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关于端午之乡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端午节的发源地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一、中国十大龙舟之乡
中国十大龙舟之乡:湖南汨罗、湖南沅陵、广东东莞、贵州铜仁、湖北襄阳、福建福州、湖南溆浦、贵州黔东南、武汉汉江、珠海三灶镇。
湖南汨罗是“中国龙舟名城”,汨罗江畔端午习俗是具有一整套丰富、独特而又神秘的端午习俗,分布于汨罗市的汨罗江流域中下游一带。
汨罗江畔端午节一般从农历五月初一开始到十五日止,整个节日活动具有悠久的历史 *** 、广泛的群众 *** 、丰富的多样 *** 、浓郁的文化 *** 、狂热的参与 *** 和深远的影响。
2、湖南沅陵—中国远 *** 舟的发祥地
早在屈原之前,沅陵就有了龙舟。沅陵龙舟发源于远古,祭祀的对象是五溪各族共同的始祖盘瓠。盘瓠曾落户沅陵半溪石穴,生六儿六女,儿女互婚配,繁衍成苗、瑶、侗、土、畲、黎六个民族。盘瓠死后,六族人宴巫请神,为其招魂。
因沅陵山多水密,巫师不知他魂落何处,就让各族打造一只龙舟,逐溪逐河寻找呼喊,以至演变成后来的划船招魂的祭巫活动。
3、广东东莞—中国赛龙舟时间最长的地方
东莞龙舟月,是东莞影响面最广、参加人数最多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东莞人赛龙舟,不是一两天,而是一个月,故称龙舟月。龙舟月的主要活动是龙舟竞渡,从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一开始,为期一个月的龙舟竞渡。
东莞市水乡片及东江沿岸地区各镇,根据当地潮汐大小,定出本村龙舟景观的日子,设标的称竞渡,即比赛;不设标的叫趁景。如今龙舟月已是东莞一大特色,在这里你感受到东莞人划龙舟,洗龙舟水,趁龙舟景,吃龙舟饼,食龙舟饭,唱龙舟歌,竟龙舟渡的盛况。
贵州省铜仁赛龙舟历史悠久,龙舟已成为当地具有 *** *** 的民族文化符号。2009年,铜仁市被授予“中国传统龙舟之乡”,2011年,铜仁赛龙舟作为传统体育项目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湖北襄阳—中国历史悠久的赛龙舟之地
襄阳自古以来就是南北文化的交汇之地,千里汉江穿城而过,而端午龙舟赛历史悠久。据民俗专家介绍,襄阳赛龙舟从两 *** 前的西汉就开始了,从明代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汉江航运发达,两岸码头众多,端午的龙舟赛达到鼎盛。
自2010年起,襄阳市的龙舟赛从民间转为 *** 主办,每年端午节期间,江面龙舟竞渡,两岸人潮涌动,场面极其壮观。
福建地处近海,江河纵横,自古就有龙舟竞渡的习俗。宋朝时期“闽俗重竞渡”就已在闽省沿袭成风。赛龙舟也是福建一项典型的民俗体育赛事,福州更有着悠久浓郁的龙舟文化。
在福州如果你以为白天比完就结束了,那就大错特错了,600年来,在端午前后福州三溪村里一直延续着夜渡龙舟的风俗,有着“自 *** 舟日竞渡,独有三溪夜赛航”的说法,在福州地区夜赛龙舟才是更大的看点。
7、湖南溆浦—中国最彪悍的“扒龙船”
自东汉初马援平武陵蛮夷之后,溆浦形成以初五为小端午,十五为大端午的习俗,龙舟初五下水,十五上岸,平日 *** 练,十四、十五为竞赛日,整整十一天。每年农历四月下旬,溆浦人就开始为溆浦双端午节做准备。
溆浦称划龙船为“扒龙船”,溆浦的扒龙船从五月初五一直要划到五月十五。而溆浦赛龙舟最独具特色的就是依旧保留其彪悍、精美,包 *** 深厚的文化底蕴。
8、贵州黔东南—被誉为中国最奇葩的龙舟赛
贵州苗族龙舟节是中国贵州黔东南地区清水江施秉台江流域苗族人每年在端午节后农历五月二十五的传统民俗活动,当地苗族人会在这天划独木龙舟。除赛龙舟外,还有跳踩鼓舞、对唱山歌等其他活动。
9、武汉汉江—中国追思屈原的龙舟赛
汉江龙舟竞渡是为了追思屈原而设。相传屈原流放途中曾徘徊于汉江之滨,因而汉江地区很早就有“午日龙舟闹江市,楚俗相传吊屈原子”的民俗。其精采欢腾的场面是端午观龙舟赛的一场视觉盛宴,声声呐喊声,片片彩旗翻浪出,咚咚昼鼓曳长风,看夺锦标强。
10、珠海三灶镇—中国的海上赛龙舟之地
珠海三灶海上龙舟赛已有百年历史,如今已成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作名录,与大家所熟知的龙舟比赛不同,三灶龙舟赛不是在平稳的江河、湖泊举行,而是在波浪汹涌的海上举行。
海上龙舟赛全程12公里,其中赛道总长1公里,龙舟需要往返6次,区别于一般龙舟,龙舟舵手通过敲锣而不是击鼓统领全队。
传统的三灶海上龙舟赛,有祭海祭船、鸣锣指挥、一轮式比赛等特点,村民们在比赛前要划龙舟从各自村庄到比赛海域上来回几次,然后再回村里,从稻田摘下一株禾苗,放在龙舟上,有祈福之意。
二、五月十五大端午——老家岩泊渡的仲夏狂欢节
【缘起与内容提要】本文为 *** 回应同学问我对老家岩泊渡五月十五端午节“二端午”说的意见而写。为此,我首先陈述了自己儿时的老家端午节的快乐记忆、工转文改学 *** 学专业读博之后对端午文化的持续关注和基本认识。这些,是我反对“二端午”说的情感渊源和理论基础。然后,综合亲眼所见和媒体报道,展现了老家岩泊渡五月十五端午节特别是同期龙舟赛在乡亲们热情守护中的惊艳发展,和从乡里小圈子游戏到闻名三湘乃至更广的大众狂欢的突变而导致的名号困惑。对此,我在证伪“二端午”说的同时,以自己在今年五月十五早上在微信朋友圈发出“恭祝亲友大端午快乐!”贺词的事实,表明了公开支持用“大端午”指称岩泊渡五月十五端午节的坚定立场。最后,综合后得知的今年五月十五当日(西历2018年6月28日)晚《湖南新闻联播》报道《农历五月十五“大端午” 各地龙舟竞渡过佳节》的画面与解说,确定:省台正名“大端午”,名正言顺惑全无!
