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陈皮竹茹汤,以及橘皮竹茹汤的功效与方解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本文目录
一、竹茹麦门冬汤简介
目录 1拼音 2《医统》卷四十七 2.1竹茹麦门冬汤的别名 2.2组成 2.3主治 2.4竹茹麦门冬汤的用法用量 2.5附注附: 1古籍中的竹茹麦门冬汤 1拼音
zhú rú mài mén dōng tāng
zhú rú mài mén dōng tāng
大病后,表里俱虚,内无津液,烦渴心躁,及诸虚烦热,不恶寒,身不痛。
每服7钱,水2钟,煎8分,不拘时候。
竹茹麦冬汤(《赤水玄珠》卷十四)。
服 *** 亦吐。脉洪大而数。此皆实热者也,宜竹茹汤,麦门冬汤清之。若食积多者,用二陈加神曲、麦芽、黄连、保...
人参(一两)甘草(一两炙)生姜( *** 吐利,忌海藻竹茹汤(出济生方)治胃受邪热,心烦喜冷,呕吐不止。葛...
热留胃中,证与竹茹汤相合。亟煎一服与之,遂安。麦门冬汤治烦热呕逆,食下即吐。麦门冬竹茹茅根生姜人参(...
呕吐隔食。麦冬知母石膏枇杷叶葛根山栀黄芩陈皮甘草竹茹人参 *** 汤知母石膏粳米人参甘草天花粉三一承气汤治...
二、半夏陈皮汤和芦根竹茹汤的做法及功效有什么
1、半夏陈皮汤:姜半夏、紫苏叶各10克,陈皮6克,生姜汁半食匙。将前3味水煎2次,取汁混匀,兑入生姜汁即成。每日1剂,2次分服。
2、效用:理气健脾,燥湿散寒。用治寒湿阻滞所致的急 *** 胃肠炎,症见呕吐清水,恶心,腹泻如水,腹痛肠鸣并伴有畏寒发热,颈项或全身关节酸痛,四肢清冷,胸膈痞闷,头晕纳呆等。
3、芦根竹茹汤:鲜芦根30克,竹茹6克,刀豆子、葛根各10克。将上 *** 水煎2次,取汁混匀即成。每日1剂,2次分服。
4、效用:清热利湿,理气止泻。用治肠胃湿热所致的急 *** 胃肠炎,症见病起急骤,恶心频发,呕吐吞酸,腹痛阵作,泻下急迫,便行不爽,粪色黄褐而臭,口渴欲饮,心烦,尿短赤涩等。
三、竹茹汤简介
目录 1拼音 2概述 3《普济本事方》卷四方之竹茹汤 3.1组成 3.2制法 3.3竹茹汤的用法用量 3.4功能主治 4《普济本事方》卷四引(孙兆方)之竹茹汤 4.1竹茹汤的别名 4.2处方 4.3制法 4.4功能主治 4.5竹茹汤的用法用量 4.6摘录 5《普济本事方》卷四引《孙兆方》之竹茹汤 5.1竹茹汤的别名 5.2组成 5.3制备 *** 5.4功能主治 5.5竹茹汤的用法用量 5.6竹茹汤的临床应用 5.7各家论述 5.8附注 6《备急千金要方》卷三方之竹茹汤 6.1竹茹汤的别名 6.2组成 6.3制法 6.4功能主治 6.5竹茹汤的用法用量 6.6各家论述 6.7附注 7《圣济总录》卷二十四方之竹茹汤 7.1组成 7.2制备 *** 7.3功能主治 7.4竹茹汤的用法用量 8《圣济总录》卷二十五方之竹茹汤 8.1组成 8.2制备 *** 8.3功能主治 8.4竹茹汤的用法用量 9《圣济总录》卷二十六方之竹茹汤 9.1组成 9.2制备 *** 9.3功能主治 9.4竹茹汤的用法用量 10《圣济总录》卷二十九方之竹茹汤 10.1组成 10.2功能主治 10.3竹茹汤的用法用量 11《圣济总录》卷三十四方之竹茹汤 11.1组成 11.2功能主治 11.3竹茹汤的用法用量 12《圣济总录》卷六十八方之竹茹汤 12.1组成 12.2制备 *** 12.3功能主治 12.4竹茹汤的用法用量 13《圣济总录》卷七十方之竹茹汤 13.1组成 13.2制备 *** 13.3功能主治 13.4竹茹汤的用法用量 14《圣济总录》卷八十六方之竹茹汤 