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米之乡本区地势?鱼米之乡是什么地方 - 之乡 -

鱼米之乡本区地势?鱼米之乡是什么地方

牵着乌龟去散步 之乡 1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鱼米之乡本区地势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包括鱼米之乡是什么地方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谢谢~

本文目录

  1. 我国三大平原中,哪一个享有“鱼米之乡”的美称
  2. 塔里木盆地造一个巨大的湖泊,新疆能变成鱼米之乡吗
  3. 广州三角洲河网密布是鱼米之乡对吗
  4. 珠江三角洲的地理概况

一、我国三大平原中,哪一个享有“鱼米之乡”的美称

1、我国三大平原中,享有“鱼米之乡”美称的是()

2、A、东北平原 B、长江中下游平原 C、华北平原 D、成都平原

3、分析:长江中下游平原有“鱼米之乡”之称,该平原地势低平,湖泊众多.

4、解答:解:我国三大平原中,享有“鱼米之乡”美称的是长江中下游平原,位于南方地区.

5、点评:本题考查我国不同平原的特征,属于基础题.

二、塔里木盆地造一个巨大的湖泊,新疆能变成鱼米之乡吗

1、塔里木盆地位于我国新疆南部,是中国更大的盆地,总面积40多万平方公里,西起帕米尔高原,东至甘肃、新疆边境。塔里木盆地平均海拔800~1300米,地势西高东低。塔里木盆地大部分都是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面积33万平方公里,大约占塔里木盆地总面积的80%。塔克拉玛干沙漠不仅是中国更大的沙漠,也是世界上第十大的沙漠。

2、塔里木盆地位于暖温带,年平均气温9~11℃。由于位于内陆地区,非常干燥缺水,整个盆地基本上都是沙漠 *** ,鲜有植被覆盖,昼夜温差极大,因此中心区域属于无人区。罗布泊就位于塔里木盆地。塔里木盆地也有湖泊,不过多是一些季节 *** 的湖泊。

3、新疆总面积1 *** 万平方公里,是我国更大的省级行政区域,占国土总面积的1/6,地处亚欧 *** 腹地。塔里木盆地占据了新疆总面积的24%,被天山山脉和昆仑山脉环抱。新疆北部还有个准噶尔盆地,是中国4大盆地之一。整个新疆属于温带 *** *** 气候,特点就是干旱少雨。

4、受限于纬度、海拔、地势地形等因素,新疆地区降水少,降水量少导致植被少,恶 *** 循环地表水蒸发得也快。要想改变新疆的气候,就只能通过大量的水资源来进行调节。

5、如果塔里木盆地变成一个湖,由于湖水不能流动,必然是像青海湖那样的咸水湖。青海湖总面积4435平方公里,如果整个塔里木盆地被水淹没形成湖泊,那将会是世界上更大的湖泊。目前世界上更大的湖泊是里海,面积高达38万平方公里,位于欧亚 *** 交界地带。鉴于还需要住人,给动植物留下生存空间,就先弄个10万平方公里的大湖吧。

6、水资源确实是影响气候的一个重要因素,地下及地表水资源充沛,绿色植被也就较多。热带雨林就是因为降水多,温度高,所以植被才十分茂盛。

7、如果在塔里木盆地形成一个巨大的湖泊,整个新疆的气候会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不说变成鱼米之乡,至少更加适合人类居住了。生命需要水,丰富的水资源将导致该地区的生态 *** 发生巨大改变,地下水位提升,动植物将变多。

8、水的比热容比沙子高,一个巨大的湖泊意味着巨大的水汽蒸发量,湖周边地区的气温将会发生巨大改变,昼夜温差将会变小,空气也将变得更加湿润。大量的湖水蒸发后能够在盆地内周边地区形成降雨,使得塔里木盆地更加适合农业耕种和人居生活。不过由于塔里木盆地周边基本上被高山环抱,这些降水可能很难滋润到新疆其它地区。

9、造一个湖泊,要想不让它干涸,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除了不断的供给水资源,还必须把湖周边的生态搞起来,用来涵养水源地。

10、目前,塔里木盆地的水资源主要来源于高山上的冰雪,塔里木河等河流就是冰雪融化后形成的。如果全球变暖,四周山脉上的冰雪完全融化,塔里木盆地就能形成一个湖泊。全球变暖,对于新疆来说可能是个好事,但对于全人类来说却是大灾难。

