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贤者之乡的后代这个问题,贤者镇的 *** 在哪里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无不在中间的成语
1、【大事化小,小事化无】化:变。经过妥善处理,将大事化成小事,小事变成没事,息事宁人。
2、【无般不识】犹百般,用尽 *** 。
3、【无边风月】无边:无限;岁月:风和月亮,泛指景色。原指北宋哲学家周敦颐死后影响深广。后形容无限的美好风景。
4、【无波古井】古井:枯井。比喻内心恬静,情感不为外界事物所动。
5、【无边苦海】原为佛家语,形容深重无 *** 苦难。
6、【无病 *** 】 *** :病痛时的低哼。没病瞎哼哼。比喻没有值得忧伤的事情而叹息感慨。也比喻文艺作品没有真实感情,装腔作势。
7、【无背无侧】不能辨清背叛倾仄之人。
8、【无边无际】际:边缘处。形容范围极为广阔。
9、【无边无限】开阔得望不到尽头。
10、【无边无沿】形容范围极为广阔。同“无边无际”。
11、【无边无垠】形容范围极为广阔。同“无边无际”。
12、【无边无涯】形容范围极为广阔。
13、【无补于时】对时事形势没有什么帮助。
14、【无补于世】世:时代。对时势没有什么帮助。
15、【无补于事】补:益处,裨益,对事情没有什么益处。
16、【无病自炙】灸:灼,多指中医用艾叶等灼烧身体某一部分的医疗 *** 。比喻自找苦吃或自寻烦脑。
17、【无本之木】本:根;木:树。没有根的树。比喻没有基础的事物。
18、【无从措手】无从:没有门径或难以理出头绪;措:安置;措手:着手。指事物头绪杂乱,无法着手处理。
19、【 *** 谰言】谰言:诬蔑的话,毫无根据的话。指不知羞耻的无赖话。
20、【无从企及】无从:没有门径;企及:盼望达到。没有办法赶上。
21、【无出其右】出:超出;右:上,古代以右为尊。没有能超过他的。
22、【无从说起】无从:没有门径或难以理出头绪。指事情太繁杂,要说的话很多,但不知道该从哪里说起。
23、【 *** *** 】 *** :不知耻辱; *** :引起 *** 或绘声绘色地描述 *** 。指不知羞耻,低级 *** 。
24、【无从下手】无从:没有门径或难以理出头绪;下手:着手。指事物头绪杂乱,无法着手处理。
25、【无从置喙】没有话可说,没有可 *** 嘴的。
26、【 *** 之徒】不知耻辱或不要脸的人。
27、【 *** 之尤】尤:突出的。最 *** 的。形容 *** 到了极点。
28、【无毒不丈夫】要成就大事业必须手段毒辣,技高一筹。
29、【无德而称】①无何恩德可以称道。②指德高不可言状。
30、【无的放矢】的:靶心;矢:箭。没有目标乱射箭。比喻说话做事没有明确目的,或不切合实际。
31、【无洞掘蟹】比喻无事生非,故意找岔子。
32、【无地可容】指无处藏身,形容慌乱、羞愧至极,处境窘迫。
33、【无待蓍龟】待:等待;蓍龟:蓍草和龟甲,古人用以占卜。不等着用蓍草和龟甲占卜,而吉凶已经大白。表示事态发展显而易见。
34、【无端生事】无端:没有理由。无缘无故地捣乱 *** 。
35、【无颠无倒】犹言颠颠倒倒。指精神错乱。无,语助词,无义。
36、【无动为大】以不变动为至善。“无为而治”的一种 *** 主张。
37、【无适无莫】适:厚;莫:薄。对人没有什么亲疏厚薄。
38、【无 *** 无偏】形容处事公正,没有偏向。同“无偏无 *** ”。
39、【无大无小】①无论大小。指举国上下。②不分年长年幼、辈份大辈份小。
40、【无冬无夏】无论冬天还是夏天。指一年四季从不间断。
41、【无独有偶】独:一个;偶:一双。不只一个,竟然还有配对的。表示两事或两人十分相似。
42、【无敌于天下】天下都没有对手。形容力量强大无比。
43、【无动于衷】衷:内心。心里一点儿也没有触动。指对应该关心、注意的事情毫不关心,置之不理。
44、【无动于中】心里一点儿也没有触动。指对应该关心、注意的事情毫不关心,置之不理。
45、【无地自处】犹无地自容。形容非常羞愧。
46、【无地自厝】犹无地自容。形容非常羞愧。
47、【无地自容】没有地方可以让自己容身。形容非常羞愧。
48、【无怠之声】没有怠惰的声音。形容自强不息。
49、【无恶不为】没有哪件坏事不干的。指干尽了坏事。同“无恶不作”。
50、【无恶不造】没有哪件坏事不干的。指干尽了坏事。同“无恶不作”。
51、【无恶不作】没有哪件坏事不干的。指干尽了坏事。
52、【无风不起浪】没有风不会起波浪。比喻事情发生,总有个原因。
53、【无佛处称尊】在没有能手的地方逞强。
54、【无烦复往】不用烦劳再来往了。
55、【无复孑遗】孑遗:遗留,剩馀。没有再留下什么。
56、【无缚鸡之力】连捆鸡的力气都没有。比喻体弱无力。
57、【无法可施】法:办法;施:施展。没有办法可用。
58、【无风起浪】没有风却起了波浪。比喻平白无故地生出事来。有故意制造事端的意思。
59、【无风三尺浪】比喻无缘无故也会生出事来。
60、【无风生浪】比喻平白无故地生出事来。有故意制造事端的意思。同“无风起浪”。
61、【无缝天衣】神话指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针线缝合,没有缝儿。常以比喻诗文等事物没有一点瑕疵。
62、【无父无君】孟轲斥责墨翟、杨朱之语。后以讥刺无伦常者。
63、【无法无天】法:法纪;天:天理。旧指不顾国法和天理,任意干坏事。现多形容违法乱纪,不受管束。
*** 、【无风扬波】犹言无风起浪。比喻无端生事。
65、【无斧凿痕】斧、凿:木工用的斧头和凿子。没有用斧头、凿子削刻的痕迹。比喻艺术品达到天然浑成的境界。
66、【无方之民】古指不知礼法的人。
67、【无风作浪】比喻平白无故地生出事来。有故意制造事端的意思。同“无风起浪”。
68、【无服之丧】指有悲恻之心而无服丧之举。
69、【无服之殇】古指未满八岁而夭折。因未成年,无丧服之礼,故称。
70、无父挝翁】挝:打;翁:指岳父。妻子的 *** 已过逝,可是人却说他打岳父。比喻无故受人诽谤中伤。
71、【无风作有】把没风当作有风。比喻平白无故地生出事来。有故意制造事端的意思。
72、【无关大局】对整个局势没有关系或没有影响。
73、【无关大体】比喻没有多大关系。
74、【无功而返】指没有任何成效而回来。
75、【无根而固】固:牢固。没有根柢却能牢固。比喻有共同的思想感情作基础。
76、【无功而禄】没有功劳而得到报酬。同“无功受禄”。
77、【无关宏旨】宏:大;旨:意义,目的。和主要意思没有关系。指意义不大或关系不大。
78、【无关紧要】紧要:急切的,重要的。不重要,不会影响大局。
79、【无功受禄】禄:旧时官吏的薪俸。没有功劳而得到报酬。
80、【无故 *** 】犹言无病 *** 。比喻无真情实感而故弄文墨。
81、【无关痛痒】痛痒:比喻疾苦或紧要的事。指与自身利害没有关系或无足轻重。
82、【无挂无碍】没有任何牵挂。同“无罣无碍”。
83、【无根无绊】绊:羁绊。孤单一个人没有牵挂。
84、【无根无蒂】蒂:花或瓜果与枝茎相连的部分。比喻没有依靠,没有牵累。
85、【无官一身轻】不做官了,感到一身轻松。封建官僚官以后常用这句话来自我安慰。现也泛指卸去责任后一时感到轻松。
86、【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比喻没有根据的事物。
87、【无关重轻】形容无关紧要,不值得重视。