14.1组成 14.2制备 *** 14.3功能主治 14.4竹茹汤的用法用量 15《圣济总录》卷八十九方之竹茹汤 15.1组成 15.2制备 *** 15.3功能主治 15.4竹茹汤的用法用量 16《圣济总录》卷一二二方之竹茹汤 16.1组成 16.2制备 *** 16.3功能主治 16.4竹茹汤的用法用量 17《普济方》卷二十七方之竹茹汤 17.1组成 17.2制备 *** 17.3功能主治 17.4竹茹汤的用法用量 18《普济方》卷三四一方之竹茹汤 18.1组成 18.2功能主治 18.3竹茹汤的用法用量 19《普济方》卷三八四方之竹茹汤 19.1组成 19.2功能主治 19.3竹茹汤的用法用量 19.4附注 20《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竹茹汤 20.1处方 20.2炮制 20.3功能主治 20.4竹茹汤的用法用量 20.5摘录 21《医心方》之竹茹汤 21.1处方 21.2功能主治 21.3竹茹汤的用法用量 21.4摘录 22《三因》卷十七方之竹茹汤 22.1竹茹汤的别名 22.2组成 22.3制备 *** 22.4功效主治 22.5竹茹汤的用法用量 22.6附注 23《证治汇补》卷五方之竹茹汤 23.1组成 23.2功能主治 23.3竹茹汤的用法用量 24《万氏女科》卷二方之竹茹汤 24.1组成 24.2功能主治 24.3竹茹汤的用法用量 25《产宝诸方》之竹茹汤 25.1组成 25.2制备 *** 25.3功效主治 25.4竹茹汤的用法用量 26《赤水玄珠》卷二十六引《济生》方之竹茹汤 26.1组成 26.2功能主治 26.3竹茹汤的用法用量 26.4运用 27《千金翼方》卷十八方之竹茹汤 27.1竹茹汤的别名 27.2组成 27.3功能主治 27.4竹茹汤的用法用量 27.5附注 28《麻科活人》卷二方之竹茹汤 28.1组成 28.2功能主治 28.3竹茹汤的用法用量 29《观聚方要补》卷三引《医经会解》方之竹茹汤 29.1组成 29.2功能主治 29.3竹茹汤的用法用量 30《太平圣惠方》卷三十八方之竹茹汤 30.1组成 30.2制备 *** 30.3功能主治 30.4竹茹汤的用法用量 31《伤寒大白》卷二方之竹茹汤 31.1组成 31.2功能主治 31.3运用 31.4各家论述 32《医心方》卷三引《古今录验》方之竹茹汤 32.1组成 32.2功能主治 32.3竹茹汤的用法用量 33方出《外台秘要》卷三十三引《集验方》,名见《医心方》卷二十二引《产经》方之竹茹汤 33.1竹茹汤的别名 33.2组成 33.3制备 *** 33.4功效主治 33.5竹茹汤的用法用量 33.6用 *** 禁忌 33.7附注 34《医心方》卷十三引《小品方》之竹茹汤 34.1组成 34.2功能主治 34.3竹茹汤的用法用量 34.4各家论述 35《大生要旨》方之竹茹汤 35.1组成 35.2功能主治 35.3竹茹汤的用法用量 35.4运用 36《东医宝鉴·杂病篇》卷十引《太平圣惠方》之竹茹汤 36.1竹茹汤的别名 36.2组成 36.3制备 *** 36.4功能主治 36.5竹茹汤的用法用量 36.6附注 37《全生指迷方》卷四方之竹茹汤 37.1组成 37.2功能主治 37.3竹茹汤的用法用量 37.4运用 38参考资料附: 1古籍中的竹茹汤 1拼音
zhú rú tāng
竹茹汤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三十五首。
葛根三两,炙甘草、半夏(姜汁半盏,浆水一升煮耗半)各三分[1]。
每服五钱,加生姜三片、大枣一枚、竹茹(弹子大)一团,水煎服[1]。
