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蚕桑之乡的传承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中国十大蚕桑之乡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一、中国丝绸之乡有哪些
中国丝绸之乡包括杭州、苏州、湖州、四川南充、广东罗定等地。
杭州自古就是中国丝绸的重要产地,被誉为“丝绸之府”。这里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合蚕桑生长,促进了丝绸产业的繁荣。杭州的丝绸以其轻薄质地和细腻手感闻名,产业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品种丰富。
苏州与中国丝绸的关系同样悠久,其丝绸产业以优质产品和精美设计而闻名。苏州和杭州共同推动了中国丝绸文化的发展,苏州的丝绸产品在国内市场享有盛誉。
湖州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也是中国重要的丝绸产地之一。湖州以生产高品质生丝和丝绸制品著称,产品在国内市场具有高知名度。
四川南充的丝绸产业历史悠久,地位重要。该地区的丝绸产业以独特技术和工艺,生产出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丝绸产品,如南充丝毯。
广东罗定也是中国的丝绸之乡之一。罗定的丝绸产业以生产高质量丝绸制品为主,其丝绸产品在国内市场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这些丝绸之乡共同见证了中国丝绸产业的发展,传承了独特的丝绸文化。
二、七都:此心安处是吾乡
1、 在中国人的思乡情结里,自古便有明月的意向。杜工部诗:“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我幼时在《全唐诗》里读到,很是动容。所谓明月千里寄相思,我虽不是游子,然而浮云白日,人世清晏正经,亦免不了几许乡愁,今我读书远游乃至婚嫁,虽还在同一个地方,但与儿时之事,总隔着沧海桑田之憾,就好比雨落荷塘惊起的涟漪,于四季轮回里,宠辱不惊,一如我的故乡七都小镇。
2、 七都,地处苏州吴江境内,与太湖水 *** 融,自古便有“鱼米之乡”、“蚕桑之地”的美誉。早在五六 *** 前的 *** ,吴地的先民们就在此地逐水而居,繁衍生息了,传统农耕文化在这里被世代承袭。《礼记·王制》说:“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先秦时,苏州一带为 *** ,又称荆蛮, *** 人好战,吴越两国五次水上大战均与七都有关,至今,在七都的庙港尚有一个名为“吴越战”的古村落。
3、 吴地民风淳朴,与中原文化紧密相契又自成一家。上古时周部落的领袖周太王有三子,长子泰伯,次子仲雍、幼子季历。季历与儿子姬昌(即周文王)都很贤明,周太王想立季历为嗣,以便传位于姬昌。泰伯深知 *** 心思,就和二弟仲雍一起逃奔到了荆蛮之地,建立了勾吴国,并开创了吴文化,被后世称为吴泰伯。在七都的吴溇村北,曾建有古泰伯祠,南北朝宋武帝时,古泰伯祠改建为吴王庙,自此,七都遂有吴溇之名。清宣统年间,七都为吴溇镇,庙港为五都镇。 *** 后,改为吴溇乡与五都乡, *** 三十七年,始现七都乡之名。
4、 其实七都之名,由来已久。在吴江的历史上曾设有二十九都,现在的七都镇拥其三,即原庙港镇为五都,原七都镇为六都和七都。宋绍兴年间,设因渎(隐读)巡检司,管辖五、六、七、八等都。元末军阀割据,吴王张士诚筑湖城,并从湖州大钱口至苏州开凿运粮河,均经过七都。然而,张士诚终究是草莽英雄,最后败于明太祖。又有唐代诗人陆龟蒙隐居于此,至今尚有浦里桥、养鹅浜等古迹,村以人传,陆家港村也因此得名。南宋时,宋高宗赵构探望吴驸马亦来过,在隐读村留下了天到桥、龙船渚等遗迹。
5、 我爱这些故事里的亮烈豪气,与人世繁华皆成风景。白居易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太湖的先民们,自古得水之惠,枕水而居,七都一带水网密织,河港交错,历来有七十二港三十六溇之说。镇中有太浦河、横沽塘河、中塘河、北塘河等横贯其内,又有蒋家港、叶港、吴溇港、月字圩港等纵穿盘桓,还有长漾、稽五漾、迮家漾、南西漾等数十个大小不一的湖荡溇漾点缀其间,星罗密布的河港让人惊艳,而这样的惊艳却成了我们祖先的一种负担。
6、 古代太湖南岸周边,地势低洼、沼泽密布,每逢雨季洪水泛滥,不宜农耕。唐朝中叶,太湖的百姓创造了“塘浦圩田” *** ,将原先的泥沼改变成了一片沃土。光阴倏然,一念 *** ,七都人用自己的方式延续着对天地万物特有的感知方式,并得到了大自然丰沛的回报。阡陌纵横的溇港水利体系衍生了“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的形成,与吴地水文化、蟹文化、丝绸文化融会贯通,成为七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奥秘。
