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如果您还对青石之乡简介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青石之乡简介的知识,包括青石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一、芍 *** 山乡简介
芍 *** 山乡起源于1984年9月,源自城关、马庄、新庄、许家崖四个原公社边缘地带,位于纯青石山区,拥有198座山峰和26条河流,是费县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区域。
这里的特产丰富,以核桃、柿子、花椒为主,同时也是黄烟和银花的主要产区。 *** 建乡以来,特别是1996年以来,大规模种植了约200万棵核桃,形成了八大流域的双万亩核桃园,包括大湾、东荆湾等,使之成为山东省更大、最集中的优质核桃生产基地,被省农科院认可为果树科技成果的示范区域。
芍 *** 山乡的自然资源丰富,石灰石资源已开始开发利用,其中天井汪的天景石因其独特的观赏和收藏价值,在全国享有盛名。西南峪则是费县仅有的上水石产地之一,对于石材艺术爱好者来说,是个不可错过的宝地。
畜 *** 在乡内也十分活跃,养羊和养兔是主要产业,羊和兔毛的年产量均居全县首位。乡内的农作物种类多样,包括地瓜、小麦、玉米、花生和谷子等,特别是作为地瓜苗的主要供应基地,为当地农业发展做出了贡献。
交通设施较为完善,费马公路贯穿全乡,实现了村村通公路,通电、通自来水、通程控 *** 和有线电视。农历一、六日为集市日,四月一、十一月一日则有大型 *** 活动。
芍 *** 山乡位于费县南部距县城14公里处。辖43个行政村,共2.2万人,总面积67平方公里,现有耕地2.6万亩,有林地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8.6%。境内有 *** 战争时期著名的天井汪战役遗址。
二、各地所产砚石介绍
〔黑石〕有皱裂纹片,石 *** 松脆。(高濂.遵生八牋)
〔邢石〕石色黑,颇发墨。(社绾.云林石谱)
〔蓟州石〕色黄理粗、发墨不渗。(稗史汇编)
〔乌金石〕有金星,坚润。(曾兴仁.砚考)
〔角石〕如白牛角,顽滑不发墨,可研丹。(欧阳修.砚谱)
〔木鬲石〕细润,可作砚。(山西通志)
〔红丝石〕黑山产,制砚佳、滋润,泛墨,墨汁不乾。(唐询.砚录)
〔土玛瑙石〕与红丝石类似,但质粗不润。(曹昭.格古要论)
〔紫金石〕最下层者润泽,发墨不殊端,歙砚。(唐询.砚谱)
〔青金石〕色青黑相混,坚润发墨。(唐询.砚谱)
〔青州青石〕发墨不浮乏,有瓦矶之象。(米芾.砚史)
〔尼山石〕制砚,佳者难得。(谢,金玉琐碎)
〔韫玉石〕理密音清,不甚著墨,墨无光。(米芾.砚史)
〔金雀石〕色绀青,坚润类歙石。(唐询.砚录)
〔淄州石〕理滑,易乏,在建州石之次。(米芾.砚史)
〔基岛石〕青黑,有罗纹或金星,甚发墨。(唐询.砚录)
〔燕子石〕泰山大汶河产、石纹为三叶虫化石,像燕又像蝙蝠,有微碧、紫砂、墨玉诸色,近年采以制砚(著者)
〔桥头石〕清末作砚,有暗绿、黄绿等层,质细滑,少锋鋩,骨董店当歙砚或松花江绿石砚卖。(北双耳.中 *** 究史)
〔松花江绿石〕清始得石,质坚细,色软纯,滑不拒墨,涩不滞笔。( *** 龙.格致镜原)
〔通远军漞石〕色青黑温润、只可作磨刀石。(杜绾.云林石谱)
