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鱼米之乡称谓的来历,老师的称谓先生的来历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江西老表的由来
1.关于“江西老表”的由来,学术界有两种说法:
1)一种说法是湖南人认为自己祖上与江西人祖上是表亲戚关系,因此就称江西人为“江西老表”。
2)另一种说法是赣地的先人们很相信风水,另外在迁移的途中也便于掌握方向,老是爱带着一个表(古时的罗盘),因此外省人称江西人为“老表”。
2.现在的“江西老表”指的是江西人,但不包括江西境内婺源及上广玉吴语区。也写作“佬表”,是江西人对同省老乡的称呼,带有一定的亲昵 *** 。江西老表也成为外省人对江西人的一种较亲切的称呼。
此外,有些明清以来至近代江西向外省的 *** ,也保持了“老表”的称谓,如湖南,闽北,皖西南等地。
民间其他关于“江西老表”来历的说法:
1.元末明初之际,湖南湘东许多地区因战乱而一片荒芜,大批江西人迁入湖南。后来在明清之际又有大批江西人迁入,甚至有些地方十户之 *** 来自江西。而这些迁入湖南的江西人后代回到江西祭扫祖陵时,喜以老表称呼当地的江西族人,意为表兄堂亲。
此即江西填湖广的相关传说,也是关于老表一词起源最为流行的说法。
2.相传元末时期,朱元璋未当皇帝时在江西 *** 获救,为了报答当年江西人的恩情,曾许诺若得天下,江西人如遇事可以老表名义直接找他。
3.源于赣南客家地区,从粤东迁来的广东人称当地人为“老表”(因为两地人同是客家人),后来流传到江西全境,成为“老乡”的别称。
4.江西自古盛行道教和风水之术,附近省份的人看风水喜欢请江西的风水先生,作为风水术士,表盘是必带之物,外省人便以老表称呼这些江西风水师。久而久之,也就用来称呼所有江西人。
5.江西原多以姓命名的村庄,如:“王家村、李家村、张家堡等”村中男丁多为一个姓氏一个宗族,村中建有宗亲祠堂,而女 *** 有不远嫁的习俗,导致邻村远房表兄弟姐妹较多,外地人戏称:“江西老表”意思是关系较为复杂越理越亲。
二、粽子的来历
粽子是端午节的节日食品,古称“角黍”,传说是为祭投江的屈原而发明的,是中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
历史上关于粽子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粽”字本作“糉”,《说文新附•米部》谓“糉,芦叶裹米也。从米,葼声。”《说文•夂》:“葼,敛足也。”义为鸟飞时收敛腿爪。《集韵•送韵》:“糉,角黍也。或作粽。”
粽子又名“角黍”,最早记载见西晋周处的《风土记》:“仲夏端五,方伯协极。享用角黍,龟鳞顺德。注云:端,始也,谓五月初五也。四仲为方伯。俗重五月五日,与夏至同。●(同“鸭”),春孚雏,到夏至月,皆任啖也。先此二节一日,又以菰叶裹黏米,杂以粟,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熟,二节日所尚啖也。……裹黏米一名‘糉’,一名‘角黍’,盖取阴阳尚相苞裹未分散之象也。”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清楚说明用菰叶裹黍米,煮成尖角或棕榈叶形状食物,所以称“角黍”或“粽”。
明清以后,粽子多用糯米包裹,这时就不叫角黍,而称粽子了。
从南北朝以后,民间开始有粽子源自百姓祭奠屈原的说法。
南朝梁的吴均(467—520)在《续齐谐记》中写道:“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汉建武中,长沙欧回,白日忽见一人,自称三闾大夫,谓曰:‘君当见祭,甚善。但常所遗,苦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可以楝树叶塞其上,以五彩丝缚之。此二物,蛟龙所惮也。’回依其言。世人作粽,并带五色丝及楝叶,皆汩罗之遗风也。”