“端午”一词,据我马马虎虎的记忆,在老家湖南慈利岩泊渡出生、成长、求学、砍柴、种菜、养猪、做饭、务农……这经历丰富的十四五年里,是没怎么听说过的。
尽管如此,在我老家,和全国许多地方夏历五月初五端午习俗基本相同的节日还是有的。只是这个和五月初五端午习俗近同的节日,在我老家是在夏历五月十五过的。老家人通常说“过十五”,而不说过端午。在我的记忆里,听说“端午”这个词儿,并把它和老家的“过十五”对应起来,还是在上小学之后才听老师说的。
说到岩泊渡的端午节,不论是过去我在那时的岩泊渡公社,还是后来的岩泊渡乡和岩泊渡镇,在行政区划上的岩泊渡范围内,存在三个日子而各不相同的端午节。这三个端午的兴行范围,以岩泊渡渡口为中心,按澧水河的上中下游划分,分别是:坪山及其以下过五月初五,篢市及其以上过五月二十五,这二者之间的狭义岩泊渡过五月十五。(笔者对这一区域界限的了解不一定准确,欢迎指正)
在这三个时空不同的端午节中,数狭义岩泊渡的五月十五端午节最热闹, *** 期间也没完全中断龙舟赛,犹如狂欢节。至于五月十五过端午吃粽子,得益于外婆的勤劳智慧,每年都是有的,甚至有时在冬天也能吃上新鲜粽子(参见拙文《外婆的粽子,我的粽子》)。为了不致误会,本文所说岩泊渡,若无特别说明,皆指在五月十五过端午节的狭义岩泊渡。这个狭义岩泊渡,是我出生并上过9年学的地方,我的端午与赛龙舟记忆就从这里开始,是我的基本生活习俗形成的地方,是我生活习惯意义上的老家。
大概是在上高中的时候,因班上有了来自五月初五过端午节的大队(现在称村)的同学,我才开始略微留意这一节日同名近俗不同时的差异。老实说,除了好奇的注意到时差之外,也没留意其他什么,且并不在意这一明显差异。
岩泊渡的端午龙舟赛,早先主要是在岩泊渡口上下的澧水河段上进行,随着河床与建设的变迁,龙舟赛场下移到了大桥和老渡口之间。
澧水,在湖南湘资沅澧四大水中最小,但最清澈。屈原《九歌·湘夫人》有“沅有芷兮澧有兰”之咏,以兰配澧,当系道法自然,我喜欢。屈子行吟澧水时,或许还曾在岩泊渡小住?我小时的岩泊渡,澧水河上还没架桥,车渡也是在1970年代建枝柳铁路时才开通的。我见证了岩泊古渡(人渡)从撑杆划桨人力船到机帆船的发展。那时的澧水河水,清澈见底可直饮。每当读到或想起 *** 《 *** ·长沙》“鱼翔浅底”句时,我脑海里,总会浮现儿时所见鱼翔澧水河底的场景。
在岩泊渡澧水河上建大桥、河边建观礼台之前,看龙舟赛的观众,只能站在河边石板街上或河滩上。河边(包括沿河石板街与河滩),自然形成,既是市场又是观礼台。小时候,老家人到岩泊渡街上去不说上街,而是说“到河边去”。可见澧水河及其河边对当地人之重要。
如今的澧水河已几无航运,公路铁路主导运输之后,再加几次洪水的冲击,河边石板商业街已不复存在。“到河边去”这个说法,会因澧水河的存在而续存,但其中所蕴逛街购物意涵,恐怕已随商业中心的转移而消失了吧。
我跟大人挤在河边石板街上看龙舟赛的时候还很小,说是看,实际上只是穿过不太稳定的大人们之间的身逢,忽闪着看看,视觉记忆并不太清晰。反倒是每到端午季,就仿佛有龙舟赛时的喧天锣鼓声和震山号子声在我耳边回响,这是老家端午龙舟赛留给我的深刻听觉记忆。
1998年初夏,当时还在大连的我,之一次尝试自己 *** 包粽子。虽然从那以后只要我在家过端午节,都会自己动手包粽子。但恐怕当时这么做的动机,主要是为了找回儿时的口感和味觉,除此之外,没太多其他考虑。 *** *** 关注端午,是迁居北京之后的事。尽管如此,大概也正是外婆的粽子留给我的强烈味觉记忆,唤醒了我对老家的端午节等传统行事的回忆。
西历2005年,我改行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读博(同时迁居北京)之后,因学位论 *** 道教科仪研究而特别关注礼仪,同时也特别关注和礼仪密切相关的节日。其间,了解到端午节的远古仲夏节来源说。
可是,古人的仲夏节,是在啥时过?是在阳历夏至过?还是在阴历午月(包含夏至的阴历月,对应夏历五月)望日(月圆日,标称化为十五日)过?是一个区段?还是一个日子?(严格讲,午月是指阳历自芒种节起至阳历小暑节前的一个阳历月。不过,经过先贤调适的阴阳复合历法夏历之规范,夏历之阴历五月一定要包含夏历之阳历午月的中气夏至——阳历回归年之正午,因此,阴历五月也可称午月)
有主张端午来源于夏至节者。但现在的夏至日,难见普遍 *** 相关民俗活动,反倒是有一些地方在夏历五月十五阴历仲夏日过端午节。这很可能是由于阳历夏至节不便于大众记忆,于是,阳历夏至过仲夏节的习俗,逐渐转移或集中到阴历仲夏日——午月望日,数字纪月纪日出现后又标称化为五月十五。中秋节不在阳历秋分过,而在阴历八月十五过,大概也是由于类似原因。至于五月初五端午节的出现,大概是由于数字纪月纪日的出现和对“五”的崇拜,于是许多地方的端午节又转到了重五日——五月初五(基于数字纪月纪日的建寅夏历,午月才是阴历五月,因此,所谓重五说亦当基于夏历。周历建子,午月为阴历七月;商历建丑,午月为阴历六月)。这种渊源关系是可能的。因此,在夏历五月望日(标称化为十五日)阴历仲夏日过端午节的习俗,很可能比在重五日五月初五过端午节的习俗起源更早。这也是我对老家五月十五端午节来源的基本认识。