〔白河石〕发墨佳,滴水 *** 不乾,有绿龟砚之名。(曾兴仁.砚考)
〔丹石〕丹石砚,粲然如芙蕖出水。(蘇轼.砚铭)
〔天台石〕有金星,可作砚。(广舆记)
〔兴平台〕蔡子池南深石穴中产青石,可制砚。(曾兴仁.砚考)
〔巩石〕绿色、有波纹、发墨。(杜绾.云林石谱)
〔霍兰石〕质细、多眼、发墨。(曾兴仁.砚考)
〔栗玉石〕栗色,理坚,不甚著墨。(米芾.砚史)
〔空青石〕柔腻、润泽,色翠绿、发墨良。(甘肃通志)
〔栗亭石〕色青、有铜点,大者若指,不发墨。(米芾.砚史)
〔太湖石〕温润堪玩,不适砚。(山堂肆考)
〔臒村石〕有澹青、鳝黄二色不发墨。(曾兴仁.砚考)
〔褐黄石〕理粗,发墨不渗,火煨不燥。(米芾.砚史)
〔常山开花石〕坚润次歙石,不甚发墨。(曾兴仁.砚考)
〔奉化石〕如细墨描写,或寒林烟雾,可作砚。(杜绾.云林石谱)
〔温州石〕磨墨不热,发墨生光,色赤有白点。(米芾.砚史)
〔紫金石〕寿春产,紫色、琢砚颇发墨。(杜绾.云林石谱)
〔灵璧石〕色漆黑,可琢砚。(曹昭.格古要论)
〔歙州石〕名石,详见前文歙砚。
〔南剑石〕青黑光润,发墨适笔。(杜绾.云林石谱)
〔仙石〕出浮盖山,有仙石砚。(皮日休集)
〔建州石〕由土 *** ,有鸲鹆眼者,冒端砚。(杜绾.云林石谱),另详前建州砚。
〔福州石〕为莆田紫色系砚材,现今与建州石合称为「福建石」,有淡紫淡绿二种,紫石系有银绿特徵。福建石古来即取作端砚之代用品,故俗称为「福建端溪」。(北双耳.中国砚研究)
〔方城石〕由土出,有淡绿、深紫、灰色,质细,发墨。(杜绾.云林石谱)。另详见前方城葛仙公砚。
〔会圣宫石〕色紫,发墨不乏,扣之无声。(米芾.砚史)
〔蔡州白石〕理滑,可作朱砚。(米芾.砚史)
〔稠桑石〕涧中石,曾为贡砚。(曾兴仁.砚)
〔虢州石〕理细如泥,色紫,发墨不渗,以硬墨磨之有泥香。(米芾.砚史)
(天坛石〕有马蹄状者,发墨。(詗常砚铭)
〔鹦鸝石〕紫色可作砚,精致发墨。(杜绾.云林石谱)
〔大沱石〕色青黑有斑,理粗,颇发墨。(欧阳修.砚谱)
〔京山石〕白雪冻石,通明无纤。(曾兴仁.砚考)
〔辰州石〕多鑴刻为荷叶,鱼龙装饰,黑石可作砚。(赵希鹄.洞天清禄集),馀见沅州石端砚。
〔溪石〕除紫带红,极细润,有黄,有紫袍金带之号。(赵希鹄.洞天清禄集)
〔龙 *** 〕紫、润、发墨。(杜绾.云林石谱)
〔谷山石〕色淡清、有乱丝纹,得墨快,发墨有光。(米芾.砚史)产在长沙云母山溪谷中,质清润,色绿、多松花纹,扣之声如瓦木。品在洮河绿、郴州绿,绿端之上,清道光後取制砚者,多宝重之。(曾兴仁.砚考)
〔圭峰石〕长沙砚巿多用此石,色多青、细润,刻砚多花饰,长沙人取端砚样仿制,识者称为潭州石,不知者,呼为澄泥砚,有加鸲鹆眼伪为端砚者。(曾兴仁.砚考)
〔浏阳石〕产河床中,浅绿色,肌理温润,磨墨发墨均好,比松花江绿石硬度稍低,石砚商以「变歙州」为名,卖高价。(北双耳.中国砚研究)
〔湘乡石〕猪肝色,细润发墨,不亚端溪水岩。(曾兴仁.砚考)
〔郴州石〕青、紫二色,中有山水树木之影。(曾兴仁.砚考)
〔望溪石〕多红紫,扣有泥声,久用则光如镜,有伪作成黄脉状,称为紫袍金带者。(曾兴仁.砚考)
〔绿沈石〕自然花纹有多至五层者,细润,但不发墨。(曾兴仁.砚考)
〔凤凰石〕多纯墨,质粗,端州人购石作砚,以黑端名 *** 。(曾兴仁.砚考)
〔玉山石〕出溪涧,色青润,扣有声,作砚甚剑墨。(杜绾.云林石谱)
〔修口石〕五色斑烂,细润,发墨汁粗。(杜绾.云林石谱)
〔吉州石〕微紫,甚发墨。(杜绾.云林石谱)