88、【无恒 *** 】不要长期贪求安逸。
*** 、【无谎不成媒】旧时媒人说亲,多以谎言欺骗。
90、【无乎不可】犹无可无不可。指听任。
91、【无话不谈】没有不说的话。指彼此之间没有保留。
*** 、【无怀葛天】无怀氏和葛天氏,传说中的上古帝王。后用以指上古淳朴之世。
93、【无恨九泉】九:虚数,指极深;九泉:也称“黄泉”,人死后埋葬的地方。指死而无恨。
94、【无后为大】旧时认为没有子孙后代是最为不孝的事。
95、【无好无恶】好:喜爱;恶:憎恨,讨厌。指既不喜爱,也不憎恨。形容感情藏而不露。也指态度不明朗。
96、【无毁无誉】既无毁谤,也无称誉。形容很平常。
97、【无何有之乡】无何有:即无有。原指什么都没有的地方,后指虚幻的境界。
98、【无患之患】潜伏的,还没有显露出来的祸患。
99、【无坚不摧】形容力量非常强大,没有什么坚固的东西不能摧毁。
100、【无坚不陷】形容力量非常强大,没有什么坚固的东西不能摧毁。同“无坚不摧”。
101、【无尽宝藏】形容物产或知识非常丰富,没有穷尽。
102、【无精打彩】打:打消。形容精神不振,提不起劲头
103、【无精嗒彩】形容不高兴,提不起劲儿。同“无精打彩”。
104、【无精打采】采:兴致。形容精神不振,提不起劲头。
105、【无间冬夏】无论冬天还是夏天。指一年四季从不间断。同“无冬无夏”。
106、【无胫而来】犹无胫而行。常以喻良才不招而自至爱贤者之门。同“无胫而至”。
107、【无胫而行】胫:小腿。没有腿而能行走。比喻事物用不着推行,能迅速传播。
108、【无胫而至】犹无胫而行。常以喻良才不招而自至爱贤者之门。
109、【无胫而走】犹无胫而行。常以喻良才不招而自至爱贤者之门。同“无胫而行”。
110、【无疾而终】没有病就死了,比喻事物未受外力干扰就自行消灭。
111、【无家可奔】没有家可回。指流离失所。同“无家可归”。
112、【无间可乘】犹无隙可乘。没有空子可钻。
113、【无家可归】没有家可回。指流离失所。
114、【无计可奈】指无法可施。同“无计奈何”。
115、【无迹可求】没有踪迹可以寻求。多指处事为文不着痕迹。同“无迹可寻”。
116、【无计可生】计:策略、办法;生:产生。想不出办法来。
117、【无计可施】计:策略、办法;施:施展。没有办法可用。
118、【无间可伺】犹无隙可乘。没有空子可钻。
119、【无迹可寻】没有踪迹可以寻求。多指处事为文不着痕迹。
120、【无噍类矣】比喻没有一个人生存。
121、【无计所奈】指无法可施。同“无计奈何”。
122、【无拘无碍】没有拘束,没有阻碍。形容悠然自得。
123、【无拘无缚】形容 *** 自在,没有牵挂。同“无拘无束”。
124、【无尽无穷】没有止境,没有限度。同“无穷无尽”。
125、【无家无室】指孤身一人,无妻小。
126、【无拘无束】拘、束: *** 、约束。形容 *** 自在,没有牵挂。
127、【无旧无新】不分是旧交还是新交。
128、【无咎无誉】咎:过失;誉:称扬、赞美。既没有错误,也没有功绩。比喻工作表现一般。
129、【无济于事】济:补益,帮助。对事情没有什么帮助或益处。比喻不解决问题。
130、【无价之宝】无法估价的宝物。指极珍贵的东西。
131、【无疆之寿】疆:界限。没有界限的寿命。形容长寿。
132、【无稽之谈】无稽:无法考查。没有根据的说法。
133、【无疆之休】无限美好;无穷幸福。
134、【无稽之言】没有根据、无从查证的话。
135、【无可辩驳】辩驳:提出理由或根据来否定对方的意见。没有理由或根据来否定对方的意见。形容事实确凿,理由充足。
136、【无可不可】①无所不可,都能做到。②犹言不知如何是好。形容情绪激动至极。
137、【无可比拟】比拟:比较。没有可以相 *** 。
138、【无孔不入】孔:小洞。比喻有空子就钻。
139、【无空不入】比喻有空子就钻。同“无孔不入”。
140、【无寇暴死】在没有变乱的情况下就死于非命
141、【无可把握】把握:抓住。无法抓住。
142、【无可比象】没有什么可与譬比。
143、【无可奉告】没有什么可以告诉对方的。
144、【无 *** 议】非议:责备,批评。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表示做得妥当。
145、【无可厚非】厚:深重;非:非议,否定。不能过分责备。指说话做事虽有缺点,但还有可取之处,应予谅解。
146、【无可讳言】讳言:不敢说或不愿说。没有什么不可以直说的。指可以坦率地说。
147、【无可救 *** 】 *** :治疗。病已重到无法用 *** 医治的程度。比喻已经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
148、【无可奈何】奈何:如何,怎么办。指感到没有办法,只有这样了。
149、【无可柰何】柰,同“奈”,怎样,如何。指感到没有办法,只有这样了。同“无可奈何”。
150、【无可奈何花落去】对春花的凋落感到没有办法。形容留恋春景而又无法挽留的心情。后来泛指怀念已经消逝了的事物的惆怅心情。
151、【无愧衾影】表示没有做亏心事。
152、【无可无不可】表示怎样办都行,没有一定的主见。
153、【无愧屋漏】屋漏:古代室内西北角。原指独处于室时慎守善德,无愧于心。后转义为心地光明,在暗中也不做坏事,不起邪念。
154、【无靠无依】指孤苦而无所依赖。
155、【无可言状】不可以用言语表达。
156、【无可置辩】置辩:辩论,申辩(用于否定)。没有什么可以争辩的。表示确凿无疑。
157、【无可争辩】没有什么可争辨的。表示确实无疑。
158、【无可置疑】事实明显或理由充足,没有什么可以怀疑的。
159、【无可指摘】指摘:责备,批评。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表示做得妥当。
160、【无面馎饦】馎饦:古代一种煮熟的面食,没有面则无从做。指没有必要条件就办不成事情。
161、【 *** 大虫】没有毛的老虎。比喻光从表面不易看破的凶恶之物。
162、【无名火气】说不出来由的火气。
163、【无名火起】无名火:怒火。形容发怒的样子。
1 *** 、【无明火起】无明火:怒火。形容发怒。
165、【无面目见江东父老】以之为羞见故乡人之典实。
166、【无名孽火】名:称呼;孽:邪。说不出的邪火。指极大的怒气。
167、【无名鼠辈】不出名的小人物。旧小说中经常出现的对敌方的蔑视称呼。
168、【无名小辈】对平凡人物的蔑称。
169、【无名小卒】卒:古时指士兵。不出名的小兵。比喻没有名望或地位的人。
170、【无名英雄】姓名不被人知道的英雄人物。也指埋头苦干的人。
171、【无名之辈】不出名的小人物。比喻没有名望或地位的人。
172、【无米之炊】炊:做饭。比喻缺少必要条件无法办成的事。
173、【无名之朴】①道家指质朴自然、玄默无为之“道”为“无名之朴”。②未出名的璞玉。比喻不为人知的才识之士。亦作“无名之璞”。
174、【无名之璞】指未出名的璞玉。比喻不为人知的才识之士。同“无名之朴”。
175、【无名之师】没有正当理由出征的 *** 。
176、【无利不起早】指有利可图就很早起来。比喻为了图利而从事某事。
177、【无了根蒂】比喻无所凭依;没有本源。
178、【无利可图】图:谋取。没有利益可谋求。
179、【无路可走】处于极限,到达不可能逾越之处。
180、【无理取闹】毫无理由地跟人吵闹。指故意捣乱。
181、【无路请缨】缨:绳子;请缨:指投军报国。没有立功报国的时机。
