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关于南平家具之乡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福州国际家具城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一、福建雕刻之乡是哪里
1、福建雕刻之乡位于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市境内,是中国雕刻艺术的发源地之一。这里拥有雄厚的雕刻文化底蕴,是中国传统木雕艺术的一个 *** *** 地区,是中国文化艺术宝库之一。
2、福建雕刻之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代,这一时期,在这里繁荣起来的雕刻艺术得到了非常大的发展。由于这里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环境,其木质材料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同时,这里也形成了独有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传统。历来以建筑雕刻和家具雕刻著称,其木雕作品一直以精湛的技艺,细腻的手法,丰富的文化内涵而著称于世。
3、福建雕刻之乡是中国木雕的重要发源地和基地之一。这里的木雕作品,无论是构思,技巧还是风格,都具有迥异于其他地区的独特魅力。福建雕刻之乡拥有丰富的木雕资源,以紫檀木、红木、桧木等高档木材品种为主材,经过精湛心为工艺的 *** ,呈现出别样的艺术之美。
4、福建雕刻之乡拥有众多的雕刻工匠和传统文化 *** ,是雕刻艺术的瑰宝之所。这里精通中国文化、艺术、哲学和历史,将这些领域的精华融入到创作当中,使得福建雕刻之乡的作品更加具有层次感和内涵。
5、总之,福建雕刻之乡是中国雕刻艺术的重要发源地和宝库之一。它 *** 着中国传统文化中雕刻艺术的典范,赢得了全国各地乃至海外艺术爱好者和收藏家的喜爱。
二、南平人的生活
南平市传统衣着风俗。 *** 初期,一般群众穿大襟短便装,士绅及读书人多着长衫,并以长袍马挂为礼服。妇女着大襟花边齐膝大褂和长裤。20世纪20年代以后,知识界男子多穿中山服,女子多穿旗袍,男 *** 穿三个口袋的 *** 装,女生着蓝或白上衣、黑裙。30年代,初中 *** 着 *** 童子军服装。中华人民 *** 国成立后,男子多着灰色或蓝色中山装,女子着 *** 装。“ *** ”时期,男女 *** 、干部多着草绿色军服。80年代服装多样化,男子流行西装、夹克衫、牛仔服,女子多穿各种款式的连衣裙。 *** 兴统一制着的校服。
南平市穿鞋载帽传统风俗。清末、 *** 初,男子多穿双鼻布 *** ,雨天则穿布面木屐,载瓜皮帽或纱帽,士绅及知识分子多戴礼帽。20世纪40年代,木屐逐渐被橡胶雨鞋及各种胶底运动鞋取代,知识界开始流行皮鞋。50年代 *** 和干部多戴灰或草绿色这帽着解放鞋。80年代男子流行鸭舌帽、旅游鞋,女子流行各式高跟鞋。20世纪90年代, *** 融化欧美精华,款式千种。
南平市传统发型。清代,男子天门剃光,脑后留长辫子;少女留短辫,妇人拘髻。 *** 时 *** 下令剪辫,男子理平头或分头,女子理齐肩短发。20世纪40年代,有少数时髦女子烫发。中华人民 *** 国成立后,50年70年代很少有人烫发。80年代部分青年男子以留长发,小包头,女子以烫港式发型为时髦。
南平市传统风俗。 *** 时期,女子流行戴耳环、戒指、头钗、手镯。20世纪50—70年代,少人佩戴。20世纪80年 *** 始,戴耳环、戒指、项链又渐盛行,城镇新娘新郎必佩戴戒指。
南平市饮食传统习俗。日进3餐,主粮大米,旧时辅以甘薯,今时辅以面食。农忙上下午加一餐点心。家家户户有腌菜习惯。通常3菜1汤。果有麻糍、大米果、珍珠果、黄碱糕、白果、年糕、千层糕、曲曲果等等。20世纪50年代,从北方传进面包、饺子。利用各节令进补身子。调中草 *** 还有头痛吃猪脑、脚乏力吃猪脚、心病吃猪心、肺病吃猪肺、胃不适及孕妇吃猪肚的习俗。20世纪80年代后,讲究“早吃好,午吃饱,晚吃少”的健身进食法。
南平市建房传统风俗。旧时请风水先生择好 *** ,尤其重视“上梁”。对“梁木”择吉日在山上做好,将梁的两头用红纸包扎,梁中间盖上红毯,鸣炮抬回,称“迎梁”。上梁前,要在梁上放挂小红布袋装的麻、豆、麦、明钱等“七宝”, *** 贴“八卦图”,两端悬挂粽子、红酒、谷子和银钱之类。升梁时,由阴阳先生或“活鲁班”鸣锣司仪,口念“上梁吉祥,财丁两盛,富贵双全”等语,后撒丢其粽子、包子、爆谷花、花生、糖果之类,围观者抢拾食物,热闹异常,意谓“新厝开花”、“大吉大发”。当晚杀猪宰羊,办酒席宴请木匠、泥匠和亲友,称“吃上酒”。
南平市住宅传统风俗。旧时一般为单层土木结构瓦房,一厅数室,左右对称,屋檐外飘,檐下架设木石板凳,供室外憩息之用。选择坐北朝南,避风向阳。如门对通衢大巷,屋顶要竖“泰山石敢当”牌,以避风煞。富裕人家住宅则为土库墙砖木结构,两侧山墙封顶,让面砖雕,有的画栋梁,堂皇雅致。立体结构多为抬梁式和抽斗式。中华人民 *** 国成立后,农村向砖木结构、4榀3直(5直)方向发展,城镇向砖木、混凝土、框架结构方向发展,1厅1室或2厅3—4室带卫生间。
