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如果您还对文化之乡书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文化之乡书的知识,包括中国火文化之乡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一、什么是乡土教材
以本地方的地理、历史、 *** 、经济、文化和民族状况等为内容的教材。18世纪,法国思想家J.-J.卢梭和瑞士教育家J.H.裴斯泰洛齐就曾主张教给儿童以乡土地理知识。后来一些教育家把乡土教材逐步扩大到乡土历史、乡土社会、乡土自然、乡土文学等等。教给儿童乡土教材,不仅符合教学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而且有助于儿童认识乡土和培养热爱乡土的观念有些国家曾在小学设乡土学科,专门从事乡土教材的教学。现在多把乡土研究的内容,分别纳入各有关学科去教学。中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各地方自然条件差别很大,又有值得讲述的 *** 传统和文物古迹,编辑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土教材供 *** 学习,有助于激励儿童继承 *** 传统,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乡土教材编写的几个问题及对策思考编写乡土教材实际上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个主要方面,是科学知识与 *** 生活实际相关的课程 *** 分,其成功的开发直接帮助 *** 提升自己的学习质量,为其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长期以来,由于某些特殊原因,乡土教材开发一直没有得到很好地重视,导致乡土教材开发中总是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就乡土教材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作初步的分析,以帮助人们寻找编写乡土教材的 *** 。一、乡土教材建设的现实问题建国以来,国家 *** 在学校教材的建设上几经周折,乡土教材建设更是异常艰难,尽管近年来国家进行了 *** 课程的 *** ,但乡土教材的建设仍然是举步维艰,综合起来主要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其一,乡土教材不能受到 *** 和家长的赏识。尽管许多人强调乡土教材的重要 *** ,也进行了相当数量的教材建设和编写,但其质量与所期望的相去甚远。每当学校使用乡土教材时, *** 和家长就表示出冷淡的态度。家长们普遍认为,乡土教材与 *** 学习的科学知识的课本关系不大,如果在学校中使用这种教材会影响 *** 学习成绩。 *** 对学习材料的选择大都受到家长的影响,如果家长为了望子成龙,自然要求孩子一心用在要 *** 的科目之上,这样孩子对乡土教材也就不再投入多的兴趣。其二,乡土教材不能受到学校教师的欢迎。经过我们调查,许多地方也都想过编写乡土教材,然而学校多数老师对此都兴趣不大。其原因在于,乡土教材的内容自然多为乡土文化,对 *** 学习与掌握学科知识的帮助不大,开设相应的乡土课程会影响 *** 的学习成绩,继而影响教师的工作效果绩效。老师们大都希望通过 *** 的学习成绩来提高自己的地位和身价。其三,乡土教材与正式教材的关联 *** 差。乡土教材的大部分内容都是本土文化,这些内容很难和正式的学科教材发生联系,如果用时间来学习乡土教材,那么就会占用正式教材学习的时间。