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县社火社火之乡表演(社火表演节目)

牵着乌龟去散步 之乡 4

大家好,关于陇县社火社火之乡表演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社火表演节目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陇县社火社火之乡表演(社火表演节目)-第1张图片-

  1. 陇县社火的发展前景
  2. 陇县社火的历史沿革
  3. 民间社火的主要类型

一、陇县社火的发展前景

1、陇州(今陇县),是一个地处陕西省省最西端的山区大县。自古以来,就以“陇州社火”而闻名天下。新中国成立后,陇州社火表演更是空前,陇县200多个行政村共有“社火会”300余家。规模越来越大,内容更丰富多彩,表演技艺更加精湛感人,而且一直保留着古朴原始的装扮形式。

2、陇县人有“小初一、大十五”的习惯称法。陇县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所举办的“陇州社火游演大赛”,使各乡村的社火表演队伍规模越来越大,内容上越来越丰富,也增加了宣传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科技兴县等发展农村经济的生产生活内容。通过耍社火,看社火来诉说一年的丰收喜悦,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3、2001年,陇县挈社火参加了“德国文化节”;在2003年举办的“中国首届社火艺术节”上,该县被中 *** 间艺术协会授予“中国社火文化之乡”称号,这也是中国首家荣获该项殊荣的市县。2003年被陕西省命名为“民间社火之乡”,2007年被列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陇州社火游演被誉为“黄土地上的狂欢节”。 2013年被授予“中 *** 间社火艺术之乡”,陇县地台社火荣获中 *** 间艺术山花奖和民俗礼仪表演金奖”。

4、据统计,陇县每年参与、表演社火的人最少要达到10多万人,占据陇县总人口的一半以上,陇县200多个行政村共有“社火会”300余家。广大群众对社火的热衷程度比任何活动都高,基础非常厚实,许多乡村的至今还保留着清代的社火道具和表演风格,这是中国任何县域无法比拟的。

5、在陇县 *** 政部门重视下,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举办”陇州社火游演大赛“,传承发展了民间艺术,激发了城乡群众齐奔小康的精神士气。人民群众求发展,增团结,促进和谐的社会局面已初步形成。

二、陇县社火的历史沿革

1、陇县社火历史悠久,作为古代陇州先民图腾崇拜、祈天求福的一种汉族民俗礼仪活动。两千余年繁衍不衰,传承至今,以其内容丰富,素有汉族民间艺术瑰宝和“东方的狂欢节”之称,陇县社火游演被誉为“黄土地上的狂欢节”。

2、陕西陇县古称陇州。因地处陇山东坂而得名,北魏时期在县内设东秦州,西魏改为陇州,1913年改为陇县。陇县每年春节期间,各乡村、工厂和国家企事业单位都要装扮社火,农历正月初二开始,走乡串户,过街入巷,向人们进行拜年迎春祝贺游演。正月十五元宵节,集中在县城游演,扮装团队多达二百余个,游演者达四五千之多,数万群众到县城观看,大街小巷,人山人海,锣鼓喧天,鞭炮轰鸣,彩旗飘扬,绚丽多姿,成为一大景观。据有关专家考证,陇县社火是中国保留较为完整的原生态汉族传统文化历史遗存。

3、陕西渭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孕育了古老的民族文化,在这片黄天厚土的八百里平原上,至今还流传着光彩照人、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艺术形式。在人类的进化发展过程中,人们逐水而居,渭河流域“社火”文化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4、“社火”亦称“射虎”,是中国西北地区古老的汉族民间艺术形式。也是指在祭祀或节日里迎神赛会上的各种杂戏、杂耍的表演。具有红火、热闹之意。也由于陇县地处西部山区,地形变化较大,像高跷、马社火等适合在坡度较大的地方表演,而像高芯、挈社火、抬社火这一类装扮复杂的社火,就需要在坡度相对较小的地方进行。正是因为陇县的山地坡度变化大,所以才存留了种类繁多的社火样式。

