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茶祖之乡和茶叶的故乡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茶祖之乡以及茶叶的故乡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中国茶之乡在哪里,茶叶的起源地在蒙顶山
1、中国是茶叶的故乡,是最早发现和使用茶的国家,是世界茶文化的发祥地。茶树起源于中国,起源于中国的西南地区,云南景谷是茶祖之源,而四川雅安是茶之故乡。在雅安的蒙顶山,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中国人开始了人工种茶的历史。
2、茶树起源在中国的西南地区,距今3540万年前,中国人就在西南部山区发现了野生茶树,这里的茶树类型丰富多样,其中70%都集中在了云南。云南地区的野生茶树类型之多、数量之大、面积之广,世所罕见,而位于云南省西南部的景谷县是茶树发源的中心地带,即茶祖之源。
3、虽然茶树的起源地是中国的云南,但茶叶最初兴起于巴蜀。雅安市别称雨城,位于四川盆地西缘,是最早的人工种茶地,境内蒙顶山以风景秀丽有游览胜地之誉,同时也有仙茶故乡之名,被认为是世界茶文化发源地、世界茶文明发祥地、世界茶文化圣山。
4、在中国历史上,蒙顶山是有文字记载人工种植茶叶最早的地方,关于茶叶最早记载的王褒《童约》和吴理真在蒙山种植茶树的传说,都可以证明蒙顶山是茶树种植和茶叶制造的起源地,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就开始了人工种茶的历史。
5、蒙顶山的海拔高度、土壤、气候等最适合茶叶的生长,蒙顶山茶祖师吴理真最早开始在这里驯化栽种野生茶树。现如今,蒙顶茶的声名远扬,中国最有名的茶联扬子江 *** ,蒙山顶上茶, *** 着蒙顶茶是中国茶中更好品质和更高境界者,是茶中珍品。
二、云南有哪些茶祖
1、在云南普洱市中心竖立着一尊诸葛亮的雕像,当地人称其为茶祖。手握羽扇,运筹帷幄指挥千军万 *** 诸葛亮怎么就成了云南人心中的茶祖呢?
2、(清)《普洱府志》记载:“六茶山遗器俱在城南境,旧传武侯遍历六山,留铜锣于攸乐,置铜于莽枝,埋铁砖于蛮砖,遗木梆于倚邦,埋马蹬于革登,置撒袋于慢撒,因以名其山。莽枝、革登有茶王树较它山独大,相传为武侯遗种,今夷民犹祀之”。这本志书中还提到,茶山中有孔明山,是诸葛亮的寄箭处(孔明山在勐腊县象明乡西100里处)。
3、清人阮福在《普洱茶记》中描绘:“其冶革登山,有茶王树,较众茶独高大,相传武侯遗种,夷民当采时,先具酒醴礼祭于此。”在这些文本的传说中,这里的茶,都是“武侯遗种”,而祭祀茶祖诸葛亮的的仪式,作为活态文本至今仍在云南少数民族村寨遗留。于是,在云南古茶区,就有了“孔明山”“孔明茶”。
4、那么,诸葛亮真的到云南教过少数民族种植茶叶么?这个问题有一定的历史意义,但更多的是民俗学意义。我们可以用胡适之先生提出的“箭垛式人物”来解释。这种崇拜的成立,关键不是他在当地做了什么,而是他所象征的意义是什么。
5、在云南,诸葛亮在某种程度上是先进汉文化的 *** 。在主流的历史学著作中,诸葛亮与云南的故事,主要是诸葛亮七擒孟获平定南中有关,他春天南征,秋天即回。南征之事,在历史的洪流中早已尘埃落定,而作为茶祖的诸葛亮,却在历史、在传说、在仪式中鲜活地存在、延续。
6、在众多的茶祖中,除了外来的茶祖诸葛亮外,云南本土的茶祖以及茶祖的故事还有多个样本,这里给大家隆重介绍一下云南本土的茶祖。
