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绍兴王化风景区的知识,其中也会对绍兴王化村哪里好玩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一、9月17日起绍兴兰亭度假区旅游巴士专线正式开通
1、绍兴兰亭度假区旅游巴士专线开始运营了,刚好方便了计划去旅游的小伙伴们,在绍兴想要去乘车的小伙伴们,可以先了解一下交通情况,到达站点,然后就可以乘坐了。
2、兰亭度假区旅游巴士专线于2021年9月17日正式开始运营了。
3、市公交集团配合兰亭度假区,以便利游客、惠及民生、助力“共富”为原则,综合优化原有的公交线网布局,精选兰亭、漓渚、平水、王坛、稽东等地的热点文旅资源,采取双环并行、区域串联的方式设计线路,打造旅游特色巴士专线 *** 。
4、开通的兰亭度假区旅游巴士专线共有两条环线,设置四辆大巴,分为“兰漓专线”和“平王稽专线”。“兰漓专线”单趟里程57公里,全程180分钟;“平王稽专线”单趟里程75公里,全程220分钟。
5、(西环) *** 故里始发站→中兴南路→城南大道→福漓公路→079乡道(至千亩花田调头)→福漓公路(至千亩兰苑调头)→漓渚新街→幸福路→分后线→308省道(至兰亭风景区停车场调头)→308省道→二环南路→中兴南路→ *** 故里始发站。(东环反之)
6、(西环) *** 故里始发站—中兴大桥—文理学院南山校区—公路客运西站—城南大道福漓公路口—绍兴花市—千亩兰苑—绍兴花市—棠棣驿站(三社)—棠棣村委—千亩花田—棠棣村委—棠棣驿站(三社)—九板桥—漓渚综合市场—花溪老街(洞桥村)—兰亭四季鲜果园(阮江)—兰亭公交站—兰亭景区—兰亭街道办事处—五洋桥—江家_—中兴大桥— *** 故里始发站。(东环反之)
7、(西环) *** 故里始发站→中兴南路→城南大道→会稽路→大禹路→阳明路→西昌路(至海丰花园调头)→平水大道→212省道(王坛公交站调头)→102县道→平王线→平水大道→阳明路→大禹路→会稽路→城南大道→中兴南路→ *** 故里始发站。(东环反之)
8、(西环) *** 故里始发站—中兴大桥—越秀外国语学院—大禹陵—宛委山—海丰花园—平水公交站—金渔湾(维多利亚)—平阳寺—青山城(念佛牌)—舜姬葡萄园(大地里)—车头村— *** 斜村—玫瑰山庄(南岸)—醉岭民宿(童岙)—六岸桥头—王坛公交站—舜王庙叉口—红色小舜江(清店)—王化车站—王化古村—宋家店古村—溪上—日铸岭(锁泗桥)—平水漂流—平水相逢生态农庄(上塘村)—海丰花园—大禹陵—越秀外国语学院—中兴大桥— *** 故里始发站。(东环反之)
9、从地图上可见,这两条线路就像两张大网,将度假区内许多好玩、可看、能赏的特色景点“一网打尽”。旅游巴士途经度假区内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稽东 *** *** 斜古村,兰亭景区、舜王庙景区、平阳禅寺旅游景区等国家 *** 旅游景区,绍兴越国贵族墓群、舜王庙等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以及兰亭村、谢家坞村、棠棣村、九板桥村、王化村等浙江省3 *** 景区村庄。此外,兰亭度假区旅游巴士也串联起了部分浙江省休闲旅游示范村、浙江省银宿级民宿等标志 *** 文旅资源点。
二、桃花源风景区的历史沿革
1、桃花源这个名胜古迹,神州大地家喻户晓,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诗并序》中描绘的“世外桃源”,环球之内尽人皆知。久负盛名的桃花源究竟在何处?权威工具书《辞海》在有关“桃源山”条目的解释中明确指出,桃源山“在湖南省桃源县西南。下有桃源洞,又名秦人洞,白马洞”,“是东晋陶渊明所记桃花源的遗址。”
2、公元前2000多年,桃花源其地就早已是风景幽寂、林壑优美的风景名胜地。
3、夏、商两代,这里属百濮。周朝时,周成王大封诸侯,封熊绎为楚子。楚国是子爵,姓熊,故有“熊楚”之称。楚国处于南荒,王化所不及,可以擅自开拓疆土。于是楚子侵占百濮,将这一带改为“黔中”,桃花源即在黔中境内。春秋后期,楚平王(前528—516年在位)在今桃源县境内筑了采菱城(一说黄楚城)。从发掘出的采菱城(一说黄楚城)遗址来看,桃花源这一带虽属南荒,但开发较早,文化相当发达。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楚春申君黄歇初封于武陵,曾把这一带治理成为礼仪之邦。加之物腴粮丰,桃花源这一带后来便成为秦时避难场所。
4、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今桃花源之地被纳入黔中郡。西汉初年改黔中郡为武陵郡,辖13个县,包括今湖北西南部、湖南沅江流域以西、贵州东部及广西三江、龙胜等地。桃花源就在武陵郡的临沅县境内,当时叫乌头村。
5、东汉建武二十四年(48),伏波将军马援南征五溪“蛮”,曾驻军乌头村,今桃花源附近尚留有他避暑的“马援石室”以及他曾设帐的“营盘洲”。他的将士曾患瘟疫,当地老百姓献“三生汤”(即擂茶)为将士治愈瘟疫,因而桃花源这一带,留下关于擂茶的传说和以擂茶待客的习俗,相沿至今。就在此后两年,即东汉建武二十六年,从临沅县中析置沅南县,隶属武陵郡,桃花源属沅南县。