这样,无足轻重的乡土教材自然就在学校没有"立足之地"了。二、乡土教材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上述问题只是我们所了解的表面现象,在这些现象后面存在着深层的原因,弄清楚这些原因我们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 *** 。经过我们的调查和研究,我们认为,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下面几点:(一)何为乡土?为何要编写乡土教材?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开始我们在编写乡土教材时也没有注意这个问题,以为乡土就是民间的一般风俗习惯,一般的民间工艺和技艺。然而,当我们与当地教师和村民讨论此问题时才发现,村民们对学校的期望并非仅仅传递本土文化的一般技艺,人们望子成龙的心情是迫切的,人们希望自己小孩走出大山,出去见世面的想法远大于学习本乡本土的文化内容。同时,村民们又担心孩子离开家乡后忘记自己的 *** ,忘记生养自己的土地。所以,我们认真思考了,乡土教材也是教材,是课程建设的一个方面,必须了解村民们想让自己的孩子学习哪些文化内容,知道哪些是最重要的东西。只有那些深深嵌入人们心目中的文化内容才是最有生命力的,也才是我们编写乡土教材必须考虑的东西。无论 *** 走到哪里,这样的乡土教材内容都能深深地影响和帮助 *** 的未来。(二)事实上,是否合理地选择乡土教材的内容正好反映了我们对当地文化的尊重。如果我们仅仅以自己是专家自居去选择教材的内容,用自己的眼光去判定什么是有用的内容,什么是无用的东西,那么这样的教材内容就没有尊重别人文化。我们应该将尊重当地文化看作是对人类文化的尊重,当地文化就是人类文化的一个缩影或者说是人类文化的一个具体体现。因为文化是人为了生存和幸福生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成果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摒除自己的小聪明,理解当地人的生活的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理解当地人千百年来对大自然的理解与认识,理解当地人做事做人的风格与特点,理解当地人对自己的 *** 与对生命的理解,正是对他们千百年来的历史的承认与尊重。(三)尊重乡民正是我们对人类文化尊重的具体体现。许多人谈起文化资源总是忘掉人。其实,人是文化中最重要的因素,没有 *** 就没有了文化,文化是人创造的,本土文化中要突出人;同样,文化也造就了人,每个人都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再造者。我们的乡土教材一定要反映对当地人的尊重,并把这种尊重与人类的尊重衔接起来,从地方的文化景观上升或延伸到国家、人类的文明中去。这样,才能让学习者感到自身的人类角色,建立自我,建立自尊,建立自信。(四)尊重 *** 是乡土教材建设必须思考的又一个重要方面。我们乡土教材的直接服务对象是 *** ,是让 *** 在学习后能够感到充实与激动。充实就是要让 *** 学到了知识,让 *** 感到通过学习后自己有所提高和进步;激动是在充实的基础之上的心理体念,是在掌握和学到了新的知识后的愉快。这就要求我们在编写乡土教材时必须把 *** 放在首位,一切以 *** 的发展为目标,以 *** 能自信地主动地学习其他学科课程为目标,以 *** 获取未来创造自己幸福生活的能力和自尊为目标。(五)尊重教师是乡土教材建设必须成功的必须条件。我们知道,学校是每个地方文明的中心, *** 大都为当地人所组成,即使有少数教师不是"本乡人",他们也是"本地人"。