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祠堂之乡(福建宗祠文化) - 之乡 -

福建祠堂之乡(福建宗祠文化)

牵着乌龟去散步 之乡 1

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福建祠堂之乡,以及福建宗祠文化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本文目录

  1. 我的家乡福建省闽清下祝杉村
  2. 为什么福建人家家户户都有祠堂
  3. 福建最著名的古村落在哪里

一、我的家乡福建省闽清下祝杉村

1、闽清下祝杉村现住4000多人,全姓毛。传说距今500年前的永乐二年,明朝一位叫毛显的军官奉命率部调防闽清摩天岭(今国道进闽清收费站旁)。其扎寨不久就病逝,年轻的夫人想带着一对儿子沿官道返回江西吉水老家。可是当毛夫人和儿子步行到今天下祝乡杉村一带时,就累得再也走不动了,只好在此住下来。两个儿子经过500年,现在已繁衍了24代,海内外有8000多人。

2、杉村在大山深处,坐车从闽清县城出发,用最快的速度行驶,还需1个半小时。这个村的房子与福州其他乡村的房子有所不同。有不少是四方形的,有点像军事 *** 。讲究点的四方宅,内有一突起的二楼,站在二楼能将村口来人看得一清二楚,有点像碉堡中的瞭望哨,有的还有一堵像城墙一样高大的围墙。四方楼内是木质,外面或是用夯的土坯垒一圈,或是抹上厚泥。村中老人说,这既是为了保暖,又是为了防敌,还有防火之效。四方宅还有一个特点,外面看极不起眼,走进门才觉得满有气势。村中有50多座或大或小的四方宅,有些是明代的,有些是清代的,还有不少是 *** 初年建的。村中最气派的要数小学旁的一座四方宅,宅里套宅,建在山坡上,远远望去,有点皇宫的感觉。

3、杉村的祠堂建于永乐年前,原来极小,在明正德年间扩充到现在的规模。祠堂的主要结构如屋梁、桩子、三层供台都是木质的,整体建筑显得简洁、古朴。这个祠堂有一个让村里人百思不得其解的现象,那就是该祠堂从来不结蜘蛛网,也没有蚊子。夏天,人们在村里其他地方坐一会儿,就会被蚊子叮出好几个包,但在这里坐一晚上,也没有一只蚊子来。可是祠堂隔壁的小学校,却断不了蜘蛛、蚊子的纠缠。在祠堂后面,有一棵巨大的桂花树,树冠如盖,每年花期不但长,而且香味浓烈,可飘出五里。传说此桂花树,为当年毛夫人所种植,距今500年了, *** 是江西吉水毛家湾老家带来的。在桂花树旁有一片竹子,竹子是四方形的,而且非常纤细,既不往高里长,也不往横里发,永远像苗条的少女,绿意盎然。村里老人告诉我:村里人有外出做塾师的传统。明清时,农家白天耕种再辛苦,晚上都要点灯读书,因此虽在深山里,但还是有不少人慕名来请杉村人做塾师。像毛观岱的祖上就一直做塾师,到其曾祖父时才入仕,先后当过 *** 凤山县学教谕、建宁府县学训导,五品衔。这些四方竹,传说就是300年前一位塾师告老还乡时,东家赠送的。其觉不能自家孤赏,应放到祠堂后与乡亲分享。

二、为什么福建人家家户户都有祠堂

祠堂是一个家族的根,每个姓都有自己的祠堂,这在福建广东是寻常见到的,估计全国有些地方也是一样,中国人讲究朔源寻根,每个祠堂都有自已故事,祖先是谁,从何而来,距今多少代……这就是中华民族的传承,生生不息,脉脉相传。

祠堂是根,让我们不敢忘了 *** ,更不敢为非作歹,愧对 *** ,这就是中国人的传统观念。祠堂是魂, *** 英烈齐聚,从无声名狼藉之徒能入祠堂,供奉的全是英雄名仕,后辈学习的楷模。

祠堂在福建广东尤其重视,斥巨资建祠堂是每个成功人的愿望,每个姓的祠堂无不金碧辉煌,这 *** 着家族的兴旺和发达。每年的大祭,不管多忙或多远,都要回来祭拜祖先,同姓相聚一番,为什么福建人,广东人比较团结,有一大部分是祠堂牵系着,同族相帮,不忘祖先。

先亮 *** :一是历史原因,二是文化原因

福建人家家户户都有祠堂,这种现象的背后无疑是有着历史、文化,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咱们一一进行解读:

现在福建居民中客家人占据了很大的比重,而在家家户户都有祠堂这种现象中,客家人是最显著的例子,客家人非常注重祠堂的原因,更多是历史原因造成的!

客家人是汉族族群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中国广东、福建、江西、 *** 等地 *** 的主要组成部分,作为南方古代汉族 *** 群体,客家人是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民系之一。

客家人族群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历史上进行了五次大迁徙中,不断演化形成现在的客家人族群的!