〔分宜石〕山石,细润,发墨。(曾兴仁.砚考〕
〔武宁石〕紫,不甚发墨。(曾兴仁.砚考)
〔星子石城石〕星子县人以庐山石制砚,石城制 *** 石砚。(曾兴仁.砚考)
〔南安石〕色不佳,磨有汁,比福建之南安石差。(曾兴仁.砚考)
〔端溪石〕温润,著墨快,亦不生热,也不产生泡沫,久磨後,墨汁若油,也发艳光。
〔恩平石〕出坑内,石中有黄龙纹,火拻斑,绿眼,润不及端州考坑,发墨则胜过端州新坑,乡民制砚,冒充端砚。
〔万州石〕漆黑,细润,用水湿可见金星,乾则消失,,极发墨,久用锋鋩退去。(曾兴仁.砚考)
〔大定石〕紫色质润,滞不损笔,滑不拒墨,由卵石破。
〔点苍石〕细滑,扣发金声,乳白有黄黑斑,拒墨,类大理石,可作朱墨砚用。(北双耳.中国砚研究)
〔薄江石〕邛州蒲江产,作砚发墨。(广兴记)色土灰、质粗、发墨。(四川通志)
〔夔州黟石〕色黑,理乾,发墨。(米芾.砚史)
〔泸州石〕黯黑,受墨。(黄山谷铭)
〔螺溪石〕有黑、赭、绿三色,制砚贮水不乾,严寒不冻,详见次章螺溪石专文。
三、桐河乡的简介
桐河乡位于唐河县城西北32公里处,地处唐河、社旗、宛城两县一区八乡(镇)结合部,总面积68.5平方公里。全乡辖桐一村、桐二村、桐三村、桐四村、陈庄村、李营村、范营村、邱庄村、吴庄村、申老家村、官园村、砚河村、小郭庄村、耿庄村、大郭庄村、沈桥村、年庄村、清河村、李司庄村20个行政村,66个自然村,174个村民小组,38308人,耕地面积8.12万亩。
桐河属历史文化古镇,桐河街在古代相当长的时期里,曾是宛(南阳)东一带很有名气的繁华之地。集市历来以贸易著称,粮行、牛行、棉花行闻名宛东。商船下行至唐河、再顺河而下入汉江、长江最终可达上海。有个记载,足以说明桐河街古时之盛景。据清乾隆52年(公元1787)唐县志校注,在《地舆志》卷有《桐河店税议》一文。大意为:明朝万历38年(公元1610年),唐县知县王名登向南阳官府报告,说有不少山西、南阳商人在桐河街做生意,因唐县税重,南阳税轻,商人们不纳唐县之税,使桐河店每年180两银税无法完成等等。后来,府里还给了批复道:“缘地立行(意为根据地理位置而兴办商业贸易),缘行办税,税之随乎地也`。桐河店既为唐辖,寓桐河行货(往来贩卖货物)者,税不归唐而归谁?该县即着令抽唐税,不必再以府为言,使奸滑两地脱空也”(以上是原文,括号内为解释)。当时,全唐县(明清时,唐县地域较大,共二十保、十二所,除现域外,往北管辖至社旗的郝寨、苗店一带)年银税1500两,而桐河店一地就占了近八分之一,可见商贸生意之兴盛程度。南齐(公元479——502年)时,曾设河南郡治。
宋朝时已是当地繁荣的河路码头,称为“桐河店”,商业经济发达。宋绍圣二年(1095年)唐州(今唐河县城)修建泗洲塔时,桐河店曾捐银修筑该塔的第七层。
明、清时为唐县20保之一。集镇修筑了土寨墙,营造了四门,周长九里十三步。主要为防匪和防止洪水。街内青石铺地,号称“三里长街”。清时,东寨门外河上兴建有七孔四十米长的石板桥,有曾任四川茂州州官的桐河籍人刘国柯捐资主持修建。
*** 时期,桐河设乡,属桐寨铺区。
1948年8月解放,桐河设第七区,属唐西县(驻白秋)。
1949年3月,唐河(北)、唐南、唐西三县合并,成立唐河县,桐河设第五区(曾驻张监庄)。
1961年5月,设桐河人民公社,属桐寨铺区。
1968年8月,撤区并社,仍设桐河人民公社。
1983年12月,农村体制 *** ,改为桐河乡。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