《普济本事方》卷四方之竹茹汤主治胃热呕吐[1]。
干葛竹茹汤(《医学入门》卷七)。
干葛90克甘草22.5克半夏22.5克(姜汁75毫升,浆水200毫升,煮耗一半)
《普济本事方》卷四引(孙兆方)之竹茹汤主治胃热呕吐。
每服15克,用水300毫升,加生姜3片、竹茹9克、大枣1枚,同煎至150毫升,去滓温服。
《普济本事方》卷四引(孙兆方)
干葛3两,甘草3分(炙),半夏3分(姜汁半盏、浆水1升煮耗半)。
《普济本事方》卷四引《孙兆方》之竹茹汤主治胃热呕吐,饮酒过多而呕;伤寒正汗后,余热留于阳明、少阳,必令作呕。
每服5钱,水2盏,加生姜3片,竹茹1弹子大,大枣1个,同煎至1盏,去滓温服。
胃热呕吐:政和中一宗人病伤寒,得汗身凉,数日忽呕吐, *** 与饮食俱不下,医者皆进 *** 、藿香、滑石等 *** ,下咽即吐。予曰,此正汗后余热留胃脘,孙兆竹茹汤正相当尔。治 *** 与之,即时愈。
1.《医方考》:阳明,胃也;少阳,胆也。有辨焉,口渴者热在胃,口苦者热在胆也;兼而有之,则二经均有留热矣。是方也,干葛清胃,竹茹清胆,半夏破逆,甘草调阳。
2.《本事方释义》:干葛气味辛微温,能解酒毒,入足阳明;甘草气味甘平,入足太阴;半夏气味辛温,入足阳明;竹茹气味甘寒,入足阳明;姜、枣以和荣卫。胃热呕吐不止,亦必因胃中酒气蕴热,故以微辛温之 *** 令其入胃,引人甘寒之品,则酒热稍解,气得下降,胃气安而病自己也。
葛根竹茹汤(《医学入门》卷七)。
竹茹2升,干地黄4两,人参1两,芍 *** 1两,桔梗1两,芎1两,当归1两,甘草1两,桂心1两。
竹茹20克干地黄12克人参芍 *** 桔梗芎藭当归甘草桂心各3克
《备急千金要方》卷三方之竹茹汤主治妇人汗血、 *** 、尿血、下血。
用水2升,煮取600毫升,分三次服。
《千金方衍义》竹茹为亡血发渴专 *** ,芎、芍、地为滋血专 *** ,人参、甘草为扶胃专 *** ,桂心专行四物之滞,桔梗专助人参之力。
青竹茹1两,葛根1两,半夏3分(汤洗7遍,焙干),麦门冬(去心,焙)3分,甘草半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半两。
《圣济总录》卷二十四方之竹茹汤主治伤寒后,上气烦满,客热在脏,干呕。口中生疮,不得饮食。
每服5钱匕,水1盏半,加生姜1分拍碎,同煎至8分,去滓,食后温服。
淡竹茹半两,人参1两,前胡(去芦头)3分,甘草半两(炙),芦根1两,葛根3分,半夏半两(汤洗7遍,切,焙干)。
《圣济总录》卷二十五方之竹茹汤主治伤寒胃气虚热,干呕不止。
每服5钱匕,水1盏半,加生姜1分(拍碎),同煎至8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青竹茹1两,木通(锉)1两,甘草(炙,锉)1分,连翘半两,芦根半两(锉),蒲黄半两。
《圣济总录》卷二十六方之竹茹汤主治伤寒 *** 出血。
每服5钱匕,水1盏半,加灯心少许,生姜1枣大(拍碎),煎至8分,去滓,食前温服。
青竹茹鸡子大1块,生地黄半两(拍碎)。
《圣济总录》卷二十九方之竹茹汤主治伤寒鼻衄不止。
以水1盏半,煎至8分,去滓,食后温服。
竹茹1合(新竹者),甘草1分(锉),乌梅2枚(椎破)。
《圣济总录》卷三十四方之竹茹汤主治伤暑烦渴不止。
用水1盏半,煎取8分,去滓,放温,时时细呷。
青竹茹(锉)1升,芍 *** 2两,芎3两,当归3两(切,焙),桂3两(去粗皮),甘草(炙,锉)3两,黄芩(去黑心)3分。
《圣济总录》卷六十八方之竹茹汤主治 *** 、溺血、衄血。
