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礼义之乡是什么,孔子提出的礼是指什么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是“礼仪之邦”还是“礼义之邦”(2)
历久弥新:礼之“仪”“义”的纠结
除了“礼义之邦”“礼仪之邦”,文献中也经常出现“礼义之乡”“礼义之国”“礼义之朝”“礼仪之国”等概念。
据初步翻检,“礼义之乡”可能最早见于《史记·三王世家》(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118页),“礼义之国”可能最早见于《汉书》(《高帝纪》《赵充国辛庆忌传》,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50、2987页),而“礼义之朝”可能最早出现于南朝梁武帝天监十三年(514年)(宋郑居中等《政和五礼新仪》之《政和御制冠礼》卷5),“礼仪之国”则可能最早见于清人黄遵宪所撰《日本国志·邻交志上一》。“礼义之乡”自出现一直沿用到1937年,而“礼义之国”沿用到清季,指称与“礼义之邦”基本一致;其前也有冠以“忠信”“忠节”“文学”(“礼义之乡”),或“守节”“诗书”“衣冠”“冠带”“文章”(“礼义之国”)等词者;相较而言,“礼义之朝”(除梁武帝外,宋人吕元泰、元人郝经也曾使用)、“礼仪之国”则较为少见。
传统中国,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共同体的需要,礼越来越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其间,既有文献解说的积淀充盈,也有典章 *** 的应时 *** ,更有身体力行的规范引导。在此文化氛围之下,三礼(《周礼》《仪礼》《礼记》)、四礼(冠、婚、丧、祭)、五礼(吉、凶、军、宾、嘉)纷然而起,礼仪、礼制、礼俗竞相杂陈,守礼、行礼、变礼与时变化,等等。究其归趣,清代大儒顾炎武所谓“礼者,本于人心之节文,以为自治治人之具”,可谓一语破的。然而,自先秦以来,关于礼之义与仪的判别,则一直或显或隐地纠结着人们的思维。
如公元前537年,鲁昭公“如晋,自郊劳至于赠贿,无失礼”。对此,晋侯以为他“善于礼”。然而,女叔齐却有不同的看法,认为鲁昭公不知礼。晋侯问其故,女叔齐回答:“是仪也,不可谓礼。”那么,什么是礼呢?他解释说:“礼,所以守其国,行其政令,无失其民者也。”而反观鲁国现状,则与礼之要求相去甚远。所以女叔齐不无遗憾地感慨道:“礼之本末,将于此乎在,而屑屑焉习仪以亟。言善于礼,不亦远乎!”又如公元前517年,赵简子向子大叔问“揖让 *** 之礼”。子大叔回答:“是仪也,非礼也。”赵简子追问:“何谓礼?”子大叔对道:“吉也闻诸先大夫子产曰: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 *** ,生其六气,用其五行。气为五味,发为五色,章为五声, *** 则昏乱,民失其 *** 。是故为礼以奉之。”赵简子感叹说:“甚哉!礼之大也。”子大叔又回应道:“礼,上下之纪,天地之经纬也,民之所以生也,是以先王尚之。故人之能自曲直以赴礼者,谓之 *** 。大,不亦宜乎!”《礼记》中也强调:“礼之所尊,尊其义也。失其义,陈其数,祝史之事也。故其数可陈也,其义难知也。知其义而敬守之,天子之所以治天下也。天地合,而后万物兴焉。”
对于礼教大为痛恨的吴虞,通过梳理前人有关的礼论,也曾感慨:“夫谈法律者,不贵识其条文,而贵明其所以 *** 之意;言礼制者,不在辨其仪节,而在知其所以制礼之心。”柳诒徵先生则强调:“以史言史者之未识史原,坐以仪为礼也。仅知仪之为礼,故限于史志之记载典章 *** ,而若纪表列传之类不必根于礼经。不知典章 *** 节文等威繁变之原,皆本于天然之秩叙。”诸如此类的言论,无不表明对礼义重要 *** 的重视。
当然,由于古今情势的不同,仅仅强调礼义,也不免产生偏差。对此,集理学之大成的朱熹曾分辩道:“古者礼乐之书具在,人皆识其器数,却怕他不晓其义,故教之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又曰:‘失其义,陈其数者,祝、史之徒也。’今则礼、乐之书皆亡,学者却但言其义,至以器数则不复晓,盖失其本矣。”这一认识,可谓通达之论。
由此观之,礼义之乡、礼义之国、礼义之邦、礼义之朝、礼仪之邦、礼仪之国等词的使用,经历了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皆为“历史的存在”,其间的兴替,是与时代、时势、人们的习惯与取舍等密不可分的,并非仅为误用、滥用的问题。“礼义”与“礼仪”亦非非此即彼的对立物,其关键乃在于如何因时因势把握其间的度。诚如宋儒程颐所强调的:“礼者,理也,文也。理者,实也,本也。文者,华也,末也。理文若二,而一道也。文过则奢,实过则俭。奢自文至,俭自实生,形影之类也。”总之,“礼乎礼!夫礼所以制中也”。而礼在传统社会发展中究竟发挥了什么作用?它在今天还有没有价值?礼的内涵和实质又是什么?怎样才能把握礼的内在意义与外在表现的度?凡此种种,皆是历久而弥新的话题,需予以认真地反思和探究。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二、一二三四五六七:孝悌忠信礼义廉 这对联什么意思
1、”一二三四五六七;孝悌忠信礼义廉。“是蒲松龄写的一个对联,说一个人是 *** 并且 *** 。
2、这幅对联有一个故事,也就是深层意思:古时候某一个朝代的宰相曾投降于敌,名声非常不好。他年迈的时候归隐田园,回到家乡还恬不知耻地为自己建造一座生祠,然后招来许多嘉宾前来居住。