7、普洱市区孔明塑像( *** 资料图)
8、景迈山 *** 族的茶祖叫帕岩冷(音),那里有他的传说,景迈山上每年都有祭祀茶魂、祭祀茶祖的仪式。随着景迈山申遗的升温, *** 族祭祀茶祖的仪式也越来越隆重。
9、德昂族的古歌中提到茶树就是德昂族的祖先、是茶图腾。古歌中讲到:在远古的天界生长着一棵茶树,枝繁叶茂,狂风吹落茶树的102片茶叶,其中单数变成精明能干的小伙子,双数变成美丽动人的德昂族姑娘。经过坚苦卓绝的斗争,他们终于到达人世间。茶叶仙子们兴高采烈地庆祝丰收时,一阵狂风大作,其中50个姑娘与50个小伙子被收归于天界,留下最聪明的一个 *** 与最美貌的小 *** ,让他两人在人世间结为夫妻。男的叫达檩楞,女的叫亚楞,他俩就是茶叶仙子化成的德昂族始祖。
10、云南文化十分多元,这一点,从茶祖这一问题上就可以看到。正如周重林在《茶叶 *** 》中概括的,“在云南,‘茶祖是谁’成了一个概率事件, *** 取决于你遇到谁。”
11、本文摘自《云南茶生活百科全书》
三、日本茶道茶祖
1、日本与中国的茶道的交流在十二世纪时候已经很流行了,日本的茶祖在双方的茶文化交流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日本茶祖是谁呢?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日本茶道茶祖,一起来看看。
2、十二世纪时,中日虽未有正式邦交,但民间已经贸易频繁,商人、僧侣的往来甚为活跃,日僧赴中国学禅返国弘扬者为数甚多。荣西禅师初学显密二教于比叡山,尤擅长于台密,为叶上流的创祖。荣西为研究禅法,两度入宋,参谒天台山万年寺虚庵怀敞禅师,承袭临济宗黄龙派的法脉,而后发展成日本禅宗的主流
3、日本禅宗虽早于奈良时代即开始流传,但并不兴盛,真正 *** 成宗,造成广大影响者,首推荣西禅师所开创的临济宗。荣西禅师自宋归国后即全力倡弘禅法,在他不断推展下,禅宗呈现朝气蓬勃的景象,其后又陆续有宋、元高僧来到日本,使临济宗愈见兴隆,故荣西禅师被尊为日本临济禅门祖师。
4、虽早在奈良朝时期日本已将茶引入,但并不盛行。由于荣西由宋携回茶种,种植于筑前背振山及博多圣福寺,又赠送高辨三粒 *** 栽植于母尾,不久分植于宇治,为宇治茶园之始,渐渐地使茶更广泛种植,荣西因此被尊为“日本的茶祖”。
5、宋朝时期禅法已甚流行,而茶具有遣困、消食、快意等功效,故禅林逐渐有吃茶的风气;吃茶的礼仪、行法更成为禅门中重要的一环,于是有「茶禅一味」的说法。荣西将宋朝禅院的茶风引进日本,归国后首度于鎌仓寿福寺、博多圣福寺、京都建仁寺等寺院,设立每日修行中吃茶的风习。
6、建历元年(公元一二一一年),荣西撰《吃茶养生记》一书,
7、镰仓时代(公元11 *** —1333年)初期,处于历史转折点的划时代人物荣西撰写了日本之一部茶书——《吃茶养身记》。为其晚年最后的著作。建保二年(公元一二一五),荣西献上二月茶,治愈了源实朝将军的热病,自此,茶风更为盛行。
8、荣西两度入宋,第二次入宋,在宋四年零四个月,1191年回国。荣西得禅宗临济宗黄龙派单传心印,他不仅潜心钻研禅学,而且亲身体验了宋朝的饮茶文化及其功效。荣西回国时,在他 *** 的之一站——九州平户岛上的富春院,撒下茶籽。荣西在九州的背振山也种了茶,不久繁衍了一山,出现了名为“石上苑”的茶园。他还在九州的圣福寺种了茶。荣西还送给京都拇尾高山寺明惠上人5粒茶籽,明惠将其种植在寺旁。那里的自然条件十分有利于茶的生长,所产茶的味道纯正,由此被后人珍重,人们将拇尾高山茶称作“本茶”,将这之外的茶称为“非茶”。
