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沈员外歌曲,以及沈园外歌曲下载mp3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本文目录
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2、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3、俄倾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4、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5、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关中地区闹饥荒,民不聊生。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现在甘肃天水),又辗转经同谷(现在甘肃成县)到了四川。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 *** 的生活,他感到快乐和自足,于是歌唱春雨,寻花漫步,遣兴江边,以诗酒自娱。但是,这种表面上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上元二年(761)秋天,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6、诗题本身就很有趣。茅屋为秋风所破,为什么还要“歌诗一首”?是什么牵动了诗人的诗情呢?
7、诗以描述开篇,完全是写实的手法。先写秋风的威力,“怒号”是其声势,卷走屋上茅草是其“战绩”;再写自己无可奈何的情状,面对这大自然的强者,只好任其所为,眼看着自己的茅草渡江而去,高飞的挂在了树梢,低徊的沉到了塘坳。
8、面对大自然的 *** ,诗人表现得较为平静,甚至还有几分耐心去欣赏它。但面对顽童的“趁风打劫”,他却真的动了肝火。它如实地写出了自己的失态,是那样率真。与其说他是在和孩子们生气,不如说他是在和自己生气。他恨自己老迈年高,生活无依,一事无成,于国于家都没什么用了。也许还深责自己缺乏修养,和小孩子们一般计较。总之,焦灼之后,他转为沉静,渐而苦苦地思索。
9、大风过后,黑云涌来,不用说,秋雨是不请自来的了。诗人收回自己的视线,不再关注大自然的风云变化,而把心神集中在自己赖以生存的茅屋里。多年的贫困,多年的流离失所,他甚至做不起一床被子,而就是那床冰冷似铁的被子,也让睡觉不老实的孩子蹬破了。满屋漏雨,没有 *** 的地方,可是秋雨却不管不顾地下个不停。这是怎样的生活啊!长夜漫漫,诗人失眠了。而“自经丧乱”,已不知有过多少个这样的夜晚,洒泪沾襟又有什么用呢?
10、突然,诗人从沉思中振作起来,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这时,理想战胜了现实,意志战胜了叹息。虽然他现在缺少“风雨不动安如山”的住所,但是,如果眼前突现这样的房屋,能够温暖天下寒士,他宁可独守茅屋,受冻而死!这是怎样的一种情怀呢?这是一种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就像他在兵荒马乱中写“三吏”“三别”一样。
11、这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连续的韵脚变换体现了“歌”的特点,单行散句乃至长短句的错落搭配,又体现了“行”的动感。正因为有了现实的触动,有了内心的渴望,诗句才能这样不假修饰,从胸臆中自然涌现。全诗先叙事,后议论抒情,既写了诗人贫穷甚至恼羞成怒的窘状,也表达了诗人博大宽广的胸怀,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12、这首诗可分为三节。之一节五句,句句押韵,“号”、“茅”、“郊”、“梢”、“坳”五个开口呼的平声韵脚传来阵阵风声。“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起势迅猛。“风怒号”三字,音响宏大,读之如闻秋风咆哮。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从而使下一句不仅富有动作 *** ,面且富有浓烈的感 *** 彩。诗人好容易盖了这座茅屋,刚刚定居下来,秋风却故意同他作对似的,怒吼而来,卷起层层茅草,怎能不使诗人万分焦急?“茅飞渡江洒江郊”的“飞”字紧承上句的“卷”字,“卷”起的茅草没有落在屋旁,却随风“飞”走,“飞”过江去,然后分散地、雨点似地“洒”在“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很难弄下来;“下者飘转沉塘坳”,也很难收回来。“卷”、“飞”、“渡”、“洒”、“挂罥”、“飘转”,一个接一个的动态不仅组成一幅幅鲜明的图画,而且紧紧地牵动诗人的视线,拨动诗人的心弦。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并没有抽象地抒情达意,而是寓情意于客观描写之中。我们读这几句诗,分明看见一个衣衫单薄、破旧的干瘦老人拄着拐杖,立在屋外,眼巴巴地望着怒吼的秋风把他屋上的茅草一层又一层地卷了起来,吹过江去,稀里哗啦地洒在江郊的各处;而他对大风破屋的焦灼和怨愤之情,也不能不激起我们心灵上的共鸣。
13、第二节五句。这是前一节的发展,也是对前一节的补充。前节写“洒江郊”的茅草无法收回。是不是还有落在平地上可以收回的呢?有的,然而却被“南村群童”抱跑了!“欺我老无力”五字宜着眼。如果诗人不是“老无力”,而是年当壮健有气力,自然不会受这样的欺侮。“忍能对面为盗贼”,意谓竟然忍心在我的眼前做盗贼!这不过是表现了诗人因“老无力”而受欺侮的愤懑心情而已,决不是真的给“群童”加上“盗贼”的罪名,要告到官府里去办罪。所以,“唇焦口燥呼不得”,也就无可奈何了。用诗人《又呈吴郎》一诗中的话说,这正是“不为困穷宁有此”!诗人如果不是十分困穷,就不会对大风刮走茅草那么心急如焚;“群童”如果不是十分困穷,也不会冒着狂风抱那些并不值钱的茅草。这一切,都是结尾的伏线。“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愿望,正是从“四海困穷”的现实基础上产生出来的。“归来倚杖自叹息”总收一、二两节。诗 *** 约是一听到北风狂叫,就担心盖得不够结实的茅屋发生危险,因而就拄杖出门,直到风吹屋破,茅草无法收回,这才无可奈何地走回家中。“倚杖”,当然又与“老无力”照应。“自叹息”中的“自”字,下得很沉痛!诗人如此不幸的遭遇只有自己叹息,未引起别人的同情和帮助,则世风的浇薄,就意在言外了,因而他“叹息”的内容,也就十分深广!当他自己风吹屋破,无处安身,得不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的时候,分明联想到类似处境的无数 *** 。
14、第三节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两句,用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诗人暗淡愁惨的心境,而密集的雨点即将从漠漠的秋空洒向地面,已在预料之中。“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两句,没有穷困生 *** 验的作者是写不出来的。值得注意的是这不仅是写布被又旧又破,而是为下文写屋破漏雨蓄势。成都的八月,天气并不“冷”,正由于“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所以才感到冷。“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两句,一纵一收。一纵,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仍、残破不堪的国家;一收,又回到“长夜沾湿”的现实。忧国忧民,加上“长夜沾湿”,怎能入睡呢?“何由彻”和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现了诗人既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而这种心情,又是屋破漏雨、布衾似铁的艰苦处境激发出来的。于是由个人的艰苦处境联想到其他人的类似处境,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全诗的结尾。
