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茶之乡 *** 论道茶是什么茶 - 之乡 -

道茶之乡 *** 论道茶是什么茶

牵着乌龟去散步 之乡 1

各位老铁们,大家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分享道茶之乡 *** ,以及论道茶是什么茶的相关问题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更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茶道海报背景-茶文化海报 ***
  2. 古代贡茶之乡:倚邦普洱茶区
  3. 葛公镇的徽道茶乡

一、茶道海报背景-茶文化海报 ***

想设计一个关于日本茶道的海报,能否给点思路?

此海报设计思路分四步走:首先,设计者需要对所要设计的主题作出全面及深刻理解(必须掌握日本茶道及礼仪的一系列概念 *** 资料);其二,针对所设计的对象最终可能应用到的领域作出合理 *** 。其三,设计者根据对美学技能、设计软硬件运用掌握的熟练程度进行策划创意;其四;对作品后期的审视、修正及定稿。海报即是广告招贴画,目的是令观者一目了然且过目不忘。其总体设计风格应保持简约明了,构图讲究之一视觉效应(冲击力),色彩分布层次鲜明(活力),力求画面主体与主题相映成趣(魅力)。无论是作用于广告宣传还是艺术展示等类型海报,都是基本围绕上述规则来进行设计,然业界人士品位不一,故设计 *** 及效果亦炯然(貌似青菜萝卜之说)。有茶有道搞定海报,上述仅个人观点,谨供参考。

此海报设计思路分四步走:首先,设计者需要对所要设计的主题作出全面及深刻理解(必须掌握日本茶道及礼仪的一系列概念 *** 资料);其二,针对所设计的对象最终可能应用到的领域作出合理 *** 。其三,设计者根据对美学技能、设计软硬件运用掌握的熟练程度进行策划创意;其四;对作品后期的审视、修正及定稿。海报即是广告招贴画,目的是令观者一目了然且过目不忘。其总体设计风格应保持简约明了,构图讲究之一视觉效应(冲击力),色彩分布层次鲜明(活力),力求画面主体与主题相映成趣(魅力)。无论是作用于广告宣传还是艺术展示等类型海报,都是基本围绕上述规则来进行设计,然业界人士品位不一,故设计 *** 及效果亦炯然(貌似青菜萝卜之说)。有茶有道搞定海报,上述仅个人观点,谨供参考。

茶文化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茶文化海报 *** ,希望对您有用。

茶文化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发扬茶德、传播茶道、文化艺术、修身养 *** 、陶冶情 *** 、促进民族团结、表现社会进步和发展经济贸易等。茶德是经过几 *** 积淀下来的被历代人们所推崇的茶内在具备的美好品 *** 。

茶文化具有的传统主要有热爱祖国、无私奉献、坚韧不拔、谦虚礼貌、勤奋节俭和相敬互让等。吴觉农先生和湖南刘先和,为茶叶事业鞠躬尽瘁,既是爱国主义者,又是当代茶人杰出 *** 。

陆羽《茶经》,是古代茶人勤奋读书、刻苦学习、潜心求索、百折不挠精神的结晶。以茶待客、以茶代酒,“清茶一杯也醉人”就是中华民族珍惜劳动成果、勤奋节俭的真实反映。以茶字当头排列茶文化的社会功能有“以茶思源、以茶待客、以茶会友、以茶联谊、以茶廉政、以茶育人、以茶代酒、以茶健身、以茶入诗、以茶入艺、以茶入画、以茶起舞、以茶歌呤、以茶兴文、以茶作礼、以茶兴农、以茶促贸和以茶致富。茶是中国的骄傲、民族的自尊、自信和自豪。饮茶可以思源。世界著名科技史家李约瑟博士,将中国茶叶作为中国四大发明( *** 、造纸、指南针和印刷术)之后,对人类的第五个重大贡献。

唐代陆羽《茶经》是世界之一部茶书。中国茶文化对世界影响功能显著。以茶会友是茶文化最广泛的社会功能之一。今天所处的市场经济,竞争激烈,优胜劣汰,讲利益、讲效益。但人情较为冷漠,人际关系趋于淡漠。通过茶楼、茶艺馆品茗或茶艺,朋友聚在一起,互通信息,交流感情,增进了解,沟通友谊。朋友相聚在旧式茶馆里,随意说笑,回忆人生,重新享受到生命的乐趣。古代就有“寒夜客来茶当酒”之说,以茶代酒体现传统美德,符合今天 *** 倡导的厉行节约制止奢侈浪费行为的规定要求。以茶育人是新时期茶文化孕育出来的新的社会功能。上海少儿茶艺通过自己动手,学习茶科学,弘扬传统优秀文化,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在敬茶中,展现出对长辈的尊敬,对父母的孝敬,对同学的敬意。