6、三国、两晋、南北朝,桃花源均属武陵郡沅南县。就在这一历史阶段的晋代(公元前3世纪中叶至5世纪初叶),桃花源这处山水风光胜地便开始有了建筑。明陈洪谟编纂的《嘉靖常德府志》载:“桃源观,晋人建。”道观因建在桃源山上,故名桃源观。“桃源山”这个山名在晋代以前即已有之;“桃源山”即是桃花之源或者桃树之源的山,是桃林茂密,桃花缤纷,美不胜收之处。南北朝宋永初二年(421),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写下了千古杰作《桃花源诗并序》,描绘了一个没有纷争、没有剥削、没有 *** 、丰衣足食、怡然自乐的理想王国——桃花源。这,既是对桃花源当时情况情景的 *** ,也反映了人民群众对和平宁静、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还体现了人民群众对黑暗社会的 *** 和憎恨。陶渊明从小受儒家思想影响很深,也受了道家思想的影响,因而他的《桃花源诗并序》杰作中,既有儒家“大同世界”的理想,又有道家“小国寡民”思想的影子。陶渊明继承了楚文化和屈原的“楚风”,《桃花源诗并序》问世之后,石破天惊,使桃花源声名鹊起,现实中的桃源山、桃源观、桃花山、桃川(即桃源山滨临之沅江段)等名胜景物随之遐迩闻名。
7、惜桃源观于隋末被兵燹所毁。但风光秀丽的桃源山、桃花山却依然烂漫在奔流不息的桃川之滨,陶老先生勾勒的桃花源更深深地刻在了世人的心中。当朝,废武陵郡,改朗州,合临沅、沅南、汉寿3县为武陵县,桃花源属武陵县。
8、进入唐朝,桃花源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与开发。唐初,大约公元730年,朝廷敕各道建玄元皇帝庙,于桃花源重建桃花观,并免除附近20户农户的徭役,以奉洒扫。天宝七年(748)夏五月十三日,又增至免除附近30户赋税,永充洒扫,守备山林。大历八年(773),桃源观道人瞿柏庭羽化,后人在桃源山建迹坛(因有瞿柏庭在登仙上升处留有8个趾印的传说)和瞿仙馆。建中二年(781),桃花源以道观为主的建筑群已具一定规模,并由官方确定下山界范围,据狄中立于会昌元年(841)所撰《桃源观山界记》称:“东西阔七里,南北长九里,东至厮罗溪五里,西至水溪二里,南至障山四里,北至沅江五里。”唐末五代道士杜光庭的《洞天福地记》云:“三十五洞桃源山,周回七十里,名曰白马玄光之天,在朗州武陵县。”在唐代,桃花源进入初兴时期。特别是在元和初年(807),著名文学家刘禹锡贬朗州司马时常到桃花源游览,题下《桃源佳致》并刻碑之后,桃源山、桃源洞、桃源观这晋代留下的名胜古迹和陶潜先生笔下的桃花源原址,更被官宦、文人、道士乃至百姓为之向往和探寻。元和十二年(817),桃源观道士陈通微与道友王志言乞准武陵太守韦乾度,将桃源观土级祠坛改修为石级祠坛,并配置多处建筑,使桃花源愈展名胜姿容。
9、由于陶渊明《桃花源诗并序》的深远影响,凡唐之著名诗人、文学家、士宦、道人等,对桃源山、桃源洞、桃源观几乎都倾心向往,倾情歌颂。据史料记载,在桃花源留下诗文的唐代名人多达四、五十人,其中有:孟浩然、张旭、王昌龄、王维、李白、刘长卿、韩愈、王建、刘禹锡、杜牧、李群玉、章碣、张等。
10、及至宋朝,桃花源得到更大的开发与修复,成为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宋太祖乾德元年(963),朝廷把有名胜古迹桃花源的沅江中下游两岸地域从武陵县析出,另置一县,并以“桃源”为县名。其后不久,朗州改名为鼎州,桃源县及境内桃花源遂属鼎州。乾道一年(1165),鼎州改为常德府,桃源县及所辖桃花源随之属常德府。从宋初开始,桃花源大兴土木,广建道观。淳化元年(990),朗州官奉诏修建五百仙人阁,竣工后命名为望仙阁。政和元年(1111),权发遣广南西路转运副使张庄奏度龚元正为道士,营造梵宇,依山而建,分上中下3宫,共1330楹。翌年,宋徽宗御笔亲赐“桃川万寿宫”匾额,设提点掌管。淳祐元年(1241),龙阳(今汉寿县)人文必胜捐资修建武当行宫。宋代的桃花源,不仅建筑群一度辉煌至极,其地的山水植被也渐被培植得格外秀美丰腴。这些,既得益于因陶渊明《桃花源诗并序》巨大影响而日渐繁荣的桃花源文化的滋养,又反过来使桃花源文化更加丰富而鲜活,以致浸润整个神州大地。宋绍圣三年(1096),历史上之一部收辑自晋至宋诸文人写桃花源的诗文《桃花源集》(共4卷)由田孳编成。后于绍兴初年(约1131—1140)和淳熙七年(1180),又先后两次编成《桃花源集》,辑此前桃花源诗文数百首(篇)。整个宋代,先后有张咏、梅尧臣、张颙、王安石、苏轼、秦观、黄庭坚、胡宏、朱熹、陆游、姜夔、谢枋得等几十位诗人、词人和文学家又给桃花源留下诗、词和散文。
11、元代 *** 中,因朝廷不重视,桃花源不但没有得到修复和开发,反而在其末年顺帝在位时期(1333—1368),被兵燹毁为一片 *** 。但以陶潜文化为灵魂的桃花源文化却是兵燹所无法毁掉的。这一时期,仍有不少著名文人来桃花源游览题咏。如张斛、元好问、许衡、吴澄、刘因、揭傒斯、萨都剌、傅若金等数十人,写下了不少关于桃花源的诗文。