西晋永康元年(公元300年),因中原发生了“八王之乱”,这时北方的匈奴、鲜卑、羌、氐、羯等少数民族趁虚而入,各自据地为王,相互攻战不休,使中原陷入“五胡乱华”的动荡局面。西晋王朝覆亡后,中原成了胡人的天下,他们废农田,牧 *** ,虏 *** 做奴隶,称 *** 为两脚羊,战时甚至 *** 肉以做军粮的!

不堪奴役的 *** 大举南迁,他们由中原经河南南阳,进入襄阳,沿汉水入长江向东迁往湖北、安徽、江苏一带;向南则由九江到鄱阳湖,或顺赣江进入赣南山区。其前锋已抵达今梅州的大埔,并于东晋义熙九年(即公元413年)以“流民营”为基础设置了义招县。这时,东晋王朝为安置中原 *** ,专门设立了侨州、郡、县,予以各种优待。这股潮流此起彼伏,持续170多年,迁移人口达一二百万之众。

唐朝自“安史之乱”后,国势由盛而衰,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加之中原灾荒连年,官府敲榨盘剥,民不聊生,许多城乡烟火断绝,一片萧条。不久,爆发了由王仙芝、黄巢领导的农民 *** 。 *** 军弛骋中原,转战大江南北十数省。

这些地方正是之一次南迁汉民分布的地域。战乱所及,惟有赣南、闽西南和粤东北“堪称乐土”,于是上述各省客家先民的大部分,由九江溯赣江而上,来到今天的赣南、闽西、粤东北的三角地带定居。根据客家族谱记载,这时期的 *** ,避居福建宁化石壁洞者也不少。这次南迁,延续到唐以后的五代时期,历时90余年。

C.第三次即客家民系形成中的大迁徙:

公元1126年,发生靖康之难,北宋都城开封被金兵攻占。宋高宗南渡,在临安(今杭州)称帝,建立南宋王朝。随高宗渡江南迁的臣民达百万之众。金人入主中原后,强占民田,推行奴隶制。处于黄河流域的汉族人民,为躲避战乱,又一次渡江南迁。在后来,蒙古灭金,入主中原。由于蒙元兵向南进逼,赣、闽、粤交界处成为宋、元双方攻守的 *** 。文天祥起兵抗元,率义军进抵梅州,客家儿女纷纷从军,转战于闽、粤各地,仅松口卓姓家族,就有800多人参军,“男执干,女甲裳,八千子弟走勤王”。早先迁入此地的客家人,为寻求安宁的环境,又继续南迁,进入粤东的梅州、惠州一带。因为这时户籍有“主”、“客”之分, *** 入籍者皆编入“客籍”。而“客籍人”遂自称为“客家人”。

客家第四次迁徙原因有二:一是受满族入主中原的影响。清兵进至福建和广东时,客家节义之士,出面号召群众举义反清,失败后 *** 散居各地。有随郑成功到 *** 的;有向粤北、粤中、粤西 *** 的;有的到了广西、湖南、四川。二是客家人口膨胀。赣、闽、粤边区的客家人经过200多年的发展,人口大增,而当地山多田少,耕殖所获,不足供应,乃思向外发展。适逢清 *** 于康熙年间发起“移湖广、填四川”的 *** 运动。于是,由中原移居两湖、两广的汉民,又大量入川。 *** 、郭沫若、韩素音的祖先,都是当时由广东、福建迁到四川的客家人。

清朝咸丰、同治年间,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以客家人为基本队伍,转战南方十余年。天京陷落后, *** 军受到剿杀,百姓纷纷逃匿。在此期间,粤中地区发生了持续12年的土客械斗。清 *** 为解决土客之争,特划 *** 山赤溪地区以安置客家人。 *** 使得客家人开始了又一次的大迁徙,分别迁到海南、广西,甚至飘洋过海去谋生。

6.客家人向海外迁徙:客家人除了在国内不断迁徙,也一直有海外迁徙的历史

自南宋末年以来,客家人在向南方各省 *** 的同时,又陆续通过海路和陆路向海外迁徙。海路由厦门、汕头、广州、海口、 *** 、 *** 和台山赤溪的凼家冲等港口出发,乘船冒险到达南洋各地。陆路通过广西、云南边境进入 *** 、 *** 等地。其中包括宋末抗元、清初“反清复明”、清末太平天国运动和 *** 早期领导的各次武装 *** 失败后逃亡海外的志士,以及相当数量的破产农民和城市贫民,他们或自驾帆船,或被掳掠、诱骗、招雇为“契约华工”到南洋等地从事苦役。20世纪中叶以来,又有部分人由原住国向欧美等国乃至世界各地再行迁移。现在客家后裔已遍布五大洲的80多个国家和地区。正所谓“凡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

以上内容来源于(人民网《客家人的五次大迁徙》)

历史上不断迁徙的客家人,不论面对何等的困境,都不成放弃对先祖的祭祀。或者说正是苦难的经历,让客家人更加怀念先祖们的默默付出。在最能体现客家人建筑风格的围屋中,作为围屋最中心的区域,必然是祠堂!

