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诗书之乡书法 *** ,乡字书法 *** 大全 *** 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葛月潭书法作品
1、葛月潭(1854-1934),清末 *** 道士,是清末书画家。号葛月潭真人,原名葛月新,道号明新,又号宁静子,又称枕流道人、震庚道人,山东省邱县(今河北邯郸邱县)张家庄人,是清末民初著名道教人物。擅长书法,是我国清末著名书法家。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葛月潭书法作品,希望对你有用!
2、葛月潭(1854-1934)清末 *** 道士。字月谭,号宁静子,别号枕流道者,又名震庚道人。清咸丰四年(1854)出生于山东省邱县,幼时随父迁居沈阳。同治十年(1871),进入道门学道。同治十三年(1874),他在龙门正宗第十九代张大律师坛下拜受天仙大戒,以恪守戒律、苦习功课受到诸师称赞。光绪元年(1875),他曾到北京白云观挂棳,被道众推为迎宾知事,第二年又辞返沈阳。光绪三十年(1904),他在沈阳太清宫被公推为监院,曾带领道众修复了被大火 *** 的玉皇楼。清末,因感于当时人们文化素养较差,道 *** 道学修养不深等状况,大胆地兴办了 *** 学校,并设立了专修 *** 的〝粹通学校〞,为道教界培养了许多人材。 *** 三年岁春(1914),他在太清宫被公推为方丈,并主持了同年七月的开坛传戒,受戒人数达三百多人。1 *** 1年8月,他应道众邀请再度传戒,受戒人数达四百余人。葛方丈学识渊博,道行颇高,对内功、诗词、书画皆有造诣。晚年隐修于奉天斗姥宫,生活恬淡宁静,鹤发童颜,精神瞿铄,每日与诗书画为伴。
3、于 *** 23年十一月申时羽化,临终前,招众 *** 堂前嘱托后事,又命 *** 准备纸张笔墨,挥毫绘"兰"一幅,题诗于上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仙搓,挥尘东溟去,云天到处家l"他遂又唤过俗家 *** 刘伟华说:"师门没什么东西给你,谨以此画为吾徒存念吧。"继续展纸题日:"(攸羽)然脱却有形身,蝶梦莲蓬幻赤真;心似闲云任去往,休将泥爪问前因。"接着又索纸书横幅"道心惟微"四大字留存道观。然后整衣升座盘膝而坐,族然仙化。
4、 1875年,葛月潭赴北京白云观,先后充做迎宾知事、客堂知宾,广交天下名流,常是聚首一堂,讲 *** ,论书画。细心好学的葛月潭,随时向那些翰林学士们请教,并拜著名画家周棠(字少白)为师,攻习丹青,又自学书法。由于天资聪颖,刻苦钻研,数年而成。他博览道藏,潜修益力,学识渊博,道学高深,才华横溢。兼学诗、书、画,号称三绝。尤以画花卉、怪石为长,又善诗、赋及行、隶书等,名重一时。被誉为"能书能画更能诗,文采 *** 冠一时"的学者、诗人和画家。
5、 1877年,葛月潭返回沈阳太清宫后,一方面尽心太清宫庙务,一方面精研诗书画孜孜不倦,造诣深到。其书画在沈阳名气日大。书画不订润格,有求必应。诗文传于后世者颇多,与莲浦、少山并称奉天(沈阳)画坛三杰。他用隶书为"中和福"茶庄题写的牌匾,至今尚存。其金石印章,刀法圆润,独具风格。有《葛月潭方丈画宝真迹》刊行。1880年,奉天(沈阳)城 *** 雨滂沱,斗姥宫前殿椽檐塌,他自告奋勇,愿负其责,数日即修复完好。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在当时 *** 维新形势影响下,他遵守"谈道义而化奸顽,讲经史而晓愚昧"的教理,解囊在太清官办起一座 *** 学校,专招贫困子弟免费入学读书,培养出大批人才。还创立 *** 粹通学堂,培养道教人才。受到奉天当局的赞赏和奖励。同时,为振兴经济,兴办实业,他又出巨资助办染织厂。
