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纺织之乡 纺织之乡

牵着乌龟去散步 之乡 1

各位老铁们,大家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分享针纺织之乡,以及纺织之乡的相关问题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更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是指哪个城市
  2. 丝绸之乡是哪个城市
  3. 黄道婆发扬海南纺织技艺的过程是怎样的
  4. 中国丝绸之乡在哪里

一、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是指哪个城市

一般指长江中下游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是指中国长江三峡以东的中下游沿岸带状平原,为中国三大平原之一,地跨中国鄂、湘、赣、皖、苏、浙、沪等7省市,素有“水乡泽国”之称。

江苏省苏州市、浙江省杭州市、浙江省嘉兴市。

苏州唯亭镇草鞋山出土了六 *** 前的纺织品实物残片;吴江梅堰又出土了四 *** 前的大批纺轮和骨针,以及带有丝绞纹和蚕纹的陶,这都说明了苏州古代先辈很早就掌握了养蚕纺丝的技术。苏州在上古时期属九州中的扬州,夏禹时就有丝织品土贡“织贝”一类的彩色锦帛。

苏州丝绸已发展成为“瞻军足国”的重要物资。南北朝时,有日本使者求吴织、缝织女工归,《日本书纪》亦有相应的史实记载。

苏州丝绸博物馆,是中国之一所丝绸专业博物馆。 *** 10月苏州丝绸博物馆在明代著名画家唐寅祠故址举行开馆典礼,并展览了基本陈列,1991年9月20日新馆竣工。

苏州丝绸博物馆是一座清新典雅、动静结合的博物馆:也是一座集收藏、陈列、科研、教育、 *** 、生产、购物、餐饮和旅游于一体的多功能博物馆。

杭州有“丝绸之府”之称,并建有中国丝绸博物馆。距今四千七百年的良渚出土丝织物就已揭示了杭州丝绸的历史之久,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丝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的诗句又道出了当时杭州丝绸的水准之高,旧时清河坊鳞次栉 *** 绸庄更见证了丝绸经济的繁荣。

杭州丝绸,历史悠久,质地轻软,色彩绮丽,品种繁多,有绸、缎、绫、绢等十几类品种,最著名的品牌有喜得宝、万事利、凯地等。杭州市余杭区是国家确定的“丝绸织造基地”,杭州已连续举办四届中国国际丝绸博览会,全国丝绸信息中心也坐落在杭州。

所有这些充分证明了杭州具有发展丝绸产业的独到优势。项目为“中国纺织面料—丝绸产品流行趋势”,杭州作为发布地最能体现行业的 *** *** 。

嘉兴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美誉。

嘉兴有4700余年的丝绸文化历史,被誉为古代的“丝绸之府”,当代的“中国绸都”,丝绸历史源远流长。嘉欣丝绸园内集栽桑、养蚕、缫丝、织造、印染、服装于一体,您可以了解到从蚕茧到丝绸服装的全过程,传统的产业链,现代化的生产过程,极具观赏魅力。

1、长江中下游平原西起巫山东麓,东到黄海、东海滨,北接桐柏山、大别山南麓及黄淮平原,南至江南丘陵及钱塘江、杭州湾以北沿江平原,东西长约1000千米,南北宽100~400千米,总面积约20万平方千米。

主要由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皖苏沿江平原、里下河平原及长江三角洲平原等6块平原组成。一般海拔5~100米,多在海拔50米以下。年均温14~18℃,年降水量1000~1500毫米。

2、长江中下游平原位于扬子准地台褶皱断拗带内,燕山运动产生一系列断陷盆地,后经长江切通、贯连和冲积后,而形成。

受新构造运动影响,平原边缘白垩系―第三系红层和第四纪红土层微微掀升,经流水冲切,成为相对高度20~30米的红土岗丘,中部和沿江沿海地区则继续下降形成泛滥平原和滨海平原。

3、长江中下游平原是中国重要的粮、油、棉生产基地,亦为中国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长江天然水系及纵横交错的人工河渠使该区成为中国河网密度更大地区。同时该区是中国淡水湖群分布最集中地区,著名淡水湖有鄱阳湖、洞庭湖等。

二、丝绸之乡是哪个城市

中国丝绸之乡是海安县。

海安隶属于江苏省南通市,位于南通、盐城、泰州三市交界处。海安,江海平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优越的地理位置,便捷的交通、优美的环境、宜人的气候、优惠的政策为海安茧丝绸产业的迅猛发展带来了良好机遇。全县形成了从制种、栽桑养蚕、蚕茧收烘、缫丝、绢纺、织绸、炼印染、服饰生产的一条龙生产经营体系。