另外的说法是,百姓怕屈原的 *** 被江里的鱼吃掉,于是裹了粽子,投入江中喂鱼。
粽子与屈原关联的说法,由于其浪漫主义色彩,而被广为传颂。粽子在文人歌赋中屡有出现。
元稹在表夏十首中写道:“彩缕碧筠糭,香粳白玉团。”
宋代杨无咎在齐天乐端午中写道:“疏疏数点黄梅雨。殊方又逢重午。角黍包金,菖蒲泛玉,风物依然荆楚。衫裁艾虎。更钗袅朱符,臂缠红缕。扑粉香绵,唤风绫扇小窗午。”
历史最悠久的粽子则是西安的蜂蜜凉粽子,载于唐韦巨源《食谱》。特点是只用糯米,无馅,煮熟后晾凉,吃时用丝线勒成薄片,浇以蜂蜜与黄桂酱――白糖腌桂花酱。
更大的粽子――大肉粽产于广西南宁,每只重约两斤,以肥猪肉、绿豆为馅,清香、软糯、甘润、膏腴不腻。
最小的粽子在上海城隍庙, *** 廊、湖心亭两处皆有。长约寸许,形如枕头,火腿为馅,小巧清鲜;湖心亭以为茶食,甚妙。
北方的粽子,多是简单白米,或者杂以赤豆、枣子,蘸白糖食用。
江南的粽子名声最盛,做法也复杂,尤其是馅,变化多端。和北方粽子的一个重大差异是,江南粽子的糯米原料,多预先用酱油浸渍,与肉馅相蒸,香味扑鼻。
国内的粽子,以江南嘉兴出产的最为有名。嘉兴粽子早在清代,就享有盛誉。食 *** 载嘉兴粽子的种类和做法:
“竹叶粽”:“取竹叶裹白糯米粽煮之,尖有如生切菱角。”
“艾香粽”:“糯米淘净,夹枣、栗、绿豆,以艾叶浸米裹,入锅煮。”
“薄荷香粽”:“薄荷水浸米先蒸软,拌洋糖,用箬裹作小粽,再煮。”
“豆沙粽”:“豆沙、糖、脂油丁包小粽煮。”
“莲子粽”:“去皮心,拌洋糖,包小粽。”
“火腿粽”:“入火腿块包粽,火腿要金华者,精肥适均。又,肉丁包粽亦可。”
嘉兴粽子中,又以五芳斋最为著名。嘉兴五芳斋的鲜肉粽四季供应,用筷子分夹四块,块块见肉,芬芳和润,酥烂嫩鲜,肥糯不腻。湖州诸老大粽子以洗沙甜粽见长,以豆沙、猪板油丁为馅并不稀罕,难得的是豆沙是洗沙――红小豆煮烂去壳,再加糖、熟猪油、玫瑰原汁炒至乌黑晶亮有劲,这种豆沙吃口香、润、细、滑。
因地区不同,由材料以至粽叶,都有着很大的差别,连“裹”的形状,也有很大的不同,如早期人们盛行以牛角祭天,因此汉晋时的粽子,多做成角形,作为祭祖用品之一。此外,一般还有正三角形、正四角形、尖三角形、方形、长形等各种形状。
汉代,粽子是“芦叶裹米”;到了西晋,变成了“菰叶裹黏米,杂以粟”。后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记载更为详细:
《食经》曰:“粟黍法:先取稻,渍之使释。计二升米,以成粟一斗,着竹内,米一行,粟一行,裹,以绳缚。其绳相去寸所一行。须釜中煮,可炊十石米间,黍熟。”
《食次》曰:“●:用秫稻米末,绢罗,水、蜜溲之,如强汤饼面。手搦之,令长尺余,广二寸余。四破,以枣、栗肉上下着之遍,与油涂竹箬裹之,烂蒸。奠二,箬不开,破去两头,解去束附。”
到了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
“糭,俗作粽。古人以菰芦叶裹黍米煮成,尖角,如糭榈叶心之形,故曰糭,曰角黍。近世多用糯米矣,今俗五月五日以为节物相馈送。或言为祭屈原,作此投江,以饲蛟龙也。”
可见,明朝的时候,糯米已经成为粽子的主要原料。
现在的传统做法则是,先将粽叶(芦苇叶或竹叶等)泡湿,糯米用水泡好,以肉、豆沙、枣仁等为馅,包成三棱形、方形、枕头形等蒸、煮而成。具体做法,详细介绍以下:
A、5斤香糯米,用(不能过凉或过热,水温以手感有些热但可以接受)温水浸泡糯米2、3个小时(期间挠1至2次,以便米更好浸透),用个小簸箕或过滤篮滤干水分。
B、2斤去皮绿豆,以同样的温水同样的时间浸泡,滤干水分。
C、2斤半肥瘦猪肉(单是瘦肉煮出的粽子口感不爽滑也不够香),把肉切成宽2cm、厚1cm、长10-15cm条状,接下来放入少许精盐、味精(鸡精)、料酒、姜片、生抽1小匙、(麻油)香油1小匙等调料并用筷拌匀待用。
D、把粽子叶放水里煮,水开10分钟后即可取出冷水洗净剪两端多余后滤干。