南平市迁居传统风俗。新居落成后,选好日子迁住新居。一家老少要同时离开旧居,离开旧居时要点燃香烛放鞭炮,叫做“谢居”;前往新居时要点燃火把或灯笼、马灯,把火种接入新居,以祈人丁兴旺:进入新居时,也要点香烛鞭炮,还设酒席款待宾客。
对称划拳、对拳、对枚。南平市传统斗酒博戏风俗。一般由2人对阵,行令开始,每人喊1—10的数,并相应伸出手指对应,谁喊的数符 *** 方手指之和,谁为赢,对方喝一杯酒。3杯或6杯酒为一轮。如果6拳全输,还得“奖”1杯酒。发起人对全桌宴友按顺序轮流猜拳,称“打通关”。第三者介入支持输方,称“ *** 拳”。有的人不愿高喊,以双方指数总和的单双数固定来论高低,称“哑拳”。以食指和中指作剪刀状标志,以马掌作布状标志,以拳作石头状标志,称之“石子剪刀布拳”。以握紧拳头、让对手猜堂心有无他物,称“猜有没拳”。有一种约定俗成的“一字猜”。还有“快拳”和“慢拳”之分。拳的喊数从1—10依次是:一为一心敬、一定敬、一子翻天、一定高升;二为哥俩好、两家新、二度梅、两相好;三为三匹马、桃园三、三连冠、三星高照;四为四季红、四季发、四逢喜、四季平安;五为五金魁、五魁首、五子登科、五福临门、六为 *** 顺、 *** 来;七为七巧巧、巧七七;八为 *** 飘、八八发;九为九老寿、快快来、九重九;十为全家福、满堂红、全来到、十足足。用不同的吉祥词、祝贺词、攻守词相配,无穷无尽,叫不出者为输。
南平市过渡传统风俗。船若在对岸,则在渡口“吾”一声,渡船就应声而来。船头掌篙的和船尾掌舵的要配合默契,互相招呼,看手势行事。长途行舟,过一次险滩还要放鞭炮一次,以示庆贺,乘船或到船上作客,吃饭时切忌把筷子架在空碗上,把饭瓢倒,鞋底朝天,认为这是不祥之兆。
南平市传统婚俗。又称“下定”,男家要做肉丸(取团圆之意),备六碗菜(取 *** 六顺之意),宴请媒人与亲友。将定亲首饰、男女双方庚贴“乾坤书”、六祥干果装在一个特制的“红桶”内,由寻人送往女家。女家也备六样宴请媒人和亲友。20世纪70年代后,民间定婚仪式有“大定”和“小定”之分。“大定”则男女两家设早宴,女方备午宴,定亲男女青年入席后,男(女)家的长辈要分别给“见面礼”,定亲礼品仍由媒人送到女家,但提红桶之俗已废。“小定”双方都不请客,男女青年会面赠纪念品,商议有关婚嫁事项。
又称下聘、送“日子单”,或者称“送银”。南平市传统婚俗。男家备早餐请亲友,将写上结婚日期的红贴连同聘金礼品,交媒人送往女家。聘金越重,则表示男家体面。女家不收或少收礼金,则认为是“自降身价”,以后到男家将不被“看重”。中华人民 *** 国成立后礼金废。20世纪60年代要彩礼之风又起,农村流动“六个六”(礼金360元,衣服6套,红酒60斤,猪肉60斤,鱼360斤,蛋360个),彩礼的钱物要合六数,还要缝纫机、收灵机、手表等。80——90年代还要彩电、电冰箱、洗衣机、金首饰等。
南平市传统婚俗。婚前三天,男家要给女家送披风、花髻等。婚前一天,男家要给女家送一坛“离母酒”,女儿生育时,娘家用此坛子装酒送女儿。过门日,男家雇花轿鼓乐、举大灯笼到女家迎亲,抬新娘嫁妆的人同行。中午女家设“家母宴”送新娘。午后新娘要理去汗毛,梳装打扮,辫子要挽成发髻穿上新绣鞋,戴上霞帔,拜别父母长辈,然后由父兄抱上花轿。有的要“哭嫁”,以示从此是“两家人”;有的新娘上轿时要换下带土的鞋子,表示不带走娘家的“风水”。新 *** 小弟坐小轿送亲叫“做舅仔”。一路鼓乐吹吹打打,鞭炮不断。中华人民 *** 国成立后,坐花轿等旧俗已废,新娘多由新郎迎接新由女友数人陪伴,其中一个撑伞步行或坐布置一番的新娘小轿车到男家。
南平市传统婚俗。旧时,花轿到男家,新郎要站到楼台高处,以示“男尊女卑”,门前放鞭炮接新 *** 同时,撒食盐于火盆中发出爆响声,取“大发”之兆。新娘下轿时,送接亲男童一串龙眼干,以示“ *** 幸福、百子千孙”。司仪引新人在鼓乐声中入厅拜堂。即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夫妻对拜。然后拜长辈、内亲,每个受拜的人要给礼钱。随后喜宴开始,乐队弹唱侑酒,小舅坐厅堂首席,新郎要到席前端菜敬酒。新娘由家娘带着向亲戚敬酒(有的则宴后敬茶),以辈份为序,长辈要送礼钱,俗称“见面礼”。新 *** 公婆要给小舅送红包。礼毕,送新娘入洞房,饮交杯酒,然后开筵席。有的每上一道菜,新娘要更换一件衣服,向宾客致敬。中华人民 *** 国成立后,此俗多有废除。
新人入洞房时,长幼亲友都可以去闹新房,向新婚夫妇逗趣。要新郎新娘表演节目。俗话说:“三天新娘没大小”,“闹房闹喜越闹越喜”,旨在增加热闹气氛,但也有的因戏谑粗野,闹得不欢而散。临睡前还要请长辈念吉词,在床上撒掷钱钞、彩果,俗称“掷床”,以兆早生“贵子”。当晚洞房灯光不熄,若有人偷得新 *** 绣鞋衣物,第二天新郎要办酒赎取。中华人民 *** 国成立后,掷床与偷鞋之俗已废。
南平市传统婚俗。第三天新婚夫妇乘轿回娘家拜见岳父母,称回门。回去时女在前,男在后。回来时男在前,女在后。岳父家中餐请回门酒留宿,晚餐男方请回门酒。女方亲友要送给新郎见面礼。三日后新媳妇始下厨房, *** 持家务。结婚满月,娘家送女红用具。当年除夕前,给岳父母送年货。次年正月,男方亲戚请新娘,女方亲戚请新郎,俗称请新亲。亲戚均不收新郎、新娘拜年糖果。
