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小麦之乡简介 中国种小麦的地区

牵着乌龟去散步 之乡 4

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贵阳小麦之乡简介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贵阳小麦之乡简介以及中国种小麦的地区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苗族服饰特点介绍
  2. 贵州特产是什么
  3. 牛场镇乡镇简介

一、苗族服饰特点介绍

苗族人民的服装特点及生活习 *** 有那些?苗族服饰最主要的特点一个就是银饰,二个就是蜡染锦织.。苗族的服饰, *** 式样最多,达130多种。仅贵州就有一百零几种,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之一类,是传统的古老形式,大领或大襟衣,着百褶裙,比较华丽,内容丰富多彩。仅头饰就有几十种,在头饰上以挽发髻盘扎于头顶,上 *** 木梳及其他装饰物,类似云髻为多。其中也有差异:如安顺、镇宁有的挽偏髻于头右上方,黔东南挽髻于头顶 *** ,黔西南有的挽螺旋于额顶,贵阳地区有的扎蓬髻类似盘边帽,有的扎成狭长的船形髻,有的则在头髻中扎上两头向上的大牛角梳。第二类,头上包头帕,大襟衣配长裤。衣缘、衣袖、裤脚都镶“花边”。衣服两肩及胸前、背肩上也绣“花边”,胸前再系上绣花围腰一幅,服饰多为青色或蓝色,也有的用深灰色或黑色。贵州境内的苗族服饰可分四型24式.住所

苗族大多数居住在山区,少数居住在山间平旷之地。湘西、鄂西、川东、黔东北、湖南的城步、靖县和广西龙胜等地区,一般住在山麓、河边或田坎边。

黔东南和广西融县等地区,多住在河边、田坎或山腰的梯田一侧。贵州中部以西到云南、川南等地的苗族,一般多住山腰,少数住在山顶或平坎、河谷地方。

住房的形式各地不一。黔东南、湘西南、川东、桂北的苗族住房有平房和楼房两种。在坡度较大的山坡,多半建吊脚楼。

贵州中西部及桂西一带,瓦房、草房都有。安顺、平坝、镇宁一带为薄石板盖房。云南文山苗宅四壁多用竹条编织,抹上泥土,屋顶盖草。

苗族民居建筑,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黔东地区多为木质结构的干栏式楼房;湘西及贵州松桃等地,多以瓦木或砖木构成平房。贵州中部地区多为木结构房屋;黔西北和滇东北多是土木或草木构成的平房。这些类型,具有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营造而成的特点。

苗族的公共建筑颇具民族特色。如寨门,在黔东南地区,不少较大的苗寨,都建有公共寨门。在湘西、黔东南等苗族村寨,有公共水碾和水车。在苗、侗杂居的黔东南部分地区,也有风雨桥和鼓楼。

苗族地区的交通可分为水陆两道。水道以各式大小船只顺自然河道运输。湘西地区的水道主要有沅江上游的酉水、武水和辰水;黔东南地区的水道主要有清水江、都柳江、氵舞阳河等。另外,黔西南的南北盘江和黔南的蒙江、广西融水的融江等也是苗族地区较为重要的水道。在河宽水深处设有渡船,渡船分为公渡、私渡两种。

贵阳小麦之乡简介 中国种小麦的地区-第1张图片-

苗族的服装特点少点话苗族服饰分为童装,大花苗族 *** 和 *** 。苗族 *** 的色彩和装饰较单调,不及 *** 鲜艳与丰富。 *** 又有便装与盛装之分。便装是平时穿着的服装,其色彩花样及装饰不及节庆时结婚时穿的盛装鲜艳。

如果说银饰是苗族女 *** 的 *** 标志,那么服饰则 *** 着苗家人独特的艺术作品。《辞海》里记载 *** 着苗家刺绣更高水平的苗绣已同湘绣、苏绣、蜀绣、粤绣一同并列收入。苗族刺绣、服饰正如著名艺术 *** 刘海粟称赞的:苗女刺绣巧夺天工,湘绣苏绣比之难以免俗,具有很大的商业开发和前景。

