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青海大通花儿之乡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青海花儿大全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一、青海花儿歌词端午节篇
1、青海素有“花儿家乡”的美称。盛况空前的花儿会,自农历四月后相继开始。届时,河湟地区山花烂漫,峰青水秀,身着各民族盛装的人们熙熙攘攘,欲献绝技的歌手摩肩接踵,嘹亮的歌声此起彼伏,漫山遍野成了花儿的海洋,的确令人神往。
2、西宁凤凰山花儿会多于农历四月八举行。届时艳阳高照,满目青山,歌手们携情侣,带酒食,三五成群,边饮美酒边赛歌,歌声传遍四野,气氛热烈至极。
3、民和县峡门花儿会历史悠久。每年五月端阳节(又称端午节)在满山遍布眼眼清泉的乱泉滩举行。人们头戴杨柳帽,手提节日饭,痛饮清泉水,放声唱花儿,别是一番情趣。
4、乐都县瞿昙寺花儿会每年农历六月十四至十六日举办,十五日是高峰。歌手们一边领略瞿昙寺胜景,一边引吭高歌,心情格外激动,歌声格外动听。
5、五峰山花儿会于农历六月六日在素有“风景胜地”之称的五峰山澄花泉边举行。
6、大通县六月六的老爷山花儿会则又以演唱源于藏族的“长寿令儿”的花儿见长,这里峰回路转。林木葱笼,悠悠白云上飘荡着声声花儿,一片诗情画意。
7、此外,丹麻花儿会在农历六月十一至十五日举行。
8、十分有趣的是,各地的花儿会,不仅风情各异,而且都和特别美丽而动听的传说,独特的习俗连结在一起。欲知花儿事,想观花儿情,还是亲临其境中采撷吧
二、青海民歌-花儿
1、“花儿”是一种民歌,“花儿”又称“少年”,男青年唱的叫“少年”,女青年唱的称“花儿”。青海是花儿的故乡,海东市的花儿属于河湟花儿,享有“花儿之都”的美誉,2006年 *** 颁布的之一批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的全国8个花儿会中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县丹麻的土族花儿会、大通县老爷山花儿会、乐都县瞿坛寺花儿会、民和县七里寺花儿会榜上有名。
2、每个传统艺术都有根植土壤,任何地域 *** 的文化都根植于它赖以生存的文化区域内,这种文化区域就是它们后面起支撑作用的文化语境,可以是地理风貌,文化延续,风土人情,也可以是一个地方人们的生活习惯。几百年来,聚居在青海东部地区的汉、回、撒拉、土等民族,各自创造了独具特色的“花儿”歌曲,花儿除了农事劳动和山野运货等劳动场合歌唱外,各地还有“花儿会”的习俗,西北五省(区)花儿演唱会、中国·青海老爷山花儿会等。十分有趣的是,各地的花儿会,不仅风情各异,而且都和特别美丽而动听的传说,独特的习俗连结在一起。
3、在西北人眼中,花儿不止是一种悠扬的山歌,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工具和男女传情的方式。所以说,花儿既有着艺术欣赏价值,还有着文学研究价值,不仅表现了西北人的多情,而且还反映了一种西北人的浪漫。花儿就是他们的生活和人生,花儿中饱含了他们对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的思考,同时也表达到了对爱情的追求。可以说花儿是西北人一种文化和生活的一种真实写照。其更大的艺术魅力和花儿艺术就在于表现生活,畅想生活和赞美生活。
4、我在青海西宁市住了十几年,虽然能听懂本地的方言,但是对于花儿,我却一点都听不懂。甚至我问了很多当地同事,他们很多也听不懂。不过听多了以后,花儿的曲调我倒是能听的出来。这就给大家摘录一段花儿《面匠哥》歌词:
三、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青海省有哪几项
1、1,唐卡被称为藏族的“百科全书”,也是中华民族民间艺术中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a,唐卡的绘制要求严苛、程序极为复杂,必须按照经书中的仪轨及上师的要求进行,包括绘前仪式、 *** 画布、构图起稿、着色染色、勾线定型、铺金描银、开眼、缝裱开光等一整套工艺程序。
3、b,颜料全部采用珍贵的矿物宝石和藏红花、大黄、蓝靛等植物,以示其神圣。这些天然原料保证了所绘制的唐卡色泽鲜艳,璀璨夺目,虽经几百年的岁月,仍是色泽艳丽明亮。 *** 一幅唐卡用时较长,短则半年完成,长则需要十余年。
4、2,老爷山花儿会是2006年5月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a,其产生于明代,内容为每年农历六月初六,在青海大通 *** 土族自治县的老爷山举行的大型民歌演唱活动。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伴随着“朝山浪会”活动,从最初的娱神为主,逐步演变为以娱人为主的大型民间岁时民俗活动。