9、荣西回国的第二年,日本之一个幕府 *** ——镰仓幕府成立。掌握更高权力的不再是 *** ,而是武士集团首领——源氏。 *** 的中心,也由京都转移到镰仓。建保二年(公元1214年),幕府将军源实朝醉酒,荣西为之献茶一盏,并另献一本誉茶德之书《吃茶养生记》。《吃茶养生记》分上下两卷,用汉文写成,开篇便写道:“茶也,末代养生之仙 *** ,人伦延龄之妙术也”。荣西根据自己在中国的体验和见闻,记叙了当时的末茶点饮法。由于此书的问世,日本的饮茶文化不断普及扩大,导致三百年后日本茶道的成立。荣西既是日本的禅宗之祖,也是日本的“茶祖”。自荣西渡宋回国再次输入中国茶、茶具和点茶法,茶又风靡了僧界、贵族、武士阶级而及于平民。茶园不断扩充,名产地不断增加。
10、荣西之后,日本茶文化的普及分为两大 *** ,一是禅宗系流,一是律宗系流。禅宗 *** 包括荣西及其后的拇尾高山寺的明惠上人,律宗 *** 则有西大寺的叡尊、极乐寺的忍 *** 。饮茶活动以寺院为中心,并且是由寺院普及到民间,这是镰仓时代茶文化的主流。
11、据日本文献《奥仪抄》记载,日本天平元年(唐玄宗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四月,朝廷召集百僧到禁廷讲《大般若经》时,曾有赐茶之事,则日本人饮茶始于奈良时代(公元710-794)初期。
12、据《日吉神道密记》记载,公元805年,从中国留学归来的最澄带回了茶籽,种在了日吉神社的旁边,成为日本最古老的茶园。至今在京都比睿山的东麓还立有《日吉茶园之碑》,其周围仍生长着一些茶树。
13、与传教 *** 最澄从中国同船回国的弘法 *** 空海,在日本弘仁五年(公元814)闰七月二十八日上献《梵字悉昙子母并释义》等书所撰的《空海奉献表》中,有“茶汤坐来”等字样。
14、《日本后记》弘仁六年(公元815)夏四月癸卯记事中,记有嵯峨 *** 巡幸近江国,过崇福寺,大僧都永忠亲自煎茶供奉的事。永忠在宝龟初(公元770年左右)入唐,到延历二十四年(公元805年)才回国的,在中国生活了三十多年。嵯峨 *** 又令在畿内、近江、丹波、播磨各国种植茶树,每年都要上贡。《拾芥抄》中更近一步说,在当时的首都,一条、正亲町、猪熊和大宫的万一町等地也设有官营的茶园,种植茶树以供朝廷之用。
15、日本当时是如何饮茶的?从与永忠同时代的几部汉诗集中可以发现,日本当时的饮茶法与中国唐代流行的饼茶煎饮法完全一样。《经国集》有一首题为《和出云巨太守茶歌》描写了将茶饼放在火上炙烤干燥(独对金炉炙令燥),然后碾成末,汲取清流,点燃兽炭(兽炭须臾炎气盛),待水沸腾起来(盆浮沸浪花),加入茶末,放点吴盐,味道就更美了(吴盐和味味更美)。煎好的茶,芳香四溢(煎罢余香处处薰)。这是典型的饼茶煎饮法。
16、这一时期的茶文化,是以嵯峨 *** 、永忠、最澄、空海为主体,以弘仁年间(公元810-824)为中心而展开的,这一段时间构成了日本古代茶文化的黄金时代,学术界称之为“弘仁茶风”。
17、嵯峨 *** 爱好文学,特别崇尚唐朝的文化。在其影响下,弘仁年间成为唐文化盛行的时代,茶文化时其中更高雅的文化。嵯峨 *** 经常与空海在一起饮茶,他们之间留下了许多茶诗,如《与海公饮茶送归山》。嵯峨 *** 也有茶诗送最澄,如《答澄公奉献诗》等。
18、弘仁茶风随嵯峨 *** 的退位而衰退,特别是由于宇多 *** 在宽平六年( *** 4),永久停止谴唐使的派遣,加上僧界领袖天台座主良源禁止在六月和十一月的 *** 中调钵煎茶,于是中日茶文化交流一度中断。但在十世纪初的《延喜式》中,有献濑户烧、备前烧和长门烧茶碗等事的记载,这说明饮茶的风气开始在日本流传。