182、【无论如何】不管怎样。表示不管条件怎样变化,其结果始终不变。
183、【无奈我何】不能把我怎么样。即无法对付我。
184、【 *** 为力】不能施展力量。指使不上劲或没有能力去做好某件事情、解决某个问题。
185、【无虑无思】犹言无忧无虑。没有一点忧愁和顾虑。
186、【无了无休】没完没了,没有终了。
187、【 *** 为役】役:役使。简直连供给他们役使都不配。自谦才干远不能和别人相比。
188、【无虑无忧】没有一点忧愁和顾虑。同“无忧无虑”。
*** 、【无赖小人】指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的人。
190、【 *** 之辈】笨拙、没有能力或容易犯错误的人。
191、【无立锥地】没有立锥子的地方。比喻连极小的地方也没有。后常形容贫穷。
1 *** 、【无赖之徒】指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的人。
193、【无立足之地】没有立脚的地方。比喻连极小的地方也没有。形容在某处无法生活或工作下去。也可形容惭愧得无地自容。
194、【无立锥之地】没有立锥子的地方。比喻连极小的地方也没有。后常形容贫穷。
195、【无平不陂】陂:倾斜不平。没有哪一块平地是绝对平坦的。比喻事情再顺利也会有小的起伏。
196、【无平不陂,无往不复】陂:倾斜不平。没有哪一块平地是绝对平坦的,没有什么是直线向前而不会反复折回的。比喻事情再顺利也会有小的起伏。
197、【无平不颇】指凡事没有始终平直而不遇险阻的。
198、【无偏无 *** 】偏:不公正; *** :偏私。形容处事公正,没有偏向。
199、【无偏无颇】不偏向;不邪曲。同“无偏无陂”。
200、【无欺暗室】欺:欺骗自己;暗室:人家看不见的地方。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不做见不得人的事。
201、【无巧不成话】比喻事情十分凑巧。同“无巧不成书”。
202、【无巧不成书】没有巧事就编不成书。比喻事情十分凑巧。
203、【无奇不有】什么奇怪的事物都有。
204、【无千待万】指不计其数;极多。同“无千无万”。
205、【无其伦比】指事物非常完美,没有能跟它相 *** 。同“无与伦比”。
206、【无其奈何】犹言无可奈何。指感到没有办法,只有这样了。
207、【无情无彩】犹无精打彩。形容不高兴,提不起劲儿。
208、【无亲无故】没有亲属和故旧。形容孤单。
209、【无牵无挂】形容没有拖累,非常放心。
210、【无穷无尽】穷:完。没有止境,没有限度。
211、【无千无万】指不计其数;极多。
212、【无情无绪】没有心思,苦闷无聊。
213、【无拳无勇】拳:力气,力量。没有 *** ,也没有勇气。
214、【无情无义】没有一点情义。形容冷酷无情。
215、【无人不晓】晓:知晓。没有人不知道。形容很有名气。
216、【无人不知】到尽人皆知的地步。
217、【无容身之地】①指没有栖身立脚的地方。②指羞愧而无处可以藏身。
218、【往日无仇,近日无冤】往日:过去;近日:现在;仇:仇恨;冤:怨恨。过去没有仇恨现在也没有怨恨。指彼此一向没有冤仇。
219、【无人问津】问津:询问渡口。比喻没有人来探问、尝试或购买。
220、【往日无冤,近日无仇】俗语。指从未有过冤仇。
221、【无人之地】没有人居住的地方。同“无人之境”。
222、【无人之境】没有人居住的地方。
223、【无任之禄】指不做事或不会做事但得到禄位。
224、【无如之奈】犹无如之何。没有任何办法。
225、【无容置疑】不会错,毫无疑问。
226、【无所不包】没有什么不被包括。形容包含的东西非常多。
227、【无所不备】没有什么不具备的。
228、【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寡:少,薄弱。没有不防备的地方,就没有不薄弱的地方。原指应重点设防,不宜分散兵力。后指不能面面俱到,要保证重点。
229、【无事不登三寳殿】比喻没事不上门。三宝殿,泛指佛殿。
230、【无事不登三宝殿】三宝殿:泛指佛殿。比喻没事不上门。
231、【无所不及】没有地方不能达到。
232、【无所不尽其极】犹言竭尽其所有。
233、【无施不可】用在任何地方均甚得当。
234、【无所不窥】窥:看。没有什么不看的。形容人见得多。
235、【无所不能】没有什么不能做的。指样样能做。
236、【无所不容】没有什么不能容纳。极言其宽广。
237、【无所不通】通:通晓。没有什么不通晓。形容知道的东西很多。
238、【无所不谈】没有什么不谈论。即什么都谈。
239、【无所不为】没有不干的事情。指什么坏事都干。
240、【无施不效】指施行的每项策略都收效。
241、【无所不晓】什么事情都知道,没有不懂得的。
242、【无所不有】什么都有(多指不好的事物)。
243、【无所不用其极】极:穷尽。原意是无处不用尽心力。现指做坏事时任何极端的手段都使出来。
244、【无所不至】至:到。指没有不到的地方。也指什么坏事都做绝了。
245、【无所不在】到处都存在,到处都有。
246、【无所不知】什么事情都知道,没有不懂得的。
247、【无所不作】没有不干的事情。指什么坏事都干。同“无所不为”。
248、【无所措手】形容没有办法,不知如何是好。同“无所错手足”。
249、【无所错手足】不知如何安放手足。形容没有办法,不知如何是好。
*** 、【无所措手足】措:放置。手脚没有地方放。形容没有办法,不知如何是好。
251、【无伤大体】伤:伤害;大体:指事物的主要方面。对于事物的主要方面没有什么妨害。
252、【无伤大雅】大雅:《诗经》的组成部分之一,这里指雅正、文雅大方。指虽有影响但对主要方面没有妨害。
253、【无所顾惮】没有什么顾虑、畏惧。同“无所顾忌”。
254、【无所顾忌】顾:顾虑;忌:忌惮。没有什么顾虑、畏惧。
255、【无所回避】回避:避忌。没有什么避忌或讳言的。
256、【无所忌惮】惮:怕。毫无顾忌,任意妄为。
257、【无善可述】没有什么好处可说。
258、【无所适从】适:归向;从:跟从。不知听从哪一个好。指不知怎么办才好。
259、【无事生非】无缘无故找岔子,存心制造麻烦。
260、【无所施其伎】没有办法施展其伎俩手段。同“无所施其技”。
二、介绍一下天地间的圣人