海安隶属于江苏省南通市,位于南通、盐城、泰州三市交界处。海安,江海平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优越的地理位置,便捷的交通、优美的环境、宜人的气候、优惠的政策为海安茧丝绸产业的迅猛发展带来了良好机遇。全县形成了从制种、栽桑养蚕、蚕茧收烘、缫丝、绢纺、织绸、炼印染、服饰生产的一条龙生产经营体系。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县拥有悠久的栽桑养蚕历史,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全县就已涌现出十数家缫丝、丝织企业。后经数十年的发展,现在的茧丝绸产业已从纺织服装工业扩大到棉纺织、色织、针织、化纤、丝绸、服装 *** 等领域,门类齐全,规模宏大。

海安县自2003年,全县桑园面积达17万亩,年产鲜茧34万担。全县有11.4万户农户从事栽桑养蚕业,雄居全国各县(市)之首,成为华夏大地蚕茧之一县。丰富的蚕茧资源,为海安丝绸服装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该县的缫丝纺织工业不断壮大。

三、黄道婆发扬海南纺织技艺的过程是怎样的

黄道婆,宋末元初知名棉纺织家。出身贫苦,少年流落海南岛,以道观为家,劳动、生活在黎族姐妹中,并师从黎族人学会运用制棉工具和织崖州被的 *** 。

由于传授先进的纺织技术以及推广先进的纺织工具,而受到百姓的敬仰,被后世尊为布业的始祖。

1245年,黄道婆生于上海乌泥泾镇的一个穷苦人家。当时,正是宋元代更替、兵荒马乱之际。然而,承继着祖先勤劳勇敢光荣传统的劳动人民,依然是种瓜播谷、栽桑植棉,男耕女织,黄道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

黄道婆出生前后,她的家乡便从闽广地区传来了棉花种植。到了黄道婆记事的时候,棉花种植已经普及浙江、江苏、江西、湖南等地,不 *** 女学会了棉花纺织技术。

黄道婆由于家境贫寒,而且很小就失去了全部骨肉亲人,孤苦无依,不得不自幼就砍柴做饭、洗洗涮涮,拿针用线,补补连连,一切都是她自己奔波料理。

她心灵手巧,好学好问,肯动脑筋,善于琢磨。大人干的活计,她看了便能举一反三,迅速通路入门。

本地有人经常穿着棉布衣裤锄草犁田,邻居会纺线的妇女,早就告诉黄道婆,那种棉线布厚实柔软、经久耐用,干活的人穿用极为合适。黄道婆听着总是十分注意,沉思不语,而后,便抓紧向纺棉的成年人学习。

然而,在生活逼迫下,黄道婆不得不到有田地的人家做了童养媳。虽然年纪很轻,可她的劳动经验相当丰富。丰富的经验,使她更加聪明。

她每天除了做完家里的活,也还是硬挤时间继续练习纺织技术。没多久,她便熟练地掌握了全部 *** 作工序。

1263年,18岁的黄道婆有一天看到了从闽广运来的棉布,色泽美观,质地紧密,后来又看到海南岛的黎族、云南高原上的彝族所生产的匹幅长阔而洁白细密的“慢吉贝”、狭幅粗疏而色暗的“粗吉贝”等,不由得对那些地区心驰神往,暗想:若是能学到那里的纺织技术该多好啊!

有了这样南游学艺的志向,黄道婆便确定就此弃乡远航,访求先进纺织技术,实现夙愿。半夜,她偷偷从家里逃出来,奔向黄浦江边,躲进一艘商船舱底。

第二天清晨,商船准备起锚出海,忽然,黄道婆从舱底上来,跪到船主面前,苦求把她带到闽广海南。

老船主听黄道婆倾吐了志向,不由得又敬重又同情,便点头答应了她的要求。于是,黄道婆登上船头,遥望乌泥泾,洒泪告别了亲爱的出生地,随船南渡。

当时,交通工具简陋,航海技术低劣,黄道婆不避风险,忍着颠簸饥寒,闯过惊涛骇浪,先抵占城,随后到了崖州。她看到当地棉纺织业真的十分兴盛,便谢过船家在海南落了脚。

崖州的木棉和纺织技术强烈地吸引着黄道婆,朴实的黎族人民热诚地欢迎她、款待她。她同这些兄弟姐妹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也爱上了这里的座座高山、片片阔林。

拿起了著名的黎幕、鞍搭、花被、缦布,瞅着那光彩明亮的黎单、五色鲜艳的黎饰,黄道婆便爱不释手,赞美不止。为了早日掌握黎家技术,她刻苦学习黎族语言,耳听、心记、嘴里练,虚心地拜他们为师。

黄道婆研究黎族的纺棉工具,学习纺棉技术,废寝忘食,争分夺秒,像着了迷一样,每学好了一道工序,会用一种工具,她的心就仿佛吃了蜜一样。

黎族人民不仅在生活上热情照顾黄道婆,而且把自己的技术无保留地传授给她。聪明的黄道婆,把全部精力都倾注在棉织事业上,又得到这样无私的帮助,很快就熟悉了黎家全部织棉工具,学成了他们的先进技术。

