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货郎担之乡这个问题,货郎背包串乡歇后语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乡村货郎
1、说到童年,就不得不提那些推着独轮车,走街串巷挣顾生计的货郎们——赊小鸡的来福、卖雪糕的大刚、收鸡蛋的健民、杂货货郎老李——没人知道他们后来去哪了。他们点缀了我曾经的故乡,欢快的童年和渐行渐远的回忆。
2、那个年代,人们买日常用品、家禽幼崽,多数是靠这些货郎。清明一过,鸡苗贩子来福就带着一箩筐一箩筐的小鸡来村里赊小鸡了。所谓赊小鸡,就是你先挑几只小鸡养着,不用给钱,等秋后母鸡下了蛋或公鸡卖了钱,来福再上门要账。来福往往瞅准了人们吃饭的时候来到村里,这时候家家户户都有人。“赊小鸡来,赊小鸡,今年的小鸡好养活—”,来福的声音婉转而有力,一个胡同的人家全听见了。来福吆喝完,就在胡同 *** 支下车子不走了,他明白着哩、自信着哩。半盏茶的功夫,人们就从家里出来了——有的左手拿着一块干粮边,右手拎着一棵葱,边走边啃;有的从兜里掏出一根烟卷,抿了抿点起来……
3、“今年的小鸡绝对好,您看这品相,这动静,保证四个月就见蛋”,来福随手抓起一只芦花小鸡,对着人群自卖自夸。人们嘻嘻哈哈地围着筐子,吓得这些小生灵叽叽喳喳地你挨着我,我挤着你,有得被挤的跳了起来,扑棱扑棱地向竹筐角落里钻,活像一个个滚来滚去的毛绒球玩具。
4、“不下蛋秋后不要钱,你说我年年来,还能自己砸自己招牌?”
5、“哈哈那倒是,秋生嫂,你打算要几只?”
6、“今年得多要几只母鸡,俺那儿媳妇秋后给俺添孙子,到时候正好杀了炖汤。”秋生嫂笑着说。
7、“哎吆,别奶水太多,让你家死老头子占了便宜。”
8、“ *** 吧。”大家哄堂大笑起来。
9、“有纯黑的公鸡吗?秋后大儿子订婚用(鲁西北订婚,男方须送女方一只黑公鸡一只黑母鸡,不能有杂毛)。” *** 离着十几步远就喊了起来。
10、“纯黑的有三只。”来福眯起眼睛笑着说。
11、“你要这么多干啥?莫非你也订婚?”秋生嫂问,惹得人群又是一阵哄笑。
12、“你们女人啊,就是头发长见识短,秋后我自己家用一只,剩下的卖钱啊,你知道一只纯黑的公鸡卖多少钱吗?至少这个数。” *** 边说,边比划了三根手指头。
13、“卖多少钱你还不是换成马尿灌肚子里?”人们笑着说。
14、“去去去,哪壶不开提哪壶。” *** 悻悻地说。
15、就这样,你家要个三五只,我家要个六七只,来福记好了账,待得人群散去,他抽上一袋旱烟,就推起车子,美滋滋地唱着歌,赶往下一个村庄。
16、(这种销售方式现在来看感觉不可思议,因为秋后要账时,你怎么能保证一定找得找人?可那时候,这种契约式的赊销方式,竟然大行其道持续了很多年而且所有人都觉得合情合理不疑不惧,怪哉。我已经记不得从什么时候开始,赊小鸡的贩子逐渐销声匿迹的,我想对人类而言,那一定不是一个体面的时刻。
17、经常是夏天的午后,你正在家里埋头写作业,或者守在17英寸黑白电视机前等着看港台武侠片,突然门外一阵清脆的吆喝:“卖雪糕来,卖雪糕,牛奶的膨化的……”,这时你一定先停了笔,然后支楞起耳朵听一听,确认没听错——是雪糕货郎大刚的声音,紧接着立马扔了作业舍了电视跑去门外,鞋子掉了都不带回头。