围屋作为客家人移居他乡的建筑,建筑时便是首先考虑安全因素的!围屋是客家人在异地他乡安身立命的屏障,在这种置身险地之中,客家人都把更好的地段,最宽敞的位置,摆设祠堂,就知道,客家人的祠堂传统,是真正进入骨髓里的东西了!

历史上的土客之争(土著与客居此地的客家人之间的争斗),有过多次大规模的 *** 的!因为一亩地,一口井,几千人持械打斗,死伤自负这种事件,明确载于史册上的就有数十起。所以客家人需要围屋,更需要一种身处异地的精神寄托!

精神寄托最理想的有两个方向,一个是 *** ,一个是族中先祖。

中国自古就是处在农耕文明中的,相关的文化也是与农耕文明离不开关系的!农耕文明下,最需要的就是劳动人口,相对固定地居住在一处地方,并且按照物候学,有规律地从事农业生产。这几点要素,在历史上,在文化上,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引导,几乎都是纵贯历史的!

农业方面就不说了,上至皇帝,下至百姓,农业一直是头等大事!军事上,为了保护耕地,为了防卫农耕时,庄稼不被 *** ,城寨最开始的修建就是为了解决,固定居所,固定耕作、安全保障这个问题的! *** 的仙家都是划片,各司其职,不是本地神,不管本地事。

祠堂文化也是这样,为什么客家人格外重视祠堂文化,与客家人一直坚持农耕的劳作方式是分不开的(现在肯定农耕的从业人口很少了!)农耕文明下产生的 *** 神灵都是各管一片的!始终处在游离状态的客家人,自己都不太愿意相信,故土上的神灵会收到远在他乡的香火,祈愿。所以客家人选择了更贴近自己的先祖,作为一种精神寄托!予以 *** 。

2.从现代科学角度,来看祠堂文化:

现代的育儿科学,启蒙教育,到心理学等相关领域,都有明确的实验数据、科学论断,来告诉人们 *** ——家庭的仪式感,对家庭成员的成长,尤其是幼儿、青少年的成长有这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庭仪式感越强,家族内凝聚力越强,家族内的孩子长大 *** 后,在行为处事, *** 格品 *** 上, *** 就越少!与童年越不幸,长大越没有安全感几乎是相反的!

我相信正是客家人在奉行祠堂文化中,经过几代人的观察,发现这种家族仪式感是有用的!有益处的!只是对于这种益处产生的原因可能有曲解(科学解读与先祖庇佑的差距肯定不是一两代人能够解释清楚的!),但是确实效果很好,又是一种精神寄托,所以才会一直坚持下来!

以上只是对古代或者近代祠堂文化的一种解释,那么现代的祠堂文化是怎么回事呢?是一种感恩的反哺,是一种寻根溯源的归属感!现在不仅仅在福建,全国各地都有一股祠堂文化的热潮(占地200亩的邱氏祠堂),这是一种家族繁荣,开枝散叶后,在回顾过往,对先祖,对家乡,对族人一种感恩式地反哺!更是一种远在异地漂泊,远在他乡奋斗,而功成名就的人们,想要获得关于寻根溯源的一份归属感!

根文化,说到底还是华夏文明中,农耕文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体现!在游牧文明中,就不讲究根,这种固定地点,固定方式的传承!航海文明下,就更不提根,这种显然束缚 *** 航行的词汇了!

这是文明本质带来的!祠堂文化就是一种根文化,是一种让人能够在耄耋之年感到归属的慰藉!

福建家家户户都有祠堂,有地理、历史和文化三方面的原因。

从地理上看,福建依山傍海,八闽之地,“八山二水一分田”,隔中原王朝比较远。所以魏晋之际,衣冠南渡,会选择福建;近代搞土改和“破四旧”,福建也搞的不完全,保留了很多东西。

从历史上看,但凡中原王朝内乱,北方士族南迁,都会首选福建、广东一代,泉州当地的晋江、洛 *** 都是这样来的。南迁的士族为了保存自己宗族的完整 *** 和纯洁 *** ,在建筑上建造了土楼、庄寨,在文化上也很重视宗族的延续和传承。

从文化方面来看,浙江受钱缪影响比较大,福建则受朱熹影响比较大。朱熹本来就是福建人,其家礼和祭祀的思想对福建人的影响特别大,尤其是客家人,几乎都是如此。除了宗族的作用,也很重视民间 *** ,海外 *** 很多。

