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关于蚕丛之乡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中国蚕桑之乡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一、 *** *** ,蚕丛鱼凫。巴蜀古有,后面有什么
*** *** 地,蚕丛鱼凫开蜀国之先;伏羲妊女娲,嫘祖大禹传炎黄之脉。巴蜀古已有之,殷周见传;巴蜀亦为川渝,实为一村。毗邻巫巴,东融荆调楚辞湘音;背依青藏,西眺喜玛祁连昆仑;携手云贵,南挽怒江乌江苗岭;极目秦陇,北聆陕腔 *** 唐韵。东去,直挂云帆济沧海;西回,五千仞岳上摩天;南来,春城无处不飞花;北往,凌云健笔意纵横。皑皑雪域,茫茫草原,读九曲黄河之一湾;金沙江畔,滔滔浪波,有 *** 长江之一城。山仁,贡嘎格聂夹金大巴巫山,古今藏龙卧虎,怀天下而不语;水善,金沙岷江沱江嘉陵乌江,滋润阡陌沃野,利万物而不争。秦岭横亘,猿猱攀援地,难于上青天;金牛古道,五丁劈山处,明月朗翠云。细雨入剑门,马前桃花马后雪;云生出三峡,大江东去浪涛尽⑴。
垂统成化,腾蛟起凤。巫山人,资阳人,记忆大溪文化⑵;石宝寨,黄龙溪⑶,敷陈天黄地玄。太阳神鸟,中国文化遗产图腾;金沙石磬⑷,商朝八音悠扬高远。纵目 *** ,通天神树,宝墩文化神秘神奇;盐道履痕⑸,大足石刻,巫巴山地美轮美奂;文昌大帝,堪与至圣先师南北;洞经音乐,实乃音乐化石绽演。道生万物,道法自然,鹤鸣山乃道源圣地;峨眉奇胜,金顶佛光,中华四大 *** 名山。豕帛祭祀族神⑹,三月会上巴曼子;世界纸币之祖⑺,北宋交子源四川。大慈寺里缭绕玄奘偈语⑻,阆中贡院尤闻孔曾孟颜。李冰凿玉垒分岷水,功高盖世;文翁兴教育修水利⑼,后贤祀瞻。三江汇流欲濯大佛赤脚,海通剜目拒贪吏⑽;巫山云雨播撒神女幽怨,屈子行吟今潸然。渝人戛玉敲金,川江号子,江风入云,艰辛煮沸重庆火锅;蜀子引商刻羽,锦城丝管,天籁九皋,轻曼孕育蜀国四弦。清音竹琴,曲艺精于蜀;鱼龙漫行,杂技始于汉。卧龙天然熊猫基地,九寨黄龙天堂人间。丝绸南路,茶马古道,幽深、丰饶、奇绝,行板如诗如歌;三国遗址,萍踪寄语,沧桑、险峻、智慧,宠辱兴衰如烟。酉阳桃花源,点亮乌江长廊;合川钓鱼城,上帝此处折鞭⑾。武隆胜景,张扬喀斯特地貌;江北恐龙,再现侏罗纪荒原。兴文石林,花石早已成莲台;蜀南竹海,修竹何须斩万竿!稻城亚丁,圣地香格里拉;邛窑瓷器,绝伦承上启下⑿。经典缩写:雕版印刷,龙爪蜀刻,西川印子⒀,好一部垂世鸿篇;伟大符号:木牛流马,铜壶莲漏,蜀 *** 本草,好一幅智慧长卷。铜梁龙灯,舞动天干地支,岁岁;绵竹年画,演绎春夏秋冬,年年。
日 *** 天,钟灵毓秀。山险水奇林幽,川渝有夔门长 *** 城,举世难匹;汉赋唐诗宋词,巴蜀孕赋圣诗仙词宗⒁,星光霄汉。天府之国,富庶千秋,诱多少 *** 客吟唱词赋;巴蜀览胜,独领九州,引无数游子 *** 翩翩。欧阳修呱呱绵州⒂,终成唐宋八大家;苏舜钦革新诗文,潼川三苏千古赞⒃。《函海》李调元⒄,标翰林才华;陈寿《三国志》,记历史变迁。 *** 灵张问陶,耿介杨升庵。两代载史册,眉山三苏祠;唐初开诗风,子昂金华山。扬雄子云亭,《太玄》《法言》,大儒风度;太白李青莲,云天气魄,琴心剑胆。皇泽寺,凤凰台,无字石碑费猜⒅;文君垆,相如赋,绝代千古轶篇⒆。泸定铁索,漫唱康定情歌;锦江 *** ,侵染薛涛诗笺。蜀汉君臣, *** 两表酬一对,忠仪;芙蓉城里,浣花溪诗圣回草堂,欣然!落下闳,穷究星图,煌制《太初历》《浑天仪》,惠泽今日⒇;陆放翁,忧国忧民,巴蜀情陶铸《剑南诗稿》,流韵剑南。永陵乐伎,技巧甲天下,弦舞展奢侈;丰都 *** 城,阴阳两重天,讽劝真美善。干禄字碑,琴泉寺漫漶颜氏遗墨(21〕;石刻水文,白鹤梁阅读风云变幻(22)。巴蜀人才济济,代代 *** 佳话;川渝诗文跄跄,称雄鼎足文坛。
多族共居,风俗百芳。泸沽摩梭,化石母系、婚史、人脉、文化;苗族蜡染,返朴天然、心境、地理、时尚。古堡碉楼,羌笛声声木叶情歌,咂酒悠长;甘阿草原,经幡飘飘唐卡哈达,歌庄粗犷。彝族火把节,燃烧远古憧憬;巴人巴象鼓,再现“龙贲”辉煌(23)。僰人悬棺,龙河岩棺,呼应远古习俗(24);巴山夜唱,桃花潭水,灵通喜乐忧伤。土家织锦绣出《太阳出来喜洋洋》,宝岛 *** 唱出了《阿里山的姑娘》(25)。古镇星罗棋布,天工人可代;驰名汉像画砖,人工天不如。大邑 *** 群,蜀西大宅门。