19、总之,奈良、平安时期,日本接受、发展中国的茶文化,开始了本国茶文化的发展。饮茶首先在宫廷贵族、僧侣和上层社会中传播并流行,也开始种茶、制茶、在饮茶 *** 上则仿效唐代的煎茶法。日本虽于九世纪初形成“弘仁茶风”,但以后一度衰退。日本平安时代的茶文化,无论从形式上还是精神上,可以说是完全照搬《茶经》。
20、镰仓时代(公元11 *** —1333年)初期,处于历史转折点的划时代人物荣西撰写了日本之一部茶书——《吃茶养身记》。荣西两度入宋,第二次入宋,在宋四年零四个月,1191年回国。荣西得禅宗临济宗黄龙派单传心印,他不仅潜心钻研禅学,而且亲身体验了宋朝的饮茶文化及其功效。荣西回国时,在他 *** 的之一站——九州平户岛上的富春院,撒下茶籽。荣西在九州的背振山也种了茶,不久繁衍了一山,出现了名为“石上苑”的茶园。他还在九州的圣福寺种了茶。荣西还送给京都拇尾高山寺明惠上人5粒茶籽,明惠将其种植在寺旁。那里的自然条件十分有利于茶的生长,所产茶的味道纯正,由此被后人珍重,人们将拇尾高山茶称作“本茶”,将这之外的茶称为“非茶”。
21、荣西回国的第二年,日本之一个幕府 *** ——镰仓幕府成立。掌握更高权力的不再是 *** ,而是武士集团首领——源氏。 *** 的中心,也由京都转移到镰仓。建保二年(公元1214年),幕府将军源实朝醉酒,荣西为之献茶一盏,并另献一本誉茶德之书《吃茶养生记》。《吃茶养生记》分上下两卷,用汉文写成,开篇便写道:“茶也,末代养生之仙 *** ,人伦延龄之妙术也”。荣西根据自己在中国的体验和见闻,记叙了当时的末茶点饮法。由于此书的问世,日本的饮茶文化不断普及扩大,导致三百年后日本茶道的成立。荣西既是日本的禅宗之祖,也是日本的“茶祖”。自荣西渡宋回国再次输入中国茶、茶具和点茶法,茶又风靡了僧界、贵族、武士阶级而及于平民。茶园不断扩充,名产地不断增加。
22、荣西之后,日本茶文化的普及分为两大 *** ,一是禅宗系流,一是律宗系流。禅宗 *** 包括荣西及其后的拇尾高山寺的明惠上人,律宗 *** 则有西大寺的叡尊、极乐寺的忍 *** 。饮茶活动以寺院为中心,并且是由寺院普及到民间,这是镰仓时代茶文化的主流。
23、日本文永四年(公元1267年),筑前崇福寺开山者南浦绍明禅师,自宋归国,获赠径山寺茶道具“台子”(茶具架)一式并茶典七部。“台子”后传入大德寺,梦窗疏石国师率先在茶事中使用了台子,开点茶礼仪之先河。此后,台子茶式在日本普及起来。
24、镰仓时代末期,上层武家社会的新趣味、新娱乐“斗茶”开始流行,通过品茶区分茶的产地的斗茶会后来成为室町茶的主流。
25、室町时代(公元1333—1573,受宋元点茶道的影响,模仿宋朝的“斗茶”,出现具有游艺 *** 的斗茶热潮。特别是在室町时代前期,豪华的“斗茶”成为日本茶文化的主流。但是,与宋代文人们高雅的斗茶不同,日本斗茶的主角是武士阶层,斗茶是扩大交际、炫耀从中国进口货物、大吃大喝的聚会。到了室町时代的中后期,斗茶内容是更复杂、奖品种类也更多,据记载有茶碗、陶器、扇子、砚台、檀香、蜡烛、鸟器、刀、钱等。比起中国宋代的斗茶来,室町时代的斗茶更富有游艺 *** ,这是由日本文化具有游艺 *** 的的特点决定的。摆弄进口货,模仿宋朝人饮茶,是一件风雅之事。当然,在室町时代的斗茶会里,也有一些高雅的茶会。室町时代的斗茶经过形成、鼎盛之后,逐渐向高级化发展,为东山时代的书院茶准备了条件。