E、把棉线剪若干条,每条长约20cm。腿上(膝盖处)放一条毛巾以备弄湿衣物。
F、取两张(均为反面)粽叶一头一尾的反方向重叠(不完全),放入一小碗(125克)米,用食指在米中间轻轻划一字,放入1、2匙绿豆,接着是放肉条,放同等绿豆于肉条上,再填123克米盖住绿豆。
G、右手先把外端粽叶往里折叠并向后折去,包好一端再以同样手法完成另一端,绑粽子要先在中间绑一次后才从一端逐一绑向一端以防变形,绳子紧度不能过紧(煮爆)或过松(进水),以轻扯不移动即可。
H、绑好后逐一放到锅里,然后放入冷水满过粽子1cm左右,点火……水开15分钟后把锅里上下粽子兑换位置,再以慢火煮上1小时即可。
弄清肉粽的做法后甜枣粽子并不是很难啦。更大差别:枣子温水泡好去籽剪成豆大颗粒,然后与滤干的糯米混匀,至于调料方面,喜欢甜的可放些糖
糯米、绿豆各750克,花生米25克,熟咸鸭蛋黄5个。将蛋黄切碎与糯米、绿豆、花生拌匀即成馅。取泡过的粽壳叶折成斗状,填入适量馅料,包好后入锅加冷水浸没粽子,煮沸1小时后,改文火煮1小时即可。
泡过的糯米、绿豆各1000克,牛肉、陈皮各100克,猪肉末50克,葱末、姜末、食盐适量。用猪油将葱末炒黄,依次放入牛肉、陈皮、猪肉末炒半分钟后,淋上麻油即成馅。包时先填进拌匀的糯米、绿豆,将馅料夹在中间,再按上述方式煮熟。
糯米750克、青梅、菠萝肉、冬瓜条各25克,西瓜子仁、核桃仁、葡萄干、红丝各15克,白砂糖300克。先将青梅、菠萝肉、冬瓜条各用白糖水煮,沥干水分,然后用白糖腌渍24小时,即成馅。包成五角方底粽,煮50分钟,离火焖4分钟即成。
用料:糯米600克、鸡肉800克、薯仔400克、虾米80克、蒜蓉1汤匙、生抽半汤匙、葱、盐、鸡精、生粉若干、粽叶适量、粽绳适量。
(1)将鸡肉、薯仔和大葱头剁碎,加入盐、蒜、鸡精、生粉等调料拌匀。
(2)洗净糯米,浸水半小时。烧热锅,用葱姜蒜爆香,加入糯米和生抽,炒均。
(3)用粽叶2张,折叠成漏状,放入炒香的糯米1汤匙,加入做法1中扮匀的馅料,再加入1汤匙的糯米在上面。
(4)将粽绳把粽子扎好,放入高压煲中煮30分钟,即可趁热食。如果是普通煲须煮2小时左右。
(1)糯米500克、干香菇1朵、莲子4粒、虾米10克、绿豆仁50克、栗子2粒、干荷叶1张、干竹叶6片、干碱草2条。
(2)咸蛋黄1粒、胡椒粉少许、芋头30克、排骨、肥肉约100克;五香粉、葱油、味精盐少许。
(1)将用料1中的材料泡水至发起为止,其中尖糯米至少泡2个半小时以上,然后用胡椒粉、葱油、味精、盐来腌味。芋头切块炸过,备用。
(2)将肥肉切块用五香粉腌味约30分钟。排骨切块用黑醋、酱油、盐、味精、面粉腌过备用。
(3)将荷叶对撕,粗面朝下,铺上3片竹叶,放一半的糯米。然后放入香菇、莲子、虾米、栗子、咸蛋黄、肥肉、排骨、芋头、绿豆仁。再放上另一半糯米,将另外3片竹叶盖上。
(4)将荷叶左右两侧对摺抓紧,再前后对摺抓紧包成四角形,用碱草包紧打结即可。5、用水煮粽子四小时即可上桌。
吃粽子时,可以适当喝些茶水或糖水有助于消化。更好,配一些蔬菜水果一起吃,更有营养。另外,有慢 *** 胃肠等消化道疾病的人不宜多吃。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的端午节,端午节食粽子是中国的传统习俗,也是中国一种特有的节令食品。可是您知道吗?现在粽子虽不是中国的特产,世界上很多国家也有吃粽子的习俗,但都起源于中国。
▲ *** 的粽子 *** 人在端午节这天有吃“车轮饼”的风俗,人们把鲜嫩芽艾叶煮后捣碎,掺加在米粉中,再做成车轮形状, *** 人成它为“车轮饼”。
▲日本的粽子日本人过端午节时也吃粽子,不过日本的端午节是在公历的5月5日,日本的粽子不是用糯米,而是用磨碎的米粉做成的,粽子的形状与中国的粽子不同,其状呈 *** 形,别具一格。