辛亥武昌 *** ,中国 *** 之一枪;四川保路运动,山呼云和之一省。刘光弟杨锐戊戌六君子; *** 褒扬川籍三将军(26)。八年 *** ,三百万川军喋血疆场,我几多将军慷慨殉国;狂轰烂炸,有陪都重庆同仇敌忾,看 *** 堡垒高扬和平。《屈原》幕毕,义愤化剑:“大刀向 *** 子们的头上砍去!”《雷雨》交加,万众高唱:“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27) *** 骁将:饶国华、王铭章、李家钰、黄永淮,柴意新(28); *** 干城: *** 、 *** 、 *** 、 *** 、聂云臻。东北大学,客寓三台承继国学(29);故宫国宝,蛰伏李庄敬畏文明。成都市井上演李劫人之《 *** 》,洪安古镇走出沈从文之《边城》(30)。卢作孚,实业巨子, *** 中坚;侯德榜,化工奇才,爱国济民。张大千,一代高标,丹青龙蛇成风范;胡子昂,钢铁巨擘,殚智竭力强国心。张表方,人脉江上,川北圣哲(31);周玉清:新续《红楼》,巾帼精英(32)。廖昌永放歌咏叹天下,罗中立浓彩悲愤《 *** 》。王皮影,惟妙惟肖,饮誉奥国维也纳(33);李云迪,钢琴天下,流水高山尽知音。闵恩泽,国家更高科技大奖(34); *** 会,邹凯勇夺体 *** 三金。 *** 讲坛, *** 川腔令世界瞩目;“玉米”挺歌星,李宇春上《时代》彰显 *** 。建川博物馆,历史收藏编织酸楚震撼;山城棒棒军,爬坡下坎品赏酸辣苦甜。魏明伦,思接千载神笔《中华世纪坛赋》;尧茂书,挑战极限可恨金沙水浪滔天。倡平民教育,巴中晏阳初(30);情牵大渡河,沫若恋沙湾。巴金《回忆录》,晚年实话实说!《星星》(35)耀河汉,多有草木新篇。泸州三宝:美酒,奇石,兰草;自贡三绝:恐龙,灯会,巴盐。品川茶,天天龙门阵,神侃世情风情;看川戏,观吐火变脸,领悟云舒云卷。饕川菜,一菜一格,三香三椒三料,七滋八味九杂;饮川酒,一酒一风,曲香酱香米香,琼浆七神 *** (36)。四川人是盐,海内外活得有滋有味;巴蜀是台戏,古而今演得有板有眼。
昔日三线巴蜀,韬光养晦,蓄势待发;而今科创园区,黄钟大吕,虎跃龙腾。财富巴蜀:国有企业,民营老板,论剑市场煮酒;开发西部:院士“海归”,工农商贸,竞技共舞风云。公路纵横交错,富乐小康人家;铁路四通八达,穿梭“长防工程”;银燕起落之间,东京纽约伦敦。立交桥,跨越思维高度;高速路,启迪科学创新。东方雾都,重庆,山城高楼摩肩接踵;天府明珠,成都,府南河畔花团鸟麇。绵阳科技城,邓稼先们,呕心沥血,国力国威;西昌航天府,嫦娥一号,遨游太空,宇宙探真。国宝熊猫,成和平义兽,友谊使者、吉祥标志;高峰论坛,聚八方精英,字字珠玑,天下纵横。德阳东方艺术墙,文庙旁雕刻史诗画卷;武引第二都江堰,涪江左收获酒浑鸡豚。敢与洛阳、菏泽齐名者?彭州牡丹是也!谁与壶口、虎跳峡论雌雄?二滩瀑布如银!璧山巫山营山芦山秀山屏山彭山眉山,处处山清水秀;山城酒城果城甜城雨城月亮城 *** ,城城寰中名胜。 *** 科学,圭臬规划计划宏观微观;惠民利民,经纬繁荣富强和谐文明。太阳风于九天之外,频传凤藻韶章; *** 潮在西部涌动,竞相革故鼎新。
*** *** *** ,大难大怆大殇、大仁大爱大智; *** 火炬传递,更高更快更强,公开公正公平。耕读传家,华都僻乡, *** 上下,民生为要;科教兴国,大官小官,七情内外,以人为本。损牙眼而念弥陀,十足伪君子,可恼!窃国库而秀廉洁,不齿 *** 堆,可恨!私用公器,行同 *** ;鱼肉百姓,罪等公敌。官箴清慎勤,心系世上疮痍,明载舟覆舟;士者直方大,文章笔底波澜,应为民 *** 。人人行匹夫之责,个个做德善之事。贤者有松云气度,梅雪品格;智者聚日月灵气,山水精神。辛勤劳动者,创造社会财富,大德无言,大音希声;伟大纳税人,养活国家机器,大功无碑,大象无形。 *** 与 *** 齐飞,诚信、法治、责任,巴蜀雄起!科学共经济一色,创新,发展、富强,中国加油!展劲!