26、公元1396年,38岁的室町幕府第三代将军足利义满让位于儿子义持。次年,他在在京都的北边兴建了金阁寺。以此为中心,展开了“北山文化”。在他的指令、支持下,小笠原长秀、今川氏赖、伊势满忠协主持完成了武家礼法的古典著述《三义一统大双纸》,这一武家礼法是后来日本茶道礼法的基础,而观阿弥、世阿弥父子草创了能乐。公元14 *** ,室町幕府第八代将军足利义政隐居京都的东山,在此修建了银阁寺,以此为中心,展开了东山文化。东山文化是继北山文化之后室町文化的又一个繁荣期,是日本中世文化的 *** 。由娱乐型的斗茶会发展为 *** *** 的茶道,是在东山时代初步形成的。在第八代将军足利义政建造的东山殿建筑群中,除 *** *** 的银阁寺外,还有一个著名的同仁斋。同仁斋的地面是用塌塌米铺满的,一共用了四张半。这个四张半塌塌米的面积,成为后来日本茶室的标准面积。全室塌塌米的建筑设计,为日本茶道的茶礼形成起了决定 *** 的作用。日本把这种建筑设计称作“书院式建筑”,把在这样的“书院式建筑”里进行的茶文化活动称作“书院茶”。书院茶是在书院式建筑里进行、主客都跪坐,主人在客人前庄重地为客人点茶的茶会。没有品茶比赛的内容,也没有奖品,茶室里绝对安静,主客问茶简明扼要,一扫室町斗茶的杂乱、拜物的风气。日本茶道的点茶程序在“书院茶”时代基本确定下来。书院式建筑的产生使进口的唐宋艺术品与日本式房室融合在一起,并且使立式的禅院茶礼变成了纯日本式的跪坐茶礼。书院茶将外来的中国文化与日本文化结合在一起,在日本茶道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27、在以东山文化为中心的室町书院茶文化里,起主导作用的是足利义政的文化侍从能阿弥(1397—1471年),他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通晓书、画、茶。在能阿弥的指导下,当时所进行的点茶法是一种“极真台子”的茶法。点茶时要穿武士的礼服——狩衣,点茶用具放在极真台子上面,茶具的位置、拿发,动作的顺序,移动的路线,进出茶室的步数都有严格的规定,现行的日本茶道的点茶程序基本上在那时就已经形成了。能阿弥不愧是室町时代的一位划时代的大艺术家,他一生侍奉将军义教、义胜、义政三代,一扫斗茶会的奢靡嘈杂,创造了“书院饰”“台子饰”的新茶风,对茶道的形成有重大影响。他推荐村田珠光作足利义政的茶道老师,使得后者得以有机会接触“东山名物”等高水准的艺术品,达成了民间茶风与贵族文化接触的契机,使日本茶道正式成立之前的书院贵族茶和奈良的庶民茶得到了融会、交流,为村田珠光成为日本茶道的开山之祖提供了前提。如果说村田珠光是日本茶道的鼻祖,那么能阿弥就是日本茶道的先驱。
28、应永二十四年(1417年)六月五日,一种由一般百姓主办参加“云脚茶会”诞生,云脚茶会使用粗茶、伴随酒宴活动,是日本民间茶活动的肇始。云脚茶会 *** 、 *** 、轻松、愉快,受到欢迎,在室町时代后期,逐渐取代了烦琐的斗茶会。
29、在饮茶文化大众化的潮流中,奈良的“淋汗茶”引人注目。文明元年(1469年)五月二十三日,奈良兴福寺信徒古市播磨澄胤在其馆邸举办大型“淋汗茶会”,邀请安位寺经觉大僧正为首席客人。淋汗茶会是云脚茶会的典型,古市播磨本人后来成为珠光的高徒。淋汗茶的茶室建筑采用了草庵风格,这种古朴的乡村建筑风格,成为后来日本茶室的风格。
30、日本茶道的鼻祖村田珠光(1423—1502),珠光11岁时进了属于净土宗的奈良称名寺做了沙弥,由于怠慢了寺役,被赶出了称名寺。之后,他来到京都,19岁时进了大德寺酬恩庵(今称一休庵),大德寺是著名的临济禅宗的寺院。珠光跟一体宗纯(1394—1481年)参禅,获得一休的印可。他将禅宗思想引入茶道,形成了独特的草庵茶风。珠 *** 过禅的思想,把茶道由一种饮茶娱乐形式提高为一种艺术、一种哲学、一种 *** 。珠光完成了茶与禅、民间茶与贵族茶的结合,为日本茶文化注入了内核、夯实了基础、完善了形式,从而将日本茶文化真正上升到了“道”的地位。