教师正是每个地方文明的 *** ,也是地方文化建设的主要成员。他们最了解 *** 需要什么,家长与村民们需要什么。他们也了解地方需要什么,外地与当地的差距在哪儿,当地的优势与劣势。尊重教师便是了解地方需要的更好方式,也是乡土教材编写成功的保证。(六)尊重人 *** -人的信念乃乡土教材建设的精神。在整个编写过程中我们都贯穿着一种信念,这个信念可谓编写教材的逻辑中轴,或指导思想。这就是我们编撰人员的对人 *** 的理解与尊重。实际上,对人 *** 的尊重反映了我们对人的信念的坚定程度。人的信念就是我们编写者们自己对人的理解,对人的幸福的理解,对人的生命的理解,对人的生命质量的理解。对人的尊重直接表现为我们要积极地欣赏与敬重乡土文化、乡土文化的创造者――乡土人。他们就是人的组成者,就是人类的存在形式。对人的信念就是对他们中的每一个个体的承认与尊重。以人为本,不是空虚的口号,而是对每一个活生生的人的承认,以每一个活生生的人的生命价值与幸福为本。乡土教材的理念便在于此。三、乡土教材编写的途径与 *** 根据上面的认识与理解,我们在编写乡土教材时,主要采取了下列途径与 *** 。(一)确定以每一个 *** 幸福生活为本的逻辑思路。此思路要求我们在编写教材时首先考虑的是 *** 的需要,当地人民未来生活质量的需要,和国家 *** 团结的需要。由此我们发现教材内容应该以 *** 的日常生活为起点,然后再拓展为区域、本土文化,再延伸到国家文化与人类共享文化。这样, *** 本人, *** 家长、学校教师都给予了积极地支持,解决了不同人群对乡土教材的理解与认同的问题。(二)建立合理的、相互尊重的团队机构。编写教材绝不仅仅是专家学者的事情,而是当地人民通过教育追求幸福的事,我们只不过是帮助他们组织与发现其传统文化中对现实生活有价值的成果,将现实生活的追求与传统文化之文明成果联系起来,以使未来的人获得立足于本土文化之优势内容,同时也保护人民获得自我、自尊、自信。所以,我们乡土教材的内容选择与认定的人员主要由当地文化人、地方专家、 *** 文化机关的专家和当地教师共同组成。我们只是本小组的组织者与服务者,为他们提供学习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和发展学方面的知识信息,解答编写教材的原因,组织共同讨论、认定文明成果、集中搜集资料等工作。当然,我们也发表自己的意见,参与搜集文化资料,但在这方面我们只是 *** 的角色。(三)实施平等、互学的工作方式――参与式。乡土教材的整个编写工作都是 *** 的,每一个人都知道我们想做什么,每个人都了解我们在做什么。所有的人都是参与者,都可以提供自己的思路与 *** 建议。每个人都在工作中探索,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甚至村中的老太太也都知道大家在干什么,自己在此工作中的价值,例如,为编写教材提供自己知道的故事,唱词等,也可以为其他参与人烧茶、送水。工作的过程便是我们每个人的学习过程,村民们在此过程中学到了知识,教师在工作中学到了许多,甚至让我们说话的用词都变得更加文明、更加贴切。(四)我们对教材内容的筛选与梳理的原则是――尊重。此原则主要体现在:之一,乡土文化是人类文化的具体体现,是此方此土的人所创造的文明成果,这种成果的延伸便是国家文化和人类文化。在编写的过程中要将本土文明成果与其他民族或其他国家的成果进行比较,一方面让 *** 通过本土文明成果了解世界文化成果;另一方面也是 *** 形成自尊、自强,走出大山的过程。第二,努力保持乡土文化的原貌。这些资料都是当地人民的成果,也是当地专家、老人和有威望的人们自己搜集、自己选定的教材内容,尽量保持这些文化的原貌才能体现我们对人类文明的尊重,这个尊重带来了人们对乡土教材的重视与喜爱。第三,乡土教材的使用不仅限于学校,要与当地文化站、地方 *** 的有关工作发生联系。