大花苗服饰苗族服饰以夺目的色彩、繁复的装饰和耐人寻味的文化内涵著称于世。苗族服饰图案承载了传承本民族文化的历史重任,从而具有文字部分的表达功能。由于历史的久远,这些图案所 *** 的文字功能和传达的特定含义也蒙上了神秘的色彩,无法完全解读,这也是苗族服饰图案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苗族服饰图案是件随着苗族服装服饰发展起来的装饰艺术,至今仍应用于日常雷山巴拉河支系的服饰和生活用品之中,且具有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相结合的特点,被赋予了继承民族传统、纪念祖先和传承祖训等丰富多彩的内涵和意义,这些图案背后的意义和由来 *** 着苗族人民的感 *** 经验和对客观世界的解释。苗族服饰,历史悠久。由于历史的原因,苗族服饰一直未被任何一部史料记载。但从苗族服饰图案符号所 *** 的文化内涵看,苗族服饰距今已有几 *** 的历史了。虽然苗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学,但仅凭强烈的认同感,靠世代口传身授,将流传 *** 的故事、先民居住的城池,迁徙漂泊的路线等点滴无遗地融进服饰文化当中,也一针一线绣进衣冠服饰,世代穿承,永不忘怀,因而,苗族服饰被誉为无字史书和穿在身上的史书。

苗族服饰简介假若盛装的苗族姑娘汇聚在一起,那一定会变成一个美丽的银色世界。喜戴银饰是苗族姑 *** 天 *** ,她们挽发髻于头顶,戴上高约2 0公分左右,制做精美的银花冠,花冠前方 *** 有6根高低不齐的银翘翅,上面大都打制着二龙戏珠图案。有的地区,银冠上除 *** 银片外,还 *** 高约1公尺的银牛角,角尖系彩飘,更显的高贵富丽。银冠下沿,圈挂银花带,下垂一排小银花坠,脖子上戴的银项圈有好几层,多以银片打制花和小银环连套而成。前胸戴银锁和银压领,胸前、背后戴的是银披风,下垂许多小银铃。耳环、手镯都是银制品。只有两只衣袖才呈现出以火红色为主基调的刺绣,但袖口还镶嵌着一圈较宽的银饰。苗家姑娘盛装的服饰常常有数公斤重,有的是几代人积累继承下来的。素有“花衣银装赛天仙”的美称。苗家银饰的工艺,华丽考究、巧夺天工,充分显示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才能。苗家姑 *** 裙子叫百褶裙,但实际上一条裙子上的褶有5 0 0多个,而且层数很多,有的多达三、四十层。这些裙子从纺织布到漂染缝制,一直到最后绘图绣花,都是姑娘们自己 *** 完成,再加上亲手刺绣的花腰带,花胸兜,真是异彩纷呈,美不胜收。

苗族的服饰,饮食,民居有什么特点一苗族的服饰

苗族服饰反映了苗族历史悠久、居住分散风俗多样的特点,苗族支系与支系、县与县,易于寨与寨之间在服饰上都有严格区别。其服装的主要色调亦不尽一致,所谓“白苗”、“黑苗”、“花苗”、“汉苗”等就是依据所着服色或服式而来的自称或他称,也有根据妇女的裙样,称为“长裙苗”和“短裙苗”的。其实,同一种称呼之严,不同地域的妇女服饰也各各不同。

2.同是“白苗”,麻栗坡一带的人,上着圆领开襟窄袖青布衣,袖肘以三道黑布镶衬,内着白色衣,领围胸襟露出白衣,额部以白巾交****而缠,白巾上又缠黑巾,黑白分明;而镇雄、威信一带的“白苗”,穿青黑色斜襟长衣,下着绉褶花裙,凡领边、袖口、围腰都以五色丝线镶绣,以宽约五寸,长达丈余的青黑布缠头,突出的白色在于裹白布绑腿。