11、我国正在实施的南水北调工程,就要花费很多人力、物力、财力,引水济疆也是一个大工程,更别说在塔里木盆地硬生生地造一个巨大湖泊。从渤海引水,所需要的工程量也是惊人的,效益不高。如果从雪山众多的 *** 引水,要好一些。

12、有水的地方就有绿洲。其实,植被也能影响气候,植被除了可以固定水资源,减少降水后的蒸发量,植物的蒸腾作用还能形成丰富的水汽资源。塔里木盆地的沙漠是自然形成的,要想改变塔里木的气候,可以通过植树造林的方式进行。不过,这种方式也需要大量的水资源。

13、其实,在几 *** 前,塔里木盆地就有一个大湖泊,那就是如今的罗布泊地区,曾经的楼兰古国就是因为它的存在才得以繁荣兴盛。据考证,该湖泊面积大约为2400~3000平方公里。后来,由于气候变迁及人类水利工程的影响,导致上游来水减少,直至干涸,现在只剩下 *** 盐地。

14、水对周边环境的改变确实很大。在塔里木盆地造一个湖泊,现在看可能成本高,效益不大,未来如果使用新式能源,能够源源不断地将海水输入到塔里木盆地,那么新疆真的能够变成鱼米之乡。

三、广州三角洲河网密布是鱼米之乡对吗

分析:我国有三大平原,其中海拔大多在50米以下,以地势低平、湖泊众多、河网稠密、水田连片为特色,有“鱼米之乡”美称的平原是长江中下游平原,该平原是我国的第三大平原.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势低平,河网密布,湖泊星罗,被誉为鱼米之乡.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长江三角洲的称号,属于基础题.

四、珠江三角洲的地理概况

珠江三角洲是热带 *** 三角洲,因为它的地理位置是在北回归线以南(小三角洲计),以大三角洲计,亦在北纬23°40′—21°30′之间,即绝大部分属于热带范围。从气候上看,则大三角洲亦属于热带地区(见竺可桢等《物候学》,1962)。地貌发育上也有此特色,植被景观更受其影响,发育为热带季风雨林植被。并且由于三角洲北面为粤北山区,对北来寒流起屏障作用,使热带植被能沿谷地侵入北回归线以北山区。

珠江三角洲从地形界限看,罗平山脉是它的西面和北面的界限,即罗平山脉以西为西江谷地区,习惯上称为粤西山地;山脉以北为北江水系,或称为粤北山地。东侧罗浮山区是三角洲的东界。

珠江三角洲热带特征反映在河网上是水量大,含沙量小,分汊放射河道多,宽深水道发育。但由于发育历史由中更新世后开始,下沉量又不大,故它和长江、黄河三角洲更大差别是形成历史短,沉积物厚度小,而向海湾推进则较快。珠江三角洲是在溺谷湾内的多河道上淤积而成的,故称为复合三角洲。如广州就有“三江汇总”之称。但面积不大,故发展潜力不如长江三角洲。

广州溺谷湾形成是受太平洋和印度板块作用影响,在广宁云浮隆起和河源惠阳隆起间形成坳陷所致。坳陷在中生代即沉积有三水、龙归、东莞、新会等红色盆地。四周为古生代地层所成的山丘包围。并受中生代花岗岩和火山岩侵入(如西樵山即第三纪古火山)。第三纪末夷平后,第四纪上升,即今三角洲四周山地的1000米准平面,如清远北大罗山山顶呈和缓丘陵地貌,称12丘,为反季节作物的良好基地。罗平山脉主峰多在1000米上下,如高要鸡笼山(1007米)、清远大罗山(1024米),佛冈阿婆山(1224米)、新丰青云山(1246米)、连平九连山(1279米)等。西江、北江和东江都是遗传下来的准平原遗传河。珠江三角洲的陷落,使其成为低平的丘陵、台地区。第四纪海进, *** 架下降, *** 上升,故第四纪阶地有向海倾没趋势,使溺谷湾基底有埋藏阶地存在。三角洲沉积开始在中更新世后(约4万年),突出海面的山丘台地成为三角洲平原上小丘,基岩出露处形成了“丹霞地形”和“石门”等遗传河谷地貌。台地或阶地可达5级,并且呈大面积分布。平原沉积物亦有向海增厚现象,由25米增加到60多米,最厚在灯笼沙处第四纪沉积63.6米,其中夹有海相层2,陆相层1,说明三角洲有新老两期。

三角洲平原向海发展可分以下3期:

鱼米之乡本区地势?鱼米之乡是什么地方-第1张图片-

1.各河下游三角洲形成期西江在三榕峡口外,河道即分汊,东北入北江,南入高明河,宋代才淤成羚羊峡一水;北江出大庙峡后也即放射分流,形成北江下游三角洲,今天亦淤剩北江正干一道;东江出田螺峡(博罗东)后即分汊成东江下游三角洲,当时各三角洲彼此尚未连接起来。还有增江、绥江、潭江等下游小三角洲的发育,也形成于史前时代。

2.复合三角洲形成期在历史时代初期,各河下游三角洲即开始联合,如在西、北江下游新形成的三角洲,已是西江和北江合作淤出的产物;东江下游三角洲发展,在下游又形成新三角洲,这也是和增江合作淤成的,今天复合三角洲形态即形成于本时期内。地貌上除三角洲平原外,还有按海面沉积成的“准点平原”,它与河岸泛滥平原不同,一是河道是双向潮汐河道,二是没有岸高水低的假阶地地貌,三是平原不显示倾斜坡向,河道弯曲,为三角洲主要旅游风景资源,开发价值高,如著名“荔枝湾”,明代已成为羊城八景之一。今天为农业主要地区,称“围田区”。

3.冲缺三角洲发育期唐宋以后,河流干道多切过三角洲前缘口门山地。在口门外,河道呈放射状分汊水系,形成新的三角洲,如江门河切过江门丘陵区,在新会形成三角洲,即称为新会冲缺三角洲;西江干道切过甘竹滩丘陵区,即在中山市境堆出中山冲缺三角洲;北江干道在切过市桥台地和顺德丘陵地后,在番禺县堆出番禺冲缺三角洲;西江干道在切过睦洲丘陵地和叠石丘陵地后,在斗门县形成斗门冲缺三角洲。即今天称为“沙田区”的区域,为我国米粮生产基地之一。亦为我国主要大面积围垦区,因8大口门外淤浅至-3米以内的滩涂已有120万亩;1米以内的浅滩达40万亩,海岸线向前推进每年平均为60—150米不等,年淤高量10—20厘米。

丘陵台地地貌年龄较老;故风化壳多已发育为赤红壤,属砖红壤 *** 红壤,只有较高山丘才见有红壤发育,有利于热带季风雨林的生长。

珠江三角洲由于基岩浅,来沙量大,故向海伸展快,使番禺、珠海、斗门成为田地增加的县市。岸线不断向海伸展。三角洲大致在大西洋期约距今6000年上下形成,当时岸线可由三角洲上山丘坡脚海岸地形如海崖、海蚀穴、海蚀平台及沙堤等定出。今天三角洲平原山丘脚下多可见到这些海岸地形,如广州七星岗海蚀崖及海蚀平台即为例子。故广州溺谷湾岸线基本上可以由山丘和平原接触线定出。三角洲即在这些海岸地貌前缘开始发育,如西江下游平原即已伸至广利附近,因该处蚬壳洲贝丘和屈肢葬 *** 遗址年代下层为7170±140年,而陶片为5680±284年(热释光)、博罗葫芦山贝丘亦在平原上,即表示各河下游三角洲已有发育。按海相硅藻(咸水种)、有孔虫及淤泥层分布,各河下游三角洲区基本反映出大西洋期海侵范围,即距今6000年的岸线北达清远盆地、西达肇庆盆地(赵焕庭,1990),东达博罗盆地和潼湖。

从 *** 遗址看,三角洲范围在东江三角洲区基本上可以 *** 遗址为海岸线所在,因东江三角洲中部无岩岛,大部分仍为海面,故东江三角洲四邻即为4000年上下的 *** 岸线。西北江三角洲顶部亦已开始形成,因金利茅岗水上干栏遗址为4140±90年(C14测定),腐木层为3970±110年(华南师大地貌室,1988)、西樵山贝丘年代由6120±130年(同上)到4905±100年,出土石器达53000件以上(曾骐,1991),可见附近已有 *** 陆地。南海石碣海蚀崖下附生的蓝蚬年龄亦为4 *** 0±280年。即西北江三角洲向南已达西樵山、佛山一线以南(水藤淤泥为3997±190年)。

