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菜之乡是哪 中国卤菜之乡

牵着乌龟去散步 之乡 5

各位老铁们,大家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分享酱菜之乡是哪,以及中国卤菜之乡的相关问题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更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成武酱菜酱菜之乡
  2. 成武酱菜的酱菜之乡
  3. 中国美食之都是哪四个城市
  4. 湖南临湘特产:龙窖酱菜
  5. 山西腌菜属于哪儿的特产

一、成武酱菜酱菜之乡

1、山东成武县,因久负盛名的酱菜而被誉为“酱菜之乡”。其历史悠久,可以追溯至周朝周武王时期,那时已有酱菜腌制的记载,见证了其深厚的传统底蕴。

2、在清代乾隆皇帝二 *** (1763),他在巡游地方民生时,特别青睐了成武的酱菜,对其口感赞不绝口。这使得成武酱菜在皇家御膳中占据了一席之地,成为御厨早餐的常客。成武酱菜的 *** 工艺源于周代,融合了清代的风味特色,并结合现代消费者的口感需求,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传统地方美食。

3、其 *** 过程严谨细致,对原料的选择极为讲究,历经长达三年的三十多道工序,最终产品呈现出酱香浓郁、色泽棕红透亮的特质。成武酱菜集鲜、咸、香、脆于一体,融汇了各地风味,让人品尝后回味无穷。

4、尤其以成武酱大头菜为 *** ,它选用当地优质大头菜,经过世代传承的腌制技艺,经过腌制后再进行酱制,色泽棕红透明,口感独特。这道菜集香、咸、甜于一体,咸甜适中,香味持久,清脆可口,风味独树一帜,是成武酱菜文化的精华所在。

5、成武作为“酱菜之乡”,手工酱菜作坊星罗棋布,遍布城乡,良莠不一的小型酱菜厂不断出现,产品质量参差不齐,鱼目混珠的“咸菜”,不但影响了成武酱菜的整体形象,也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五花八门、形形 *** 的名称也把消费者搞得稀里糊涂,为确立一种可长期信赖的销售关系更让酱菜行业的经销商伤透了脑筋。

二、成武酱菜的酱菜之乡

山东成武县素有“酱菜之乡”之称,历史悠久,早在周朝周武王年间,就有酱菜腌制的记载。清乾隆皇帝二 *** (1763)巡视民情,途径山东成武,对成武酱菜赞不绝口,并旨意御厨早餐必食之。成武酱菜沿用周代的生产工艺,继承清代风味,结合现代口感而生产的一种传统地方小菜,其工艺严谨,用料考究,历时3年,32道工序,产品酱香浓郁、棕红透亮,集鲜咸香脆于一体,溶东西南北中风味之大成,食后回味无穷。成武酱大头菜,是成武酱菜中的典型 *** ,采用本地产大头菜,经过传统工艺腌制而成。此菜始于清乾隆年间,后经十几代人的钻研研究,先腌后酱,棕红透明,集香、咸、甜三味于一体,咸甜适度,香味绵长,口感清脆,风味独特。

三、中国美食之都是哪四个城市

中国美食之都是成都、顺德、 *** 和扬州四个城市。

1、成都:自古享有“天府之国,美食成都”的盛誉,是川菜的发源地及其发展的核心地区。

2、顺德:是粤菜的发源地,有着“中国厨师之乡”的美誉。

3、 *** :是一个有着独特风貌的城市,其餐饮主要以粤菜和葡式澳餐为主。

4、扬州:具有传统特色的风景旅游城市,其特色饮食有扬州炒饭、牛皮糖、高邮咸鸭蛋、扬州酱菜等。

四、湖南临湘特产:龙窖酱菜

以临湘市龙窖山地域范围内所产瘤状茎用芥菜、萝卜、山泉水为原料,采用当地特定工艺制成的,具有鲜、香、嫩、脆、辣独特风味的盐渍酱菜。

龙窖酱菜主要原料:榨菜、萝卜营养成分:富含维生素B1、谷氨酸和铁、锌、锰等微量元素

龙窖酱菜因龙窖山而得名,主要包括榨菜和萝卜两个品种。据考证龙窖山是瑶文化的发源地,位于湖南省临湘市区东南,一直是酱菜的主产区,以盛产龙窖酱菜出名。临湘龙窖山属幕阜山余脉,山林面积10.5万亩,更高峰海拔1261.1米,山势高峻、涧深洞长、蜿蜒百里,是为避难秘地、世外桃源。瑶胞们在这里留下了令人叹为观止的文化遗迹。这个“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瑶族理想家园“千家峒”原来就在湖南临湘,遗存的大量石器和种植物种,龙窖山脉内家家户户都有腌制蔬菜的传统习惯。龙窖山脉在临湘境内蜿蜒起伏,龙窖水源现已成为临湘市的饮用取水源,不仅惠泽临湘市内,还辐射到周边的县区,龙窖酱菜就是这些灿烂历史文化的一种延续。