1、直挂云帆济沧海(唐·李白·行路难);春城无处不飞花(唐·韩厷羽·寒食);五千仞岳上摩天(宋·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凌云健笔意纵横(唐·杜甫·戏为六绝句);大江东去浪涛尽(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清·徐兰·出关:凭山俯海古边州,旆影风翻见戍楼。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此处是“入剑门”,故为“马前桃花马后雪”。
2、1985年,中国科学院和重庆自然博物馆专家在巫山县庙宇镇龙骨坡发现了距今201—204万年的人类化石;此化石比北京人(40—50万年)、蓝田人(60—100万年)元谋人(170万年)都早。1959年、1975年,长江流域文物考古队和四川省博物馆先后在巫山县大溪乡挖掘发现距今五六 *** 的 *** 母系社会的重要遗址——大溪文化遗址。
3、位于忠县的石宝寨,被誉为世界八大建筑奇迹之一;位于成都市号称中国十大水乡之一的黄龙溪,以九古一漂著称(古街、古树、古寺庙、古建筑、古佛洞、古佛堰、古崖墓、古民风民俗、古 *** 遗址和府河漂流)。
4、磬为古代庙堂礼乐之祭祀器。金沙石磬为在金沙遗址发掘出的中国迄今为止更大的商代石磬。
5、巴蜀盐史悠久。巴有盐水女神,初制盐卤;李冰凿广都盐井,继有卓筒、燊海井,乃巴蜀所独有。自贡井盐闻名遐迩。
6、、巴曼子:巴国将军。据载:东周末期,巴国将军曼子求楚国出兵平内乱,许诺以三座城池相谢。乱既平,曼不忍割城损国,“乃自刎以头授楚使”,请向楚王致歉。楚王感动,“以上卿礼葬其头”,巴国“亦以上卿礼葬其身”。后每年3月4日庙会,百姓以豕帛祭祀巴民族之神曼子。
7、我国货币起源至少有4000年,从原始贝币到布币、刀币、圜钱、蚁鼻钱以及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流行的方孔钱,到北宋时期,四川成都出现交子。
8、被誉为“佛门千里驹”沃土的成都大慈寺,古称“震旦之一丛林”,相传始建于隋朝,唐玄宗赐匾“敕建大圣慈寺”,故名。唐代名僧玄奘在此受具足戒五年。
9、文翁(前156—前101),字仲翁,汉景帝末年为蜀郡守时,兴教育、兴贤能、修水利,政绩卓著。班固《汉书》评论说:“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
10、韦皋著《嘉州凌云寺弥勒石像记》:时有郡吏,将求贿于 *** (海通),师曰:“自目可剜,佛财难得。”吏发怒曰:“尝试将来!”师乃自抉其目,捧盘致之。吏因大惊,奔走忏悔。夫专心一意,至忘其身,虽回山转日可也。
11、元初,蒙古铁骑横扫中原。南宋抗蒙名将余玠、王坚、张珏,凭借钓鱼城弹丸之地,苦撑危局36载(1243—1279),致上帝折鞭,敌酋授首;堪称战史之奇迹。
12、创烧于东晋、发展于南北朝、成熟于隋、兴盛于初唐、至唐末五代长盛不衰、停烧于南宋中晚期、长达800多年的邛窑,是四川遗址面积更大,被中国古瓷专家誉为高温釉下三彩和彩绘瓷的故乡,它以其釉色丰富、器形多样、工艺高超而称雄于世,其先进工艺对北方唐三彩、湖南长沙窑、安徽寿州窑,乃至宋代各大名窑均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13、西川印子:“印子”为唐代对四川印本的指称。伏羲始制契,以木刻书;黄帝始以刀书;舜始以漆书;中古磨石汁书。黄帝始铸文与鼎彝;周宣王始刻文于石;五代和凝始刻书于梨板。蔡伦纸后,唐末成都的刻书印本已蔚为大观,成为全国雕版印刷中心。
14、赋圣:司马相如;诗仙:李白;词宗:苏轼。
15、欧阳修(1007—1072),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绵阳),北宋时期 *** 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
16、潼川三苏:指北宋状元苏易简(958—996)及其孙苏舜元、苏舜钦(1008—1048)。苏舜钦为北宋著名爱国诗人,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主张“文以载道”“诗以言志”,是宋代文学革新运动的先驱者。
17、清·李调元(1734-1803);晋·陈寿(233-297);清·张问陶(17 *** -1814);明·杨升庵(1488-1557);宋·三苏(苏洵:1009-1066,苏轼:1037-1101,苏辙:1039-1112);唐·陈子昂(659-700);汉·扬雄(公元前53-公元前18);唐·李白(701-762);均为巴蜀历史上的文化伟人。
18、皇泽寺为中国历史上之一个女皇帝武则天的祀祠。武则天(624-705)生于利州(广元),死后与高宗李治合墓;其墓乾陵前立巨石为碑,但无字。
19、卓文君为巴蜀 *** 、才女,司马相如(公元前179-公元前118)誉为赋圣,两人的忠贞爱情,世代传为佳话。
20、落下闳:生卒年不详。西汉时期以历算和天文学的杰出成就著称;为我国最早的历算学家。其创制的天文观测仪即“落下闳浑仪”,为我国古代的重要宇宙观——“浑天说”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成为当时关于宇宙结构的先进学说。“太初历”采用的岁首和科学的置润法,使我国的阴历一置沿用至今。
21、干禄字碑:现存于三台琴泉寺的干禄字碑,全称为“颜氏干禄字书碑”。“干禄字”即“追求官爵所用规范字”。一代书法宗师颜真卿于公元774年任湖州刺史时所作的“干禄字碑”,时称“湖本”;后毁。南宋时,由时任湖州刺史的成都人获得颜氏“干禄字书”真迹,并在其后改任潼川知府时,于1142年命人重刻,时称“蜀本”,其影印件存故宫博物院。
22、白鹤梁系涪陵城北江中的天然石梁。唐始,人们以石刻鲤鱼水标,纪录枯水变化,预卜农业丰欠,被誉为长江“最古老水文站”“水文资料宝库”“世界水文史奇迹”。石刻计174段,3万余字。 *** 来,每当石鱼出水,文人墨客聚会江渚,题刻石梁;银钩铁画,琼章玉句,隐没江波之中,千载不灭。
23、史载:武王伐纣的“牧野之战”,由巴人组成“龙贲”军,他们执看挺仗,前歌后舞(尚书大传·大誓:师乃慆,前歌后舞。),“凌殷人倒戈”而获胜。司马相如写巴渝舞“千人唱,万人和,山陵为之震动,山谷为之荡波。”
