衣服。当时军饷不足,他委任章旷创办义饷,增加地租,预征两年军粮,查抄富户财产,开设铸局铸钱,抽盐税等以资助军饷。难能可贵的是在兵荒马乱中修建文场,开科取士,使两湖之地,不废弦歌,政局得以暂时稳定。

17、1 *** 6年8月,隆武帝及皇后在汀州不幸被清军所俘,死于福州。消息传来,腾蛟大为悲痛,厉兵保境如平时。

18、当隆武帝殉国的消息传到梧州,广西巡抚瞿式耜等立即返回肇庆拥立桂王朱由榔即位,改年号为永历,拜腾蛟为武英殿大学士,加太子太保。当时,王进才守益阳,闻清军渐逼,退出益阳,还守长沙。这时腾蛟处境十分困难。

19、1 *** 7年2月,清兵逼广东,桂王自肇庆逃到梧州,清军迅速攻下梧州,桂王再奔至桂林。这时,只有大学士瞿式耜坚守桂林,顽强抵抗,桂林才得以保全。当时湖湘一带,总督何腾蛟的部将及率领的荆襄十三家军与清军顽强的战斗起到了前卫作用。

20、这时,怀有野心的武冈总兵官刘承胤挟持桂王由桂林出走到全州,三月到武冈,由瞿式耜留守桂林。当时 *** 孔有德率领清军大举进攻长沙,马进忠、王进才等纷纷溃退。何腾蛟势孤,单骑走衡州。长沙、湘阴俱失,五月腾蛟至永州,不久,退驻白牙市(今湖南安东县)。

21、八月十三日,清兵破武冈,刘承胤以城降。桂王携带官眷奔靖州,九月返桂林。而城中只有焦琏一军,腾蛟虑势孤,率赵印选、胡一青入城相助。正危急时,南安侯郝摇旗忽拥众万余至,上下震动。摇旗与焦琏部将角斗,恰逢卢鼎亦带兵至。腾蛟从中调解,使桂林得以 *** 。于是腾蛟派遣焦琏、郝摇旗、卢鼎、赵印选、胡一青各营分别守兴安、灵川、义宁诸州县,兵势稍振。

22、十一月,清兵逼全州,腾蛟督五将共同御敌,亲自到营溶江口。次年二月,清军由湖南席卷而下,占领全州、兴安。郝摇旗败走桂林,挟桂王走柳州又奔南宁。三月,腾蛟在永宁闻讯,重返桂林。四月初六,腾蛟督焦琏、胡一青等分三门拒守,腾蛟督诸军鏖战,居中指挥。胡一青率将士,挥戟冲锋陷阵, *** 撼山岳,清军被击退。腾蛟尾随至岩关,身先士卒,大战于兴安的三里桥。清军列阵塘铺营,漫布山谷,以四股侵入,腾蛟命赵印选率五司将士奋勇当先,多有斩获。直至酉刻,胡一青仍率兵继续战斗,至三里桥,诸将踊跃,无不以一当百,清军再退至兴安。初八日,腾蛟督诸将前至凤凰坪距三里许与清军大战于松林。清军伏兵炮声隆隆。腾蛟令四路出击,命赵印选、胡一青率诸标镇往来冲杀,鏖战良久,望之如在奔雷急电之中。标镇周金汤、熊朝佐奉令从凤凰坪左山横击,清军大败,死者山积,鸾桥之水为之不流。十六日,清军退走。

23、五月十五日,腾蛟指挥三军进攻全州城,自辰至酉,炮伤敌副参顾有能等45人。二十六日夜令赵印选督全营攻北关,焦琏督全营袭南关,蒲镇一营攻西关。次日卯刻胡一青先登城,生擒清巡抚李懋祖,押送桂林 *** 。各营相继攻入,悉斩清军精锐。这次战役,八次大战,五次进攻,收复了全州。史称"全州大捷"。六月,江西的清降将金声桓、广州的清降将李成栋先后反正,据地归附,声势复振。在湖南的清军逐渐退去。秋七月,腾蛟进驻全州。八月,桂王自梧州入肇庆。腾蛟再派遣曹志建、卢鼎、焦琏、赵印选等率军攻永州。围三月,大 *** 6战,至十一月,攻占永州。接着不久,连克宝庆、衡州、常德,以前所失的土地,渐次恢复,几乎收复了湖南全境,抗清声势为之大振。这时,广东、四川等地的抗清斗争再起。清军后方的榆园军、吕梁山的 *** 军和关中农民义军都发动了广泛的攻势,一时间,永历 *** 控制的区域扩大到了云南、贵州、广西、湖南、江西、四川、广东7省,出现了南明时期之一次抗清 *** 。