修正后的问题:家家户户有祖先牌位或村村有祠堂(如此或许比较合适)。

鄙人的看法:一、福建人的祖先大部分为南渡的衣冠士族,对宗族文化比较热衷;二、两宋以来,福建受儒家理学的影响,宗族观念尤重。

之一:南渡的 *** 士族,安土重迁

福建旧为七闽之地,自汉武帝灭闽越并迁数十万闽越 *** 于江淮后,福建大江大山之间已然人烟绝迹,仅存现在的福州地区设置了冶县,只留下部分汉军将校镇守兹土。

至东汉末年,东吴再次对瓯越进行征讨镇服,渐渐将势力范围扩大到福建北部,并建立建安郡管有整个福建。

紧接着,在经历了西晋的八王之乱和永嘉之乱后,大量的中原士族纷纷南迁,其中在福建的部分被后世称为“永嘉之乱,衣冠南渡,始入闽者八族”,分别为林姓、黄姓、陈姓、郑姓、詹姓、邱姓、何姓、胡姓八姓,这八大姓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几乎占据了福建现有人口的三成以上,如福建前三大姓分别为陈、林、黄。

第二:朱子过化之地,儒家忠君爱家思想严重

延续自两晋南北朝的家国观念,加上两宋时期福建表现出的疯狂的文化昌盛现象,福建一直以来就具备着比其他地区更深厚的敬祖情感。

在福建,一直流传着这么一个故事“沉东京,浮福建”。

南宋时期的福建,出过朱熹这样的大儒,他在福建这样的文化之都中重新定义了家国理想和做人准则,忠君爱国与修身齐家之观念在当时已经深入人心,也正是那时起,福建的泉州有着这样的美誉“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福建更是如此,全域浸在文化盛宴之中并得以后世延续。

这种思想最直接的表现便是宗族和国家立场,也正是从宋 *** 始,福建大大小小的家族聚落开始了道德自治的 *** ,以耕读为纽带,将治家通过科举升华至治国,从而延续至今。

这种连绵不断的治家延续,以及科举的画龙点睛,让福建的每一个村级聚落都呈现出浓厚的耕读文化气质,为了怀念祖先的美德和治家明训并希望后世子孙继承美好传统,保持和加强宗族抵抗外力的凝聚力,这些地方更是以宗族祠堂为纽带将每一个个体牢牢绑在一起。可以说是道德约束也可以说是集中力量办大事,而这是如此才造就了福建的祠堂文化昌盛至今。

不是家家户户!是每个村每个姓!不光福建,在整个南方乡下,基本上每个村都有祠堂。例如我家,一个村都姓潘,但也建了八个祠堂了。祠堂,是宗法制的体现。基本南方 *** 都是北方过来的,再加上南方战乱少,基本上传统文化都保留得比较多。祠堂是为了后人不忘 *** ,不忘自己哪里来的。还有红白喜事都可以在祠堂。

祠堂维护的是谁的利益?——家族

祠堂维持着怎样的秩序?——宗亲

所以为什么要每村有祠堂,因为要保持凝聚力。

这种凝聚力在日常生活中展现不出来,在战争中就能展现出来了。

在以前,一村一姓,姓氏之间的矛盾就是族人的矛盾,

所以历史上是发生过很多村落间的械斗,大姓横行霸道之事屡有发生。

答主首先需要更正下这个问题,并不是福建家家户户都有祠堂的。我也查了下福建的祠堂数量如下:据2015年8月的调查显示,福建省宗祠总数约在13272座,平均每万人拥有359座,每个县、市、区拥有156座,宗祠总数名列全国之一,每万人拥有的宗祠数也是全国之一。如此数量众多的宗祠,是福建省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然后是龙岩地区拥有的宗祠数量之一是2686座,也是人均数量最多的,然后是漳州地区为2436座,其次是泉州与宁德地区。当然,大部分的宗祠是新中国成立后又经过修缮的,也有不少的宗祠是近30年才能修建的。

至于为什么修缮这么多的宗祠?只能说福建人的宗族观念很强的,缅怀自己的祖先,怎么纪念呢?干脆修个祠堂吧。也就有了这么多的宗祠数量了。

我老家坐落在福建与广东相邻的一块 *** 原上,和周边所有村庄一样,村前矗立着的就是村里的祠堂。祠堂坐北朝南,面前是一块平整水泥地,用于祭祀时摆放桌椅及祭品,下边就是村前狭长的湖泊,连接着一片广阔的田地。

我们全村几乎都姓陈,除了划入自然村管理的沈姓和郑姓(也有各自的祠堂)小村落。祠堂平时是空荡荡的,被供奉为先祖的神像并不摆在祠堂,而是在村里的庙。除非重大宗室庆典,平日里村民都是到庙里祭拜祖先。

每年也就祖公爷生辰节等两三个大节才会把先祖神像“请”到祠堂,乐队齐鸣,鞭炮飞响,全村村民奉上更好祭品进行祭拜,然后请来戏剧团(潮剧)表演,甚是隆重。

除了大节庆,会使用祠堂的就是村里有老人去世、办丧事需要大场地,但这是祖先神像肯定不能在祠堂里。

我小时候经常到周边的各个村庄玩耍,看到的每个村的祠堂基本都大同小异,也都是村里办宗室大节及办理丧事所用。有钱点的村,会把祠堂修缮及管理得比较好,其它的就显得比较破旧。

我也曾经请教过村里的族佬,为什么会有祠堂,老人说,这是有咱们村的时候就有的,是老 *** 留下的传统。

祠堂是对族中先祖思念的精神寄托,是一种根文化,这是文明本质带来的!

