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庙武术之乡,中国之一武术之乡

牵着乌龟去散步 之乡 4

很多朋友对于祖庙武术之乡和中国之一武术之乡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祖庙武术之乡,中国第一武术之乡-第1张图片-

本文目录

  1. 佛山咏春拳十大武馆,佛山武术旅游推荐地点
  2. 祖庙街道的文化名街
  3. “佛山无影脚”是真的吗游武术之乡,逛佛山祖庙

一、佛山咏春拳十大武馆,佛山武术旅游推荐地点

1、一、广东佛山林浩樟咏春拳馆, ***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黄岐六联社区九村 *** 巷9号。

2、二、广东佛山关氏咏春拳馆, ***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科教路3号。

3、三、广东佛山张红山咏春拳馆, ***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洪湖路14号。

4、四、广东佛山风尚咏春拳馆, *** :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华远东路62号惠景写字楼三楼305室。

5、五、广东佛山蛟龙创世纪咏春拳馆, ***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歧冈村。

6、佛山市顺德区,大良有几家,大良红岗中专前二百米有一家,少林武馆,金榜边有间陈家太极,还要保健医院对面二楼有间黄飞鸿武馆在佛山祖庙路,佛山祖庙的隔壁佛山咏春拳的武馆在佛山富民路

7、佛山是中国南派武术的主要发源地,被誉为“武术之乡”。佛山位于广东省中部,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如果您想前往佛山参观或学习武术,可以前往佛山市禅城区、南海区、顺德区等地。在这些地方,您可以找到很多著名的武术馆、武馆、武术学校等,学习南派武术,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8、佛山无影脚之所以被称为三亚迎宾路,是因为这条路位于三亚市区,是三亚市的主要迎宾道路之一。

9、它得名于佛山无影脚,是因为佛山无影脚是中国武术家黄飞鸿的绝技之一,而三亚迎宾路的道路设计和建设灵感正是来自于佛山无影脚的特点。

10、佛山无影脚以其迅猛的速度和灵活的身法而闻名,而三亚迎宾路也以宽阔的道路和流畅的交通流动而著名。

11、这样的命名不仅是为了向中国武术文化致敬,也是为了展示三亚作为旅游城市的独特魅力。

12、三亚迎宾路的命名既明确了结论,即它被称为佛山无影脚,又了原因,即灵感来自于佛山无影脚的特点。

13、同时,还可以进行,如探讨三亚迎宾路的设计理念和对三亚旅游业的影响等。

二、祖庙街道的文化名街

祖庙街道随佛山肇迹于晋,因佛山得名于唐而为“佛山初地”,再因宋祖庙而得现名,后于明清时期与武汉、北京、苏州并称于“四大聚”,与汉口镇、朱仙镇、景德镇齐名,并以“四大聚”、“四大名镇”名扬华夏。是全国闻名的武术之乡、粤曲粤剧之乡、龙狮运动之乡和著名的侨乡等。象李小龙、黄飞鸿等成名于本地的历史名人更是名震海外,可谓人杰地灵。在该街辖区范围内,就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个,省级3个,还有60多处有价值的古建筑。狮舞、粤剧、木版年画、剪纸等佛山“非遗”被 *** 列入之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佛山狮头、佛山木雕、佛山彩灯、佛山秋色、祖庙北帝诞、行通济等多项民间手工艺和民俗入选之一批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作。它既是佛山起源与发展的踪迹,也是佛山的文化名片和神韵所在。

近年来,街道积极推动文化建设,精心组织举办的“人文祖庙古镇新晖”文化艺术之旅,狮王争霸赛、申报龙狮运动之乡,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等等,都在业界和社会上产生了积极影响,在建设文化大街上不断取得进步。与此同时,街道积极配合区 *** 做好称之为禅城区“世纪工程”的祖庙东华里片区改造工作,未来几年,将再现彰现岭南建筑风格、传统与现代神韵相融、商贸繁荣的新景观。

今年,祖庙街道将以成立祖庙艺术团为主要抓手,整合活动在辖区内近80多支各类艺术团队,充分发挥文体社团群众 *** 、广泛 *** 作用,活跃与繁荣社区文化,促进社区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一 *** 前,这里诞生了岭南文明的先辈;

一百年前,这里绽放了中国近代文明的蓓蕾;

一年多前,这里展开了二十一世纪的宏伟画卷。

这里,就是佛山市禅城区祖庙街道。一个承继着悠远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敢为人先的地方;一个继往开来、日新月异、生机勃发的地方;一个邻里和睦、守望相助、民风纯朴的地方。