茶文化是高雅文化,社会名流和知名人士愿意参加。茶文化也是大众文化,民众广为参与。茶文化覆盖全民,影响到整个社会。

道茶之乡图片 论道茶是什么茶-第1张图片-

绿茶是我国产量最多的一类,全国有18个产茶省,主要产地为安徽、浙江、湖南、湖北、四川等,我国绿茶花色品种之多居世界之首,占世界茶叶市场绿茶贸易量的80%左右。绿茶的基本工艺流程分杀青、揉 *** 、干燥三步骤。

极品太平猴魁正商城信誉传统工艺50g品尝装红娘子

杀青方式有加热杀青和热蒸杀青两种,以蒸青汽杀青制成的绿茶称“蒸青绿茶”。干燥以最终干燥方式不同有炒干、烘干和晒干之别,最终炒干的绿茶称“炒青”,最终烘干的绿茶称“烘青”,最终晒干的绿茶称“晒青”。

多年来的研究发现,众多茶类中绿茶最保健。市场上常见的名优绿茶有西湖龙井、黄山毛峰、洞庭碧螺春、南京雨花茶等。

中国绿茶十大名茶是西湖龙井、太湖碧螺春、黄山毛峰、六安瓜片、君山银针、信阳毛尖、太平猴魁、庐山云雾、四川蒙顶、顾渚紫笋茶。

红茶基本工艺流程是萎凋、揉 *** 、发酵、干燥。红茶红汤红叶的品质特点主要是经过“发酵”形成的。

青茶也叫乌龙茶,属半发酵茶。是介于不发酵茶(绿茶)与全发酵茶(红茶)之间的一类茶,其外形色泽青褐。

乌龙茶冲泡后,叶片上有红有绿,传统工艺的乌龙茶,叶片中间呈绿色,叶缘呈红色,素有“绿叶红镶边”之美称。汤色黄红,有天然花香,滋味浓郁,具有独特的韵味。乌龙茶主要产自福建、广东、 *** 三省,因品种上的差异,乌龙茶分为闽北乌龙、闽南乌、广东乌龙和 *** 乌龙四类。

闽北乌龙:产于福建省武夷山一带,主要有武夷岩茶、闽北水仙、闽北乌龙。

闽南乌龙:闽南是乌龙茶的发源地,由此传向闽北、广东和 *** 。产于福建南部的乌龙茶,最著名、品质更好的是安溪铁观音。

广东乌龙:主要有广东潮州地区所产的凤凰单枞和凤凰水仙最出名。

*** 乌龙:主要有冻顶乌龙、阿里山乌龙、文山包种、东方美人等。

黑茶的基本工艺流程是杀青、揉 *** 、渥堆、干燥。黑茶一般原料较粗老,加之制造过程中往往堆积发酵时间较长,因而叶色油黑或黑褐,故称黑茶。黑茶主要供边区少数民族饮用,所以又称边销茶。黑毛茶是 *** 各种紧压茶的主要原料,各种黑茶的紧压茶是藏族、蒙古族和 *** 尔族等兄弟民族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有“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之说。

黑茶因产区和工艺上的差别有云南普洱茶、湖南黑茶、湖北老青茶、广西六堡茶、四川边茶等。

白茶属轻微发酵茶,基本工艺过程是萎凋、晒干或烘干。白茶常选用芽叶上白绒毛多的品种,如福鼎大白茶,芽壮多毫,制成的成品茶满披白毫,十分素雅,汤色清淡,味鲜醇。具有天然香味,茶分大白、水仙白、山白等类,故名白茶。其中以银针白毫,最为名贵,特点是遍披白色茸毛,并带银色花泽,汤色略黄而滋味甜醇。

白茶主要产于福建省的福鼎、政和、松溪和建阳等。

市场主要的白茶有白毫银针、白牡丹等。

黄茶的加工工艺为杀青、揉 *** 、闷黄、干燥。黄茶品质特点是“黄汤黄叶”,这是制茶过程中进行闷堆渥黄的结果。

黄茶主要的 *** 名茶有蒙顶黄芽、黄山黄芽、君山银针等。

茶文化已经进入到很多家庭之中,很多喜欢茶的人都会用一些茶文化背景图来作为电脑的屏幕。下面是我为您分享了茶文化的背景图,一起来看看吧!