24、僰人悬棺:位于宜宾市珙县,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河岩棺:位于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龙河两岸,被考古界誉为“岩棺博物馆”。
25、《阿里山的姑娘》即 *** *** 《阿里山风云》主题曲《高山青》,其词作者为川人邓禹平。
26、三将军指辛亥 *** 烈士邹容,喻培伦,彭家珍。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康广仁,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
27、 *** 陪都重庆,汇聚了一大批戏剧家和艺术家,他们以文艺为 *** ,宣传 *** ,唤起民众。《屈原》(编剧:郭沫若)《雷雨》(编剧:曹禺)频频上演,《大刀进行曲》(麦新词曲)唱遍前方后方。
28、饶国华、王铭章、李家钰、黄永淮、柴意新···等,均为在 *** 战争正面 *** (淞沪大会战、武汉大会战、徐州大会战、台儿庄大战······)阵亡的川籍将军。
29、1931年“9.18”事变后,东北大学自沈阳辗转北平、开封、西安,于1938年5月到达三台,客居8年。臧启芳(校长)、陆侃如、冯沅君、董每戡、高亨、佘雪曼、金毓黻、张艾丁、杨荣国、姚雪垠等,时在校任职。
30、晏阳初:巴中人,从事平民教育和社会改造工作,是世界十大伟人、并与 *** 齐名的大家。李劫人:中国著名写实主义作家和法国文学翻译家,誉为“东方的左拉”。沈从文:中国著名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京派小说 *** 人物,“乡土文学之父”;重庆秀山县洪安古镇是《边城》的生活原型。
31、张澜(1872-1955),字表方,中国 *** *** 的杰出 *** ,中国 *** 同盟 *** 首任执行 *** ,1949年,出任中华人民 *** 国 *** 人民 *** 副 *** 。
32、周玉清:《红楼梦》曹周本后40回的作者,绵阳师范学院教授。
33、王皮影:“阆中皮影艺术团”团长王文坤为中国之一个进入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表演的艺术家;后次为 *** 、谭晶。
34、国家更高科学技术奖每年举行一次,从2000年起,依次为:吴文俊, *** ;王选,黄昆;金怡濂;刘东生,王永志;(2004年空缺);叶笃正, *** ;李振声;闵恩泽,刘征镒。
35、指《星星》诗刊。当年诗 *** 沙河因在《星星》发表《草木篇》而获罪。
36、指丰谷,五粮液,水井坊,全兴,泸州老窖,郎酒,沱牌,剑南春等川酒。
二、蚕丛的历史地位
1、在西周末与东周初,蜀中蚕丛(前800一前730年),以蚕桑兴邦,建立了蜀国,使这个以牧为生的游牧民族——羌族的大部分人定居下来,跨入了农耕时代。从此蜀国以丝绸之邦而光耀于中国的史册之中。
2、蚕丛的祖先系五帝之中的颛顼。他的家系支庶,分封到蜀地作侯伯。蚕丛巡行郊野常着青衣,因此被人们呼为青衣神。
3、蚕丛见岷江中游和若水流域江边的坝子很适宜桑叶生长,于是到处劝农种桑养蚕。当时蜀地居住的民族是从川西北高原上沿邛崃山脉下来的羌人(也称邛人)。他们以羊为其民族的图腾,作为其民族的名称——羊人(羊羌古语中同音),经过蚕丛的劝导。终于使大部分羌民定居下来,跨入农桑时代。
4、古羌人是非常淳厚质朴的。后来蚕丛死了,羌人们悲恸万分,将其安葬在蜀山(瓦屋山),修建了巨大的庙堂——“川主”、“圣德”、“薄山”、“遣福”、“万安”来祭祀青衣神,使蜀山(瓦屋山)成为闻名遐迩的“青羌之祀”。
5、同时他们仿照青衣神之衣着,着青衣,裹青帕,代代相传,以为永久之纪念。
6、为了让青衣神的业绩永志不忘,他们将蚕丛的出生地叫做青神县,并将他耗去毕生精力的若水地区之若水叫做青衣江——这是四川境内惟一一条用人名命名之江。
7、蚕丛以蚕桑兴邦——蜀地的经济迅速勃兴,“周失纲纪,蜀先称王,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华阳国志》第181页)。
8、在西周末,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自乱朝纲。此时的蜀地在蚕丛治理下,经济勃兴,人民 *** ,国力已强大到足可以和周天子分庭抗礼,因此他乘此机会在蜀中称王建立了蜀国,而周幽王的儿子——姬宜臼见镐京已被四夷包围,带着官员逃到洛阳,建立了东周,这就是“平王东迁”。
9、蜀国的蜀字是一棵弯曲的桑树,树下一只虫(就是蚕之虫)而构成的。从此蜀国成为蚕桑丝绸之邦而蜚声海内外,直到如今。
10、蚕丛以农桑兴邦,开蜀地百代鸿业,底定“天府之国”的基础。
11、四川周围高山环抱,川西沃野千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为发展农业提供了极有利的条件。而蚕桑丝绸在男耕女织的农耕时代更是一项占尽先机的大宗产品。因为穿绸着缎,对于上层社会是一宗必不可少的商品。于是蜀锦蜀绣,嘉定(乐山)大绸、顺庆府绸、“锦官城”等一大串和丝绸相关的名字蜚声四海,“天府之国”成为世人仰羡的地方。
12、秦始皇灭六国后,将其王族后裔尽迁蜀中,使中原文化与蜀文化来了一次大融合,蜀地相继出现一大批颇有影响的文化人登上历史舞台,司马相如、陈寿、陈子昂、李白、薛涛、苏东坡、郭沫若、巴金等像一串闪灼光辉的星星辉耀着我国文坛。蜀人多文采,这是历史的评价,也是蜀地富庶的一个重要的标志。
13、然而蚕丛开始农桑鸿篇的重大影响,还在于由于衣食足,礼义兴,在蜀中许多地方仍然保持蜀有淳厚这一千古遗风,在蚕丛主要的活动区的青衣江流域,在东汉时张陵创立了道教,直到今天这些地方仍然是一派桃花源似的乡风民俗,人们仍然着青衣裹青帕,唱着祭祀青衣神的带哭腔的山歌,怀念青衣神。
14、“青衣一曲绕山水,青衣神在白云端。”
15、蚕丛——青衣神将和他开创的农桑业一样在蜀中大地上长久地流传下去。
三、《沉睡数 *** ,一醒惊天下之蚕丛 》
☞蚕丛:沉睡数 *** ,一醒惊天下!
唐朝诗人李白在《蜀道难》中描述到:“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遂传说中的蚕丛王和鱼凫王建立了蜀国,开国的年代实在太过遥远,不知从何说起,也说不清楚了。远至古代,各路流量大咖、经典巨著为蚕丛背书站台,推崇致敬,今有无名小辈怀拳拳之心,思之念之,追之寻之!