2006年6月,狮舞、粤剧、龙舟说唱、木版年画、剪纸、石湾公仔等6项佛山“非遗”被 *** 列入之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佛山狮头、佛山木雕、佛山彩灯、佛山秋色、祖庙北帝诞、行通济等多项民间手工艺和民俗入选之一批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作。值得欣喜和鼓舞的是,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均可以在昔日佛山古镇——祖庙街道找到其起源及发展踪迹,它们是佛山文化的名片也是神韵所在,让源远流长的文化祭奠得到传承和繁衍。时至今日,这一颗颗瑰宝在历尽 *** 风雨的洗礼之后,依然光彩不减,灿烂隽永。

本展览旨在展现起始发源于我街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和历史价值,在全社会形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充分体现佛山初地,人文祖庙的深厚内涵,为市民了解地方文化提供一个鲜活的基地,给文化大街的建设添上精彩的一笔!祖庙溯源——塔坡庙

塔坡庙在市区京果街1号。该处为东晋蹋宾国僧人达毗耶舍“结茆讲经”的塔坡岗“经堂旧址,相传此山岗因唐贞观二年(628)曾出土经堂的铜佛三尊,遂得名“佛山”,故此地与佛山得名有关。唐以后建有经堂寺,至明初洪武间大毁寺观时被拆,明天启七年(1627)拟重建时,塔坡岗已开辟为普君墟,不宜建寺,遂迁址万寿坊重建“塔坡禅寺”(经堂古寺)。而该旧址则建为东岳庙,又称塔坡庙,于清嘉庆元年(1796)重修。规模极小,通面宽仅4.58米,建筑面积不足42平方米,竟分为头门和正殿两进,马鞍式风火山墙,梁架为硬山搁檩。庙前原有一口水井,相传是唐代始建时所凿,井泉清冽,永不枯竭,至今附近居民仍在使用。在井台旁的屋墙上,原镶嵌有唐贞观二年的“佛山”石榜及“佛山初地”、“牧唱遗风”石匾等遗物。古镇佛山曾以庙宇众多驰名于世,弹丸之地竞有大小神庙148座之多,由于 *** 业城镇寸金尺土之故,比该庙还小的庙所在多有,塔坡庙虽小,却是佛山得名的重要物证,民间向来就有“未有佛山,先有塔坡,不去塔坡,未到佛山”具一定的历史价值。 1.佛山剪纸

佛山的民间剪纸,宋代已有流传,盛于明清两代。由于其剪纸 *** *** 采用了剪、刻、凿、印、写、衬等,在种类上便可分纯色剪纸、铜衬料、铜写料、纸写料、金花、银写料等。其作品在剪刻时很讲究,多用小刀或剪刀在纸上或特制的铜箔、锡箔上剪刻而成。尤以铜写料更具特色,溶汇了绘、刻、写的技法,使作品苍劲右拙、金碧辉煌。佛山剪纸在一百多年前也用作建筑、家具雕刻的底稿,后又用于室内装饰。贴在门楣、柱枋上,也用于祭礼、扎作、花钱、 *** 等装饰。

从明代起佛山剪纸已有专门行业大量生产,产品销往省内及中南、西南各省,并远销南洋各国。佛山剪纸在传统的基础上,以其构图严谨、装饰 *** 强、剔透雅致、金碧辉煌的特点,多以反映时代生活题材为特色,开创了传统艺术创新之路,在我国剪纸艺术中较具 *** *** 。2.佛山木版年画

木版年画也是中 *** 间年画流派之一。它使用佛山著名特产“银珠”制成的红丹作底色,色彩强烈富丽,有“万年红”之称,可耐日晒雨淋而不变色。佛山民间木版年画,包括门画(俗称门神)、年画与神像画,统称为年画。明清两代,木版年画进入巅峰时期,并逐步形成了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山东潍坊、广东佛山“四大木版年画”系列。

佛山还是广东木雕的重要产地之一。佛山木雕以红木雕刻为主,也有贴上金箔而成为金漆木雕,以刀法利落,线条简练,豪放、粗矿、流畅,构图大方饱满,装饰 *** 强而著称,题材以人物、动物、花卉、瓜果等为多。祖庙前殿、正殿所陈列的大型神台,就是佛山著名的金漆木雕杰作之一。其中所雕刻的内容包括“荆柯刺秦王”、“李元霸伏龙驹”“竹林七贤”与“薛刚反唐”等故事。