1、圣人之师:鸿钧-鸿钧道 *** 叫鸿钧老祖,在小说《 *** 演义》中称为鸿钧道人,为太上老君、元始天尊、通天教主的师傅。传说鸿钧道人为众仙之祖,也称“鸿元老祖”。鸿元指天地未开、虚空未分之际的宇宙本始状态。有“先有鸿钧后有天”之说。也有一说鸿钧老祖便是 *** (另有部分道 *** 称元始天尊的前身是 *** )。- *** 初开时,西昆仑有一生灵得到造化神器的一部残片“造化玉牒”,修成太乙真仙自号鸿钧老祖。以前有句话“先有鸿钧后有天,陆压道君还在前”(此句出自以《 *** 演义》为蓝本之说书话本)!但陆压道君则不得而知了。陆压道君在北海鱼鲮岛,属散仙,辈份奇高,但在神仙榜上功劳并不大,所以记录不多了。他是更高无上的,他就是道,不会参与世间之事情,不会偏袒任何人,世间的任何事情对他来说不过是无足轻重的鹅毛,真正做到顺天道而任自然。只要不是发生毁天灭地的圣人之争斗,他不会出现。另一说法,鸿钧即是 *** 大帝退位后的另一名号, *** 为三清,有女为 *** ,子为玄武。还有一说法,鸿钧即天地初开时的混元一气,此混元一气化为鸿钧。鸿钧是 *** 的神识。----------洪荒圣人:太上老君-在庄严肃穆的道教三清大殿中,通常供奉着神态端庄的三位尊神,这就是道教的更高尊神“三清祖师”。站在三清大殿大门看,三清即玉清元始天尊神像在大殿居中间、上清灵宝天尊神像在大殿居右、太清道德天尊神像在大殿居左,三清为道家哲学“三一”学说的象征。《道德经》第四十二章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由无名大道化生 *** 元气,由元气化生阴阳二气,阴阳之相和,生天下万物。第十四章又说:“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认为一化为三,三合为一,“用则分三,本则常一”。后来道教以此衍化出居于三清胜境的三位尊神。因此“三清”尊神在道教神仙体系中位为最尊,《道教义枢》卷七引《太真科》说:“大罗生玄元始三气,化为三清天也:一曰清微天玉清境,始气所成;二日禹余天上清境,元气所成;三曰大赤天太清境,玄气所成。从此三气各生,”据《云簋七籖》和《道 *** 元》等道 *** 载,清微天玉清境,混洞太无元,其气始青,真道升圣境,天宝尊(元始天尊)治之;禹余天上清境,其气元黄,仙道升真境,灵宝尊〔灵宝天尊〕治之;大赤天太清境,其气玄白;人道升仙境,道德天尊居之。文曰:“此四种民天,即三界之上,灾所不及四种民天上有三清境。三清之上即是大罗天,元始天尊居其中,施化敷教。天宝君〔元始天尊〕治在玉清境,清微天也。灵宝君〔灵宝天尊〕治在上清境,即禹余天也,神宝尊(道德天尊)治在太清境,即大赤天也。”(《云簋七籖》卷三《道教本始部》)又据《集说诠真》引《读书纪数略》云:“三清者玉清圣境,元始居之;上清圣境,道君居之;太清仙境,老君居之。”同时,道教的三清尊神还反映了道教“三洞真经”的神化。《云簋七籖》卷六《三洞经教部》说:“《道门大论》云三洞者,洞言洞也。通玄达妙,其统有三,故云‘三洞’。之一洞真,第二洞玄,第三洞神。乃三景之玄旨,八会之灵章。”根据《道 *** 元》卷一《清微道法枢纽》关于清微神位的记载;清微圣祖玉清元始妙道上帝 *** 洞真经部,太玄辅之,传道教清微派;清微玄祖上清灵福玉雇大道君, *** 洞玄经部,太平辅之,传灵宝派;清微始祖太清道德五灵玄老君 *** 洞神经部,太清辅之,正一盟威之道通贯三洞,传道德派和正一派。原始天尊-元始天尊又名“玉清元始天尊”。在“三清”之中位为最尊,也是道教神仙中的之一位尊神。《历代神仙通鉴》称他为“主持天界之祖”。他的地位虽然高,但出现却比太上老君要晚。道教形成初期并无“元始天尊”的说法,《太平经》《想尔注》等均无记载。在中国神话传说中,也无来历可寻。根据道书的记载:最早出现“元始”之名的是晋葛洪的《枕中书》书中记载:棍沌未开之前,有天地之精,号“元始天王”,游于其中。后二仪化分,元始天王居天中心之上,仰吸天气,俯饮地泉。又经数劫,与太元玉女通气结精,生 *** 西王母, *** 生地皇,地皇生人皇,其其后庖羲,神农皆苗裔也。并曰:“玄都玉京七宝山,在大罗之上,有上、中、下三宫。上宫是 *** 真人、元始天王、太太 *** 所牿。”此时,还只有有始天王的称呼。直到南朝时,梁陶弘景《真灵位业图》才始有“元始天尊”之号。该书之一阶中位神为“上台虚皇道君”,应号“元始天尊”,称“玉清境元始天尊”为主。但是书中又有一“元始天王”,列为第四中位左位第四神。《隋书.经籍志四》始赋予元始天尊以诸神特 *** ,称他“生于太元之先”。认为“天尊之体,常存不灭,每到天地初开,授以秘道,谓开劫度人。然其开劫,非一度矣,故有延康、赤明、龙汉、开皇,是其年号,其问相距经四十亿万载,所度皆诸仙上品,有太上老君、太上丈人、 *** 真人,五方五帝及诸仙官”。隋代道士为天尊取名为“乐静信”。隋唐之时,遂将古代神话传说中的 *** 真地位而掀起的说法。表明道教信徒对元始天尊的 *** 。在庄严肃穆的道教三清大殿中,通常供奉着神态端庄的三位尊神,这就是道教的更高尊神“三清祖师”。站在三清大殿大门看,三清即玉清元始天尊神像在大殿居中间、上清灵宝天尊神像在大殿居右、太清道德天尊神像在大殿居左,三清为道家哲学“三一”学说的象征。《道德经》第四十二章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由无名大道化生 *** 元气,由元气化生阴阳二气,阴阳之相和,生天下万物。第十四章又说:“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认为一化为三,三合为一,“用则分三,本则常一”。后来道教以此衍化出居于三清胜境的三位尊神。因此“三清”尊神在道教神仙体系中位为最尊,《道教义枢》卷七引《太真科》说:“大罗生玄元始三气,化为三清天也:一曰清微天玉清境,始气所成;二日禹余天上清境,元气所成;三曰大赤天太清境,玄气所成。从此三气各生,”据《云簋七籖》和《道 *** 元》等道 *** 载,清微天玉清境,混洞太无元,其气始青,真道升圣境,天宝尊(元始天尊)治之;禹余天上清境,其气元黄,仙道升真境,灵宝尊治之;大赤天太清境,其气玄白;人道升仙境,道天尊居之。文曰:“此四种民天,即三界之上,灾所不及四种民天上有三清境。三清之上即是大罗天,元始天尊居其中,施化敷教。天宝君治在玉清境,清微天也。灵宝君治在上清境,即禹余天也,神宝尊(道德天尊)治在太清境,即大赤天也。”(《云簋七籖》卷三《道教本始部》)又据《集说诠真》引《读书纪数略》云:“三清者玉清圣境,元始居之;上清圣境,道君居之;太清仙境,老君居之。”同时,道教的三清尊神还反映了道教“三洞真经”的神化。《云簋七籖》卷六《三洞经教部》说:“《道门大论》云三洞者,洞言洞也。通玄达妙,其统有三,故云‘三洞’。之一洞真,第二洞玄,第三洞神。乃三景之玄旨,八会之灵章。”根据《道 *** 元》卷一《清微道法枢纽》关于清微神位的记载;清微圣祖玉清元始妙道上帝 *** 洞真经部,太玄辅之,传道教清微派;清微玄祖上清灵福玉雇大道君, *** 洞玄经部,太平辅之,传灵宝派;清微始祖太清道德五灵玄老君 *** 洞神经部,太清辅之,正一盟威之道通贯三洞,传道德派和正一派。三清尊神的形象有一个历史过程。汉顺帝时(126—144年),张道陵鹤鸣山(今四川大邑县境内)创立五斗米道,尊“太上老君”为更高神。后来寇谦之 *** 天师道,亦以“太上老君”为最早更高尊神,但已经出现了“道德天尊”的名称,以今所见,“三清”的名称最早始见于南梁陶弘景所撰的《真灵位业图》。该书排列神仙序位,分为七个层次,每一层设一个中位。上之一中位,上合虚皇道君,应号元始天尊。第二中位,上清高圣太上玉晨元皇大道君(为万道之主)。第三中位,太极金阀帝君,姓李,(壬辰下教太平主)。第四中位,太清太上老君(为太清道主,下临万民)。上皇太上无上大道君。其中较为明显地提出了上清太清的名称,但“三清”之名位次序尚未确定,并且第三位为“金阀帝君”,太上老君却居于第四中位。以后“三清”神名逐渐流变发展,至唐代才成为定说。《道藏·太平部·三洞珠囊》卷七引《老君圣迹》云:“此即玉清境,元始天尊位,在三十五天之上也。此即上清境,太上大道君(灵宝天尊)位,在三十四天之上也。太清境太极目,即太上老君位,在三十三之上也。”于是“三清”遂成为道教的更高神。通天教主-通天教主通天教主,出自小说《 *** 演义》,又名上清灵宝天尊,截教教主。