客家人是汉族族群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中国广东、福建、江西、 *** 等地 *** 的主要组成部分,作为南方古代汉族 *** 群体,客家人是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民系之一。

客家人族群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历史上进行了五次大迁徙中,不断演化形成现在的客家人族群的!

西晋永康元年(公元300年),因中原发生了“八王之乱”,这时北方的匈奴、鲜卑、羌、氐、羯等少数民族趁虚而入,各自据地为王,相互攻战不休,使中原陷入“五胡乱华”的动荡局面。西晋王朝覆亡后,中原成了胡人的天下,他们废农田,牧 *** ,虏 *** 做奴隶,称 *** 为两脚羊,战时甚至 *** 肉以做军粮的!

福建旧为七闽之地,自汉武帝灭闽越并迁数十万闽越 *** 于江淮后,福建大江大山之间已然人烟绝迹,仅存现在的福州地区设置了冶县,只留下部分汉军将校镇守兹土。

至东汉末年,东吴再次对瓯越进行征讨镇服,渐渐将势力范围扩大到福建北部,并建立建安郡管有整个福建。

根文化,说到底还是华夏文明中,农耕文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体现!在游牧文明中,就不讲究根,这种固定地点,固定方式的传承!航海文明下,就更不提根,这种显然束缚 *** 航行的词汇了!

中国自古就是处在农耕文明中的,相关的文化也是与农耕文明离不开关系的!农耕文明下,最需要的就是劳动人口,相对固定地居住在一处地方,并且按照物候学,有规律地从事农业生产。这几点要素,在历史上,在文化上,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引导,几乎都是纵贯历史的!

历史上的土客之争(土著与客居此地的客家人之间的争斗),有过多次大规模的 *** 的!因为一亩地,一口井,几千人持械打斗,死伤自负这种事件,明确载于史册上的就有数十起。所以客家人需要围屋,更需要一种身处异地的精神寄托!

这是文明本质带来的!祠堂文化就是一种根文化,是一种让人能够在耄耋之年感到归属的慰藉!

精神寄托最理想的有两个方向,一个是 *** ,一个是族中先祖。

三、福建最著名的古村落在哪里

福建共有12个村落入选,第七届全国生态旅游文化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发布的 2017年《最美古村落》榜单。

福安市溪潭镇廉村、晋江市金井镇福全村、连城县庙前镇芷溪村、连城县宣和乡培田村、龙岩市新罗区适中镇中心村、南靖县书洋镇田螺坑村、屏南县甘棠乡漈下村、清流县赖坊乡赖坊村、武夷山市武夷乡下梅村、武夷山市兴田镇城村、尤溪县洋中镇桂峰村、长汀县三洲乡三洲村

廉村作为八闽进士之一村,唐宋以来,先后出了几十名进士,更是养育了福建之一位进士——薛令之。因薛令之为官廉洁正直,肃宗敕封他所在的村为“廉村”,水为“廉溪”,山为“廉岭”,从此,廉村“三廉”声名远播。而由皇帝敕封以“廉”字命名的村庄,更仅此一个。

因交通便利,历史上廉村曾是闽东北的物流集散中心,同时也是穆阳溪流域的经济文化中心;如今的廉村,已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

晋江金井镇福全村,地处晋江东南,2007年6月被公布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其实早在宋代,福全港就是泉州海外贸易的港口之一。

晋南重要的军事重镇福全所城,现在依然可见。城周六百五十丈,基广一丈三尺,高二丈一尺。以1米左右长、24厘米见方的花岗岩条石垒砌外墙,角石垒砌内墙。城内旧有十三境,街道纵横,居住一千多户人家,二十几个姓氏。有“百家姓,万人烟”之称。据说出于军事防卫的需要,北门街、西门街、泰福街、文宣街、庙兜街、南门的前街和后街等都连接如丁字形,被称为“丁字街”。

连城芷溪村是连城县庙前镇的一个万人古村,八百年历史造就众多官商大宅,九厅十八井建筑此村全国最多,素有客家大宅门之称,文风鼎盛,人材辈出。走在密集的古街里,犹如走进古画《清明上河图》一般。这里人来人往,热闹繁华,商铺、酒馆、作坊应有尽有。古宅200多栋,区区四姓人就有华丽宗祠74座,全国罕见。