佛山扎作狮头源于明代,兴起于清代乾隆年间。相传在明代,佛山一带有一只独角怪兽,眼大口阔,发出“连连”的怪叫声,百姓称为“连兽”。这怪兽时常夜出糟蹋农作物,残害禽畜,弄得鸡犬不宁,于是百姓相议要消灭怪兽,就根据称为兽中之王的狮子形象特点,用竹篾、彩纸制成形状凶猛的狮子,再用彩布做成狮身,挑选精壮汉子戴着狮头,带着锣鼓,埋伏在怪兽出没的地点。当怪兽出现时,锣鼓齐鸣,“群狮”猛向怪兽冲去,那怪兽吓得拔腿就逃。此后,怪兽再没有出现过了。因此,舞狮驱邪便相沿成俗,逐渐在民间流传开来。至清代乾隆年间,佛山已设有“狮头” *** 行,不少地方、团体定做佛山狮头。现在,舞狮已人微言轻民间传统娱乐,比武竞技活动遍及华南、港澳和东南亚地区,及至欧美的华人地区也常见这一民间传统活动。

彩灯,佛山民间称作灯色。扎作,是以人物、动植物、亭台楼阁等为对象进行立体造型 *** ,佛山民间艺术研究社设计 *** 的灯色是中国传统灯色艺术的一支主要流派,具有江南彩灯精巧秀丽的特色,传统上称“佛山灯色”,明清时期的史志早有详细记载。

佛山灯色扎作主要以竹篾、铁线等材料手工扎作成型后粘贴上各色丝绸布料、花边、彩穗,配衬上佛山特有的“佛山剪纸”图案,或在丝绸上绘画各种图案而成。佛山灯色扎作艺术在传统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款式和品种更丰富多彩,并由原来的室内艺术走向广场艺术,由单个作品走向规模组合,其特点是造工传统而造型新颖,夸张而不离实,玲珑剔透、造工精细,白天色彩艳丽、五彩缤纷,夜间通透明亮,金碧辉煌。 1.传统秋色

秋,是指秋季,丰收之意。色,是指景色。秋色,就是秋天举行的会景 *** 活动。著名的佛山传统秋色,早在明代永乐年间(1403年-1425年)就已经出现了,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佛山秋色作为一种综合 *** 的艺术表演,以民间生活、爱好、风情为依据,是表演艺术与工艺美术结合的民间文化娱乐活动。主要内容包括“色”:车色、马色、飘色、水色、地色和灯色;“品”:扎作工艺品、仿古工艺品、花卉工艺品、果品工艺品、鳞蚧工艺品五个门类。现在,两广地区盛行的民间花灯巡游活动,就是出自佛山秋色。现在,祖庙街道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指导和帮助下,正在计划让每年的秋色大 *** 活动正常开展起来。2.行通济

通济桥是佛山最早修建的桥梁之一,取名“通济桥”,寓意“桥以通济名,必通而后有济也”,“以正义通,以亨屯济”。由于该桥横跨佛山涌,是通往顺德、番禺的必经之路,是佛山商贸交流的重要通道。因此,佛山商民在为求来年生意顺境,便行通济桥讨好意头。300多年来,每年正月十六,佛山乡民倾城而出,步行走过“通济桥”以求来年风调雨顺,心想事成,并衍生出“行通济,无闭翳”这一佛山特有的民间俗语。现在,该古 *** 俗也逐渐被赋予了现代的色彩。2006年还组织了“畅行通济·引财归家”——万家通济系列文化活动,为古老的习俗注入了新的文化内涵。现在,“行通济”活动对建设文化名城,打造城市文化名片,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佛山祖庙北帝诞是流行于珠江三角洲一带的一个融 *** *** 、娱乐 *** 、世俗 *** 、群众 *** 为一体的综合 *** 民间文化活动。它的起源与北帝崇拜和佛山祖庙的修建密切相关。北帝,又名玄武、真武、玄天上帝、黑帝等,在珠江三角洲民间则多习称为北帝。作为北帝崇拜的载体,佛山祖庙从宋代元丰年间(1078-1085)建立以来,以其“历岁久远”,成为佛山“诸庙之首”,很早就形成了乡耆、士绅来祖庙议事的“庙议”规矩,使祖庙成为一个集 *** 、族权、神权为一体的著名庙宇,华南著名的民间 *** 中心之一。