该地域位于湖南省东北部,长江中游南岸,地处北纬29°10′~29°52′、东经113°15′~113°45′。地处北 *** 带气候带,属于 *** 带季风 *** 湿润气候,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春季温暖,阴湿多雨,常为春雨绵绵,麻雨稀稀的天气。夏无酷暑,盛吹南风。秋季凉爽,时有小雨。冬季冷湿无严寒,平均气温小于或等于0℃,每年不超过5天,晴朗天气,时有小雨。这种气候条件十分适宜农作物、蔬菜、豆类的生长,也为酱菜发酵提供了天然的环境。

因长期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等影响,拟保护区域内内红壤和黄棕壤,土层深厚,养分丰富,呈酸 *** 及弱酸 *** ,有机含量较高,十分有利于榨菜和萝卜等蔬菜的生长。土壤富含养分量及水平分别为:有机质31.5 g/kg、有效磷17 mg/kg、速效钾69mg/kg、全氮2.0 g/kg、碱解氮 *** mg/kg,特别有利于种植蔬菜等植物。新鲜的蔬菜原料,特定环境下的传统工艺,使龙窖酱菜鲜嫰爽脆的独有风味。

龙窖山特有的环境,独有的气候特征,龙窖水系的灵动造就了龙窖酱菜的奇特滋味。

酱菜中含有乳酸菌等有益健康的物质,又具有特殊香味,是一年四季深受人们喜爱的菜肴。

酱菜在发酵过程中会产生乳酸菌,这对儿童、中老年人有助消化、调节肠胃功能的好作用。还是一种很好的开胃菜。

酱菜的 *** 工艺非常严谨,如果不负责任的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不能严格控制生产环节,酱菜容易产生亚硝酸盐成分,这样反而不利于健康。

酱菜是众多美食中的一员,所以在我们选食酱菜的时候,一定要选择那些正规企业的产品。

龙窖酱菜以临湘市龙窖山地域范围内所产瘤状茎用芥菜、萝卜、山泉水为原料,采用当地特定工艺制成的,具有鲜、香、嫩、脆、辣独特风味的盐渍酱菜。富含维生素B1、谷氨酸和铁、锌、锰等微量元素。

龙窖酱菜具有“色泽光亮,坛香绵长,爽脆可口,咸淡适中”的独特品质,酱菜外观颜色鲜亮有光泽,经窖藏发酵后坛香味浓郁,尝之口感鲜爽脆嫩,咸淡适中,余味绵长。

龙窖酱菜因龙窖山而得名,主要包括榨菜和萝卜两个品种。据考证龙窖山是瑶文化的发源地,位于湖南省临湘市区东南,一直是酱菜的主产区,以盛产龙窖酱菜出名。临湘龙窖山属幕阜山余脉,山林面积10.5万亩,更高峰海拔1261.1米,山势高峻、涧深洞长、蜿蜒百里,是为避难秘地、世外桃源。瑶胞们在这里留下了令人叹为观止的文化遗迹。这个“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瑶族理想家园“千家峒”原来就在湖南临湘,遗存的大量石器和种植物种,龙窖山脉内家家户户都有腌制蔬菜的传统习惯。龙窖山脉在临湘境内蜿蜒起伏,龙窖水源现已成为临湘市的饮用取水源,不仅惠泽临湘市内,还辐射到周边的县区,龙窖酱菜就是这些灿烂历史文化的一种延续。