31、日本茶道宗师武野绍鸥(1502—1555年)承先启后。大永五年(1525年),武野绍鸥从界町来到京都,师从当时之一的古典学者、和歌界更高权威、朝臣三条西实隆学习和歌道。同时,师从下京的藤田宗理、十四屋宗悟、十四屋宗陈(三人皆珠光门徒)修习茶道。他将日本的歌道理论中表现日本民族特有的素淡、纯净、典雅的思想导入茶道,对珠光的茶道进行了补充和完善,为日本茶道的进一步民族化、正规化作出了巨大贡献。武野绍鸥的另一个功绩是对 *** 千利休的教育和影响。
32、室町时代末期,茶道在日本获得了异常迅速的发展。
33、室町幕府解体,武士集团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日本进入战国时代,群雄中最强一派为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 *** 。群雄争战,社会 *** ,却带来了市民文化的发达,融艺术、娱乐、饮食为一体的茶道便受到空前的瞩目。宁静的茶室可以慰藉武士们的心灵,使他们得以忘却 *** 的厮杀,抛开生死的烦恼,所以,静下心来点一碗茶成了武士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战国时代,茶道是武士的必修课。
34、千利休(1522-15 *** 年)少时便热心茶道,先拜北向道陈为师学习书院茶,后经北向道陈介绍拜武野绍鸥为师学习草庵茶。天正二年(1574年)作了织田信长的茶道侍从,后来又成了丰臣秀吉的茶道侍从。他在继承村田珠光、武野绍鸥的基础上,使草庵茶更深化了一步,并使茶道摆脱了物质因素的束缚,还原到了淡泊寻常的本来面目上。利休是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是一位伟大的茶道艺术家,他对日本文化艺术的影响是无可比拟的。
35、镰仓时代,日本接受了中国的点茶道文化,以镰仓初期为起点,日本文化进入了对中国文化的 *** 反刍消化时期,茶文化也不例外。镰仓末期,茶文化以寺院茶院为中心,普及到了日本各地,各地都出现了茶的名产地。寺院茶礼确立。
36、总之,镰仓、室町、安土、桃山时期,日本学习和发扬中华茶文化,民族特色形成,日本茶道完成了草创。
37、由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开创的统一全国的事业,到了其继承者德川家康那里终于大功告成。公元1603年,德川家康在江户建立幕府,至1868年明治维新,持续了260多年。
38、千利休 *** *** 后,其第二子少庵继续复兴利休的茶道。少庵之子千宗旦继承其父,终生不仕,专心茶道。宗旦去世后,他的第三子江岑宗左承袭了他的茶室不审庵,开辟了表千家流派;他的第四子仙叟宗室承袭了他退隐时代的茶室今日庵,开辟了里千家流派;他的第二子一翁宗守在京都的武者小路建立了官休庵,开辟了武士者路流派茶道。此称三千家,四百年来,三千家是日本茶道的栋梁与中枢。