且借此机会感谢李白洋洋洒洒写下极具张力与灵动的锦绣诗篇——《蜀道难》,让更多人知道蚕丛育于古、居于蜀。
蚕丛,又称蚕丛氏,古代神话传说中的蚕神,是蜀国首位称王的人,养蚕专家。据史载黄帝(轩辕)娶“蜀山氏”女,即“嫘祖”,夫妻育了“蚕丛”,蚕丛建立了古蜀国。蚕丛是中国华夏之一个把山上野蚕变为家蚕的人,主要的功绩是“教民蚕桑”,为了养蚕事业,率领部族从岷山到成都居住,在成都平原发展生产和经济,铸就了古蜀国的历史辉煌。
《蜀王本纪》)”鱼凫王田于湔山,忽得仙道,蜀人思之,为立祠。”(《华阳国志》)还有一个版本的《蜀工本纪》则说:“(鱼凫)王猎至湔山,便仙去,今庙祀之于湔。”(引《御览》卷八八八)这就给后来的学者和作家留了极大的想象空间。
蚕丛蜀人的祖先,从“教民养蚕”的蚕丛到“教民捕鱼”的鱼凫,到“教民务农”的杜宇(社禹/禹),治水的鳖灵(崇伯鲧),都和农业生产有关。鱼凫氏是古蜀国五代蜀王中继蚕丛、柏灌之后的第三个蜀王,建都今温江区万春、柳城一带。,又称蚕丛氏,是蜀国首位称王的人,他是位养蚕专家,据说他的眼睛跟螃蟹一样是向前突起,头发在脑后梳成“椎髻”,衣服样式的左边是斜著分了叉的,最早他居住岷山石室中。后来蚕丛为了养蚕事业。率领部族从岷山到成都居住!
神话中蜀人的祖先是“蚕丛”和“鱼凫”。蜀与“镯”通,即野蚕。蚕丛“目纵”,居岷山下的石 *** ,蚕丛、柏砱、鱼凫三代都有数百岁,“神化不死”。他主要的功绩是“教民蚕桑”。从《蜀王本记》到今日川西民间口头故事都有很多这方面的故事。《华阳国志-蜀志》中有着这样的记载:有蜀侯蚕丛,其纵目。蚕丛,即蚕丛氏,是蜀人的先王。
“鱼凫田于湔山,得仙,今庙祀之于湔。“(《蜀王本纪》)”鱼凫王田于湔山,忽得仙道,蜀人思之,为立祠。”(《华阳国志》)还有一个版本的《蜀工本纪》则说:“(鱼凫)王猎至湔山,便仙去,今庙祀之于湔。”(引《御览》卷八八八)这就绐后来的学者和作家留了极大的想象空间。
蜀人的祖先,从“教民养蚕”的蚕丛到“教民捕鱼”的鱼凫,到“教民务农”重视治水的杜宇(禹),称望帝,负责治水的鳖灵开明称丛帝,也称崇伯鲧,都和农业生产有关。
蚕丛何许 *** ?他是“蜀”的化身,是中国华夏之一个把山上野蚕变为家蚕的人。是古蜀国之一个蜀王。他“衣青衣,劝农桑,创石棺”,以其伟大的胆略和超群的智慧,在成都平原发展生产和经济,铸就了古蜀国的历史辉煌。瞿上城,是蚕丛在成都平原立国治蜀建立的之一个都城。是蚕丛王创造辉煌古蜀国历史的之一个“指挥所”。唐代大诗人李白在《蜀道难》一文中感慨道:“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他说的是传说中的古蜀国。
成都正式的建城史始于张仪筑龟化城,那么成都的人文历史从哪里开始呢?我们说,应当从一个名叫“蚕丛”的蜀王开始。
《蜀王本纪》载:“蜀之先王名蚕丛,后代曰柏灌,又次者曰鱼凫。”一开始就说蜀之先王名“蚕丛”,多么干脆利落,仿佛有 *** 辟地之概。
那么,这个“创世纪”的蚕丛到底是成都平原的人还是盆地周边的人呢?他是从蜀地百姓中成长起来的,还是从其他地方迁徙入蜀并最终取得 *** 地位的呢?据章樵注《蜀都赋》引《蜀王本纪》说:“蚕丛始居岷山石室中。”按史家考证,这个蚕丛氏部族是华夏族的重要组成主体,他们 *** 居住在岷山一带,由于山高路险,当然不能像平原居民那样建起“木骨泥墙”的房屋,使生活过得比较舒适,而是因地制宜,在山崖上凿起窑洞似的“石室”来居住。这是一个善于养蚕的部族,他们的长相和穿着都很奇特,“是时人萌,椎髻左衽,其目纵,不晓文字,未有礼乐”。也就是说他们的眼睛是像螃蟹一样向前突起的,头发在脑后梳成“椎髻”,衣服的样式是左边斜着分了叉的。蚕丛氏成天坐在密不透风的石室中思考问题,想寻找一块更好的地方安居乐业,因为山地生活十分艰苦,对养蚕事业的发展也十分不利。后来,他听说成都平原地势开阔,沃野千里,于是就率领他的部族从岷山向成都平原迁徙,一路风餐露宿到了广汉三星堆一带。可能当时三星堆一带已有部落聚居,但势力都不够强大,自然很快就被蚕丛氏吞并或同化了。这一次迁徙在沿途留下了许多古地名,从中可以看清当时蚕丛从岷江向南迁入成都平原的线路,如《蜀中名胜记》就先后记载有蚕崖关、蚕崖石、蚕崖市等。
从今天的考古材料看,三星堆的确出土了不少与蚕丛氏相貌一致的器物,如人像 *** 中的纵目式 *** 和椎髻左衽服饰等,这是否就是蚕丛部族留下的生活遗迹呢?广汉三星堆一带建城很早,而且曾经多次发生过部族间的争斗,这其间是否有蚕丛取代其他部族或鱼凫、柏灌取代蚕丛的争斗呢?明曹学诠《蜀中广记》引《仙传拾遗》记载一则故事,就说到当时三星堆一带部族间的争斗情况:“蚕女者,当高辛氏之世,蜀地未立君长,各所统摄,其人聚族而居,遂相浸噬,广汉之墟,有人为邻土掠去已逾年,惟所乘之马犹在。其女思父,语焉:‘若得父归,吾将嫁汝。’马遂迎父归。乃父不欲践言,马跄嘶不,父杀之。曝皮于庖中。女行过其侧,马皮蹶然而起,卷女飞去。旬日见皮栖于桑树之上,女化为蚕,食桑叶,吐丝成茧。”
故事大意说:有个叫蚕女的娴淑女子,生活在“高辛氏”年代,当时蜀地没有蜀王,都是些零零星星的小部落,人民也在这些部落首领的统摄下各自过着聚族而居的生活,这样的生活状态难免会引起部落与部落之间的吞并和战争。有一次,广汉城址被相邻的部落烧杀劫掠,蚕女的 *** 也 *** 去做了 *** ,家中只剩下一匹 *** 平时乘坐的老马。蚕女非常思念 *** ,于是就对马说:马啊,如果你去把我 *** 救回来,我就嫁给你做 *** 。这马听了蚕女的话,高兴得不得了,便偷偷地跑去把主人驮了回来。但是这个被救回的 *** 一听说要把女儿嫁给马做 *** ,就不干;马当然很生气,又是跳又是嘶鸣,还以绝食相威胁,蚕女的 *** 也不是好惹的(可能他是部落中的一个首领),就一气之下把马杀了,剥下的皮和肉都晾在厨房中。这天蚕女从厨房中经过,那张马皮突然跳起来,一阵风似的把蚕女卷走了;过了几天,人们看见马皮落在对面的桑树上,蚕女变成了一条蚕,正在一边吃桑叶,一边吐丝把自己裹住成为一只茧。这则故事虽为神话,但它记录了古蜀时期“广汉之墟”各部落间的矛盾关系,故显得十分珍贵。
