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福建轮挖之乡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包括福建挖斗厂家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谢谢~
本文目录
一、福建土楼
“福建土楼”包括福建省永定县的高北土楼群、洪坑土楼群、初溪土楼群和衍香楼、振福楼,南靖县的田螺坑土楼群、河坑土楼群和和贵楼、怀远楼,华安县的大地土楼群,主要分布在福建西部和南部崇山峻岭中,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著称于世。不单是最常见的圆形土楼,还包括了方形土楼、交椅形土楼等,覆盖了完整的土楼群建筑样式。
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时期,经过明代早、中期的发展,明末、清代、 *** 时期逐渐成熟,并一直延续至今。福建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创造 *** 的生土建筑艺术杰作。福建土楼依山就势,布局合理,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规划的“风水”理念(参见董斌《现代风水精鉴》),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的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是一种自成体系,具有节约、坚固、防御 *** 强特点,又极富美感的生土高层建筑类型。
20世纪80年代,福建漳州市南靖县、龙岩市永定县的土楼被美国人误以为是蘑菇状的核武设备,殊不知这独一无二、从宋元时期就已经产出的大型夯土民居建筑,早在之一枚 *** 蘑菇云腾云驾雾之前,就已经在闽西南一块6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矗立了数个世纪了。
中国“福建土楼”2008年7月6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城举行的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土楼若依形状分,约可分为圆楼,方楼,五 *** 。另外还有变形的凹字型,半圆型,与八卦型。其中,以圆楼与方楼最常见,也常常两形状并存。该长达数千平方米面积且聚族而居的圆楼与方楼以简单几何形建筑构筑于山岭狭谷之间,人造建物与周遭翠青自然景观形成强烈对比。1980年代中国经济 *** 后,以圆土楼与方土楼为主的闽南及广东土楼景观引起世界各国旅游业注目。
圆楼为圆形的土楼,又名圆寨土楼、福建圆楼或客家围屋。其用途重于防卫,因此该名称嵌“寨”之名。虽然该形状的土楼不是最多,但是面积通常最为庞大。面积更大者甚至可达72开间以上。
通常圆楼的底层为餐室、厨房,第二层为仓库,三层楼以上的所在才为住家卧房。其中每一个小家庭或个人的房间都是 *** 的,而以一圈圈的公用走廊连系各个房间。这些设计,通常也是着重防御功能。
方楼是土楼中最为普及。该建物类型的特征,是先夯筑一正方形或接近正方形的高大围墙,再沿此墙扩展该楼其他建物。而扩建的制式规格通常是敞开的天井与天井周围的回廊。这些相同建造样式的楼层堆积起来,更高甚至可达六层楼。最后使用使用木制地板与木造栋梁,加上瓦片屋顶,即成为土楼中最普遍的方楼。
湖坑镇的“福裕楼”即是一座典型的五 *** 。五 *** 又名大夫第、府第式、宫殿式或笔架楼。其名虽同,但有些许差距。以两厢房,一门楼等细部构造组成的该土楼类型,其特色是从外观看去通常为三凹两突,彷佛中国古时笔架。五 *** 主要分布于闽西各县与漳州。其中, *** *** 的漳州客家人,也将其五 *** 建筑风格带至 *** 。
除了圆楼,方楼与五 *** 之外。以形状分类的土楼尚有凹字型,半圆形,与八卦型等种类土楼。凹字型土楼主要分布于闽南南靖,诏安。半圆形分布于平和与永定,而八卦型的土楼则偶见于永定、漳浦、华安、诏安、南靖和中国广东东部。其中全中国更大的八卦土楼则为道韵楼。
土楼共有的特点是建造工期长,一般要花两三年时间才能完工,较大者甚至要积数十年、几代工匠的辛劳。所用木材须300~500立方米。因土墙下厚上窄,坚实牢固,“三防”(防风、防水、防震) *** 能好,有的还能防火(三环土墙便是3道封火墙),特别是其超凡的 *** 能力令人叹服,几乎所有土楼都曾经受过程度不同的 *** 考验,皆安然无恙。如建于公元1693年的永定湖坑乡的“环极楼”,300年来经历了数次 *** ,1918年农历四月初六的大震,仅在其正门右上方3楼到4楼之间裂一条50公分宽的裂缝,由于圆楼墙结构下面厚1.2米,向上延伸时略向内斜,呈梯形状,向心力强。70多年来竟神奇地自然弥合,现仅留下一道一二公分宽的裂缝。永定“资历”最深的“馥馨楼”,近年人们为免众人从一大门出入之不便,另开一小门,请来石匠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用钢凿撬挖数日才开通,这种三合土墙的坚韧由此可见一斑。