如,乡村节日,旅游开发,民间文艺,民间仪式 *** ,教师也不仅仅是学校的,也包括那些热爱本土文化,具有文艺、文学、历史才能的所有村民或地方文化干部。(五)对教材的使用采取自愿原则。教材编写结束后,我们将这些教材无偿地送给学校,与学校教职工一块讨论如何使用。根据各学科教师对本教材的需求来自行决定其使用,如地理教师、语文教师、数学教师、自然科学课教师,他们都不同程度和不同时期采用了本教材。他们发现,通过乡土教材最方便找到 *** 学习新知识所需要的原有的认识经验或知识,这大大加强了 *** 学习的兴趣与记忆, *** 自动地形成了学习小组,科学小组和艺术小组。总之,通过对乡土教材的编写,我们直接参与了教材建设的实践,撰写了有关乡土教材 *** 的理 *** 章,总结概括了从事乡土教材建设的经验,论述了课程论和教材论中的各类重要问题,构建了编写乡土教材的基本思想体系。所有这些都值得我们进一步学习、研究和 *** 总结。我们所有的参与者也更加明确了作为研究者自身的位置与责任,形成了平等的工作作风,宽容与尊重的处事 *** ,大家感触多多,收获多多。
二、《无母之乡》方英文散文赏析
1、阴历六月初十(2015年),母亲三周年忌日。提前回家,守孝一周。带了干粮、烟茶、笔墨,打算自理。其实多此一举。堂弟英昆虽然远在兰州打工,却早给弟媳打 *** 叮嘱了;另一个经商的堂弟英松,索 *** 关了店铺,提前买了各类食材,两口子一并拉回来, *** 厨且陪我。依照风俗,三周年祭奠仪式,只能提前、不可延后,就选在初七。四桌饭菜,来者主要是“英字辈”。
2、流了不少眼泪。母亲只亲生了我这么一个,深感独生子女不好:悲伤无人分担啊。为了尽量分流思绪,线装本上随意记录些内容吧。
3、生物学家苏小记,去年清明节时,亲自送来柏树和桂花树苗,现场指导植于我母亲墓地。苏老弟仰观俯察,环目一望,说:“老兄这里,一平方公里内,应有生物四千余种。”想想,我能叫出几种呢?古人说要想长见识,须得远游而求学。实则家门口的学问,原本就大得没有边际。
4、坟前的两棵柏树未活,未活得有道理:一棵是回家后门的位置,一棵是去往大路方向的位置——不能长两棵树“挡路”啊。
5、苏小记是省植保站站长。我在汉阴挂职副县长的中途,他也来挂职副县长了。一交谈,他竟是我西北大学校友,生物系的,低我近十级。他的研究生学历,是从西北农大读来的。人长得阳光帅气。他要我谈文学,我则拽他去田野、去树林,请教他大自然的种种奥秘。闲暇时下棋。回到西安,我们偶尔碰面,也常 *** 交流。有次,我难得一回亲自炖萝卜,切完萝卜发信请教苏老弟:“萝卜是蔬菜呢,还是水果?”他回复道:“你当它蔬菜吃,它便是蔬菜;你当它水果吃,它便是水果。”
6、门口搭了一面很大的篷布,可以遮荫四张 *** 桌。担纲主厨的英松弟,生得圆头圆脑,活像是范伟。人少时的饭菜,则由两个弟媳孙军凤、谢书霞 *** 持。英主兄每天都来帮忙。他是退休校长,热心公益,快人快语,所以被推为镇安县西口镇的“方氏族长”。拾掇电器,处理 *** ,主持婚丧嫁娶,样样在行。
7、我们那个地方叫程家川,祖辈仅两户方家。一户是我们安岭子方家,一户是上川栗子沟方家。两户方家都是先后自湖北上来的,血脉据说不远。由于居住相距二里地,就一直互为至亲。栗子沟的方英主兄,对我的帮助极大。他年长我四岁,小时候就跟着他的***玩耍。他一直在附近教书,我在外地工作。我家里只要有事,母亲病了要买什么 *** 啊,房屋漏了要翻新啊, *** 电视坏了啊……母亲就给他捎话或者打 *** ,他总是立即赶到、迅速落实。他对他自己的亲生母亲,都没有如此孝敬过!
8、前来祭奠的方氏宗亲,主要是英字辈,英刚英峰英飞英虎,英武英成英俊英华,英萍英权等等。多半有工作,时间又不在周末,因此都请了假的。
9、二妹夫刘明德告状且诉苦,说英权妹在家里瞎闹,儿子 *** 被西安科技大学录取,她说是专业没前途,非要 *** 复读,明年重考,“闹得家里像是死了人似的!”,大家齐声批评英权,方罢。 *** 好比乘车,谁敢保证复读后能乘上车、乘上更好的车!