2000年前(秦汉时代),东江三角洲由东江、增江两三角洲合并,下伸至中堂(有汉代应堂庙),南面仍为海域。西北江三角洲向东北伸延已达南华水道之北(即东海水道)。因杏坛已发现汉代陶片等文物埋深2米(逢简村)。淡水马来鳄已生长在勒流,年代为2540±120年。石涌为南越相吕嘉故乡,故其附近当为平原。陈村汉代亦已成陆。

1000年前(唐代)岸线,东江已至东莞城,即东江三角洲顶部已发育。但大部仍为珠池。番禺冲缺三角洲顶部已发育,因《元和郡县志》说“广州正南去大海七十里”,可见地正当今沙湾、顺德间岸处。中山冲缺三角洲顶端亦已发育,因黄巢已在今容奇、桂洲、马齐等地驻军就食,可见附近已是 *** 水田之乡。新会冲缺三角洲也有顶部平原发育,如新会即为隋代的州治所在,表示当时已有 *** 平原生成。唐代地层多埋掩汉代地层,汉唐 *** 间三角洲岸线推进不大,可能与此期为海面上升时期有关。

700年前(宋代末年),岸线南进到各冲缺三角洲中部,东江已达麻涌、大汾、道滘一线(据族谱);番禺已达揽核、鱼涡头一线,西樵涌已有记载(1233);中山岸线在横栏、浮圩(今名阜沙)、黄圃、潭州一线(据记载);新会附近宋代已成潮田,礼乐、外海一线成沙;潭江则以双子、黄冲一线在此期发展较快,这是宋代时珠玑港南下 *** 涌入三角洲筑堤开发的结果,把潮田改为坦田,海平面下降亦有影响。滘为沟通两河水道。

400年前(明末)岸线,因宋代筑堤束水归槽,各冲缺三角洲加快淤积成沙,如中山宋初属东莞,南宋始入广州,因北宋时香山和番禺隔海三百里,不如去东莞方便。这说明南宋时中山冲缺三角洲已伸至石岐、港口一带,即东海十六沙和西海十八沙已成。番禺冲缺三角洲已至下横沥(义沙),洪奇沥口门初成。新会冲缺三角洲已达南缘九子沙,岸线由礼乐南移连熊子山(即熊洲)。东江三角洲大部成陆于宋末。明末伸至漳澎以东,南支流亦伸至厚街北面。明代三角洲岸线前进加速也是人工影响,明代不再如宋代筑堤护田,而是筑堤成田,还在滩面种芦、草促淤。斗门三角洲顶部已开始发育,即今大鳌沙已形成,睦洲、三江口亦已涨出。黄布、大沙已成,只在竹洲、粉洲以南才入海岛。

100年(清末)前岸线又推进,在斗门冲缺三角洲外缘磨刀门口,即竹排沙,灯笼沙东头、西头围;新会则进至三江圩西银洲湖岸,番禺海岸线是把乌珠大洋填平,万顷沙已到十涌。东江则进展慢,因狮子洋潮汐力强。

总之,珠江三角洲岸线不断向海推移,有快慢时期,在自然因素上,与海平面升降变化有关,在高海面期,岸线推进减慢,低海面期则较快。人为因素则为建堤围等,如宋代筑堤护田,使下游沙田淤积加快,明代筑堤做田,种芦积泥均使成沙加速。而潮汐作用和上游来沙来水亦有影响,如 *** 及崖门水道淤积特慢,即是潮流强劲之故。 *** 与崖门间三角洲区则淤积加强。

珠江三角洲气候热带 *** 表现在四季不明,三冬无雪,树木长青,田野常绿,霜不杀青。据竺可桢在《特候学》一书中称,热带为“四时皆是夏,一雨便成秋”的地方,他认为五岭以南,即入热带。故珠江三角洲在热带范围之内。

形成热带气候的原因主要是地理纬度的影响,北回归线便是热带和 *** 带的分界线,珠江三角洲绝大部分在北回归线以南,即大部分属于热带地区。这里夏至太阳正照在天顶上,是古代已称为“北向户”的地方,即太阳可由北面照入屋内。冬季太阳仍高,故三角洲热量仍足。但是这里和世界各地热带环境不同,是由于多了季风的影响,冬季吹北风,夏季吹南风。冬季北方寒流也能吹入三角洲,使热带作物受害,如荔枝、木瓜、菠萝、杧果等减产。三角洲夏至期间太阳正照天顶,太阳角度常达87°,冬至也达43°;白昼长达14小时(夏至),冬至仍有11小时,日照时数年达1900—2200小时,太阳辐射总量年均中山市为4541.6兆焦/平方米,深圳为5404.9兆焦/平方米,使年均温在20℃以上,已入热带地区标准。冬季广州1月均温为13.3℃,低于5℃日子只有3天,故珠江三角洲只能说有“冬季天气”,不能说有“冬季气候”。广州炎热日数不过6天(>35℃),反映海洋 *** 气候特色,即夏无酷暑,与 *** 带的长江三角洲气候不同。