至于纪念屈原、伍子胥等说法,应当是后来加进去的。关于岩泊渡五月十五端午节的来源,后来又从网上了解到,在家乡有一个来源于纪念出自当地的清末抗法民族英雄孙开华提督(将军)的说法。虽然这只是一个不太确定的地方 *** 传说,但也反映着族人在节日里不断加入对新出贤达的纪念意涵的善良传统。如此一来,节日也就几乎成了先贤祠。这么做,可能也直接导致了对节日真正源头的遗忘,其负面作用,也显而易见。
在夏历五月十五日过端午节的地方,主要集中在湘鄂和川渝黔东。据人民网2018年6月29日转《湖南日报》报道《五月十五大端午 沅水浪急桨飞舞》:
6月27日,沅水溆浦县大江口镇水域,该县举行“大江口·大端午”龙舟文化节,48条“彩龙”、2800余名勇士江中竞渡。
溆浦县文化 *** 局长金中平介绍,溆浦有两个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为“小端午”、五月十五为“大端午”,其习俗已沿袭2000多年。相传屈原五月初五在汨罗江投江,其噩耗是五月十五传到溆浦的,因此溆浦人以大小两个端午节来纪念屈原。端午节期间,溆浦人会开展划龙舟、包粽子等丰富多彩的纪念活动。
溆浦用屈原死讯滞后10天解释五月十五过端午的缘由,愿望是好的。乍一看,似乎也合理,但经不起推敲。离汨罗相对较近的和更远的众多地方的端午节日子是怎么定的?端午节为什么只出现在五月初五、十五、二十五这三个日子?实际上,汨罗的端午节也不局限在五月初五这一天,而是从五月初一到五月十五,并称五月初五为小端午,五月十五为大端午,如何解释?
其实,现在流行的屈子故里秭归说,好像是六朝时期才出现的,似乎并无确证。就我所知,屈子故里说,好像还有汉寿说、临湘说、河南南阳说等等,甚至还有张家界说。
不过,我几年前去秭归时有了一个令人惊讶的发现:秭归口音,比慈利周边的石门、桃源、大庸(今张家界市永定区)、桑植、鹤峰等几个县的口音更接近慈利话。
莫非慈利人和秭归人拥有共同远祖并曾 *** 某地?
秭归人在每年夏历五月过三个端午节,五月初五过头端午,五月十五过大端午,五月二十五过末端午。
岩泊渡在夏历五月十五过端午赛龙舟,同一行政区划内的紧邻下游坪山(渡)在五月初五过端午赛龙舟,而紧邻上游篢市(渡)则在五月二十五过端午赛龙舟。三渡相距不远,步行往返一日游没问题,视作三渡分工联合办五月的三个端午也未尝不可。再结合口音的相近来看,岩泊渡同相邻的坪山(渡)与篢市(渡)的三个端午,或许和秭归的三个端午同宗?
对端午节,除来源之外,关注较多的是赛龙舟。最早写的直接涉及端午节的文章,也是有关龙舟赛的《别了,北清赛艇秀!来吧,百校龙舟赛!》(2010.6)。
端午节,在2009年10月被 *** 教科文组织认定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 作名录》,是迄今唯一被列入该名录的中国传统节日,是更具国际化价值的中国传统节日。也可说是更具软实力的中国传统节日。是需要族人共同呵护、传承、发展和传播的。
如果说耶诞节实为 *** 教贡献给(北半球)世界的冬节,那么,可以说端午节就是中国贡献给(北半球)人类的夏节。礼尚往来,此之谓乎?
*** 期间也不曾完全中断的岩泊渡五月十五端午节龙舟赛,由于乡亲们对传统的热爱和执着传承,随着时间的推移,据说已经成了慈利县乃至张家界市范围内保持更好的传统龙舟赛,可能也是张家界近乎唯一持续活跃的传统龙舟赛。
近年来,岩泊渡五月十五端午节龙舟赛坚持每年举办,甚至下雨也照常进行。夏历丙申五月十五(西历2016年6月19日)端午节前,我为观看阔别数十年的老家龙舟赛而返乡,也在家乡专为家人和亲友包制了我在馅料方面有所创新的粽子(参见拙文《我的粽子,大家的粽子》)。那年的五月十五端午节一早就下雨,我还以为预定当天的龙舟赛要取消,看不到了。可是,没想到老同学恩海依然冒雨到我家来接我。面对我的犹豫,恩海说:除非落刀子,扒龙船都照常,这就是岩泊渡人的哈蛮(老家说法,大概相当于常被用于形容湖南人 *** 格的“霸蛮”)脾气。大概也正是由乡亲们的这种“哈蛮”,才存活并发展了这份宝贵的人类文化遗产。
恩海和我到达赛场附近时,虽然还没开赛,但已是万伞攒动,难以近前。我们勉强在澧水大桥北头挤得一个可以远望河中龙舟的位置。桥头下方西侧,是尚在建设中的观礼台。恩海说:下次来就好看了。
儿时的记忆、四十多年后的再次观赏、亲眼所见和报道中的参与者的热情,无不让我坚信:
五月十五端午节,就是老家岩泊渡的仲夏狂欢节!