3、第二天的早上,那座生祠的客堂上挂了一块匾额,横批是“三朝元老”,对联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孝忠信礼义廉。这个宰相十分奇怪,不知是何人挂上去的。有人推测这副对联的含义,认为上联正好隐含“忘八”(即“ *** ”的谐音),下联则隐含“ *** ”。
4、某中堂,故明相也。曾降流寇,世论非之。老归林下,享堂落成,数人直宿其中。天明,见堂上一匾云:“三朝元老。”一联云:“一二三四五六七,孝弟忠信礼义廉。”不知何时所悬。怪之,不解其义。或测之云:“首句隐亡八,次句隐 *** 也。”
5、洪经略南征, *** 。至金陵,醮荐阵亡将士。有旧门人谒见,拜已,即呈文艺。洪久厌文事,辞以昏眊。其人云:“但烦坐听,容某颂达上闻。”遂探袖出文,抗声朗读,乃故明思宗御制祭洪辽阳死难文也。读毕,大哭而去。
6、《三朝元老》是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出自《聊斋志异》。
7、蒲松龄(1 *** 0-1715),清代文学家,字留仙, *** 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山东淄博市)人。
8、蒲松龄一生热衷功名,醉心科举,但他除了十九岁时应童子试曾连续考中县、府、道三个之一,补博士 *** 员外,以后屡受挫折,一直郁郁不得志。他一面教书,一面应考了四十年,到七十一岁时才援例出贡,补了个岁贡生,四年后便死去了。
9、蒲松龄一生中的坎坷遭遇使蒲松龄对当时 *** 的黑暗和科举的弊端有了一定的认识;生活的贫困使他对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和体会。因此,他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写了不少著作,今存除《聊斋志异》外,还有《聊斋文集》和《诗集》等。
10、参考资料:《三朝元老》-百度百科
三、华夏为何称之为礼仪之邦
1、古老的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在五 *** 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和优秀的传统美德,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中国自古以来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义之邦”。典籍依据:《诗》序:“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 *** 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礼记》:“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
2、【解释】:礼:国家的 *** ;仪:国家的法制;邦:国家。指有先进的 *** *** 与法制的国家。
3、【用法】:作宾语;指古代中国具有的先进 *** 和完善的法制。
4、注意:此礼仪是指等级秩序,是西周宗法 *** 的又一大体现。经常有人将此成语误用,误解为讲究礼貌的国家,这是错误的
5、【用法】:作宾语;指讲究礼节和仪式的国家。
6、古老的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在五 *** 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和优秀的传统美德,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这从礼记中就可得出这样的结论.整个 *** 及东南亚的文化的精华均是传承华夏文明就是确证.中国具有五 *** 文明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 *** 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十分丰富,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几乎渗透于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1]
7、中国古代的“礼”和“仪”,实际是两项不同的概念。“礼”是 *** 、规则和一种社会意识观念;“仪”是“礼”的具体表现形式,它是依据“礼”的规定和内容,形成的一套 *** 而完整的程序。
8、在中国古代,礼仪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需要,从宗族 *** 、等级 *** 中衍生出来,因而带有产生它的那个时代的特点及局限 *** 。时至今日,现代的礼仪与古代的礼仪已有很大差别,我们必须摒弃那些为剥削阶级服务的礼仪规范,着重吸取对今天仍有积极、普遍意义的传统文明礼仪,如尊老敬贤、仪尚适宜、礼貌待人、容仪有整等,加以改造与传承。这对于良好个人素质的修养,协调和谐人际关系,塑造文明的社会风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现代价值。现试分述如下:[1]
好了,关于礼义之乡是什么和孔子提出的礼是指什么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