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8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生竹茹2两,生地黄2两(切,焙),黄芩(去黑心)各2两,蒲黄1两,芍 *** 1两,麦门冬(去心皮)1两。
《圣济总录》卷七十方之竹茹汤主治热盛所致衄血、汗血。
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至8分,去滓,食后温服,日3次。
竹茹1两,前胡1两(去芦头),白茯苓1两(去黑皮),人参1两,甘草(炙,锉)3分,贝母(去心,炒)3分,桑根白皮(锉)1两半,赤小豆1两半,柴胡半两(去苗),麦门冬(去心,焙)半两。
《圣济总录》卷八十六方之竹茹汤主治心劳潮热,肌瘦,四肢烦疼。
每服3钱匕,水1盏,加生姜、竹叶各5片,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青竹茹1两,人参1两,续断1两,桔梗1两(炒),五味子1两,紫菀1两(去土),桑根白皮1两(锉),前胡1两(去芦头),麦门冬1两(去心,焙),赤小豆1两,甘草1两(炙,锉),熟干地黄(焙)1两。
《圣济总录》卷八十九方之竹茹汤主治虚劳盗汗,日哺潮热。
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
竹茹1分,桂(去粗皮)1分,甘草(炙,锉)1分,桔梗半两(锉,炒),犀角半两(镑),黄耆(锉)半两,栝楼根半两。
《圣济总录》卷一二二方之竹茹汤主治喉中肿痛。
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6分,去滓,食后温服,日3次。
竹茹3两,赤小豆3两,麦门冬3两,大枣10个,桔梗2两,北柴胡2两,川续断2两,桑白皮2两,甘草1两2钱半,麻黄1两5钱(去节),五味子1两5钱。
《普济方》卷二十七方之竹茹汤主治肺痿劳 *** 。
每服2钱,水1盏,煎至7分,不拘时候。
生芦根1两,青竹茹4钱,橘皮4钱,前胡4钱,生姜5片,大腹皮2两,槟榔2两。
《普济方》卷三四一方之竹茹汤主治妊娠孕34月,呕吐不食。
每服4钱,水1盏,煎至6分,空心温服。
青竹茹弹子大,半夏3个(汤泡7次),粳米40粒,干葛。
《普济方》卷三八四方之竹茹汤主治小儿胃中热,呕苦汁。
每服加生姜3片,水1盏,煎至半盏,去滓,量儿大小,以意加减与服。
方中干葛用量原缺。原书另一同名方用青竹茹如指大,半夏7枚,粳米49粒,干葛3片。
橘红(净去白)、人参、白术、麦门冬子(去心),各一两;白茯苓、厚朴(姜汁制),各半两;甘草一分。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竹茹汤主治妊娠择食,呕吐头疼,眩运颠倒,痰逆烦闷,四肢不和,并宜服之。
每服三钱,水一盏,生姜五片,入竹茹一块,如弹子大,同煎至七分,去渣服之。
青竹茹9克,生姜12克,半夏15克,茯苓12克,橘皮9克。
《医心方》之竹茹汤功在清热化痰,和胃止呕。主治痰湿化热。(妊娠呕吐)
人参橘皮汤、参橘散、八味竹茹汤、参补饮、人参橘皮散、参橘汤
人参1两,橘皮1两,白术1两,麦门冬(去心)1两,甘草(炙)1分,白茯苓半两,厚朴(姜制)半两。
《三因》卷十七方之竹茹汤功在安胃和中化痰,止呕吐。主治妊娠择食,呕吐,头疼,颠倒痰逆,四肢不和,烦闷。
每服4本盏,水1盏半,加生姜、竹茹1块如指大,同煎至7分,去滓,空心服。
人参橘皮汤(《妇人良方》卷十二)、参橘散(《医方类聚》卷二二四引《济生》)、八味竹茹汤(《普济方》卷三三七)、参补饮(《广嗣纪要》卷八)、人参橘皮散(《便览》卷四)。参橘汤(《叶氏女科》卷二)。
橘皮3钱,半夏3钱,甘草1钱,竹茹1钱,山栀7分,枇杷叶2片。