24、但由于永历 *** 内部 *** 派纷争,矛盾重重,农民军也受排挤打击,不能团结对敌,这就给清军以喘息的机会。加以南明军中军心涣散,纪律废弛,将帅、士卒怯懦贪鄙,不接受何腾蛟调遣约束,各路军马各行其事,严重地削弱了战斗力,以致在以后的争战中,马进忠烧常德走武冈,王进才放弃宝庆逃走,各郡邑守将闻风溃逃。腾蛟当时驻衡州,十分惊骇,看到千里一空,忧心如焚。顺治六年(公元1 *** 9年)正月,腾蛟檄召马进忠由益阳出兵长沙,并亲往忠贞营,邀李锦入衡州,其时只带随身30名士兵前往。然而李锦已往东开拔,腾蛟即尾随至湘潭。湘潭已是一座空城,李锦弃守离开了。腾蛟便进驻危城之中。是时诸将都去增援江西,金声桓、黄飞鸾又已调往全州。马进忠听到腾蛟轻身独往,随即遣将追护,但已来不及。 *** 孔有德探知腾蛟在湘潭空城的消息,昼夜兼程追至城下,派降将徐勇以轻骑突入湘潭。率众罗拜劝腾蛟投降。徐勇原是左良玉部将,曾追随过腾蛟,腾蛟见其为虎作伥,怒火中烧,骂不绝口,举剑要砍徐勇,徐勇只好退避。十九日晓起,营垒皆空,腾蛟方巾便服坐堂上,流泪痛心地说:"五年督师,心血呕尽,而结果落得这样地步,这难道是天意吗?"清军从四面八方涌来,簇拥腾蛟而去,将他安置在城外慧德庵中。明将宣威将军杨一营不知腾蛟去处,想寻找救护他,曾7次冒险单骑入危城寻访,终不可得,竞被流矢击中殉难。满洲贵族固山额真佟养和延请腾蛟谈话,劝他归顺清朝。腾蛟膝地而坐,一言不发。清军将他的家属40余口(包括他的继母孙大夫人及正妻徐夫人在内)带来胁迫他投降。腾蛟不动声色地说:" *** 耄矣,余无足惜,一惟命。"又强迫他投降,他说:"我国不幸,大臣被掳,我肩负大明三百年纲常的重任,岂能以一身事奉两主?我是个血 *** 男子,百折不回,你们为何还吝惜一剑,不把我 *** ?"佟养和见他意志坚决,不可动摇,便退出。腾蛟居庵中,正襟危坐,谈笑自若,几次请他不去,几次馈送饮食不吃。有一天,庵中一僧将一钵清水献给他喝,他马上用手挥去说:"烦劳大和尚,为我另取一壶江 *** ,饮了好上路。"僧人立即舀来一钵江 *** 奉上,腾蛟接过,望南流泪说:"这江水自衡山流来,是桂王那里流来的水啊!这水可以洗涤我的肠胃,死了也好瞑目。"腾蛟饮了江水绝食七天没有死。佟养和再派人来劝降,他拒绝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衣带之遗,彼则行之,我则继之,吾志决矣,勿复多言。"佟养和叹息道:"真是个硬汉,他的志向是不能改变的了。"又不忍心杀他,便给他一捆丝绳,一面汗巾,由他自裁。当时微雨初过,他从容慢步,一面以袖拂巾,一面吟七律(绝命诗)一首:

25、天乎人事苦难留,眉锁湘江水不流。

26、炼石有心嗟一木,凌云无计慰三洲。

27、河山赤地风悲角,社稷怀人雨溢秋。

28、尽瘁未能时已逝,年年鹃血染宗周。

29、此诗表达了他悲 *** 的沉痛心情和至死不渝的民族气节,以及对祖国人民和三湘父老兄弟的深切怀念。

30、何腾蛟遂自缢于流水大埠桥边[时已丑(公元1 *** 9年)春正月二十六日],终年58岁。举家40余口同时被残暴的清军杀害。腾蛟死难噩耗传出后,湖南各郡县的老百姓,莫不流涕 *** 。桂王闻讯,令三军缟素,望祭痛哭,三军皆哭,声闻数里。遂追赠何腾蛟为"中湘王",谥号文烈,设位于肇庆天马寺,并授其子何文瑞为佥都御史,袭定兴侯。

31、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清廷表彰已故明臣,谥腾蛟"忠诚",建祠于黎平城内神鱼井旁,名"何忠诚公祠"。次年腾蛟侄(起蚊子)往湘潭扶榇归里,安葬于黎平西门外之西佛崖。继后,几经修建,命名为"明谥中湘王何腾蛟陵园",乡人题有联曰:"大埠桥边,万古芳名同日月;西佛崖上,一抔黄土壮山河。"表达了乡人对何公的景仰与崇敬。

32、黎庶昌(1837— *** 6),字莼斋,贵州遵义人,是我国晚清时著名的外交家和散文家。

33、黎庶昌六岁丧父,家贫多疾,但却刻苦攻读,寒署不懈。十四、五岁时赋诗作文,犁然成诵,在府、县 *** 屡获之一。二十一岁即成为府学廪贡生。一八六一年,黎庶昌离遵义赴北京参加顺天府乡试,两试不中。一八六二年,因应诏上 *** 论说时事,受到朝廷重视,被赏为知县,派往安庆听候曾国藩调遣。于是,黎庶昌便与张裕钊、吴汝纶、薛福成同为“曾门四 *** ”,踏上了仕途。曾署理江苏吴江、青浦知县。一八七六至一八八○年,黎庶昌以参赞身份先后随郭嵩焘、陈兰彬出使英、法、西班牙等国,开始其一生的外交活动。一八八一至一八八四年和一八八七至一八 *** ,黎庶昌两次以道员身份出任中国驻日本国大臣,为促进中日友好往来做出了卓越贡献。离任时,日本送行的人塞巷盈途,饯行至数百里外。西方各国使臣啧啧称赞,说这是使臣返国从来没有过的现象。

34、黎庶昌在文化方面的贡献,主要是编印了《古逸丛书》。这部书共二十六种计二百卷,系黎庶昌在日本利用外交事务之余,将我国早已散佚而流存日本的唐、宋、元、明珍贵古籍,以高级纸张影印编辑而成。其中包含了唐本《玉篇》零本三卷半、《文馆词林》十三卷半、宋本《史略》六卷、《太平寰宇记补阙》五卷半等。这对我国古汉语、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研究,都是极为有用的。

35、另外,黎庶昌的著作还有《拙尊园丛稿》六卷、《续古文辞类纂》二十八卷、《入都纪程》二卷、《西洋 *** 》八卷、《曾文正公年谱》十二卷、《曾太傅毅勇侯传略》一卷、以及《黎氏家谱》、《全黔国故考》、《牂牁故事》、《使东文牍》、《拙尊园画存录》、《孔诗》、《莼斋笔记》等。

36、一 *** 六年八月,黎庶昌因病由川东道任上返遵义。十二月 *** 卒。

37、郑珍、莫友芝是清代道光、咸丰、同治年间贵州最著名的经学家、文学家、文学家和书法家。他俩不仅在学术上造诣很深,而且是同窗挚友。他们多方面的成就,均为士林所重,因而被时人尊崇地称为“郑莫”和“西南硕儒”。

