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鱼米之乡人口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包括中国的鱼米之乡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谢谢~
本文目录
一、中国四大鱼米之乡
位于中国的中东部,横跨江苏、安徽、湖北、湖南、江西、上海等省份。地势平坦,气候适宜,河流纵横,湖泊众多,为渔业和农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长江的丰富水资源为渔业生产提供了广阔空间,平原的肥沃土壤适宜水稻种植,因此被誉为“鱼米之乡”。
位于广东省中南部,是中国南方更大的平原之一。气候温暖湿润,降水充沛,河流湖泊众多,为渔业和农业发展提供了优越条件。渔业以淡水养殖和海洋捕捞为主,同时这里的水稻种植也非常发达,是中国南方的重要粮食产区之一。
位于江苏省和浙江省交界处,是中国东部著名的平原之一。地势平坦,气候温和,水资源丰富,为渔业和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渔业以淡水养殖为主,同时这里的水稻种植也非常发达,是中国东部的重要粮食产区之一。
位于四川盆地西部,是中国西南地区更大的平原之一。地势平坦,气候温和,降水适中,土壤肥沃,为农业发展提供了优越条件。渔业以淡水养殖为主,同时这里的水稻种植也非常发达,是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粮食产区之一。
这四大鱼米之乡不仅是中国的重要粮食和渔业生产基地,也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人口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这些地区的渔业和农业发展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也为中国的 *** 和民生福祉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鱼米之乡是指哪里
上海市,简称“沪”,别称申城、沪上、魔都,是中华人民 *** 国直辖市、国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上海大都市圈核心城市,中华人民 *** 国 *** 批复确定的中国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上海市总面积6340.5平方千米,辖16个区。 2022年末,上海市常住人口为2475. *** 万人。
上海市位于中国华东地区,地处太平洋西岸, *** *** 东沿,是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的一部分,介于东经120°52′~122°12′,北纬30°40′~31°53′之间;上海市平均海拔高度2.19米,大金山岛为上海更高点,海拔高度103.7米,属 *** 带季风气候,河网主要有流经市区的主干道黄浦江及其支流苏州河、川杨河、淀浦河等。
上海市是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的一部分,平均高度为海拔2.19米左右。海拔更高点是位于金山区杭州湾的大金山岛,海拔为103.70米。
西部有天马山、薛山、凤凰山等残丘,天马山为上海陆上更高点,海拔高度99.8米,立有石碑“佘山之巅”。海域上有大金山岛、小金山岛、浮山岛(乌龟山岛)、佘山岛、小洋山岛等岩岛。
在上海市北面的长江入海处,有崇明岛、长兴岛、横沙岛3个岛屿。崇明岛为中国第三大岛,由长江挟带下来的泥沙冲积而成,面积为1041.21平方千米,海拔3.5米~4.5米。长兴岛面积88.54平方千米,横沙岛面积55.74平方千米。
三、江南地区为何会成为鱼米之乡
1、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因靠近大海而渔业发达,自然资源丰富。
2、从东汉末开始,许多人为了躲避北方的战乱,逃往江南地区。西晋后期以来,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之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浪潮中,更多的北方人迁到江南。南迁的人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
3、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 *** 。经过南北方劳动人民的辛勤的努力,江南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4、江南地区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 *** 荒地被开垦为良田。
5、南北劳动人民相互学习、辛勤劳动,是江南经济发展和繁荣的重要原因。
四、鱼米之乡是指什么地方
1、湖广江浙一带地区,地域广阔而人口稀少,(那里的人们)多用稻米做饭,用鱼做羹,(虽然如此富饶),但(那里的人们)依然用最原始的火烧树林种植,和从事原始的水稻耕作技术;(加之他们又)不懂得积攒聚敛剩余农作物,从而无法应付灾年,因此都很贫困。