12、明代,桃花源时修时毁,时兴时废。明洪武十二年(1379),桃源观住持道士尚维德在 *** 上有所兴建,后道士龚贵乡继续兴建。明景泰六年(1455),湖南巡抚李某赞助住持道士谢智常在桃源观旧址建殿数楹,不20年即毁于风雨。成化 *** (1482),常德知府李泰赞助道士冯信通建三清 *** 殿、法堂、官厅,并募缘修饰神像。弘治十四年(1501),住持道士谭常仑修建桃源观山门及清风桥。正德十三年(1518),住持道士曾世显(号称桃道人)成片开荒扩种桃树,四处募化并动工修复荒废已久的武当行宫。至嘉靖四十年(1561),方告竣工,而 *** 募化经营竟长达43年之久。就在这一时期,常德知府林应亮建亭于 *** ,并题刻“洞口长春”石额。万历三年(1575),湖南巡抚赵贤重镌唐刘禹锡所题“桃源佳致”碑。万历 *** 至二十三年(1590—1595),中丞江东之规划在桃源洞外隙地垒石砌园亭一座,未待完成即去职。湖广右参政陈 *** ,继续砌筑,未几完工,建成八方亭(即今方竹亭)。万历三十二年(1604),湖广按察使司分巡湖北道副使刘之龙嘱桃源县令魏以克于桃源洞前修建堂宇,为廊为庑,为厅为门,茶厨庖舍毕具。环以墙垣,又引洞中流水注入亭前小池,题为“灵仙之府”。万历三十五年,湖广按察使司副使李廷谟与桃源县令黄涞,命主簿何伯熹在灵仙之府两厢空地建房数间。万历三十七年,湖广布政使司参政兼分巡湖北道郭显忠与县令黄涞,赞助僧人张定 *** 建大士阁五椽于桃花山顶,奉祀大士像。天启年(1620—1 *** 7)间,因 *** 天然石桥倾仄,桃源主簿孙廷蕙主构木桥一座,是为遇仙桥。约在明末清初(公元17世纪中叶),新建黄闻阁于黄闻山顶。与此同期,桃花源滨沅江一带的道观建筑群,又再次毁于兵燹。随着时间推移,始建于晋的风景名胜桃花源和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序》愈显名胜古迹和千古杰作的文化穿透力。明代的文人,对桃花源及桃花源文化,仍十分向往和热心探究。隆庆年(1560—1570)间,湖广按察使冯子京据宋人所编之集,补其缺失,更为诠次,又增以元、明文人作,编成《桃花源集》3卷。整个明代,在桃花源留下姓名和有桃花源诗文作品问世的诗人、士宦就达68位之多,其中有王、薛暄、文澍、王守仁、龙孚德、江盈科、袁宏道、杨嗣昌、张镜心、李得阳等。
13、历经清代260多年,桃花源陆续得以修复,但远不如唐宋兴盛时期。清初,邑人罗其鼎倡修渊明祠(又名靖节祠),并于祠前种桃千树。康熙四年(1665),桃源知县陈洪范赞助山僧募修桃川古殿未成。约在康熙十九年至四十七年(1680—1708),先是湖南巡抚汪子元欲重修桃川宫,未果;后其第子李永清继续修建而竣工,然其规模大不如前。康熙四 *** (1709),湖广提督俞益谟于桃源洞前建伴霞亭,于遇仙桥左下方建方竹亭(后为风雨所废)。又铸桃川玄岳行宫钟(高五尺、围一丈一尺八寸)。乾隆八年(1743),桃源知县王增华倡修桃川书院于桃川宫附近。乾隆 *** (1753),桃源知县屈宜伸增筑桃川书院围墙,并建二堂、斋房。嘉庆、道光间,桃源县教谕杨先铎和候宫举人吴玉麟一同在 *** 空地种桃300株。道光二十五年(1845)冬月,桃源知县景见渊明祠日就倾朽,特倡修,命县人赵士逢董其事。翌年二月竣工。咸丰元年(1851),知县朱元增刊陶潜《桃花源诗并序》于渊明祠。咸丰四年,桃花源建筑群除黄闻阁、渊明祠、方竹亭外,多毁于兵火, *** 者也日渐残破。咸丰六年,县人方大定倡修关圣宫于桃花源,未竣工。咸丰八年,知县熊镇南重修大士阁,未竣工。同治元年(1862),县人王道凤、曾云樵等建成关圣宫(遗址在今菊圃),释常林为之塑像。同治四年,桃源知县孙桐生续修成大士阁。同治九年(1870),桃源知县麻维绪刊陶潜、刘长卿、李白、王维、孟浩然、张旭、韩愈、刘禹锡、张、王建、曹唐、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等14人题咏桃花源诗文于集贤祠内。光绪十四年(1888),桃源知县余良栋开始清理在桃源洞、桃川宫前后左右的桃溪校经书院(即桃川书院)膏火田,次第清丈得田土495亩,从其中提出田70亩、熟土10亩付渊明祠、延至馆道士,岁以租入作香火费,又提出田20亩及缆船洲罾埠一所,以其租入备桃花源建筑岁修费,又由书院董事每年支给黄闻阁住阁人食谷十石。不久,即将坐落在渔人问津处之校经书院迁往县城。光绪十七年( *** 1),大雨雹,渊明祠屋瓦碎落。知县余良栋建庙于大士阁后山顶,移奉渊明神主。光绪 *** ,知县余良栋重修渊明祠,并缘山布置亭阁,按《桃花源诗并序》题名为问津亭、穷林桥、延至馆、水源亭、桃花潭、渔人从入处、豁然亭、寻契亭、高举阁、渔人辞去处、既出亭、向路桥凡12处。
14、继明代桃花源道教文化面纱的“薄”化和陶潜文化 *** 的强化,清代更往这方面跨进了一大步。乾隆皇帝高宗(1736—1795在位)所写桃花源的两首诗(《拟桃花源中人送渔郎出源》、《拟渔郎复至桃源不复得路》),均以陶渊明《桃花源诗并序》为本体,据而咏叹抒怀。清代间,从乾隆十九年(1754)到道光二十六年(1846),不足百年间,就先后有桃花源大士阁住持僧一休、武陵秀才唐开韶和武陵庶吉士胡绰,相继编成《桃花源洞天志》、18卷本《桃花源志略》和13卷本《桃花源志略》。这些桃花源志书无不以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序》为本,对已逾 *** 的名胜古迹桃花源进行记述和研究。整个清代,文人墨客、士宦名流更是纷纷亲往或遥相寄咏桃花源,仅有史料记载者就多达百余人,其中较有名气者如陈士本、罗人琮、李渔、查慎行、俞益谟、王文治、张百龄、陶澍、石达开等。