6、葛月潭晚年隐修于奉天(沈阳)斗姥宫,生活恬淡宁静,精神矍铄,鹤发童颜,每日以诗书画为伴,艺术造诣益深。每有求其书画者,必定允诺,且不收润笔。葛月潭多次游历并小住千山,把千山作为他的归宿。
7、 1 *** 9年,葛月潭亲自选定千山无量观聚仙台为其墓址。
8、 1934年,葛方丈每后屈指自计,告人曰"吾将於冬月初九申时东归矣。"众人笑而听之,记于心中。后果于是年农历十一月初九日申时, *** 升堂,正襟端坐,羽化登仙。临终前,召集常住道众,命金诚泽承斗姥宫监院之职。让监院邢真澈和俗 *** 刘伟华为他展开宣纸,侍候笔墨,他扶案提笔绘绝笔兰花一幅,题诗云:"一花一世界,一叶一仙槎,挥尘东溟去,云天到处家";又七绝云:"倏然蜕去有形身,蝶梦蘧蘧幻亦真,心似闲云任去往,休将泥爪问前因",然后大书"道心惟微"四字,朗笑而坐逝于太清宫。终年81岁,太清宫为其举办盛大道场。1935年春,其坐龛于千山无量观,殓入塔内,塔名曰葛公塔。塔上刻有葛月潭生前所绘的兰竹及其优美的题字"海为龙世界,云是鹤家乡",并有诗一首:"我有青青草一丛,与蕙为伍正当风。莫笑临池着墨少,已扫烟云飓尺中。"
二、林散之优秀书法作品
1、林散之先生书法艺术中蕴涵着其人之真、诗之韵、画之意。这是我们在解读林散之书法时不可不知的。其书法具有超凡脱俗的境界、深邃隽永的意韵,才能使书界中人对之品赏愈久,得益愈多,感受愈深,认识愈深。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林散之优秀书法作品,希望对你有用!
2、林散之是“大器晚成”的典型。也正因为其出大名很晚,数十年寒灯苦学,专心致志,积学厚,涵养富,不仅其书 *** 底至深,而且,又因其做人之真诚和在诗主义辞及绘画等多方面的成就,滋养了其书之气、韵、意、趣,使之能上达超凡的极高境界。也正因为其书具有超凡脱俗的境界、深邃隽永的意韵,才能使书界中人对之品赏愈久,得益愈多,感受愈深,认识愈深。而认识愈深,也就更增敬仰叹服之情,可以说,他的书法艺术中蕴涵着其人之真、诗之韵、画之意。这是我们在解读林散之书法时不可不知的。
3、林散之生 *** 赣厚诚朴,心地善良,待人诚恳,办事出以公心,敢做敢为,如1931年家乡遭受特大水灾,林应五个圩长和当地老农的要求,出任圩董,统管全圩,接受 *** 救济,以防乡长发灾难财,坑害灾民。同时带领乡民们兴修圩堤。因其秉公无私,帮助灾民度过难关,声望极高。
4、又如1953年,江浦大旱。河塘干涸见底,田地龟裂,禾苗枯萎,此时江潮上涨,水位已高过堤内农田,急需挖开江堤,放水灌溉。林散之急找县委 *** 陈述自己的经验与建议,但此事非同小可, *** 甚感为难。感情真切的林散之不由出言暴躁:“江水一定要立即放,要是出事,杀我的头!” *** 理解,急召 *** 议,研究通过了林的建议,这一年整个江浦圩区获得了好收成。