什么端午节只能说“安康”不能祝“快乐”之类的说法,纯属无稽之谈。(参见拙文《强调只能祝“安康”是对端午节软实力的弱化——坚持可说“端午快乐”的战略意义略谈》)
岩泊渡的端午龙舟赛,本来只是当地人自己玩的热闹游戏,同附近澧水上下游的同类活动以日子初五、十五、二十五来区分,没什么不方便。可是未曾想,当许多人在遗忘传统的时候,乡亲们“哈蛮”坚持下来的丰富节日的乡里小圈子游戏,竟然成了闻名三湘乃至更广的大众狂欢,节日也成了人类文化遗产,成了贡献给人类的夏节。于是,如何指称这一至少在日子上不同于全国多数地方五月初五端午节的五月十五端午节,就成了一个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不知哪位,提出了一个“二端午”说,在当地影响还不小。这里选录几个标题上有“二端午”的网页链接如下:
Ø 2013年6月25日《岩泊渡的二端午》
Ø 2015年6月29日《【 *** 】岩泊渡人只过“二端午”——纪2015年岩泊渡镇龙舟大赛_岩泊渡吧_百度贴吧》
Ø 2016年6月20日《慈利县岩泊渡镇成功举办二端午龙舟赛》
Ø 2017年6月7日《慈利县岩泊渡镇二端午龙舟竞渡等你来嗨!》
Ø 2018年6月24日《岩泊渡镇举办“二端午”包粽子趣味比赛》
Ø 2018年6月28日《慈利县岩泊渡“二端午”龙舟比赛精彩上演》
Ø 2018年6月30日《岩泊渡镇:澧水竞舟,共“嗨”二端午》
岩泊渡当地人只过一个端午节,何来“二”?如前所述,岩泊渡当地并没有用“二端午”指称自己传统的五月十五端午节的沿袭。“二端午”说,不论始作俑者是哪一位,显然这只是一个源于看热闹的旁观者立场的说法。
“二端午”这个说法,在旁观者之间私下里说说无妨。在公共场合这么说,就显得有些不尊重岩泊渡当地人了。因此,对有关说法,不论从逻辑上讲,还是从情感上说,都是我不能认同的。
可是,令人费解的是,竟然有些当地 *** 接受了“二端午”说。实际上,如果慈利县,乃至张家界市,都把岩泊渡的包括龙舟赛在内的五月十五端午节看作本县或本市的宝贵文化资源的话,全县乃至全市,都不应该使用诸如此类难免矮化嫌疑的指称。
令人欣慰的是,从龙舟赛会场 *** 台的布置来看, *** 台背板上未见“二端午”字样,是正确的。可是,在龙舟赛 *** 台背板上,竟然也没能找到“端午”二字,或许还是有点困惑?当然,更可能是岩泊渡本来就不太用“端午”这个词的真实写照。总之,是不二的!
究竟该如何给岩泊渡的五月十五端午节命名,既可区别于五月初五端午节,又不至于让人感觉有点二?几年前我写《外婆的粽子,我的粽子》时就考虑过,也查过,了解到秭归等地有用“大端午”指称五月十五端午节的。但是,当时考虑其他因素,没好意思直接沿用,于是结合夏历五月十五恰好是标称阴历仲夏日的事实,想出了“仲夏端午”这么一个名字。经过几年试用和思考之后,感觉还是用“大端午”简单清晰,再考虑端午节的仲夏节来源说,五月十五过端午的历史可能比五月初五更悠久、更正宗,配得上“大”字!
于是,在今年刚过去的五月十五早上就用微信发贺词道:
公开表明了自己支持用“大端午”指称岩泊渡五月十五端午节的坚定立场。(至于夏历五月二十五的端午节,或可用“上端午”指称?)
后来又得到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夏历五月十五当日(西历2018年6月28日)湖南卫视《湖南新闻联播》,以《农历五月十五“大端午”各地龙舟竞渡过佳节》为题,报道了包括岩泊渡在内的全省多地五月十五龙舟赛,明确使用了“大端午”一词。
至此,来历不明的岩泊渡五月十五端午节“二端午”说,可休矣!
今有湖南省电视台给咱岩泊渡的五月十五端午节正名为:“大端午”!从此以后,咱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大大的宣传咱的大端午了。
(文中 *** ,除标明作者辰阳子摄影者外,其他都来自 *** )
夏历戊戌五月十六(大端午次日)/西历2018年6月29日初稿
夏历戊戌五月十九/西历2018年7月2日二稿
夏历戊戌五月卄五上端午(或末端午)/西历2018年7月8日校订并加提要三稿
夏历己亥五月十五望仲夏端午(大端午)/西历2019年6月17日图像版
夏历庚子五月十四日仲夏端午(大端午)前日/西历2020年7月4日再校文字版
三、各地端午节都有什么习俗
各地的端午节习俗[河北省]北平忌端午节打井水,往往于节前预汲,据说是为了避井毒。市井小贩也于端午节兜售樱桃桑椹,据说端午节吃了樱桃桑椹,可全年不误食苍蝇。各炉食铺 *** “五毒饼”,即以五种毒虫花纹为饰的饼。滦县已许聘的男女亲家咸于端午节互相馈赠礼品。赵县端午,地方官府会至城南举行聚会,邀请城中士大夫宴饮赋诗,称为“踏柳”。[山东省]邹平县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饮酒一杯,传说可以避邪。日照端午给儿童缠七色线,一直要戴到节后之一次下雨才解下来扔在雨水里。临清县端午,七岁以下的男孩带符(麦稓做的项链),女孩带石榴花,还要穿上母亲亲手做的黄布鞋,鞋面上用毛笔画上五种毒虫。意思是借着屈原的墨迹来 *** 五种毒虫。即墨在端午节早晨用露水洗脸。[山西省]解州端午,男女戴艾叶,称为“去疾”,幼童则系百索于脖子上,据说这是“为屈原缚蛟龙”。隰州端午,各村祭龙王,并在田间挂纸。怀仁县端午又名“朱门”。定襄县端午, *** 需致赠节礼给教师。潞安府以麦面蒸团,称为“白团”,与粽子一起拿来互相馈赠。[陕西省]兴安州端午,地方官率领僚属观赏竞渡,称之“踏石”。兴平县端午以绫帛缝小角黍,下面再缝上一个小人偶,称为“耍娃娃”。同官县端午以蒲艾、纸牛贴门,称为“镇病”。[甘肃省]静宁州端午摘玫瑰以蜜腌渍为饴。镇原县端午赠新婚夫妇香扇、罗绮、巾帕、艾虎。子弟并邀集父兄宴请师长,称为“享节”。漳县端午,牧童祀山神。积薪丘,在鸡鸣前 *** ,俗称“烧高山”。[江苏省]嘉定县端午,不论贫富,必买 *** 鱼(俗称鳇鱼)煮食。仪征县也有“当裤子、买黄鱼”的俗谚。南京端午,各家皆以清水一盒,加入少许雄黄,鹅眼钱两枚,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称为“破火眼”,据说可保一年没有眼疾。