尽管绞尽脑汁、熬尽心血的劳动消耗,把黄道婆的一头青丝换上了全部白发,给她丰润的脸上刻下道道深而密的褶皱。但她还是精神抖擞,深钻细研,锲而不舍,刻苦实践,三十年如一日,终于成为一个技艺精湛的棉纺织家。

岁月恰似织布快梭,转眼之间,到了13世纪末叶。元代朝廷实行一些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江南经济开始好转。黄道婆这些年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顺利地学习成功。

听说故乡 *** 下来,有了生机,不由又想起那里棉织业的落后情形,内心 *** 了改变江南技术面貌的原来志向,升起了一股难以抑制的思乡感情。

于是,黄道婆向海南同胞说出了心事,情长谊深的黎族姐妹舍不得离开她,但又理解她,只好压抑着惜别的心情支持她。

1295年的一天,黄道婆忍痛告别了第二个故乡,搭船离开美丽的崖州,重返她阔别30多年的长江之滨。

经过了改朝换代,黄道婆的公婆和丈夫早已先后死去,她一心无挂,只抱着造福于民的善良愿望,不顾晚年体力衰微与生活孤单,回到家乡马上投身于棉纺织业的传艺、改良和创新活动。

乡亲们亲切地欢迎黄道婆满载而归,她更是不辞辛苦,东奔西走,热心地向乡亲们讲述黎族的优良制棉技术,妇女们成天围着她听得倾心入神。她便把自己海南所得,倾囊相授。

同时,黄道婆还把黎家先进经验与上海的生产实践结合起来,努力发挥自己的才能智慧,积极发明创造。对棉纺织工具与技术,进行了全面的 *** 。制造了新的擀、弹、纺、织等工具,刷新了上海棉纺业的旧面貌。

黄道婆把沿用多年的小弓,弓身由1.5尺长改为4尺多长,弓弦由线弦改为绳弦,将手指拨弦变为棒槌击弦。这结实有力的大弓,弹起棉来,铮铮然节奏鲜明,仿佛响起一支好听的劳动乐曲,棉花弹得又松又软,又快又干净。

在纺纱工序上,黄道婆创造出三锭脚纺车,代替过去单锭手摇纺车。脚踏的劲头大,还腾出了双手握棉抽纱,同时能纺3根纱,速度快、产量多,这在当时世界上是更先进的纺车,实在是个了不起的技术 *** 。

在织布工序上,黄道婆对织布机也有一定的 *** 。她借鉴我国传统的丝织技术,吸取黎族人民织“崖州被”的长处,与乡亲们共同学习研究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等棉织技术,织成的被、褥、带、帨等。

上面有折枝、团凤、棋局、字样等花纹,鲜艳如画,“乌泥泾被”名驰全国。

崖州布被五色缫,组雾紃云粲花草,

片帆鲸海得风口,千轴乌泾夺天造。

四、中国丝绸之乡在哪里

海安隶属于江苏省南通市,位于南通、盐城、泰州三市交界处,东临黄海,南望长江,靠江靠海靠上海。全市总面积1180平方公里,总人口96万,下辖10个区镇,含1个国家级开发区,1个省级高新区,1个省级商贸物流园,1个老坝港滨海新区。

海安是全国著名的教育之乡、装备制造之乡、建筑之乡、茧丝绸之乡、河豚之乡、纺织之乡、花鼓之乡、紫菜之乡和长寿之乡。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县拥有悠久的栽桑养蚕历史,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全县就已涌现出十数家缫丝、丝织企业。

针纺织之乡 纺织之乡-第1张图片-

后经数十年的发展,现在的茧丝绸产业已从纺织服装工业扩大到棉纺织、色织、针织、化纤、丝绸、服装 *** 等领域,门类齐全,规模宏大。1981年至2003年的时间中,当地的家蚕发种量、蚕茧产量连续23年保持全省之一。

海安县自2003年,全县桑园面积达17万亩,年产鲜茧34万担。全县有11.4万户农户从事栽桑养蚕业,雄居全国各县(市)之首,成为华夏大地蚕茧之一县。

丰富的蚕茧资源,为海安丝绸服装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该县的缫丝纺织工业不断壮大。目前,该县已形成了较为完备的茧丝绸产业链条,具备了从栽桑养蚕、收烘处理、缫丝加工、面料纺织、染整加工、服装 *** 直至后整理等诸多工序的完成能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茧丝绸之乡

参考资料来源:海安县人民 *** -认识海安

好了,关于针纺织之乡和纺织之乡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

标签: 针纺 织之乡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