7、 先贤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七都自是得了这一方水域之灵气,自古民风醇厚,经济富庶,除了世代传承的捕鱼桑蚕之业,还有大工业时代依势而起的光电线缆业、木门家具业,有色金属业和机械电子业等,贾而好儒的气质,亦惊艳了时光,教这座宜古宜今的江南小镇散发出震慑人心的光芒来。
8、 也因此,七都人胸怀豁达,知书明理,虽僻于吴江一隅,但自宋以来,人文鼎盛,是吴江境内惟一称“儒林里”的地方。古籍所载“宋元以来,儒林里人文独盛,衣冠甲第,冠于一邑”。据不完全统计,出过进士37人,举人80余人。这是受传统儒家文化熏陶的江南小镇,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种坚守,上承庙堂之高,下处 *** 之远。
9、 宋代时出过谢氏一门五位进士,明代万历年间又有进士吴默,会试时得了之一名,人称吴会员,后官至太仆寺卿;明末时还出了个抗清义士孙兆奎;七都在近现代先后有社会学家与蚕桑学家孙本文、孙本忠兄弟,还有书画家王孙乐先生,果树学家孙云蔚教授以及原 *** 部长 *** 先生等。
10、 依水而生的江南人对水有着极其深厚的感情,为了与太湖保持同一种姿态,七都气定神闲,澹然笃信,以自己的方式恪守着与历史的约定,时间在这里走得不紧不慢,一切都刚刚好。正如《道德经》所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是小镇对水的理解,更是对君子的理解,像水一样造福万物,泽被苍生,却不与万物相争高下。因此,它习惯于脚踏实地,波澜不惊,这也奠定了小镇治学经商,为人处世的整体精神走向。
11、 1936年,经历人生大悲大难的费孝通先生之一次来到家乡吴江西隅的开弦弓村养伤,在那段时间里,27岁的费孝通拄着拐杖走遍了村子的角角落落,并将所见所闻悉数纪录在册。两年后,他在英国伦敦经济 *** 学院完成了他的博士 *** 《江村经济》,英文名为《中国农民的生活》。至此,七都的开弦弓村名动世界,成为国际社会学界研究中国农村的首选之地。
12、 2000年,一代大儒南怀瑾先生来到太湖彼岸,望看烟波碧水,决定在此兴教办学,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六年后,太湖大学堂建成,南师隐居于此著书立说,为世人传道授业解惑,在这片温润的土地上,南师度过了生命中最后的六年,于2012年9月在太湖大学堂与世长辞。而这样的因缘际会,使得七都变身为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基地。
13、 一汪太湖,三万六千顷碧波水,见证了七都的成长,在这个江南小镇传统与青春并行,包容外放的历史进程中,并没有因为各方冲击而迷失本 *** ,反倒越来越清晰强大,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儒雅好学,尤善经商,勤劳务实的特质使得所有的成功都显得那么水到渠成。1991年,亨通集团创始人崔根良先生,带着三十多个人,靠着三百多万的 *** 在家乡七都镇新田湾的黄家漾滩办起了电缆厂,一根金线横空出世,点亮了神州大地,使得名不见经传的七都小镇一跃成为“全国光电缆之都”。
14、 尽管如此,七都依旧保持着原有的本相,默默的经营着平凡而琐碎的现实光阴。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文的空前繁华,并没有使这片土地生出更多的野心来,它坚守着自己的内心,护持着一种与生俱来的优雅,与时光近处,从容对望,精致动人心。
15、 这是巨变中的江南水乡小镇,繁华与静默并行,人和事物,比任何时候走的都快。然而无论脚步怎样匆忙,不管悲欢离合,阴晴圆缺来得多么无奈,总有一些味道,以故乡的方式,镶嵌在我们的血脉里,比如一碗熏豆茶,一杯风枵汤,独特的 *** 工艺饱 *** 小镇的待客之本,也承载了所有人的乡愁。
16、 人生的经验告诉我们越是珍贵的美味,外表看上去,越是平淡无奇,诸如大头菜,香青菜,雪里蕻等,得太湖水滋养灌溉,深具地域风味。小镇紧靠太湖,自古水产丰富,有“太湖船菜”招牌系列的太湖三白(即白鱼、银鱼、白虾)、又有“秋风起,蟹黄肥”的太湖蟹以及被称为“太湖人参”的鳗鲡,还有鲃鱼,梅鲚鱼等,“鱼米之乡”因此而来,这标志着一个地方的富庶,而富庶不仅仅在于经济,更在于人的内心。它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时刻提醒着我们,不离不弃,莫失莫忘。
17、 这就是七都,隐匿于江南水乡里的至美文化小镇,它以自己独有的涵养遗世而立,吐故纳新,无论脚步走多远,无论身处怎样的高度,在我们的记忆深处,永远有个牵挂,名字叫故乡,正所谓此心安处是吾乡,是七都!
