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关于范蠡的电视剧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包括范蠡传奇电视剧40集免费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谢谢~
本文目录
一、范蠡的影视形象
1、1986年电视剧《西施》:潘志文饰演范蠡;
2、1995年电视剧《西施》:徐少华饰演范蠡;
3、1998年电视剧《战国红颜》:秦风饰演范蠡;‘
4、2003年电视剧《吴越争霸》:寇振海饰演范蠡;
5、2006年电视剧《争霸传奇》:陈坤饰演范蠡;
6、2007年电视剧《卧薪尝胆》:贾一平饰演范蠡;
7、2007年电视剧《越王勾践》:李光洁饰演范蠡;
8、2011年电视剧《西施秘史》:陈浩民饰演范蠡;
9、2012年电视剧《英雄》:朱孝天饰演范蠡。
二、范蠡人物简介
范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字少伯,华夏族,楚国宛地三户(今南阳淅川县滔河乡)人。春秋末期 *** 家、军事家、经济学家和道家学者。曾献策扶助越王勾践复国,后隐去。著《范蠡》二篇,今佚。
范蠡为中国早期商业理论家,楚学开拓者之一。被后人尊称为“商圣”,"南阳五圣"之一。虽出身贫贱,但是博学多才,与楚宛令文种相识、相交甚深。因不满当时楚国 *** 黑暗、非贵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国,辅佐越国勾践。传说他帮助勾践兴越国,灭吴国,一雪会稽之耻。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化名姓为鸱夷子皮,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期间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后定居于宋国陶丘(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南),自号“陶朱公”。
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后代许多生意人皆供奉他的塑像,尊之为财神。范蠡是范姓始祖范武子的玄孙,并被视为顺阳范氏之先祖。
别名:范少伯,陶朱公、鸱夷子皮
出生地:楚国三户(今河南南阳淅川县)
出生日期:公元前536年(乙丑年)农历九月初一
逝世日期:公元前448年(癸巳年)
主要成就:辅助越王勾践灭吴、道商鼻祖
*** 作品:《计然篇》、《陶朱公生意经》《卢氏本草经》
春秋鲁昭公六年(公元前536年),范蠡出生宛地(河南南阳)三户邑。
鲁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16年),宛令文种见范蠡。
鲁昭公三十一年(公元前511年),范蠡邀文种入越。
鲁哀公二年(公元前493年),勾践、范蠡君臣入吴为奴。
鲁哀公三年(公元前491年),勾践兵败西于会稽山,始重用范蠡、文种等。
鲁哀公五年(公元前490年),勾践、范蠡君臣离吴返越。
鲁哀公九年(公元前486年),勾践欲起兵伐吴,范蠡劝阻。
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吴再次伐齐,占于艾陵,越王君臣朝见吴王,君臣皆有贿赂,进一步 *** 吴人,夫差杀伍子胥。
鲁哀公十三年(公元前482年),吴、晋黄池之会,越师乘机袭击吴国,大败之,杀吴太子等,年底吴越讲和。
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越兴师伐吴,兵至于五湖。
鲁哀公十七年(公元前478年),三月,越伐吴、吴师还战于笠泽、双方夹吴松江而阵、越 *** 败吴师。
鲁哀公二十年(公元前475年),十一月越围吴、范蠡采用围而不攻的战略,令吴师自溃。
鲁哀公二十二年(公元前473年),年底,越灭吴,夫差 *** 。