3.苗族服装大多遍施图案,刺绣、挑花、蜡染、编织、镶衬等多种方式并用,做工十分考究,令人眼花缭乱。尤其从刺绣图案中往往可以寻出苗族的历史和象征意蕴,可谓是“有意味的形式”。例如,文山“花苗”,在其黑色圆领斜襟窄袖衣的领边、袖肘绣有红、黄、蓝、白等花纹,纹路多呈花状、江水状,据说这些花纹象征着苗族祖先所居之地:红、 *** 浪花纹 *** 江河,大花 *** 京城,交错纹 *** 田埂,花点 *** 谷穗。

大部分地区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为主食。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为常见。如再加一些鲜肉和酸菜做馅,味道更为鲜美。肉食多来自家畜、家禽饲养,有些地方少数苗族忌食狗肉。苗家的食用油除动物油外,多是茶油和菜油。以辣椒为主要调味品,有的地区甚至有“无辣不成菜”之说。苗族的菜肴种类繁多,常见的蔬菜有豆类、瓜类和青菜、萝卜,大部分苗族都善作豆制品。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肴,酸汤家家必备。酸汤是用米汤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发酵后,即可用来煮肉,煮鱼,煮菜。苗族的食物保存,普遍采用腌制法,蔬菜、鸡、鸭、鱼、肉都喜欢腌成酸味的。苗族几乎家家都有腌制食品的坛子,统称酸坛。苗族酿酒历史悠久,从制曲、发酵、蒸馏、勾兑、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艺。日常饮料以油茶最为普遍。湘西苗族还特制有一种万花茶。酸汤也是常见的饮料。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汤、辣椒骨、苗乡龟凤汤、绵菜粑、虫茶、万花茶、捣鱼、酸汤鱼等。酸汤鱼是苗族独有的食品,入口酸味鲜美,辣劲十足,实在令人胃口大开。

1.苗族居住房屋基本相同,正屋大体上是三开间一幢,较富裕者则五开间为一幢。大门开在中间一间的二柱之间,成“凹”字形。大门之内为堂屋,左右两开间又各隔成两间。右边里边的小间,是主人夫妇卧室,外间安火塘,左边一间的房间为儿女住房。厕所、猪牛圈设在正房之侧。有条件的人家还在正房前侧左右两边设偏厦。偏厦之上住人,其下一边安谷仓,一边安厕所及猪牛圈。黔东南和松桃地区,过去,有些地主还修有大型的四合院,屋外四周有砌砖墙围护,俗称“窨之屋”。屋内大厅的门上、柱上,镶着镀金匾联,金碧交辉,很有气派。

2.房屋材料各地不同,黔东南苗族地区木材较多,经济条件较好,所以木房、瓦房较多,草房土墙房较少。黔中南一带木板房、瓦房和草房、土墙房兼有,大体上草房、土墙房最多。此外,黔西北、黔中南和黔北地区,还有不少苗族搭“杈杈房”居住,屋内不分间,无家具陈设,架木为床,垫草作席,扎草墩为凳,是苗族中的最贫困者。近年来,随着 *** *** 政策的实施,生活有所改善,这一带的茅草房、杈杈房正在逐步减少,出现了许多新式的砖瓦房。

3.在黔东南雷公山和黔北务川、道真及黔北部分地区,有一种比较特殊的房屋形式,叫“吊脚楼”。建在斜坡之上,把地基削成一个“厂”字形的土台......>>

苗族的特点苗族,现有人口7398035人,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湖北、海南、广西等省(区)。苗族聚居的苗岭山脉和武陵山脉气候温和,山环水绕,大小田坝点缀其间。出产水稻、玉米、谷子、小麦、棉花、烤烟、油菜、油桐等。除此,还蕴藏着丰富的木材资源和矿产资源。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商周时期,苗族先民便开始在长江中下游建立“三苗国”,从事农业稻作。苗族在历史上多次迁徙,大致路线是由黄河流域至湘(湖南)、至黔(贵州)、至滇(云南)。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原先无民族文字,2 0世纪5 0年代后期创制了拉丁化拼音文字。现今大部分人通用汉文。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群众喜爱的芦笙舞,技艺很高。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 *** 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在国际上享有盛名。苗族节日较多,较隆重的节日有过“苗年”、“四月八”、“龙船”节等。