5、陇州社火由来已久,可追溯到春秋时期,约有2000余年的历史,发展于隋唐,盛于宋、明、清时代。复兴于中国成立之后,是陇州汉族民间艺术的一绝,更是中 *** 俗文化的瑰宝。据陇州旧志载,早在秦汉时陇州汉族民间就有“百戏”游演活动。公元前209年,古陇州人根据黄公伏 *** 事编演“角抵戏”《东海黄公》。公元前81年,汉昭帝始元年至十三年,陇州有“每以正月望夜,充街塞陌,鸣鼓聒天,燎炬照地,人戴兽面,男为女服,诡状异形,以秽缦为欢乐,内外共观,兽不相避”的记载。明清时期,陇州各古庙会戏唱斗台,陇县各家社火昼夜不绝,随场变演,已形成赛社火的风俗。

三、民间社火的主要类型

1、社火以汉族民间传说和戏剧故事为题材,通过一个或一组人物展现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即为一转社火。人物要画社火脸谱,穿社火服装,持社火把杖。社火游演一般是探马在前,后面跟着社火会旗、火铳队(炮队)、旗队、社火队,最后是锣鼓队。

2、社火根据其表演形式可分为造型社火和表演社火两类,造型社火主要展示人物造型和工艺;表演社火主要在场院进行斗打表演。主要的社火种类,有布社火、背社火、马社火、车社火、芯子社火、山社火、 *** 社火、地台社火、高跷社火、血社火、黑社火等。陕西宝鸡地区,人们习称西府,是陕西社火脸谱艺术具有 *** *** 的地区之一。特别是陇县和宝鸡县的社火脸谱,流传历史久远,脸谱造型奇特,色彩质朴明快,纹饰严格讲究,谱样多而齐全, *** 了西府社火脸谱的更高水准。

3、宝鸡市陈仓区赤沙镇血社火是陕西乃至全国唯一保留的一个社火种类,它是每逢闰年表演一次。赤沙镇血社火是以 *** 武松杀西门庆为武大 *** 的故事为题材,表演内容主要以斧子、铡刀、剪刀、链刀、锥子等器具刺入西门庆和其他坏人头部,使社火的内容恐怖 *** 且十分逼真,故叫血社火。据说是这个村子的绝活,现场是保密的,化妆一般在村庙里,门口有人看守,不准其他人靠近,且传儿不传女。

4、在陕西,社火是芯子、高跷、竹马、旱船、狮子、龙灯等的通称,是一种靠扮演、造型、技巧取胜的艺术。它通过各种高难度的动作和严密的构思,让演员扮演成历史人物和现代人物,形成故事组合,给人一种高屋建瓴,惊险出奇的艺术感染力。特别是这种艺术和秦腔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来源于古老的黄土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魅力。

5、延续了数 *** 的社火,已成为陕西宝鸡地区每年正月中的一项重要文化习俗。宝鸡也因此被誉为中国社火之乡。芯子社火可以说是中国戏曲人物艺术风格的造型艺术,这是以童为主,将孩童们古装打扮成各色历史、神话戏剧人物,且多为英雄侠义人物;并将孩童捆、梆、扦装上一设计牢固的铁支架上(俗称芯子),支架上人物累叠一般三层,有的更多层,服饰将铁架遮盖,好似人物凌空垂悬,小演员在高空晃晃悠悠、摇摇欲坠,惊险壮观,给人以触目惊心的感觉。而芯子讲究得就是高、惊、险、悬特点;其芯子早期是由几名壮汉所抬,而今是将芯子安装于机动车上或直接在芯子下面安装轮车,缓缓游示,供人观赏。

6、芯子社火,又称垛子,属于静态惊险造型艺术,大约有200多年的历史。一般选择4到12岁的儿童,装扮成各种人物,固定在铁芯上呈现出不同造型。而在萧家坡村,一般让男孩站在下面,让女孩立在上面,摆出似乎是男孩托举这女孩在造型,一个芯子就是一个秦腔故事。在晋南最富特色的是阁跷类。它以道具 *** 精妙神奇、表演技巧惊险动人而为广大群众喜爱。襄汾县中黄村的高