土楼建筑的另一特色是结构极为规范,房间的规格大小一致。大多数土楼均只有一个大门供出入,楼内均有天井,可储半年以上粮食,犹如一座坚固的 *** ,易于防盗和防匪(旧时客家人常遭匪患,故垒筑高大土墙以防不测)。由于墙壁较高较厚,既可防潮保暖,又可隔热纳凉,优点甚多。客家人建土楼时,将烟囱砌入土墙内,使厨房免受黑烟污染,十分洁净。土楼的兴建,也是旧时客家人笃信风水的表现。迷信说法,认为路有“路煞”,溪有“溪煞”,出口处有“凹煞”。建方楼时,他们以为其某个角会碰上“煞气”,就在楼角基石上刻上“泰山石敢当”字样以避邪,或在楼角钉上绘有八卦、写上字符的木板,用以“制煞”。圆楼无角,据说“煞气”能滑走,所以为避“煞”,清代以后的土楼多为圆楼。总的看来,建土楼讲求实效 *** 是显而易见的。
土楼不仅在建筑风格上特色鲜明,大多数土楼的命名也寓意隽永、意味深长。永定土楼或以方位命名,如“ *** 楼”为坐东朝西,喻意旭日从东方升起;或以主人名字命名,如“振福楼”,乃苏振福独资兴建;或为纪念先祖定名,如永定林福成的后代所建“庆福楼”、“福裕楼”、“振成楼”、“庆成楼”总不离“福”、“成”两字;或以自然环境定名。如“望峰楼”因面朝笔架山峰而取名,“环兴楼”则因三面环水,而本身造型又是环形大圆楼而得名;或为祝愿祈祥定名,如“松竹楼”和“五十楼”,分别取“竹苍松茂”和“五风十雨皆呈瑞”之意;或为劝勉后人定名,如“经训楼”、“承启楼”;或以创业者定名,如“福侨楼”,为 *** 华侨所建,意为华侨福宅,“群兴楼”因众人集资兴建,并寓群居兴旺发达之意;或以褒贬双关定名,“如升楼”,坐东朝西,喻如日之升,其后代又戏称其小如米升。
土楼作为福建客家人引为自豪的建筑形式,是福建民居中的瑰宝。同时又揉进了人文因素,堪称“天、地、人”三方结合的缩影。数十户、几百人同往一楼,反映客家人聚族而居、和睦相处的家族传统。因此,一部土楼史,便是一部乡村家族史。土楼的子孙往往无须族谱便能侃侃道出家族的源流。此外,就地取材,用最平常的土料筑成高大的楼堡,化平凡为神奇,又体现了客家人 *** 自然过程中匠心独运的创造。
20世纪60年代后,传统的土楼已基本歇建,如今在闽西和闽南保存有数百座形态各异的土楼,其中永定县和南靖县的数量最多,各有100多座大小土楼。在永定,土楼麇集于湖坑、古竹等少数乡镇,仅湖坑乡就有54座;在南靖则以书洋、梅林等乡为多。绝大多数土楼保留完好并依然住人。与一般民居错杂共存,使庞然土楼犹如鹤立鸡群,格外引人注目。永定县古竹乡高北村的“承启楼”频繁在影视中亮相,还载入《中国名胜辞典》,成为中国《民居》邮票组票之一。它以独特的圆楼造型标本,使“永定土楼”的名声不胫而走,成了福建客家土楼的代名词。
南靖县最为精美的是田螺坑土楼群。站在南山区的半山腰上,可见四座圆楼依山而下拱簇着一座方楼,层层土墙与层层梯田遥相呼应,奇异秀丽。而南靖更高土楼“和贵楼”虽建于沼泽地,至今却仍巍然不动;精美的怀远楼目前墙体光滑无脱落,夯土配方与夯筑技艺极为高超,室内雕梁画栋,充满古雅书香气息。
永定县最有名的是振城楼。振城楼有“土楼王子”、“最富丽堂皇的圆楼”之称,由内外两环楼构成,完全按《易经》的“八卦图”布局建造,卦与卦之间筑青砖防火隔墙,隔墙中开设拱门,关门自成院落,互不干扰,开门则全楼相通,连成整体。而且,振城楼砖木结构并仿西洋式装修的内环楼,以别于架梁式土木结构的外环楼,这种“外土内洋”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在土楼中非常罕见。
除高超的建筑技艺外,土楼的建筑者对于土楼的选址也非常考究。土楼的环境大都优雅清静,推开窗户,苍翠欲滴的林木逐一入目,而花果飘香的飘香更是不绝于鼻,可谓步步为景。
世界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发展历程中积累的世界公认的具有突出价值的不可替代的文化古迹。分为文物、建筑群和遗址三类。华安大地土楼群申报世界遗产,属于文化遗产类。