蚕丛在蜀地三星堆一带做了多少年的部族“蜀王”?《蜀王本纪》记载说:“蜀王之先名蚕丛,后代曰柏灌,后者名鱼凫。此三代各数百岁,皆神化不死,其民亦颇随王化去。”可见蚕丛氏在蜀 *** 的时间有“数百岁”,当然这不可能是指蚕丛氏本人做了几百年的部族首领,而是以蚕丛为名号的时代持续过几百年。蚕丛死后,《华阳国志》记载说:“死,作石棺石椁,国人从之,故俗以石棺椁为纵目人 *** 也。”看来这个蚕丛也是故乡观念浓厚的人,人都死了,还念念不忘当年居住在石室中的那份感觉,因而把棺材和墓坑都做成石头的,以后人们看见类似的坟墓都会说,嘿,你看,这就是那些“纵目人”的坟。
蚕丛氏在蜀为王的年代,据有些考古学家推测,应早在商之前的夏代,因为三星堆遗址出土的城墙筑于早商时期,是鱼凫王统一蜀国后才修建的,而蚕丛又比鱼凫早两个“数百岁”,所以其年代应与夏代相当。当时蚕丛虽然“始称王”,但明显地还不具备国家君主的 *** 质,可能仅是以血缘为纽带的部落集团酋长,当时正处于原始社会末叶的晚期,而奴隶制的曙光正在慢慢到来。
唐代大诗人李白在《蜀道难》一文中感慨道:“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他说的是传说中的古蜀国。西周以前是否存在着古蜀王国?有关古蜀初期蚕丛和鱼凫两代的记载,只有史料中的寥寥数十字而已。他们究竟是古蜀人想象中的祖先?还是确实存在过的君王?史学家们长期没有定论。
1 *** 9年,四川广汉三星堆月亮湾的一位农民在挖掘水坑时,发现了一块雕刻精美的玉器,这是古蜀文明展露给世人的之一缕光辉。几十年来,零散出土的文物引起了国内外广泛的关注。直到1986年,对三星堆遗址的大规模考古发掘才揭开了古蜀王国的面纱。遗址的出土文物表明,距今4800多年前,在川西平原上曾存在过一个独特的高度发达的文明,蚕丛和鱼凫也确有其人,他们 *** 的时代就是以他们的名字来称呼的。
《华阳国志》云:“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次王曰柏灌。次王曰鱼凫。”三星堆遗址祭祀坑 *** 土了几件大型纵目人面和鹰鸟形象的青铜器与文献所载对照,印证了古蜀传奇人物——蚕丛和鱼凫的存在。“纵目”是蚕丛的形象特征。三星堆青铜纵目人面像的眼球向前凸出于眼眶十几厘米,有些人面的鼻梁上还铸有一条龙。鱼凫就是鱼鹰。鹰鸟等飞禽目光敏锐,足爪有力,御风而行,古蜀先民对他们充满了幻想和仰慕,是我国古代敬鸟最甚的民族。古蜀人将鸟的形象赋予祖先,还不辞辛苦地铸造了巨型鹰首、人首鸟身、人身鹰爪等形象的青铜礼器。这些文物在三星堆遗址的二号坑多有出土。
学术界比较认可一种说法:上古西南的大部分民族是居住在古康青藏大高原(包括四川甘孜、阿坝两县、青海和 *** 的全部地面)的古羌族支派。公元前五世纪前后,他们向东进入平原,与土生的华人杂居融合,孕育中华文化。他们的一支向东南迁居进入岷山地区,依山势而居,垒石为穴。后又循河谷进入成都平原,开始渔猎生活,并捡拾野蚕抽丝。后人将这些居住在岷山河谷的人称为蜀山氏。大约在公元前三 *** ,蜀山氏的女子嫁给黄帝为妃,所生的后代就是古蜀王国的开山鼻祖——蚕丛,他是后来三星堆蜀人的嫡系祖先。
蚕丛之前的古蜀人以 *** 为主要生活来源,兼营 *** 和养殖。养殖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养蚕缫丝。蚕丛带领族人继续向东南方向迁徙,他们经过今茂县与 *** 之间的茂汶盆地后,逐渐发展农耕。夏商之际,是第三代蜀王鱼凫时代,蜀人再次东迁,从茂汶盆地东南而下经过成都平原北端进入广汉平原。这时的古蜀王国已经完成了由原始氏族公社制向奴隶制的转变,鱼凫是这个奴隶制 *** 的之一位 *** 者。
有关古蜀人与他国的战事并无传世记载,但考古实物却证明确有其事。在殷墟和周原的卜辞中,出现了“蜀受年”、“征蜀”、“至蜀有事”的记载,可见当时商蜀之间纷争不断。鱼凫时代,商王朝的 *** 已接近没落,蜀国顺理成章地参加了周武王的会盟,怀着复仇的心态在伐纣的队伍中勇往直前,故《尚书》说:“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根据年代分析,三星堆遗址至少有两个祭祀坑是属于鱼凫王时代的,出土的大量戈、剑、矛等兵器和礼器是蜀人尚武之风的更佳印证。
尽管与商朝战事频繁,古蜀人 *** 的经济生活模式却未受影响。这全凭着蜀国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江流奔涌,泉水充盈,土壤肥沃,地下有丰富的金、银、玉、铜、铁、铅、锡等矿藏,培养了古蜀人高超的青铜铸造工艺。蜀地山林茂盛,犀牛、牦牛、大象等野生动物出没其间,瓜果四季皆熟,漆、麻、桑蚕、雌黄、白土等物产丰饶。古蜀人的缫丝、髹漆工艺堪称一流。满山遍野的竹子解决了住房的问题。从三星堆晚期房址出土的木棍、泥块、竹片等痕迹看,古蜀先民根据川西平原多雨潮湿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制造了竹编木骨泥墙的干栏式建筑。他们就地取材,用木、竹构起屋架,用木棍和竹片编成篱笆,在其里外两面涂草抹泥,以茅竹覆盖在屋顶上。在今天四川贫困地区仍有类似的茅草房。