18、雪糕大体分两种,五分钱一支的叫冰棍,用 *** 水做的,又硬又甜;两毛钱一支的才叫雪糕,牛奶做的,外面裹着纸袋。每当雪糕货郎在胡同口的大槐树下停下车子的时候,身后往往跟着一个飞奔而来的孩子,以及一个颤巍巍的脚步追赶着孩子的白发苍苍的奶奶。
19、“奶奶奶奶,今天我不想吃五分的,我想吃两毛的。”孩子说。
20、“行行行,咱家早晚让你吃穷喽。”奶奶小口喘着气说。
21、“奶奶,我今天要吃两块。”孩子拉着 *** 手说。
22、“不行, *** 上坡前交代了,只能买一块。”奶奶掏出一个碎花手帕,小心地展开,里面是一小打褶皱的毛票纸币。
23、“奶奶,一块打不死馋虫,好奶奶了……”孩子跺着脚,使劲摇晃着 *** 手,撒娇地说。
24、“好好好,回头可不能跟 *** 说。”
25、“奶奶,我要是说,我就是您孙子。”
26、“你本来就是我孙子。”奶奶虎起脸说,惹得众人一阵大笑。
27、那时候家里穷啊,我见过兄妹两人馋雪糕吃,家里人只给买一块。两人在门口,哥哥让 *** 先吃, *** 伸出小小的舌头,围着舔流下来的汁液,生怕漏掉了一滴,哥哥在旁边边流口水,边问好吃吗好吃吗?有时候俩人飞快地跑回家,把雪糕化在碗里,俩人用勺子挖着吃。
28、后来,哥哥把读书的机会让给了 *** ,自己却混成了 *** ,据说他每次 *** 前都喜欢喝酒,而且不管喝什么酒,都要往里加满雪糕或者冰块,直到酒溢出杯子,然后端起酒杯闭上眼睛一饮而尽。在 *** 大学毕业的那天晚上,他准备干最后一票就收手。那晚,他叫了两个兄弟截住了一个骑摩托车的男子,本想抢点小钱弟兄们喝一场散伙酒拉倒,没曾想却在男子身上搜出了一件一斤重的黄金首饰,男子先是跪地哀求,他以为是求饶命,没曾想是求不要抢他的黄金。真是笑话!这么多年,只见过舍财不舍命的,没见过舍命不舍财的。他一刀子递了过去,男子扑通一声跌倒了,像是谁撞倒了一口袋粮食。三天后, *** 在审问时问他为什么下手这么狠,他只说了一句话:酒里冰块放多了,脑袋都冻麻了。
29、很多人不知道雪糕的正确吃法:先把那层油纸揭掉,舔干净油纸里侧沾着的那层汁水,然后把它放入口中,用舌头狠唆几口,不能用牙齿碰到,否则雪糕容易折断,如果你不小心一下嘬下一大块来,即使冰的牙齿打颤舌头发麻也不能吞掉,那样品不出滋味,你必须赶紧吐到一个干净的茶碗里慢慢享用。等到雪糕仅剩四分之一的时候,竖着嘬已经嘬不到了,这是最考验技术的时候,你必须仰着头从下面轻轻咬下一小块,然后再吃另一边,否则剩下的部分容易砸脚面子上,那你可就后悔莫及啦。
30、雪糕吃完,你还有两件事没做,一件事是吮手指头,你必须把淌过汁液的手指头吮三遍,直到空剩了指头的咸味;另一件事是把雪糕棍晾干,打磨好,编成小竹筐放些小物件,或者穿个洞做成竹蜻蜓,忽悠一下飞到天上去了。
31、要说吆喝的更好听的货郎,当属收鸡蛋的货郎健民。说来你可能不信,那时候的鸡蛋在乡村,就是硬通货,既能卖钱,也能换东西。你听,收鸡蛋的来了:“拿鸡蛋来换钱使……”,后来我学了音乐,知道健民是用四四拍的3353232( *** 嗦咪来咪来)唱出来的,音拖得长,婉转、脆生,好听极了。