10、我食母乳三年。祖父祖母、父辈们以及附近的人都批评母亲:看你把儿子娇惯成什么样子了!母亲说:又没奶水了,他想叼着玩儿就随他吧。母亲辞世前半个月,在我的书房“采南台”里,她斜倚沙发,被我无意间抓拍下来,竟成了母亲最后的遗照。这张照片,她一头白发,慈祥柔和,呈现了母亲的真正品质!因为母亲是个女汉子,一生强硬,声音不高但是富于雄辩。当然句句在理,所以没有人能斗过她。
11、三周年了,光阴不仁,草木有泪。
12、母亲三周年祭奠仪式,全由至亲 *** 办,小叔主持。自此,彻底阴阳两隔了。过去回来,总是睡 *** ,饭好了被母亲喊几次,才起床。现在,得生活自理了。起早,打扫庭院。垃圾是个问题,尤其塑料袋子。化学家固然贡献了人类,但他们造成的污染,可以说是功过相抵,不如没有了。
13、老家的月夜让人的五官如同婴孩般奇异地 *** 灵敏了。 *** 的叫声是四个字的音节,“我儿过错”、“我儿过错”,一个继母误杀亲子的传说,忏悔而哀伤。草木的气味,如隐士酿制的清酒。微风过颊,玉米与芦苇悄语着有用与无用的永恒的话题。月色里的微风,是出色的翻译家,使得人、 *** 、神无障无碍地交流起来。
14、清晨至少有七种鸟叫,听上去 *** 格各异。除一只沙哑的、像是抢着搬是弄非的家伙不招人喜欢外,余皆清脆妙美,如同枸树叶尖垂落的露滴。枸叶大过人的巴掌,是猪草中的上品。采摘、剁碎、晾干,以便冬季拌以杂粮,上等饲料也。枸树皮搓绳,结实耐用。
15、太阳出,浓雾淡,鸟鸣稀。一天的序幕就此拉开。
16、祖父去世,特别是我一参加工作后,每到了春节,我就把母亲接进城里过。但是上了锁的门,依然被堂弟们贴上鲜艳的红春联。只是几天后,风撕色褪,有碍观瞻了。现在,我拿抹布蘸了水,将门楣门框擦拭干净。叮嘱堂弟们,以后过春节,就不要再贴对联了。
17、我不惧怕大场面,也应对过若干次;但我骨子里,实在是厌烦红火热闹。
18、细想吾乡,凡邻古树之人家,纵然文盲,其待人处世,自有一种不可言说的教养。原来古树本身,就是一个别样的图书馆啊。我家这棵大树,大栗子树,其果实是野栗的三倍大,却又比板栗小一倍。若逢仲秋夜雨,祖母清早起来,树下捡拾自然脱落、润泽如玉的栗子。揭起枕下炕席拐角,塞进柔软的麦草里。几天后,蔫了,甜了,味道无比柔韧醇美,走五里路,其香仍回旋于唇齿间。
19、祖母为我准备的童年零食,营养至今。祖母持斋一生,孙儿我的慈悲又有多少呢?她去世那年我八岁,幸福生活随之终结。
20、这本大红封皮的“陕西省初中试用教材”《农业基础知识》,版权页标明“1972年9月之一次印刷”,应是1973年我读初二时的课本。就是说春节一过,我升入初二时读的课本。那时一律春季招生,不用跨年度,一整年一整级,可能是图个省心吧。
21、《农业基础知识》是一门副课,内容是根据陕西地理特点及如何种植相应生长的农作物、如何饲养相应的家禽牲畜而编写的。代课老师姓解,照本宣科、嘴角白沫。他知道我学习好,语文数理化很优秀,课堂上总是旁敲侧击,“有的同学不要翘尾巴,不要以为‘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他说这话时眼睛并不看我,而是看别的同学。总之我学习好是一个罪过,而他有责任警示并矫正这一罪过。到现在我也不明白其中原委。那个年代,若是泥腿子裤管糊满屎尿,或者日子过得常常揭不开锅,反倒有一种自豪感,对应到 *** 身上就算是学习不好,照样趾高气扬、令人生畏。
22、后听说解老师改行行政,当乡长去了。抓计划生育时上房揭瓦,五十多岁便去世了。
23、《农业基础知识》封二,套着花边 *** 语录,一共四条:
24、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25、 *** 也是这样,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即不但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学制要缩短,教育要 *** ,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 我们学校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26、农、林、牧三者互为依赖,缺一不可,要把三者放在同等地位。