古蜀国北边“以褒斜为前门”,即到了今天陕西汉中一带,与秦国接壤。南边以“熊耳、灵关为后”,即到了今天四川青神、芦山一带,与越族相邻。西面依靠九顶山、峨眉山。东边接于巴族,以“工、潜、绵、洛为池泽”,利用江河之便利发展渔业。
与古蜀国联系最密切的是生活在长江三峡地区的巴族和巫耋人。远古的氐夷羌人在成都平原发展成蜀族以后,碰上了一个始料未及的大问题:四川盆地食盐缺乏。氐夷羌族的池盐远在千里之外,又有重山阻隔很难运送,所以只能依仗巫、巴之盐。巫耋和巴人生活在长江三峡和川东一带,此地盐泉密集,很久以前巫耋和巴人就与盐泉相伴,伐木煎煮泉水,用晶盐与四周的居民交易。
从蚕丛到鱼凫时代,古蜀人曾到川东三峡地区,购回食盐。巫耋和巴人自然不会放弃川西这个大市场,纷纷溯江而上运送食盐。在盐利的分享上巫、巴间也存在矛盾,巫耋的盐产量高于巴人,而巴人紧邻长江,得舟楫之便,双方若发生争执,不论哪一方失利,都会影响到古蜀王国的食盐供给。作为西南最强大的 *** ,鱼凫派出一支队伍驻扎在瞿塘峡以西地区,在巴巫之间建立“非军事区”,保护“国际盐利”和长江盐运畅通无阻。暗地里他们也自己动手采盐制盐,保证古蜀王国的食盐供给不会因巫巴之争而间断。这支队伍在今奉节县白帝城西的河滩上垒石扎营,据说石垒纵横八行,共 *** 垒。据专家考证,这就是晋人误传诸葛亮为阻击东吴陆逊追兵而设的“八阵图”。隋唐以来,人们对此说法深信不疑,不曾想到这是古蜀王国“维和部队”的大本营。
古蜀国处在重视水患的 *** 蜀王杜宇(社禹)时代,安排那位来自荆地的鳖灵(崇伯鲧)负责治水。相当于“望帝”授于宰相鳖灵治水之权!
在西周末与东周初以先,蜀中蚕丛以蚕桑兴邦,建立了蜀国,使这个华夏民族前身的 *** 部分人定居下来,跨入了农耕时代。从此蜀国以丝绸之邦而光耀于中国的史册之中。
一、开发蚕桑——被老百姓尊为青衣神
蚕丛的祖先系三黄之(轩辕)和五帝之“颛顼”。他的家系支庶,分封到蜀地作侯伯。蚕丛巡行郊野常着青衣,因此被人们呼为青衣神。
蚕丛见岷江中游和若水流域江边的坝子很适宜桑叶生长,于是到处劝农种桑养蚕。当时蜀地居住的民族是从川西北高原上沿邛崃山脉下来的羌人(也称邛人)。
古老的古氐夷越羌等皆是非常淳厚质朴的蚕丛部族。后来蚕丛死了,族人们悲恸万分,将其安葬在蜀山(瓦屋山),修建了巨大的庙堂——“川主”、“圣德”、“薄山”、“遣福”、“万安”来祭祀青衣神,使蜀山(瓦屋山)成为闻名遐迩的“青羌之祀”。
同时他们仿照青衣神之衣着,着青衣,裹青帕,代代相传,以为永久之纪念。
为了让青衣神的业绩永志不忘,他们将蚕丛的出生地叫做青神县,并将他耗去毕生精力的若水地区之若水叫做青衣江——这是四川境内惟一一条用人名命名之江。
二、以蚕桑丝绸兴邦立国——“蜀”成为国家的标志
蚕丛以蚕桑兴邦——蜀地的经济迅速勃兴,“周失纲纪,蜀先称王,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华阳国志》第181页)。
在西周末,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自乱朝纲。此时的蜀地在蚕丛后裔治理下,经济勃兴,人民 *** ,国力已强大到足可以和周天子分庭抗礼,因此他乘此机会在蜀中称王建立了蜀国,而周幽王的儿子——姬宜臼见镐京已被四夷包围,带着官员逃到洛阳,建立了东周,这就是“平王东迁”。
蜀国的蜀字是一棵弯曲的桑树,树下一只虫(就是蚕之虫)而构成的。从此蜀国成为蚕桑丝绸之邦而蜚声海内外,直到如今。
三、开百代鸿业。底定“天府”基础
蚕丛以农桑兴邦,开蜀地百代鸿业,底定“天府之国”的基础。
四川周围高山环抱,川西沃野千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为发展农业提供了极有利的条件。而蚕桑丝绸在男耕女织的农耕时代更是一项占尽先机的大宗产品。因为穿绸着缎,对于上层社会是一宗必不可少的商品。于是蜀锦蜀绣,嘉定(乐山)大绸、顺庆府绸、“锦官城”等一大串和丝绸相关的名字蜚声四海,“天府之国”成为世人仰羡的地方。
秦始皇灭六国后,将其王族后裔尽迁蜀中,使中原文化与蜀文化来了一次大融合,蜀地相继出现一大批颇有影响的文化人登上历史舞台,司马相如、陈寿、陈子昂、李白、薛涛、苏东坡、郭沫若、巴金等像一串闪灼光辉的星星辉耀着我国文坛。蜀人多文采,这是历史的评价,也是蜀地富庶的一个重要的标志。
然而蚕丛开始农桑鸿篇的重大影响,还在于由于衣食足,礼义兴,在蜀中许多地方仍然保持蜀有淳厚这一千古遗风,在蚕丛主要的活动区的青衣江流域,在东汉时张陵创立了道教,直到今天这些地方仍然是一派桃花源似的乡风民俗,人们仍然着青衣裹青帕,唱着祭祀青衣神的带哭腔的山歌,怀念青衣神。
“青衣一曲绕山水,青衣神在白云端。”
蚕丛——青衣神将和他开创的农桑业一样在蜀中大地上长久地流传下去。
岷江是个“太史公”,神笔书写天地史。岷江奇石通灵,理解人间后来必有人要考证,必然会将蚕丛王的当时身影感应石上。这块 *** 净净的石面上,青白线条相间。那挫落有致的青色线条中明显呈现出一个古蜀人图案。夕阳西照,这古蜀人高高个子,穿着青衣,后脑匀上一束长长翘起的头发,脸部上两眼纵目,双手曲拱,连夕照的身影都表现了出来。看那神情,他在瞿正拱手向一座山峰相拜,像是在默默地述说:“四处辗转,我终于到了我该来的地方!”庚即向随从传言,“立国此地也,名瞿上,意为我到了我该来的地方!”