拥有800多年历史,是目前我国保存较为完整的明清时期客家古民居建筑群,堪与永定土楼、梅州围龙屋相媲美。30幢高堂华屋、21座宗祠、6家书院和一条千米古街组成了它特有的文化氛围,被誉为“民间故宫”,荣登“中国十大最美村镇”。

走在千米古街,地上铺着整洁精致的鹅卵石,沿街两旁都是老式店铺、茶馆、肉铺、中 *** 堂等,这里是培田主要的商业集市。古代客家人要到汀州考秀才,常常成群结队地通过这条古街步行至汀州府,所以有人把这条街称为“秀才街”。如今虽盛景不再,但依然留着过去商贸繁华的印迹。

中心村内遍布上百座三层以上的方形土楼,建筑年代久远、数量多、规模大、楼层高,而且汇聚了明清的建筑艺术、宫廷文化和儒家文化的精神。典常楼是我省现存最华丽的方形土楼,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丰楼建造于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是福建现存最古老的土楼之一。

上看像朵花,下看布达拉——田螺坑土楼群,是福建土楼中更具特色的典型 *** 。当然,除了艺术造型外,土楼还别有讲究,按“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次序建造。也因其独具特色的建筑形体组合,被中国古建筑保护专家组组长罗哲文称为“世界建筑奇葩”。 *** 科教文组织顾问史蒂汶斯安德列称田螺坑土楼群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神话般的山区建筑模式”。

屏南县甘棠乡漈下村是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之一批中国传统村落。这个海拔802米的古村落四面环山,村居依山沿溪构筑,前有双溪夹流,后有层峦叠嶂,恰似飞凤落洋。这里涧水环绕,古民居、古廊桥令人目不暇接。

让漈下村民引以为豪的除了秀美的乡村景致,还有浓郁的历史风情。该村是涉台古村,戍台名将甘国宝祖居地,是古代宗法 *** 及涉台法缘古村落的典型 *** ,集村落文化、名人文化、武术文化、农耕文化、 *** 文化、生态文化于一体。如今,这些已悄然带动村庄旅游产业的发展,成为周边居民周末自驾旅游的目的地。

赖坊村是一个有着 *** 历史的客家村落。当地现存的明清时期古民居100多座,2007年被福建省 *** 批准为省级历史文化名乡;2008年被国家城乡 *** 和国家 *** 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同时,这里保留下来的传统民俗,真实反映了宋末以来,客家人在闽西山村生产生活的真实情况,是农耕文明的活化石。

小桥,流水,人家,风雨廊,美人靠,展示出下梅水乡风情

大美武夷山,奇秀甲东南。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下梅村,就坐落在武夷山脚下。

明清风格的古民居集砖雕、石雕、木雕艺术为一体,外观古朴,乡土气息浓郁,形成别具特色的建筑群,900多米的人工运河穿村而过,沿河两河建有凉亭阑杆美人靠,古街、古井、古码头、古建筑、古民居、古集市、加上古风淳朴的民情风俗,造就了典型的江南水乡风貌。清代中后期,下梅还曾是通达 *** 的 *** 茶道的起点,带动了沿途200多个城市的发展,促进了中蒙俄三国的经济交流。

城村是汉闽越王城遗址所在地,位于武夷山南麓。城村周围寨墙四合,居民分别由4座大门出入。村中36条小巷纵横交错,迂回曲折。村内尚存有许多古民居,大多是一进式的三合院,都有砖雕门楼,外观十分古朴。城村附近的闽越王城遗址,是中国江南保存最完整的汉代古城遗址,也是追寻神秘的闽越古文明的一扇窗口。王城傍城村而存,城村因王城而名。

漫步古茶楼下,仍能感受到浓郁的文化气息

三明市尤溪县洋中镇的东北部,“藏”着个小村子——桂峰村,村里有数百株四季桂花,常年芳香四溢。走进小村,明清时代的繁华街区跃然眼前,数十座不同年代、风格各异的古建筑,让你仿若穿越时空。而小村附近的层层梯田,与村落袅袅炊烟、村中劳作的人群,组成一幅浓浓的山水田园画。

桂峰村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北宋名臣蔡襄之九世孙蔡长在此肇基,承祖训避世筑居、耕读传家。这里曾是内地达官贵人、商贾小贩往返福州的必经之地和食宿的唯一中转站。很多专家学者来桂峰参观后赞叹:“厝厝均有文化,满街都是历史”。

“先有三洲,后有汀州。”自古汀江水运码头,穿越 *** 风尘岁月。累积这方水土富庶,积淀古进贤乡追求。舟楫往来,商贾云集,风雷激荡,气吞 *** 如虎。枕山、环水、面屏,一座座祠堂,一幢幢古建,一条条巷道,一处处砖墙,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斗拱森森,美轮美奂,穿越时光隧道 *** 风云。迎神庙会、抬神打醮,“花灯锣鼓挑一担”,演绎人杰地灵的 *** 传说。