15、 *** 时期,桃花源也稍有修复和开发。 *** 三年(1914),桃源知事杨瑞鳣赞助主持修梅道人李贯在大士阁故址修建观宇(大士阁于 *** 元年毁于火),夏四月告成,规模比原大士阁有所扩大,题为桃花观,并将大士堂改名为“古隐君子之堂”,以奉祀陶渊明像;又于堂左筑一别舍(即今息机别馆);舍外复建一亭,取陶渊明诗意命名为蹑风亭。秋九月九日,杨瑞鳣精选《洞天唱和集》中较优诗文及古人名作勒石20余方嵌壁,并树桃花石“福、寿”屏风(福寿二字分刻二面)于正厅。 *** 32年(1943),在县人 *** 中委覃振及省参议长唐伯球的倡议下,于桃花山头门建桃花源牌坊。同年,迁延至馆于山后,于馆原址建玩月亭。
16、新中国成立后, *** 和人民 *** 非常重视桃花源的保护、修复和开发。1959年,湖南省公布桃花源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3年,湖南省文物部门拨款修整穷林桥、菊圃、玩月亭等建筑,并对桃花源其它古迹进行了修缮和油漆。1973年,省 *** 门拨款修复桃花山头门牌坊、蹑风亭、集贤祠等建筑。1975年,桃花源文物管理所恢复。1976年重修桃花观山门。1977年,县 *** 拨款修复豁然轩(原名豁然亭)、延至馆,油漆遇仙桥。1980年,省文化厅拨款整修菊圃,建桃源佳致碑亭。1982—1983年,省 *** 门拨款修复水源亭,新建碑廊,并将历代碑刻17方移至碑廊内。1983年春,县委、县 *** 组织县直单位各级干部在桃花源种桃一星期,共种桃4310株。这年夏秋之交,桃花源连遭暴雨,致桃花观东西二面滑坡,遇仙桥被冲坏。省文化厅拨款数十万元,整修遇仙桥等17处被毁坏的建筑,整修游路,很快就使面貌改观。1984年,省水电厅拨款整修御碑池,建怡然桥。同年秋季,维修玩月亭和桃花观前殿,砌修蹑风亭下平台。1985年,整修集贤祠,构建憩庐,筹建秦人宅宾馆,翌年完工。1986年,修整游路,再度维修蹑风亭、穷林桥等建筑物。1987年,湖南省 *** 公布桃花源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列入省十大风景名胜区之内。省 *** 门拨款40万元,修复高举阁,1990年竣工。桃花源虽 *** 化大 *** 期间的损毁,到20世纪80年代末,已经展现出自明、清以来没有过的新规模、新容颜、新活力和新意境。
17、当时代步伐迈进20世纪90年代,中国 *** *** 的盛世春风吹绿了桃花源这方神奇的山水田园。从1991年至今,这10余年成为桃花源历史上修复开发的又一鼎盛时期。在 *** 湖南省委、省 *** 的关怀下, *** 常德市委、市 *** ,桃源县委、县 *** ,直接领导了这次大规模的修复开发工作。1991年,批准成立了湖南省桃花源风景名胜区管理处。1991年冬至19 *** 年春,完成了之一期修复开发工程,修复和新建了桃花源跨国道大牌坊、渊明园、桃花湖、刘禹锡草堂、咏归亭、花影亭、双星亭、五柳湖、水府阁(又名黄闻阁)、问津亭、黄闻山庄、秦人洞、豁然台、秦人居、竹廊、公议堂、奉先祠、延至馆、自乐桥、余荫堂、奇踪馆、傩坛等景点。19 *** 年冬至1993年春,完成了第二期修复开发工程,修复和新建了桃川万寿宫(上宫)、天宁碑院、悠然园、忘岁园、 *** 亭、秦城、秦人古道、玄亭等景点。此外,还修建一批供食宿的宾馆、餐馆等旅游设施及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1996开始,展开了以挖掘桃花源文化内涵、开发沅水风光和完善景区功能配套为重点的第三期修复开发工程。修复、整修和配套了一部分景点,包括桃林、菊圃、渊明祠、集贤祠、桃花观、水府阁观景台、桃川宫、天宁碑院、沅水风光线等处。2000—2003年, *** 了部分有碍观瞻的建筑物,大搞“三植”(植古树、植古藤、植草皮)工程,开发了栖霞园、整修了菊圃,改造了半月台,新修了天宁碑院聚贤桥,增加了景区的亮点与卖点。短短10年时间,三期工程共投入资金2亿元,修复开发景点88个,完成各类建筑面积近10万平方米,封山育林300余公顷,植树50万株。并在此基础上,成功地举办了多届桃花源游园会、桃花节和桃花源“福”文化节、蟠桃会。有千多年历史的古老而神秘的桃花源,以更加清秀优美的风姿展示在人们面前。
三、绍兴的历史简介有关的名人分别是谁
绍兴以其人文景观丰富、水乡风光秀丽、风土人情 *** 而著称于世,自古即为游客向往的游览胜地。
绍兴历史悠久,名人辈出,景色秀丽,物产丰富,素称“文物之邦、鱼米之乡”,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相传4000多年前的夏朝,大禹为治水曾两次躬临绍兴,治平了水土,故至今尚存禹陵胜迹。
春秋战国时,越王勾践建都绍兴,卧薪尝胆时,“越池”一度成为我国东部 *** 文化中心。
汉代置都稽州,隋朝改称吴州,唐朝又改称越州,南宋时改为绍兴府,沿袭至今。
绍兴人杰地灵,历史上涌现出许多著名的 *** 家、 *** 家、文学家,如秋瑾、 *** 、蔡元培、 *** 等。