27、***的教育方针,如何评价?有无值得继承处?待我退休后,回来再重温此书吧。陶渊明常常乞食,可能与其种庄稼不大在行有关,“草盛豆苗稀”么。
28、祖父方继明,字朗然,少贫。虽读私塾不足三年,终因爱学好书,而成名医乡绅。所以见书即购,家藏甚多。 *** 时大多被焚。此五本书,发现于楼上杂物堆里。一本是《眼科龙木论》,内夹处方一页,祖父手迹也;《诗经》卷三、卷五;一本是注释《论语》的《增注二论引端详解》; *** 方周琰读过的书,被耗子咬得看不清书名。退休在家午睡的小叔,一生博览群书。叫醒他,起来辨识。他翻看了两页,当即结论道:《幼学琼林》嘛。
29、小叔父方周珑, *** 前老三届,串联时逛遍了祖国大地,还与一个四川女子恋爱了一回,可谓见多识广、阅人无数。他 *** 格狂狷,朋友众多,五行八作奇奇怪怪的。母亲和二叔方周瑾健在时,加上小叔经常“三国演义”。虽全 *** 毛蒜皮事,却搞得阶级斗争似的。面对这些,我们英字辈总是谁忙也不帮,尽力劝和。
30、但是二叔在先、母亲在后去世后,小叔判若两人,对他的兄嫂极尽“哀孝”,令侄子们大受感动。
31、记忆里最早的印象,是祖父的毛笔字甚好。也听到别人经常夸赞。当然给我写过影格。但持久的印象,是祖父用钢笔给病人开处方。祖父下的剂量很小, *** 包拳头大小,如同书画评论常用语,“不激不厉,风规自远”,所以求诊者来自四面八方。
32、祖父的桌上常年放着《参考消息》和《***选集》,一旦没有病人,就开始认真研读。学毛选是为了搜寻有利于辩护自己的语句,因为他 *** 年间临时 *** 过一阵保长。且有两百多亩土地,长工短工若干。但他识时务,得知新社会要分地,他提前挥袖而全弃之。
33、祖父爱下棋。祖父的棋友之一,是街上的一个理发师,吃商品粮的国家职工。理发师抗美援朝过,拎一个脏兮兮的棋袋子来找祖父下棋。理发师老说祖父胡走棋,车能跑弯路吃他的马。祖父坚持说没跑弯路,是直路。于是理发师一掀棋单,子儿全收进脏袋子里,骂骂咧咧地走了。祖父始终笑着,也不劝阻。隔不了一天,那理发师又笑眯眯地拎着棋袋子来了。
34、天气好,六月六又是晒书节。小叔趁机晒书,同时让我看祖父的手迹:《中国医学史略》《解剖生理学》。两本书皆被祖父认真包了书衣,再亲笔署名于封面。欧体字,很是清俊。
35、祖父母生养了十个孩子,三个夭折掉。男孩排行“周”字;女孩“踩字辈”,即:排行字放置末位。所以,大姑方松周、二姑方梅周、三姑方金周、小姑方萱周。 *** 是长子,十五岁(1947年)开始教私塾。弟妹们免费;外族 *** 以粮食抵学费,且有茶叶、火纸(用于吸水烟)、蜡烛等敬师品。 *** 十六岁时,给三姑写的影格,颜体风范,正大清爽,很见定力。但有几个 *** ,并未被红笔圈改过来。至于我的字,更是一代不如一代,纯粹的毛笔字了。
36、如今的乡村,生态恢复很好,土地荒芜严重。门前过去是稻田,后改成鱼塘。青壮年全进城打工,鱼塘也终于变成湿地,长满了芦苇与竹节草。竹节草又称节节草、节疤草、笔筒草。《草木便方》里说,此物可“通气明目,利九窍、治跌伤,止咳化痰”。竹节草是竹子的微缩版,一如鸭子微缩了鹅、猫微缩了虎、乡长微缩了 *** ——当然不是指块头。
37、***时代,固然有不少伟大,但令人费解处也俯拾即是。比如百分之八十的人起早贪黑种着地,却导致人人饿肚皮。现在呢,种地的人已成“小众”了,反倒出现餐餐剩余、食物盛世的景观。
38、此次回乡为母过三年,更大的惊讶是,从小叔的藏书里发现了 *** 读过的课本与课外书,以及他为我三姑写的影格。过去从未见过 *** 写毛笔字,就是高中毕业后, *** 通过关系让我去他身边当 *** 教员,在那一年半的时间里,也不曾见他写过毛笔字。说都没说过!