38、郑珍,字子尹,晚号柴翁,别号子午山孩、五尺道人、且同亭长。一八○六年三月十日出生在遵义西乡天旺里一个仅有几亩薄田的农家。他自幼勤奋好学,记忆之力过人,寓目辄能背诵。为了给他提供较好的学习环境,他的父母在一八一八年放弃了西乡的田产,把家搬到东乡乐安里的垚湾,靠近其外家居住。他的舅父黎恂,曾任浙江桐乡县令,藏书甚多。郑珍常走读于舅父家。他的舅父每次都满满地装了一箱书给他,郑珍从早到晚肘不离案,衣不解带,一天要读若干万言。后又专心致志地攻读宋朝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和朱熹的著作,仔细研究程朱理学。如此数年,他在学业上有了十分显著的长进。一八二五年,侍郎程恩泽督办贵州学政,择优选拔他为贡生,并指导他说:“为学不先识字,何以读三代两汉之书。”于是,他又进一步钻研文字的形、声、义的源流和先秦各种 *** 。当时的学者们都十分注重考据,他继承了这种传统,实事求是地做学问,既不随便标新立异,也不轻易附和苟同。以后,他同遵义府学教授莫与俦一起进行教学工作,从中学得了许多儒家 *** 的观点和主张。他刻苦研究三十多年,终于在经学方面有了很深的造诣。他在经学和文字学方面的主要著作有《巢经巢经说》一卷、《仪礼私笺》八卷、《轮舆私笺》二卷,《凫氏为钟图说》一卷、《亲属记》一卷、《说文逸字》二卷、《附录》一卷、《说文新附考》六卷、《汉简笺正》八卷、以及《深衣考》、《老子注》、《辑论语三十七家注》、《说文大旨》、《说文谐音》、《转注考》、《释名证读》、《说隶》、等等。

39、莫友芝(字子偲,自号亭,晚号叟)是独山翁奇兔场上街人,一八一○年出生在一个书香之家。 *** 莫与俦(字犹人),清代嘉庆四年进士,曾任翰林院庶吉士、四川盐源知县和贵州遵义府学教授,著有《二南近说》、《仁本事韵》、《贞定先生遗集》等书。莫友芝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三岁开始识字,七岁诵读诗书。他有感于元晖“竹外山犹影”的诗句,曾用“影山”二字命名其读书的草屋;二十一岁,即考中举人,名冠乡里。

40、莫友芝精通汉、宋两学,对于苍雅、故训、六经、名物、 *** 、以及金石、目录,都有一定的研究。主要著作有《即亭经学》、《宋元旧本书经眼录》、《古刻钞》、《唐写本说文木部笺异》、《声韵考略》、《樗茧谱注》、《黔诗纪略》、《亭诗钞》、《亭遗诗》、《亭遗文》、《影山词》、《资治通鉴索引》、《遵义府志》等。不过,纵观莫友芝一生治学的成就,最突出者则是在书法艺术方面。莫友芝自幼勤奋练字,据传,他用土红当墨,每天都要练写一定数目的字。时间长了,无论楷、隶、篆书,每字均要临上几百次,叠起来点画皆一一吻合,令人掠叹。平时他还喜欢谈碑论帖,对于汉代的篆刻深有研究,曾写了许多跋尾,说明自己的见解和体会。后来,他旅居江南,又到句容山中搜集梁碑,亲自监拓,深恐遗落一字,并撰写《梁石记》一卷,详细加以论释。他所搜集的汉代碑头篆刻有百余通之多,他自己的篆书就是仿照汉代碑头篆刻而成。因此,在当时书法名家中,他自成一体。《清史稿》记载说,他“真行篆书不类唐以后人,世争宝贵”。

41、一八七一年九月十四日,莫友芝前往江苏扬州及里下河地区寻找文宗、文汇两阁被焚后散失的图书,不幸在兴化县病故。次年,归葬于遵义新舟青田山。

42、姚华(1876—1930),字重光,号茫父,贵州贵阳人,清末民初我国著名的学者、诗人和书画家。一 *** 七年中举。一九○二年应聘主讲于兴义笔山书院。一九○四年中进士,任工部虞衡司主事。戊戍变法时东渡日本,就读于法政大学。归国后改任邮传部船政司主事兼邮政司科长。随即徒家北京,住宣武门外莲花寺。 *** 初年,曾任参议院议员、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嗣因军阀混战、政局紊乱,遂隐居破寺中,以 *** 自己创作的诗词、书画和颖拓为生。