32、跟在健民后面的,往往是农村妇女或者小脚老太太,她们用一个花布手帕包着一兜鸡蛋,右手攥着四个角,左手托着包袱底。因为怕打了鸡蛋的缘故,他们走路不急不缓,步幅比平常略小一些,眼看着前方,一步是一步地向健民走去——手里攥着的可是钱呀。
33、健民同样小心地接过鸡蛋,清点完个数便满脸堆笑地说,“大娘,一个鸡蛋一毛五,您一共二十个鸡蛋,按理说该给您三块,可您这有五个小的,一看就是今年的鸡刚开始下的,这样吧,给你两块五吧。”
34、“俺家的这几个鸡蛋别看小,可它皮薄黄大,保不齐这营养比其它的蛋还高哩。”老太太不服气地说。
35、“就是,俗话说一回生两回熟,鸡下蛋也一样,哪只鸡刚开始下就能下大个儿的蛋?总要先下几个小的撑撑肚子嘛!别看小,可它头一次下蛋,它知道用心啊,为了下这蛋,它净挑好东西吃,吃了就趴窝里养精蓄锐。鸡和人一样,什么事情轻车熟路了,就疲沓了,就开始应付了。”秋生嫂附和着说。
36、“得嘞大娘,您别说了,就按三块给您,可有一样,您家的鸡蛋下次还等着我来收,可别偷巧让别人收去了啊。”健民笑着说。
37、“放心吧小伙子,俺家的鸡蛋保准都给你攒着。”大娘高兴地说。
38、每到开学,孩子们就拿着几个鸡蛋,去村里的代销处换来几个四线方格本,一只圆珠笔,然后高高兴兴地上学去了。可孩子毕竟是孩子,有的临出门父母把鸡蛋放书包里,路上听几声老鸹叫,撵几只不知道谁家的小花猫,踢几块圆不溜湫的小石块,走着走着就忘了鸡蛋这茬了,到了上课时间一掏书,一手的鸡蛋黄,那叫一个酸爽!
39、鸡蛋还能换 *** ,我就亲眼见过海珍大娘用鸡蛋换 *** 。她用小手帕包了五个鸡蛋,一步一挪地踱进赤脚医生长顺家中。“顺儿,我这几天肠胃不好,给我拿点 *** ,要管用的。”边说,边迈过长顺家的门槛。
40、“我先给你包一天的,你吃吃看。”长顺把 *** 片从大 *** 瓶子里倒出来,用草纸熟练地包好,递给海珍大娘。
41、“这是五个鸡蛋,够不够啊?”海珍大娘把鸡蛋一个一个地放到长顺家的桌子上,然后用手拢住,顿了顿,直到鸡蛋在她手里晃晃悠悠地慢慢 *** 下来,方才收起手帕。
42、“大娘,我不要您鸡蛋,这 *** 啊,您先拿着用,觉得管用,我再给您包一天的。”
43、“那可不行,大娘没钱,可是有鸡蛋。”海珍大娘边说,边接过 *** 转身走了。
44、长顺无奈地摇了摇头,第二天,就让自己的孩子把鸡蛋送了回去。
45、 要论吆喝花样最多的,当属杂货货郎老李。老李其实是个大小伙子,只是成年风吹日晒走街串巷,日子像刀子一样,把他的皮肤划开一道道纹痕,最后皴裂成了皱纹。老李推着独轮车,车上两个长形大竹筐,筐里摆满了针头线脑、筷子碗盆、鱼钩鱼线、铅笔贴画……。每到一处,老李就把车子停在树 *** 凉处,坐在马扎上,摇着货郎鼓唱了起来:“货郎担子晃悠悠,赶路不用马和牛,来到咱们胡同口,都来看看我的新线头”。
46、树上的鸟儿呼啦啦飞走了,男人女人、老人孩子,叽叽喳喳地围上来了,里三层外三层,几只小奶狗在人们腿下钻来钻去,偶有被人踩到尾巴,“嗷”地一声跑远了。男孩们买了鱼钩鱼线,正在为哪儿的鱼多争执着;女孩们悄悄地买了把小镜子,照照头、照照脑,又跑到远处下把明晃晃的阳光反 *** 郎脸上。
47、老李用手挡了眼笑着说:“谁家的孩子这么皮!”