苗族服饰是什么样子的?苗族服饰的衣料以自织自染的棉为主,丝绸、麻布较少。不仅有 *** 别、年龄的区别,而且有盛装、中装与平装之分,更有地区 *** 的差别,特别是妇女服饰,极为绚丽多姿,多达100多种。过去,有的著述根据苗族妇女服饰、头饰将苗族划分为白苗、红苗、花苗、大花苗、青苗、长裙苗、短裙苗、歪梳苗等等,这种划分 *** ,显然是不科学的,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苗族服饰因年代、地区、支系等不同而表现出丰富的多样 *** 。

近代,苗族的基本服装是:男子穿短衣裤或大襟长衫。青年是对襟或大襟上衣,大裆裤。节庆时穿无领无袖、前开襟的绣大花彩色“百鸟衣”或白色长衫。有的长衫是长袖,对襟无扣,下垂许多长方形宽带,绣满花纹图案。有的还穿彩色、满是花纹图案的披肩。老人穿青色的长衫。苗族男子头上多用长布包头。小腿上扎绑腿。女子的服装共同点是头上戴帽或用布包头,足穿绣花鞋,都佩带银饰等。其他则因地而异,样式基本上分为以下五种:1、黔东南地区上穿交领右衽、长袖半体衣;或对襟无扣、长袖、大领短上衣。襟、袖都镶花边或全衣满绣花纹。下穿百褶裙,长短有3类――长的至脚面;中的至膝下;短的只及 *** 中部。贰物和合体图案。多银饰。2、黔东北和湘西地区,上穿圆领、大襟、宽袖短衣,肩、襟、袖和下摆绣很宽的花边。下穿宽脚长裤(原穿红裙),长及脚跟,也加绣花纹。头上包帕。花纹多折枝花鸟。黔东南地区,上穿大领对襟衣,所配附件多。下穿中长百褶裙,上用挑花、镶补、蜡染等工艺,加饰很多图案,由里到外呈现多个重圈形。3、海南地区,上穿圆领、右偏襟、长及膝的单衣,黑色地,在领、袖、襟上镶红布窄边。上穿蜡染短布裙,花饰较少。腰束红色织带。4、黔西、川南、桂北和云南地区,上穿圆领、长袖、对襟短衣或右衽大襟上衣,左襟下部斜裹至右边,袖口镶宽花布。下穿蜡染或青色褶裙。系围腰,腰后垂挑花飘带,带上绣花。银饰较少。5、黔中南地区,上穿大领对襟衣,所配附件多。下穿中长百褶裙,上用挑花、镶补、蜡染等工艺,加饰很多图案,由里到外呈现多个重圈形。

目前,苗族除衣着自己的民族服饰以外,汉族的中山装、西方的西装以及各种时髦的衣饰也在苗族地区流传开来。

二、贵州特产是什么

中国的传统特产酒,与苏格兰威士忌、法国科涅克白兰地齐名的世界三大蒸馏名酒之一,同时是中国三大名酒“茅五剑”之一。也是大曲酱香型白酒的鼻祖,已有800多年的历史。

贵州茅台酒的风格质量特点是“酱香突出、幽雅细腻、酒体醇厚、回味悠长、空杯留香持久”,其特殊的风格来自于历经岁月积淀而形成的独特传统酿造技艺,酿造 *** 与其赤水河流域的农业生产相结合,受环境的影响,季节 *** 生产,端午踩曲、重阳投料,保留了当地一些原始的生活痕迹。