此次《最美古村落》榜单是完全公益 *** 质的,评价标准主要为:

1、有悠久的建村历史,中华传统文化沉淀深厚;

2、保存有一定数量的房屋等古建筑,且建筑物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工艺水准、艺术价值、观赏价值较高,即旅游开发价值较高;

2017年最后一个月,也就是上个月,我正好去福建拍了一个旅游 *** ,顺便去游览了慕名已久的桂峰古村落,这个古村位于福州西部几十公里处,依山傍水,景致非常美丽,而且历史久远,至今仍保持着原始淳朴的生活气息,生活在这里的大多数仍是原来的村民,今年开始经营旅游,目前有很多民宿客栈还有农家乐餐厅,小吃,特产店,周末或假日来这里游览一番,别有一番情调。

桂峰村位于福建省三明市,四面环山,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被誉为“山中理窟”。

桂峰村环境优美,自然美景和人文建筑颇多,有些浑然天成,有些人工雕凿,都凸显着桂峰村古旧的历史感,婀娜多姿,清新脱俗。

桂峰村内有 *** 古寺,石桥,和许多古建筑,再加上桂峰村气候宜人,山清水秀,吸引了古今许多文人墨客。

桂峰村中蔡氏祖庙和蔡氏宗祠,蔡氏祖庙位于村中心,高大宽敞,建筑虽并不豪华,却能看出其精心设计,在蔡氏子孙当中占有重要位置。

祖庙背倚青山,面朝绿水,古朴典雅,建筑简单大方,美观而不简陋,现存建筑基本完整。

福建祠堂之乡(福建宗祠文化)-第1张图片-

桂峰村的古建筑还有石狮厝,后门岭民居,历经拜年仍然焕然如新,高大宏伟,斗拱翘角,装饰华丽。

都说古建筑是历史的影子,同时也是体现古村落的古朴典美的主角,桂峰村无论是民居,石桥,街道,亦或是寺庙祠堂都无不体现桂峰村的古典美。

相对于古建筑,桂峰村四周的自然景色,也是十分不错,走上桂峰村周围的山,可以俯视整个村落,将所有红墙青瓦尽收眼底。

桂峰村历史悠久,从唐宋时期就有人到次居住,不少学士发现此地山灵水秀,其中最有名书法家蔡襄及后裔,在此地结庐而居。

不少专家学者来到此地,犹如涉足历史的长廊,犹如仙境一般,不禁感叹满街都是历史的痕迹。

在福建省,著名的古村落有许多,比如:福安市溪潭镇廉村、南靖县书洋镇田螺坑村、长汀县三洲乡三洲村、晋江市金井镇福全村等等。我说不上哪个是最著名的古村落,但我去过的连城县宣和乡培田村和永定客家土楼民俗文化村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有现代的民居特色,可算作是福建著名的“最美古村落”!

培田村是一位吴姓皇后的故居,其建筑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是目前我国保存较为完整的明清时期客家古民居建筑群。其精致的建筑,精湛的工艺,堪与永定土楼、梅州围龙屋相媲美。30幢高堂华屋、21座宗祠、6家书院和一条千米古街组成了它特有的客家人文气息,是中国客家建筑文化的经典之作。培田村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国家4 *** 景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称为“福建民居之一村”、“中国南方庄园”,有“民间故宫”之美誉”,荣登“中国十大最美村镇”。

永定客家土楼建筑独特,闪耀着客家人的智慧,它具有防震、防火、防御等多种功能,通风和采光良好,而且冬暖夏凉。许多土楼是按八卦图设计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烙印深深地铭刻其中。其中更具 *** *** 的有富丽堂皇的“圆楼王子”——振成楼、五 *** (府第式土楼)经典——福裕楼、宛如布达拉宫的宫殿式建筑——奎聚楼、“袖珍圆楼”——如升楼以及天后宫、土楼博物馆等其他特征土楼40多座。

福建省除了上面所说的著名古村落外,另外还有:连城县庙前镇芷溪村、龙岩市新罗区适中镇中心村、屏南县甘棠乡漈下村、清流县赖坊乡赖坊村、武夷山市武夷乡下梅村、武夷山市兴田镇城村、尤溪县洋中镇桂峰村等著名古村落。可以说:福建的著名古村落还是有很多的,非常值得去游玩!