龙窖酱菜生产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神农尝百草的传说,一日来到洞庭湖东畔,幕阜山余脉一处(今湖南临湘龙窖山),但见瀑布飞泻,林木葱郁,奇花异草满山遍野,甚感好山好景,环顾山野住民,却是饥不裹腹,哀鸿遍野,神农氏百思不得其解,看此处土地肥沃,气候宜人,但是百姓生活却十分艰辛。寻人细问,原来此处确实物产丰富,但每到春末夏初,正是青黄不接之时,冬季作物已衰败,春季作物尚未长成,人们无处取食,神农氏了解原委后,就在山野找一石洞暂居下来,随村民一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大量种植谷物与蔬菜,待到丰收之时,教村民将谷物晒干囤积,将萝卜、榨菜等蔬菜采摘洒盐置于石洞中扎紧保存。到来年青黄不接时,开窖取菜,则酱香扑鼻,菜体完好,从此乡民无食物之忧。当地村民为感谢神农氏恩德,便将神农氏当年所居石洞称为“龙窖”,将神农氏窖藏之法所得的蔬菜称之为“龙窖酱菜”。从此以后家家户户都将吃不完的蔬菜按此法进行储藏蔬菜,“龙窖酱菜”也从此流传至今。

关于龙窖酱菜 *** 的历史十分久远,已无从考证,据临湘乡间盛传的民间传说在三国时期就有早期龙窖酱菜 *** 过程和故事的记载:建安十三年(208年),三国东吴大将黄盖临危受命,秘密进驻下隽县(今湖南省临湘市)。这里湖泊浩渺,湖垸众多,黄盖在此 *** 练 *** ,当时军需物资溃乏,既备战又备荒,将士们生产大量粮1蔬,以应战时之需。为战备需要他们将蔬菜进行腌制,用土坛装好,和黄泥密封,埋于山边湖畔,经七七四十九天后取出,将士食之味口顿开,士气大振。三国相争,都以真龙天子自居,因此军中以龙为名窖藏,此地又靠近龙窖山,因此得名龙窖酱菜。

根据现可查证的资料可追溯到宋代,宋代范致明《岳阳风土记》:“龙窖山在(临湘)县东南,按鄂州崇阳县,雷家洞、石门洞,山极深远。其间居民谓之鸟乡,语言侏离,以耕畲为业,磨豆腌菜为食。非市盐茶不入城市邑,亦无贡赋,盖山瑶 *** 。”再是宋马子严《岳阳甲志》:“龙窖山在巴陵北,山实峻极。山有雷洞,有石门之洞,山瑶居之,自耕而食,植蔬植豆,自织而衣”。

据康熙《临湘县志》记载:黄盖湖产酱菜,曰龙窖,岁贡九坛。

龙窖酱菜在1949年以前就开始小规模生产,据当地老人回忆: *** 二十一年(1932年),黄盖湖小商人陈四海正式创办首家酱菜作坊,生产传统工艺的酱菜和腐乳等。 *** 三十二年(1943年)陈四海长子陈文林作为第二代传人,逐步改进 *** *** ,以适应作坊式、工厂化生产,生产工艺和技术得以固定成型。

1955年临湘酱菜厂成立后,龙窖酱菜、腐乳得到很大的发展,并带动家家户户自制酱菜,龙窖酱菜生产规模逐步扩大,品种有萝卜、榨菜、豆角、白菜等。1955年编撰的《临湘市志》有记录:“6月,成立临湘酱菜厂,实行公私合营,主产龙窖酱菜、龙窖腐乳。”

龙窖酱菜和腐乳的加工工艺虽说不算特别复杂,但每道程序的把控却一点都不简单。这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加工 *** 技艺已被湖南省人民 *** 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进行保护。

2000年,龙窖酱菜被评为湖南省第二届名优特新农副产品博览会银奖。

2007年,龙窖酱菜被评为“首届中国中西部特色农产品展销会畅销产品金奖”、龙窖酱菜获得 *** 农产品安全中心“无公害农产品证书”。

2010年,龙窖酱菜荣获2010年首届中国湖南旅游商品博览会优秀参展产品铜奖。

龙窖酱菜先后获得湖南第四届、第五届(国际)农博会金奖,湖南省第三届农博会交易洽谈会金奖。

五、山西腌菜属于哪儿的特产

1、山西腌菜有酵、酱制法。酵制的称酸菜,《周礼》称“菹”或“齑”(切碎腌),北魏《齐民要术》记有腌渍酸菜多种 *** ,山西民间有此传承。晋南村野,人们习惯将萝卜叶切碎,白萝卜擦丝,一层叶一层丝密密实实地压进缸里,于房檐下日月柔光的抚慰中和小雪大雪的冰冷里,慢慢地发酵成菜,直到冬至就可开吃。萝卜酸菜助消化、减油腻、调脾胃,苦日子里略加调拌配窝窝头,条件好一点与牛肉同炒佐白面馍馍,有时还包成饺子,融进一份生活从辛酸到香甜的记忆。