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为佛山祖庙北帝神诞,在诞期不仅要建醮贺诞,而且还举办各种祀神庆典活动。 *** *** 后,民间自发恢复起北帝诞活动,并呈现出一年比一年兴旺的景象。近年来的北帝诞,又开始逐步呈现古代北帝诞“鼓吹数十部,喧腾十余里”的盛况。

北帝诞作为佛山更大的群体 *** 祭祀和娱乐活动,有着广泛的全民参与 *** 、极力表现北帝诞生时“繁华鼎盛”的 *** *** 和辐射海内外的广泛影响力,是海内外佛山人认同的精神维系。从2000年起,佛山每年农历三月三北帝诞日,祖庙都会举办庙会形式的民俗文化活动。

三、“佛山无影脚”是真的吗游武术之乡,逛佛山祖庙

文中照片均为“黑白的触动”作者所摄,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严禁盗用!

上小学的时候心里有一个梦想,将来要成为武功盖世的大侠,惩恶扬善,英雄救美。受到上世纪90年代“黄飞鸿”系列 *** 的影响,课余饭后,小男孩总会摆出李连杰招牌式的白鹤亮翅、金鸡 *** ,口中念叨“佛山无影脚”,一边比划两招,一边幻想自己就是 *** 中的武林高手。

年龄稍长,知道了 *** 中的功夫大都是假的,再大一些,懂得生活中的大多数事情不是靠武功解决的,于是“最初的梦想”早已抛到九霄云外,但童年的幻想依旧是美好的回忆,“豪气面对万重浪,热血像那红日光”的音乐依旧让我振奋。

*** 中的“佛山无影脚”,凌空飞踢,潇洒绝伦,是不符合物理规律的艺术加工,但佛山无影脚是真实存在功夫,是一种声东击西的脚法,武术名家黄飞鸿创立的绝技。

佛山是黄飞鸿的故乡,也是一代宗师叶问的故乡,还有不少武术家(如李小龙、梁赞等)与佛山颇有渊源。佛山是中国南派武术的发源地,因而被誉为“武术之乡”。

(佛山街道上的武术和舞狮雕塑)

今天的文章,让我们走进佛山,感受武术的魅力,此外,还有顺德为人称道的美食和岭南园林的秀丽。

佛山紧邻广州,从广州坐车(地铁广佛线)不到30公里,就来到了佛山。虽然不及广州城那么繁华时尚,但佛山历史上是著名的“天下四聚”之一(即清朝时中国重要的四个商业中心,另三个是北京、苏州和武汉),除了武术,这里还是陶艺之乡和粤剧之乡,是广府文化的发源地,是龙舟南狮的文化名城,至今仍是全 *** 营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要了解佛山的武术和历史,禅城区的佛山祖庙一定不可错过。

佛山祖庙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年),曾毁于元,明洪武五年(1372年)重建,庙中供奉着道教崇信的北方真武玄天上帝。祖庙是佛山诸庙之首,集 *** 、族权和神权为一体,与佛山的历史发展息息相关。

此外,祖庙现存有万福台、灵应牌坊、锦香池、三门、前殿、正殿、庆真楼等明清古建筑,其中多为具有 *** *** 的岭南建筑,装饰的砖雕、木雕、石雕、陶塑、灰塑以及宋式斗拱堪称岭南建筑艺术的精华,因而祖庙又被誉为“东方民间艺术之宫”。

祖庙外的广场上有反应佛山民俗的雕塑:

从西门进入后,首先看到的是下图的双龙壁。

此壁为陶塑壁,壁上两条巨龙遨游于蓝天碧水之间,呈二龙争珠之势,釉色浑厚,跃然灵动,祥云波涛,洋洒壮阔。

佛山陶瓷业在明清时期发展鼎盛,前文在“广东省博物馆”中介绍的石湾陶就是其 *** ,有“石湾瓦,甲天下”的美誉,至今佛山石湾仍被冠以“南国陶都”的芳名。这块双龙壁就是石湾陶匠的大型陶塑佳作。

双龙壁北侧有醒狮台,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而狮则是庄严威武的象征、带来吉祥的瑞兽。这座醒狮台上陈列的石狮,全部是当地古建筑的装饰构件,筑台所用的红沙 *** 块,是当地成凤里清代建筑遗物。“醒狮”是舞狮的一种,属于南狮,祖庙每天定时有醒狮表演。

醒狮台后一座清代岭南风格的仿古建筑颇为引人注目,门前的牌匾上写着“叶问堂”。近年来,与叶问有关的影视作品层出不穷,尤其是甄子丹主演的四部《叶问》,让这一形象深入人心,但历史上的叶问究竟是怎样的,叶问堂中的“叶问与咏春文化陈列”帮我们勾出了一个轮廓。