四川著名历史学家李澄波考证,瞿上城在双流县南牧马山九倒拐。实地查看,"九倒拐"山势特殊,暗藏玄机。山前,八百多米宽的历史洪江古河、杨柳河汇合后,浩浩荡荡从九倒拐山脚 *** 过,江中有丰富的鱼群;洪江对面,是一马平川的平地,沟河纵横,土壤肥沃,可供种粮,发展农业生产;山后,山峦重叠,绵绵起伏,两条九弯八拐的山沟从山脚通向山顶,与其它山地交汇。在那茂密阴深的山地中,野免、野羊、野狼成群,还有老虎出没,可以 *** ,为这里生存提供肉食蛋白之源;两沟间的半山腰,是一块梯度平地,山势就象一把巨大的交椅稳稳安放在两山沟壑之间;两侧,绵绵山峦伸向远方,就象一只巨鹰的双翅。如果把两沟间半山腰那块梯度平地比着一只鹰身,前面那块山包比着鹰头,后面的诸山比着鹰尾,从历史洪江对面远看过来,这里地势就象一只将要离地腾飞的巨膺。从山体的石质看,多为砂石岩,是开山凿洞居穴和生息繁衍的好地方。地势可进,可退,可守,方便外界联系,让人一看,这里就是一块"风水"宝地。蚕丛王率部驾着木筏顺着岷江洪江古河道考察,或沿着岸边长途跋涉来到牧马山脚下,一眼看中九倒拐这块地方,决定在此立国治蜀,并取名"瞿上"。意为纵目人建立蜀国治所选择的更好的地方。四川省文史馆已故李金彝先生认为"瞿上"可作"瞿到"解,说瞿父之山的人到过这里,尤今言"上街"可言为"到街"。前辈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 *** 二十九年考察双流牧马山后得出结论说:"这是平原西部的一座开头的山,虽甚低小,而冈阜萦回,仿佛城垣一般,防守极便,立国在这里可以控制平原,山上又好耕种,足以自给。假使我是当时的王者,走到这个形胜所在,也不肯把它放弃的"。"我敢臆断,牧马山定是一块好地方,蚕丛和杜宇(禹)的都城遗址有寻得的可能,古墓更有大 *** 掘出来的希望"。
该石甚奇,翻转背面,石上还呈现一幅图案,在急流湍急的江面上,一位古模样的人正手挥竹杆撑筏靠岸,其意又合蚕丛当时是率部是从岷江上游顺江水上到的瞿上。把该石定名为《蚕丛王瞿上》再合适不过了。
1、《蜀王本纪》载:“蜀之先名蚕丛,教民蚕桑,是时人民椎髻庞言,不晓文字。”蜀为成都;
3、《重增授神记》载:“青衣神即蚕丛氏也”。
4、《说文》:“蜀,葵中蚕也,从虫,上目象蜀头形,中象其身蜎蜎”。
5、《韩非子·说林下》:“鳝似蛇,蚕似蠋。人见蛇则惊骇,见蠋则毛起”。
6、《淮南子·说林训》:“今鳝之与蛇,蚕之与蠋,状相类而爱憎异”。
7、《巴蜀史迹探索》、《巴蜀史稿》等;
8、《礼记·礼运》:“(昔者)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未有麻丝。衣其羽皮。”“后圣有作……治其麻丝以为布帛”。
9、《易·系辞下》有:“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
10、《物原·衣原》:“有巢始衣皮。轩辕妃嫘祖始育蚕缉麻,以兴机杼而成布帛”。
11、《路史·后纪五》“黄帝命西陵氏劝蚕稼,月大火而浴种。夫人融褂而躬桑,乃献蚕丝,遂称织维之功。因之广织,以给宗庙之服”。
12、王祯《农书》:“黄帝元妃西陵氏,始劝蚕事”。
13、《史记·五帝本纪》:“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据中原古史传说所言,嫘祖是西陵氏女,也是后人公认的先蚕之神。王祯在《农书》中也明确提到:“黄帝元妃西陵氏,始劝蚕事”。
14、《大戴礼·帝系》有明文记载:“(嫘祖氏)产青阳及昌意,青阳降居泜水,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于蜀山氏。蜀山氏之子谓之昌濮氏,产颛顼。”
15、《山海经·海内经》也有这样的文字:“黄帝妻嫘祖,生昌意。昌意降居若水,生韩流。……娶淖子,曰阿女生帝颛顼。”
16、《蜀水经》又说:“江水又南经蚕陵山,故蚕陵县以山名县也,古蚕丛氏之国在叠溪营北三里”。
17、《方与胜览》则有:“蜀王蚕丛祠,今呼为青衣神,在圣寿寺”。
18、《蜀中广记》引《仙传拾遗》记载一则故事,故事大意说:有个叫蚕女的娴淑女子,生活在“高辛氏”年代,当时蜀地没有蜀王,都是些零零星星的小部落,这样的生活状态难免会引起部落与部落之间的吞并和战争”。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