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越王实现霸业,范蠡即泛舟五湖。
楚惠王四十一年(公元前448年),范蠡卒,时年88岁
⑴劝服勾践保全 *** 命;鲁定公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攻打越国,然而在_李(浙江嘉兴)之战中大败,被击中脚趾,因伤势过重,不久死去。吴王阖闾且死,告其子夫差曰:“必毋忘越!”(《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公元前494年,勾践听说吴国日夜演练士兵,准备向越国 *** ,打算先发制人,再来个_李大捷。南阳人范蠡力谏:天道要求我们盈满而不过分,气盛而不骄傲,辛劳而不自夸有功。勾践不听范蠡劝谏,执意出兵。范蠡预料此战凶多吉少。果然,越国遭遇会稽山大败。范蠡劝勾践答应吴国的任何条件以求保全 *** 命,“卑辞厚礼以遗之,不许,而身与之市。”而吴王没有听伍子胥“今不灭越,后必悔之”的进言,罢兵而归。
⑵动摇夫差起恻隐之心:按照吴越双方议和的条件,越国战败过了两年,越王勾践将要带着妻子到吴国当奴仆,他想带文种。范蠡愿随勾践同行,说:“四封之内,百姓之事蠡不如种也。四封之外,敌国之制,立断之事种亦不如蠡也。”可以看出,范蠡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且具有敢于担当的高贵品格。吴王夫差想劝范蠡离开勾践,到吴国帮助夫差,而范蠡毫不动摇,很坦然说道:“臣闻 *** 之臣,不敢语政,败军之将,不敢语勇。臣在越不忠不信,今越王不奉大王命号,用兵与大王相持,至令获罪,君臣俱降,蒙大王鸿恩,得君臣相保,愿得入备扫除,出给趋走,臣之愿也!”这是范蠡导演、勾践出演的一出荒诞剧,演出成功对勾践的前途起了至关重要的变化。经过此事,吴王被深深地感动,对勾践动了恻隐之心。而在 *** 当中,掺入了个人私情,注定夫差的结果是悲惨的。
⑶巩固军事力量,消磨敌方意志:战争之后,越国几乎跌到谷底,且其在复兴之时,要慎之又慎,切不能让吴国有所察觉。范蠡建议勾践劝农桑,务积谷,不乱民功,不逆天时。先抓经济,继而亲民,稳定社会。施民所善,去民所恶。协调内部关系,内亲群臣,下义百姓。有人生病,勾践亲自去慰问。有人去世,就亲自去办丧事。对家里有变故的免除徭役。一系列的措施,使百姓得到 *** 。为了提高军事力量,范蠡重建国都城。在建城的过程中,范蠡建了两座城,一座小城,一座大城。小城是建给吴国看的,而大城建得残缺不全,面对吴国的方向,不筑城墙。这样就迷惑了夫差。重视 *** 训练,提高士气,增加战斗力,组织了敢死队,以更高金额奖励。为了进一步迷惑夫差,范蠡又投其所好,派人送给他最喜好的东西,以讨夫差的欢心。还向夫差进献 *** ,消磨夫差的意志。
⑷卧薪尝胆,二十年磨一剑:公元前476年,伐吴的条件终于成熟了,此时夫差倾全国之力,北上中原争霸,使国力严重消耗,后方空虚,唯独老弱与太子留守。越国经过近20年的精心准备,国力强大,范蠡建议勾践立即兴兵伐吴。公元前473年,吴军全线崩溃,吴王夫差逃到姑苏台上固守,同时派出使者向勾践乞和,祈望勾践也能像20年前自己对他那样宽容,允许保留吴国社稷,而自己也会像当年的勾践一样倒过来为之服役。勾践动摇了,这时范蠡站出来,陈述利弊,平复了勾践动摇的心态。夫差 *** 的时候,想念起伍子胥,认为自己愧对伍子胥,以至于造成如今的结果,遂 *** *** 。
范蠡第三次迁徙至陶丘,在这个居于“天下之中”的宋国更佳经商之地, *** 计然之术(根据时节、气候、民情、风俗等,人弃我取、人取我予,顺其自然、待机而动)以治产,没出几年,经商积资又成巨富。
⑴注意选择经商环境,把握有利时机,运用市场规律,做事有准备,不盲目。据时而动,得失均衡。范蠡关于把握时机的全面论述很有现代价值。他的待乏原则实际上是要求经营者站在时机的面前,超时以待,就像以网张鱼须迎之方能获猎。
⑵“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二者形则万货之情可得而观已。”知道要打仗,所以要从各方面做好准备,知道货物何时需用,才懂得货物的价值。只有把时和用这两者的关系搞清楚了,那么各种货物的供需情况和行情才能看得清楚。
