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阳是什么之乡(首阳什么意思) - 之乡 -

首阳是什么之乡(首阳什么意思)

牵着乌龟去散步 之乡 1

各位老铁们,大家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分享首阳是什么之乡,以及首阳什么意思的相关问题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更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让君位夷齐偕隐,拒周粟首阳殒身是什么典故
  2. 陶渊明的什么饮酒诗急需要用
  3. 首阳山镇乡镇简介

一、让君位夷齐偕隐,拒周粟首阳殒身是什么典故

1、以下文字来源于 *** ,仅供参考……

2、伯夷和叔齐采薇而食饿死首阳山的典故伯夷和叔齐都是商末孤竹国的王子,初孤竹君以叔齐为王位继承人,孤竹君死后,叔齐让位于伯夷,伯夷不受。后两人闻周文王善养老而入周。武王伐纣,他们二人劝谏。武王灭商后,他们隐居首阳山,不食周粟而亡。伯夷和叔齐都是孤竹国的王子,分别为国君的长子和三子。但后来他们都没有即位,却 *** 在外,甚至活活饿死。孔子赞叹他们说:“不放弃自己信奉的理想,不同流合污玷辱自己,伯夷和叔齐就是这样的人啊!”那么,孔子为什么十分称赞伯夷和叔齐呢?孤竹国国君十分喜爱叔齐,并有意让叔齐继承国君之位。在他临终时,留下遗命,指定叔齐即位。叔齐谦恭礼让,坚持要大哥伯夷即位。伯夷说:“叔齐即位,是 *** 的遗命,我不能违背 *** 的遗愿!”于是离家出走。叔齐见大哥出走,他也不当国君,索 *** 打点行装追随伯夷去了。但是国家不可一日无君,孤竹国的大臣们只得拥立孤竹国国君的次子即位为君。叔齐找到伯夷之后,知道孤竹国是不能再回去了,那到何处安身呢?他们听说周文王行善积德,礼贤下士,于是决定去投奔周文王。当兄弟二人风尘仆仆地来到周时,周文王早已逝世,正遇上周武王用车载着周文王的灵位去 *** 商纣王。他们兄弟二人立即抢上一步,拉住 *** 缰绳劝阻武王说:“你的 *** 死去后不安葬,却大动干戈(父死不葬,爰及干戈),能说是孝吗?身为商纣的大臣,而兴兵弑君(以臣弑君),能说是仁吗?”武王左右的将士一听他俩说出这么一番话来,拿起长矛就刺。姜太公忙说:“他们是两位仁义之士,不能杀!”说着就把他俩搀扶开了。周武王消灭商朝后,建立了周王朝,天下诸侯和百姓也都承认周武王的天子地位,但伯夷和叔齐却以此为耻。他们认为自己没有能制止周武王这种不道义的行为,于是决定隐居首阳山(在今山西永济),做殷商的遗民,而不当周朝的顺民。为了和周朝彻底划清界限,伯夷和叔齐还决定,今后不再吃周朝的粮食。那用什么来填饱肚子呢?只好采薇充饥了。秋风四起,薇菜越来越少,兄弟二人渐渐瘦成了皮包骨。想到尧舜盛世已一去不复返,自己不愿同流合污,但又走投无路,兄弟二人不禁十分愁怅,于是唱了起来:“北风真凉啊登首阳,采摘薇菜啊充饥肠。以恶易恶啊逞凶狂,不知其错啊在何方。唐尧虞舜啊去天堂,兄弟二人啊归哪乡?呜呼哀哉啊命不长,哀哉呜呼啊人将亡。”结果兄弟二人就这样活活饿死在首阳山上了。

二、陶渊明的什么饮酒诗急需要用

1、陶渊明把这一组诗题为《饮酒二十首》序言是:

2、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然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

3、这首诗以失群鸟依孤独松,比喻自己隐居守志,终身得所。

4、一只惶惶不安的失群鸟,日暮还在徘徊独飞。没找到合适的栖息之处。夜晚叫声悲切,依依恋恋,不肯远去。因遇孤生松,收敛翅归依。寒冷的劲风使万木凋谢,而松树独不衰。我像这只飞鸟一样,总算找到归所,千载不相违。

5、这首诗写自己心与世俗远离,所以身在尘世,而心能感受超尘绝俗的真趣。

6、自己虽构屋居住人间,但没有世俗车马往来的喧闹。这是因为自己的心远离尘俗,所以即使身居闹市,也如同在偏远的地方一样,不受干扰。苏轼说:“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这两句是说无意中偶见南山,从南山胜境和悠然自得的心情,与自己隐居的生活中,感受到真意妙趣。日落时分,山景尤佳,飞鸟相伴而还。万物各顺其自然,这里有很深的奥妙,欲辨而忘其言不能辨。

7、三季是指夏、商、周三个朝代。这首诗是说三代以来,人们是非不分,只是顺应时势随声附和。作者要与世俗背驰,要追随秦时夏黄公,绮里季等在商山隐居的四隐士,避世隐居。