三角洲地势平坦,雨量较四周山丘为少,平均约在1600毫米,而 *** 地方可达2000—2600毫米。雨量集中在夏季,冬季较少,这种雨季旱季分明正是热带气候特色,和赤道带长年高温多雨不同,故珠江三角洲不能引种赤道 *** 作物如橡胶树、椰子、槟榔、可可、胡椒、榴连等作物,只能引种热带 *** 作物如剑麻、杧果、菠萝、香茅等有耐旱 *** 作物。春季静止锋所成阴雨,长时间阴雨天气可引起早禾烂秧。夏季以雷雨为主,和赤道带相似,每天下午降雨2—3小时,成为年中雨量高峰之一。夏秋多台风雨,在三角洲地区 *** *** 不大,因四周有山丘保护,且对秋旱有助,这也是热带气候特点,每每形成三角洲雨量第二高峰期。冬季变 *** 寒流经东海入三角洲亦可有小雨。由于日照强,蒸发量大,如广州雨量1600—1700毫米,而蒸发量却达1715.5毫米,故旱季(10—2月)期间。旱害仍可发生。侵入三角洲台风每年只有1—2个,1次为期只有4天,但带来的雨量正好可缓解秋旱。加上每年约有5—6个台风影响三角洲区,故旱灾一般 *** 灾要轻。如加上台风、寒潮等,则风、寒、水、旱都是三角洲的灾害 *** 因素。

台风入境时最怕潮水顶托。台风增水和 *** 顶托相遇,则形成大风大浪 *** ,即风暴潮,古代称为“沓潮”,早见于唐代“岭表录异”中。文称:“当潮水未尽退之间,飓风作而潮又至,遂至波涛溢岸,淹没人庐舍,荡失苗稼,沉溺舟船,南中谓之沓潮。或数十年一有之”。台风能增水和减水,增水加上 *** 即能冲破海堤,形成灾害。三角洲海堤长达1935公里,亟应保护。因三角洲是在热带内,热带风暴多,加上湾口呈喇叭形向东南展开,故成为我国风暴潮多发区。实测最 *** 位1.8米以上,多为风暴潮所成,计由1848—1949年100年中,珠江口发生风暴潮达60次。增水时间只4小时,水位增高更大达1米,如与洪峰顶托则每成灾害。如计及波浪还可爬高,对海堤冲击更大,故应特别注意。风暴潮虽不常有,但同治元年(1862)7月初一的一次沓潮,“海水忽涸如陆”(减水),“平地水深数尺”(增水),结果是广州河面“捞 *** 八万余具”。1983年9号台风(9月9日)所成风暴潮冲跨海堤2129处,总长47公里,淹田184万亩,鱼塘7万亩,物资(船、粮、化肥、水泥)损失1亿元,死23人,伤172人。近年珠江三角洲海平面上升每年平均达2.08mm,预计将来风暴潮将较过去更为强烈。

由于三角洲广种热带 *** 作物和果木,故寒害为患亦大。早春寒流日均温连续4天小于10℃,即可烂秧;低于15℃连续5天以上,早造死苗,反青亦慢;晚秋日均温低于20℃一连3天以上即寒露风吹扬水稻花粉,致空粒减产;冬日低于5℃即使热带作物受害,称为“暗霜”。

夏季雨量由锋面、雷雨、对流雨、台风所成,暴雨时发(日雨量大于50毫米)都可成灾,尤以前汛期和后汛期联合,使“龙舟水”和“慕仙水”连接起来时,成灾更大。

旱灾主要由稳定高压所成,如19 *** 年11—12月连续晴天达43天,故同前冬旱与早春旱相连,形成灾害。

此外, *** 亦可造成灾害,群众称“屈尾龙”。1878年3月白鹅潭起龙,毁屋1500多家,覆舟死人数百,雾日不多,如广州雾日年均4.8天,因三角洲地面低层空气高温之故。