以茶会友:客来敬茶向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朋友相见,饮茶叙事,新切祥和。

以茶联谊:各种联谊活动,采用茶话会的形式,既庄重又生动活泼。

以茶示礼:亲友相见、人际交往,无论是多么庄重的高级会谈或是重要会议,每人清茶一杯,显示了一种尊敬的礼仪。现代社会以工为礼品者显得高尚。

以茶代酒:从古至今,以茶代酒者不乏其人,现代人际交往,提倡以茶代酒,实在是高尚之举。

以茶倡廉:清茶一杯,以示清正廉洁,是反对铺张浪费,提倡清廉的重要举措。

以茶表德:日本千利休茶道精神是“和敬清寂”,中国当代茶人著名茶学专家庄晚芳先生提倡的中国茶德是“廉美和敬”。

以茶为模:以茶的奉献精神为模,倡导做一个正直清廉的“茶人”。

以茶养 *** :从古至今不少文人雅士都提倡以茶修心养 *** ,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准。

以茶为媒:中国历史上茶与婚姻关系密切,以茶联姻、婚嫁用茶的传统流传至今已成习俗。

以茶祭祀:中 *** 间的丧祭活动,很多仍流传用茶作祭品的习惯。

以茶作禅:自古就有“茶禅一味”之说,寺院茶道的禅茶、普茶、施茶等都是以茶悟道的重要仪式。

以茶作诗:历代诗人作茶诗者很多,内容广泛,形式多样。

以茶作画:历代描绘茶会、烹茶、饮茶等内容的书画较多,艺术价值较高。

以茶歌舞:以采茶、饮茶等内容的歌舞较多,生动活泼。

以茶献艺:各种流派的茶艺表演具有欣赏价值,不少茶类、地区、民族的饮茶习俗,艺术化以后,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以茶旅游:茶乡旅游是现代旅游业中的特色旅游项目,游名山、观名寺、饮名茶三位一体,很受欢迎。

以茶做菜:很多少数民族地区都有以鲜茶做菜的习俗,茶文化活动频繁之地,以茶作菜的菜谱也是丰富多彩的。

以茶为食:将茶添加于食品饮料中食用,逐渐流行起来,茶叶口香糖、茶叶蛋糕、茶叶面条、茶酒等都已被人们接受。

以茶设宴:各地的早茶、夜茶,以饮茶与吃小点心结合的方式,受到普遍欢迎。

以茶健身:已知茶对 *** 健康具有多种功效,饮茶健身是很多饮茶爱好者的切身体会。

二、古代贡茶之乡:倚邦普洱茶区

1、倚邦茶山位于西双版纳州勐腊县的最北部,从普洱往南行沿着茶马古道经思茅、倚象、勐旺过补远江(小黑江)便进入倚邦茶山,倚邦茶山面积约360平方公里,南连蛮砖茶山,西接革登茶山,东邻漫撒(易武)茶山,习崆、架布、曼拱、曼松等子茶山皆在其范围内。

2、据云南《明史》记载,倚邦茶山明代初期已茶园成片,有傣、哈尼、彝、 *** 、基诺等少数民族在此居住种茶。

3、倚邦茶山的中心大镇是倚邦街,亦称倚邦,明代称磨腊倚邦,傣语意为有茶树有水井的地方。明朝隆庆四年(1570年)车里(景洪)宣慰划分十二版纳时六大茶山和整董合为一个版纳,称茶山版纳也称版纳整董,茶山版纳的治所便设在倚邦。从明隆庆四年至光绪末年,倚邦一直是六大茶山的 *** 中心和行政主管地。清雍正六年以前,六大茶山是车里(景洪)宣慰使司的辖地,清雍正七年云贵总督鄂尔泰为了加强 *** *** 对边疆的控制,对西双版纳进行改土归流,置建了普洱府,六大茶山从车里宣慰使司的辖地中划出,归入普洱府,倚邦土弁曹当斋因在改土归流中协助清军平乱有军功,被清 *** 授封为倚邦土千总(土司中的武官职)。从曹当斋开始,曹氏家族世袭管理倚邦茶山、革登茶山、莽枝茶山、蛮砖茶山近二百年。

4、道光年间的《普洱府志》记载,从雍正十一年开始,普洱贡茶由倚邦土千总负责采办,易武土把总协助倚邦土千总办贡茶,倚邦的曼松茶被指定为皇帝的专用茶。

5、说普洱贡茶得说倚邦的曹氏家族。普洱府成立后清 *** 任命的之一位普洱贡茶采办官便是曹当斋。曹当斋祖籍四川,其祖父曹大洲清康熙初年从四川到倚邦一带经商运茶,被当时倚邦的本人族头人看中招为女婿,头人无儿子,去世后职位便由曹大洲承袭。曹大洲入赘本人族,得子曹国柱,曹国柱得子曹登云和曹当斋,曹登云未成年被祖父曹大洲送回四川,曹当斋则在茶山长大,娶了本人族姑娘叶氏为妻。