叶问是一位武者,更是一代宗师,一代武魂;咏春是一个拳种,更是一种精神,一种文化。他的一生是弘扬中华民族武术思想的一生,他在认识、发展和弘扬咏春拳的过程中,坚持不断探索、 *** 思考的可贵精神,不仅致力于 *** 御敌、制人取胜的技击艺术传播,更将中国武术精神发扬光大。叶问传授的咏春拳,经叶门嫡传和再传 *** 的不断发展和推广,使之与时俱进,走向世界,形成了更为 *** 和包容的特质,在中华武林中形成了独特的咏春文化。

叶问( *** 3-1972年),原名叶继问,佛山桑园叶氏家族人,自幼天资聪颖,师从佛山咏春拳宗师梁赞的首徒陈华顺学习咏春拳,后又随吴仲素、梁赞之子梁璧习武,技艺日渐精湛。1949年他赴港定居,设馆授徒,一直致力于咏春拳的推广与普及。

在 *** 中我们看到的叶问是一个非常儒雅的人,叶问出生于佛山世家望族,从小在私塾中接受了严格的传统儒家教育,后就读于 *** 名校圣士提返书院,接受了现代科学教育,可谓文武兼修。叶问一生以“沉默是金,能屈能伸,守口如瓶,静观其变”为处世格言,始终坚持“习武先立品”、“重节而轻利”的高尚武德和气节,以其“谦谦君子,循循若儒者”的人格魅力,成为了中国传统武术家的一个典范。

叶问教拳十分注重因材施教和基本功训练,并注意不断吸收力学、几何学原理来解释咏春之法度,扬弃了传统武学中涉及五行、八卦等深奥晦涩的词语,使拳理更简明易懂,同时对训练器械进行了一系列 *** ,深受 *** 欢迎,成为武坛的一代名师。他的嫡传和再传 *** 分布于世界各地,创立了数以千计的咏春武术组织和文化机构,如 *** 的咏春体育会,美国的叶问咏春博物馆,英、德、新西兰、南非、 *** 等国家的咏春拳馆等等,在叶问武术精神的光照下,咏春拳在海外广泛开枝散叶,从佛山古镇走向了世界。

在叶问众多 *** 中,最有名的是李小龙。李小龙15岁时在 *** 随叶问学艺,练就了一身过硬的咏春拳技,此外,他还先后学习了精武、螳螂、洪拳、白鹤、少林拳等中国传统功夫,挟多种武技于一身。

1962年李小龙赴美留学,毕业后在西雅图设立了“振藩国术馆”以传授中国功夫。在美期间,他悉心研究中外武术之精华,博采众长,自创“截拳道”。1971年,李小龙返港从事影视工作,拍摄了多部轰动世界影坛的 *** ,使中国功夫名扬世界。其早年所习的佛山咏春拳,由此逐渐风靡全球。

叶问和以李小龙为 *** 的叶门群英所发展、传扬的咏春,立足武林,紧跟时代,面向世界,已不仅仅是一门拳法,更是一种 *** 、包容、进取、爱国的精神,是我们鹤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文化精髓。我想,“叶问”系列和“李小龙”系列影视广受欢迎,除了精彩的格斗,触动我们的还有武术精神。

(《叶问前传》剧组用过的八斩刀)

(早期的李小龙 *** 和叶问 *** )

出叶问堂往东,看到一座碑廊环绕的雄伟牌坊——褒宠牌坊。

褒宠牌坊建于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原为佛山仙涌铺大塘前郡马梁祠牌坊,1972年迁于此处。此为四柱三门楼式石牌坊,装饰有大量砖雕,内容丰富,有鸟兽花卉、故事人物等,颇具匠心。坊额正面石刻“褒宠”二字,乃明代正德皇帝朱厚照敕书,为了追念郡马梁氏家族梁焯的功绩而立。梁焯是明正德戌年(1514年)进士,授礼部主事, *** 刚直,尽忠职守,嘉靖七年(1528年)去世。

牌坊下有两尊铁炮,分别于1975年和1974年出土于广州沙面和东莞 *** ,炮身铭文显示它们均是清道光年间由佛山铸户铸造,其时正值之一次 *** 战争,英兵围困广州城,省吏曾委托佛山乡绅监造大炮协助防务。佛山是明清时岭南地区的重要冶铸基地, *** 战争期间佛山铸炮甚多,至今在东莞 *** 等炮台遗址仍保存了不少佛山铸炮。