5、林散之出了大名后,常有各种年龄层次、各种职业的学书者前来求教。其中有不少自命不凡者,出示作品本想得到他的赞扬,不料他不通世故,劈头就是数句直言相告,遭致来者怨恨不已。也有不少真诚求教者,接受其指教,认真学习。林每见有所进益,喜形于色,交谈甚欢,往往还主动作书为赠。杰出诗人、书法家高二适,人多畏其 *** 烈,好骂人,敬而远之。然他与林二人间则互为仰慕,常诗书往还,或相叙不知日夜,互相引为知己不可多得。可见林散之待人、交友皆对之以真诚,这是艺术家最可宝贵的品质,林曾说:“文艺家要做真人,不要做假人欺世。”他自己正是“做真人”的楷模。
6、林散之治学有一往无前的钻劲。他十七岁即以范仲淹名言“不及,非 *** ”为座右,并取号“三痴生”。他痴情于诗、书、画,终生未曾辍止。
7、他二十六岁开始编纂的《山水类编》,全书共二十九卷,三十五万余字,汇集前人有关山水画的论述,内容采自数百种文献,历时三年余完成。在当时,可谓一大工程,他人未曾做过,可见其心志。 1930年,林曾将此书抄本携去上海,请其师黄宾虹审正。黄仔细阅过,并作了眉批,并打算推荐给神州国光社出版,后因 *** 起,末果。
8、他牢记黄宾虹“师古人,更要师造化”的教导,通过几年节衣缩食,积累了一些旅费,便于1934年三十七岁时决然打点行装,告别 *** 妻儿,孤身出游。费时八个月,历经苏、皖、鲁、晋、豫、陕、川、鄂九省,游嵩山、华山、终南山、太白山、峨嵋山、庐山、混江、三峡等名山大川,行程一万六千余里,历尽艰难险阻,得画稿八百余幅,诗近二百首,并观摩沿途历 *** 石书法,胸襟与眼界大开。此举亦少有人实行,可见他追求理想的执着与坚毅。后又两游黄山,在名山大川中体验 *** ,寻觅新意,尤对山川景色风云气象变化之灵韵深得感情。这对其后来诗、书、画高逸格调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9、林散之少年时即显出诗才不凡。今尚存其1914年十七岁时自订诗集《方棠三痴生拙稿》,内书目作诗词一百一十六首,以行书或楷书书写,大部分作了修改。其诗文老师评曰:“词旨清婉,用典浑切,凤呜高冈,自非凡响。”其平生,无时无地不在推敲诗作,如病卧时、睡梦中、吃饭时、走路时常不能自控地兴起作诗。甚至在坐马桶时也常沉思,忽觅得佳句急起身提裤去桌上取纸笔记下,以免遗忘,一时传为笑谈。
10、他在诗词上耗费的心血最多,体会最深,自我评价也更高。他在八十多岁时曾颇为动情他说过:“现在社会上风云变动不定,一切不与人争,只与古人争一地位。这是个目的。诗、书、画,我的诗为之一位。功夫深,用了六七十年心血。尤其‘_’时,家籍被抢烧一空,唯诗稿常在身边,晚上枕头,不让遗失,保存下来,真是苦难重重。自下已蒙各方面努力,存印下来,可以留给后人看看。”
11、这一番话有两个要点:一是林散之治艺,志在与古人争一地位。他一生奋斗,标尺放在这一高度;二是他自评诗。书、画,以诗为之一。从其所叙保护诗稿的经过,可见其倾注感情之深。《江上诗存·启功序》中盛赞:“老人之诗,胸罗子史,眼寓山川,是曾读万卷书,而行 *** 路者,发于笔下,浩浩然,随意所之。无雕章琢句之心,有得心应手之乐。”赵朴初题赞中则有“老辣文章见霸才”句,评价极高。
12、林诗颇近于唐人白居易、来人杨 *** 的情调,朴实无华、清淡中见真情。这种意境正与其个 *** 气质相表里。可是,这饱 *** 老人一生才华与深挚情感的两千几百首旧体诗词,今世又有多少人能品味其妙处呢?但其抒情写意的诗词往往见题于画作上,与画境相辅相成,并臻其妙。或见之于书法作品中,其诗词的意韵成为其书法笔墨、风格的深层内蕴,故其书法艺术的形式美中充溢着浓厚的诗的韵味,此非常人所能及。故可以说,其诗韵乃其书之魂!