又称“招附马”、“招亲”。南平市传统婚俗。男子“嫁”到女家,多是女方家缺劳力,或无男儿嗣续,招婿为儿,以承家计或续接香火。入赘完婚,男方在经济上不需什么开支,大多数家具设置和酒宴由女方自办,男方只补贴女方一定数量的钱即可。入赘前,双方家长要订立入赘合同,各执一份为凭。以长子随母姓,倘只生一子则两姓兼承祧。如果续弦之类男上女家,武夷山一带称“上门”。
南平市传统生育习俗。女儿嫁后 *** 称有“喜”,娘家要送猪肚、蛋给女儿吃。临产前送婴儿衣着 *** ,俗称“催生”。分娩后,女婿在三天内必须送蛋、酒到岳父母家报喜,酒壶嘴定圆塞,表示生男;花塞,表示生女。岳父母则带鸡、兔、蛋等营养食品来探望女儿、外孙。岳父母家将女婿送来蛋酒分送亲友,亲友坐月第三天做“三旦”,也称“三诞”、“三朝”,为孩子之一个诞辰纪念。请长辈取名字。
南平市传统生育习俗。婴儿满一周月,即做“满月”,剃满月头,办满月筵宴请曾送过礼物的亲友。席中,包中婴儿拜见众亲友,众亲友美言赞誉,祝婴儿健康、聪明。一餐散席。
南平市传统生育习俗。婴儿诞生一周岁之日, *** 送礼祝贺,俗称“送周”。中午,在筛中摆上文房四宝、算盘、 *** 等,抱婴儿坐于筛上,任其摸取筛上之物,俗称“抓周”,婴儿之一次摸取的物件,则预示其将来志向前程,如摸取书笔则预示好文,摸取算盘的预示好经商,以此 *** 婴儿,增添乐趣,抓周后,入席宴饮,尽欢而散。
南平市传统寿庆习俗。延平从婴儿满月开始,每年诞辰之日均要做寿,最简单者煮2个蛋1碗面,以示“太平”。松溪一带逢“10”做寿,即10岁、20岁、30岁生日做寿称生日做寿称“做拾”,唯40岁因忌“4”与本地方言“死”同意不做。武夷山一带有在女孩出嫁前20岁时替其 *** 寿的习惯。一般50岁开始做寿,逢十祝寿。50岁称“五秩荣庆”,60岁称“花甲大庆”,70岁称“古稀大庆”,80“耄寿”称“八秩大庆”,90“耋寿”称“九秩大庆”。花甲大庆,可摆寿堂,堂中挂红幔,供桌围红围,供寿星,摆寿桃、寿面;耄寿大庆者,子、媳、孙、女婿行三跪九叩拜寿礼。寿诞一般不发请贴,由亲友互相转告,上门祝寿。
南平市传统筵俗。各种筵席,菜肴一般12碗,称“12件”。浦城一带燕丸为之一碗上桌,称“头碗燕丸”。属于庆祝类筵席,燕丸上桌要鸣放鞭炮,表示祝贺。鸡上桌,随后全鱼上桌,表示筵席结束,谓之“鸡飞鱼走”。全鱼上桌不食,宾客即离席。也有用香菇或甜菜结束,香菇模似雨伞,示赠“雨伞”告别,甜菜示“甜甜蜜蜜,友情长在”。敬酒,先从贵客始,然后依次进行(丧事筵主人不敬酒),有猜拳(酒令)习俗。坐位,圆桌坐10—12人,方桌8人。厅堂正中桌为首席,贵客、长辈坐首席(如开工、完工酒应请师傅坐首席),余皆 *** 。
武夷山市一带传统筵席习俗。时间在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晚,旧时,武夷山民谚:“三百长工二百学(教学)”,做长工的,每年要为东家做工三百天以上,一般在元宵后受雇直做到当年直二月二十五日。这一日,长工期满要 *** 回家,东家为表示盛情,晚间设酒菜筵请长工。请长工端坐上席,东家奉陪其侧,向长工殷勤敬酒,长工受之无愧。长工应了这场筵席,则表示如下年东家续请,必然接受;若长工下年不愿再受雇于此,此筵席应谢绝。
南平市旧时一种习俗。在逢农历闰月的年份,长辈要在闰月设席出嫁的女儿等 *** 前来吃一餐午饭,称为“闰月饭”,也叫后头饭”。吃完午餐就得回家,不得在娘家过夜,说是“吃了午(餐),就会富;过了瞑,篓子当木(罐)”。如果女儿路远或因他事无法前来,则要给女儿送米(约1斤)蛋(4、5)给女儿,以代闰月饭。今此俗已废。
南平市传统习俗。旧时,女儿出嫁后,受到男方家人 *** ,造成伤病者,女方家父母兄弟请来族长、亲友和有名望人物,涌进男方家,提出各种斥责,直至男方表示认错,诚心悔改,甚至女婿跪下赔罪,办酒宴请,才肯告退;也有女儿被 *** 跑回家躲藏,娘家反向男家要人,教训男方;若女儿有屈死者,则来更多,提出种种难题,至男方倾家荡产办死者的丧葬,才肯罢休,俗称“做后头”。中华人民共国成立后,此类事件一般由人民 *** 依法处理。
又称“分阁”。南平市旧时传统风俗。家庭中兄弟分家,一般由父母主持,请母舅、叔伯长辈、地方上有声望的人士或乡 *** 成员监督 *** 。财产用协商或抽签办法解决,父母留一份产业自养(或由兄弟轮流供养)。父母应给每个独生子准备一个新饭甑,长子分得原有厨房锅灶,俗称“长子不离灶”。分家的协议,俗称“分关”,应由父母及 *** 人签押生效。中华人民 *** 国成立后,农村分家立户多沿用旧俗,城镇居民或干部儿子分家,财产分配由家庭协商解决。20世纪80年代,民间分家逐渐废除旧俗,按《婚姻法》、《继承法》办事。
明清时代,民间传统规定,只有儿子可以继承祖业家产。无子嗣者,多立兄弟之子为继子(或抱养异姓的螟蛉子),以继承宗祧与家业。无继子者,义(女)供养义父母者,也有得家产的权利,但不算宗祧,不载入族谱。 *** 时期,民法虽然规定女子有继承权,但多未执行。中华人民 *** 民成立后, *** 公布《继承法》,直系子女、配偶和办理法定手续的养子(女)均有继承权,凡继承 *** 均依法裁决,废除旧的宗法承嗣 *** 。
三、福建省南平市建瓯市属于哪个市
建瓯市简称芝城,位于福建省北部,闽江上游,武夷山脉东南面、鹫峰山脉西北侧。