⑶抓住现时得时无怠,因为时不再来,天予不取,反为之灾。其三是从时而追。处于这种境况要讲究一个快字,指出从时者,犹救火,追亡人。
⑷销售理论,贵出贱取。贵出如粪土,当商品 *** 涨到更高点时,要果断出手。贵上极则反贱。贱取如珠玉,当商品 *** 跌落到更低点,要像珠玉一样买进,贱下极则反贵。
⑸三八 *** ,农末俱利。范蠡以为“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矣。上不过八十,下不减三十,则农末俱利”。商人的利益受到损害,就不会经营粮食商品;农民的利益受到损害,就不会去发展农业生产。商人与农民同时受害,就会影响国家的财政收入。更好的办法就是由 *** 把粮食 *** 控制在八十和三十之间,这样农民和商人就可以同时获利。
⑹积着理论。“积着之理,务完物,无息币。以物相贸易, *** 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要合理地贮存商品,加速 *** ,保证货物质量。
⑺薄利多销。范蠡主张逐十一之利,薄利多销,不求暴利,这种非常人 *** 化的主张,符合中国传统思想中经商求诚信、求义的原则。
⑴朴素唯物主义战略观,对于整个国家的军事战略问题,范蠡主张:持盈者与天,定倾者与人,节事者与地,其实这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战争观。’持盈者与天",指出了万世万物都有其自然的规律,就像日月更替,月圆月缺一样,他提醒勾践要按照规律办事,遵守天地间自然的法则,这样才能达到战争的目的。’定倾者与人",同样是唯物论的观点,提出了人的主观能动 *** 在战争中的作用,人要在遵守自然规律的同时积极谋划准备,把’人事(的作用发挥到更大。’节事者与地",指出了发展生产的重要 *** 。在对吴国的战争中,范蠡很重视本国生产的发展,还对吴国发动了’粮食战"。强则戒骄逸,处安有备;弱则暗图强,待机而动;用兵善乘虚蹈隙,出奇制胜。为后世称道并沿用。
⑵灵活多变的战术观,范蠡在具体的战争实践和战争指挥中,所运用的谋略十分灵活多变%他主张’后则用阴,先则用阳;近则用柔,远则用刚。在 *** 上,如果要采取先发制人的战术就必须坚定不动摇,并要行动迅速,速战速决,如果要后发制人,则要谨慎周密;当敌人靠近的时候,可以主动示弱,引诱敌人,而后出奇制胜,当敌人距离较远时,则要以强大的气势来震慑敌人。范蠡还主张在合适的时刻,要尽力促成主客的变化,灵活运用主客这一对矛盾来赢得战争的胜利。
⑶富国强民的国防观,范蠡说过,审备则可战,审备慎守,以待不虞,备设守固,必可应难。要想战胜别人,首先要经过周密的准备,准备周密#谨慎防守,这样才能应对未知的挑战,准备充分才会在面对危险困难时有备无患,这表明他充分认识到了战争准备的重要 *** ,在这一主导思想的指导下,他提出了富国强民的国防战备观: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二者行,则万物之情可得而观已。"要取得战争的胜利,就必须搞好战备物资,然而战备问题牵扯到方方面面,首先要发展生产,越国在范蠡和文种的主持下,颁布了一系列发展生产的措施,富国强民。
春秋末年,范蠡提出的"农末俱利"的思想有重要意义。这表现在:首先,他提出了“谷贱伤民、谷贵伤末”的问题,通过把 *** 调整到一定范围内而作到"农末俱利"。这样既可以促进农业发展,又有利于 *** 业的发展,使 *** 经济各部门能够协调发展。其次,他明确提出了商品 *** 对生产与流通的作用,尤其是恰当地处理好谷价与其他商品 *** 的关系对生产与流通的作用。范蠡试图通过调整 *** 促进生产和流通,这都是通过经济手段而不是通过行政命令。这也是值得肯定的。再次,怎样把物价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呢?范蠡主张用"平粜"的办法,这就需要丰收年国家把粮收购储藏起来,在歉收年缺粮时国家再把粮食平价粜出,这样才能起到平定粮食和其他物价的作用,这就叫做"平粜齐物"。所以"平粜"是范蠡首先提出来的,战国时李悝推行平粜法和汉代设"常平仓"都是这一思想的发展与实践。因此,"平粜"思想的重要 *** 也不可忽略。