39、我便有些怀疑了。我记事的时候,在外地教书的 *** 已与母亲离异了;母亲与叔父婶娘们,都没说过 *** 的毛笔字。现在分析,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他们没兴趣毛笔字,一是硬笔大行其道。当时的 *** 氛围,传统文化被指斥为腐朽没落。凡能拿毛笔“两把刷子”者,不是“臭老九”便是“剥削阶级的孝子贤孙”——别说写毛笔字,更好提都别提!文盲,大老粗,那才叫时髦人物啊。
40、小叔说:“你伯( *** )每次回来,爱睡 *** 。你爹(爷爷)就喊叫:周琰!周琰起来嘛,起来给你两个兄弟,给周瑾周珑写个影格嘛,还讲究是个教书的!”
41、从这话里可以推断,四十多岁的祖父,认为他的二十来岁的长子的字,已经超过他了,可以为人楷模了。
42、小叔又信口说道:“你伯写的字书,或是拿回来的书, *** 常拿去盖腌菜坛子,面上再压块石头。”
43、母亲是识字人,钢笔字也写得清秀工整,所以特别心疼字纸。每见我拿报纸垫***,她必定当场批评、制止,又怎会拿字书盖坛子呢!她是方家唯一种地的农民,莫非以此来表达对于丈夫家族的蔑视?
三、昆阳的文化之乡
1、自唐至清,昆阳耕读世传,人才辈出,登科及第的有(武)状元1名、进士9名、举人3名、贡2名、恩补3名;及至现当代,更有律学 *** 潘怀素、著名红学家林冠夫、浙大博士生导师郑建民、少林寺曹洞派三十四代武功传人潘国静等文化名流,堪称文化之乡。
2、潘天立,字制成,号云衡,登景福(8 *** - *** 3)进士第,授南京员外郎,历湖广廉访使,莅政清慎,发奸摘伏如神。著诗文《归闲集》二十卷,列于郡志。
3、潘文虎,靖康丙年(1126)武状元,步骑将领,成忠郎。
4、潘文孝,绍兴五年(1135)进士,太常寺主簿。
5、潘文饶,字明则,绍兴八年(1138)进士,建宁教授,学本濂洛,为士林所宗。
6、潘文礼,绍兴十五年(1145)进士,金城知县。
7、潘庭翼,绍兴 *** (1148)进士。
8、潘宇,乾道八年(1172)进士,袁州教授。
9、潘斗建,嘉定十三年(1220)进士,福建帅参,微州知州。
10、潘希白,宝佑元年(1253)进士,临安节制公事。
11、潘桧,荫补,文孝子,建德知县。
12、潘柽,文虎子,字德久,号转庵,荫补福建兵马钤辖。
13、潘颐,号藤隐,隐逸著《正卿文集》一卷。
14、潘文奎,字景昭,号渔庄,昆阳村人。明惠帝建文二年(1400)进士,任左春坊司直郎,升腐同知。清慎宽厚,其文章词翰,为当时所重。七次参加编制国史,终官福建布政司参议。
15、潘海,乾隆五十年(1785)贡,著《守耕堂集》。
16、潘宗耀,嘉庆六年(1801)举人,丹徒知县。
17、潘光分,嘉庆十五年(1810)举人。
18、潘熏,嘉庆二十三年(1818)岁贡,石楼知县,朔州知州。
19、潘宗澜,道光五年(1825)拔贡,就职州判。
20、潘铭恩,道光十四年(1834)举人,文山知县,路南知州普洱庄知府。
21、潘铭宪,道光二十三年(1843)杂选,广东普宁知县。
22、潘福荫,荫补铭恩子,宾川知州,顺宁知县。