地处东经117°58'-118°57'、北纬26°38'-27°20'之间。属 *** 带海洋 *** 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9.3℃,降雨量1600—1800毫米,日照1612小时,无霜期286天。疆域总面积 4233平方公里( 635万亩),其中山地 519万亩,耕地 49.2万亩;建瓯市地处南平旅游生态经济区的"一线",距南平60公里,距武夷山机场110公里。横南(江西横峰至福建南平)铁路贯穿境内100公里,设五个车站,已开通货、客运输。205国道、两条省道贯通全境,是江浙入闽的咽喉要地和闽北主要交通枢纽。随着交通格局的改变,建瓯南与福州市的经济互补的空间距离缩短,成为福州城市经济三小时经济圈的辐射城镇;北与上海、浙江等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经济交流空间也大大拓展,成为福建沿海与长江三角洲经济区陆地交通的连结点。
辖玉山,小桥,南雅,东峰,东游,小松,吉阳,房道,徐墩,迪口10个镇、川石,龙村,水源,顺阳 4个乡、芝山,建安,通济,瓯宁4个街道, 217个村、 1121个自然村、 2054个村民小组、 27个居民 *** 会,总人口52.19万,其中农业人口 41.8万;民族以汉族为主,还有畲、苗等 11个少数民族,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21人,全市汉族约占99.3%,畲族、苗族、 *** 、满族、蒙古族等11个少数民族人口共占0.7%,是福建省面积更大、闽北人口最多的县级市。 2008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76. *** 亿元。
建瓯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有文字记载的历史 3000多年,是一座有着 1800多年建县历史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西周时期为“七闽”地,秦时属闽中郡。东汉建安初年(公元 196年)设建安县,是“福建”历史上最早设置的五个县之一。三国吴景帝永安三年(公元 260年)设立建安郡。唐武德四年(公元 621年)设建州,“福建”之名即为福州、建州各取首字而来。宋绍兴三十二年(公元 1162年)改建州为建宁府,是福建历史上最早设置的府。 1913年撤府,并建安、瓯宁两县为建瓯县。 19 *** 年 10月撤县设市。历代为郡、州、府、路、道治所和闽北 *** 、经济、文化中心,出过 1154名进士、 3名状元、 10名宰辅大臣,是福建历史上出进士最多的县。宋 *** 学家朱熹成长于建瓯,史称“三杨辅政”之一的 *** 家杨荣和历史学家袁枢、音韵学家吴域、外交家徐竞、文学家吴激、现代 *** 先驱杨峻德等一些名垂青史的人物诞生于此。 *** 、陆游、辛弃疾以及世界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等曾驻足建瓯并留下赞誉。
建瓯生态优越,资源丰富。属中 *** 带海洋 *** 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 18.7℃,年均降水量 1662.9毫米。全市生态环境保护良好,森林覆盖率达 81.5%,是闽江上游的绿色屏障。水资源总量 44.6亿立方米,水能理论蕴藏量 57.9万千瓦,实际可开发装机容量 30万千瓦。地下已探明或开采的矿产有金、煤、磷、铁、水晶、石灰石、大理石、花岗石等 22种。建瓯山川秀美,古迹繁多,旅游资源丰富。境内大小特异独秀的山峰众多,有聚武夷风光于一炉的省级风景名胜区归宗岩,有“辰山拱北斗”之称的闽北第二高山辰山,有被誉为中 *** 带“森林博物馆”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万木林,有堪称“中华一绝”的 *** 木雕神像。建瓯悠久的历史,形成了丰富的历史遗存。有福建历史上年代最久、规模更大被誉为“南有开元、北有光孝”的光孝禅寺,有闽国帝都标志 *** 建筑“五 *** ”,有宋敕茶神张三公庙及北苑贡茶制造遗址,有全省现存规模更大、具有浓郁宋代建筑风格的建宁府孔庙。还有东岳庙、艮泉井、威武门、临江门、通济门、通仙门等名胜古迹。此外,民俗文化、茶文化、酒文化、竹文化、根艺文化繁荣活跃,其中挑幡入选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作民间杂技项目名录。