43、诗词方面,姚华尤其长于填词写曲。现存姚华词二百九十一阙,曲八十六支, *** 作是《弗堂词》、《庚午春词》、《猗曲》等。

44、书画方面,姚华尤其长于画山水花卉和题跋。其画面题款,隶、篆、行、草,选用适中,与画面浑然一体,交相成趣。其所画牡丹佳品——姚黄,艳丽多姿,生意盎然,因而时人便将姚华戏称为“黄牡丹”。而姚华一九一八年所画《浅绛山水图》,至今仍被选入《近百年名画家选集》。

45、不过,姚华最著名的艺术成就,是在其所独创的颖拓方面。郭沫若曾说:“茫父颖拓实古今来别开生面之奇画也。传拓本之神,写拓本之照,有如水中皓月,镜底名花,玄妙空灵,令人油然而生清新之感!”

46、一九三○年 *** ,姚华因病逝世于北京。遗著有《弗堂类稿》三十一卷、《莲花庵书画集》、《贵阳姚华茫父颖拓》和《小学答问》、《说文三例表》、《金石系》、《黔语》、《古盲词》等。

47、李瑞棻(1833——1907),字苾园,清朝贵州贵筑(今贵阳市)人。著名维新派大臣。幼年丧父,由叔父京兆尹李朝仪教养 *** 。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与张之洞同年考中进士。人翰林院,擢御史,直言敢谏。先后任过广东、山西、四川和山东等省乡试主考官,并一度出任全国会试副总裁。历任云南学政、监察御史、刑部侍郎、仓场总督、礼部尚书等。

48、任云南学政时,奔波于各府州县,一一亲临按试,所到之处,“躬先节俭,严杜需求”。在省会昆明,有一骄将以重贿为子弟开后门,被当面斥退,令其反省,从而排出了不正之风。

49、任监察御史期间,李端棻曾就加强海防,整屯武备,简化“大礼”仪制诸问题,向清廷提出过“言人所不敢言”的意见,可见其无私无畏的胸怀。

50、李端棻思想开明,一向认为人才对国家前途至关重要。他在主持各省乡试时,为国家选拔了一批批具有真才实学的举人。光绪十五年(公元18 *** ),典试广东时,他非常赏视梁启超的才华,将堂妹许配给梁,梁几次进京会试及完婚都住在他家。

三、刘随州是什么朝代

1、刘长卿(709~约786)中国唐代诗人。字文房。宣城(今属安徽)人,郡望河间(今属河北)。以五言律诗擅长,玄宗天宝进士。肃宗至德间任监察御史、长洲县尉,贬岭南南巴尉,后返,旅居江浙。代宗时历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被诬再贬睦州司马。他生平坎坷,有一部分感伤身世之作,但也反映了安史乱后中原一带荒凉凋敝的景象。如《穆陵关北逢人归渔阳》、《疲兵篇》、《新息道中作》等,笔调苍凉沉郁。刘长卿诗以五七言近体为主,尤工五言。五律简练浑括,于深密中见清秀。如《新年作》、《岳阳馆中望洞庭湖》、《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相访》、《海盐官舍早春》等。七律也多秀句,如“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别严士元》)、“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长沙过贾谊宅》)。五绝如《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江中对月》、《送灵澈上人》,以白描取胜,饶有韵致。但他的大部分诗内容单薄,境界狭窄,缺少变化,有字句雷同之感。《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其集10卷。较流行的是明翻宋本《唐刘随州诗集》(10卷诗,1卷文),《全唐诗》编录其诗5卷。年轻时在嵩山读书,玄宗天宝中登进士第。肃宗至德年间任监察御史,后为长洲县尉,因事得罪,贬为岭南的南巴尉。经过江西时,与诗人李白、李嘉□等有诗往还。上元二年(761年)从南巴返回,旅居江浙。这时江南刚经历过刘展之乱,本来繁华富庶的吴郡一带变得破败萧条。刘长卿有诗纪其事:“空庭客至逢摇落,旧邑人稀经乱离。”(《自江西归至旧任官舍》)代宗大历五年(770年)以后,历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因为 *** 格刚强,得罪了鄂岳观察使吴仲孺,被诬为贪赃,再次贬为睦州(今浙江淳安)司马。在睦州时期,与当时居处浙江的诗人有广泛的接触,如李嘉□、皇甫冉、秦系、严维、章八元等都有诗酬答。德宗建中二年(781年),又受任随州(今湖北随县)刺史。世称“刘随州”。兴元元年(784年)和贞元元年(785年)间,淮西节度使 *** 烈割据称王,与唐王朝 *** 在湖北一带 *** ,刘长卿即在此时离开随州。