师父是鸿钧道人,在三个徒弟中排行第三, *** 兄太清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二师兄玉清原始天尊。三清各执掌人、阐、截三教。通天教主住在碧游宫,乃仙之极致,称混元大罗金仙。他最达明的地方就是推行“有教无类”的收徒准则,因此得到原始的愤懑,进而携手老子联络西方教暗算通天。通天教主的 *** 有:赵公明、多宝道人、金光 *** 、龟灵 *** 、长耳定光仙、乌云仙、金光仙、灵牙仙和火灵 *** 等等。阐教金仙犯了杀劫,且玉皇大帝需要神将驱使,于是三教三商,立了 *** ,阐教门下齐心协力,又有元始天尊暗中相助,扶助西周进攻截教支持的商朝,阐教十二金仙老谋深算,棋高一着,所以损失的都是一些无关重要之人,而截教虽然门人众多,法力 *** ,但不识天数,又不通谋略,虽然有赵公明,三宵等超级高手出马,却或被阴死,或被元始天尊以大欺小出手 *** 。广成子三上碧游,被截教众 *** 诬陷出言不逊,惹得通天教主大怒,且自以为察觉到阐教阴谋,于是下了凡尘,布 *** 阵及万仙阵阻挡元始天尊等人,布万仙阵前又制六魂幡企图害太上老君,原始天尊,接引道人,准提道人和姜子牙,武王的 *** 命,被 *** 兄太上老君,二师兄原始天尊,以及西方教两位教主接引道人和准提道人会盟共击之,不敌,失了面子和徒弟,截教不存,心生不忿之念,欲重练地水火风,再开世界,却被道祖鸿钧带回紫霄宫。至此 *** 顺利进行。 *** 中,通天教主主杀伐,掌 *** 剑阵,布下之后,太上老君说需要四个他们那种力量层次的人会同才能破阵。战力应该是鸿钧以下之一人,佩剑是青萍剑,坐骑是奎牛。法宝 *** 四剑: *** 剑,绝 *** ,戮 *** ,陷 *** 。有重立地水火风,再开世界的能力。附注:以上都是小说内容,非是正统 *** 内容,请各位不要混淆。东游记中的通天教主-在东游记中,他是一个大魔头,他曾经利用白牡丹迷惑过吕洞宾。他之所以由神仙变成一个大魔头,因为他妒忌二师兄原始天尊。他认为自己应该坐到二师兄的位置,而二师兄应该坐到他的位置。他有一个徒弟:穿山甲。因为他疑心很重,对穿山甲说的话不是很相信。最终,落到被穿山甲 *** 的下场。
2、女娲娘娘-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创世女神。传说女娲用黄土仿照自己造成了人,创造了人类社会。还有传说女娲补天,即自然界发生了一场特大灾害,天塌地陷,猛禽恶兽都出来 *** ,女娲熔炼五色石来修补苍天,又 *** 恶兽猛禽。另传说女娲制造了一种叫笙簧的乐器,于是人们又奉女娲是音乐女神。《风俗通义》记载她替人类建立了婚姻 *** ,使青年男女相互婚配,繁衍后代,因此被传为婚姻女神。关于女娲的传说很多,一直流传至今,影响甚为广泛深远。至今中国云南的苗族、侗族还将女娲作为本民族的始祖加以崇拜。又称女阴、女娲娘娘,凤姓,生于成纪(今甘肃秦安县),一说她的名字为风里希(或为凤里牺)。是中国历史神话传说中的一位女神。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母亲,她慈祥地创造了我们,又勇敢地照顾我们免受天灾。是被民间广泛而又长久崇拜的创世神和始祖神。她神通广大化生万物,每天至少能创造出七十样东西。红云(死)-红云又称红云老祖,是天地初开后天地间之一朵红云得道。准圣实力,曾经与十二大祖巫、东皇太一、帝俊、红云、镇元子等,在紫霄宫听鸿钧讲道。红云天 *** 良善,乐于助人,在洪荒中交友极广,鸿蒙时听道的大神通者多与其相善,更是有一位与世同君的镇元子为其至交好友。且也是洪荒之一倒霉之人。在紫霄宫的时候鸿钧老祖分圣位,把最后一道鸿蒙紫气分给红云,所谓大道五十,天衍四十九,留一遁去,红云天道所算计,鲲鹏半路偷袭红云,红云敌之不过,最后身陨。鸿蒙紫气也遁去不知所踪。接引道人( *** *** )-是西方教教主,住在西方极乐之乡。此人身高丈六,面皮 *** 。长年累月不曾离得清净之所。后来受人之约,三颗舍利取下戮仙门,与老子、元始共破通 *** 阵。准提道人( *** 祖师)-《 *** 演义》中的准提道人是一个开明人事。他多次来再东土度化有缘人。对东方道教颇为了解。而他又是西方教的二教主。对佛学文化自然更是了如指掌。《 *** 记》中的 *** 祖师,似佛似道。名出 *** ,身行道家。可见他与西方道教渊源极深。他们一个掌教于西方极乐之乡,一个隐居在西牛贺洲 *** 。种种迹象表明, *** 祖师就是准提道人。只是后来西方教并入(或说化成) *** ,接引道人更名为 *** 统领佛门 *** ,准提道人改名为 *** 祖师,退隐山林,修身养 *** 去了。--------------人间圣人:伏羲( *** )神农(地皇)轩辕黄帝(人皇)--------------古代圣人(贤者):画圣--吴道子
三、许氏家族的发源地在哪
1、出自姜姓,为炎帝的后裔,以国为氏。据《元和姓纂》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许氏与齐氏同祖,为上古四岳伯夷后。“四岳”(尧舜时四方部落首领)是由姜姓发展出来的四支胞族,他们和姬姓部落结成联盟,跟“子姓”商族平行发展。以姬姓和姜姓部落为主的盟军打败了商纣王,建立了姬姓国--西周。周成王时,大规模地分封诸侯,其中商的旧地也分封了一些姬姓诸侯国和姜姓诸侯国,许国正是被周分封的姜姓诸侯国之一,其始祖为文叔,也称为许文叔。春秋时,许国称为楚国的附庸,战国初期被楚所灭。许国 *** 后,子孙以国为氏,称许氏,史称许姓正宗。
2、出自尧帝时许由的后代,以祖名讳为氏。据文献史料及考古发掘所证,许由相传是尧舜时期的高士贤人,居住在箕山。他死后被葬在箕山,后人称为许由山。四千多年前活动于颖水流域的箕山之下,正是当年许国之地。其后人在许由死后取其名讳为氏,称为许姓。
3、出自其他源流有许氏。清代广西泗城府(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凌云县西南)土司及满、黎、瑶、彝、土家、阿昌、回、蒙古、 *** 等少数民族均有许姓。
得姓始祖:许由。许由亦称许繇,是尧舜时期的高士贤人。尧帝老了以后,曾打算把帝位让给许由,许由坚决不接受,逃到了箕山下面,自己农耕而食。后来尧又请他做九州长官,他就到颖水河边去清洗耳朵,表示不愿听到这件事。许由死后被葬于箕山,后人称为许由山。许由的后代子孙便以其名讳为姓,称为许姓,许由则被纪念为许姓始祖。