建瓯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素有“金瓯宝地”、“绿色金库”、“竹海粮仓”、“酒城笋都”之称。木竹、茶果、畜禽三大农业主导产业和粮食、蔬菜、食用菌、锥栗等十三个重点农产品优势明显。2007年,全市农业总产值33.66亿元。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市和粮食生产交售先进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9.45万亩,粮食总产量21.99万吨;为“全国重点林业县(市)”、“全国绿色小康县”、“全国经济林产业示范县”,现有林地面积529.06万亩,林分总蓄积量2208.04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79.7%,其中用材林面积185万亩,商品材采伐量49.32万立方米;毛竹林面积123.5万亩,名列“中国竹子之乡”榜首,毛竹采伐量1678万根,鲜笋产量23.3万吨;为全国重点茶区之一和闽北乌龙茶发源地,茶叶面积9.2万亩,产量7685吨;为全省柑桔生产基地市,水果面积22.8万亩,产量24.38万吨,其中柑桔面积17万亩,产量20.36万吨;为“中国名特优经济林锥栗之乡”,锥栗面积41万亩,产量2.09万吨,居全国首位,建瓯锥栗被国家质检 *** 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此外,还盛产食用菌、莲子、泽泻、仙草、松脂等多种土特产品。笋制品、茶叶、莲子、芦柑、葡萄、大米等13个农产品获绿色或无公害有机食品认证。全年肉类总产量2.33万吨。奶牛存栏4003头,生猪存栏17.16万头, *** 存栏2.44万头,肉兔存栏6.11万只,各类家禽存栏166.73万羽。为全国淡水养殖重点县(市),淡水养殖面积2.88万亩,水产品总产量1.58万吨。全市共有农产品加工规模企业122家,其中明良食品有限公司被国家 *** 确定为“全国大型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明良食品有限公司、颖食物产有限公司、柏物产食品有限公司、成茂农产品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被确认为省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茗苑茶叶有限公司等16家企业被确认为南平市农业龙头企业。水资源总量44.6亿立方米,水能理论蕴藏量57.9万千瓦,实际可开发装机容量30万千瓦。地下资源十分丰富,已探明或开采的矿产有金、煤、磷、铁、水晶、石灰石、大理石、花岗石等22种。
2008年,建瓯市认真贯彻落实 *** ,紧紧围绕海西建设大局,扎实开展创业竞赛活动,取得良好成效。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6.57亿元,增长15.4%;财政总收入4.74亿元,增长15.2%,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3.05亿元,增长14.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09元,增长18.5%;农民人均现金收入6639元,增长13.6%。
2007年,全市工业总产值50.0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82家,完成产值41.4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82.7%,其中非公有制工业企业177家,完成产值39.31亿元,个数和产值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的97.3%和94.9%。初步形成了竹木加工、食品加工和机械化工三大产业集群,其中竹木加工产业产值17.6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产值的42.5%,主要产品有胶合板、刨花板、纤维板、细木工板等人造板系列和竹胶板、竹地板、竹凉席、竹筷等竹制产品;食品加工产业产值9.7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产值的23.4%,主要产品有白酒、精制茶、清水笋、锥栗等;机械化工产业产值10.96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产值的26.5%,主要产品有铝活塞、碳化硅磨料、电木粉、酚醛塑料、 *** 、满山白糖浆、软脉灵等。全市产值上亿元企业有5家,上5000万元企业有20家。工业发展平台不断拓展,中国笋竹城建设强力推进,一期开发已完成,开发面积1045亩,入园企业30家,二期开发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7870万元,完成 *** 3685亩,平整土地1000亩,批准入园企业12家。莲花坪和川石、东游、东峰、南雅、徐墩、吉阳6个高速公路互通口工业平台建设全面推进,国省道沿线工业长廊已逐步形成。