一代文学巨擘 *** 的许多作品中都反映了绍兴文化浓郁的地方 *** 色彩,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孔乙己的茴香豆到故乡的社戏,随处可见 *** 文化中的故乡情结。
游览绍兴,也许就是一次 *** 文化的 *** 之旅,站在河边,你可以看到戴着小毡帽的船夫以及戴着银项圈的玩童;迈进咸亨酒店,你可以尝尝正宗的茴香豆;回到乡间,去看一场传统的社戏……
绍兴就是这样一座地方色彩很浓的著名水城。
悠悠古纤道上,绿水晶莹,石桥飞架,轻舟穿梭,有大小河流1900公里,桥梁4000余座,构成典型的江南水乡景色。
东湖洞桥相映,水碧于天;五泄溪泉飞成瀑,五折方下;柯 *** 景, *** 斧神工;兰亭以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而被称为书法胜地;沈园则因陆游、唐琬的爱情悲剧使后来者嗟叹不已;此外还有唐代纤道,南宋六陵,明清石拱桥以及与此相关联的绍兴风土人情,以乌蓬船、乌毡帽、乌干菜为 *** ,在数 *** 的历史演变中,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并呈现独特的地方风采,令人仰慕神往。
秦 *** 二十五年(前222),以故吴越地置会稽郡,郡治吴(今苏州)。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东巡至会稽,更名大越曰山阴,山阴县名始此。
吴黄龙元年(22*****山阴隶属会稽郡。
此后郡时有分置,山阴县为会稽郡治未变。
陈后主时(583~5 *** )析山阴县,置会稽县,山、会两县并设,同城而治始此(一说在永定年间)。
隋开皇九年(58*****废山阴、上虞、永兴、始宁4县,入会稽县。
唐武德七年(62*****析会稽县,复置山阴县。
翌年又废山阴,入会稽县,垂拱二年(68*****复置山阴县。
大历二年(76*****因刺史薛兼训之奏,撤山阴县并入会稽县。
七年,因刺史陈少游之奏,复置山阴县。
元和六年(81*****撤山阴县并入会稽县。
自南朝后期 *** 余年间,山阴县七度置废。
元和十年再置,山、会两县并设,始长期稳定,隶属越州。
南宋建炎三至四年(1129~113*****高宗避金兵暂驻越州,州治山阴为临时首都。
次年,改元“绍兴”升越州为绍兴府,“绍兴”名始此。
元至元十三年(12*****建两浙都督府,后废绍兴府为绍兴路,山、会仍其属县。
朱元璋丙午年(13*****改绍兴路为绍兴府,隶属依旧。
清咸丰十一年(18*****太平军攻占绍兴府,山阴、会稽两县属太平天国。
同治二年(18*****清军收复绍兴,山、会两县隶属复旧。
宣统三年(19*****月,裁山、会两县,嗣以展缓至八月裁并,两县将印信档案缴府。
*** 元年(19*****月,废绍兴府,原山阴、会稽两县,改为绍兴县,隶属浙江军***。
三年,设会稽道于省县间,绍兴县隶属之。
二十四年,设绍兴行政 *** 区于省县间,绍兴县隶属之。
翌年,以数名区,绍兴县隶属第三行政 *** 区。
三十年四月,日军陷绍兴,县***先后迁至王坛,蒋村、裘村,政令仅及龙会、稽东两乡。
6月,绍兴城区设伪乡镇联合会,次年6月,设汪伪绍兴县***,属伪第五专署。
三十七年,第三行政 *** 区改编为第二行政 *** 区,绍兴县隶属之。
1949年5月7日,绍兴解放,6月6日,绍兴县人民***成立。
城区设绍兴市(县级),11月,改第十专置为绍兴专员公署,两县一市俱隶属之。
1950年5月,撤绍兴市、会稽县,合并为绍兴县。
9月,析城区,复置绍兴市(县级),隶属依旧。
1953年2月,改属宁波地区专员公署。
1958年2月,绍兴县、市合并,称绍兴县。
1962年1月,析城区,复置绍兴市。
19 *** 年9月,复绍兴地区专员公署,绍兴县为其辖区。
1981年3月,绍兴县改建绍兴市(县级)。
1*****年7月,撤绍兴地区,建立省辖绍兴市(地级),恢复绍兴县。
绍兴地处杭州湾南,会稽山北麓,北纬29°42′02〃~30°19′15〃,东经120°16′55〃~120°46′39〃,东西宽46.6公里,南北长68.5公里,周边长356*****公里,总面积149*****平方公里。
【西南部低山丘陵河谷区】会稽山脉尾闾分成二支,成西南—东北方向伸入县境南部和西部,构成一片崎岖低山、丘陵、河谷地,面积757*****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50.76%。
区内群山连绵,山势险要,山体抬升强烈,地形深切、破碎,水系源短流急。
一般海拔在300~400米之间,更高骆家尖747米,延伸到萧甬铁路南侧约5~10公里地带,高度即降至海拔20米左右,与无数冲积扇和中北部冲积平原相连,坡度以15°~25°和大于25°为主。
地貌类型复杂,还可分成丘间谷地、低丘、高丘和低山四类,主要有夏履、型塘、漓渚、兰亭、平水、石泄及小舜江河谷,王坛、平水盆地。
此类河谷与盆地面积较小,山垅较狭,水流湍急,砂砾含量较高,土壤冲积明显。
与水网平原交界处均有 *** 坡地、阶地,尤以漓渚、兰亭、南池、坡塘、九里、上蒋一带面积较大。
坡度皆在10°以下,土层深厚,适宜农耕。