《证治汇补》卷五方之竹茹汤主治胃热火炎呕吐。
人参1钱,麦冬1钱,茯苓1钱,炙草1钱,小麦1合,青竹茹鸡子大1团。
《万氏女科》卷二方之竹茹汤主治孕妇心虚惊恐,脏躁悲泣。
加生姜3片,大枣5个,水煎,食后服。
《产宝诸方》之竹茹汤功在凉胎,退寒热。主治妊娠疟疾。
每服水1盏半,煎8分,去滓,不拘时候服。
橘红、干葛、甘草、麦门冬、生姜。
《赤水玄珠》卷二十六引《济生》方之竹茹汤主治小儿热吐,口渴烦躁。
竹茹1升,橘皮3两,半夏(洗)3两,生姜4两(切),紫苏1两,甘草1两(炙)。
《千金翼方》卷十八方之竹茹汤主治伤寒干呕不止。
竹茹饮子(《太平圣惠方》卷十一)。
《麻科活人》卷二方之竹茹汤主治麻症收后,余毒留于胃脘,呕吐不止。
桔梗、竹茹、枳实、萝卜子、苏子、白芥子、青皮、杏仁、竹沥、桑白皮。
《观聚方要补》卷三引《医经会解》方之竹茹汤主治支饮,咳逆涎涌,胸满膈痛。
青竹茹1两,黄芩1两,枳壳1两(麸炒微黄),甘草半两(生用),麦门冬1两(去心),茅根半两,栝楼根1两,赤芍 *** 半两,栀子仁半两。
《太平圣惠方》卷三十八方之竹茹汤主治乳石发动,烦热,心胸痰逆,不纳饮食。
每服半两,以水1大盏,加生姜半分,小麦半合,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竹茹、干葛、陈皮、半夏、甘草、藿香。
《伤寒大白》卷二方之竹茹汤主治呕吐。
应辛散者,加生姜;应清火者,加栀、连、白豆蔻;若带表症,加各经表 *** ;若和中气,加藿香、厚朴;若饱闷有食滞,加消导之 *** 。
此方以干葛、竹茹清胃,广皮、甘草和胃,无涎不成呕,故加半夏化痰涎。
生竹茹4两(去上青),生姜4两,甘草2两,前胡2两,茯苓2两,橘皮1两。
《医心方》卷三引《古今录验》方之竹茹汤主治胸中客热,口生疮烂,不得食。
以水6升,煮取2升,分服,半日尽。
青竹茹3两,生姜4两,半夏5两,茯苓4两,橘皮3两。
方出《外台秘要》卷三十三引《集验方》,名见《医心方》卷二十二引《产经》方之竹茹汤功在清痰止呕。主治妊娠23月,恶阻呕吐不下食。
忌羊肉、饧、鲊等物;忌鸡、鱼、面食。
青竹茹汤(《摄生众妙方》卷十一)。《景岳全书》有粳米。
竹茹2升,甘草6分,当归6分,芎6分,黄芩6分,桂心1两,术1两,人参1两,芍 *** 1两。
《医心方》卷十三引《小品方》之竹茹汤主治 *** 、汗血、大 *** 血。
《千金方衍义》:竹茹、黄芩上清虚热,桂心下导虚阳,芎、归、芍 *** 引血归经,参、术、甘草资气于胃,上下失血无不宜之。
熟半夏(用姜汁炒透)1钱,陈皮1钱,苏梗1钱,广藿香1钱,子芩1钱(焙),枳壳1钱(麸炒),白芍(酒炒)1钱,茯苓1钱5分,竹茹5分(重姜汁炒)。
《大生要旨》方之竹茹汤主治恶阻。 *** 50日,四肢软倦,恶寒,眩晕恶心,呕吐痰涎,思食酸食。
如火旺吐甚者,加酒炒川连5分、黑山栀1钱,麦冬2钱(去心);胃虚者,加白术1钱(土炒),金石斛2钱;气滞者,加香附1钱(酒炒)。
青竹茹3钱,麦冬3钱,前胡2钱,橘皮1钱,芦根半握。
《东医宝鉴·杂病篇》卷十引《太平圣惠方》之竹茹汤主治恶阻。
竹茹麦冬汤(《盘珠集》卷下)。
竹茹、橘皮、甘草、半夏、赤茯苓、麦冬、人参、枇杷叶。
《全生指迷方》卷四方之竹茹汤主治胃受邪热气浊,阴阳浑乱,心下烦,不喜热物,得热即呕,喜渴,其脉虚数,或细而疾。
好了,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如果本次分享的陈皮竹茹汤和橘皮竹茹汤的功效与方解问题对您有所帮助,还望关注下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