范蠡有治国理财的实际经验,他提出的"农末俱利"的 *** 政策和"平粜齐物"的经济主张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劝农桑,务积谷”、“农末兼营”、“务完物、无息币”、“平粜各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夏则资皮、冬则资_、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等至今对现代的经济建设也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北魏李暹为《文子》作注,就曾指出:文子“姓辛,葵丘濮上人,号曰计然,范蠡师事之。本受业于老子,录其 *** 为十二篇。”此乃计然即老子 *** 文子的重要文献证据,正是这条材料使我们可以将范蠡与老子的学术联接起来。从年代上来看,范蠡在老子之后约四、五十年,而计然正好处在老子与范蠡之间,他就是老子之 *** 文子的可能 *** 是不能排除的。计然何时何地师从老子已不可考,或在老子为周守藏史期间,或在老子去周为“隐君子”期间,后“南游于越”为范蠡之师。
从《史记·货殖列传》《越绝书》《吴越春秋》《文子》等典籍的材料看,计然继承了老子的思想,并在实践中对老子的道论、自然无为的思想和治国治身的理论有所发挥和运用。特别是计然提出了关于天地阴阳刑德吉凶的理论和时变因循的理论,是对老子道家学说的重要发展,这些理论为范蠡所承袭并进一步运用发挥,后来成为战国时期以《黄帝四经》和《管子》等为 *** 的道家黄老之学的重要内容。从计然到范蠡,在长期的 *** 、军事和实业活动中对老子思想加以运用和创新发展,终于形成了道家思想成功指导社会实践的新局面,开辟了道家学说理论发展的新领域和新方向。
道家学派创立后,原本主要是在南方的荆楚、吴越等地域流传,而战国中后期的道家黄老之学,又主要兴盛于北方列国特别是齐国,道家学说何时经由何人传入北方?这是先秦道家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问题,迄今尚未有人进行过专门的研究。在道家思想的传播与发展的过程中,范蠡入齐是一个极为重要的事件。春秋战国之际,范蠡将老子的思想传播到齐国,开始了道家学派在北方列国流传发展的新时期。道家学派在北方流传发展的最重要结果,是稷下黄老之学的出现,其标志是帛书《黄帝四经》。
根据《史记》等史书的记载,范蠡在辅佐越王勾践灭吴霸越之后,急流勇退,“浮海入齐”,定居于陶(今山东定陶),开始了后半生的实业生涯,成为远近闻名的“陶朱公”。他所传承的老子道家思想也随着他在实业上的成功而在齐国传播,并最终发展成为道家学派的重要学派——黄老之学。由此我们就可以解释《国语·越语下》同《黄帝四经》《管子》等战国黄老作品为什么有那么密切的思想联系,也就可以清楚地勾画出一条从春秋战国之际南方的原始道家到战国的北方黄老之学之间流传演变的清晰线索。
汉史学家司马迁:范蠡三迁皆有荣名,名垂后世,臣主若此,欲毋显得乎?与时逐而不责于人。
汉史学家褚少孙:夫月满则亏,物盛则衰,天地之常也。知进而不知退,久乘富贵,祸积文祟。故范蠡之去越,辞不受官位,名传后世, *** 不忘,岂可及哉!后进者慎戒之。
西汉文学家刘向:箕子弃国而徉狂,范蠡去越而易名,智过去君,弟而更姓,皆见达识微而仁能去富,势以避萌生之祸者也。
北宋文学家苏轼:春秋以来用舍进退未有如范蠡之全者。
宋黄震:春秋战国近五百年,以功名始终者惟范蠡一人。
唐诗人高适:天地庄生马, *** 范蠡舟。逍遥堪自乐,浩荡信无忧。去此从黄绶,归欤任白头。风尘与霄汉,瞻望日悠悠。
宋罗大经:范蠡霸越之后,脱屣富贵,扁舟五湖,可谓一尘不染矣。
明文学家王世贞:五湖淼淼烟波阔,何处黄金铸范蠡?
宋李纲《论范蠡张良之谋国处身》:故夫智谋之士,处困_之时,能忍辱以伸其志;当事几之会,能决断以收其功;功成名遂,能高举远引以全其身,微二子,吾谁与归?