6、曹当斋受家庭的影响,对中原文化有认同感,对边疆少数民族也有关爱之心,1728年清 *** 对西双版纳进行改土归流时,曹当斋赞成和拥护改土归流,普洱府成立时,曹当斋被任命为倚邦土千总。

7、清 *** 实施的改土归流及成立普洱府遭到了傣族上层人士的 *** 和反抗,从雍正七年(1729年)至雍正十一年(1733年)六大茶山一带战事不断,先是李阿先 *** ,后又刀兴国 *** ,清 *** 剿抚兼施进行弹压,曹当斋一直协助清军平乱,雍正十年年底刀兴国 *** 被弹压下去,茶山局势终于安宁下来。雍正十一年云贵总督下令,普洱贡茶由曹当斋负责采办。

8、少数民族的 *** 虽被平息下来,但清 *** 也深感改土归流的阻力,转而推行流官管土官、土官管土人的政策。雍正十三年清 *** 将攸乐同知撤至思茅,攸乐同知撤至思茅后,六大茶山的更高管理者便是曹当斋。

9、从雍正末年、乾隆初年开始,六大茶山 *** 结束,社会秩序开始安宁, *** 逐步平息,发展经济有了良好的环境。

10、茶山夷民以茶为生,茶叶也是清 *** 重要的税收来源,为了振兴茶叶,安民固边,曹当斋严格执行云南省府的茶山管理条例,打击奸商,维护茶农利益,整修道路以利茶叶运输,招募内地人进山垦荒建茶园。

11、乾隆二年,曹当斋受清 *** 褒奖,乾隆皇帝赐给曹当斋勃命一封,表彰其军政修明、治邦有方,同时还表彰了曹当斋的妻子叶氏,称赞叶氏为名门闺秀,有撷蒴采藻之品格。

12、为了茶山茶业的有序发展,乾隆十二年曹当斋将云贵总督亲署的茶叶管理条例刻在倚邦石碑上告示商民,引导茶商茶农们遵章守法。

13、在曹当斋任职期间,成千上万的四川人、江西人、云南石屏人、元江人涌进倚邦、易武,在倚邦、易武开新茶园建商号。到乾隆中期倚邦茶山的茶园至少已达2万亩以上,一片接一片的茶园从补远江(小黑江)边一直接到习崆山,曼拱、曼松、习崆、架布成为人茶村,茶园围村、街铺石板,根据倚邦茶山现在还能看到的古村寨遗址来分析,倚邦茶山在乾隆后期人口至少在二万以上。倚邦作为六大茶山的 *** 中心和贡茶主办地比其它茶山领先步入辉煌,乾隆二十年左右倚邦已建起关帝庙、川主庙、石屏会馆、江西会馆,各地的商旅羁客常驻倚邦,倚邦有三条石板街:正街、石屏街、曼松街,曹千总的府邸大门对着正街,正街约500公尺长,青石条铺成“龙脊背”状,街两旁全是商铺和住家( *** 5)。曹千总的后人曹仲益先生生前撰文介绍过当时的倚邦茶山盛况,据他估算,倚帮最兴盛时住户达千户以上。

14、清 *** 对西双版纳进行改土归流,加强了 *** *** 对西双版纳的 *** ,增强了边疆对 *** 的向心力。然而 *** 国、暹罗国仍垂涎于西双版纳,不断侵扰西双版纳。

15、乾隆三十年, *** *** 大举进犯车里、橄榄坝、勐养、茶山一带,年近七旬的曹当斋率子领兵协助清军作战,击退了缅军的侵扰。云贵总督上奏折给乾隆皇帝报捷,并给曹当斋请功。乾隆三十一年曹当斋升为土守备(五品官),朝廷赏赐曹当斋大缎二匹、一等功牌一块。乾隆三 *** 曹当斋带着诸多的荣耀走完一生。曹当斋去世后其子曹秀接任当倚邦土把总( *** 6)。曹秀秉承父业,固守疆土, *** 百姓,发展茶业,体恤商旅,在曹秀的管理下,六大茶山保持安宁太平、民族和睦、商民乐业,普洱茶接续着兴盛状况。