沿碑廊向北,又看到了一座牌坊——节孝流芳牌坊。此牌坊为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为旌表尹廖氏节孝所建,清朝沿历代惯例,凡妇女丧夫后守节至终,即可由皇帝赐建贞节牌坊,虽然这是过时的封建文化,担其装饰繁复,建筑精巧,匠心独运,气魄不凡,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穿过牌坊,来到了醒狮场,这里每天上午和下午都有定时的武术和醒狮表演。武术有拳脚和兵器,拳脚凌厉,刀枪生风,引得观众阵阵叫好。最精彩的是醒狮,之前在恩施和襄阳也看过南狮表演,但都不如这里的舞狮精彩。不说跳上跳下、辗转腾挪的高难度动作,单就“狮子爬山”在高处的瑟瑟发抖,都被演绎得惟妙惟肖,让人叫绝。(我在“黑白的触动”头条等平台上传了 *** ,感兴趣可以搜来看看)

醒狮场西侧是演武厅,这里是佛山另一位武术宗师——黄飞鸿的纪念馆,下面我们进馆了解一下这位曾是我童年心中英雄的生平。

黄飞鸿是清末民初的洪拳 *** ,岭南武术界的一代宗师,也是一位救死扶伤的医者,他尚武而有仁心,仁恕而彰狭节,更是一位具有家国情怀的义士。

黄飞鸿自幼从父黄麒英习武,12岁起在佛山、广州等地卖武售 *** ,13岁时从铁桥三的首徒林福成学习武术,得其真传,16岁时,在广州西关第七甫水脚开设武馆,门下 *** 众多,成为名重一时的武术家,在南派武术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影响。

*** 《功夫》中“娘娘腔”裁缝的功夫叫“铁线拳”,现实中,铁线拳属于少林外家拳之内功手法,专为锻炼桥手之用,是“广东十虎”之首铁桥三的绝技,后由其徒弟林福成传授黄飞鸿。

除了武术,黄飞鸿的狮艺也享誉广州。 *** 中有不少表现黄飞鸿舞狮的桥段,甚至有一部就叫《狮王争霸》,历史上,黄飞鸿以表演狮子出洞、滚柱、采灵芝、上楼台、吐球等著称,其中“飞铊采青”更称一绝,百发百中,炉火纯青。黄飞鸿还首创女子舞狮,其妻莫桂兰及女 *** 邓秀琼的狮艺表演出神入化,为时人称道。

黄飞鸿在广州还设立医馆,扶危救急,后又应刘永福(清末名将,在“广州”一文出场,白云山能仁寺的“虎”字摩崖石刻即他所写)邀聘,任广东民团总教练,在 *** 保台战争中立下功勋。1 *** 5年,黄飞鸿病逝于广州。

下图为“宝芝林”复原场景,相信看过“黄飞鸿”系列 *** 的朋友对这个 *** 铺都不陌生。

下图是油画《黄飞鸿训练黑旗军》:1888年,黄飞鸿任刘永福的黑旗军总教习, *** 4年,黄飞鸿随刘永福率福字军驻守台南,统率黑旗军和 *** 义军同侵台日军展开了生死搏斗, *** 数月,消 *** 军数万人,在 *** 保台战争中立下了不朽功勋。

我们大多数人对于黄飞鸿的了解源于影视,其实,由于黄飞鸿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在影视普及之前,就有关于他的小说和粤剧以广播的形式流传甚广,一个行侠仗义,扶危济困的艺术形象——佛山黄飞鸿,早已深入人心。

早在1933年,黄飞鸿的再传 *** 朱愚斋(林世荣的徒弟)就撰写了之一部介绍黄飞鸿的小说《黄飞鸿别传》,此后的40年代,以黄飞鸿为题材的小说达到鼎盛,小说的成功促使黄飞鸿的形象出现在舞台、 *** 、广播、电视,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武林人物。

( *** 《黄飞鸿之西域雄狮》中的道具)

黄飞鸿纪念馆中的展 *** “天地一飞鸿”,的确,黄飞鸿以一身浩然正气的侠义精神和保家卫国的爱国情怀,成为了中国武者的一个文化符号,形成了影响巨大的武侠文化,真可谓是“飞鸿踏雪泥,鸿飞留鸿篇”。