历来为闽北商品集散地和贸易中心,为国家 *** 首批“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村商务信息服务工程”试点县(市)。2007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1.66亿元,其中 *** 零售贸易业17.43亿元,餐饮业2.28亿元,其它业0.41亿元。全市城乡共有市场49个,经营面积18万平方米,其中城区集贸市场5个, *** 市场3个,乡级农贸市场18个,村级23个,其它专业市场主要有闽北建材市场、闽北汽车城、闽北摩托车 *** 市场等。在各类市场中,年贸易额上亿元的市场有管葡农贸市场、闽北汽车城、闽北建材市场、闽北笋菇 *** 市场等4个。大型超市4家, *** 品超市3家,家具超市4家。全市已成立水煮笋、蔬菜、锥栗、柑桔等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256个,拥有会员2.3万人。建成了农副产品信息中心、农业技术中心、农业科技信息中心、农业农村工作信息中心等四个信息中心,为农副产品流通搭起了“金桥”。汽车、摩托车贸易和运输服务业发展迅速,拥有兴业汽车发展有限公司、闽芝汽车发展有限公司等8家汽车销售公司。
2007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34.46亿元,新上投资500万元以上项目140个,其中投资2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39个。22个市级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11.62亿元,列入省和南平市重点建设项目8个,完成投资3.47亿元
对外经贸 2007年,全市新批利用外资项目6个,合同利用外资75 *** 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4760万美元。全市外贸出口企业38家,外贸出口总额5255万美元,拥有明良集团、柏物产食品、颖食物产、樟建木业、吉阳工艺品、弘光席业、绿剑食品等13家出口规模超百万美元的企业。主要出口产品有茶叶、竹木制品、笋制品、工艺品、食用菌等,主要出口日本、美国、韩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
2007年,全市财政总收入4.11亿元,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2.66亿元。年末金融 *** 各项存款余额49.57亿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3.3亿元,各项 *** 余额35.21亿元。全市共培育信用镇4个、信用村82个、信用户22955户。
为江浙入闽咽喉要地,交通便捷。横南铁路、国道205与省道204、303贯穿而过,市区距武夷山机场100公里;规划中通过建瓯的高速公路有4条,其中浦南高速公路2008年已经建成通车,松建高速公路部分控制 *** 工程将开工建设,建古、宁武高速公路前期工作顺利推进,随着这几条高速公路相继建成通车,建瓯将成为闽北的交通枢纽,届时建瓯至福州只需2个多小时,至上海只需6个多小时。通讯发达,各种现代化先进通信设施齐全。电力充裕,拥有水电站142座,总装机容量19.1万千瓦,全年发电量6.1亿千瓦时。“东扩西进、南拓北延”的城市发展略逐步推进,城市建成区面积9.87平方公里,规划区面积30平方公里,一批标志 *** 建筑相继建成,城市框架不断拉开,人居环境不断改善。
先后荣获全国科技、文化、教育、体育先进市,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省一级达标文明城市、省级卫生城市、省科技进步先进市等荣誉称号。科技事业不断发展,为之一批全国科技工作试点县(市),被评为“全省科普工作先进市”。教育两基成果不断巩固提高,素质教育深入推进, *** 各项指标及本专科上线人数位于南平市前列。城乡文化事业全面发展,被国家 *** 命名为“中 *** 间版画艺术之乡”,顺利通过“全国文化先进市”复查,为福建省民间根雕艺术之乡,拥有文化中心、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21个,农民文化俱乐部100多个。全民健身活动不断深入,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拥有1座设施先进的室内体育馆、2条400米标准塑胶跑道,体育人口比率达42%。广播和电视人口覆盖率达95%和99%,被评为“全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先进单位。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320个,初级卫生保健全部达到基本普及标准,突发 *** 公共卫生事件预警和应急机制初步建立。人口与计生工作得到加强,人口出生率为9.3‰,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7‰,连续16年完成上级下达的人口控制目标,继续保持全省先进水平,被评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市”。