6、b,老爷山花儿会演唱形式有两种,一是群众 *** 自发演唱,二是有组织的赛歌活动。演唱主要以“河湟花儿”为主,各民族的歌手同台竞技,共同用汉语演唱花儿。内容主要以歌咏爱情生活为主,也涉及 *** 、民俗、生产劳动、历史故事、新人新事等类型。
7、3,河湟剪纸留存于青海东部农业区,每逢节庆或红白喜事,用剪纸来点缀礼品,表达情感。
8、其内容和样式以传统的民间纹样为主,具有浑厚粗犷,不求精剪细刻的特点。在剪纸艺术的设色中,素有“红红绿绿图个吉利”、“红间绿,花簇簇”等设色要诀,使剪纸具有光明、希望、生命力等象征意义。
9、4,加牙藏毯属于安多藏毯,产地分布较广,据史料载,明末清初是加牙藏毯的成熟期。
10、其原材料来自天然放养的藏系绵羊毛、山羊绒、牦牛绒、驼绒等。加牙藏毯品种繁多,工艺讲究,采用的是植物染料低温染色、低温洗毯,毛质不易损伤,织出来的毯子色泽艳丽、弹 *** 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实用价值和商业价值。
11、5,湟中银铜器 *** 及鎏金技艺已有几百年的悠久历史,品种繁多,有日用器皿,佩饰,乐器、 *** 用品等。湟中银铜器以形薄、光亮、轻柔、质纯而著称,以加工精美而见长。由于受 *** 文化影响,艺人们常用“八吉祥徽”等作为装饰图案,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12、6,湟中民间彩绘泥塑技艺作品工艺精细,人物造型逼真,动态灵动细腻、姿态明快自然。
13、多以大型佛像雕塑为主,泥塑在继承汉藏 *** 造像艺术的基础上,不断融入本土的传统 *** 和民族审美观,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14、与其它泥塑相比,湟中彩绘泥塑注重色彩的搭配,色彩鲜艳而不失庄重,形象生动地反映着每尊佛像的特征和威仪。
15、7,热贡艺术是藏传 *** 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颇具广泛影响的流派,因13世纪发祥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隆务河畔的热贡(藏语“金色谷地”)而得名。
16、主要指唐卡、绘画造型艺术、藏族故事、历史诗等内容的绘塑艺术,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百年来,其从业人员之众多,群体技艺之精湛,叹为观止,故有“藏画之乡”的美誉。
17、8,土族盘绣是土族独有的一种绣法,复杂巧妙,汇集着古 *** 族文化的深刻内涵。
18、(1)其源于青海省东北部的互助土族自治县,这里地处祁连山东南麓,为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交错衔接地带。盘绣是土族刺绣中最主要的绣法,是土族妇女一生的必修课。
19、(2)勤劳、朴实的土族妇女世世代代传承着古老传统的民族刺绣艺术,她们的刺绣技艺精湛,做工精细,巧夺天工。在公元四世纪左右,盘绣工艺已经发轫。土族盘绣在一千多年的传承中,形成了民俗学、美学等多种价值。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是一种古老的,具有独特魅力的传统民间艺术,是中国出现最早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其 *** 简便,原料就地可取,演出不受舞台,灯光、场地的 *** ,一盏灯一片布,一位演员就可以演出。
21、(2),演出时,艺人们都有 *** 作影人、乐器伴奏和道白同时兼顾的本领,有的把式一人能同时 *** 耍七八个影人,文场面音韵缭绕、优美动听,武场面紧锣密鼓,影人枪来剑往,上下翻腾。数百年来,相沿流传于广大农村,赢得了人民的喜爱。
22、10,青海大通桥儿沟砂罐是民间陶器 *** 工艺之一,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23、桥儿沟红土资源丰富,为烧制砂罐提供了先天的物质条件,烧制的砂罐种类繁多,无沙眼、无裂纹、不夹生、不变形。它熬出的肉汁保持原汁原味,尤其是煎熬的中 *** 汤剂, *** *** 不变,是其他任何金属或塑料制品望尘莫及的。
24、11,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带有鲜明的地域色彩和强烈的民族特点,西宁刺绣手法多采用平绣为主,还有盘绣、拉绣、网绣、锁绣等,以民间喜闻乐见和吉祥如意的图案为题材,绣制出具有观赏与实用并举的工艺品。
25、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