黄飞鸿纪念馆南侧是一列南北排布的明清古建筑群,最北端的古建筑是庆真楼。

庆真楼建于清嘉庆元年(1796年),为供奉北帝圣父母(明真大帝、善胜皇后)的神殿,又叫“父母殿”,是祖庙古建筑群中最晚的一座建筑。庆真楼高16.63米,在清代是佛山古镇更高的建筑,站在庆真楼上可俯瞰佛山镇全景。它甚至高于供奉北帝的主殿“紫霄宫”,体现了“父母为尊”之意。

殿内神龛石柱楹联为“德育玄天圣父母,功垂造物大乾坤”,武当山金顶也有父母殿,殿内楹联相同,为2016年吉月由一百零一岁高龄的国学 *** 饶宗颐先生敬书。

再往南来到了灵应祠,这是佛山祖庙的主建筑,祠内供奉着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北方之神——北帝。在珠三角地区,供奉北帝的庙宇很多,而佛山祖庙的规模位居首位。也许你会好奇,北方的神灵怎么被供奉在南方的庙宇中,别着急,下文为你揭晓。

对当地人来说,灵应祠是祭祀神灵的圣地,而对于大多数游客来说,这里是一座岭南建筑装饰“艺术馆”,祠内很多陈设和装饰别具一格,充满岭南特色。

如下图是殿前的“狮子滚绣球”贴金双面镂空木雕座屏,豪华富丽,恢弘大气,线条流畅,展现了浓郁的佛山传统木雕艺术风格。

再比如下面的狮钮盖曲耳兽足大铜鼎,铸造于清光绪二十五年( *** 9年),动物造型栩栩如生,整体稳重肃穆,端正大气,流畅规整,铸饰纷繁华美,布局精巧,是灵应祠重要祭祀彝器之一,充分体现了清代广佛地区的铸造工艺水平。

下图为八宝仪仗,制于清光绪二十四年( *** 8年),曾用于北帝出巡仪式上,是用来壮大威仪的仪仗用具。八宝仪仗共八对十六件,是以道教“暗 *** ”图案(扇、剑、鱼鼓、玉板、葫芦、箫、花篮、荷花)和 *** “八吉祥”图案(轮、螺、幢、伞、花、鱼、罐、结)相配而成,可见佛山北帝 *** 的兼容并包。

下图就是祖庙 *** ——真武玄天上帝,之前分享的武当山上供奉的也是这位神仙,“武当山”一文中还介绍了真武大帝初修道时发生的“铁杵磨针”的故事。真武大帝是北方神明,怎么会到岭南来呢?原来唐宋时期珠三角一带多有水灾,北帝是传说中的北方水神,所有兴风作浪的龙虾蟹将都由他统管,禅城人便将北帝请到禅城坐镇,说来奇怪,自此之后,禅城一带再也没有闹过水灾。广东人有以水为财的观念,北帝崇拜就成了珠三角的民俗,其中蕴 *** 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良好愿望。

这座真武坐像面相饱满,眼神和蔼,面露微笑,乌髭美髯,极具庄严贵重之感,是目前国内更大的明代真武坐像,为国家一级文物。

下图为明代漆木神像,分别陈列于祖庙前殿和正殿,共有二十四尊,它们面部表情不一、动态衣饰各异,特别是立像身姿微向前倾,居高临下,气势摄人,结合光线幽暗的殿内环境,能给人以神秘、肃穆和威严之感,殊为精彩。

殿墙上的塑像色彩丰富,栩栩如生:

灵应祠南侧是锦香池和灵应牌坊。锦香池凿于明正德八年(1513年),清雍正时为石块围砌,绕以雕栏,遂成今貌。如今,佛山人向池中象征北帝座下龟蛇二将的龟蛇石雕投掷钱币,祈求鸿运当头。灵应牌坊始建于明景泰二年,因明景泰皇帝将祖庙赐封为灵应祠,所以牌坊施工构建格外讲究,壮丽异常,飞檐叠翠,飘逸凌云。

古建筑群最南侧的建筑是万福台,始建于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是华南地区保存最完整、装饰最堂皇、规模更大的古戏台,其中间隔板采用了大量金漆木雕装饰,显得金碧辉煌,极其华丽。佛山是粤剧的发源地,昔日戏班每年组班一次乘红船外出四乡演出,为祈求北帝保佑旅途平安,组班后的首场演出必选在万福台,可以说万福台见证了粤剧在佛山的历史与发展。