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82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837元。年末单位从业人员24236人。城镇新增就业人数2674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 *** 9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38%。全市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7.8万人。年末全市企业养老保险人数23414人,医疗保险参保人数40516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9567人,列入城镇居民更低生活保障线人数2856人,农村居民更低生活保障线人数14426人,扶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694人。
芝山街道--地处城区北面,辖西大、豪栋、马汶3个村和符山、管葡、上西河、都御坪、梨山、青云6个社区居委会,29个村民小组,135个居民小组,18583户,44618人,其中,农业人口7175人,2161户。土地总面积30.85平方公里。
建安街道--地处城区东南片区,辖钟楼、东安、东门3个村委会和横街、仓长、前街3个社区居委会,29个村民小组,74个居民小组,8235户,228 *** 人,其农业1749户,5123人。土地总面积30.49平方公里,城区面积约3平方公里。
通济街道--地处城区中部,辖东溪、三门、南门3个村委会和南门、陶朱、桥南3个社区居委会,17个自然村,26个村民小组,52个居民小组,4826户,13666人,其农业1320户,4636人。土地总面积41.39平方公里,城区面积约0.84平方公里。
瓯宁街道--地处城区西部,辖水西、七里街2个村委会和福宁、西池、莲花3个社区居委会,11个自然村,17个村民小组,共5080户,13877人,其农业1095户,3773人。土地总面积27.15平方公里。
徐墩镇--位于建瓯市西北部,距市区16公里,土地总面积351.87平方公里。现辖16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1个综合林场,159个村民小组,100个自然村。共9945户,总人口为35332人,其中农业人口33183人,非农业人口2149人。
行政村名称:徐墩、叶坊、归宗、东边、北津、桂美、富头、富_、丰乐、下碓、山边、湖塘、九匡、岭头、大潭,长汀。
吉阳镇--位于建瓯市西部,地处建瓯市、顺昌县、建阳市三县市交界地。东连徐墩镇;西和西南与顺昌县仁寿乡、岚下乡相接;南与房道镇毗邻;北与建阳市徐市乡相交界,距市区42公里,土地总面积198.73平方公里。现辖12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124个村民小组,51个自然村。共8420户,总人口为30657人,其中农业人口29040人,非农业人口1617人。
行政村名称:吉阳、玉溪、宅墩、曹墩、新桥、胜利、张坑、巧溪、大夫、黄怖、圭历、巨历口。
房道镇--地处武夷山脉东南侧,位于建瓯市西南部。东部与瓯宁、南雅相邻,东北部与徐墩毗连,南部、西部与顺昌县交界,北部与吉阳接壤,土地总面积244.73平方公里。全镇现辖20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共93个自然村,168个村民小组,20个村民 *** 会。共98 *** 户,总人口35690人,其中农业人口33961人,非农业人口1729人,少数民族畲族约340人。
行政村名称:房道、九堡、七道._村、上庠、尤墩、小竹、潘坑、安宁、吴_、曹岩、书怖前、徐地、峡头、连地、南科、西_、靛墩、吴大元、埂尾。
东游镇--地处建瓯市东部,鹫峰山脉西侧。东和东南分别与水源乡、屏南县交界;南和西南与东峰镇毗邻;北与川石乡、龙村乡相连,土地总面积420.53平方公里,是建瓯市面积更大的乡镇。现辖18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1个镇林场,1个良种场,73个自然村,168个村民小组。共10288户,总人口37653人,其中农业人口34302人,非农业人口3351人。
行政村名称:东游、_上、东源、溪尾、胡墩、张墩、云头、 *** 城、渡潭、 *** 口、张屯、上范、溪屯、盖林、盛前、河岭,盛地、东_。
川石乡--地处建瓯市东部,鹫峰山脉西面。土地总面积274.07平方公里。现辖14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62个自然村,123个村民小组,共6570户,总人口23835人,其中农业人口22427人,非农业人口1408人。
行政村名称:川石、_阳、慈口、溪口、营勺、后山、洋屯、后洋、边溪、徐布、后坪、小岭、伏演、外洋。