2、腌酸菜晋北民间多用长白菜。白菜古称“菘”,是菜之美者,有“春初早韭,秋末晚菘”(《南史》)之称。白菜好吃,但过冬不易,大同民间就制成酸窝菜:去黄叶、净水洗、开水烫, *** 后码进缸内,撒上花椒、红辣椒、小茴香、食盐等,注入凉白开水,再以净石压紧,放阴凉处发酵2个月即可食用,酸甜利口,清淡实惠。若以之氽白肉、煲鲤鱼,俱成佳味。雁北农户还腌制一种什锦酸菜,与德法洋人暗合,用甘蓝做原料,无处寻求杜松子,却掺入芹菜丝、胡萝卜丝,亦成其美。德法的酸甘蓝丝在法式大餐上,要配以熏猪蹄用金刀银叉来吃。雁北农户则水津津夹出几筷,就小米粥、山 *** 蛋,闷头猛吃,有一股北路梆子的粗犷与豪气。

酱菜之乡是哪 中国卤菜之乡-第1张图片-

3、在晋中,平定黑豆叶腌酸菜从尧帝“黎藿之羹”(《中国历代御膳大观》)起,经过了那些“抱瓮聊度日,尝羹谋岁卒”(清代李正元《豆叶吟》)年代,已融入了家乡风土食俗的深厚感情。平定秋后做过冬准备,沤豆叶酸菜必为重要一项:采回豆叶,切丝氽透,凉水过凉,入大筐内上压青石挤干水分,然后再放入瓮里捣实,压上石头,添入清水、米汤待慢慢沤制。这样腌制的黑豆叶酸菜,可炒、可煮,败火消炎。当地人津津乐道的不只是菜,还有它的故事和诗文。

4、如果腌酸菜是过冬贮菜的古老真功夫,酱菜则已发展到专门制菜的大学问。山西做酱历史悠久,太原府酱、曲沃面酱、襄垣黑酱曾负盛名,为酱菜发展提供了基础。像大同红丝菜,原名“什香菜”,是老字号“庆和泉”酱坊的传统产品。每年秋天,该店将优质苤蓝去皮洗净,对角切成四块,一层苤蓝撒一层盐,码在池中腌制,6个月后取出切丝脱盐,入甜面酱中酱制15天,再将白酒、黄酒、鲜姜末倒入拌均,即成色亮、脆嫩、咸甜、醇香的佐餐小菜。

5、山西酱菜还有晋中的搅醋丝,相传源于明代,制法是白萝卜洗净,切成筷粗条状,置太阳下晒脱水分,再上笼蒸后晾凉,加酱油、醋搅拌,放在缸里密封半年。搅醋丝,色呈酱红、味含酸甜,口感软中带筋,配一碗细长的面条,既助食欲,又助消化。山西腌菜中名气更大的要数晋南临猗的酱玉瓜,1915年在巴拿马博览会上曾获金奖。这种以玉瓜和面酱为原料,经过半年腌制而成的酱菜,清脆爽口,曾畅销国内外,还远销日本和东南亚。但当四川榨菜跻身于世界三大腌菜之列,酱玉瓜却于市场踪声难觅,着实为山西人的一件憾事。即便像六必居、万新合这样的酱菜晋商老店,也扎根于北京、潼关,绽放它金字招牌的不落光辉。

6、红尘难掩晋俗风韵,洗去历史铅华的山西腌菜在返朴归真的文化潮中,正当崛起。想那文天祥后人文剑峰在英国开中餐馆,以一碟中国腌菜结识富孀而继承千万资产,是数十年“腌菜为媒”的敬老情谊。可见腌菜正如那“在水一方”的“伊人”,对老一代充满一份依恋的情怀,对新一代诉诸一份简洁的时尚,对事业未竟者是一份范仲淹“断齑划粥”、曹雪芹“冬噎酸齑”的励志。

7、若是烹字章章氽,必有腌文历历陈。诚如吾辈者当从宋代朱敦儒的《朝中措》中品味一份腌菜的真谛:“先生馋病老难医。赤米餍晨炊。自种畦中白菜,腌成饔里黄薤。肥葱细点,香油慢焰,汤饼如丝。早晚一杯无害,神仙九转休痴。”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标签: 中国 菜之乡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