48、赶上纺线的老太太围过来,老李就唱:“大娘您呀慢点跑,这里有针头和线脑, *** 便宜货又好,三年五载也坏不了……”
49、“老李,要是坏了俺可不给你钱。”
50、赶上织毛衣的妇女围过来,老李就唱:“红色线线织小帽,绿色线线织毛袄,要是你给弄反了,戴在头上叫人笑。”
51、“老李,你又瞎唱。”妇女们笑着说。老李也笑了,露出一排整洁的牙齿。
52、当夕阳把鸟儿唤回巢里的时候,老李推着车子走回村的河堤上,深一脚浅一脚,像是喝醉了酒。他得意地唱着:“白天进了针和线,晚上把它换成钱, *** *** 你别着急,哥哥这就来娶你,来娶你……”
53、老李的名字叫李春兴,从 *** 没了父母,跟着姨妈长大。春兴小时候喜欢姨妈村里那个扎着马尾辫的女孩,女孩话不多,因为她的眼睛也会说话,很多时候就用不着嘴巴了。春兴之一次见女孩的时候,女孩正在一个角落里,哭的很伤心,因为她弄丢了自己最喜爱的镶着蝴蝶结的发卡。
54、“是不是黑色的发卡,蝴蝶结是米 *** 的,还长着淡蓝色的触角?”春兴挠了挠头问。
55、“你在这等我一会儿,就一会儿。”春兴用小拇指在女孩面前比划了一个一小会儿的姿势,一溜烟跑回了家。
56、让一个小女孩破涕为笑似乎并不是什么难事——春兴把一个一模一样的发卡,递给了女孩。女孩眼睛眨了眨,两颗豆大的泪珠挂在睫毛上,在阳光下映衬出两道美丽的彩虹。那是春兴之一次见这么美丽的彩虹。
57、后来,春兴问女孩,你明知道我送你的发卡不是你丢的那个,为什么你还要?
58、因为是你送的,女孩踮脚仰脸眨着眼睛说。
59、自那以后,春兴对女孩的小玩意有了兴趣,什么木梳、小镜子、头绳等等,春兴能一眼看出今年流行什么颜色,哪个款式,他变戏法一样让它们出现在女孩的笔记本里,课桌洞里。女孩知道是春兴送的,便望着他嗤嗤地笑。春兴初中毕业后,姨妈无力供他上学,便辍学了,女孩考入了县城的高中。毕业那天,雨很大,他站在雨里对女孩说,你会等我吗?
60、雨晴了,知了召唤出一道彩虹,春兴觉得跟那年女孩睫毛上的彩虹一模一样。
61、毕业后,春兴干起了货郎,他起早贪黑地跑到河对岸的城里,去把廉价的杂货带回家,在箩筐里码放整齐,又胡乱吞几口饭,就串乡去了。他的解放鞋随着阳光吻熟了十里八乡的大街小巷,他的吆喝声和着雨水渗进了每家每户那斑驳的老砖墙里。有一次进货,春兴透过学校的围墙,看见了正在出 *** 的女孩,他一眼就认出了她,和那条欢蹦乱跳的马尾辫。正当女孩往这边看时,他把帽沿压了压,悄悄地走了。
62、听说收废品利润大,春兴一边干货郎,一边收废品。没过几年,春兴开起了废品收购站,一天,他在一本旧书上看到了如何在废旧家电中提炼黄金。他如获至宝。一连几周,春兴都躲在家里不出门,按照书上介绍的 *** 一次次地试验。
63、春兴魔障了。人们摇着叹气地说。
*** 、等到春兴灰头土脸地从房子里出来时,他的眼睛闪着晶亮的光辉。他突然有了一个宏伟的计划,等到女孩大学毕业时,给她打造一顶纯金的王冠,让她戴在头上,成为全校最漂亮的女孩。他更卖力了,白天为了尽可能多地收购废旧家电,他曾经一天转了十几个村庄,嗓子冒烟就喝口凉水,鞋子磨破了就索 *** 光起脚丫。一到晚上,他就钻进他的“实验室”,提炼出几颗米饭大小的的金粒,然后小心翼翼地把它们放入一个瓷罐中攒起来,瓷罐上贴着女孩的照片,是春兴从毕业照上剪下来的。就这样,两年间,春兴竟然攒下了一斤重的黄金。
65、那天,他早早地吃了饭净了手,舔了舔嘴唇,用颤抖的双手把这些小生灵倒在一个铺好的白布上,它们在布上滴溜溜地挣扎、乱转。一斤,五百克,三千多个颗粒,七百多个日夜,每一个颗粒都是他的汗,他的心。他跪在地上,小心地把他们捧到一个铁盒里,他把铁盒揣在怀里,发动了摩托车,向城里的首饰加工店驶去。谁知回来的路上,碰到了 *** 的,春兴再也没有回来。