珠江三角洲不生长赤道 *** 植被,但热带 *** 的却不少,虽然今天人工开垦使天然植被消失,但在一些村前村后的“风水林”和“杂木林”中,仍可见热带树种残存,如格木(Erythrophyleum fordii)、土沉香(Aquilaria sinensis)等,表明古代山丘台地是热带季风雨林植被分布区。在山谷还见有海芋(Alocasia *** crorrhiza)、野芭蕉(Musa balbisiana)群丛分布,林下灌木、藤本、草本植物亦以热带种属为主,每成优势群落。今天广泛分布的榕、木棉、鱼尾葵、凤凰木亦为热带树种。珠江口红树林中,有秋茄(Kandelia candel)、木榄(Bruguiera *** mnorrhiza)等,沙滩上有海刀豆(Can *** alia *** riti- *** )、厚藤(Ipomca pescaprae)、海杧果(Cerbera *** nghas)、耐盐植物老鼠(Acanthus ilicibolius)等,在东莞、宝安、深圳、珠海均有分布,据1983年航片量算达5000亩以上,组成红树林植物达11科13种。

在三角洲区常见种达500多种,也反映出热带特点,分属130多科373属(陈树培,1984),其中纯热带属占42%,连泛热带 *** 属计则达53%。鼎湖山区热带属占62%,热带种占56%,即1291种,罗浮山冲虚观风水林146属中,泛热带属占91%(郑芷青,1987)。常绿季风雨林植被多为风水林及杂木林,多属次生 *** ,是一种热带区系成分为主的类型(王铸豪,1982),面积不广。在广大台地低丘区多为常绿灌丛。热带成分为主的草坡,生长在砖红壤 *** 土层之上,易发生水土流失。食虫植物猪笼草(Nepenthes *** abilis)等都是热带 *** 植物。热带植物生态特征也充分反映在常见的栽培树木中,如板根、气根、支柱根可见于榕树,能独木成林;老茎生花现象见于杨桃,木菠萝;全年生花见于白兰、扶桑;锒钳叶见于杧果;衰颓叶见于杧果、荔枝;滴尖叶见于 *** 树。这些热带植物生态特征和这里是热带季风雨林分布区相一致。其中如白木香(即土沉香)在明代曾广泛种植在东莞县,成为东莞名产,称“莞香”。这都说明珠江三角洲是热带 *** 三角洲。还有,与此相应的还有大型热带动物栖息于三角洲地区,虽然今天已被人们猎尽,如犀牛记于东莞丘陵区。

三角洲是水网区,以沼泽、洼地和低平林野为主,故也栖息不少典型热带巨型动物,它们也反映出三角洲原来的热带特点。如 *** 象、马来鳄、孔雀等在古书即有不少记述,或更有化石为证。如三国时广州地方仍有鳄鱼生长,《水经注》称:“鼋鼍鲜鳄,珍怪异物,千种万类,不可记胜”,今天平洲渔民亦曾在河道中采出鳄鱼头骨,说明广州有鳄。顺德、新会且有成条鳄鱼骨格出土,大林的(棠下)14C测定为3020±80年,勒流的为2540±105年。东莞南汉还有象群害稼记载,作者亦曾在广州古西湖区采得象胫骨于淤泥层中,《南海志》(元)尚记有象的生存。孔雀则在晋代时 *** 、唐时新会均有记载。可见珠江三角洲自古以来,即为热带动物分布之地,其中象牙已被猎用,作商品看待,唐《北户录》载:“牙小而红,堪为笏裁,亦不下舶来者”。鳄鱼因 *** 畜故被记录下来,它和长江的扬子鳄很不相同,与今天南洋群岛湾鳄(Crocodilus porosus)、马来鳄(Tomisto *** sp.)一致。而象则为 *** 象(Elephas *** ximus)。今天由于三角洲不断开发,人口增加,林木 *** ,它们已被猎食殆尽。

从地理环境组成各要素如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和动物分析,珠江三角洲是个热带 *** 三角洲,与黄河,长江三角洲不同,地貌水文上表现为多汊道的良好水网,广宽深水河道众多;气候上热量和辐射丰富;植被生长旺盛,种类众多,动物繁生,对工农业生产至为有利。从类型上看,珠江三角洲与红河及湄公河三角洲等热带型三角洲近似。在我国热带地区较稀少的国情下,应重视充分发挥珠江三角洲的热带 *** 特点和潜力。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鱼米之乡本区地势和鱼米之乡是什么地方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

标签: 鱼米之乡 本区 地势 地方 什么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