15、“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前后用七字句,中间用九字句,句句蝉联而下,而表现阔大境界和愉快情感的词儿如“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欢颜”、“安如山”等等,又声音洪亮,从而构成了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前进的气势,恰切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生 *** 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的 *** 和火热的希望。这种奔放的 *** 和火热的希望,咏歌之不足,故嗟叹之,“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16、别林斯基曾说:“任何一个诗 *** 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不论是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写他本身的幸福。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 *** 和 *** 。”杜甫在这首诗里描写了他本身的痛苦,但当我们读完最后一节的时候,就知道他不是孤立地、单纯地描写他本身的痛苦,而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如果说读到“归来倚杖自叹息”的时候对他“叹息”的内容还理解不深的话,那么读到“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总该看出他并不是仅仅因为自身的不幸遭遇而哀叹、而失眠、而大声疾呼吧!在狂风猛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脑海里翻腾的不仅是“吾庐独破”,而且是“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千百年来一直激动读者的心灵,并发生过积极的作用。
二、高 *** 必背古诗词的歌曲
1、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4、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5、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6、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7、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
8、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9、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0、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11、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2、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13、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14、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15、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16、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7、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18、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9、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20、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21、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22、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 *** 送行舟。
23、43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24、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25、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
26、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27、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
28、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9、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30、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1、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3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33、67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34、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弊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田家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35、75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
36、84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岑参
37、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
三、沈员外歌曲歌词
1、沈员外的歌曲歌词,字句优美,充满了江南的独特韵味。首先,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江南春雪图:“谁道江南要雪难,半春犹得倚楼看。”这行诗句仿佛让人感受到江南春日里的雪景虽难寻,但仍可在初春时节倚窗欣赏,意境深远。
2、接着,歌词中的“却遮迟日偷莺暖,密洒钟致快太跟型初展娘明氧西风借鹤寒”描绘了阳光透过云层,温暖了 *** 的黄莺,而春风则带着微微的寒意,使得景色更加生动。这几句诗意盎然,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变化。
3、“散漫不容梨艳去,轻明应笑玉华干”一句,梨花的凋零与玉兰花的坚韧形成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坚韧生命的赞美。而“和来琼什虽无敌,且是侬家比兴残”则揭示了歌曲的主题,即使世间美景众多,沈员外的诗歌仍能在其中独树一帜,展现了他个人的才情与情感。
4、总的来说,沈员外的歌词如诗如画,将江南的 *** 和人生的感慨巧妙融合,令人回味无穷。
文章分享结束,沈员外歌曲和沈园外歌曲下载mp3的 *** 你都知道了吗?欢迎再次光临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