39、除了三千家之外,继承利休茶道的还有利休的七个大 *** 。他们是:蒲生化乡、细川三斋、濑田扫部、芝山监物、高山右近、牧村具部、古田织部,被称为“利休七哲”。其中的古田织部(1544-1615)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大茶人,他将利休的市井平民茶法改造成武士风格的茶法。古田织部的 *** 很多,其中最杰出的是小掘远州(1579-1 *** 7)。小掘远州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茶人,他一生设计建筑了许多茶室,其中便有被称为日本庭园艺术的更高 *** ——桂离宫。
40、片桐石州(1605-1673年)接替小掘远州作了江户幕府 *** 将军秀纲的茶道师范,他对武士茶道作了具体的规定。石州流派的茶道在当时十分流行,后继者很多。其中著名的有松平不昧(1751-1818年)、井伊直弼(1815-1860年)。
41、千利休去世后,由他的子孙和 *** 们分别继承了他的茶道,400年来形成了许多流派。主要有:里千家流派、表千家流派、武者小路流派、远州流派、薮内流派、宗偏流派、松尾流派、织部流派、庸轩流派、不昧流派等。
42、由村田珠光奠其基,中经武野绍鸥的发展,至千利休而集大成的日本茶道又称抹茶道,他是日本茶道的主流。抹茶茶道是在宋元点茶道的影响下形成的。在日本抹茶道形成的之时,也正是中国的泡茶道形成并流行之时。在中国明清泡茶道的影响下,日本茶人又参考抹茶道的一些礼仪规范,形成了日本人所称之的煎茶道。公认的“煎茶道始祖”是中国去日僧隐元隆琦(15 *** -1673),他把中国当时流行的壶泡茶艺传入日本。经过“煎茶道中兴之祖”卖碳翁柴山元昭(1675-1763)的努力,煎茶道在日本立住了脚。后又经田中鹤翁、小川可进两人使得煎茶确立茶道的地位。
43、江户时期,是日本茶道的灿烂辉煌时期,日本吸收、消化中国茶文化后终于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日本抹茶道、煎茶道。日本茶道源于中国茶道,但是发扬光大了中国茶道。
44、日本的现代是指1868年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的茶在安土、桃山、江户盛极一时之后,于明治维新初期一度衰落,但不久又进入稳定的发展期。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日间的茶文化交流频繁,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日本茶文化向中国的回传。日本茶道的许多流派均到中国进行交流,日本里千家流派茶道家千宗室多次带领日本茶道 *** 团到中国访问,第100次访问中国时, *** 在人民 *** 接见了千宗室。千宗室以 *** 《<茶经>与日本茶道的历史意义》获南开大学哲学博士。日本茶道丹月流家元丹下明月多次到中国访问并表演。日本当代著名的茶文化学者布目潮风、沧泽行洋不仅对中华茶文化有着精深的研究,并且到中国进行实地考察。2001年4月,日本中国茶协会会长王亚雷, *** 藤井真纪子等一行到安徽农业大学中华茶文化研究所进行茶文化交流。
45、与此同时,国际茶业科学文化研究会会长陈彬藩、浙江大学教授童启庆、 *** 中华茶文化学会会长范增平、天仁集团总裁李瑞河、浙 *** 州的蔻丹、安徽农业大学中华茶文化研究所顾问王镇恒、安徽农业大学副校长宛晓春等纷纷前往日本访问交流。北京大学的滕军博士在日本专习茶道并获博士学位,出版了《日本茶道文化概论》一书。
好了,关于茶祖之乡和茶叶的故乡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