8、世上人们的行为有千万种,谁知怎么叫是,怎么叫非?有些人只简单粗略的从事情表面看是非,就随着别人表示赞誉或诋毁。夏商周三代以来,这种事情很多,但豁达之士有自己的主见,不随声附和。世俗中愚妄之辈咄咄逼人,但自己不能雷同,决计归隐。

9、啸傲东轩下,�复得此生。

10、这首诗写作者饮酒食菊,远离世情。世情既远,就可以怡然自得。

11、秋天是菊花更佳的时候。带着露水,采菊浸酒而饮,菊香和酒香融为一体,极佳。屈原《离 *** 》中说:“朝食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因为菊为傲霜之品,所以食菊能修身自洁。饮此忘忧之酒,使感情更加超凡脱俗。虽说是对菊独酌,但兴致很高,饮之不足。太阳落山,群动皆息,飞鸟归林。我在东窗下长啸一声,�且舒怀。

12、有些树木,比松树高,遮掩了松树的雄姿。但寒冬到来,万木凋零,只有松树更加郁郁葱葱。作者要学习松树的风格,为人品格要坚贞,要高尚。

13、青松在东园,杂树没其姿。等到严霜降,众树凋零,唯见青松卓然挺立。当松树很多连成林时,这种品质不被人看重。孤松挺拔,人才称奇。独自饮酒,时复远望。想到自己这一生,好象在梦幻里。人生岂能被尘俗的羁绊拘牵!

14、这首诗假托田父与自己的问答,来表示终身归隐的坚决态度,以答复那些好心劝他出仕的人。

15、清晨闻见扣门声,没等穿好衣裳就跑着去开,原来是好心的老农,提着酒,打远来问候我,劝慰我,怀疑我的所作所为不和时宜,违背世俗。田父说:“破衣茅屋,不是高栖之地,整个社会都崇尚同流合污,希望你也能随波逐流。屈原在《楚辞·渔父》中说:‘世人皆浊,何不汩其泥而扬其波?’”

16、诗人回答田父说:“深感父老好心相劝,但自己的天 *** 很少能与人和谐一致。重返仕途诚然是可以学的,但违背自己的本 *** 去做,岂非糊涂!暂且一起欢饮吧,我的车驾不可能返回。归隐的决心已定,再说也没用。”

17、这首诗把醉者醒者加以比较,认为醒者拘与世俗之见,显得愚钝可怜;醉者能勘破虚伪,倒见出他的清醒。说明世事昏昏,不堪闻问,只好用沉饮迷醉,以示愤慨。

18、有二客虽同一居处,但取舍态度完全不同。一客常独醉,一客终年醒。两个人互相讥笑,对方讲的话,谁也听不进去。醒者小心拘谨是多么愚钝,醉者颓然狂放倒比较聪慧。邱嘉穗《东山草堂陶诗笺》说:“醒非真醒而实愚。醉非真醉而实颖”。告诉那些醉酒的人,日落后应该秉烛夜饮。

首阳是什么之乡(首阳什么意思)-第1张图片-

19、作者感叹自己少年好六经,有济世之志,而世道艰险,淹留无成。乃安道守贫,隐居躬耕,甘历饥寒之苦,而又孤独没有知己。

20、少年时很少与外界人事交往,所好者是儒家六经。现在已经年岁高了,但学业停滞事业无成。自己抱着“君子固穷”的节 *** 隐居田园,历尽饥寒之苦。悲风袭击破屋,前庭长满荒草。因为饥寒不能入睡,所以披衣起来,坐待天明。偏偏晨鸡不肯报晓,夜显更长。现在已经没有能理解自己的知己,所以我的所作所为,终将受到掩蔽而无法表白。

21、诗中的孟公,是东汉刘龚的字。据《高土传》记载,东汉张仲蔚隐居不仕,“常据穷素,所处蓬蒿没人,闭门养生,不治荣名,时人莫识,唯刘龚知之。”

22、作者用幽兰待清风以显其清香,比喻自己怀才待机。然而仕途险恶,鸟尽弓藏,所以只好隐居以芳香自守。

23、生长在前庭的幽兰,饱含芳香,等待清风吹来。因为清风才能把它的芳香吹到远方,以别蒿艾。我现在好象失去方向,不认旧路。我想隐居田园,顺其自然,路子就能走通。我觉悟到归田隐居是对的,因飞鸟已尽,良弓该收藏了。

24、这首诗作者借西汉末年杨雄表达自己的志向。杨雄字子云。王莽篡汉时,那些巧言善辨之士,歌颂王莽称帝是天意,因而都得到封赏。杨雄不肯趋炎附势,因而没有封侯。

25、杨雄生来好酒,家贫不能常得,只能依靠那些喜好追求古事的人,带着酒肴向他请教释惑,才能有酒喝。他有酒就饮尽,有疑难问题都能解答。当然,你问他攻伐别国的计谋,他不肯说。因为仁者考虑问题郑重认真,当言则言,不当言则不言。

26、陶渊明过着宁静的乡居生活。这一天,他邀请友人松下坐饮。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喝酒没有桌凳可凭,只好铺荆于地,宾主围坐。没有丝竹音乐,只能听风吹松叶,只能听父老杂乱言。此情此景,酒不醉人人自醉。

27、在醉意朦胧中,自我意识消失了,诗人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使人看到醉态可掬的诗人形象。

28、诗人最后说:有些人迷恋于虚荣名利,而我则知“酒中有深味”。魏晋以来,名士崇尚自然,嗜酒如命,他们所追求的是与自然冥合的境界,只有通过饮酒,才能达到这种境界。酒之深味便在于此。

29、诗人一下笔,就一针见血地揭露了一个矛盾现象:人们都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事实上可谓至善之人的伯夷、叔齐饿死在西山(首阳山)。伯夷、叔齐是商朝孤竹君的两个儿子, *** 死后,他们互让君位。周灭商后,他们耻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终被饿死。诗人紧接着义正严词地提出,既然不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为什么古圣先贤要讲那样的空话呢?