66、谨以此文遥祭我童年的记忆——如果这些货郎们还活着,祝他们身有所安。如果他们已经回归尘土,愿他们魂有所系。
二、什么是货郎货郎的意思解释
1.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加速,货郎这个职业已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成为历史的记忆。
2.货郎,又称货郎担,他们肩挑货物,手持拨浪鼓,走村串巷,沿途叫卖。根据所交易的物品类型,他们的叫卖和鼓声有所不同,但在熟悉的乡村村民中,这种差异很容易被分辨出来。
3.回收家禽毛和废旧物品的货郎,他们的拨浪鼓声没有特别之处,有的甚至吹奏箫或喇叭。真正的货郎担则只 *** 商品,不回收任何物品。他们的货担中琳琅满目,从 *** 肥皂到针头线脑,儿童玩具和糖果,日用百货应有尽有。
4.货郎的叫卖声极具特色,如“鹅毛鸭毛牙膏袋子鸡胗皮拿来换糖呀——”,尤其是最后的“呀”字尾音,深远而绵长,响彻整个村子。
5.孩子们对于货郎的到来总是充满了期待,他们跟在大孩子后面,眼巴巴地看着他们挑选糖果。而男人们对于货郎的喜爱表现得比较含蓄,即使需要买烟,也只是淡淡地说一句“这货郎怎么还没有来呀?”女人们则相对繁琐,会对物品的型号和颜色提出具体要求,并寻找瑕疵作为还价的依据。
6.在那个物品匮乏的年代,货郎担里的物品让孩子们惊叹不已,小小的心灵充满了期待和向往,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如今,虽然超市里的商品琳琅满目,但已少了几分期待和欣喜,脑海里却时常浮现出货郎担的身影,耳边似乎又响起了拨咚咚、咚!拨咚咚、咚!的鼓声。
三、货郎的意思是什么在古代
1、旧时人们将肩挑负贩的行商称作“摊贩”、“小贩”。这是一种古老的职业,《礼·曲礼》中就有记载。他们走街串巷,用特殊的吆喝声或代声作为“有声店招”,借以招徕顾客。陕西省关中一带摊贩的吆喝声,具有地方戏的韵味。有的吆喝声首句类似秦腔“二六板”的“叫板”,尾句似二六板。
2、货郎,也叫“货郎担”,是在农村、山区或城市小街僻巷流动地贩卖日用品的人。唐代卷轴画中,就有《货郎图》,元、明、清的戏剧小说中,常有货郎形象出现。旧时交通闭塞,人们进城购物极不方便,因而货郎甚多。
3、货郎中,有的身背双层货箱,上层罩有玻璃,其中分格陈列所售之物,如针、顶针、梳子、篦子、发卡、纽扣、牙粉、香粉、火柴、糖豆。有些货箱上,写着由几个字合成的怪字,如“
4、”(学好孔孟)等。耀县的货郎,都挑着货箱出行,人们称他们为“扁担客”。又称他们是“耍八条系的”,因为扁担两头各用四条绳子系着货箱。安康一带,一些经营土布的货郎,以宽布捆束,打在肩上,称作“掂捆子”。货郎每到一地,就摇动长柄小鼓,发出“拨浪、拨浪”的声音,以招引乡民买货。这种鼓的形状,和小孩们玩得拨浪鼓(鼗鼓)相同而比较大,叫“货郎鼓”。现在公路四通八达,乡镇商业网点密布,货郎已经罕见。只是在一些偏僻的山村里,尚有货郎的足迹。
5、卖油的挑着油篓出行。到了居民区,放下担子,手敲梆子。人们听见梆子声,就知道是卖油的来了。有一种梆子,本身是量器,可以用来提油。