*** 已有频繁农垦活动,现大部辟为茶、桑、果等经济作物种植地和旱粮地,在绍兴农业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中北部水网平原区】面积572*****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38.33%。
除零星火成岩残丘外,皆为冲积、淤积、海积而成。
偶有孤丘残丘高度一般亦不超过200米。
中部,河流纵横,湖泊星散,农田被切割成大小渡田,有“水乡泽国”之称。
靠近古海溏北部狭长地带,地势低平,平均海拔4.5米,河流较少,水面狭窄,为向滨海滩涂过渡地带。
历史上称山会平原,原为一片浅海沼泽,潮汐出没。
距今6000年前,漓渚、平水均为海水直拍之山丘和海岸交界处。
公元前21世纪左右开始海退,海岸北移。
海退结束,海岸线轮廓已与近代相似。
因泥沙来源丰富,溺谷淤浅不畅,浅海逐渐垫高而变成咸潮出没之沮洳沼泽,《管子·水地》称“越之水重浊而洎,故其民愚疾而垢”。
距今3000年前后,越族居民从会稽山内部北移,开始垦殖咸潮所不及之山麓冲积扇和平原中一些较大孤丘及附近坡地,从而形成中部冲积平原。
公元前5世纪初,越国把都城从会稽山南部迁到沼泽平原,经过与近世围垦滩涂相似之围堤、筑塘、拒咸、蓄淡,造就会稽山北麓冲积扇以下大批耕地。
秦汉时代,北人南迁,湖沼地加快开发。
至公元2世纪中叶,鉴湖建成,湖以下开辟良田9000顷。
唐垂拱二年(686)山阴与萧山50里界塘筑成;开元十年(72*****会稽县令李俊之主持增修山会海塘。
后经大历十年(77*****大和六年(83*****次增修,才形成东起上虞,西至山阴,全长百余里之防海塘,山会平原全面形成。
至今,中北部水网平原610个自然村中,以溇、湖、埭、桥、江、墅、葑、塘、渎、堰、岸、港、浦等命名者计226个,占34%,展现水乡特定景观。
【东北部滨海平原区】淤涨型滩涂,地势平坦,人工水系纵横交错,海拔5米左右。
区域总面积162*****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10.91%,已围垦67.4平方公里,潮上带或潮间带尚待开发。
受钱塘江和曹娥江涌潮顶托,北岸不断被侵蚀,南岸逐渐淤涨。
明永乐至万历(1403~1620)间,钱塘 *** 槽北移,山会两县海涂外涨,已有人自发垦殖,种植棉、瓜、豆和水稻。
清咸丰年间(1851~186*****度成为三江口西部乾、坤两号沙地,面积超过4万亩。
清末民初,滩涂曾向杭州湾伸展20多里,有磨盘丘、豆腐畈等垦区。
此后,由于钱塘江南股槽游移,滩涂 *** 坍方,至建国前夕,丧失殆尽。
1969年开始有组织地大规模人工围涂造地,至1991年,围涂10次,获土地66.3平方公里(1993年10月至1994年4月“九三丘”之一期围涂获土地8.7平方公里,未计入内),才有滨海平原,并奠定境内自南而北山脉—平原—海岸梯阶式地貌。
【铁矿】分布在西南部漓渚一带,有磁铁矿5处,铁硫矿1处、铁锌矿1处。
按1986年资料,探明储量为876*****万吨,占全省探明储量72.6%。
矽卡岩型矿床矿体有脉状、透镜状、层状、扁豆状。
矿石矿物以磁铁矿为主,次为闪锌矿、褐铁矿、磁黄铁矿、赤铁矿、黄铁矿、方铅矿、毒砂等,伴有黄铜矿、镜铁矿;脉石矿物有粒硅镁石、透辉石、透闪石、石榴石等。
如花街磁铁矿、新桥铁硫矿和谢坞铁锌矿。
中低温热液型矿床矿体呈脉状或受交错之裂隙控制,无一定形状,矿石矿物以磁铁矿为主,次为赤铁矿,脉石矿物为石英。
矿体呈似层状、层状、脉状产出。
矿石矿物有磁铁矿、赤铁矿、假象赤铁矿、褐铁矿、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辉铜矿。
脉石矿物有石榴石、透辉石、金云母、蛇纹石、绿泥石、绿帘石等。
中温裂隙充填型矿床矿体呈不规则细脉状。
矿石矿物以磁铁矿为主,偶见镜铁矿及赤铁矿。
脉石矿物有石英、绢云母及绿泥石等。
【钼矿】仅见于漓渚枫塘坞一带,系沉积改造型,矿体层状、透镜状、脉状产出。
矿石由辉钼矿、辉砷镍矿、金云母、绢云母、绿泥石、蛇纹石、绿帘石、方解石、石英组成。
按1986年资料探明储量为39.09万吨,占全省探明储量69.9%。
中低温热液型矿床,多呈细脉状、细脉浸染状,矿石矿物以黄铜矿、辉铜矿、斑铜矿为主,伴生元素有钇、钛、镍。
有兰亭黄岘、平水江白鹤殿和桃红等铜矿。
火山喷发沉积型矿床,呈层状或透镜状,矿石矿物以黄铜矿、闪锌矿、黄铁矿为主,伴生磁铁矿、方铅矿等。
矽卡岩型矿床,呈似层状、透镜状,以辉铜矿、孔雀石为主,次为黄铜矿、兰铜矿等。
中温热液型矿床,矿石矿物主要为含铜黄铁矿,矿体呈脉状,含cu0.5~1.2%。
中温热液型铜钼矿,矿体为平行脉状,细脉浸染状,矿石矿物由辉钼矿、黄铜矿、黄铁矿、磁铁矿等组成。
【铅锌矿】两处,矿体以透镜状为主,次为不规则脉状。
矿石矿物多为方铅矿、闪锌矿,矿石品位pb0.76~20.37%。
【多金属矿】两处,储量2.6万吨。
矽卡岩型多金属矿,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以闪锌矿、黄铜矿、方铅矿为主。
多金属矿,矿体呈不规则脉状为主,单个矿脉由若干个断续相连之透镜状组成。
矿石矿物以闪锌矿为主,次为方铅矿及黄铜矿,伴有黄铁矿;矿石品位pb0.17~10.80%、zn0.16~17.50%、cu0.16~1.5%、ag32~65×10—6。