宋代李_《太平广记·神仙传》:在越为范蠡,在齐为鸱夷子,在吴为陶朱公。
战国末年秦国丞相吕不韦主编《吕氏春秋》:霸诸侯功名传于后世。
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唐文学家韩愈:为人谋而不忠者,范蠡其近之矣。
北宋文学家苏轼:以吾相蠡,蠡亦鸟喙也。
宋林亦之:范蠡之去似可全身,然卒使后世君臣猜忌百出,无一日相安者,其患自范蠡始也。
明黄道周:兵者凶器,战者逆德。勾践犯之,故遭天责。栖保会稽,已当死厄。厚礼卑辞,蠡之善策。使种请成,初犹不测。既贿贪谗,乃许归国。尝胆卧薪,仇填肝膈。二十余年,报犹不得。至吴北盟,南师方迫。吴使请成,难援前迹。君纵哀怜,臣则赫赫。天与不承,死乃自贼。功成去之,有如行客。三致千金,三散岂啬。如此高人,千秋生色。
范蠡在帮助越王勾践成功之后,立刻离开了越国。他从齐国写信给文种说:“蜚(同“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大意是说:飞鸟射杀完了,好的 *** 就会被收起来。狡猾的兔子捕完了, *** 就会被煮掉。越王为人阴险,工于心计。可以与他共患难却不能同享乐。你为什么还不快离开呢?文种在收到信后便称病不上朝,但最终仍未逃脱赐死的命运。而范蠡却早早料到这一点,不得不说,是他的过人之处啊!而鸟尽弓藏自此以后便成为了一个成语,比喻事成之后,把曾经出过力的人一脚踢开或加以消灭。后代诸多名臣都以此为警戒。
周敬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吴国和越国发生了_李之战(今浙江嘉兴),导致吴王阖闾阵亡,从此两国结怨,连年战乱不休。周敬王二十六年(公元前494年),阖闾之子夫差为报父仇与越国在夫椒(今无锡太湖马山)决战,越王勾践大败,仅剩5000兵卒逃入会稽山。范蠡遂于勾践穷途末路之际投奔越国,他向勾践慨述“越必兴、吴必败”之断言,进谏:“屈身以事吴王,徐图转机。”被拜为上大夫后,他陪同勾践夫妇在吴国为奴三年,“忍以持志,因而砺坚,君后勿悲,臣与共勉!”
三年后归国,他与文种拟定兴越灭吴九术,是越国“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策划者和组织者。为了实施灭吴战略,也是九术之一的“美人计”,范蠡亲自跋山涉水,终于在苎萝山浣纱河访到德才貌兼备的巾帼奇女——西施,在历史上谱写了西施深明大义献身吴王,里应外合兴越灭吴的传奇篇章。范蠡事越王勾践二十余年,苦身戮力,卒于灭吴,成就越王霸业,被尊为上将军。
勾践灭了吴国,在大摆庆功酒的那天夜里,功劳很大的范蠡,悄悄地带了西施,偷偷出齐门,坐上早就等在那里的阿得大叔的小木船,穿过护城河,转了一个圈子,直向太湖而去。他们到了太湖北边的五里湖边,见这里风景优美,山明水秀,就搭了几间草房子,隐姓埋名住了下来。期间文种被杀,范蠡为了保住 *** 命曾三迁他地,但是由于西施非常喜爱五湖风光,最后二人还是定居西湖。
范蠡辗转来到齐国,变姓名为鸱夷子皮,在海边结庐而居。戮力耕作,兼营副业(捕渔、晒盐),很快积累了数千万家产。范蠡仗义疏财,施善乡梓,他的贤明能干被齐人赏识,齐王把他请进国都临淄,拜为主持政务的相国。他喟然感叹:“居官致于卿相,治家能致千金;对于一个白手起家的布衣来讲,已经到了极点。久受尊名,恐怕不是吉祥的征兆。”于是,才三年,他再次急流勇退,向齐王归还了相印,散尽家财给知交和老乡。一身布衣,范蠡第三次迁徙至宋国陶邑(今菏泽定陶区南),在这个居于“天下之中”的宋国更佳经商之地, *** 计然之术以治产,没出几年,经商积资又成巨富,遂自号陶朱公。
始祖:范士会(约前660年-前583年),范姓始祖,即范武子(随武子),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士_之孙。