三、震泽幼儿园:在孩子心中种下一颗蚕桑文化的 ***
1、有一个地方,她望得见清水,留得住乡愁,她是丝绸之乡,是蚕桑之地,她的名字,叫震泽。
2、有一所校园,她扎根田野,身环桑榆,她养蚕、育“蚕宝”、聚养蚕人,她的名字,叫震泽幼儿园。
3、震泽幼儿园至今已百岁有余,从 *** 初年一路走来的她仍然焕发着蓬勃的生机,百年如一日,她饱怀赤子之心走在幼教 *** 的路上。温柔细腻如她,育“蚕宝”丝丝缕缕;严谨细致如她,做课程一丝不苟;勤勉踏实如她,每一步扎扎实实。从四大篇章到聚焦蚕桑,震幼用桑枝编织了一张童年的网,让蚕桑之乡的“小蚕宝们”在这网中积蓄破茧成蝶的力量。
4、如今,震幼异地新建园于2020年春季正式启用。设计规模为8轨24班,总投资8600万元,总用地面积19 *** 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4636平方米。震幼设有养蚕室、建构室、生活坊、舞蹈室、美术创意室、科学发展实验室等多个专用教室。目前开设23个班,全园现有幼儿870名,教职工98名,专任教师53名(其中本科学历52名),教师专业合格率100%。
5、震幼以“立足本真的教育,培养幸福的儿童”为办园理念,以“在孩子心中播种一颗幸福的 *** ”为愿景,让孩子不仅当下感到幸福,而且还有获得长久幸福且能让别 *** 幸福的能力。震幼根据幼儿的需要,围绕“体验、互生、愉悦、传承、创新、本真”的幼儿成长目标,构建了古镇文化背景下的“幸福课程”体系。震幼充分挖掘古镇文化资源、抓住生活教育契机开展一系列活动,如春天饲养蚕宝宝、趣游震幼蚕花节;夏天烹煮野火饭,玩转震幼泥水乐;秋天踏寻家乡景、品做家乡菜;冬天趣览老街灯展、乐享震幼新年庙会等。
6、震幼在“幸福课程”下重点打造了蚕桑特色课程,注重挖掘蚕桑资源形成课题研究,创办一馆、一廊、一园、一室、一坊,即蚕丝文化展示厅、蚕桑文化长廊、桑园、养蚕室与茧艺工坊,让幼儿在种植、饲养、抽丝、设计、印染、展示等蚕桑实习场实践 *** 作中获得有益经验。养过蚕的人都知道,养蚕的要求极高、需要付出的精力也非常多,可以说育一蚕不亚于育一儿。震幼为了让孩子在蚕桑特色课程中真实地感受,自然地体验,实际地参与,坚持将蚕宝宝带入震幼、将桑树栽入震幼、将种桑养蚕工具运入震幼。但“幸福课程”中的蚕桑特色课程并不是为了培养养蚕专家,而是在文化传承中发展幼儿,在孩子心中种下一颗蚕桑文化的 *** ,他日无论走到哪里,都留有一丝牵挂在震泽。丰富且融入家乡文化的课程,让幼儿在游戏与一日生活中不断地感受地域文化的熏陶,成为身心健康、习惯良好、情感积极、睿智创新的幸福儿童。
7、蚕的一生只有四十多天,它用十分之一的生命去打磨自己的茧子。无论是培养孩子还是打磨课程,震幼 *** 像蚕宝宝结茧一样,不着急、不需快、不求多,但求每一个都扎扎实实,即使需要十年、二十年、三十年……震幼专注打造一个真正属于震泽孩子的“幸福课程”。
关于本次蚕桑之乡的传承和中国十大蚕桑之乡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