福建的古村很多,不仅保存得相对完整,且历史文化价值也是极高的,古朴宁静、山水相间的古村落十分适合休闲旅游。列举这10个福建较著名的古村落, *** 不一。

山重村,又称古山重,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村之一,村落四面环山,地貌奇异,青山叠翠、秀水涟漾。田野山麓中的万亩花海,极具美感的鹅卵石而筑的古村落,述说 *** 历史的古树,独特原生态乡村民俗,形成山重村特有的乡野古韵。素有“ *** 古村落”、“生态古山重山水花中游”之美称。古村历史追溯到唐朝,村内历史文化资源丰富, *** 古樟树、宋代石佛塔、明代昭灵宫、子龙庙、水云涧、百年古民居、薛氏、林氏家庙等。

长汀古城地处福建省西部,为闽赣两省的边陲要冲,是著名的 *** 老区。汀江如白练,穿城而过;依山沿河修筑的古城墙,构成了挂壁城池,形成城内有山,山中有城的独特格局。山城枕山临溪,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汀江之畔。最典型的围屋建筑,是浓郁的客家文化,被誉为我国的“客家首府”。

云水谣,原名长教,属于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的一个国家5 *** 景区。 *** 《云水谣》取景后声名远播。云水谣古镇是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村落,村中幽长古道、百年老榕、神奇土楼,还有那灵山碧水,无不给人以超然的感觉。古镇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山脚下、溪岸旁、田野上星罗棋布的、元朝时建立的一座座土楼。其中有建在沼泽地上,堪称“天下之一奇”的和贵楼。

陈峭村山峦叠嶂,怪石嶙峋,石壁如削,险峻陡峭,历史以来被命名为“中村峭”、“张家峭”“陈家峭”“陈峭”。村子四周古树环抱,苍翠葱笼,黄土墙黑瓦片的老房子,依山而建,整齐划一,村子宁静舒适。因为偏远闭塞,陈峭自然生态保存完好,风景绝美,被游客称为“福建的西双版纳”。

鲤鱼溪,始于宋代,历经八百年,源于海拔1448米的紫云山麓,汇数十条山涧清泉奔流而下,峰回水转,至浦源村口水势顿减,五弯六曲穿村缓流而过。溪中悠然遨游着七、八千尾彩色斑斓的大鲤鱼,“闻人声而至见人形而聚”,“竞相觅食彩鳞翻飞”,温顺如驯,诚如“神鱼”。婀娜之姿,活泼可爱。水深及膝,清可见底,鲤鱼满溪,故而得名“鲤鱼溪”。

桂峰村是中国传统村落,始建于南宋,元代初年,村庄建设,广种桂花,明代正式命名为“桂峰”。村落历史悠久,保存许多历史建筑,包括古道、古岭、古街、古树、古书斋、山岭式民居、古碑刻、古画、古族谱等,现存清代前古建筑39座,有蔡氏祖庙、蔡氏宗祠、石狮厝、楼坪厅、步云楼等典型古建筑。

塔下村是中国一个典型客家村落,也是首批15个中国景观村落之一。塔下村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元末明初,其实塔下并无塔,张氏子孙为了纪念开基祖先华太婆,从原住地——马头背踏下山来,到此地拓荒开基。客家话里,“踏下”与“塔下”谐音,所以把此地叫作“塔下”。村落有两座自南而北的蜿蜒大山,如巨臂揽住一道生机勃勃的峡谷,山中古木参天茂密,碧绿如黛,淡淡霭雾,划出几道弧线,托出村落恍若蜃楼的起伏檐角。一道弯弯曲曲的山溪从峡谷中穿过,溪水快快活活地流淌,水色清明澄碧,可谓世外桃源。

樟脚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古民居砌成于清嘉庆四年,即年,距今已有207年的历史。目前共有数十座古民居,大小不一,仍有住人。古民居所砌山石,形状不一,色彩鲜艳,古香古色,堪称一绝,被誉为“油画村”。村子里有一株年龄为700多年的大樟树,人爬到树上俯瞰,村子如在脚下一般,故得名樟脚村。

埭美古村,是龙海市现存更大、保存最完整的古民居建筑群,完整保留了明朝时期的燕尾屋脊,素有“闽南之一村”的美誉,并分别被评定为国家级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和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古村已经存在500多年历史,其中遍布的典型的闽南四合院,是闽南建筑史上的奇迹。一条内河如长龙玉带般紧绕村庄,从空中往下看,整片古村恰似漂浮在河面之上,形成了“绿水绕村玉带环社”的独特景观。使埭美成为名副其实的“闽南周庄”。

闽西连城培田村,是至今保存得较完整的典型的客家古民居群落,获“中国最美的村镇”的称誉。现在培田村的古建筑具有明清时期的风格,共保存有30幢高堂华屋,21座古祠,6家书院,2座跨街石牌坊和一条千米古街。古代的客家人,要到汀州考秀才,常常成群结队地通过这条古街步行至汀州府,所以有人把这条街称为“秀才街”。培田村的南山书院,被当地人称为“入孔门墙之一家”。该书院建于500多年前,曾经为这个小小的山村培养过140多名秀才。

我虽不是芷溪人,小时去芷溪半天都转不出村,'现在到芷溪玩,不用门票。其它古村落是收门票的哟

关于福建祠堂之乡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

标签: 福建 宗祠 文化 堂之乡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