妻子:西施(有争议),西施本名施夷光,春秋末期出生于浙江诸暨苎萝村,中国古代四大 *** 之一。
范蠡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商思想和较为完整的经商理论,无论是对他的同代人,还是后代人,都有很大的影响。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无论是经商的,还是为官的,都在他的思想库中汲取健康的营养,为商为政服务。在受范蠡经商思想、理论影响之更大者,当数越王勾践本身。越王采纳范氢之“商贾”兴国之策,是从自身的国情出发,深知范之道能振兴国家,完成 *** 雪耻的任务。勾践经励精图治,“治牧江南,七年而擒吴”,建立霸业,全仗“商贾”兴国。
战国时期,白圭受范蠡薄利多销的影响,从实践中总结出“欲长钱,取下谷”的经验。他在经营“下谷”之类的生活必需品,利润虽不高,在丰年收粮时,其价高于一般市场;在歉收年 *** 时低于一般市场。这样加速周转,薄利多销,也获得“积著率岁倍”的大利。白圭又受范盖天时变化的“时断”与选择贸易对象的“智断”相结合中取利的影响,也认为农业收成与气候有关,并提出:天时有循环,丰歉也有循环的“农业经济循环论”。利用丰年与歉年的 *** 差异中可以得到成倍的收益。范蠡离越去陶后,有一鲁国穷士椅顿闻陶朱公甚富,往而问术。范暴答曰:“子欲速富,当畜五稼(指母马、母牛、母羊、母猪、母狗)。”椅顿依计,十年之间其息不可计,从此驰名天下。
范蠡的经商思想,不仅影响春秋列国,而且一直延续到后代及至今日。范蠡对物价涨跌应有一个合理幅度的主张及由此而提出由国家规定粮食 *** 的政策,被汉宣帝所仿效采用。因为这种由国家调控粮食 *** 的政策,有助于“农末俱利”,起到了稳定粮食 *** 、稳定人心、 *** 社会的作用。今天,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大潮中,我们的许多经商者,不管是国营的,还是 *** 的,或是别的其它形式的,仍然在效仿他的经商理论。为了稳定和鼓励农业生产,现在国家实行了粮棉油预定 *** 的政策,这无疑是起到发展农业生产,保障粮食供给,稳定民心、社会的作用。在有关副食品供应上,特别是肉类、蛋类等,实行了更高限价的政策,这样既照顾到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又照顾到经营者的利益,促进了生产和经营的共同发展。捕捉信息,开发产品,优质服务,无不是为了在商战中取胜。在商品的生产和经营中,提倡名牌战略,目的是在吸引消费者的需求,以质取胜,达到获利的目标。许多商场、宾馆、酒楼,打折迎客户,除了客观因素外,也是一种“薄利多销”的战略。
范蠡墓位于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往东北,就到了一个叫崔庄的小村落。2013年被列为山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墓地封土南北长70米,东西宽100米,更高处2米。墓项呈椭圆形,占地面积700平方米。墓地及其周围有大量春秋战国时期的陶器残片。据《史记》载,范蠡辅越灭吴后,弃官经商,先到齐国,后定居于陶,自称陶朱公,曾三致千金。死后葬于此地。
范蠡祠共有四处,浙江诸暨范蠡祠,山东肥城范蠡祠,浙江德清范蠡祠,湖南沅江市赤山岛有范蠡祠。