顺阳乡--是1996年4 *** 福建省民政厅批准成立的乡,原隶属东峰镇管辖。顺阳乡位于建瓯市东部,土地总面积205.83平方公里。现辖6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1个国营采育场,55个村民小组,35个自然村。共3318户,总人口为11383人,其中农业人口10218人,非农业人口1165人,是建瓯市面积最小,人口最小的乡(镇)。
行政村名称:溪东、吴林、石呈、江_、_下、后房。
水源乡--位于建瓯市东部,距建瓯市区57公里。东与屏南,政和两县交界;北跟川石乡接壤;西同东游镇相邻邦;南连东游镇与屏南县,是三县市交界的边远山区乡。全境面积299.2平方公里。现辖12个行政村,1个良种场和水库管理所,122个村民小组,65个自然村。总户数5943户,23020人,其中农业人口21959人,非农业人口1061人。
行政村名称:水源、横路、桃源、吴墩、钱团、王厝、大源、忠溪、温洋、南山、上坑、良贤
小桥镇--位于建瓯市东南部,东与玉山镇相连;南与迪口镇交界;西与南雅镇接壤;北与建瓯市东峰镇毗邻。镇域东西长约18.5公里,南北宽约16.5公里,土地总面积297.87平方公里。全镇现辖13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183个村民小组,93个自然村。共10730户,总数为39199人,其中农业人口为373 *** 人,非农业人口为1807人。
行政村名称:小桥、大丘、西边、富井、高门、百丈、龙峰、洽历、上屯、_上、霞抱、阳泽、后塘。
玉山镇--位于建瓯市东南部,东北、东南分别与屏南、古田县交界;南邻迪口镇;西连小桥镇;北与东峰镇接壤,距建瓯市54公里。土地总面积324.13平方公里。全镇现辖12个行政村,一个伐木场,一个牛场,1个居委会,114个村民小组,68个自然村。共6029户,总人口为22916人,其中农业人口为21412人,非农业人口为1504人。是建瓯市耕地面积较少,人口较多的乡镇之一。
行政村名称:玉山、敷锡、东山、下洋、洋后、上房、榧村、筹岭,汲溪、岭口、长怖、岭后。
南雅镇--位于建瓯市南部,东与小桥、迪口两镇交界;西与房道镇和顺昌县高阳乡接壤;南与南平市大横镇毗邻;北接建瓯市瓯宁、通济办事处。总面积398平方米公里,下辖1个居委会,23个村场,117个自然村,共12000户,总人口为43577人,其中农业人口40043人,非农业人口3534人。
行政村名称:南雅、新建、伊村、新村、小雅,十字街、集瑞、杉溪、小康、叶康、皇康、大康、梅村、鲁口、白水源、房村、仁墩、黄园、山安、白沙、太平。
迪口镇--位于建瓯市南部,距市区86公里,东至古田县风都乡,南邻南平市洋后乡,西邻南平市南山镇北至小桥镇百丈村,东北至玉山镇西北至南雅镇,东南与古田县相邻,西南与南平市交界,地处古田县,南平市、建瓯市结合部,镇域面积372.13平方公里。下辖17个行政村,100个自然村,共8439户,总人口为32610人,其中农业人口31195人,非农业人口1415人。
行政村名称:迪口、占村、值源、下房、店村、西坑、龙北溪、郑魏、大布林、下庄、杉洋、下溪、可建、凌坑、中田、岩下、坑头。
小松镇--地处建瓯城北20公里。东与东峰镇和龙村乡交界;西与徐墩镇毗邻;南与芝城镇接壤;北和东北与龙村乡和建阳市小湖乡相连。总面积239.33平方米公里,所辖1个居委会,14个村委会,1个良种场,1个镇林场,共7977户,总人口为28862人,其中农业人口27716人,非农业人口1146人。
行政村名称:小松、中村、李园、定高、湖头、上元、穆墩、渔村、溪头、双坪、台尾、大庙、高历、龚墩
龙村乡--位于建瓯市北部,距城关43公里。东、东南分别于川石、东游交界;南与东峰毗邻;西与小松接壤;北与建阳市小湖乡相连,是老区贫困乡。总面积207.93平方米公里,现辖12个行政村,48个自然村,共4024户,
人口14976人,其中农业人口14541人,非农业人口435人。
行政村名称:龙村、汴地、下杉溪、吴地、梨坪、擎天岩、龙溪、黄凌、凉_、大历、仰坑、小东游。
东峰镇--位于建瓯市东部,鹫峰山脉西面,总面积268.9平方米公里,现辖19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1个良种场,1个镇林场,19个行政村,81个自然村,共10947户,总人口41103人,其中农业人口38098人,非农业人口3005人,是闽北面积更大,人口最多的镇之一。
行政村名称:东峰、南源、大_,井岐、长溪、坤口、记源、桂林、大房、坪林、霞镇、东山下、东溪口、铜场、杨梅、裴桥、长源、岚下、湍下。
建瓯有建瓯方言,人们称建瓯话,曾有专门的建瓯方言书《建州八音》。
“建瓯”经常被误写成“建欧”,请大家多加注意。
2021年2月20日,福建省2018-2020年度省级文明城市名单出炉,建瓯市上榜。
2019年3月,建瓯市列入之一批 *** 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原 *** 苏区片区、闽浙赣片区)。
2017年2月21日,建瓯市上榜2016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名单。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