6、他们是从农村收购蔬菜、水果,带入城镇卖的小贩。汉朝叫“卖菜佣”(《后汉书》卷七十七),后世叫“菜贩子”,“ *** ”中被贬为“二道贩子”,受到 *** 。1978年后,日趋活跃。他们的叫卖声,如:“卖—菜—来,谁要黄瓜、葱、韭菜、芹菜、茄子?”(乾县),“鲜嫩的黄瓜,新鲜的韭菜!”(长安)。
7、卖 *** 的背着 *** 箱子,手里拿只刺叭,边走边呼唤顾客。在比较繁华的地方,卖外科 *** 的常用表演武术来招徕顾客。当人们围观时,他先说自己带了哪些 *** ,然后讲这些 *** 可以治什么病,引 *** 们购买。卖内科 *** 的,则打四叶瓦(一种快板),说起自编的陕西快书,吹虚自己所带的是灵丹妙 *** 。他们利用人们爱占便宜的心理,说:“买一包送一包”、“买一包送两包”,其实 *** 的价值远在售价之下。他们能言善辩,善于愚弄乡民,经常把假 *** 说成是包治百病的仙丹。例如,乾县卖“红伤 *** ”的,常把风化石(石灰岩的风化物)当作止血的灵 *** 高价卖给别人。
8、走乡医生是一种民间医生。他们手摇串铃,所以古代也叫“铃医”。有的手执望子,上面绘有“河图”,写有“祖传秘方”、“中医世家”之类的文字。他们的单方、验方,大多来自劳动人民的实践经验,具有验、便、廉的特点。不过,走乡医中有真才实学者不多,所以被人们贬称为“野大夫”。
9、收破烂的,一般用手摇铃招徕顾客。也有吆喝的,如:“谁—有—要卖得烂铜、烂铁、烂铝呢?”(乾县),“谁—有—要卖的破纸箱、烂布、空酒瓶呢?”(乾县),“收—废纸、旧报纸呢!”(铜川)。从前,常见用火柴收购废品者,如今有用廉价的塑料制品换旧衣服者。
10、小炉匠是以钉锅、作焊活、修理锁子等为职业的人。由于他们的炉子小,只能做小活,所以常言道:“小炉匠开不了毛铁(生铁块)。”他们有的专门钉锅,有的专做焊活,既钉又焊者少见。因为就是兼有这两种手艺,也因工具笨重,无法都挑在肩上走街串巷,所以只能从事其中一种。他们的吆喝声是:“钉盆钉锅—”,“焊洋瓷盆子洋瓷缸子—”,“修理锁子配钥匙—”(彬县)。
11、旧时,皮匠也有走村串乡的。他们将生皮制成熟皮叫作“熟”,把皮革做成绳子称为“合绳”。他们的吆喝声是:“谁—熟皮、合绳呢?”(乾县)。
12、哈哈笑,是一种玻璃玩具,可用口、鼻吹出“叮哨、叮哨”的声音,所以也叫“玻璃叮哨”。也有人称为“玻璃不登”。卖哈哈笑的边走边吹,借以引诱儿童购买。有些人见了他们后,揶揄道:“省钱买个哈哈笑,‘叮哨’一吹底子掉。”
13、骟匠,咸阳地区也叫“劁客”,即 *** 家畜的工匠。他们外出时,除携带工具外,还举一根铁丝。铁丝顶端系一些红布绺,作为职业的标志。 *** 县的骟匠出门,带一只10厘米长的号筒,边走边吹。某家需要骟牲畜,听号声即知。骟过猪、羊后,骟匠还要奉赠主人几句吉利的话,如“肯吃肯长三百斤”之类,主人听了很高兴。
14、算命先生是一种迷信职业者,其中瞎子较多。旧时人们常说:“瞎子面前三条道:算命、卖唱和讨要。”所以当时算命是瞎子的一种重要职业。他们外 *** 卜时,喜穿长衫马褂,有点像教书先生。一手柱着明杖,一手摇串铃。
15、摊贩大半是卖什么吆喝什么,如“打—豆—腐—”(渭南),“卖—豆腐来,谁—要豆腐呢?”(乾县),“豆—腐—脑,是热的!”(宝鸡),“粽子大(念tuǒ)呀,五毛钱一个呀!”(铜川),等等。近年来,摊贩的吆喝声花样翻新。有的简直是假话连篇,如:“朝这儿看,朝这儿瞧,我的凉席出口转内销,上过电视登过报。近销东南亚,远销阿尔巴尼亚。只为早回家,所以大减价”(铜川)。
好了,关于货郎担之乡和货郎背包串乡歇后语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