武进有夜龙舟之戏,晚上在龙舟四面悬上小灯竞渡,且有箫鼓歌声相和。高邮的端午较为特殊,有系百索子、贴五毒、贴符、放黄烟子、吃“十二红”等习俗,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就是挑好看的鸭蛋装在彩线结成的络子中,挂在胸前。[四川省]石柱有“出端午佬”的习俗。由四人以两根竹竿抬起一张铺有红毯的大方桌。毯上用竹篾编一个骑虎的道士。敲锣打鼓,街 *** 。旧时,川西还有端午“打字子”的习俗。是日,成都人皆买李子,于城东南角城楼下,上下对掷,聚观者数万。光绪二一年(一 *** 五年)因掷李与外国传教士发生衡突,此俗因而停止。乐山、新津等地端午赛龙舟时,还举行盛大商品交易会。[浙江省]桐卢县乡塾之学童,端午节具礼于师长,称之“衣丝”。医家则于午时采 *** ,相传此日天医星临空。[江西省]建昌府午节用百草水 *** ,以防止疥疮,新昌县以雄黄、丹砂酒中饮之,称之“开眼”。[湖北省]黄冈市端午节巴河镇迎傩人,花冠文身,鸣金逐疫。宜昌县端午竞渡,但以五月十三、十四、十五三日特盛。五月十五又称“大端阳”,食粽、饮蒲酒,例同端午。[湖南省]攸县端午,孕妇家富者用花币酒食,贫者备鸡酒,以竹夹楮钱,供于龙舟之龙首前祈求安产。岳州府竞渡以为禳灾、去疾。又作草船泛水,称为“送瘟”。[福建省)福州端午旧俗,媳妇于是日以寿衣、鞋袜、团粽、扇子进献公婆。建阳县以五日为 *** 王晒 *** 囊日,人家皆于此日作酱。上杭县端午用小艇缚芦苇作龙形戏于水滨,称为竞渡。仙游县端午竞渡后,献纸于虎啸潭,以吊念嘉靖癸年戚继光于此溺兵。邵武府端午节前,妇女以绛纱为囊盛符。又以五色绒作方胜,联以彩线,系于钗上。 *** 则悬之于背,称为“窦娘”。[广东省]从化县端午节正午以烧符水洗手眼后,泼洒于道,称为“送灾难”。新兴县端午,人家各从其邻近庙宇鼓吹迎导神像出巡。巫师并以法水、贴符驱逐邪凡魅。石城县端午,儿童放风筝,称为“放殃”。(海南省)每逢端午,海南各处都会如中原一般举办龙舟竞渡等活动。在如今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县治城垣定安,五百年历史的明成化古城门洞内,仍有两个石阶叠架着两条鲜艳、修长、昂扬的龙舟。海岛先人,端午时节,扛起龙舟,奔向大河,挥汗于南渡江中竞渡……历史就从一个个古色端午,时光交错着流淌到了今朝。素有“椰乡”之称的文昌,是 *** 的祖居地,临海傍河。自古以来,当地沿海沿河居民每逢端午,都会举办赛龙舟的活动,祈福求安。海南除了与内地相同的赛龙舟、吃粽子、挂菖蒲和艾草,还有一个海岛百姓都熟知的内容,就是洗龙水和洗草 *** 澡。家在海南的小郑说,从小过端午,家里总会四处弥漫艾草香味。妈妈早早的在家门口悬挂艾草,晚上,烧了一大锅的艾草水,就着艾草,洗洗身子,说是这样,可以驱魔避邪,强身健体。小吴,家在海边,幼时,每逢端午,家里人都会带他到海边去洗龙水。百姓们认为,屈原先生早已当了龙神,洗洗“龙水”,龙神会保佑孩童健康成长。自幼,海岛内的百姓,都相信,海浴——用海水擦眼,可以去眼疾;用海水洗身,可以去除皮肤疾病。滂海的澄迈县,为纪念这一特色民俗,每逢端午,都会在盈滨半岛举办“龙水节”。海岛各地的人们老老少少,都纷纷来此一起“洗龙水”。万人共泳,这一端午海面奇观,你看过么?端午,也是清明之后,海南人一家团聚的日子。据说,只要能够回家,岛上的人们都会在这一天回祖宅。祭祖、向父母请安、与兄弟姐妹戏耍。女人们,则早在半个月前就张罗着裹粽,到正日子,家家户户,送粽传平安,热闹非凡。海岛上的一年,就在粽子飘香、龙舟竞渡、龙水嬉戏中,进入了漫漫长夏。端午的禳解、祛除及避五毒如上所述,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恶日,在民间 *** 中这个思想一直传了下来,所以才有种种求平安、禳解灾异的习俗。其实,这是由于夏季天气燥热,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虫繁殖,易咬伤人,所以要十分小心,这才形成此习惯。种种节俗,如采 *** ,以雄黄酒洒墙壁门窗,饮蒲酒等,看似迷信,但又是有益于身体健康的卫生活动。端午实在可算是传统的医 *** 卫生节,是人民群众与疾病、毒虫做斗争的节日。今天这些卫生习俗仍然是应发展,并应弘扬传承的。端午的卫生习俗①采 *** 。这是最古老的端午节俗之一。《夏小正》载:“此日蓄 *** ,以蠲除毒气。”《岁时广记》卷二十二“采杂 *** ”引《荆楚岁时记》佚文:“五月五日,竞采杂 *** ,可治百病。”后魏《齐民要术·杂记》中,有五月捉 *** 的记载,亦是制 *** 用。后来有不少地区均有端午捉 *** 之俗,如江苏于端午日收 *** ,刺取其沫, *** 中 *** 蟾酥;杭州人还给小孩子吃 *** ,说是可以消火清凉、夏无疮疖。还有在五日于 *** 口中塞墨锭,悬挂起来晾干,即成 *** 锭,涂于脓疮上可使消散。这种捉 *** 制 *** 之俗,源于汉代“蟾蜍辟兵”之传说。又如湖北监利于端午“采百草”,亦采 *** 草之俗。采 *** 是因端午前后草 *** 茎叶成熟, *** *** 好,才于此日形成此俗。②沐兰汤。端午日 *** 兰汤是《大戴礼》记载的古俗。当时的兰不是现在的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有香气,可煎水沐浴。《九歌·云中君》亦有“浴兰汤会沭芳”之句。《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五杂俎》记明代人因为“兰汤不可得,则以午时取五色草拂而浴之”。后来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在广东,则用艾、蒲、凤仙、白玉兰等花草;在湖南、广西等地,则用柏叶、大风根、艾、蒲、桃叶等煮成 *** 水 *** 。