大地土楼群(二宜楼、南阳楼、东阳楼)是中 *** 居建筑的一块瑰宝,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事关国家民族利益、事关华安未来发展的大事;对于保护华安历史文化,提高华安的国内外知名度,促进华安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991年3月,华安大地土楼群中的二宜楼被列为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1月,二宜楼被 *** 批准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9年10月,华安县委、县 *** 正式启动“华安大地土楼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
2006年5月,南阳楼被批准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7年1月, *** 正式批准福建土楼(包括华安大地土楼群)作为2008年 *** 中国向 *** 递交世界文化遗产的项目,英文申报文本已被 *** 教科文组织合格接收。2007年8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专家对华安大地土楼群进行现场评估考察。
2008年7月6日,作为福建土楼的重要组成部分——华安大地土楼群将在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接受表决
交通:客家土楼多分布在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龙岩市永定县。广州有到漳州和龙岩的火车,自驾车南靖、永定两县各乡镇的道路多数是柏油路面,行车一般没什么问题。
住宿:南靖、永定两县的住宿条件都不错,有各种档次的宾馆,住进土楼也是个不错选择,条件虽然艰苦,但可领略地道客家风情。
美食:客家菜口味偏重,以“咸、肥、熟”为特点,盐鸡、酿豆腐和红烧肉不可不尝。
从厦门到永定土楼可以坐专车或公车,坐专车费用高但是比较方便,坐公车要到湖坑镇下车,湖坑镇上有岔路去南溪土楼群,可以在岔路口包摩的来回,一个车不会超过25元。南溪的路也可以往田螺坑方向走,沿途可以去看芦溪那边的土楼。如果不去南靖书洋那边的话,可以从南溪过去看田螺坑,然后从塔下的路返回高头、洪坑、湖坑。如果还要去书洋的话建议就到观景台来回,看完洪坑、高头,再经塔下村、田螺坑去书洋更顺一些。据说观景台可以看南溪土楼的全貌,因为时间关系这次没有去,不知道风光如何,但是潺潺的南溪水犹如一条缎带,串起沿途各个村落的座座土楼、颗颗珍珠,点缀着小桥流水,风光非常优美,值得推荐。
最西边的是南江村的八角楼(东成楼),其实就是方楼,不过四个角切了个小斜角,并不是正八角形。楼内有住户,不收门票。我很喜欢东成楼旁边的一座小园楼,里边住了4兄弟7户人家。门前正好对着小桥流水,生机勃勃,情趣盎然。
接着往东5分钟车程,来到南中村的环极楼。环极楼要收5元/人卫生费,不过楼内倒确实挺干净的。环极楼更大的特点是 *** *** 能特强,300年来历经多次 *** 。一次 *** 过后,留下3米多长1尺多宽的裂痕,由于圆楼的向心力和架构的牵引作用,裂缝竟奇迹般地慢慢合拢,仅留下一条细长的裂痕,而整个楼体安然无恙、巍然屹立。楼内部中心环无祠堂之设,在环极楼的中心点上,用力跺脚或放声呼唤、歌唱,可以听到十分明显的回声,好像北京天坛的回音壁。
再往东5分钟即到新南村的衍香楼。衍香楼座落在一潭碧水旁边,风光不错。潭名游皇潭,算是个 *** 水库,还有个小小的发电机组。这个土楼的大门布局比较特别,增加了一系列的 *** 附设。厅内及楼 *** 墙、左右小门等砖木雕刻比较精细,墙壁上书画也比较精美。门楣上书“大夫第”,属于诗书世家。这个楼也是要收5元/人的卫生费的,同样也很干净。
继续往东回来10分钟左右路程,溪边立着的是振福楼。这个楼不在大路边,大门正对着南溪,依山伴水。由于现在被人承包下来准备开发成展览馆,所以还没有 *** 。据说楼内用了许多石料和砖料,雕刻精细,外土内洋、中西合壁、富丽堂皇。
回到湖坑镇。镇上可以包小面、摩的,也可以住宿、补给、饮食FB。路口旁不远处有一家美廉酒店,门面设施简单。一大碗汤蒸兔子才10元钱,还有梅菜扣肉、焖豆腐、酸菜鸭血……味道都还不错。比起旁边的阿庆酒店来,真是实在的多。
如果不去初溪,可以直接从永定县城坐[永定-高头]的班车到达洪坑(土楼文化村)(9元)或者高头(高北土楼群)(11元)。高头与洪坑之间的道路正在修水泥路面,据说元旦前可以修好。往来其间基本上摩的比较多(3元/人)。
洪村土楼文化村门票40元。摩的可以直接带进去,但是没有门票进不了土楼,而且一旦发现有人没买票进了村,保安就会安排查票,被赶出来的滋味不好受。洪坑的土楼象振成楼、福裕楼、奎聚楼等还是很有 *** *** 的,相比初溪的50元门票,还是可以进去看看。(据说早上和晚上保安下班了可以不花钱进去看:)。
洪坑可以住宿,住土楼大概是30元/人,交通也还方便。