【贵金属矿】有19处,几乎均产于江—绍断裂两侧之老地层中,多数受断裂构造和破碎带控制,与火山热液有关,总储量3.14吨。
平水江乡 *** 中温热液型金矿,呈脉状、透镜状,黄金呈微粒状赋存于石英、黄铁矿、云母片之间。
*****变质热液型金矿赋存于含金石英脉或蚀变岩中,呈透镜状、脉状、似层状产出。
以金为主,含au0.1~19.78×10—6。
平水镇天衣寺、石其、铸铺岙、中岙、官山、孔坞岙、野猪窝、平水江沙滩,南池胡家塔、茅秦等处金矿属此。
中低温热液型金矿,有上灶 *** 帽,南池马园里两处。
中低温热液裂隙型金矿,矿体赋存于石英脉中及北西向硅化破碎带中。
含金石英脉或含金硅化破碎带金矿,有平水镇大桥头西北侧、上灶乡金岙、鉴湖镇百家、秦望山北侧、马园里水库等处。
【稀有金属】有铌铁矿两处和含铌锐钛矿一处,在碱 *** —酸 *** 入岩中,均属矿化点。
岩浆型铌铁矿,矿化花岗岩体呈北东向延伸或略呈透镜状,矿石矿物为铌铁矿,脉石矿物石英、钾长石、钠长石、更长石、绢云母为主。
富盛镇义峰山、万户山两处属此。
含铌锐钛矿,矿点产于燕山期霏细斑岩岩脉中成群分布,矿石矿物为铌锐钛矿、磷钇矿;含铌锐钛矿155*****克/吨。
有萤石、磷矿、钾矿、高岭土、瓷石、叶蜡石、钾长石、云母、石墨等16种。
【萤石矿】有富盛镇龙潭岗和王化下祝两处,均为低温热液裂隙充填型,脉状。
龙潭岗萤石呈桃红、紫和白色,少量灰—黑灰色及绿色;下祝萤石呈绿色、白色,少量紫色。
【磷矿】位于谢家桥—奕村背斜东南翼,属沉积型,矿体似层状、透镜状。
【钾矿】位于佳山—墨城背斜东北端,属沉积型,层状,矿石矿物以水云母、白云母为主。
【高岭土】有兰亭镇皇游荡、上灰灶、谢家桥、花街4处,均为低温热液交代型。
系石英斑岩岩脉或霏细斑岩岩脉风化而成,脉状,矿石矿物以高岭土为主,属酸 *** 型粘土,灰白色粉土状、砂状结构。
风化强烈者呈乳白色土状,粘结,可塑 *** 及燃烧 *** 能好。
【瓷石矿】有富盛镇义峰山、方岙、鲶鱼山、花街4处,风化型,呈脉状或似层状。
矿石矿物由粉土质、隐晶长英质或由碱 *** 长石和石英组成。
【叶蜡石矿】在平江乡秦望山东坡,中低温热液充填型矿床,透镜状块状构造,灰白色。
【钾长石矿】在兰亭镇松坑村,属花岗斑岩型,团块状及不规则状,矿石矿物主要为钾长石、斜长石,脉石矿物为石英、黑云母、角闪石。
【云母矿】有富盛镇北山、两溪长岭、上蒋山皇3处。
前两处为伟晶岩型,产于变质岩之伟晶岩脉中。
后者为沉积变质型,夹于浅色片理化石英砂岩中,呈层状。
【石墨矿】在红山瓜林,属裂隙充填型矿床,多为细脉或团块状,破碎带中部亦有呈透镜状分布。
【石英矿】分脉石英和石英砾岩两类。
富盛镇方岙石英矿,属低温热液裂隙充填型,脉状,伴少量长石和粘土。
鉴湖镇下濮山、福全镇两处沉积型石英矿为石英砾岩。
岩 *** 为灰 *** 之含砾粗砂岩间夹白色泥质页岩,大量石英砂砾岩。
矿物主要有石英、长石、云母及少量胶结物。
【白云岩矿】在兰亭镇谢坞,属沉积型,层状,以白云石为主,少量方解石。
【石灰岩矿】有兰亭镇谢坞、上灰灶、皇游荡、棠棣曹家4处,属沉积型。
层状,灰—深灰色, *** 脆,坚硬,主要成份为方解石。
【黑曜斑岩矿】在稽江乡傅家岙,属火山喷溢型。
矿物成份以雏晶玻璃为主,大于95%,尚有微量磷灰石,珍珠构造。
珍珠岩矿】在稽江乡车头,属火山喷溢型,透镜状,黑色珍珠岩,玻璃光泽,具贝壳状断口,斑晶为中 *** 斜长石、辉石;基质以隐晶—霏细状长英质为主。
【石料】节理不发育之角砾凝灰岩,为较好建筑材料,有开采场150余家。
【花岗石矿】有型塘九岭下、陶堰义峰山和大和山花岗石矿3处。
花岗闪长岩、正长岩或辉石闪长岩呈小岩株状产出。
灰白、略带浅绿色、墨绿色或黑色,微粒到细柱粒或中细柱结构,块状构造。
【石煤】有漓渚、坡塘、坡塘岭下3处,沉积型,层状,延伸500~2000米,厚1~4米,高炭质硅质页岩。
发热量902~1700卡/克,储量473万吨。
【泥炭】有容山、孟家葑、陶堰、藕塘头、??湖5处,全新统湖沼相沉积型,层状、透镜状,可见1~2层。
【天然气】山(阴)会(稽)古海塘以南,现萧山市 *** 山乡夹灶村,于1986年发现天然气资源。
1987年起,居民利用探矿钻孔取气作炊,天然气压力3公斤/平方公分。
该钻孔是浙江省石油勘探处、地质研究所为开发浅层天然气而设置之夹灶—马鞍(绍兴)试区之一,位于东经120°33′22〃,北纬30°9′17〃,离县境230米~370米,地质条件相同,故县域内可能有浅层生物成因之甲烷型天然气。
【洪涝】1961至1990年,全县发生三日过程两量≥100~300毫米,日更大雨量50~150毫米之洪涝34次,年均1次以上。
其中全县 *** 洪涝12次,占35%,不到三年发生1次,且有11次在梅雨季季节,占91.7%,其余均为局部 *** 洪涝。
【干旱】1961~1990年,境内发生干旱33次,其中30天以上者各级干旱27次占82%。
1967年伏秋冬连旱,三江闸一带干旱长达133天,24.5万亩晚稻 *** 。
【台风】1961~1990年,受过程降雨≥30毫米之台风影响102次,年均3.4次。
1956年8月12号台风,过程降水176.1~196.4毫米,风力12级以上,更大风速40米每秒。