16、乾隆四十二年,乾隆皇帝又赠给曹秀勃命一封,表彰其尽心守职、骁勇奋战、守土有功,同时还表彰了曹秀之妻“宜室宜家,知书达理”。

17、曹氏家族在乾隆年间两次得到乾隆皇帝的敕命,这在云南是唯一的,曹当斋之妻和曹秀之妻皆为少数民族妇女,乾隆皇帝均给以表彰,足见乾隆皇帝对云南边疆的重视,对普洱茶的喜爱和对少数民族的关照和安抚之心。

18、曹秀死于何年不详,据勐腊李品光先生考证,曹秀死时年仅40来岁,曹家后人说,曹秀是带兵与缅军作战时身亡的。曹秀之妻陶氏为傣族,她为丈夫守寡近四十年。

19、曹当斋和曹秀这两位既效忠朝廷又 *** 百姓的地方官,是推动中国普洱茶古茶业兴旺、发展的领军人物,曹氏父子为边疆的稳固,为边地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曹氏家族深得朝廷信任,世袭管理贡茶及倚邦茶山、莽枝茶山、革登茶山、蛮砖茶山。曹氏父子在中国普洱茶发展史上的地位和贡献值得浓墨重书。

20、曹氏家族的兴衰和清王朝的兴衰是同步的,十九世纪末,随着清王朝的衰落,滇西发生了战乱,西双版纳的土地“两乌”又被法国人割占,普洱茶内外销路被阻,六大茶山开始衰落,倚邦随之而衰,曹氏家族也日趋走向败落。光绪十七年时任倚邦土把总的曹瞻云因“白旗下坝”( *** *** 军攻进西双版纳)之事与六顺(思茅)土司结下冤仇,遭人暗害身亡,接着其子 *** 民 *** 初年又与普洱道尹徐为光起矛盾、动干戈, *** 民 *** 败走乌得,后病逝于整董。至此,荣耀、显赫了近二百年的曹氏家族结束了对六大茶山的 *** 。

21、 *** 初年,六大茶山的茶叶加工中心和交易中心已移向了易武,倚邦人口减半,但还有庆太号、元昌号、惠民号、宋云号、鸿昌号、杨聘号、升义祥、庆丰号等10来家茶号,1 *** 0年左右有部份广东商人到 *** 莱州开商号专收六大茶山的茶,倚邦茶叶这一时期大多销往莱州。

22、关于倚邦的老茶号最早创建于何时,目前大多没有详细的资料。2002年我见到惠民号茶庄的后人,当时已78岁的郑祖虞,老人珍藏有家谱,他家的家谱上记着乾隆四十年其祖上已到茶山做贸意。依据云南省图书馆馆藏资料分析,倚邦至少在乾隆末年已有茶号。英国人克拉克在光绪11年(1886年)写的《贵州省和云南省》一书中记载有:著名的普洱茶产自倚邦的茶山……,有许多江西人和湖南人在倚邦作买卖,每年有大量的货物从倚邦运往 *** ,有茶叶交易往来于仰光、掸邦、加尔各答、噶伦堡和锡金。从克拉克的记载来看,倚邦茶在道光年间已卖到印度和欧洲。另据现已78岁的倚邦老人徐祖寿介绍,1912年一1937年倚邦街有高鸿昌、郑惠民、向春林、杨幼楼、宋鼎杰、杨炳乾、向升平、李长林等人开过茶号,他们都去过 *** 或 *** 。1937年法国人在 *** 阻挠云南茶进入莱州,倚邦茶销路又断,随之又是 *** 战争爆发,东南亚、西亚战火连绵,更使得整个六大茶山的茶业一落千丈,所有茶号全部停业。倚邦的茶商茶农逐渐迁秽歇业,热闹喧腾了二百多年的倚邦陷入冷寂萧条,以茶为生的倚邦人跌入了困境。郑家、向家、宋家等几家昔日的产茶大户也转而靠卖土特产、染布等小生意渡日。

23、1942年已经十分羸弱的倚邦再遭厄运,攸乐人 *** 攻进了倚邦,战火将倚邦烧了三天三夜,几百年筑就的古镇,无数精美的建筑全部化为灰烬。这场劫难使倚邦元气散尽无法再振,几百户人家迁移他乡,空凉的倚邦在大山深处渐渐被人们遗忘。几十年过去了,至今倚邦仍仅有30来户人家,大多为茶商的后裔,他们守护着 *** 的茶园不愿离去。

24、今天走进倚邦,还能闻到古茶的清香,还能看到茶号遗址、大庙基台、土司府的柱脚石、“龙脊背”石板街、普洱府的茶令碑,乾隆皇帝的敕命碑,这些遗物、古迹是凝固的历史,记载着倚邦的伤痛和他曾有的辉煌。