13、林散之十三岁学画人像,并学工笔人物画,后又自学山水画。二十余岁时,其书法工楷书、隶书、行书,工笔人物画师陈者莲、黄慎,山水画宗王烟客、王石谷,在皖东已小有名气。三十二岁时,经其方诗文辞老师张栗庵推介去上海投师黄宾虹,为其艺术生涯中重大转折。黄为诗、书、画、印“四合一”的艺术 *** ,其山水画尤为海内外所敬服。林从学两年,书画笔墨之道深得教益,眼界大为开阔,见识大为增长。又获读黄师大量藏书,并聆听教诲,学问大进。这两年的收获,对其一生艺术的攀高,具有深远的影响。
14、解放后,林在中国画上尝试表现现实生活,1955年创作了长卷《江浦春修图》,直接取材于宏大的修圩筑堤工程,饱 *** 他的切身体验和深挚情感。这幅长卷成为解放后国画界最早反映现实生活的佳作之一。
15、 1963年,林散之应聘为江苏省国画院画师之后,曾与画院同赴苏南、苏北写生。三年间,作画甚勤。1966年““””浩劫开始后,所藏大量书籍、字画、碑帖被查抄焚毁,生活动荡不定。1970年全身严重烫伤,险些丧命。此后,他作书较多。而作画,未再外出写生,多追忆往昔写生印象,尤以画黄山烟云景色为多。其用笔与作书同,曲中求直,方圆相兼。水墨则竭尽干湿浓淡的交互变化,表现烟云气象的丰富意趣,从而造就其高出时人的水墨技巧,与其师黄宾虹不同。黄之墨法有苍浑之气,林之墨法则更多灵润之意。他在这一方面深切而独到的体验,施之于草书,为草书开一新境界。而其在写意山水画的意境追求上,景物造型上及布白的奇正、虚实、墨白的处理手法上所获得的深切体会,渗透其书法的字法、章法,又使其书具有了独特的个 *** 味。
16、林散之自述:“余八岁时,开始学艺,未有师承。十六岁从乡亲范培开先生学书。先生授以唐碑,并授安吴执笔悬腕之法,心好习之广又云:“余学书,初从范先生,一变;继从张先生,一变;后从黄先生及远游,一变;方稀之后,又一变矣。”其自我鉴定书法进程为四个阶段。
17、他从小即勤奋习书。从现存其十七岁时自订诗稿《古棠三痴生拙稿》来看,此时不仅其诗已颇具功力与 *** ,其小字行草书,以《怀仁集王圣教序》为底,已颇具功力与文人气息,所书甚熟练,然点画用笔较文弱。从这本诗集手稿,可概见其“未有师承”时期至其拜师之初已达到的水平。
18、谈到从师于范培开所得,他自言:“我用悬腕写字全亏范先生的教导。本来我写字是伏在案上,全用笔拖,不懂也不敢悬腕。从范先生学书后方懂得悬腕之法。悬腕才能用笔活,运转自如。”这一感受十分深刻。不能悬腕,在写诗稿一类的小字时还无大妨碍,若写大一点的字,就不能贯气自如地运笔了。这一教导,使他有了远大的前途。
19、他又说:“余初学书,由唐入魏,由魏入汉,转而入唐,宋、元,降而明、清,皆所摹习。于汉师《礼器》、《张迁》《孔宙》、《衡方》、《乙瑛》、《曹全》;于魏师《张猛龙》、《贾使君》、《爨龙颜》、《爨宝子》、《嵩高灵庙》、《张黑女》、《崔敬邕》;于晋学《阁帖》;于唐学颜平原。柳诚悬、杨少师、李北海,而于北海学之最久,反复习之。以宋之米氏、元之赵氏、明之王觉斯、董思白诸公,皆力学之。”其学书临古之脉络如此。可见林散之思想开明,是以兼融并取的态度广为取法古人的。他无论碑、帖,无论何家何派,各取其所长。对隶、真、行。草诸体,终其一生,苦心钻研。唯于篆书,他末提及。曾见其所书,亦甚有功力,趣味不凡,笔法得自其师黄宾虹。
20、林散之曾自言其十六岁写柳公权《玄秘塔》,其结体秀峭,用笔瘦硬,对他后来个 *** 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基调。这时,他得到了范培开的指授。十八岁后又从张栗庵学诗古文辞,书法亦获其教导。张氏书宗晋唐,于榕遂良、米海岳尤精至。在法度与文人气息上均对他有很大影响;从其二十余岁时画上题字与真书诗稿《四时读书乐》中分明可见。他又于魏碑下过很大功夫,尤其对《张猛龙碑》用功最多,此碑体态较修长、舒展,点画亦较瘦硬,正可与柳体互补,更增奇姿异态。林书风格主要以此二碑立骨。而他“于李北海学之最久”,所取乃是北海书体势宽博中见紧密,秀中藏拙的意态。