转完万福台,折而向西,经过藏珍阁,来到佛山祖庙历史文化陈列馆,路过一个小摊,陈列着“米上刻字”工艺品,小小的一粒米上能写出笔画清晰的汉字,让人赞叹。

下面我们进馆进一步了解佛山的历史文化。

很少有哪座城市的庙宇能像祖庙对佛山这样重要,祖庙是明清时代佛山人的 *** 高地和心灵归宿,至今悬挂于祖庙大殿外的“廿七铺奉此为祖,亿万年唯我独尊”的对联,就是对祖庙在佛山地位的精辟写照。

祖庙供奉的 *** 是北帝真武大帝,又称玄武大帝。玄武最初是我国古代的星宿崇拜,古代天文学家选取二十八星宿作为观测四时的标志,二十八宿分为四组,每组七宿,分别 *** 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并以动物形象命名之:东方青龙,南方朱雀,西方 *** ,北方玄武,统称“四象”。

玄武的形态为龟蛇合体,镇北方,主风雨。唐五代时,玄武发展为镇墓安宅的将军,为尊北极紫薇大帝的四圣神将;宋元时期,真武(玄武) *** 从民间信俗和道教神祗发展为帝皇敕封的国朝祀典;明代,从皇家到民间,对真武的崇奉祭祀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真武也从 *** 演变为文神帝尊,从地域神演变为国家神。

广东濒临南海,为水乡泽国,对司水之神北帝情有独钟。明清时期,北帝崇拜成为广东珠三角地区重要的民间 *** 之一,供奉北帝的祠庙遍及各地,神尊威灵显赫,一般家庭也普遍供奉北帝神位,北帝庙因而成为广东民间的香火庙。佛山祖庙因其在城市发展历程中担当了整合社区、御敌赈灾、团结部族、 *** 自治的核心角色,从而具有特殊的地位。

(佛镇义仓派米场景:佛镇义仓是佛山的赈济机构,位于祖庙铺麒麟社,每遇灾年,佛镇义仓开仓赈济)

佛山祖庙始建于北宋,早期称为“龙翥祠”。佛山前身由十五个自然村组成,村民祭祀五谷的社坛共有九个,俗称“九社”。龙翥祠是九社乡民共同的祭祀中心。

佛山祖庙的祭祀仪典既有官方的春秋谕祭,也有民间的祭祀活动,其中“北帝出巡”是规模最盛大的祭祀活动,在正月初六北帝坐祠堂、三月初三北帝诞和九月初九北帝崇升都有北帝出巡,届时“鼓吹数十部,喧腾十余里”,场面相当热闹。

除了历史风俗,陈列馆中还收藏了大量精美的明清时期岭南工艺美术的 *** 作,有铜铁冶铸类、漆扑神像、金漆木雕神案、仪仗等,琳琅满目,熠熠生辉,让号称“东方民间艺术之宫”的祖庙名副其实。

(五供:香炉一尊,花瓶一对,烛台一对,为祭器)

祖庙历史文化陈列就看到这,下面去看看祖庙的其它胜迹。

展馆前有一座经堂古寺铁塔,铸于清雍正九年(1731年),为阿育王式塔,里面藏有舍利和佛家法物,原存于古寺塔坡中,后寺因战乱而毁,铁塔被复原移至祖庙。

铁塔西侧是孔圣园,1911年由本地的一批尊孔士绅集资修建,是佛山尊孔活动的重要场所。

入园后首先看到的是古洛芷兰牌坊,四柱三门楼式石牌坊以石雕斗拱承托,小巧精致,极具岭南古建特色。坊额正面题“古洛芷兰”,背面题“季华留芳”,均为对佛山的赞美之词。

石牌坊对面的石台上有一对铜铸三头鹤香炉,此为仿制北京故宫养心殿三头鹤香炉,是吉祥长寿的象征。

园子深处是孔圣殿,为单檐歇山顶建筑,面宽、进深各三间,穿斗式结构,殿内置孔子石刻像,孔子像下有上文提到的“五供”,东西两壁嵌有《孔子庙堂碑》拓本刻石。

园中还有三元亭、文魁阁等建筑,是新世纪新建的仿古建筑,飞檐翘角,亭廊相连,古意盎然。

除了人文的厚重,园中假山嶙峋,池鱼鲜艳,花木扶疏,亭台雅致,风景也十分秀美。

佛山祖庙往南不到三公里又有一处古迹——通济桥,此桥始建于明代,横跨洛水河,是佛山兴建的之一座大木桥。不过后来屡经重建,且周围河道环境变化较大,我们现在看到的是2000年后新建的通济桥。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标签: 祖庙 中国 术之乡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