不论男女老幼,全家都洗,此俗至今尚存,据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③饮蒲酒、雄黄、朱砂酒,以酒洒喷。《荆楚岁时记》:“以菖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边,地下有淡红色根茎,叶子形状像剑,肉穗花序。根茎可做香料,也可入 *** )或镂或屑,以冷酒。”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后来又在酒中加入雄黄、朱砂等。明谢肇淛《五杂咀》:“饮菖蒲酒也……而又以雄黄入酒饮之。”明冯应京《月令广义》:“五日用朱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额胸手足心,无会虺(古书上说的一种毒蛇)蛇之患。又以洒墙壁门窗,以避毒虫。”此俗流传较广。至今,如广西宾阳,逢端午时便有一包包的 *** 料 *** ,包括雄黄、朱耒、柏子,桃仁、蒲片、艾叶等,人们浸入酒后再用菖蒲艾蓬蘸洒墙壁角落、门窗、床下等,再用酒涂小儿耳鼻、肚脐,以驱毒虫,求小儿平安。另外有的地区还用雄黄酒末在小孩额上画“王”字,使小孩带有虎的印记,以用虎辟邪。这些活动,从卫生角度来看,还是有科学道理的。雄黄加水和酒洒于室内可消毒杀菌,饮蒲洒也颇有益。④采茶、制凉茶。北方一些地区,喜于端午采嫩树叶、野菜叶蒸晾,制成茶叶。广东潮州一带,人们去郊外山野采草 *** ,熬凉茶喝。这对健康也有好处。在端午设置种种可驱邪的花草,来源亦久。最早的如挂艾草于门,《荆楚岁时记》:“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这是由于艾为重要的 *** 用植物,又可制艾绒治病,灸穴,又可驱虫。五月文含艾油最多,(此时正值文生长旺期)所以功效更好,人们也就争相采艾了。除采艾扎作人外,也将艾扎作虎形,称为艾虎,《荆楚岁时记》注文云:“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取戴之。”同时也在门上挂蒲束及葛蒲削的蒲剑,蒲束扎的蒲龙。《帝京岁时纪胜》:“(端午) *** 蒲龙艾虎。”《清嘉录》卷五:“戴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 *** 。”桃梗是辟邪之吉物,蒜头被认为是象征 *** 铜锤,与蒲剑、蓬鞭相配,以赶却 *** 祟。另外还 *** 艾蒿等以驱赶蚊蝇。在湖南、浙江等地则采葛藤挂于门相上,传说葛藤是锁 *** 的铁链子,可驱 *** 辟邪。与采 *** 、采艾蒲等相联系的有蹋百草、斗百草等游戏,是古人往野外游艺之遗俗。后来发展成为 *** 花等装饰艺术。民间认为五月是五毒(蝎、蛇、蜈蚣、蜘蛛、蟾蜍)出没之时,民间要用各种 *** 以预防五毒之害。一般在屋中贴五毒图,以红纸印画五种毒物,再用五根 *** 于五毒之上,即认为毒物被刺死,再不能横行了。这是一种辟邪巫术遗俗。民间又在衣饰上绣制五毒,在饼上缀五毒图案,均含驱除之意。端午也以桃印为门饰。桃是民俗中驱 *** 之物,源于神荼、郁垒之神话,以桃刻印,亦为祛攘之意。《续汉书·礼仪志》:“朱索、五色桃印为门户饰,以止恶气。”后世的昧符、吉祥葫芦即源于此。《梦粱录》卷三:“士官等家以生朱于午时书‘五月五日天中节,赤口白舌尽消灭’之句”,这是宋代之俗。《燕京岁时记》又记:“端阳日用彩纸剪成各样葫芦,倒粘于门阑上,以泄毒气。”这是清代之俗。有的还在纸葫芦上垂丝穗、飘带等,更为好看,或在葫芦中剪出五毒形状,挂贴于门,亦表示将五毒之气泄尽之意,意为“倒灾葫芦”。在唐代,专于五月五日午时于扬州扬子江心铸铜镜,以进贡皇帝,称为“天子镜”,这也是辟邪之意(见《唐国史补》)。所以后世多于门前挂镜驱邪。悬钟馗像,钟馗捉 *** 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 *** 二 *** ,一大一小,小 *** 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 *** 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 *** ,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 *** 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 *** 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挂艾草、菖蒲、榕枝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蒲剑)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原因。通常将艾、榕、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 *** 或悬在门上。因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征却除不祥的宝剑,因为生长的季节和外形被视为感“百阴之气”,叶片呈剑型, *** 在门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们称它为“水剑”,后来的风俗则引申为“蒲剑”,可以斩千邪。清代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有一段记载“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 *** ”。而晋代《风土志》中则有“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相裁之。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剑状,名为蒲剑,以驱邪却 *** ”。