许姓最初的发源地是今河南省许昌东。春秋时,源于姜姓后裔文叔一支,被郑、楚所逼,多次辗转于叶(今河南省叶县西南)、城父(今安徽省亳县东南)、荆山(今属湖北省)、容城(今河南省鲁山东南)等地,后被楚所灭,子孙有流落于今湖南省新晃、芷江一带者。这可以说是许姓之一次的繁衍迁徙。秦汉时期,许姓已遍布河南、河北两省的绝大部分地区,后形成许姓历史上更大望族:汝南郡望。此郡望又分支出高阳郡、太原郡、会稽郡等许姓发展中占据主要地位的名门望族。据载,汝南郡的祖先秦末高逸之士许猗,其玄孙许德任西汉 *** (今甘肃省平凉、宁夏 *** 自治区西部一带地区)、汝南(今河南省中部偏南和安徽淮河以北一带)太守,在汝南平舆县定居。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为避北方战祸而南徙的人群,许姓迁居于今江苏、浙江、湖北、福建、广东等地。汝南一支后裔许猛任曹魏幽州刺史,许式任平原(今山东省平原县西南地区)太守,许茂任高阳(今属河南省)太守,许王圭任南朝桂阳太守,许彦任相州刺史,许永慧萧齐时被封为晋陵县侯,许宗之任北魏定州刺史,许懋任梁朝天门太守。隋唐时期,社会趋于稳定,不管是居于北方的许姓,亦或是迁居南方的许姓,都得到了相当的发展,许姓人口日益增长。上述汝南许姓一支后裔也有新的发展,如许逊任平原(今属山东省)太守,许弘周任楚州刺史,许远任睢阳太守,许岘任袁州刺史。宋元至明清之际,许姓主要特点为南迁及移居海外。宋元时的南迁,促使许姓在南方长于北方的发展趋势,清代移居 *** 的许姓,多出汝南一郡,集居于台北、屏东、高雄等地。至此,许姓可谓枝遍天下,广播各地。今日许姓以江苏、山东、云南、广东、河南、安徽、浙江等省居多,上述七省许姓约占全国汉族许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五。许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三十五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五三。
许行:最早出现于史籍的许姓著名人物,是战国时楚国人,主张“贤者与民耕而食,饔飧(自理炊事)而治”,反映了古代社会中农民的一种理想,有 *** 数十人。
许慎:汝南召陵(今河南省郾城)人,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中国古代首部字典作者,著有《说文解字》十四卷并叙目共十五卷。
许劭:汝南平舆(今属河南省)人,三国曹魏时名士,喜评人物,其评曹 *** 为:“清平之*贼,乱世之英雄。”
许衡:元朝理学家。元世祖即位后,与刘秉忠等定朝仪官制,为元 *** 者策划“立国规模”。与刘因、吴澄并称为元朝三大理学家。
许劭:三国魏大名士。好评论人物,每月更换一名,时称汝南“月旦评”。曾评曹 *** 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雄”,这句话几乎称为曹 *** 一生的定论,“一代*雄”也成了曹 *** 的代名词。
许浑:唐代诗人。其诗作中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句为世人传唱。
许孟容:唐代京兆长安(今陕西省西安)人,官至吏部侍郎、东都留守等职。
许敬宗:唐初为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杭州新城(今浙江富阳西南)人,历任著作郎、中书舍人、侍中、中书令等职。助武后逐褚遂良,逼杀长孙无忌、上官仪等。参与编撰了《武德实录》、《贞观实录》、《晋书》等。
许道宁:长安(今陕西省西安)人,宋代画家,擅画林木、平远、野水三景。
许道宁:宋代画家。以擅写林木、平远、野水三景闻名。张士逊曾赠诗有“李成谢世范宽死,惟有长安许道宁”之句,以赞其作。
许叔微:真州(今江苏省仪征)人,宋代医学家,著作有《伤寒发微论》等。
许夫人:元初畲民 *** 女英雄。1278年,她联合黄华 *** 。当时,元军已入福建,宋臣蒲寿庚降元。抗元将领张世杰转战至闽西南,在她的支持下, *** 蒲寿庚及元军,屡次获胜。
许有壬:汤阴(今属河南省)人,元代著名 *** 家,他历官七朝近五十年,官至中书参知政事、集贤殿大学士。
许天赐:闽县(今福建省闽侯)人,明朝弘治年间进士,为官刚直不阿,著有《黄门集》。
许孚远:明代浙江省德清人,官至南京兵部左侍郎,著有《敬和堂集》。
许自昌:明代吴县(今江苏省苏州)人,好奇文异书,作传奇《 *** 记》、《灵犀佩》等,另著有《樗斋诗钞》、《樗斋漫录》、《捧腹编》等书籍。
许鸿磐:清代山东省济宁人,历任安徽同知、泗州知州,作品有《方舆考证》、《西辽记》等。
许宗扬:清代广西省人,太平军将领。曾随石达开赴皖,随韦昌辉杀杨秀清,后不详。
许景澄:浙江嘉兴人,清末外交大臣,曾出使法、德、意、奥、荷等国,后任 *** 各国事务衙门大臣。
许雪秋:广东省海阳(今潮安)人,近代 *** *** 者,曾任职中华 *** 军东江都督。
许广平:广东番禺人, *** 夫人,建国后,任职 *** 人民 *** 政务院副 *** 、中华全国妇联副 *** 、中国 *** 促进会 *** 副 *** 等职。
许地山:原籍福建,生于 *** ,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著作有《缀网劳蛛》、《空山灵雨》、《印度文学》、《中国道教史(上)》、《大藏经索引》等。
*** :河南省新县人,著名军事家,少年时曾在少林寺学习武术,早年加入 *** *** 军,后入中国 *** ,一生极负传奇色彩,酒量过人,领导并指挥了许多著名战役,战功卓著。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于1979年 *** 对 *** 发动的边境战争中,时任 *** 司令员的 *** 指挥了东线的战斗。1985年10月22日因患有肝癌在 *** 总医院去世,享年80岁。去世后,当时的国家 *** D.X.P.根据本人“死后尽孝”的意愿,特批 *** 将军土葬,D.X.P.的批示为,“下不为例”。
汝南郡:汉高帝时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此支许氏,其开基始祖为秦末隐居不仕的高逸之士许猗。
高阳郡:东汉桓帝时置郡,治所在高阳(今河北高阳县东)。此支许氏,为汝南许氏分支,是十六国许据的5世孙高阳太守许茂之族所在。
河南郡:汉高帝时改秦三川郡置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此支许氏,为文叔直系后裔。
太原郡:战国时秦庄襄王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此支许氏,为汝南许氏分支,是东汉末年大名士许劭之后。
会稽郡:秦始皇时置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市)。此支许氏,其开基始祖为东汉著名文学家许慎之后。
洗耳堂:尧帝时有一位高士叫许由。尧老时,想把天下禅让给他,他不肯接受,跑到箕山脚下去种地;尧又请他出任九州长,他就跑到颖水边去洗耳朵,认为尧说的话污了他的耳朵。许氏因以“洗耳”为堂号。
得仁堂:伯夷、叔刘在周灭商后,耻食周粟,饿死在首阳山。孔子夸他"求仁而得仁"。许氏因以“得仁”为堂号。
训诂堂:汉代时有许慎字叔重,博览经籍,当时人夸他说“五经无双许叔重”。他著有《说文解字》,集古今经学和训诂的大成,到现在还是研究文字学必备的工具书。
此外,许姓的主要堂号还有:“高阳堂”、“汝南堂”、“世德堂”、“永吉堂”、“ *** 堂”、“敦叙堂”、“敦本堂”、“麟振堂”、“惜阴堂”、“希范堂”、“怀义堂”、“绍鲁堂”、“承文堂”、“聚族堂”、“长兴堂”等。
1、以许猗为源头的汝南许姓,不但是众多郡望的主干,而且也是许姓历史上迁徙的主源,就其本支来说,冠冕累世,簪缨不绝,辉煌至极。
2、许姓禀承先人贤德高洁的品质,仁德克俭、惜阴勤勉,涌现出众多名人佚事。
3、许姓字行规整鲜明,透出许姓族人独有的特征,如许步云所参与修纂的《许氏家谱》,内有浙江许姓一支字行为:“龙凤麟彪,聪明智慧,簪缨继美,耕读贻谋。”许引之主修的《许氏家谱》,内有河北许姓一支字行为:“立崇文新金学,乃身宝儒以道德。”许秀堂所修《许氏支谱》,内有江苏许姓一支字行为:“永林鼎瑞,昌秀敏宗,贻俊泽辉。”