30、诗人又举出荣启期的事迹,证明善有善报之类的说教是空话。荣启期是一个安贫乐贱的人,是封建社会的一位善人。孔子说荣启期:“善乎,能自宽者也。”但这位善人九十岁还是以鹿皮为衣裳,以绳索为衣带,过着饥寒生活,像他青壮年时一样。

31、但是伯夷、叔齐也好,荣启期也好,他们生前没有得到善报,死后名声却流传后世。他们所以能名声传世,依赖的就是固守贫困的节 *** 。陶渊明本人正是这样一位固守穷节的贫士。

32、孔子的 *** 颜回,可谓仁者也。然而他29岁,头发尽白,早死。荣启期也是有名的好人,但九十岁还过着饥寒生活。他们虽留 *** 后美名,但死后何所知。

33、人生在世,有些人厚自养身,把身躯看得千金一样贵重,但临终时,再宝贵的身躯,也得消灭。西汉杨王孙于病危时,嘱其子 *** 葬,要以身亲土。人当解其真意。

34、这首诗的前八句说名不足贵,后四句说身不足惜,都是愤世之言。

35、陶渊明写《饮酒二十首》诗时,酒喝得不少,家中也经常断酒喝。当他写成十九首诗时,家里的酒坛酒罐又空了好几天。就在这个时候,一天清晨突然听见有人敲门。陶渊明披上衣裳,打开门一看,原来是邻居李老汉,抱着一个酒坛,站在门外。李老汉说:“我们家大清早刚酿成的酒,我想让你尝个鲜,就赶紧给你送来了!”

36、陶渊明一看送酒来了,高兴得手舞足蹈地说:

37、“我几天不吃饭不觉饿,可是这几天没喝酒,简直渴得要死!”

38、“我还不知道你!”李老汉说,“就算渴死了,也要当酒 *** ”。

39、进到屋里,陶渊明急不可待地倒出一海碗酒,浅 *** 的酒液散发着迷人的酒香,叫人垂涎三尺。因为是刚酿成的酒,没有经过滤,酒面上漂浮着一些酒糟,像一些白蚂蚁。陶渊明去找漉酒巾,找了半天也没找到。一挠头,想起头上缠的葛巾,蒙在一只空碗上,把另一碗浑酒倒在葛巾上。他掸了掸葛巾上的酒糟,重新把葛巾围到头上,头上的葛巾也飘逸着迷人的酒香,这股酒香,通过鼻子,一直钻到陶渊明的肺腑里。

40、“这是个好法子”,陶渊明得意地说,“又过滤了酒,又能戴在头上闻香”。

41、陶渊明举起那碗滤清的酒一饮而尽,顿时觉得两眼发亮,两掖生风,每一个毛孔都透气,每一个细胞都快活。

42、陶渊明喝足李老汉送来的酒,写成了《饮酒二十首》的最后一首诗。

43、陶渊明是以饮酒为题材,大量创作酒诗的之一人。他的诗,可谓篇篇有酒,寄酒为迹。

三、首阳山镇乡镇简介

首阳山镇位于中国河南省偃师市,地理位置独特,东接偃师市区,西靠著名的洛阳白马寺,南边则是洛河的潺潺流水,北部则有邙山作为天然屏障。这个小镇交通极其便利,陇海铁路和310国道从东西方向穿镇而过,207国道则南北纵贯,形成了一张四通八达的交通网。

首阳山镇占地面积广阔,总面积达52.9平方公里,下辖24个行政村,它们分别是沟口头村、古城村、城东村、前纸庄村、后纸庄村、大 *** 头村、坟庄村、香玉村、南蔡庄村、新庄村、羊二庄村、白村、前张村、后张村、渔古村、义井村、 *** 滩村、韩旗村、保庄村、寺里碑村、石桥村、寨后村、郭坟村和邢沟村。这里的土地肥沃,滋养着广袤的田野,而人杰地灵的环境也孕育了一方独特的文化氛围。

无论是地理位置还是自然条件,首阳山镇都具备了显著的优势,为居民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也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个小镇以其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吸引着各方人士前来探索和体验。

首阳山镇东距偃师市市区7公里,北依邙山、南界洛河,310、207国道、陇海铁路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便利。全镇面积52.9平方公里,辖24个行政村,203个村民组,总人口4.8万人。是河南省的中州名镇之一。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标签: 意思 什么 阳是 么之乡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