三、葛公镇的徽道茶乡

葛公镇历史悠久,知名度颇高,因东晋元帝时思想家兼炼丹术家葛洪(人们敬称为“葛公”)弃官归隐后“尝”煤炼丹子留山,坛址尚存,去山里许有镇“而得名。

葛公镇地处长江南岸白东至县东部,东临石台田乡,南达洪方乡,西接尧渡镇,北通洋湖、高山,镇区距县城39公里,省道231线穿镇而过,县安庆经查桥、县城通往祁门、黄山的必经之路。

葛公镇总面积134.6平方公里,人口1.8万,属 *** 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适中,经济经农为主,林、茶、粮兼作,拥有15万亩山场,植物资源丰富,品种繁多。

久负盛名的徽道茶和葛公豆腐据说乾隆皇帝游历苏州路经此地时曾亲口品尝,赞赏有加,由此客商络绎不绝,葛公遂发展成为比邻四乡镇 *** 、经济、文化中心和农副产品集散地。

近几年来,葛公镇木竹加工业悄然兴起,正大踏步向以发展林茶产品深加工的山区重镇迈进。

1959年,东至县洪方乡盲艺人丁邦青用四弦琴演奏由《喜鹊登枝》、《蜻蜓点水》、《倒挂八哥》等曲牌组成的“十番锣鼓”,在安庆地区文艺会演中获奖。1993年,池州将“十番锣鼓”重新记谱整理,组织排练,在第十一届九华山庙会期间隆重演出。而今,十番锣鼓不仅应用于戏剧、曲艺和闹花灯的演奏之中,而且深入到民间的社祀、庙会、家庭红白喜事和企业开张、工厂落成等喜庆活动之中,成为群众必不可少的娱乐活动之一。

“十番锣鼓敲起来,舞灯唱戏离不开,娶亲嫁女闹元宵,喜庆活动次次来,次次来,和谐生活乐开怀。”池州市城乡民间文化娱乐活动蓬勃发展,乡间“草台班子”剧团逐渐增多,农民艺术骨干队伍不断壮大,给十番锣鼓以展现风姿的机会。虎年新春,池州组织十番锣鼓在城乡各地欢欢喜喜闹元宵。

池州十番锣鼓又名“一枝香”,属青阳腔系,基本上是曲牌体。其锣鼓经有“长捶”、“坐捶”、“落捶”、“尖捶”、“拗捶”、“文三捶”、“文五捶”、“顺三捶”、“三鞭马”、“急急风”、“阴捶”、“扭丝”等十多种。

伴奏乐器以锣鼓打击乐为主,后期加入喇叭、唢呐,其音响效果尤为铿锵、奔放、流畅、高昂。这项民间器乐曲,盛行于明清时期,多在元宵灯会中演奏,后来经过历代高腔艺人的加工、改造、丰富,不仅保留了“其节以鼓,其调以喧”、“一人唱众人和”的高腔特色,而且逐步突破了曲牌体的束缚,发展到“滚白、滚唱”,边行边奏,由曲牌体过渡到板腔体,并运用到目莲戏演唱的伴奏之中。流传在池州乡间的主要曲牌有“浪淘沙”、“鹧鸪天”、“皂绿袍”、“四朝元”等52件,由铜锣、皮鼓、脆鼓、大钹、小钹、唢呐、横笛、云板等乐器配合演奏。全曲运用各种不同音色的打击乐器,伴奏以唢呐丝竹的优美旋律,细吹细打,优雅动听。

徽道,江南人称之为“池徽大路”。池即池州,徽是徽州(今属黄山市),它是明、清时期南来北往的徽商贩运商品的惟一通道。由于当时交通闭塞,物流不畅,商品转运只能肩挑背扛,客观条件迫使人们寻找捷径,以缩短运输时间、减少运输费用;不仅如此,徽商在路途中要尽可能避免恶劣环境和强盗土匪等的侵害,以确保人身和财货的安全。徽道由此应运而生。多少年来,旅人试图探寻徽州古民居、古牌坊之外的重要载体------古徽道。然而,古徽道匍匐在连绵起伏的群山之间,各种野生动物如野猪、刺猬、山蚂蟥、穿山甲、麂、獐、毒蛇繁育,株树、枫香、石楠等古木参天,荆棘、藤蔓等野生植物滋生,自然环境相当恶劣,民间旅人的探寻梦想,终究未能如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借助团队的力量和集体的智慧,终于唤醒了这条沉睡数百年的故道,从而拂去岁月的尘封。