洪坑到高头大概20分钟的路程。高北土楼群就在快到高头的时候大路左手侧。最经典的当然是承启楼,号称“土楼之王”。“高四层,楼四圈,上上下下四百间;圆中圆,圈套圈,历经沧桑三百年”。福建民居邮票就是以承启楼为图案。门票30元,可以乘管理员回家的时候溜进去看看(现任管理员家就在土楼旁边),不用理会村民善意的吓唬。土楼游览,一个是宏观,从高处俯视;一个是微观,在楼内游荡。不进去看的话,始终会是个遗憾。从洪坑方向过去,快到承启楼的道路拐弯处,有个小牌子,指示去观景台的方向。说是观景台,其实就是个小山包的坡顶。这里可以俯视高北村的土楼群景色。承启楼旁边还有一个圆楼,叫“侨福楼”,收5元卫生费,楼内空空,不值得一去。其实高北村的其他民房外观也很有特色,可以到处转转。
高头过去一段距离就到了一个岔路口,一边往曲江方向,一边往塔下方向。两条路都可以到书洋,沿途也都有土楼。不过往塔下村的路程要短一点,而且塔下村和坂下村的裕昌楼(东倒西歪楼)是绝对不可错过的。因此推荐路线:可以先往曲江方向观看一下河坑的七星土楼群,然后回过头来走塔下。
从岔路口往曲江方向大概2-3公里左右,路爬到了一个拐弯的坡上,坡上有小路可以下到村子。这里可以看到河坑的七星土楼群的尾巴上三个楼。道路左手边一条小路往坡上走,一直要爬到高压电线塔那里才能够看到河坑土楼群的全貌。村子土楼很集中,不过单个看上去不是很特别。如果有兴趣,可以在道路还没上坡的时候过一座桥,沿着河边的道路进入村子。
有时间的话,可以继续前去石桥村,据说土楼的各种形态,和各种分布规律在这里都能找到踪迹,是《中 *** 居建筑》一书中土楼部分的样板。
回到岔路口继续往塔下方向。昏昏欲睡中,道路拐了个湾,一湾溪水出现在你的面前,层层叠叠铺开的流水,两边的民居乍一看有点吊脚楼的味道,溪上横架着一座样式特别的长桥。嚷嚷着让司机停车的时候,司机会告诉你:这就是塔下村了。
不同于其他村子大规模的土楼群,这里的房子更多的是依山而建层层叠叠的小户人家。在小巷里穿来穿去,不小心穿到了人家的后门,担心一条大 *** 正横眉冷对着你有人家在制茶,那份茶香萦绕半个村庄,胜过各家各户门廊窗墙摆置的各色花草。
穿过小村,村后坡上就是张家的宗祠——德远堂了。德远堂是我们这一路看过来保存更好的祠堂。屋檐上的砖雕色彩华丽,彩凤、青龙、狮子、翠鸟、各式各样的花朵…大门口和梁柱上的木雕、漆画都保存完好、 *** 精细、色泽如新。此堂之所以属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还在于祠堂前伫立的23根盘龙柱(21根老柱,2根新柱)。当地有为功德之人立龙旗柱的风俗,而德远堂前的旗柱林数量众多,且保存完好。
此处无需门票,所有的风景全部FREE,强烈推荐:)。
塔下村再往东前行几分钟到达坂下村的裕昌楼。裕昌楼就是有名的东倒西歪楼了。收5元/人。据称当年此楼为5户人家一起修建,轮流供应修建土楼的木匠师傅饭食。但是因为彼此沟通不是很好,以至于对木匠师傅伙食供应不是很准时。这下得罪了 *** 傅,因此暗中动了手脚。以至于楼盖好了虽然能住,慢慢的2-3层顺时针扭斜,而4层则逆时针歪斜。可能力学结构刚好均衡,因此几百年来倒也相安无事,被今人视为一建筑奇迹。现今楼里还住有许多户居民。裕昌楼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一层的每家房子里都有一口水井。井水很满福建土楼,水位很高,清冽甘甜。楼里的村民可能请你去他家喝喝用井水泡出来的有机茶。茶水品尝无妨,如果不懂茶叶,购买的时候要谨慎一点。
出裕昌楼,再往前到达田螺坑。就是有名的四菜一汤啦,因为四个圆楼围绕一个方楼而形象得名。据说从正下方看,形似5朵色泽不同的蘑菇(土楼颜色略有不同,有的淡青,有的淡红);从侧面看,象布达拉宫(比较牵强);从上方看,那就是四菜一汤啦。没有进村,在公路边拍过侧面的角度后,车子直接开到观景台处。观景台就在公路边,位置正好处于村子上方,而且角度封得死死的,旁边的角度哪里都看不到一丝丝。所以管理处放心大胆的收取20元/人的门票,而游客就为了那一眼风景,实在是很无奈。
过了田螺坑,一路盘山而下到达书洋镇,不到1个小时。途中有蜜柚卖,一斤5毛钱左右,小个的大概1块钱一个。
书洋小镇上车子不多,到南靖的车次每天只有4-5班而已,大概是上午7点、9点、12点多、下午1点多、4点多,车票10元/人。可以 *** 卡去南靖,48公里路,大概100元左右,摩的索价50元(书洋这边的摩的要价比湖坑那边要高不少,注意砍价)。
沿途经过吕凤莲的故乡,有时间的话还可以去看看南靖县境内,梅林镇长教村的怀远楼和璞山村的和贵楼,以及船场镇下山村的福兴楼、隆兴楼,南坑镇新罗村的半月楼、翠林楼,还有最袖珍的土楼-如升楼。
道路沿着船场溪一路蜿蜒,很多的香蕉林,也是一派山清水秀。行程大概1个小时左右,路况不错。南靖境内除了土楼外,也有温泉,还有热带雨林保护区,路况都还不错,还是值得转转。
南靖属于漳州市,去漳州可以坐的士,非常方便,10元/人,大概35-40分钟路程。