▲ *** 的粽子 *** 的粽子是用芭蕉叶包裹的,有圆形和方形两种。他们认为,圆形粽子 *** 天,方形粽子 *** 地,天地合一,大吉大利。端午节吃粽子可以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 *** 的粽子 *** 人爱吃粽子,但没有节日文化色彩和纪念活动,只是作为一种食品而已。 *** 人的粽子是用糯米作主料,用香蕉和椰蓉作馅,香气扑鼻,软酥酥的,甜滋滋的,令人陶醉。
▲泰国的粽子泰国人包裹的粽子个头小如鸡蛋,因为是用绿色粽叶包裹,所以蒸熟后呈淡绿色,味道十分清香。
▲墨西哥的粽子墨西哥的粽子又叫“达玛尔”,其原料是粗颗粒的玉米面,馅料是肉片叫辣椒,用玉米叶或香蕉叶包成,别有一番风味。
▲印度尼西亚的粽子印度尼西亚人对粽子馅特别讲究,常用鲜肉末加香菇、葱做粽馅。吃时香滑可口,多吃不腻。
▲哥斯达黎加的粽子哥斯达黎加的粽子用一种经过特别加工、带有黏 *** 的玉米粉为主料,配以鸡肉、牛肉、胡萝卜、土豆、橄榄、辣椒等。有的还浇上牛肉汁,然后用新鲜的香蕉叶包成扁方形。
▲菲律宾的粽子菲律宾的粽子有点特殊,习惯裹成长条形,味道倒和中国江浙一带的粽子差不多,而且他们在过圣诞节时,把粽子当成不可缺少的食品。
▲拉丁美洲的粽子拉丁美洲也流行一种类似粽子的食品,这大概要起源于印第安人的传统食品,他们用香蕉叶包粽子,主料是玉米粉和菜豆,吃起来味道很香。关于它还有一个传说:400多年前,西班牙殖民者 *** 了拉美大部分地区,印第安人 *** 外出服劳役,妇女们为此把煮熟的玉米粉和菜豆用香蕉叶包起来,作为干粮让亲人带上路。久而久之,就成了他们的传统。
在2005年,对于超级女声成都三甲的Fans(中文简称粉丝)们,媒体上(包括主持人)最津津乐道的称谓,就是玉米、凉粉、盒饭。玉米, *** “李宇春的歌迷”;凉粉, *** “张靓影的粉丝”;而盒饭,就是“何洁的Fans”了。这三位选手的歌迷们,又自发的组成一个小团体,号称“成都小吃团”。而对于 *** 小吃团团结氛围的人,则冠名为“粽子”。
在2005年这个疯狂的夏天,粽子也与时俱进,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可以是克格勃,可以是007,可以是苏秦张仪,也可以是和平大使。
有的穷极无聊,有的渴望和睦,有的企图从中渔利,有的希望制造欢乐。
史前粽子:反笔联盟 *** 关键词:大时代
在百度超级女声吧红红火火的同时,粽子吧也安静地开张了。
有人把粽子吧比作绝代双骄里的恶人谷。在2005年的超级女声节目中,“粽子”一词开始流行。粽子有了新的含义。如果说2005年的超女粉丝是和传统粉丝不同的特殊的一群,那么粽子就更是特殊的一群,他们关心过超女,也许是关心超女现象,或关心超女人群,但又不是某种粉丝。
他们没有粉丝那种因共同偶像造成的相互的认同感,却有一种自家人的归属感。但不管怎么说,2005年的粽子生涯对于他们都是有很大影响的。
他们曾经以最奇怪的方式,如此近地走近娱乐圈,如此近的参与了一场真人秀。他们这段经历带来的思考和领悟,可能还会带进今后的生活。
毕竟,粽子是一个名称,粽子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就象粉丝的生活态度,包括了认真,热情,爱和理想一样,粽子的生活态度可能更是这样一些内容,冷静,宽容,理 *** ,娱乐。
三、江南鱼米之乡是指哪里江南鱼米之乡到底是哪
1、江南鱼米之乡:这一词汇指的是中国长江中下游的平原地区,尤其是江苏省、上海市、浙江省北部以及安徽省的部分地区,这些地方因为丰富的水资源和适宜的气候条件,而被誉为“鱼米之乡”。
2、发音:江南鱼米之乡的普通话发音为"jiāng nán yú mǐ zhī xiāng"。
3、释义:它形容的是一个地理环境优越、农业产出丰富、特别是鱼类和稻米产量高的地区。
4、来历:这一称谓源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平原,由于该地区受到夏季季风的影响,降水充沛,气候湿润,非常适合农作物的生长,尤其是水稻和鱼类,因此得到了“鱼米之乡”的美誉。
5、出处:该词最早见于唐代文献,如王睃的《清移突厥胡大前降人于南中安置疏》中提到的“鱼米之乡”,用以形容中国南方的富饶和吸引力。