艾草 *** 招百福,是一种可以治病的 *** 草, *** 在门口,可使身体健康。在我国古代就一直是 *** 用植物,针灸里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进行灼烧来治病。有关艾草可以驱邪的传说已经流传很久,主要是它具备医 *** 的功能而来,像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曰“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可禳毒气。”一般 *** 有在房屋前后栽种艾草,求吉祥的习俗。 *** 民间也有在端午时贴“午时联”,它的作用和灵符一样,有些午时联上有下列的句子“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榕枝在民间的意义可使身体矫健“ *** 榕较勇龙, *** 艾较勇健”。也有地方习俗是挂石榴、胡蒜或山丹,胡蒜除邪治虫毒;山丹方剂治癫狂,榴花悬门避黄巢,石榴花正是这个季节的花卉,也有治病的功能。石榴皮为一常见的中 *** 。而石榴花和黄巢的关系,还有一段故事。黄巢之乱的时候,有一次黄巢经过逼个村落,正好看到一个妇女背上背着一个较大的孩子,手上牵着一个年纪较小的,黄巢非常好奇,就询问原因。那位妇人不认识黄巢,所以就直接说因为黄巢来了,杀了叔叔全家,只剩下这个惟一的命脉,所以万一无法兼顾的时候,只好牺牲自己的骨肉,保全叔叔的骨肉。黄巢听了大受感动,并且告诉妇人只要门上悬挂石榴花,就可以避黄巢之祸。躲端午,时端午节习俗,指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家度节。简称“躲午”,亦称“躲端五”。俗以五月、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诸事多需避忌,因有接女归家躲端午之俗。此俗宋代似已形成,陆游《丰岁》诗有“羊腔酒担争迎妇,遣鼓龙船共赛神”之句。《嘉靖隆庆志》亦记云:“已嫁之女召还过节”。又,《滦州志》:“女之新嫁者,于是月俱迎以归,谓之‘躲端午’”。端午雨,时民间岁时占验习俗。俗信端午节下雨,不吉;反之则吉。此种俗信在宋代即已存在。 *** 靓《岁时广记》引《提要录》云:“五月五日哨,人曝 *** ,岁无灾。雨则 *** 曝 *** ,人多病。此闽中谚语。”又许月卿《次韵蜀人李施州芾端午》自注云:“临川人谓端午日雨, *** 旺人灾。清赵怀玉诗自注亦引有“端阳无雨是丰年”的谚语。龙舟竞渡与祭祀屈原、曹娥龙舟一词,最早见于先秦古书《穆天子传》卷五:“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预《九歌·湘君》中“驾飞龙今北征,邅吾道兮洞庭”,“石濑浅浅,飞龙兮翩翩”,学者们也认为“飞龙”即龙舟。《湘君》即描写湘人驭驾龙舟,将玉佩沉入江中(与抛踪子入江相仿)悼念某位历史人物之诗。这即与“魂舟”暗合,与楚国《人物御龙帛画》之像暗合,可互为印证。《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是日,竞渡,竞采杂 *** 。”此后,历代诗赋、笔记、志书等记载竞渡就数不胜数了。龙舟,与普通船只不太相同,大小不一,桡手人数不一。如广州黄埔、郊区一带龙船,长33米,路上有100人,桡手约80人。南宁龙舟长20多米,每船约五六十人。湖南汨罗市龙舟则长16—22米,挠手24—48人。福建福州龙舟长18米,挠手32人。龙船一般是狭长、细窄,船头饰龙头,船尾饰龙尾。龙头的颜色有红、黑、灰等色,均与龙灯之头相似,姿态不一。一般以木雕成,加以彩绘(也有用纸扎、纱扎的)。龙尾多用整木雕,上刻鳞甲。除龙头龙尾外,龙舟上还有锣鼓、旗帜或船体绘画等装饰。如广东顺德龙舟上饰以龙牌、龙头龙尾旗、帅旗,上绣对联、花草等,还有绣满龙风、 *** 等图案的罗伞。一般龙舟没有这么多的装饰,多饰以各色三角旗、挂彩等。古代龙舟也很华丽,如画龙舟竞渡的《龙池竞渡图卷》(元人王振鹏所绘),图中龙舟的龙头高昂,硕大有神,雕镂精美,龙尾高卷,龙身还有数层重檐楼阁。如果是写实的,则可证古代龙船之精丽了。又如《点石斋画报· *** 屈子》绘芜湖龙船,也是龙头高昂,上有层楼。有的地区龙舟还存有古风,很精丽。龙船竞渡前,先要请龙、祭神。如广东龙舟,在端午前要从水下起出,祭过在南海神庙中的南海神后,安上龙头、龙尾,再准备竞渡。并且买一对纸制小公鸡置龙船上,认为可保佑船平安(隐隐可与古代鸟舟相对应)。闽、台则往 *** 庙祭拜。有的直接在河边祭龙头,杀鸡滴血于龙头之上,如四川、贵州等个别地区。雍正十二月行乐图轴之一而湖南汨罗市,竞渡前必先往屈子祠朝庙,将龙头供在词中神翁祭拜,披红布于龙头上,再安龙头于船上竞渡,既拜龙神,又纪念屈原。而在湖北的屈原家乡秭归,也有祭拜屈原的仪式流传。祭屈原之俗,在《隋书·地理志》中有记载:“其迅楫齐驰,棹歌乱响,喧振水陆,观者如云。”唐刘禹锡《竞渡曲》自注:“竞渡始于武陵,及今举楫而相和之,其音咸呼云:‘何在’,斯沼屈之义。”可见两湖地区,祭屈原与赛龙舟是紧密相关的。可能屈原(及曹娥、伍子胥等)逝去后,当地人民也曾魂舟送其灵魂归葬,故有此俗。又如浙江地区,是以龙舟竞渡纪念曹娥。《后汉书·列女传》中载,曹娥是投江死去的,民间则传说她下江寻找父 *** 。浙江地区多祭祀之,《点石斋画报·虔祀曹娥》即描绘会稽地区人民祭祀曹娥之景象。《清嘉录》中记吴地(江苏一带)竞渡,是源于纪念伍子胥,苏州因此有端午祭伍子胥之旧习,并于水上举行竞渡以示纪念。另外还有广西的纪念马援、福州的纪念阎王王审知等仪式。各种祭祀、纪念之仪式,无非是点香烛,烧纸钱,供以鸡、米、肉、供果、粽子等。如今这些含有迷信色彩的仪式已很少见,但在过去,人们祭祀龙神庙时气氛很严肃,多祈求农业丰收、风调雨顺、去邪祟、攘灾异、事事如意,也保佑划船平安。用人们的话说,“图个吉利”,表达人们内心良好的愿望。在正式竞渡开始时,气氛十分热烈。唐代诗人 *** 封《竞渡歌》:“……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且如瞬。