福建土楼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宋元时期,现今逾千座土楼分布于福建西南山区,主要分为圆楼、方楼及五风楼等,建筑材料由土、沙石、竹木,甚至是红糖及蛋白都有,就地取材,以建造外墙厚达一米至二米的土楼,坚固得可以抵御野兽或盗贼攻击,亦有防火 *** 及冬暖夏凉等功用。
形状独特的客家土楼,竟在六十年代的冷战时期,被美国误为核 *** 发射井,经过20年的研究,用 *** 卫星拍下无数 *** (土楼的俯视图),仍无法了解1500座“核 *** 发射井”中的“机密”,中情局在1985年终派出一对夫妇伪装游客,到福建南部的南靖县调查,终于发现那些“发射井”,原来是历史悠久的土楼,绝不是 *** 卫星所发现的“核武设施”,才令美国当局松了口气。
2008年7月7日清晨6点多, *** 没睡踏实的福建永定县居民林志成被一条越洋 *** “叫醒”, *** 内容只有三个字:“成功了!”窗外响起过年时才有的鞭炮声,林志成出门一看,好消息已经传遍乡里,土楼里的家家户户挂起了喜庆的红灯笼。
申遗成功的“福建土楼”由“六群四楼”组成,即永定县初溪、洪坑、高北土楼群及衍香楼、振福楼、南靖县田螺坑、河坑土楼群及怀远楼、和贵楼、华安县大地土楼群。昨天,上述土楼所在的县区都举行了热烈的庆祝活动,为期十年的联合“申遗”路终于以成功划上 *** 句号。这是继广东 *** 碉楼与村落于2007年入选世界遗产后,中国南方又一处打动世界的民居生态样本。
“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时期,经过明代早、中期的发展,明末、清代、 *** 时期逐渐成熟,并一直延续至今”,世界遗产网公布的“福建土楼”的申报简介中这样写道,“福建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依山就势,布局合理,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规划的‘风水’理念,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的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是一种自成体系,具有节约、坚固、防御 *** 强特点,又极富美感的生土高层建筑类型……”
与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许多遗址、古迹、皇宫相比,中国“福建土楼”的奇特之处,恰恰蕴含在一种平实的、平民的生活之中。“福建土楼”至今人丁兴旺,文化繁荣,相处和谐,是客家人族聚生活形态的“活”标本。林志成告诉记者,永定县有40多万人,其中大部分还生活在23000多座土楼中;土楼已经通上了水、电、煤,使得土楼既满足了现代生活的便利,又完整地保留着客家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
在中国已有的36处世界遗产中,1997年入选的云南丽江古城、2000年入选的皖南古村落、2007年入选的广东 *** 碉楼与村落,加上刚刚入选的福建土楼,中国南方民居已有四处成为全人类共有的世界遗产。
编辑本段董斌研究员讲解福建土楼风水
应有关方面邀请,美国国际东西方大学国际环境景观生态管理学院资深研究员董斌先生对福建土楼作了评价:他认为福建土楼以各种各样的圆楼以无角逼走“煞气”,其实那所谓“煞气”是不符合中国文化中的中庸因素的文化气息,引领着和谐的民风家风传承,千百年来,土楼的子子孙孙繁衍昌盛,土楼各自以吉祥的命名,再现着“天、地、人”三方完美结合的文化缩影。数十户、几百人同往一楼,反映客家人聚族而居、和睦相处的家族传统。在建造模式上,又体现了完美的国画效果,把“框景”文化容纳于中,在选址上,完全符合风水上关于明堂和案山的选择,古代的土楼的建筑者对于土楼的选址当然也非常考究。土楼的环境大都优雅清静,推开窗户,苍翠欲滴的林木逐一入目,而花果飘香的飘香更是不绝于鼻,可谓步步为景,步步吉祥,层层好运,才迎接来今天的世界文化遗产入选。
董斌先生认为,福建土楼中的“土楼王子”振城楼、这座“最富丽堂皇的圆楼”,由内外两环楼构成,完全按《易经》的“八卦图”布局建造,卦与卦之间筑青砖防火隔墙,隔墙中开设拱门,关门自成院落,互不干扰,开门则全楼相通,连成整体。这样的结构,体现了,八卦风水学的深刻丰富的宜居原理。而且,振城楼砖木结构并仿西洋式装修的内环楼,以别于架梁式土木结构的外环楼,这种“外土内洋”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体现了文化的融合,这是福建文化容易接受外来优秀文化,吸纳天地万象为我精华精气神的表现,在土楼中非常罕见,也是优秀的人文传承。