浙江诸暨范蠡祠主要以范蠡军事 *** 才能和商业才能及生平业绩为主要展示内容、以其它相关人文故事为衬托。全部建筑由范蠡祠及财神庙、魁星阁、三星庙(暂用名)等相关建筑组成,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960平方米,正殿内塑高3.5米范蠡全身铜像一座,铜像背后墙面用木条仿竹简形式,再现《史记》中记载范蠡故事的精彩篇章,所有立柱均镶嵌楹联。殿外左右两侧建长廊两条,陈列与范蠡生平业绩相关的诗碑,并以彩绘壁画等形式,生动介绍范蠡卓越的军事、 *** 和经商才能。其它辅建筑依相应位置而建,错落有致,相关塑像如:比干、赵公明、关公及福、禄、寿三星均以民间传说的形象为依据,或坐或立,神态各异。范蠡祠共有塑像8座,除范蠡全身铜像外,其余均采取民间传统的贴金彩绘相结合的形式。范蠡祠面西南背靠金鸡山,气势恢宏,采用清代民间建筑风格,黛瓦粉墙,古朴典雅。主要建筑除“魁星阁”外,屋架及相应构件均从民间整体购买,各种木雕构件琳琅满目,精彩非常,充分展示了江南民间建筑艺术特色。范蠡祠戏台位于浙江省德清县干山村蠡山,为范蠡祠的门楼部分。
湖南沅江市赤山岛有范蠡祠,建于光宅元年(684年),祭祀越相范蠡。历史上文人墨客写赤山范蠡祠的诗文据嘉庆年间编的《沅江县志》即已有十多篇。该祠于嘉庆年间已毁,嘉庆十二年,溆浦贡员戴安礼登临赤山时,写下了《蠡山残庙怀古》:“五湖踪迹竟浮沤,独有兹山庙尚留。座下藓苔春满地,渚边芦苇月千秋。姑苏几见群麋走,相国旋同野鹜游。辟谷高风堪共仰,丞尝为雪楚平羞”。
赤山在唐天宝年间曾改名“蠡山”,就是因为传说范蠡曾在此隐居。岛上还有“香炉山”、“蠡施村”等地名也佐证了这些传说。
蠡湖,原名五里湖,是太湖之内湖。面积7.2平方公里,环湖一周约21公里,相当于杭州西湖1.3倍。蠡湖之名,是 *** 时无锡人根据范蠡和西施的传说而改名。二千四百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越国大夫范蠡,助越灭吴后,功成身退,偕西施曾在此逗留,借这个传说便把五里湖改称为蠡湖。相传范蠡曾在蠡湖泛舟养鱼并著《养鱼经》一书。
蠡湖,1934年,无锡的著名民族 *** 业家荣德生六十寿辰,以寿资办慈善事业,造宝界桥。桥长375米,60孔。从此一桥卧波,架通南北。1993年,荣德生之孙即 *** 之子智健又捐资造新的宝界桥。新桥21跨,长390.7米,宽18.5米,新老两桥,称“宝界双虹”。北堍树碑建亭,由书法家启功书写碑文,记述两桥历史沧桑。1991年,五里湖又建成犊山防洪工程,梅园与鼋头渚之间有了第二通道。
1986年电视剧《西施》:潘志文饰演范蠡;
1995年电视剧《西施》:徐少华饰演范
三、陈坤演的范蠡是什么电视剧
1、是电视剧《争霸传奇》。《争霸传奇》(The Conquest)是 *** 电视广播有限公司与金吉祥传播公司联合出品的古装电视剧,由蔡晶盛担纲监制,陈坤、郭羡妮、刘松仁、马德钟等主演。
2、该剧以吴越之争为背景,讲述了吴王夫差、越大夫范蠡与西施之间的爱情故事以及越王勾践与范蠡之间君臣情谊。该剧于2006年6月6日在浙江卫视首播。
3、越王勾践(刘松仁饰)跟吴王夫差(马德钟饰)对战,夫差为 *** 雪恨,养精蓄锐,誓取越国。越国大夫范蠡(陈坤饰)劝告勾践切莫跟夫差火并,不为接受。勾践跟夫差对垒,夫差节节胜利,勾践及其五千残兵被围困会稽。
4、越王走投无路,悔恨不已。范蠡力主勾践向夫差去国归降,让文种留守越国,鼓励女织男耕,暗把军旅重练,而自己则跟随勾践至吴国屈侍夫差。
5、越王君臣数人到达吴都参见夫差,当即进献 *** 宝物,并低声下气地极力奉承献媚;再经伯噽一旁帮腔,勉强取得夫差的谅解。
6、夫差派人在阖卢墓侧筑一石室,把勾践夫妇、君臣驱入室中,脱去所穿衣冠换上罪臣衣裙,使其蓬头垢脸地从事养马等贱役。
7、每当夫差乘车出游,勾践都要手执马鞭徒步跟在马车左右。路过通行闹市时,吴人指着说:那个就是打了败仗的越王,快来看呀!讥讽嘲弄之声不绝于耳。
8、勾践十分痛苦、绝望;但于范蠡眼中,一个看似混乱和绝望的地方,在在充满着生机和希望。他一直侍奉勾践,甘于跟他受 *** ,只在等待一个翻身的机会。