2、据考证,刘长卿在随州任刺史期间,写有9首诗,1篇文。这些诗文真实地反映其在随州的心情和处境。

3、淮南摇落客心悲,涢水悠悠怨别离。

4、早雁初辞旧关塞,秋风先入古城池。

5、腰章建隼皇恩赐,露冕临人白发垂,

6、惆怅恨君先我去,汉阳耆老忆旌麾。

7、这是刘长卿到随州之一年所作。其僚友虞某,调动工作,离任返京,刘长卿得到消息后,登汉东城楼抒发感想以寄僚友的。诗中表达了惜别之情以及叨恩未报白发先垂的人生感慨。

8、这首诗是刘长卿在随州刺史任上所作。该诗充分反映了当时的 *** 军事形势以及随州的处境。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力大大削弱,藩镇割据愈演愈烈。军阀梁崇义割据襄阳。建中二年(公元781年)淮西南节度使 *** 烈奉诏 *** ,大军进驻随州。随州人民“壶浆鹤发迎”,尚书吕某眼见随州“邻寇贼”,“有水火”而又“迫于征税”,写诗慰勉时任随州刺史的刘长卿,于是刘长卿作诗酬答。

9、该诗前四句表明自己积极支前,未敢懈怠,带病工作,对朝廷一片忠心。第三联:“井税鹑衣乐,壶浆鹤发迎”寓意极深,耐人寻味。表面上看,随州人提供军需,欢迎王师,是朝廷的顺民,正在为朝廷的讨逆战事作贡献。然而,纳税人衣裳褴褛,何乐之有?而夹道欢迎,担茶送水者,又都是一些老翁,那么,青壮年哪里去了?当然是充当兵丁役夫了。战争带给随州人民的贫困、灾难,从字里行间透露出来。“水流余断岸,烽至掩孤城”洪水消退之后,只留下断岸残滩,兵火之后,只剩下孤城掩闭,寥无人烟。哪有一点生气呢?“晚日归千骑,秋风合五兵。”拼死搏杀的士兵在秋风日落之间归合,一片悲凉,令人心碎。尾联虽托以赞扬,寄以希望。但整首诗毕竟写出了连年战祸民不聊生的实况,应该说是现实主义的好作品。

10、刘长卿在随州任刺史三年。由于时局动荡,战火燃烧,63岁的他只好离开随州,前往扬州去了。

11、现在随州城区烈山大道北段涢水饭店一带,是古随州城墙的北门遗址。唐朝在此城墙上曾建有谯楼,名迁仁楼。城门外护城河上有桥名迁仁桥。现今古城墙及护城河已毁,仅能在市消防支队院内见到城墙残址遗留。刘长卿任随州刺史的第二年,登迁仁楼感慨系之。写了一首酬子婿李穆的诗,全诗如下:

12、刘长卿曾两次遭到贬谪,旅居各地期间多次遭到战乱,因此他有一部分感伤身世之作,也反映了安史之乱以后中原一带荒凉凋敝的景象。如“城池百战后,耆旧几家残”(《穆陵关北逢人归渔阳》),“鸟雀空城在,榛芜旧路迁”(《送河南元判官赴河南勾当苗税充百官俸禄》),以及《疲兵篇》、《新息道中作》等,笔调苍凉沉郁,内容具有时代特征。

13、《新唐书·艺文志》著录他的集子10卷,《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同。据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著录有《唐刘随州诗集》11卷,为明翻宋本,诗10卷,文1卷。现在通行的如《畿辅丛书》本的《刘随州集》,《四部丛刊》本的《刘随州文集》,都为这种11卷本。《全唐诗》编录其诗为5卷。事迹见《唐诗纪事》、《唐才子传》。