上联典指隋·许善心,字务本,少年时聪明,被称为神童。在南朝陈曾任散骑常侍,入隋官至通议大夫。博学多闻,家中藏书万卷,无不遍览。接替 *** 许亨未完成的《梁史》续修。下联典指东汉·许慎,字叔重,汝南召陵人。跟从贾逵学习,曾任太尉南阁祭酒等职。博通经籍,时人评论他有“五经无双许叔重”之称。著有《说文解字》,集古文经学训诂之大成,为后代研究文字及编辑字书最重要的根据。又著《五经异义》,专主古文经学。
全联典指汉·许劭与兄许虔齐名,时称“二龙”。
上联典出西汉宣帝皇后许后,名平君,昌邑人。宣帝刘询出生数月,其父母便因“巫蛊之祸”同时遇害,他被寄养在祖母史良娣家,生活在民间,而许平君也是民间女。当朝中公卿商议立皇后时,宣帝下诏要寻找原来舞过的剑。大臣了解他的意思,便奏请立许后。下联典出传说中的古代仙人许飞琼,为西王母侍女,西王母常令她鼓震灵之簧。
上联典指东汉·许劭,字子将,与从兄许靖并有名。好评论乡 *** 人物,每月更换其品题,俗称“月旦评”。曾评论曹 *** 为“清平之*贼,乱世之英雄”,曹 *** 大喜。下联典出尧让位于许由,相传尧把君位让给他,他逃到箕山下,耕凿而食;尧又请他为九州长官,他到颍水边洗耳,表示不愿意听到。
全联典指唐·许远,与张巡合力拒贼,血守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兵粮俱尽,城陷被执,不屈死。
上联典指宋、元·许衡,字仲平,号鲁斋,河内人。与姚枢、窦默等人讲程朱理学。曾任京兆提学,在关中大兴学校。元朝建立,他与刘秉忠等制定朝仪官制,后主持国学,以儒家六艺(六经)为教学内容,对汉、蒙文化的融合及交流,起过一定作用。官至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著作有《鲁斋遗书》等。下联典指东晋道士许逊,字敬之,汝南人,向吴猛学道。后举孝廉,曾拜旌阳令,有感于皇室纷乱,弃官周游 *** ,传说宁康年间在南昌西山,精修成仙,并且全家四十二口拔宅飞升,鸡犬也随之 *** 。宋代封为“神功妙济真君”,世称“许真君”。
——佚名撰 *** 省金门县许氏家庙联
金门县现有五个乡镇,37个行政村,157个自然村。但当地人民仍习惯以“乡”做为村庄住民的认同体,这可能是受到明清时期的“都→保→乡”地方层级旧制观念的影响,因为当时的“乡”,就是一个最基层的地方聚落单元。例如,旧属19都古贤保古坑乡,就是指今日的古岗这一个自然村。金门与厦门过去同属福建泉州府同安县管辖,当地方言都还能保留闽南方言古音,例如一般人都把“乡”读成“香”它闽南话读音与拜拜所用的“香”相同。金门家庙多且密度高,更有几个乡是“一乡数庙”的情况,例如琼林就有蔡氏家庙七处,西园有黄氏家庙四处,北山也有李氏家庙四处,盘山有翁氏家庙三处。这些家庙除 *** 大宗、小宗之区分外,也 *** 当地姓氏家族的兴盛繁衍景况于一斑。金门家庙大门之左右两扇门板题字(板门联),在后埔(金城镇)是以题“祖德”、“宗功”者较为普遍,但在金沙镇则以门神装饰绘画者较为多见。何培夫认为门神耸立寺庙大门,首当其冲而地位显要,其设置目的不外乎辟邪逐厉、迎祥纳福与安宅镇殿。在民风古朴的金门浏览众多家庙建筑,能够让人同时欣赏到生命礼俗中的善与美,它涵括了各种传统的、庄严的、亲情的、艺术的、 *** 的事与物。
——佚名撰 *** 省金门县许氏家庙联
-----------------------------------------------------------------
此联采用唐代礼部尚书许康佐《日暮碧云合》诗句联。
-----------------------------------------------------------------
全联典指明代巡抚许进,上联说许进八子六登科甲。下联说许进及子许诰、许论、许赞等四人,皆为尚书。
-----------------------------------------------------------------
上联典出东汉末汝南平舆人许靖及从弟许劭。下联典出许靖,字文休,举孝廉,任尚书郎。后入蜀汉,历官广汉太守、太傅。“锦江”,地名,在四川,流经成都市。“百花潭”,地名,在成都西郊锦江岸边。
全联典指晋代文学家许询,字玄度,高阳北新城(今河北徐水县西南)人。幼年聪慧出众,人称神童。后司徒府召为掾属,不就。曾为道士,隐居永兴。早卒。有才藻,善为文。精名理,善清谈。好游山水,身体矫健,曾与王羲遍游会稽名山。与孙倬同为东晋著名玄言诗人。简文帝称“玄度五言诗,可谓妙绝时人”,实际上则是以玄言哲理敷衍成篇,理过其辞,淡乎寡味。对当时东晋诗坛影响极大。今存《竹扇诗》1首及《白尘尾铭》、《墨尘尾铭》等文。
上联典出尧予许由天下不受,又授其为九州长,愤而洗耳于颖水之滨。下联典出东汉经学家、文学家许慎著《说文解字》,清代文字训诂学家段玉裁为其注释,有《说文解字注》。
全联典指唐代诗人许浑,其诗作中有“山雨欲来风满楼”名句。
此联采用清道光进士许信臣撰书联。
此联采用清代书法家许庚自题联。许庚,字文恪。
-----------------------------------------------------------------
此联为福建省诏安县南诏镇许氏家庙联(1)。庙祀开漳功臣、昭应侯许天正(下同)。
上联典出唐代大臣许敬宗(5 *** -672),字延族,杭州新城(今浙江富阳西南)人。阴附武后,谋逐褚遂良,杀长孙无忌等。下联典出东汉名士许劭(150-195),字子将。汝南人。初为郡功曹,深受敬重。他好评论人物,每月更换一名,时称汝南“月旦评”。曾评曹 *** 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雄”。
此联为福建省诏安县南诏镇许氏家庙联(2)。
整理 *** 全集;岂止妇女运动旗手;
争夺闽中宝地,实为畲民 *** 英雄。
上联典指中国妇女运动先驱许广平( *** 8-1968),广东番禺人,笔名景宋。参加过“三·一八”反帝大 *** 。1 *** 7年考入中山大学,担任 *** 的助教,同年10月与 *** 绘声结婚,后长期协助 *** 工作。编辑出版了600万字的《 *** 全集》。1941年曾 *** 本宪兵总部 *** ,备受酷刑而坚贞不屈。解放战争时期献身于和平 *** 和妇女运动,曾任《 *** 》周刊编辑。建国后,任过全国妇联副 *** 、 *** 促进会 *** 副 *** 等。1960年加入中国 *** 。下联典指元初畲民 *** 女英雄许夫人,至元十五年(1278年),联合建宁(今属福建)人黄华 *** 。此时,元军已入福建,宋臣蒲寿庚降元。抗元将领张世杰转战至闽西南,在她的支持下, *** 蒲寿庚及元军,屡次获胜。十七年,陈桂龙、陈吊眼在漳州 *** ,被元军镇庄,退至畲洞与她联合。壮大了力量。十九年,黄华再次 *** ,又得到她的支持。她领导的畲民 *** ,保卫了漳、泉、邵武、建宁各地山寨。
三十年前遗爱犹存,行道兴歌思蔽芾;
千百岁后明禋弗替,秋风洒泪荐馨香。
——明·叶向高撰福建省福清市许姓宗祠“许公祠”联
原位于现在西涧寺附近的“许公祠”,属于历史名人专祠。据传,该祠是叶向高为纪念当时任县官的恩师许梦熊批取他为秀才,与陈仕贤共同建造的。叶向高还亲笔为该祠写下的这副对联,此联该祠惜现已不存。