四、范蠡是怎么死的
1、公元前494年,吴国打败越国。越王勾践采纳大臣提出的“美人计”,选出越国 *** 献给吴王夫差, *** 夫差的斗志。野史杂稗中如是说,越国大夫范蠡周游全国,遍访佳人。一日,在清清浣纱江畔,与家在古苎萝村西边的的西施(原名施夷光)相逢了。才子佳人,出演了一则一见钟情的故事。然而,国难当头,匹夫有责。范蠡以“爱国”的名义,背叛、 *** 了爱情。他把绝代佳人西施选进宫里,与其他美丽的越女一起,进行歌舞礼仪等“培训”。大约在公元前490年,把以西施为首的越女献给吴王夫差。
2、幸运而不幸的夫差,对能歌善舞、风华绝代的西施深爱不疑。从此,歌舞宴平;从此,对西施甚至越国深信不疑。
3、而越王勾践,在暗暗地做着复仇的各种准备。“卧薪尝胆”、“养精蓄志”、“励精图治”、“发奋图强”——越国“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国富兵强了;吴国,却在君王“从此不早朝”的松懈等现状中,逐步走向衰弱。
4、公元前473年,越国灭掉吴国,被围困在圣胥山的夫差走投无路,挥剑自刎。
5、无毒不丈夫。夫差在打败勾践后,给了勾践一条生路。所以,他最终败给夫差,是必然的。
6、何况,勾践等人太能忍了,自己忍辱负重,甚乃忍心送出自己国家的女子。以这些女子的屈辱与悲凉,换取越国东山再起的生存与发展环境。这种手段不能不说是高明,然而,不免过于自私、卑鄙。在这些方面,夫差哪里是勾践的对手。
7、传说中,越国胜利后,范蠡归隐 *** ,与西施浪迹天涯,做了神仙眷侣。善良的人们多么期盼如此美好的结局,无锡蠡园就是一个明证。
8、但是,范蠡配么,他配拥有如此结局么?
9、若西施流泪,先湿的应是他的脸;
10、若西施悲伤,最苦的应是他的心。
11、如果他爱西施,必然是期望深情相依,厮守终生,直至地老天荒。
12、谁能想象,把自己心爱的人拱手让出,送给他人,送给自己的敌人?
13、倒是夫差,爱了西施一生,疼了西施一生,宠了西施一生。虽然,这“一生”,只有大概的十七年。或许,他到死都还在念着这个是令他国破家亡原因之一的女子的名字。
14、无法想象,一个柔弱的女子,西施,在这十七年里,怎样的柔肠百转,怎样的万剑穿心,怎样的肝肠寸断。爱人与仇人之间,祖国与敌国之间,她何从判断,何从选择?
15、也许,西施无从选择,残酷的世界也不许她选择。
16、多少年来,有多少人认为,西施背负着“祸国”、令吴国灭亡的恶名。
17、只有极少数人,能公正地站出来说话:
18、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19、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20、在越国,西施能够得到“功臣”的荣誉吗?不可能!关于西施归宿的最有依据的说法,是被勾践夫人沉水淹死。
21、拥有“沉鱼”之美的西施,终究被沉入水中。
五、介绍一部关于勾践 跟夫差的电视剧 *** 也行
1、《战国红颜》,主要讲西施的,但也很好地讲了勾践与夫差,还有范蠡。
2、剧情简介:春秋后期,诸侯割据、兵马交错、干戈相见。吴越两国毗邻不能相安。勾践战败为吴国囚、卧薪尝胆,立誓有朝一日灭吴。 *** 西施深得越王勾跌宠爱,而西施却深被越大将范蠡吸引。为了 *** 社稷,勾践送西施往吴国,完成刺杀吴王夫差的使命,不料,通过接触,西施深深陷入了与夫差的感情旋涡不能自拔,夫差也为情所累, *** 疆场。呜呼哀哉! *** 美人自古难两全。
文章分享结束,关于范蠡的电视剧和范蠡传奇电视剧40集免费的 *** 你都知道了吗?欢迎再次光临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