锌硒茶,是因土壤里含有天然的锌硒微量元素,通过茶树种植,使之自然吸收于茶叶中,其茶叶浸泡所析出的锌硒元素易于 *** 吸收,天然无毒副作用。

凤冈锌硒茶,不但富含 *** 所需的17种氨基酸,且富含锌硒微量元素,其锌含量为55.4—103.2毫克/千克,硒含量为1.38—2.03毫克/千克,正是 *** 所需的更佳适宜量。2006年01月24日,原国家质检 *** 批准对“凤冈富锌富硒茶”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石阡苔茶是中国贵州省石阡县当地各族茶农长期栽培选育形成的一个地方品种,母树属古茶树系列,是中国屈指可数的茶树良种,栗香持久,滋味醇厚,色泽绿润,汤色黄绿明亮,叶底鲜活匀整。

经 *** 检验,该茶致病菌卫生指标、重金属及农残含量,均低于欧盟、日本的标准,芳香物质含量丰富,而且含锌、硒、钾等有益物质。该茶发源于石阡,引种到黔东、黔北、黔东南等地,是贵州省铜仁地区石阡县特色茶产业的战略品种,曾被人誉为“金不换”和“品牌中的品牌”。

中国十大名茶之一,1956年,由 *** 亲笔命名,又名“白毛尖”、“细毛尖”、“鱼钩茶”、“雀舌茶”,是贵州三大名茶之一。外形条索紧结纤细卷曲、披毫,色绿翠。香清高,味鲜浓,叶底嫩绿匀整明亮。产于贵州都匀市,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味道好,还具有生津解渴、清心明目、提神醒脑、去腻消食、抑制动脉粥样硬化、降脂减肥以及防癌、防治坏血病和护御放射 *** 元素等多种功效与作用。

贵州省册亨县特产,2014年12月01日,原国家质检 *** 批准对“册亨茶油”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茶油是用油茶树的 *** 榨成的油,具有特殊的清香味,耐储存、易吸收,富含维生素E、胡萝卜素、 *** 和不饱和脂肪酸等有益成分,营养保健价值高,可以与世界上更流行的橄榄食用油相媲美,被誉为“东方的橄榄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凤冈富锌富硒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石阡苔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都匀毛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册亨茶油

三、牛场镇乡镇简介

牛场镇,坐落在中国贵州省织金县东部,坐标为东经106度,北纬26度37分,距离织金县城约47公里,省会贵阳则有110公里之遥。周边与五德、花山、盐源、碗厂、坪上等乡镇接壤,由9个村民 *** 会和165个村民小组构成,共有人口41133人,其中农业人口为40421人,劳动力数量为17607人。

牛场镇地势平缓,平均海拔约1365米,雷打坡位于半坡村,海拔高达1735米,是该地的更高点。主要的河流为牛昌河,源自实兴乡的龙井干河,流经本镇约20公里。这里的气候属于北 *** 带,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冬季无严寒,夏季无酷暑,年平均气温为13.99度,年降雨量为1300毫米,无霜期约为 *** 天。交通便利,307省道和天(龙)织(金)旅游公路穿镇而过,28个行政村都通了公路,总里程达到143.5公里,电力和通讯设施完善。

牛场镇拥有广阔的土地资源,总面积为160.43平方公里,折合面积25万亩,平均海拔1360米。年平均气温适中,为11.6℃,适宜种植玉米、小麦、洋芋等农作物。耕地面积总计37636亩,林地广阔,达108165.2亩,人均耕地面积为1.09亩,经济 *** 地共有4446.7亩。

牛场镇的经济以务工和种养殖业为主,2006年的经济总收入达到了7336.2万元。农民人均总收入为1824元,人均纯收入为1022.00元。当地干群关系和谐,社会治安稳定,人民生活安宁,呈现出一幅安居乐业的画面。

牛场镇,这个镇名在我国比较常见,在云南省和贵州省都有同名的乡镇。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小麦 贵阳 中国 地区 简介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