坡上人呼霹雷惊,竿头彩挂虹霓晕。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这些诗句淋漓尽致地写出了龙舟竞渡的壮景。妇女们平时是不出门的,如今也争着来看龙船,银钗耀日;鼓声、红旗指挥下的龙舟飞驰而来,掉如飞剑,鼓声如雷;终点 *** 着锦绮彩竿,作为标志。龙舟向着标飞快地驰近……近代的龙舟比赛也大抵相同,不过规程稍严格一些。近年来,国内外都出现了国际龙舟比赛,吸引了各国健儿。划龙舟还有其他一些活动。比如龙舟游乡,是在龙舟竞渡时划着龙舟到附近熟悉的村庄游玩、 *** 。有时龙舟还有各种花样的划法,具有表演的含义。如广州的龙舟,挽手用桨叶 *** 水中,再往上挑,使水花飞溅;船头船尾的人则有节奏地顿足压船,使龙舟起伏如游龙戏水一般。浙江余杭县龙舟,有的是让人把龙尾踩低,使龙头高翘,船头的急浪便从龙嘴中喷吐出来,如龙吞云吐雨一般。也有的是游船式竞渡。如《淮南子·本经训》“龙舟鷁首,浮吹以娱”,是划着龙船、摇船在水上奏乐、游玩。在《梦粱录》中记载南宋杭州“龙舟六只,戏于湖中”。湖上有龙舟,只是画舫游船的一部分。唐、宋、元、明、清各代帝皇,均有临水边观看龙舟的娱乐,也属于游戏之类。《旧唐书》中记穆宗、敬宗,均有“观竞渡”之事。《东京梦华录》卷七,记北宋皇帝于临水殿看金明池内龙舟竞渡之俗。其中有彩船、乐船、小船、画舱、小龙船, *** 船等供观赏、奏乐,还有长之四十丈的大龙船。除大龙船外,其他船列队布阵,争标竞渡,作为娱乐。宋张择端《金明池夺标图》即描绘此景。又明代皇帝,在 *** 紫光阁观龙舟,看御射监勇士 *** 射箭。清代则在圆明园的福海举行竞渡,乾隆、嘉庆帝等均往观看。又有夜龙舟。在浙江武进,过去有夜龙舟,在四面挂起小灯以竞渡。四川五通桥从1982年起出现了夜龙舟,在舟上装电灯,配焰火,漂浮河灯,辉煌夺目。浙江少数地方还于水上设堆堆浮焰,让张灯结彩的龙舟从焰中穿过。又有旱龙舟,是在陆地上进行的模拟龙船比赛的活动。如《南昌府志》载:“五月五日为旱龙舟,令数下人异(y6,共同拾东西)之,传葩代鼓,填溢通衢,士女施钱祈福,竞以爆竹辟除不祥。”浙江武义县,过去也有旱地推端午船之俗,也认为可除邪祟。另广东的佛山、东莞、信宜都有旱地划龙舟之俗,实际上是一种舞蹈,但日期不一定在端午。佛山秋季秋色时的旱地龙舟最为壮观。又如《徽州府志》载:“五月五日,迎神船逐疫,船用竹为之,袭画状似鳅,以十二人为神,载而游绪市。”另有把小型旱龙船给小儿做玩具的。在划龙船时,又多有唱歌助兴的龙般歌流传。如湖北秭归划龙船时,有完整的唱腔,词曲根据当地民歌与号子融汇而成,唱歌声雄浑壮美,扣人心弦,即“举揖而相和之”之遗风。又如广东南雄县的龙船歌,是在四月龙船下水后唱到端午时止,表现内容十分广泛。流传于广西北部桂林、临桂等地的龙船歌,在竞渡时由众桡手合唱,有人领呼,表现内容也多与龙舟、端午节俗有关,歌声宏远动人。《广西民间音乐选集》中收有临桂县(4龙船歌》组曲,如号子般的节奏鲜明、热烈,唱起来必定十分动人。端午节斗草汉以前不见斗草之戏。(《历代社会通俗事物考·尚秉和》)起源无考,普遍认为与中医 *** 学的产生有关。远古先民艰苦求存,生活单调,暇余以斗虫、斗草、斗兽等为戏自娱,及至传说的“神农尝百草”形成中医 *** 学后,每年端午节群出郊外采 *** , *** 艾门上,以解溽暑毒疫,衍成定俗;收获之余,往往举行比赛,以对仗形式互报花名、草名,多者为赢,兼具植物知识、文学知识之妙趣;儿童则以叶柄相勾,捏住相拽,断者为输,再换一叶相斗。白居易《观儿戏》诗云:“弄尘或斗草,尽日乐嬉嬉。”《物原》云:“始于汉武”。据梁朝人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云:"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又有斗草之戏。"《年华记丽》:“端午结庐蓄 *** ,斗百草,缠五丝。”南北朝时称“踏百草”,唐代称“斗草”或“斗百草”。《刘宾客嘉话》云:“唐中宗朝,安乐公主五日斗百草。”宋代扩展至平日随时可斗。历代文人作品中对此多有描述。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群婴斗草图》,其玩法大抵如下:比赛双方先各自采摘具有一定韧 *** 的草,(楼兰案:多为车前草,车前草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路边、沟旁、田埂等处。无茎,具多数细长之须根;叶自根际丛出,薄纸质,具五条主叶脉,全缘或波状,或有疏钝齿,长达15—30厘米;具绿白色疏生花,花冠四裂,雄蕊四枚;果实成熟后会如盖子般掀开,释出四至六颗棕黑色 *** ,其长长的花轴,用来斗草的好材料。)然后相互交叉成“十”字状并各自用劲拉扯,以不断者为胜。这种以人的拉力和草的受拉力的强弱来决定输赢的斗草,被称为“武斗”。王建《宫词》,吟咏斗草游戏的情状:“水中芹叶土中花,拾得还将避众家,总待别人般数尽,袖中拈出郁金芽”斗草除有“武斗”外,还有“文斗”。所谓“文斗”,就是对花草名,《红楼梦》第六十二回中:“宝玉生日那天,众姐妹们忙忙碌碌安席饮酒做诗。各屋的丫头也随主子取乐,薛蟠的妾香菱和几个丫头各采了些花草,斗草取乐。这个说,我有观音柳;那个说我又罗汉松。突然豆官说,我有 *** ,这下把大家难住了,香菱说,我有夫妻穗。豆官见香菱答上了不服气地说:“从来没有什么夫妻穗!”香菱争辩道:“一枝一个花叫‘兰’,一枝几个花叫‘穗’。上下结花为‘兄弟穗’,并头结花叫‘夫妻穗’,我这个是并头结花,怎么不叫‘夫妻穗’呢?”豆官一时被问住,便笑着说:“依你说,一大一小叫:‘老子儿子穗’,若两朵花背着开可叫‘仇人穗’了。薛蟠刚外出半年,你心里想他,把花儿草儿拉扯成夫妻穗了,真不害臊!”说得香菱满面通红,笑着跑过来拧豆官的嘴,于是两个人扭滚在地上。众丫鬟嬉戏打闹,非常开心。这时,宝玉也采了些草来凑热闹。
端午之乡和端午节的发源地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