14、“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是刘长卿的七律《别严士元》的颔联。全诗是:

15、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

16、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17、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 *** 情。

18、东道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

19、刘长卿是由盛唐向中唐过渡时期的一位杰出诗人。关于刘长卿的生平一直没有确考,《旧唐书》和《新唐书》都没有他的传,闻一多先生认为其生年为公元709年,傅璇琮先生认为是710年左右或725年左右,还有其它的说法。卒年一般认为是在7 *** 至791年之间;也就是说,刘长卿经历了玄宗、肃宗、代宗和德宗四朝。

20、刘长卿,字文房,因官至随州刺史,也称刘随州。他出生在洛阳,年轻时在嵩山读书,屡试不中。据说在开元十四载(755年)他可能登进士第,但是还没有揭榜,安史之乱就爆发了。次年,肃宗即位,刘长卿被任命到苏州下属的长洲县当县尉。不久被诬入狱,遇大赦获释,至德三载(758年)正月摄( *** )海盐令,上元元年(760年)春,被贬为潘州南巴(今广东电白)尉,离开苏州到洪州待命。在赴洪州途中,逗留馀干,与大诗人李白相遇,“谁怜此别悲欢异, *** 青山送逐臣。”(《将赴南巴至馀干别李十二》)李白当时在流放夜郎途中遇赦放还,而自己将远行岭外。其实,刘长卿终于没有到南巴任职。次年(761年)秋天,他又奉命回到苏州接受“重推”。后来数年宦海浮沉,终不得志,元人辛文房的《唐才子传》卷二这样说:“长卿清才冠世,颇凌浮俗, *** 刚多忤权门,故两逢迁斥,人悉冤之。”

21、清编《全唐诗》收录了刘长卿诗5卷,499题,509首,与其他作者重出互见的有40多首。刘长卿以写作山水诗著名,其咏物诗、边塞诗、咏史诗也有一些佳作,描写安史之乱和乱后景象的诗颇有时代特色,写怀才不遇之感以及送别之情的作品情景交融,有语淡情深之感。刘长卿尤擅五言,自诩“五言长城”,五言诗约占全部诗作的70%。他的五绝,几乎篇篇可诵,构思精致,清幽淡远,如《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22、刘长卿的七律被称为中唐之首,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卷14称:“七律至随州,工绝亦秀绝矣。”如这首《别严士元》。

23、“阖闾城”即苏州,春秋末年吴王阖闾筑城于此。严士元在天宝年间擢宏文生,曾官员外郎,作者与之往还,临别以诗相赠,既写别情,又感叹身世。首联写赠别的时间地点以及天气环境,第二联写景,蒙蒙细雨润湿了衣服,自己却没有注意到;枝上的花朵飘落到地上,听不到声响。薄暮夕阳下,江上孤帆远去,太湖之南碧草如茵,绵延 *** ,“离恨恰如春草,渐行渐远还生。”(李煜词)或许有朋友们问到我的境遇,无限感慨溢于言表,一介书生,数年求仕,命途多舛。按唐朝的服饰 *** ,三品官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绯,六品、七品服绿,八品、九品服青。每品又有正、从和上、中、下之别。诗人被贬南巴尉属从九品下,正好服青。

24、唐人范摅的《云溪友议》有“四背篇”,大意说宋雍眼神不好(或盲),诗中景色如在目前(“黄鸟不堪愁里听,绿杨宜向雨中看。”);卢纶做官却写方外之意(“愿得远公知姓字,焚香洗钵过余生。”);清江上人的诗写男女相会(“唯愁更漏促,离别在明朝。”);而刘长卿的“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雨湿不见,花落听声。所谓“卢员外纶作拟僧之诗,僧清江作七夕之咏,刘随州有眼作无眼之句,宋雍无眼作有眼之诗。”

25、河北省《河间县志》递714页载:“刘长卿故里在县城内后街南侧,久已无存。”