2、《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3、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 *** 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 *** 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 *** 》”,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4、江南虽最早出现先秦两汉时期,但仅指江河以南。西晋永嘉之乱后,今中原士族相继渡淮河、长江南迁,衣冠南渡,以建康(今南京)为都,是为东晋。自此之后自东晋清谈玄学起至南梁《观我生赋》及《哀江南赋》的出现后,始有文化江南。
5、如今所说的江南是指上海、浙江北部(杭,嘉,湖,绍,甬)、苏南(苏,锡,常,镇,宁)、皖南(芜湖、宣城、徽州包含黄山歙县)、赣北(上饶,婺源)等长江以南地区。
五、关于“鱼米之乡”的历史问题
在过去2000多年漫漫的历史长河中,规模不一的人口迁移始终没有停止过。造 *** 口流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 *** 组织的强制 *** 、官员携家眷宦游定居、由天灾 *** 引起的自发迁徙等等,其中最后一种是比较普遍的。在历史上中原每一次较大的 *** 变动,就会引起一次较大规模的人口南徙,更大规模的三次流民浪潮分别发生在西晋八王之乱和永嘉之乱、唐末和五代战乱、北宋靖康之变这些大动荡时期。西晋建立后,武帝司马炎将司马氏家族的子弟都封为王,分取赋税,一些同姓王甚至统领 *** *** 。继武帝位的晋惠帝是个 *** ,皇后与皇太后展开争 *** 争,并引起了长达16年(公元291-306)的八位诸侯王(汝南王亮、楚王玮、赵王伦、齐王、长沙王乂、河间王、东海王越及成都王颖)争夺皇位的混战,同室 *** 戈,骨肉相残,是为“八王之乱”。这给了少数民族入侵中原以可乘之机,到怀帝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匈奴攻陷洛阳,掳走怀帝,纵兵烧掠,杀王公士民三万余人,晋室南渡,西晋灭亡,史称“永嘉之乱”。中原人民在阶级和民族的双重 *** 下,纷纷越淮渡江,相率南下,出现了中国历史上之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随着东晋 *** 在南方的建立,北方人口向南方迁移的规模更大。截至南朝刘宋初年,南渡人口已近30万户,达到90多万,占当时南方总人口的1/6。大量流民涌入巴蜀地区,巴蜀的土著居民又大批 *** 到荆、湘地区,“时流人在荆州十万余户”,给南方注入了新的活力,促使江南“火耕水耨”的粗放型农业生产方式向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提高了粮食产量和土地利用率。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二次 *** 发生在唐安史之乱以后。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但天宝十四年(755年),身兼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与同伙史思明发动叛乱,黄河流域又一次遭到严重 *** ,少数民族驰骋中原,并趁唐朝边备空虚而大量内迁;唐末五代时期,少数民族与地方割据势力争权夺利,百姓生灵涂炭,家园被毁,只好背井离乡,到远离 *** 中心、相对 *** 的南方寻找安居之所。这是我国历史上又一次大规模的人口南迁时期,根据我国地理学家胡焕庸教授估计,由安史之乱引发的中国第二次人口大迁移,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口地里分布的格局,使南方人口之一次超过了北方地区,中国人口地理分区的中心首次由黄河流域移到了长江流域。 1127年北宋的靖康之变及宋室南渡导致了中国第三次人口南迁 *** 。北宋重文轻武的政策使社会一直潜伏着“积贫积弱”的危机,辽、夏、金等少数民族 *** 对中原虎视眈眈。钦宗靖康二年(1127),在金军的强势攻击下,徽、钦二宗被俘,北宋覆亡,这就是“靖康之变”。康王赵构逃到临安(今杭州)宣布即位,建立南宋。北方广大沦陷区的人民不堪忍受金朝贵族的 *** 和民族 *** , *** 举族迁移,南方相对 *** 的社会环境和大量尚未垦种的可耕地吸引了渴望安居乐业的各地人民,大批王族、官员、士民涌向南方荆湖、两浙等地,归于南宋。“中原士民,扶携南渡,不知几千万人”,以至于“建炎(1127-1130)之后,江浙湘湖闽广西北流寓之人遍满”。到这时,随着北方大量劳动力和先进垦殖技术的南迁,原先的“蛮荒之地”大都变成了“鱼米之乡”,在风俗习惯上南北方互相融合,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总的来说,这三次人口南 *** 是由战乱引起的;迁移的人数多,而且阶层广,从皇室贵族到僧尼农民;他们分散在湘浙、两广甚至海南等地。黄河流域本是中国的经济 *** 文化中心,也正因此而成为 *** 野心家争夺的焦点。对于每一次南迁浪潮中的大部分人来说,他们虽怀恋故土,但一旦享受到了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和相对宽松的 *** 环境后,便在南方安心创业,繁衍生息,促进了南方的开发和经济的发展,加强了民族融合与团结,衍生出有品味兼活力的江南文化;甚至有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南北方人口的融合也改善了中国人的遗传基因,使中国很早就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