当年徽道的大致路线是:由徽州经祁门、石台、东至三县交界的仙寓山榉根岭,过石台边境进入东至境内的鸡头岭,再走棘源在排篷的三建桥分道:一路过大蜈蚣岭走洋湖,西可通东流县城,北可从小路嘴、雁汊过渡到安庆或沿江上行至湖北武汉等地;一路经小蜈蚣岭过葛公、蔡岭,可达建德(今东至)县城,再翻越县城西的梅山通往江西九江。

徽道途经东至,呈现出多姿多彩、无与伦 *** 独特魅力。

排篷,即今东至县徽道村的双篷,当年南来的徽商从这里分道,北来的徽商在这里结伴而行,是徽商往来贸易的中转站。据双篷《陈氏家谱》记载:“每日旅居排篷之客商,多达数百人之众”。商旅云集,此地可谓举足轻重。

双篷西北约100米的石刻群明确记录当年修造古徽道的史实。该石刻群一排六通,计宽7.5米,单碑宽1.0米,高1.8—2.1米,厚0.15米。其中一通立于清道光十二年(1832),是当时募修徽道的功德碑,其余五通立于光绪十年(1884),记载“修造排篷至棘源十里募化钱银名目”,建德、东流、贵池、祁门乃至湖北汉口等大小商号均有不等数目的捐助。从双篷到棘源再到鸡头岭,路程约17华里,是接通徽道的关键里程。该碑所记载的正是有关这段徽道的重要信息。

古徽道上,石板路沿途铺设,每块石板长1.2—1.5米,宽0.3—0.4米。石面上均匀地錾刻粗放的平行纹路,或浮雕精美的花卉图案。石板路上每隔3华里就有石亭横跨古道,亭内设有石凳,两侧还有耳房,可供行人小憩或食宿,每座石亭内还有建亭时的碑记。

古徽道上,徽商将其主营的食盐、木材、布匹、茶叶、文房四宝等贩往沿江的九江、安庆、汉口等地,回程则收购沿江特产如桂鱼、小干鱼、黄鳝、泥鳅以及东至盛产的植物油、生猪、粮食等销往徽州山区。上了年纪的双篷人,口述当年进出双篷的徽商时,娓娓细数,情真意切。

古徽道上,精彩的远不止以上所述。水井沿途开掘,有“玉泉”、“甘露”等雅称。这些水井的口径大约都在30厘米,并大多被淤实,没被淤实的也仅有三至四尺深,井水隐约可见。据当地族谱记载,这些水井都是当年的徽商开挖,供客商行旅饮用的。鸡头岭岭脚的一通“输山碑”,高0.83米,宽0.61米,厚0.15米,该碑立于清朝道光八年,是禁止在徽道两侧乱砍滥伐、防止水土流失的禁山碑,这应该是我国明清时期保护生态环境的物证了。徽道途经之地仙寓山,盛产弛名中外的“雾里青”茶叶。300年前,“雾里青”沿着古徽道辗转江西、广东内河流域到达广州,最后登上“哥德堡号”商船,运往瑞典,成为欧洲贵族享用的珍品。1984年,考古学家在打捞“哥德堡号”时,发现密封包装随船沉在海底的“雾里青”竟然还能饮用。300年后,“雾里青”再次由重返中国的“哥德堡号”带往欧洲,成就了一段传世佳话。

更引人注目的是,徽道上新发现石拱桥14座,这14座石拱桥均建于明、清两朝,且石刻文字记载详实,年代有据可考,由 *** 桥可见一斑。该桥位于安徽东至县葛公镇洪胜村民组北约100米处,为古徽道的重要桥涵之一。桥长9.07米,跨度3.85米,桥面宽3.6米,通高3.65米。单孔石拱,石拱顶部镶嵌石刻一方,左右均为竖排双列楷书阴刻小字,右曰“康熙三年季秋月辛卯日立”,左为“嘉庆二十四年季春月下浣日重修”,中为横排单行篆体阳刻“ *** 桥”三个大字。该桥的规格、形制与其他13座大同小异。康熙三年即1665年,该桥已历经300余年风雨,如今仍结构稳定,安稳如故。说明当时建桥技术之精湛,徽商投入之不菲。如果说,徽道是明清时期南北商贸往来的纽带,那么,石拱桥则是这条纽带上14颗璀璨的明珠。