26、白屋:贫家住所,因屋顶用白茅覆盖或木材不加油漆而得名。

27、①春归句:春已归而自己尚未回去。

28、②已似句:西汉贾谊曾为大臣所忌,贬为长沙王太傅。这里借以自喻。

29、诗人曾被贬南巴尉,身处异乡,却逢新年,伤感之情,油然而生。首联写情,新岁怀乡;颔联写景寓情,感叹春归我先;颈联即景生情,身处孤境悲愁;末联借贾谊自况,抒发贬谪悲愤。全诗抒情多于写景,无限离愁,跃然纸上。

30、飞鸟①没何处②,青山空向人③。

31、③空向人:枉向人,意思是徒增相思。

32、④落日句:指王十一到南方后,当可看到夕照下的五湖 *** 。五湖:这里指太湖。

33、⑤谁见两句及上面落日句:均出梁朝柳恽《江南曲》:“汀洲采白苹,落日江南春。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故人何不返,春花复应晚。不道新知乐,只言行路远。”汀洲:水中可居之地,这里指江岸。白苹:一种水草,花白色,故名。

34、��这是一首写离情别绪的诗。首联写朋友远去,诗人挥手作别,落泪沾巾,依依之情跃然纸上;颔联写友人远行难以预料,眼前只有青山空对。愁思绵绵,不绝如缕;颈联写友人远去,抵达五湖,观赏 *** ;末联写眷怀友人徘徊汀州,愁对白苹。全诗虽无“别离”二字,只写作别风光,然而满腔离情,完全铸入景中,达到情景交融的境地。

35、③南朝:宋、齐、梁、陈、据地皆在南方,故名。

36、��这是一首吊古诗,观赏前朝古迹的零落,不禁感慨万端。首联是写因观南朝古迹吴公台而发感慨,即景生情。中间两联写古迹零落,游人罕至之悲凉。末联写 *** 依旧,人物不同。有人认为,最后两句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 *** 人物”之气韵。

37、③杳杳(yǎo yǎo):深远的样子。

38、��这首小诗,是写诗人送名诗僧灵澈返回竹林寺的情景。诗的意境清晰,画面秀美,人物动人。诗人即景生情,构思精湛。先写寺院传来暮钟声声,勾起人的思绪,再写灵澈归去,诗人目送。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真挚情谊。诗一反送别感伤之态,而富于清淡雅气,成为中唐山水诗的名篇之一。

39、②溪花两句:因悟禅意,故也相对忘言。禅: *** 指清寂凝定的心境。

40、��诗是写寻隐者不遇,却得到别的情趣,领悟到“禅意”之妙处。结构严密紧凑,层层扣紧主题。

41、��诗题为“寻”,由此而发,首两句一路“寻”来,颔联写远望和近看,“寻”到了隐士的居处。颈联写隐者不在,看松寻源,别有情趣。最后写“溪花自放”而“悟”禅理之无为,即使寻到了常道士,也只能相对忘言了。

42、① *** 句:意即威振三边。三边:汉幽、并、凉三州。

43、��这首诗是赠送退伍军人李中丞,赞扬他久经沙声,忠勇为国,感伤他老来流落的境遇。首联先写李氏曾是十万大军将帅,而老来流落;三、四两联写他廉洁奉公和忠心耿耿;末联写江汉茫茫,年纪老迈,将“欲何之”?全诗对久经沙场,晚沦江汉的老将,寄予无限的同情。

44、②七弦:古琴有七条弦,故称七弦琴。

45、③松风寒:松风,琴曲名,指《风入松》曲。寒:凄清的意思。

46、��这是一首借咏古调的冷落,不为人所重视,来抒发怀才不遇,世少知音的小诗。前两句描摹音乐境界,后两句抒 *** 怀。全诗从对琴声的赞美,转而对时尚慨叹,流露了诗人孤高自赏,不同凡俗,稀有知音的情 *** 。

47、①沃洲山:在今浙江新昌县东,相传僧支遁曾于此放鹤养马,道家以为第十二福地。

48、��这是一首送行诗,诗中的上人,即灵澈。诗意在说明沃洲是世人熟悉的名山,即要归隐,就别往这样的俗地。隐含揶揄灵澈之入山不深。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标签: 随州 中国 子之乡 哪里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