21、林散之书法总体上说,是以南北朝晋唐碑刻筑基,又从《阁帖》学晋人书,并取法唐、宋、元、明诸名家手札,得其意韵,同时临习汉隶名碑,数十年不辍,故其书刚中见柔,兼有碑之骨、帖之韵,又渗透着汉隶朴拙之意。其书,不仅创作,即临写各体碑帖,凡粗壮风格者,其笔下所临皆趋于瘦硬。他信奉杜甫所谓“书贵瘦硬始通神”的审美观念,这也是其书风格的基本特点。
三、黄向场书法作品
1、黄向场,1980年生,出生于中国书画之乡——福建诏安,现为福建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丹诏书画社理事。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黄向场书法作品,希望对你有用!
2、黄向场,1980年生,出生于中国书画之乡——福建诏安,现为福建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丹诏书画社理事。
3、第五届省中师书法比赛二等奖(福建省教育 *** 会)
4、首届全国规范汉字书写大赛三等奖(中国书法家协会教育 *** 会语文出版社)
5、林散之奖•南京书法传媒三年展佳作奖(江苏省人民 *** 主办)
6、首届闻一多杯诗书画大赛特等奖(湖南省书法家协会主办)
7、漳州市第二届美术书法摄影大奖赛三等奖(漳州市人民 *** 主办)
8、福建省第三届书法篆刻展(福建省书协)
9、中国首届千字文书法大展(《书法报》);
10、中国当代诏安书画精品展(福建省书协)
11、入选庆祝中国 *** 成立90周年“全国职工书法作品展”(中国书法家协会)
12、入围“瘗鹤铭书法展”(中国书法家协会)
13、书作及文章散见于《书法报》、《书法导报》、《中国钢笔书法》、《青少年书法报》、《中国钢笔书法报》。
14、所谓“外势”,即有形之使转,其盘纡于实,有象可睹,行草多用此法。外势以露锋居多,收笔时带出一缕锋痕。在书法术语中谓之“牵丝”,点画与点画、字与字交换过度时带出一缕墨痕相衔接,谓之“游丝”。这二种笔法又称为“引带”“带笔”。如“使”字左竖收笔带出一缕锋痕为“牵丝”“一”和“身”之间,“想”“必”“及”之间相衔接的墨痕为“高空游丝”。
15、牵丝和游丝皆在书写行书时因笔势的往来偶然不经意带出,如长空游丝,摇曳而往来,增强了点画之间的流动感,用笔虽轻,细如丝发。却挺拔婀娜,寓刚于柔,当以出之自然为贵,非年高手硬,难臻斯妙。
16、牵丝和游丝在行书中只能偶尔为之,不可多用,多用则连绵缠绕,给人以眼花缭乱之感。赵宦光《寒山帚谈》谓:“晋人行草,不多引锋,前引则后必断,前断则后可引,一字数断者有之。后世狂草,浑身缠之以丝牵或连篇数字不绝者谓之精练可耳不成雅道也。”
17、另要注意,引带之笔,本是无中生有,只处于从属地位,犹文章之过脉。故一般地说,引带之笔,不宜重用,过粗则往往使点画与牵丝不分,有喧宾夺主之嫌。但古人写行草时,亦偶有重用而不妨正者,运用得好,反添异趣。
诗书之乡书法 *** 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乡字书法 *** 大全 *** 、诗书之乡书法 *** 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