四、九江的地名由来
1、九江古称浔阳,柴桑。秦设九江郡,有“江到浔阳九派分”之说,故名九江,又称江州。
2、它“襟江带湖”,雄据三省要冲,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素称“江西门户”。古书说九江“据三江之口、当四达之衢”,七省通连、商贾集至。
3、亦是我国近代“四大米市”和“三大茶市”之一。九江之称,最早见于《尚书·禹贡》中“九江孔殷”、“过九江至东陵”等记载。
4、九江是昌九一体化双核城市之一,长江中游城市 *** 展规划城市之一,九江 *** 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新引擎、中部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长江中游航运枢纽和国际化门户。
5、江西省区域合作创新示范区。根据2014年江西省新型城镇化规划,九江都市区是江西省重点培育和发展的三大都市区之一。
6、九江位于长江、京九铁路两大经济开发带交叉点,是长江十大港口城市之一、长江中游区域中心港口城市,是中国首批5个沿江对外 *** 城市之一。
7、也是东部沿海开发向中西部推进的过渡地带,号称”三江之口,七省通衢“与”天下眉目之地“,有“江西北大门”之称。
8、梅绽坡,地处浔阳闹市区。东靠五桂厂,南接浔阳路,面对莲花池,西接孔圣庙,北连大中路。长约200米,最宽处约7米。原为一自然坡地,旧时坡道上下有数条便道穿 *** ,四通八达。
9、这里的房屋,原先大部分是矮小的居民住房。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开发商在这里大搞房地产开发,把这个坡给降平了。关于梅绽坡这一地名的由来。
10、比较详细的说法是这样的:清代崇德年间,有一多年在外经商的梅姓商人,回浔定居。在坡上购地建房,并在坡地前的街口开了一家布店。此人特别喜爱“长春花”(老百姓称之为“四季梅”)。
11、在他居住的屋前栽了几株。这种花的花朵特多,花期特长,花势繁茂,生机勃勃。到了秋天,百花凋谢,四季梅却依然开得那么耀眼。就是冬天也是如此。
12、所以有“日日春”、“四季梅”之美名。附近居民见了,也都喜爱不已,纷纷前来索种、栽种。一时间,坡上坡下,梅花绽开。“梅绽坡”由此而得名。
13、值得指出的是,九江人念这个地名,往往有两种误称。一曰:“梅定坡”。这应该是读了 *** 。因为“绽”字的右边正好是一个“定”字。正应了那句话“长子读一截,矮子读半边”。
14、二曰:“煤炭坡”。这应该是九江人的耳误兼口误,大家只要用九江话快速的念“梅绽坡”三个字,听起来就极象是“煤炭坡”。
15、今天的“梅绽坡”,既无“梅”,也无“坡”。但它却给人们留下了美好的回忆,以及对浔城未来的期待与向往。
五、九江名称的由来!
以为湖汉九水,即赣江水、鄱水、余水、修水、淦水、盱水、蜀水、南水、彭水)入彭蠡泽也,即九条江河汇集的地方,“九”是实指。长江流经九江水域境内,与鄱阳湖和赣、鄂、皖三省毗连的河流汇集,百川归海,水势浩淼,江面壮阔。
九江作为行政区划最早出现在秦代,秦始皇划天下为三十六郡,就有九江郡。此后九江又有柴桑、浔阳、汝南、湓城、德化等古称。但主要以九江、柴桑、浔阳、江洲著称于世。
九江地理区位优越,襟江傍湖,水运发达,长江过境长度151公里,年流量 *** 00亿立方米,直入长江的河流流域面积3904平方公里,万亩以上湖泊有10个,千亩以上31个,全省更大水库柘林水库库容达79.2亿立方米。
中国之一大淡水湖鄱阳湖有70%的水域在九江境内,面积近300万亩。
九江市处于江、湖、河交汇之位,扼长江与鄱阳湖走廊之咽喉,与南昌、武汉、合肥、长沙等省会城市相距不远,是江西、湖北、安徽、湖南四省区域 *** 重要支点中心城市。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