董斌先生认为,在文化传承方面,福建土楼以方圆结构为准则,体现了易经风水学中“三易”原则, *** 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 *** 会第21届会议审议批准苏州古典园林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的高度评价的园子叫“易园”,为什么叫“易”园?“简易,变易,不易”,也可以作为美学的标准,游遍苏州名苑,你感觉清爽,这就是简易,清爽中又曲径通幽变化无穷,这就叫变易,简易与变易交相辉映,这就是不易,这三易,是中国园林建筑的文化灵魂,所以我说,易经之道,用之在法,其妙在人;“三易”之间,道尽中华美学最基本和最复杂的原则,还有比叫“易园”更合适的名称么?可以这么说“三易”是中国园林美学的灵魂原则!南靖县最为精美的是田螺坑土楼群。站在南山区的半山腰上,可见四座圆楼依山而下拱簇着一座方楼,层层土墙与层层梯田遥相呼应,这样层层接纳,层层呼应,不仅在外观上奇异秀丽,而且在气势上以势应天地山川。而南靖更高土楼“和贵楼”虽建于沼泽地,至今却仍巍然不动;精美的怀远楼目前墙体光滑无脱落,夯土配方与夯筑技艺极为高超,室内雕梁画栋,充满古雅书香气息,完全是风水学与人文精神的完美结合。
结实的三合土墙,结合了“三防”(防风、防水、防震)功能和防盗和防匪。董斌先生认为,在实用和美学原则上也结合的非常紧密。
福建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创造 *** 的生土建筑艺术杰作。其存在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完美和谐的结合,其因地制宜也十分符合风水的原则。福建土楼依山就势,布局合理,不仅仅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规划的“风水”理念(参见董斌《现代风水精鉴》),其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的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是一种自成体系,具有节约、坚固、防御 *** 强特点,又极富美感的生土高层建筑类型,董斌先生认为,这个遗产项目容纳了风水、文化、景观、生态、人文为一体,是一个环境景观生态风水学的样本。
二、福建泉州晋江的丧葬风俗是怎样的
1、棺木抬到,孝男到门前跪泣迎接。有人为 *** 沐浴穿戴装殓入棺,这样职业的人泉州晋江称为“雕虎”。孝男等以新水桶至附近井中汲水,回时任绳子拖地,水放在一碗置于烘炉烧,为 *** *** 之用。余水倾倒阶前,这样叫“上水”。
2、死者装扮毕,扶起坐于厅中交椅上,由道士或僧人作法,祭肴定额十二碗,名叫“辞生。死者足踏装有谷物金钱之斗,由道士或僧人帮其拿一些准备好的钱散发给子孙,名为“散手尾钱”。所择时刻已到, *** 装入棺内,纳以石灰碎纸(泉名“纸脚”),如夫妻尚存其一,则草席须刈留一半。
3、装殓停当,盖上棺盖,钉上木锭。孝男等随后将死者生前所用之 *** 瓶 *** 炉草席碗筷等物拣送至室外旷地,从前各铺均有定址,不能越界。近改在自家门前烧毁,名叫“送草”。
4、送草之后要停柩于自家厅上。停柩的棺木必须加漆,漆之厚薄,视停放时间之久暂及丧家之经济力量而异。
5、停柩一段时候,诸事准备就绪,便择日发丧开吊,做功德为亡魂超度。先期印发“讣贴”遍告诸亲友。出葬前数日再度“捧饭”。布置灵堂,先把糊好之“纸厝”安放厅中,贴上死人名位,由道(僧)作法,名曰“安龛”。
6、亲友接到讣贴,视其交情及资力,有以现款为赙,有以挽联,有以布帛贴字,亦有以冥镪为赙的,丰俭不一。唯花圈 *** 国以后始用,旧式的不用花圈。发丧之日至公吊之前,亲友陆续前往吊唁者,谓之“问丧”。功德已毕, *** 纸厝,翌日出葬。
7、出葬行列有亲友应酬之各种物品,如丧轴多者必抬丧轴而行,又有化妆各种戏服,在出葬行列中边歌边舞,自数阵至数十阵,沿路观众如云,争看热闹。交游广阔之大户,当灵棺经过时,有交情的人家于自家门口排香案,举行路祭,孝男要叩谢并送其红布一块。
8、人死之后,亲属戴孝,头冠白巾,泉州名为“头白”。身穿孝服,没有做功德的以白布为之,做功德的外加麻服,所以做功德也称为“变服”。
9、孝男足穿草鞋,女则就布鞋加缝白布或青布,儿媳鞋后加红布。外亲如外孙的“头白”多一块红布,通常不戴在头上,足穿便鞋。腰间孝男缠麻带,其他为宁麻带。孝男百日内不剃发。
10、泉州人死后三年系首尾计算,届时除服从吉,门贴新红联,俗称“贴三年联”。每月初一及十五,早上敬汤茶饭菜,孝眷哭祭,称为“孝初一十五”。未除服前新年不贴红联,或贴水红色或绿色者,其辞句亦与春联异,作哀伤之词,如“望云思亲”之类。
三、福建:数字“新农具” 耕出“智慧田”