7、台,就是其中之一种。每年春节期间初十前后在本村、邻村表演,从十五起到县城或地区演出。传说,中黄高台最早也是来源于祭祀,由人装扮成神,先在庙内表演,然后相继走出,串街表演,群众都跟随围观,有时水泄不通,后面的人无法看到。后来,有人提出把神的扮演者设法固定在木板上抬起,既增加了表演的立体 *** ,又方便观众欣赏,由此产生了中黄高台。中黄高台的表演先是锣鼓队在前面开道,接着是许多装饰艳丽的旗伞,后面才是精彩的高台。高台一般有八人抬着,铁拐根据表演内容设计,自然巧妙,出人意料之外。例如,有的是一个演员伸出手臂,上面站立着另一个演员;有的是荷花高空盛开,一个小孩站在荷花上面左右旋转;有的是一个演员两臂伸开,一手抓着一个小孩的辫子,小孩悬在空中一动不动,还有的是一个演员用手倒托一把椅子,椅子的一条腿上又站着另一个演员。高处的演员漫舒广袖,轻轻摆动身体,卜面抬的人稳步向前,密切配合,这些民间艺人根据一定的物理原理,利用人们形成错觉的心理特点,虚实相生,真假混同,把结构奇巧的铁棍绑扎成“空中舞蹈”,令观者提心吊胆,而表演者则神态自如。表演的内容以传统戏曲为主,同时也反映日新月异的现实生活,年年有高台,岁岁翻花样。太原地区将与之类似的艺术形式称为“铁棍”、“背棍”,有的艺人能同时担负三位小演员。高跷,俗称“拐子”,由舞者踩在木跷上表演,是山西普遍流行的社火形式。木跷高度不一,有的低至一尺多,有的高达一丈五尺,一般为四、五尺。高跷有文高跷、武高跷之分。文高跷用弦乐伴奏,边走边舞,变换各种队形,在街道上表演,舞者有的化装为戏剧人物,既表现历史故事,也表现现代生活,内容丰富多彩,不拘一格。武高跷用打击乐伴奏,以表演特技为主,襄汾县盘道村,素以高跷表演闻名,木跷高达八尺到一丈,一般在村子中心专门设置场地,每隔二丈远摆一张方桌或条桌,连续摆四、五张,舞者逐个跳过之后,还要大劈叉,观者屏息静观,直为舞者的惊险表演捏冷汗。浮山县高村、庄里、张家河、火壁一带,也以武高跷著称,表演的特技有“过天桥”、“朝天蹬”、“跌八叉”、“跳桌子”、“跳双凳’等,颇有武术色彩。垣曲县胡村的高跷,除了磕拐、碰拐、跌叉、跳桌等特技表演外,还有抬二节、抬三节、坐抬、上抬、组合抬等高难抬法,把惊险的表演与优美的造型艺术融合为一体。武高跷表演惊险紧张,动人心魄,与文高跷的气氛热烈舒缓形成鲜明对比。

8、高台社火是靠一种扮演造型技艺获胜的艺术,通过各种高难度的动作和严密的构思,让演员扮演历史人物和民间传说中的人物,形成一种故事组合,给人一种惊险迭出的艺术感染力。演员必须是儿童,在3至4米高的芯子上或并立或叠置,或横着或倒立,惊险怪异,险象环生。这些即是民间义工根据物理原理,利用人们形成错觉的心理特点,虚实相生,真假混同,把结构奇妙的芯子绑成“空中舞蹈”,令观者提心吊胆,而表演者神态自如,或英姿飒爽,或慢舒广袖。

好了,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如果本次分享的陇县社火社火之乡表演和社火表演节目问题对您有所帮助,还望关注下本站哦!

标签: 社火 陇县 表演 节目 火之乡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