入颍阳、守睢阳、令旌阳,赫赫神仙之府;
汉太傅、唐右傅、明少傅,堂堂宰相之家。
此联为安徽省绩溪县家朋村许氏宗祠联。上联典指许由、许远、许逊。许远,字令威,唐代杭州盐官人。安史之乱中,被玄宗任为睢阳太守,至德年间,遭安禄山部将尹子奇 *** ,他与真源令张巡协力守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坚持数月,兵粮俱尽后被俘送至洛阳,安庆绪兵败时被杀。下联典指许靖、许敬宗、许存仁。许敬宗,字延族,唐代大臣,杭州新城人。隋代大业年间举秀才,曾在李密军中任记室,后成为秦王(李世民)府十八学士之一。太宗时历官著作郎兼修国史、中书侍中;又助武后赶走褚遂良,逼杀长孙无忌、上官仪;显庆年间任中书令,与李义府同掌朝政。曾主编《文馆词林》。许存仁,名元,字存仁,明代金华人。太祖朱元璋亲自任他为应天府教授,入宫教诸王子,历官博士、国子祭酒,在明太祖身边十余年,从文化、历史到人才选调,多参与议论。
萃子姓于一堂,缅先人祖有德宗有功,为烈为光,春露秋霜明祀典;
衍云礽播诸代,愿吾辈孙也贤儿也肖,能文能武,鸳班鹭序集南洋。
一、出自姜姓,以国为氏,为炎帝神农氏的后裔。
据史 *** 载,许氏与齐氏同祖,为上古四岳伯夷之后。西周灭商后,周成王大规模地分封诸侯,其中商的旧地也分封了一些姬姓诸侯国和姜姓诸侯国,许国正是被周分封的姜姓诸侯国之一,其始祖为文叔,为太岳之嗣,也称为许文叔。许国地在今河南许昌市,春秋时为郑、楚等国所逼,公元前576年,许灵公 *** 南迁叶地,为楚国的附属;前534年许惮公又被迁城父;前 538年又迁荆山;前529年复迁叶地;前506年再迁容城。战国初期终于被楚国所灭,迁于容城,后子孙分迁中原及江南各地,以国为氏,称为许氏,史称许姓正宗。
相传炎帝是上古部落首领少典的儿子,少典娶娇氏而生炎帝。由于炎帝居于姜水流域,故以姜为姓,他本 *** 是姜姓部落的首领,号烈山氏,一作厉山氏。后来炎帝向东发展,势力达到中原地区,这样就与黄帝的势力发生冲突,他们在阪泉(今河北涿鹿东南)进行了一场战争,结果炎帝战败,于是便退出了中原。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炎帝即神农氏,传说他是农业和医 *** 的发明者。远古时代人们过着采集渔猎生活,神农氏用木 *** 未、耜,教民从事农业生产。他还遍尝百草,发现 *** 材,教人治病。
据载,炎帝的后世子孙伯夷,是唐尧时期的四岳,他的裔 *** 叔参与了周武王的伐商战争,西周建立时大封诸侯,文叔被封于许(今河南许昌东),世称许侯,是西周在中原的诸侯国之一。
春秋时期郑、楚等国势力强大,许国不断地遭到这些诸侯国的进攻,由于力量弱小,无力抵御,只能忍辱负重,委曲求全。如公元前654年,楚国伐许,许侯无力抵抗,遂肉袒谢罪,楚国才退兵而去。楚成王在位时,又一次进攻许国,许侯只好再次肉袒谢罪,使其退兵。在这种情况下,许国所能做的惟有迁徙,以避其锋芒。公元前576年,即许灵公时 *** 迁到了叶(今河南省叶县西南);公元前533年,又迁其国于城父(今安徽省亳县东南);公元前529年,再次迁回叶;公元前524年,又迁到了容城(今河南省鲁山东南)。后来几乎每三至五年就迁徙一次,可见当时其所面临的局势之险恶。许国迁到容城后,虽然得到了一个较长时期的喘息机会,但是当时周王室衰弱,无力阻止诸侯纷争,许国这样的小国仍不能避免被吞没的命运。大约到战国时期许元公在位时,便被楚国攻灭了,一说为魏国所灭。许国灭亡后,许国宗亲四散逃走,他们虽散居异乡,不忘故国,便以国为姓,这是许姓的一个来源。
许由一作许繇,相传是尧舜时期的高士贤人,尧年老后曾有意把帝位让给他,他固辞不受,逃至箕山之下,农耕而食。后尧又请他作九州长官,他到颍水边洗耳,表示不愿听到。他死后葬于箕山,后人称为许由山。
相传许由之所以这样做,是受了古代隐士巢父的影响。尧先是想请巢父接替自己的君位,巢父不接受。尧又想让位于许由,巢父便教许由隐居躲避。不过后世的许姓人中到底哪些人是许由的后代,不得而知,其世系也不清楚。许姓以汝南(今河省南鲁山、平舆、叶县一带)、高阳(河北省高阳县东旧城)为郡望,他们都是许国之后裔,故许姓的起源应以出之姜姓为主。
春秋时期郑、楚等国势力强大,许国不断地遭到这些诸侯国的进攻,由于力量弱小,无力抵御,只能忍辱负重,委曲求全。公元前654年,楚国伐许,许侯无力抵抗,遂肉袒谢罪,楚国才退兵而去。楚成王在位时,又一次进攻许国,许侯只好再次肉袒谢罪,使其退兵。在这种情况下,许国所能做的惟有迁徙,以避其锋芒。公元前576年,即许灵公时 *** 迁到了叶(今河南省叶县西南);公元前533年,又迁其国于城父(今安徽省亳县东南);公元前529年,再次迁回叶;公元前524年,又迁到了容城(今河南省鲁山东南)。公元前523年,许悼公患疟疾,太子止献 *** ,悼公饮后非但没有治好病,反而送了 *** 命。太子止见闯了大祸,于是便逃到了晋国。此外,楚国有许伯,郑国有许瑕,晋国有许偃、赵国有许钧、许历、魏国有许绾,他们都是因各种原因从许国 *** 到各国的,由于无法归国,便定居于当地。后来几乎每三至五年就迁徙一次,可见当时其所面临的局势之险恶。许国迁到容城后,虽然得到了一个较长时期的喘息机会,但是当时周王室衰弱,无力阻止诸侯纷争,许国这样的小国仍不能避免被吞没的命运。
这一时期分布在各国的许姓 *** 都是许国灭亡后 *** 迁去的,他们通常仍可保留贵族的身份。但在战国后期由于社会变革加快,社会分化剧烈,有一部分许姓人已经逐渐失去了原有的贵族地位,如赵人许历,便是一例,所以他们必须以自己的才干重新博取功勋,以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此外,除了以上诸国外,齐、韩、燕等国也有许姓分布,所从事的职业五花八门,其中也有处于社会下层的人。通观这一时期的各国许姓,人数并不很多。形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有二:一是许国本来就是小国,人口有限;二是许国灭亡后,许姓失去了原有的 *** 基础,他们的活动不为史 *** 载,故今天便很难了解其全部情况了。
秦汉时期除了高阳地区有许姓分布外,在今山东、河北、河南、陕西、辽宁、山西、湖北、浙江等地均有分布,其中以陕西、河南、河北的人数为最多,也最为集中。在这些地区也不是均匀分布,而是集中于某一区域,如陕西主要集中在关中,河南则集中在洛阳及豫南一带,河北主要集中在冀中平原。
许姓南迁始于魏晋南北朝之时,唐代以后,许姓已大举南迁繁衍于今江苏、浙江、湖北、福建、广东等省地,故唐代以后的许姓名 *** 多出于此地。
辽国地处我国北方,其境内许姓分布较少。金国消灭北宋后,占据了淮河以北广大地区,这里主要是汉族聚居区,所以金朝 *** 时期许姓分布要比辽广泛得多。元朝的 *** 地域广大,人口众多,民族复杂,故境内分布有大量的许姓人。此外,这一时期许姓的民族构成也发生了变化,在少数民族中也出现了不少许姓人。
明清时期人口迁徙相对比较频繁,有的是 *** 行
好了,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如果本次分享的贤者之乡的后代和贤者镇的 *** 在哪里问题对您有所帮助,还望关注下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