23、潘怀素( *** 4~1978),原名潘茳,字思白,昆阳村人。少年有志于学,20多岁即远渡重洋,先后留学日本和德国,获得博士学位。 *** 10年(1 *** 1)6月在日本留学期间,曾参加郭沫若与成仿吾创办的“创造社”,从事文学翻译工作,推动新文化运动。回国后,任《晨报》记者,又为多所大学教授。24年(1935)“一二九”运动期间,潘怀素是北京大学17位教授联名发起关于 *** 救亡宣言人之一,又是中国农工 *** 创始人之一。建国后,任 *** 参审。酪爱音乐,在乐律方面有很深造诣。1953年,辞去政务,致力于乐律研究,成为我国隋唐燕乐和民间乐律研究专家。1957年,翻译出版《敦煌琵琶谱我读研究》一书,为研究敦煌曲谱,提供宝贵资料。他带领 *** 到福建、广东、陕西等地采 *** 间音乐,并参考我国历代音乐文献和各国音乐著述,经过30多年努力,终于发掘和整理出中国式的纯正韵——二十三不等分纯正律。“ *** ”期间,惨遭 *** ,夫人 *** *** ,自己到处流浪,仍不忘乐律研究。1978年春,以84岁高龄从温州去北京,因路途劳累,一 *** 。在告别人世的最后一刻,手里还紧攥着乐律资料和文稿。潘怀素为我国开创的律学研究新路,在1983年11月北京召开全国首届律学学术讨论会上,获得高度评价。
24、林冠夫(1936—),有时用笔名观夫、秦谙,昆阳乡林山村人,著名红学家。1957年考取复旦大学中文系,1962年考进复旦大学中文系研究生班,师从刘大杰先生攻读中国文学史专业,研读重点是从六朝到唐宋时代的诗词、散文和传奇小学。1966年毕业分配到 *** 下属单位。“ *** ”后到中国艺术研究院,从事红学研究,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已退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红学会副会长。曾任 *** 两届学术 *** ,艺术研究院学位 *** 。主要著作有《红楼梦版本论》、《红楼梦纵横谈》、《秦淮旧梦》、《红楼诗话》、《林冠夫小品文集》、《重编今古奇观评讲》、《唐宋律诗选讲》(合作)、《重编千家诗评讲》(合作)、《中国古代文言小说》(主编,合作)等。《 *** 记》校点,又有五部中国古典长编小说即《三国演义》、《 *** 传》、《 *** 记》、《儒林外史》、《红楼梦》节编本。
25、郑建民(1966—),昆阳乡郑山村人,浙江大学毕业,现为浙江大学数学系和计算机图象图形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国家CAD工程中心学术 *** 会 *** 。著作有《计算机辅助几何设计》等,其在计算机图形学领域的研究在国际上有较高的水平。
26、潘国静(1974—),昆阳乡东村人,少林寺曹洞派三十四代武功传人,在少林十八罗汉中惟一能散打和传统功夫聚一身的功夫罗汉。7岁入少林寺习武,皈依在嵩山少林寺方太释永信门下,赐法号延武。擅长少林传统功夫和散打,职称为中国武术六段,对 *** 养生、中医伤科、自然环境学颇有研究。在 *** 全国攻打擂台赛中获得52kg冠军,1993年全国散打擂台邀请赛中获得52kg冠军,2000年在全国武术比赛中获少林拳、少林棍两项冠军,2006年第二届世界传统武术比赛中获拳术、棍术两项金奖。为发扬少林武术,潘国静曾跑遍祖国大江南北,并出访欧美和新、马、秦,为“中华瑰宝”做出了自己的贡献。1996年在少林武术发源地——河南省登封市创办少林寺南北武术院,自任院长,兼教练,为世界武术爱好者提供了学习少林功夫的平台。
文章分享结束,文化之乡书和中国火文化之乡的 *** 你都知道了吗?欢迎再次光临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