日前举行的第五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 *** 度呈现现代农业的数字化打开方式:在东北黑土地的无人农场,耕种防收一键完成;在南方山地丘陵茶园,碳收支账本一目了然;在工厂化蛋鸡舍,病死鸡低产鸡一眼识别……
在数字化时代,传统农业“看天吃饭”“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刻板印象被打破。智能装备成了“新农具”,数据成了“新农资”,耕出高产优产“智慧田”。
对“鸡倌”们而言,最费时伤神的不是拌料饲喂,也不是清理鸡舍,而是在茫茫鸡群中找出一只死鸡。
位于福清市渔溪镇的福建光阳蛋业股份有限公司蛋鸡养殖场,有12栋鸡舍,单栋存栏量5万羽。每天,每栋鸡舍的饲养员要花大半天时间巡检鸡舍,排查出死鸡。“若不及时处理,极易发生疫病,还会出现堵蛋情况,使鸡蛋无法顺利进入输蛋线。”场长李国彬说,在5万羽鸡群中找到三两只死鸡,无异 *** 捞针,对饲养员身心都是一种考验。
去年“上岗”的蛋鸡养殖机器人——“木鸡郎”,解放了“鸡倌”。“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木鸡郎’能从形态特征判别蛋鸡是否为死鸡,并给出精确 *** ,饲养员只需按图索骥及时淘汰即可。”李国彬说,鸡头与鸡爪状态是判断蛋鸡状态的重要依据。一般而言,死鸡的爪子多呈僵直状。“借助‘木鸡郎’的‘慧眼’,死鸡检出率可达99%。”
数字农业,让养鸡变得事半功倍。
作为蛋禽领域的龙头企业,光阳蛋业早在2012年便涉足数字农业,启动建设了一套农业物联网 *** 。该 *** 可实时监测鸡舍环境数据,并通过溯源 *** 为每一枚鸡蛋找到“娘家”。但在公司董事长余劼看来,这套 *** 有点“中看不中用”,对提高生产效率并没有太大帮助。
“数字农业并不仅仅是布设一堆传感器,而要把海量数据用起来,服务于生产。”2018年,光阳蛋业入选农业农村部数字农业试点项目,余劼开始复盘和反思,数字农业应当是什么样的。
经过几年探索,光阳蛋业构建了一套数字化养殖 *** 。蛋鸡养殖由此实现全流程高度数字化:自动采集环境数据、自动化环境控制、自动化精准饲喂、自动清粪、疫病监测与预警、自动集蛋与包装……2020年问世并于去年投用的全球首台商用养鸡机器人“木鸡郎”,则是其数字化转型的最新成果。
排查死鸡仅仅是“木鸡郎”众多技能中的一项。余劼将其“十八般武艺”归结为三类:“代王巡山”,定时或依据指令开展鸡舍 *** ;“动态清零”,及时发现并 *** 死鸡、低产弱鸡;“决策高参”,自动生成环境云图、行为异常及死淘分布等图表,为改进养殖方式提供科学依据。
“木鸡郎”做到了饲养员想做而做不到的事。以排查低产弱鸡为例,在蛋禽养殖中,产蛋率是最重要的指标。低产弱鸡“光吃不下蛋”,投入产出比极低。但通过人工准确找出哪只鸡是低产弱鸡,几乎不可能。“木鸡郎”却能精准识别。得益于此,光阳蛋业每只鸡每个产蛋周期可节省饲料0.5公斤。目前,一公斤饲料成本3.5元。节本增效显著。
最近,“木鸡郎”向后台反馈了一张蛋鸡行为异常图表:某个区域的鸡群频繁张嘴。“结合环境数据,我们发现该区域温度不均匀,气味较浓,并及时改进优化,为每一只鸡都提供舒适的生长环境。”余劼说,这个容易被忽视的细节,实则是蛋鸡的情绪表达。
通过技术迭代与深度学习,“木鸡郎”还将变得更加聪明。在余劼的设想中,未来“木鸡郎”有望通过“望闻问切”, *** 度精准判别蛋鸡的健康状况,还能通过大数据分析,为蛋鸡提供更加精准的营养模型,“要补充多少碳水、蛋白质、维生素、纤维,不再依赖经验,全部用数据说话,从而达到精准饲喂与节粮目的”。
一只蛋鸡的数字之旅,背后是福建农业的数字化转型之路。
“我们推动农业物联网、卫星遥感、5G、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深度融合。”省农业农村厅市场与信息化处处长陈洪说,2017年起,福建率先在全国组织建设现代化农业智慧园,以数字化赋能茶叶、食用菌、水果、蔬菜、畜禽等福建优势特色产业。
数据显示,福建已建设国家级数字农业示范基地5个、省级现代农业智慧园60多个、农业物联网应用基地700个,累计投入财政资金1.5亿元,撬动社会资本10亿元以上,辐射带动全省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000多家。
数字化技术直指传统农业痛点,实现了农业生产经营的流程再造。
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农业如何展现担当?数字化,让农业碳收支明明白白。福建八马茶业有限公司引进了气象观测 *** ,实时记录茶园温度、降水、辐射等相关气象数据。
“我们利用气象数据,结合实地测量到的叶面积指数、植被 *** 指数等指标,通过生态过程模型,推导出茶树碳通量;通过对土壤取样,进行实验室理化分析,估算茶园土壤有机碳储量。”省农业科学院数字农业研究所研究人员王苗苗说,“摸清农业碳汇家底后,为未来农业碳汇交易奠定了基础。”