【冰雹】据1950至1980年观测,31年中发生冰雹30次,年均近1次。
【分布】清前无人口分布资料可稽,及至宣统年间,方分别统计城坊、乡镇户口,断续不全。
因自然环境、经济条件和居住习惯等因素,分布不匀:仅占地域总面积0.6%之城厢、坊里,密集总人口10%以上;平原乡镇占总面积40%,亦占总人口60%;低山丘陵区占地面积约59%,却仅占总人口30%左右。
【密度】绍兴一向人多地少,人口密度较高,并呈上升趋势。
南北两地差别明显:北部水乡平原,经济比较发达,人口稠密;南部低山丘陵,经济发展较为滞缓,人口相对稀疏。
*** 元年(19*****山阴、会稽合并为绍兴县,始有人口密度统计,每平方公里为593人。
【流动】绍兴历史上,有几次人口大变动:句践二十九年(周贞定王元年,前468)越国灭吴后 *** 琅琊,带去越地居民3万户。
秦始皇二十七至三十七年(前220至前210),徙大越民到浙西、皖南一带。
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迁中原居民到会稽等地。
西晋末年(永嘉年间)北方发生战乱,晋室南迁,中原人士避居会稽、山阴。
安史之乱,居民离散,越州各县人口有显著上升。
靖康之乱,宋室南迁,山阴、会稽人口大量增加。
至清乾隆五十六年(17*****山阴县人口100*****会稽县人口266*****合计126*****人,数量剧增。
沦陷期间,居民逃离,由 *** 二十四年(19*****户,108*****人,降到三十六年197*****户,853*****人,下降21.55%。
1949年中国人民***南下,随军地方工作干部定居近千人。
【水库】境内水库,始于越王句践之时。
南池、吴塘、苦竹塘,均属国内早期小型水库。
东汉在若耶溪口筑成之回涌湖,属中型规模,系均质土坝构筑,利用天然山岙泄洪。
明代建芝塘湖,缓解夏履江、西小江水患。
建国后,农业生产发展,集体经济壮大,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山区、半山区掀起兴修水利热潮,共建中、小型水库59座,塘坝410座、灌溉塘945座,可正常蓄水5 *** *****万立方米。
而较为 *** ,初具规模之海塘建筑首见于《新唐书·地理志》,守李俊之、皇甫温、李左次等均有“增修”会稽海塘之举,可见唐以前境内确已有海塘工程。
山阴海塘始载于《嘉泰会稽志》所记“界塘”,比李俊之增修会稽防海塘早36年。
县境海塘,历经自南而北扩展和零星分散逐步联成一体之漫长演变过程。
明嘉靖汤绍恩建成三江闸,海塘遂成一线,无多变动,直至60年代后期,随治江围涂工程大规模兴起,海塘堤线急速北移。
现境内海塘总长88.*****公里,由萧绍海塘(境内段)18*****公里和围垦大堤69.*****公里组成。
海塘结构与施工技术也不断发展,初筑土塘、柴塘,宋兴石塘,清筑鱼鳞石塘、丁由石塘。
建国后又由人力筑塘改为机械筑塘。
今之一线海塘,浆砌块石护坡塘已达50~100年一遇防洪标准,抛石土塘已达20年以上一遇之防洪标准。
【闸堰】南宋鉴湖湮废,浦 *** 又借道钱清江出三江口入海,平原水利形势明显恶化,水旱剧增。
明初戴琥、彭谊、张焕等先后修建扁拖诸闸,并筑坝修塘,整治河湖,稍有缓和。
但因无据要津、杀水势、蓄众水之大型排涝枢纽工程,水旱频仍,海塘决筑不绝,劳民耗资。
明嘉靖年间太守汤绍恩顺应民心,创筑我国古代著名滨海大闸—三江闸根治水害。
《闸务全书》称,自此“旱御有备。
旱则闭以蓄之,田足以灌溉;涝则启以泄之,稼不至浸 *** 。
钱塘江下游出水主道自南而北变迁,三江闸外自清康熙起出现涨沙之患,三江闸遂由130多年之全盛期,转入效能衰减期。
建国后,相继建成马山闸、新三江闸等大中型排涝骨干工程,绍兴平原水利局面一新,旱涝灾害得到较好防御。
【河湖整治】建国前夕,境内河湖多岸塌堪倾,湖淤河塞,涝不能畅泄,旱无力久抗。
建国后围绕发挥河湖蓄泄效能,以“上蓄、中疏、下泄”为整治原则,上游兴修蓄水滞洪之塘库;中下游全面整理闸江,疏拓河道;沿海兴建大中小水闸等工程。
共疏挖河道826.3公里,拆建阻水桥梁580座,河道砌石护岸125*****公里。
**区划资料截至2006年9月;面积、人口根据《简册(2006)》,人口截至2004年底。
绍兴市面积8256平方千米,人口433万人。
辖1个市辖区、2个县,代管3个县级市。
越城区面积 338平方千米,人口 *** 万人。
诸暨市面积2311平方千米,人口106万人。
市人民***驻暨阳街道红旗路26号。
上虞市面积1427平方千米,人口 77万人。
市人民***驻百官街道市府路5号。
嵊州市面积1771平方千米,人口 73万人。
绍兴县面积1196平方千米,人口 70万人。
县人民***驻柯桥街道群贤路1661号。
新昌县面积1213平方千米,人口 43万人。
位置:位于宁绍平原西部,南屏会稽山,北濒钱塘江,西连杭州,东接宁波,总面积7950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01平方公里。
区划:现辖越城区及绍兴县、新昌县、诸暨市、上虞市、嵊州市。
人口:426万,其中市区人口31万。
2:秋瑾,就义于绍兴市区古轩亭口
关于绍兴王化风景区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