值得一提的是,14座石拱桥中只有5座在古徽道上,其他9座只在徽道的近旁。不过,双篷《陈氏家谱》和棘源《李氏宗谱》均详细记载这些石拱桥的兴建都与徽商密切相关。徽商萌生于唐代,明代中叶至清乾隆末年的300余年间是徽商发展的黄金时期,无论是经营行业、经营规模、还是活动范围,都居全国商界之首。徽商在从事商业经营的同时,也为社会创造了丰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14座石拱桥就是徽商乐善好施、回报社会的 *** 作。清末,封建 *** 渐趋衰亡,课税、捐输日益加重,徽商不堪重负,开始走下坡路。尽管如此,徽道依旧发挥它应有的功用,徽商依旧永不停息地奔忙,一直到解放初期。

尽管徽道的神秘面纱尚未彻底揭开,但是,徽道成为探究历史古迹、寻访交通渊源的 *** 地已为期不远,徽道为将来的旅游开发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也近在眼前。徽商诚信为本、以义取胜的经营理念,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的创业精神,奉献感恩、同心协作的团队精神仍然值得我们去楷法。

仙寓山村位于东至县葛公镇境内,东于石台,南于黄山相毗邻,国土面积28平方公里。仙寓山为黄山余脉,海拔1375.7米,为东至县更高峰,是县内黄湓河的发源地。森林覆盖率70%,生态植被保存完好。仙寓山村居民或 *** 或散落在黄湓河源头两岸,青山绿水,粉墙黛瓦,一派世外桃源景象。全村辖18个村民组、434户,人口1696人。村内有皖南更大瀑布群,有古老的姚村,现存明。清古民居、手工油坊、茶肆。横穿该镇境内的231省道,东接黄山,南连景德镇,西与京福高速花园里出入口20公里,北距牯牛降30公里,231省道至仙寓山景区有直达水泥公路。交通便捷,区位优势突出。村内有竹、木、茶、香菇、木耳等土特产,为无公害、无污染纯天然绿色食品。

近年来,仙寓山村以 *** 为指导,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旅游和特色产业。2006年通过 *** 引资,引进南京客商对仙寓山进行旅游开发。截止2008年底,景区共有二星级旅游宾馆1家,该宾馆总面积1300平方米。不同档次房间20余间、39个床位。拥有一个容纳120人同时就餐的餐厅,可召开40余人的小型会议,客房非节假日入住率在50%左右,节假日为100%。另外全镇还有“农家乐”十余家。2008年景区接待国内外游客26800人,景区从业人员18人,间接从业人员126人,旅游收入近80万元。景区内有清澈见底的瑶池碧水,有水流四季不断的东坞瀑布群和冰瀑奇观,有俊秀的仙寓山山体和风格各异的峡谷风情,还有古徽道、古村落建筑和隐蔽在山林的历史遗迹。仙寓山的自然旅游资源具有雄、秀、奇、险等特点,且生态环境良好,空气质量高,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尤其是东坞瀑布群,有近百处瀑布,包括数个相连的多迭瀑和高达百米的单迭瀑,一年四季水流不断,幽谷清泉、飞瀑碧波是亮点之一。还有水质纯净的低山平湖——瑶池,如明珠镶嵌在山中,是湖滨休闲的胜地。金鸡叫,石门开,仙寓山的瀑布清泉,漂流而下经金鸡峡注入升金湖,全程3.5公里,一路青山碧水,怪石林立,美不胜收。皮筏顺流而下,悠然自得。漂流沿线还有明代太子太保吏部尚书郑三俊故里、江南著名的同春茶号、金鸡窠、青云桥、康阁桥等景点,是休闲度假的理想去处。

仙寓山村为葛公的重要产茶区,茶叶是传统优势产业,其生产历史悠久;仙寓山高山野茶具有叶片厚实、口感清香、回味甘甜,耐冲泡等品质特点。近年来,仙寓山野茶通过自己极佳的口感在市场上赢得了众多的赞誉。今年仙寓山村成立了仙润茶叶合作社,培训班不定期邀请市县农业领导和专家教授进行现场指导并授课。茶叶专业合作社的建立,使茶农在生产、供应和销售等环节有了“娘家”和“靠山”。合作社通过开展产前、产中、产后的各种服务,既有效地降低了生产成本,又扩大了对合作社成员的带动效果,同时通过创立品牌,增强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扩大了产品的销路,最终达到共同增收致富的效果。

仙寓山村是集优美的自然生态和悠久的古文化于一体的古村落,以生产名优红绿茶而驰名,这一充满朝气与活力的大山深处的美丽乡村,欢迎您的光临。

关于道茶之乡 *** 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论道 什么 *** 茶之乡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