在日前举行的第五届数字峰会上,福建八马茶业有限公司通过可视化平台,展示了一本茶园“碳账本”:位于安溪县西坪镇的400亩茶山,茶树每年可实现净固碳量101.66吨;0至20厘米的土壤层中,碳储量约为1108.46吨。
茶叶加工过程同样蕴 *** 减排潜力。在安溪,一套能够模拟制茶 *** 工艺的智能 *** 即将投入商用。“我们将物联网、智能控制、数字孪生、人工智能等技术深度融合应用于晒青、凉青、摇青、杀青、揉 *** 、包揉、烘干等乌龙茶 *** 环节。”省农科院数字研究所研究人员 *** 鹏说,2019年,该所联合安溪多位制茶工艺 *** ,组建协同创新团队,开展铁观音智能化初加工关键技术联合攻关,“这套技术精准采集人工制茶力度、时间、次数等数据,同时记录茶叶失水率等指标,最终达到机器模拟人工的效果,精准生产,节能减排”。
非洲猪瘟 *** 曾给生猪养殖业带来巨大冲击。数字农业护航农业生物安全。“以往,盘猪、称重等都由人工 *** 作,无形中增加了感染风险。”省农科院农业工程技术研究所科技人员吴飞龙所在的科技服务团队,在福建省星源农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开展数字农业试点,探索动物疫病防控的智能农业方案。
“工作人员可以通过 *** 终端远程 *** 控猪场内的智能硬件,实现智能盘猪、智能称重、膘情监测、智能饲喂、可追溯管理,从而大大减少人员介入,有效降低了生猪的感染风险。”吴飞龙说,由于生产管理更加科学精细化,可有效地控制抗生素、添加剂及兽 *** 的投放,从而确保了食品安全,猪舍管理成本也大大降低。
人工成本上涨、政策利好、技术进步,加之近年来开展的用户教育,数字化日益成为农业现代化转型的新方向,并迎来了新一轮投资与创业热潮。但在业者看来,数字农业发展的广度与深度都有待拓展。
*** 鹏在调研中发现,不少数字农业项目存在“重建设轻运营”现象。“部分项目展示成分大于实际应用效果。”他说,许多数字农业项目仅仅实现了简单的信息传输与显示,未能与农业生产经营深度融合,难以解决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在 *** 鹏看来,不少农业信息化服务企业花大力气建设平台,却缺乏专业的管理运维服务,使得数字农业 *** 利用率低,也让一些农户与农企产生“信息技术无用论”的偏见。
省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副研究员林琼则认为,数字技术与农业深度融合的关键,在于挖掘数据的潜力,让数据真正成为指导农业生产经营的“新农资”。
“数据不够用、不好用、不会用,是制约农业数字化的关键问题。”林琼以蔬菜大棚数据采集为例,当前数字农业项目采集的数据多集中于光温湿等环境数据,植物传感器研发利用程度有限,缺乏对作物生长状况数据的实时掌握。“比如大棚温度高了,对番茄茎叶生长、开花、果实膨大、糖分累积、生长胁迫等有什么影响?”林琼说,只有将环境因子与作物生长相关联,才能真正用数据说话,精准调整管理措施,否则依然要高度依赖人工经验。
*** 鹏则主张打破数据孤岛,提高数据质量。“目前,数字农业标准规范研制较为缺乏,造成数据质量较差,农业信息无法有效实时共享、分析和应用。”他建议,加强数字农业相关行业标准规范的建设,制定一批农业传感器、农业数据采集、数据传输等相关行业标准,促进农业数据互联共享和应用。
在这方面,福建已有所突破。近年来,福建省实施了福建“农业云131”信息工程,旨在构建一个农业大数据资源中心,完善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等三大应用体系,打造一个全省“三农”信息综合服务平台。
“我们正加快完善福建‘农业云131’工程,建设算力、算法、数据、应用资源协同的省级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陈洪说,下一步将进一步完善省、市、县、乡(镇)、村五级数据采集汇聚,构建实时、动态的数据采集体系和数据库,深度挖掘分析农业全产业链和农村全领域数据,加快数字资源要素价值充分释放。
培育应用型人才,是数字农业发展的又一关键。福建新 *** 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是多家省级现代农业智慧园的技术支持方。项目负责人吴仲钢发现,不少项目在建设初期效果良好,但后续运营乏力。“大多数农民、农业企业缺乏信息化技术的使用经验和信息化知识,设备 *** 作、数据分析等能力不足。”他建议,完善农业数字化人才培育机制,让数字农业技术真正用起来、用得好。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